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3篇(含答案)(2003-2023)_第1页
甘肃兰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3篇(含答案)(2003-2023)_第2页
甘肃兰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3篇(含答案)(2003-2023)_第3页
甘肃兰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3篇(含答案)(2003-2023)_第4页
甘肃兰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3篇(含答案)(2003-20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甘肃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3篇(2003—2023)目录塑料(2023甘肃兰州) 2病毒(2022甘肃兰州) 4关于“数字阅读”为主题的阅读(2021甘肃兰州) 6

塑料(2023甘肃兰州)【材料一】人类和塑料的关系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亲密”。除了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塑料制品,塑料还会降解成直径从0.1厘米到5000微米不等的塑料微粒。这种塑料微粒,就是人们所说的“微塑料”。关于微塑料的研究最早集中在海洋,但近年来,海洋生物的体内、数千米深的海底、漂浮的空气中、40%的食物中,都被检出了微塑料。2022年,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血液和活人肺部检测到微塑料。微塑料已经出现在地球表层的各个地方,被科学家比喻为全球性的“瘴气”。【材料二】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聚合物,通常以碎片、纤维等形式存在。由于尺寸小且更易进入生物体内,吸附和转移其他污染物的能力也更强,所以进入地球循环系统,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危害比大块塑料更大。微塑料对环境的污染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量巨大。据估计,海洋中约有3.5万吨微塑料,占比超过总塑料垃圾数量的55%和重量的72%;___________,在过去40年中,北太平洋中部洋流中微塑料的浓度升高了两个数量级,而表面的塑料垃圾浓度则没有显著变化。微塑料来源还得追溯到人类身上,自从人类开始大量使用塑料制品之后,大量的废弃塑料被滞留在自然环境中,而在物理破碎以及一些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下,塑料破碎降解为极小的塑料颗粒,从而通过自然循环进入人体。另外,近年来不少工程塑料产品的使用,比如代本制造、通用电子产品、化工工艺设备等,更是直接加剧了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程度,【材料三】图1:公众对微塑料危害的认知图2:公众自觉减少微塑料制品使用情况【材料四】握推算,全世界平均每分钟会售出100万个塑料版,每年平均售出5000亿个塑料酸。这些塑料瓶最后去了哪里?统计表明,全球32%的废弃塑料瓶未被回收利用,最终被遗弃在陆地、河流、海洋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饮料瓶押金计划是对可能存在污染的产品拉收押金,在产品或残留物被送回到回收系统时退回押金,以避免废弃物污染环境。可以用押金或环保基金来建立自动回收机,通过使用自动回收机将瓶子和易拉罐分开回收,回收过程中饮料瓶不会受到家用垃圾橘中其他垃圾的污染。这样,饮料版可以在一个封闭的提环中被回收制成新的瓶子和易拉罐。通过饮料瓶押金计划,几乎可以100%回收饮料空瓶。其他任何度弃物回收系统都无法达到如此高的回收率。目前,全球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押金制回收饮料瓶,由此全球每年可以回收约400亿个饮料包装物,包括矿泉水瓶、易拉罐、玻璃瓶等。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城布设立了自动回收机,如北京、上海等。14.有人查阅了“瘴气”的资料(见下),请你结合资料及材料一、材料二,说说科学家为什么将微塑料比喻为全球性“瘴气”?【资料】瘴气,多指热带或亚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其形成与无人有效处理动植物死后的尸体及当地特殊的气候有密切关系。15.阅读材料二,完成(1)~(2)题。(1)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2)请简要概括微塑料的两个来源。16.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微塑料问题,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向当地政府提两条合理化建议【答案】14.微塑料已经出现在地球表层的各个地方,它会产生污染,对环境与人体都会带来危害。15.(1)二是浓度高。(2)①废弃塑料;②工程塑料产品16.例如:①加强公众对微塑料危害的认知,加强环保宣传力度。②引导公众自觉减少微塑料制品的使用,规范塑料制品的回收制度。【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材料一“海洋生物的体内、数千米深的海底、漂浮的空气中、40%的食物中,都被检出了微塑料。2022年,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血液和活人肺部检测到微塑料。塑料已经出现在地球表层的各个地方,被科学家比喻为全球性的‘瘴气’”可知,微塑料已经出现在地球表层的各个地方,甚至渗透进了人体;结合材料二“由于尺寸小且更易进入生物体内,吸附和转移其他污染物的能力也更强,所以进入地球循环系统,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危害比大块塑料更大”可知,微塑料对环境与人体都会造成危害;结合资料“瘴气,多指热带或亚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其形成与无人有效处理动植物死后的尸体及当地特殊的气候有密切关系”可知,微塑料目前对于环境和人类来说就如同“瘴气”,危害巨大。【15题详解】(1)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结合材料二“微塑料对环境的污染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量巨大。据估计,海洋中约有3.5万吨微塑料,占比超过总塑料垃圾数量的55%和重量的72%”和这句话后面的分号可知,此空要填的是微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另一个特点,结合“在过去40年中,北太平洋中部洋流中微塑料的浓度升高了两个数量级,而表面的塑料垃圾浓度则没有显著变化”可知,这里体现的是微塑料的浓度高。因此这里可以填:二是浓度高。(2)本题考查材料的提炼和概括。结合材料二“微塑料来源还得追测到人类身上,自从人类开始大量使用塑料制品之后,大量的废弃塑料被滞留在自然环境中,而在物理破碎以及一些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下,塑料破碎降解为极小的塑料颗粒,从而通过自然循环进入人体”可知,废弃塑料会产生微塑料;结合材料二“另外,近年来不少工程塑料产品的使用,比如代本制造、通用电子产品、化工工艺设备等,更是直接加剧了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程度”可知,工程塑料产品也会产生微塑料。【16题详解】本题考查提建议。所提建议合理可行即可。例如:结合材料二“微塑料来源还得追测到人类身上,自从人类开始大量使用塑料制品之后,大量的废弃塑料被滞留在自然环境中,而在物理破碎以及一些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下,塑料破碎降解为极小的塑料颗粒,从而通过自然循环进入人体。另外,近年来不少工程塑料产品的使用,比如代本制造、通用电子产品、化工工艺设备等,更是直接加剧了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程度”可知,政府部分应对废弃塑料的使用和工程塑料产品的处理流程进行规范;结合材料三图1可知,公众对微塑料危害的认知的了解不多,图2显示做到自觉减少微塑料制品使用的公众比较少,因此政府部分应加强环保知识宣传,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让公众认识到微塑料的危害,并积极引导公众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结合材料四“统计表明,全球32%的废弃塑料瓶未被回收利用,最终被遗弃在陆地、河流、海洋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通过饮料瓶押金计划,几乎可以100%回收饮料空痕。其他任何度弃物回收系统都无法达到如此高的回收率”“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城布设立了自动回收机,如北京、上海等”可知,政府部门应普及饮料瓶押金计划,确保废弃塑料瓶得到回收利用。(2023年甘肃兰州)病毒(2022甘肃兰州)【材料一】事实上,绝大多数病毒对人类没有致病性,相反一些病毒在支撑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所知的是,噬菌体,或者说能够感染细菌的病毒都是极其重要的。噬菌体是海洋中细菌种群的主要调节者,在地球上其他生态系统中可能也扮演同样的角色。如果病毒突然消失,一些细菌种群数量可能会激增;而其他一些细菌种群则可能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完全停止生长。这个问题在海洋世界中尤其棘手,因为按照重量计算的话,海洋中90%以上的生物都是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生产的氧气占地球总氧气量的一半——而这一过程是由病毒促成的。这些病毒每天要杀死大约20%的海洋微生物和50%的海洋细菌。通过选择性淘汰微生物,病毒确保产氧浮游生物有足够的营养进行高效率的光合作用,最终将氧气供给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材料二】通常认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形式,它的存在和繁衍都要依赖于宿主,如果没有宿主,病毒也就没了,因为病毒不能独立存在。病毒想繁殖下一代,途径只有一个:靠细胞。具体手段就是想办法把自身物质植入细胞,让细胞执行自己的指令,指挥各种蛋白质机器,利用细胞里的资源来复制自己,最后造成细胞凋亡,病毒复制品冲出细胞,播向世界。换句话说,就像计算机病毒程序一样,所有病毒都是靠入侵细胞、复制和传播自己而存在的。【材料三】病毒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帮手。海洋聚球藻是一种在海洋中含量非常丰富的细菌,它们包揽了全球约1/4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吸收光能。海洋聚球藻里能吸收光能的就是一种能捕捉光子的蛋白质,而这种蛋白基因正来自病毒。这些携带光合作用基因的自由漂浮病毒,将携带光合作用的基因“送”给了海洋聚球藻。据此,后者才能进行光合作用。粗略估算,地球上10%的光合作用都是病毒基因开展的。也就是说,你每呼吸十次,就有一口氧气是海洋病毒惠予的。病毒为什么会带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基因呢?这是因为它们的宿主——蓝藻。化石证据表明,蓝藻曾生活在28亿年前——它们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地球原始大气的成分,增加了大气中的氧,为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专门攻击蓝藻的这种病毒,在与蓝藻一起演化的漫长历程中,获得了蓝藻光合作用的基因,并利用这个基因更好地存活下来。【材料四】一些科学家推测,病毒有朝一日可用于调整碳循环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帮助遏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升温。但自海洋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仍然对其知之甚少。近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直接将此前科学界发现的海洋病毒种类扩展了超过12倍。多样性病毒的大量发现,也许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全球变暖引起的生态问题。13、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材料一以噬菌体为例,说明一些病毒在支撑生态系统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B.噬菌体病毒如果突然消失,将会使海洋中所有细菌种群失去平衡,停止生长。C.能够感染细菌的病毒,每天要杀死约20%的海洋微生物和50%的海洋细菌。D.噬菌体能够确保海洋中的产氧浮游生物有足够的营养进行高效率的光合作用。14、请你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话。(4分)15、小明读了以上四则材料,很有感触,想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做一个主题演讲。请你帮他提炼一个演讲主题,并说明理由。(5分)【答案】13、B14、(1)病毒是帮助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助手。(2)携带光合作用基因的自由漂浮病毒,将携带光合作用的基因“送”给了海洋聚球藻,从而帮助海洋聚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成为帮助藻类完成光合作用的助手。15、示例:我的演讲主题是:绝大多数病毒对人类没有致病性,相反一些病毒在支撑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结合材料一可知,噬菌体是海洋中细菌种群的主要调节者,在地球上其他生态系统中可能也扮演同样的角色;病毒确保产氧浮游生物有足够的营养进行高效率的光合作用,最终将氧气供给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结合材料三可知,病毒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帮手;结合材料四可知,多样性病毒的大量发现,也许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全球变暖引起的生态问题。总之,病毒在支撑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要从新的角度来认识与看待病毒。(2022年甘肃兰州)关于“数字阅读”为主题的阅读(2021甘肃兰州)【材料一】【材料二】数字阅读建立起四通八达的内容传播渠道,我们获取信息的种类和数量更多了。阅读资源极度充裕,“能不能读到”的问题,让位于“选择读什么”的问题。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资源,很多读者患上了“选择恐惧症”。人们缺少时间和精力去筛选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不是,所以干脆把选择权交给阅读平台,交给智能推送这个新功能,交给强大的算法。算法透露了数字时代的显著特征:人的行为、性格、趣味可以被大数据量化、分析,从而变得可预测、可追踪。在“推荐”页面里,信息的选项看似增多了,但多种多样的选项不会同时出现供用户选择,而是一次只出现一个。这样一来,信息之间的横向比对、斟酌、辨别,被省略和跳过了。人们面对信息常常只有两个选择:喜欢或者不喜欢。长此以往,阅读平台会根据用户过去的行为数据与趣味模式,“精准投喂”用户想看的信息、爱读的书。困住人们的“信息茧房”,就是这样形成的。久而久之,这种只关注自己感兴趣内容的阅读,就会让人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容易因惯性思维而固步自封。【材料三】人们阅读纸质书时,常常采用默读的方式。这种阅读是默不作声的、私人性的、静静的阅读,读者个体通过特定文本和世界产生某种意义的关联。阅读时眼睛在纸质页面黑色字体间有序地扫描,不断地在头脑中转换成特定的意义,这个解码过程不但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解和阐释信息的过程。因此,阅读总是与思考密不可分。与印刷文本相对应的沉浸式阅读,专注单一文本,往往呈现为持续的、深度的阅读,阅读者对阅读中的单调状态有忍耐力。与纸质阅读不同,数字阅读的对象是电子文本,包括网络电子书、在线文本、数据库、网站等。电子文本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因此被形象地称为“超文本”。与超文本相对应的数字阅读,是一种建立在网络互联互通基础上的浏览式阅读。其特征是读者可以从无数可能的通道进入,如文本的标题、主题词、人名、书名、事件等。各种可能的进出通道使得阅读的时间、空间、内容、渠道的边界全部消失了,因而阅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呈现为短暂的、浮光掠影和不断转换焦点的阅读。从阅读功能来说,主要是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