医药行业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管理方案_第1页
医药行业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管理方案_第2页
医药行业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管理方案_第3页
医药行业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管理方案_第4页
医药行业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管理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药行业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管理方案TOC\o"1-2"\h\u4941第一章新药研发概述 3236861.1新药研发的定义与意义 3174441.2新药研发的流程与关键环节 3301721.2.1筛选和优化先导化合物 3203981.2.2药物候选分子的确定 3151651.2.3预临床研究 4316611.2.4临床试验 498421.2.5药物注册与审批 4167911.2.6市场推广与后续研究 416062第二章药物靶点筛选与验证 4145192.1靶点筛选的策略与方法 479182.1.1文献调研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4139712.1.2高通量筛选技术 5319262.1.3结构生物学方法 5325842.1.4网络药理学方法 5174232.2靶点验证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5281522.2.1实验设计 5118932.2.2数据分析方法 532130第三章药物设计与合成 6156763.1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 671933.1.1结构活性关系(SAR) 6305433.1.2类药性原则 6185523.1.3分子对接技术 636003.1.4药物分子优化 6117103.2药物合成的工艺与优化 6272023.2.1药物合成路线的选择 6233603.2.3绿色合成技术 7269023.2.4产业化生产 7245293.2.5质量控制与检测 74825第四章药物筛选与评价 731464.1药物筛选的方法与流程 781454.1.1体外筛选 7326024.1.2体内筛选 713594.1.3计算机辅助筛选 8278874.2药物评价的指标与标准 8215044.2.1疗效评价指标 8260304.2.2安全性评价指标 8148404.2.3药代动力学评价指标 8182534.2.4药物经济学评价指标 819999第五章前期临床试验管理 812505.1临床试验的伦理与法规 8143015.1.1伦理原则 9118595.1.2法规要求 974735.2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与撰写 962785.2.1设计原则 9211585.2.2设计内容 9215285.2.3撰写要求 1025533第六章临床试验的实施与监控 10201126.1临床试验的实施流程 10327026.1.1确定试验方案 1067696.1.2伦理审查 10302316.1.3招募研究对象 10318956.1.4分组与干预 1017136.1.5数据收集与记录 1045466.1.6质量控制 11117446.1.7中期评估 11136346.1.8数据分析 1143136.2临床试验的监控与质量控制 11230606.2.1监控体系 1158406.2.2监控内容 11209916.2.3数据核查 11236096.2.4质量控制措施 1167606.2.5问题处理 1222707第七章数据收集与管理 12176567.1数据收集的方法与要求 1255457.1.1数据收集方法 125877.1.2数据收集要求 126907.2数据管理的流程与规范 13182437.2.1数据管理流程 1377327.2.2数据管理规范 132475第八章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1371248.1安全性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13141688.1.1安全性评价指标 14163188.1.2安全性评价方法 14253218.2有效性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1473658.2.1有效性评价指标 14153058.2.2有效性评价方法 145353第九章临床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15212959.1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15140379.1.1引言 15323019.1.2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15102989.1.3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原则 15258609.2结果的解读与报告 1531399.2.1引言 1547019.2.2结果解读 1637049.2.3结果报告 1610526第十章新药上市申请与审批 161580410.1新药上市申请的流程与要求 162403610.1.1流程概述 168510.1.2要求 173109510.2新药审批的政策与法规 172895910.2.1政策 17504010.2.2法规 17第一章新药研发概述1.1新药研发的定义与意义新药研发,是指为了发觉、评价和开发新的药物,以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新药研发旨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满足临床需求,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药物治疗方案。新药研发具有以下意义:(1)满足临床需求:疾病谱的变化,新的疾病不断涌现,现有药物在疗效、安全性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新药研发有助于填补这些空白。(2)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新药研发通过优化药物分子结构、改进药物剂型等手段,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3)降低副作用:新药研发关注药物的安全性,通过筛选和优化药物分子,降低药物的副作用。(4)促进医药产业发展:新药研发是推动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2新药研发的流程与关键环节新药研发是一个复杂、多阶段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流程和关键环节:1.2.1筛选和优化先导化合物先导化合物是指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小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在新药研发的早期阶段,研究人员通过高通量筛选、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法,从大量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先导化合物。随后,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以提高其活性、安全性和成药性。1.2.2药物候选分子的确定在先导化合物优化过程中,筛选出具有较好活性、安全性和成药性的化合物,作为药物候选分子。药物候选分子需要满足一定的药效、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要求。1.2.3预临床研究预临床研究包括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通过预临床研究,评估药物候选分子的治疗效果、毒副作用和药物代谢特性,为临床试验提供依据。1.2.4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的关键环节,分为I、II、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药物注册提供依据。(1)I期临床试验:主要评估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通常在健康志愿者或少量患者中进行。(2)II期临床试验:主要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通常在数十至数百名患者中进行。(3)III期临床试验:主要评估药物在更广泛人群中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通常在数百至数千名患者中进行。1.2.5药物注册与审批在完成临床试验后,药物研发企业需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注册申请,包括临床试验数据、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物进行审批,批准后可上市销售。1.2.6市场推广与后续研究新药上市后,需进行市场推广,提高医生和患者对药物的认知度。同时开展后续研究,评估药物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支持。第二章药物靶点筛选与验证2.1靶点筛选的策略与方法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药物靶点的筛选是的一步。靶点筛选的策略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1文献调研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人员需对相关疾病领域的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已知的潜在靶点。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规模基因表达谱、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潜在靶点。2.1.2高通量筛选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是靶点筛选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高通量筛选平台,研究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大量化合物进行筛选,以发觉与特定靶点相互作用的候选药物。常见的高通量筛选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等。2.1.3结构生物学方法结构生物学方法通过对靶点蛋白的三维结构进行分析,为药物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利用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NMR)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了解靶点蛋白的结构信息,进而预测药物分子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模式。2.1.4网络药理学方法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构建生物网络,分析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筛选出具有治疗潜力的靶点。该方法综合考虑了药物、靶点、疾病等多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提高靶点筛选的准确性。2.2靶点验证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靶点验证是药物研发过程中关键的一步,以下是靶点验证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2.2.1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细胞水平实验:通过在细胞系中敲除或过表达靶点基因,观察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如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等。(2)动物模型实验:构建疾病相关的动物模型,通过干预靶点基因,观察疾病进程的变化。(3)临床试验:在患者群体中进行临床试验,观察干预靶点基因对疾病的治疗效果。2.2.2数据分析方法(1)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等,以判断靶点干预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2)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如基因表达谱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等,以揭示靶点干预对生物过程的影响。(3)模式识别方法: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分类或回归分析,以预测靶点干预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通过以上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人员可以验证药物靶点的有效性,为后续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药物设计与合成3.1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药物设计是一种基于生物学、化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综合方法,旨在发觉和优化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1结构活性关系(SAR)结构活性关系是药物设计的基础,它研究药物分子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已知药物分子的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发觉结构与活性之间的规律,从而指导新药的设计。3.1.2类药性原则类药性原则是指药物分子应具备与已知药物相似的性质,如相似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代谢途径等。这有助于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降低研发风险。3.1.3分子对接技术分子对接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它通过模拟药物分子与靶标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预测药物分子的生物活性。分子对接技术可以用于筛选和优化具有潜在活性的化合物。3.1.4药物分子优化药物分子优化是通过修改药物分子的结构,提高其生物活性、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优化方法包括结构修饰、官能团替换、立体异构体选择等。3.2药物合成的工艺与优化药物合成工艺是将药物分子从原料转化为最终产品的过程,其优化对提高药物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3.2.1药物合成路线的选择药物合成路线的选择应根据药物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结合现有的合成技术和设备,选择具有较高原子经济性、步骤少、条件温和的合成方法。(3).2.2合成工艺参数优化合成工艺参数优化主要包括反应条件、反应时间、催化剂选择、溶剂选择等方面。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可以提高产率、降低副产物、减少能耗。3.2.3绿色合成技术绿色合成技术是指在药物合成过程中,采用环保、节能、低毒的原料和工艺,减少废物排放和环境污染。绿色合成技术包括生物催化、酶催化、微波合成等。3.2.4产业化生产产业化生产是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大规模生产的过程。在产业化生产中,要考虑生产规模、设备选型、生产成本等因素,保证药物生产的高效、稳定和安全。3.2.5质量控制与检测质量控制与检测是保证药物质量的关键环节。在药物合成过程中,要定期对原料、中间体和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保证药物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同时要对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进行监测,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第四章药物筛选与评价4.1药物筛选的方法与流程药物筛选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从大量的化合物中筛选出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药物。药物筛选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体外筛选、体内筛选和计算机辅助筛选。4.1.1体外筛选体外筛选是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进行药物筛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酶抑制试验:通过检测药物对特定酶的抑制活性,筛选出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化合物。(2)受体结合试验:通过检测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能力,评估其药理作用。(3)细胞增殖试验:通过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评估其抗肿瘤或抗病毒作用。4.1.2体内筛选体内筛选是在动物模型上进行药物筛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药效学试验:通过观察药物在动物模型上的治疗效果,评估其药理作用。(2)毒理学试验:通过观察药物在动物模型上的毒性反应,评估其安全性。4.1.3计算机辅助筛选计算机辅助筛选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大量化合物进行虚拟筛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分子对接:通过模拟药物分子与目标分子的相互作用,评估其结合能力。(2)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模拟药物分子在生物体内的动态行为,评估其药效和毒性。4.2药物评价的指标与标准药物评价是对药物疗效、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经济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以下为药物评价的主要指标与标准:4.2.1疗效评价指标(1)主要疗效指标:包括治愈率、有效率、缓解率等。(2)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症状改善程度、生活质量改善等。4.2.2安全性评价指标(1)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率。(2)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4.2.3药代动力学评价指标(1)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参数。(2)生物等效性:评估药物在不同个体、不同制剂之间的生物等效性。4.2.4药物经济学评价指标(1)成本效果分析:评估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效果之间的关系。(2)成本效用分析:评估药物治疗的总成本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药物筛选与评价的方法、流程和指标进行全面研究,有助于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第五章前期临床试验管理5.1临床试验的伦理与法规5.1.1伦理原则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伦理原则。伦理原则主要包括:尊重受试者权益,保护受试者隐私,保证试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国临床试验伦理原则遵循国际伦理准则,如《赫尔辛基宣言》等,以保证受试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5.1.2法规要求临床试验涉及多个环节,包括药物研发、审批、临床试验、上市等。我国对临床试验的法规要求严格,主要包括《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等。这些法规对临床试验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保证试验的合规性和有效性。5.2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与撰写5.2.1设计原则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试验方案应基于充分的科学证据,保证试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可行性:试验方案应充分考虑试验条件、资源、时间等因素,保证试验的可行性。(3)有效性:试验方案应能够明确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伦理原则:试验方案应遵循伦理原则,保证受试者权益。5.2.2设计内容临床试验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试验背景和目的:阐述试验的科学背景、研究目的和预期成果。(2)试验设计:明确试验类型(如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研究对象、干预措施、观察指标等。(3)受试者筛选与纳入标准:描述受试者的筛选条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4)试验流程:详细描述试验的各个阶段,包括试验前的准备、试验过程、随访等。(5)数据收集与管理:明确数据收集方法、数据管理措施及质量控制措施。(6)统计分析方法:介绍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假设检验等。(7)伦理审查与审批:说明试验方案的伦理审查和审批过程。5.2.3撰写要求临床试验方案的撰写应遵循以下要求:(1)语言简练:表述清晰,避免使用复杂、冗长的句子。(2)逻辑性强:内容组织合理,层次分明,便于阅读和理解。(3)规范格式:遵循临床试验方案撰写规范,包括标题、摘要、正文等部分。(4)严谨论证:保证试验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5)充分体现伦理原则:关注受试者权益,遵循伦理审查要求。第六章临床试验的实施与监控6.1临床试验的实施流程临床试验的实施流程是保证新药研发符合科学性、规范性和伦理性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临床试验的实施流程:6.1.1确定试验方案根据新药研发目标和临床前研究数据,制定临床试验方案。试验方案应包括试验目的、设计类型、研究对象选择、剂量确定、治疗周期、疗效评价指标、安全性评价指标等内容。6.1.2伦理审查在临床试验开始前,需向伦理委员会提交伦理审查申请,保证试验符合伦理要求。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后,方可开展临床试验。6.1.3招募研究对象根据试验方案要求,招募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在招募过程中,应充分告知研究对象试验目的、方法、可能的风险和受益,保证研究对象自愿参与。6.1.4分组与干预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按照试验方案进行干预。干预过程中,保证研究对象遵守试验规定,避免干预措施泄露。6.1.5数据收集与记录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及时收集研究对象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并进行详细记录。数据收集包括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查、随访等。6.1.6质量控制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完整。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数据核对、数据清洗、统计分析等。6.1.7中期评估在临床试验进行过程中,定期进行中期评估,评估试验进展、疗效和安全性的变化。如发觉严重问题,应及时调整试验方案。6.1.8数据分析在临床试验结束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结果可用于撰写临床试验报告。6.2临床试验的监控与质量控制临床试验的监控与质量控制是保证试验结果可靠、真实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临床试验的监控与质量控制措施:6.2.1监控体系建立临床试验监控体系,包括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内部监控主要由研究者、研究助理和临床试验协调员组成,外部监控主要由伦理委员会、药品监管部门和专业第三方机构进行。6.2.2监控内容监控内容包括:试验方案的实施、数据收集与记录、质量控制措施、研究者培训、伦理审查等。重点监控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如干预措施的执行、研究对象的依从性等。6.2.3数据核查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核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核查包括:问卷数据的逻辑性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验证、数据录入的正确性等。6.2.4质量控制措施采取以下质量控制措施,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1)研究者培训:对研究者进行临床试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研究者的专业水平。(2)数据清洗: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清洗,排除错误数据、缺失数据和异常数据。(3)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保证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伦理审查: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定期向伦理委员会报告试验进展,保证试验符合伦理要求。(5)第三方评估:邀请专业第三方机构对临床试验进行评估,保证试验的质量和可靠性。6.2.5问题处理在临床试验监控过程中,如发觉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对严重影响试验质量的问题,应暂停或终止试验,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七章数据收集与管理7.1数据收集的方法与要求7.1.1数据收集方法在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过程中,数据收集是的一环。以下为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针对性的问卷,收集受试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用药情况等资料。(2)访谈:与受试者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其病情、治疗感受及对药物的满意度等。(3)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检测,获取生理、生化指标数据。(4)电子病历系统:利用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受试者在临床试验期间的诊疗信息。(5)临床试验数据库:通过临床试验数据库,收集受试者的临床试验数据。7.1.2数据收集要求为保证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下要求应予以遵循:(1)制定详细的数据收集计划,明确数据收集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时间节点。(2)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工具,如问卷、访谈提纲等,保证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3)对数据收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责任心,保证数据收集的质量。(4)保证数据收集过程中的合规性,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7.2数据管理的流程与规范7.2.1数据管理流程数据管理流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数据收集:按照数据收集计划,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实验室检测等。(2)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核对,去除重复、错误和无效数据。(3)数据录入:将清洗后的数据录入电子病历系统、临床试验数据库等。(4)数据审核: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审核,保证数据准确无误。(5)数据统计分析:对审核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6)数据报告:撰写数据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或人员。7.2.2数据管理规范为保证数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下规范应予以遵循:(1)建立数据管理制度,明确数据管理职责、流程和要求。(2)制定数据管理计划,保证数据收集、清洗、录入、审核等环节的顺利进行。(3)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数据准确性。(4)加强数据安全保护,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数据不被泄露、篡改和滥用。(5)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数据资源的合理利用。(6)加强数据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数据管理能力。第八章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8.1安全性评价的指标与方法在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过程中,安全性评价是的一环。以下为安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与方法:8.1.1安全性评价指标(1)不良反应发生率:指在临床试验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受试者比例。(2)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指在临床试验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受试者比例。(3)不良反应类型及程度:记录不良反应的类型、程度及其与药物的相关性。(4)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液、尿液、生化、免疫等检查指标。8.1.2安全性评价方法(1)临床试验观察:在临床试验过程中,研究者需密切观察受试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并记录相关信息。(2)实验室检查:通过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评估药物对受试者生理功能的影响。(3)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收集、评价和报告不良反应信息。(4)统计学分析: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药物的安全性。8.2有效性评价的指标与方法有效性评价是衡量新药疗效的重要环节。以下为有效性评价的主要指标与方法:8.2.1有效性评价指标(1)主要疗效指标: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试验目的,设定主要疗效指标,如症状改善、生理功能改善、疾病治愈率等。(2)次要疗效指标:除主要疗效指标外,还包括其他与疾病相关的指标,如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等。(3)疗效持续时间:评估药物疗效的持续时间,以判断其长期疗效。(4)等效性评价:比较新药与已知有效药物之间的疗效差异。8.2.2有效性评价方法(1)临床试验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药物特点,设计合理的临床试验方案,如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2)疗效评估: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对受试者的疗效进行定期评估,并记录相关信息。(3)统计学分析: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药物的疗效。(4)等效性检验:通过等效性检验,判断新药与已知有效药物之间的疗效差异。通过以上安全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的方法与指标,可以全面评估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提供科学依据。第九章临床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9.1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9.1.1引言在医药行业新药研发过程中,临床试验是验证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临床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是评估药物疗效的重要手段。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保证临床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9.1.2常用统计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均值、标准差、中位数、频数等统计指标,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以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2)假设检验: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用于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判断药物疗效是否显著。(3)相关分析: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分析临床试验数据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4)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研究药物疗效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5)生存分析:用于评估药物对生存时间的影响,如KaplanMeier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等。9.1.3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原则(1)根据临床试验设计类型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2)考虑数据的分布特征,选择适合的数据分析方法。(3)结合临床专业知识,选择与药物疗效评价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4)遵循统计学的原则,保证统计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9.2结果的解读与报告9.2.1引言临床试验结果的解读与报告是评价药物疗效的重要环节。准确的解读和规范的报告有助于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及政策制定者正确理解和使用临床试验结果。9.2.2结果解读(1)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详细解读,包括各统计量的意义、假设检验的结果、相关性和回归模型的解释程度等。(2)关注临床试验中的异常值和离群点,分析可能的原因,并在报告中予以说明。(3)对临床试验中的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估,报告药物的安全性。9.2.3结果报告(1)按照国际通用格式撰写临床试验报告,包括摘要、背景、方法、结果、讨论等部分。(2)在报告中详细描述统计分析方法、数据来源、样本量、检验水准等关键信息。(3)报告临床试验结果时,注意使用规范的统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