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
(第三版)第一编
经济法总论
第一章经济法基本理论2引例1998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直接入市操作等法律现象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里,随着生产社会化、市场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法律现象:(1)“在企业变成一头垄断的野猪时,防止它到处乱撞”,于是美国在1890年制定了《谢尔曼法》,于1914年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2)1906年,作家辛克莱尔描写屠宰业黑幕的小说《丛林》(TheJungle)出版后,很多美国人连肉都不敢吃了。因这本书所引发的讨论,促使美国政府制定了《肉品检疫法》等产品责任法。引例1998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直接入市操作等法律现象(3)面对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1998年8月动用巨额港元入市公开操作,并推出30条措施强化金融监管。(4)1994年以来,由于春运、暑运、黄金周、节假日我国铁路客运繁忙,于是国务院“允许部分铁路客运票价适当浮动”、“适当上浮”,1997年12月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这些法律现象是否属于传统的民法和行政法的调整范围?这些新法律现象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度里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法律现象?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一、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要明确经济法的概念,必须研究其调整对象。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认识直接关系到经济法的概念,关系到经济法的本质、原则、体系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可以说,众多关于经济法理论问题的论争都是围绕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展开的。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一些学说:1.国家干预协调说,即国家标准说。该学说主要包括:一是需要国家干预说,二是国家协调关系说,三是国家调节说。2.管理经营说,即纵横统一说。该学说将以带有管理经营性的经济关系纳入经济法调整对象范围,独树一帜,影响广泛。3.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关联耦合说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4.社会公共利益说,即社会标准说。本书采用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关联耦合说。根据该学说,中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可以确定为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领域发生的市场规制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这两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都是具有社会性与管理性特征的经济关系。所以,哪些经济关系属于经济法调整对象,应当以社会性标准和管理性标准来衡量。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一)市场规制关系国家在规制市场主体和市场监管主体的行为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经营规制关系、市场竞争关系、市场监管关系等,就是我国经济法调整的市场规制关系。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二)宏观调控关系宏观调控关系,或称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它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它涉及现实社会中的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根本与长远利益。包括(1)财税调控关系;(2)金融调控关系;(3)规划调控关系;(4)产业调控关系;(5)投资调控关系;(6)储备调控关系;(7)价格调控关系;(8)涉外调控关系,等等。详见本书第十四章第一节的相关阐述。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案例】江苏铁本事件案:违反经济法的严重后果根据新华社2004年4月28日报道,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于2002年年初筹划在常州市和扬中市建设设计能力为840万吨的大型钢铁联合项目,2003年6月开始施工。经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对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法建设钢铁项目的调查,现已查明: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严重违反国家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越权分22次将投资高达105.9亿元的建设项目分拆审批,违法审批征用土地6541亩,并组织实施征地拆迁,对企业违法行为监管不力。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铁本事件涉及一千四百多户,四千多名农民被迫搬迁。不少过上小康生活的农民已有八个多月无“家”可归、无地可种。这是一起典型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企业经营者严重违反经济法的案件。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二、经济法的本质特征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具有一般法意义上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经济法本质特征”一词,其含义是指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特有征象,是反映经济法本质属性的概括性标志。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本质特征有:(1)经济法具有经济性。(2)经济法具有社会本位性。(3)经济法具有国家适度干预性。(4)经济法具有综合性。(5)经济法具有公法与私法的耦合性。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三、经济法概念的全面考察1.经济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独立法律部门。2.经济法是经济法律、经济法规的总称。3.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全面理解经济法的概念,我们不可忽视其阶级本质属性和社会性问题。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四、经济法的体系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1.经济法体系的二元结构。2.经济法体系的三元结构。3.经济法体系的四元结构。第一节
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本书按照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之内在逻辑,将经济法大致分为确认经济法主体法律地位及资格取得的主体法、调整市场规制关系的市场规制法和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宏观调控法三个部分,即所谓中国经济法的“一体两翼(即经济法主体、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两翼)”结构体系。第二节
经济法的价值与理念一、经济法的价值法的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法之间的关系中,法对人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经济法是法体系中的重要部门法,它具有一般法的价值,同时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对法的价值的研究是法学研究的一个古老的课题,但对经济法价值的研究却是一个新课题。第二节
经济法的价值与理念1.经济法的“和谐价值论”。2.经济法的“总体价值论”。3.经济法的“二元价值论”。第二节
经济法的价值与理念二、经济法的理念经济法的理念,是指经济法的指导思想、基本精神和立法宗旨,是对经济法起长效作用的文化内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有学者提出了“经济法的自由理念”、“经济法的公平理念”、“经济法发展理念”、“经济法安全理念”等。第二节
经济法的价值与理念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要破除政府行政主导经济的行政经济法的“思维定势”,更新经济法的理念,真正树立“以消费者为本、社会整体利益优先、平衡协调和实质公平”的经济法新理念。(一)经济法以消费者为本1“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经济领域应“以消费者为本”2从经济学的理论看,消费者应该得到优先保护第二节
经济法的价值与理念3消费者处于弱者地位,应该给予特殊的保护(二)社会整体利益优先(三)实质公平(四)平衡协调第三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经济法制全过程,并为经济法所确认和体现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法律准则。它是经济法的性质、任务、目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综合概括,是经济法本质的集中体现。
自中国经济法学孕育形成以来,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重点研究,从不同角度阐明和概括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多项基本原则。第三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一、经济法的社会本位原则经济法在调整经济关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其利益协调的功能。在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权力的介入应使个体利益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强调社会整体利益优先原则并不等于国家权力可以任意地介入私人领域并侵害私人利益,相反,国家权力在介入经济生活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合法性的要求,在介入的范围、程度、条件、程序等诸方面都应如此。第三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二、经济法的平衡协调原则“经济法的平衡协调原则,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要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协调利益主体的行为,平衡其相互利益关系,以引导、促进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发展目标与个体利益目标的统一。”第三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三、经济法的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各管理主体和经营主体所承受的权(力)利、利益、义务和职责必须相一致,不应当有脱节、错位、不平衡等现象存在。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经济法灵魂的一项根本性原则。“责、权、利、效相统一也是经济法与行政法的一个重大区别。”第三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经济法的这三大原则,鲜明地表达了经济法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社会本位原则反映了经济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本位思想;平衡协调原则体现了经济法力求实现实质正义和社会公平;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不仅体现了经济法追求的秩序、效率的价值,而且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契合和连结点。经济法这三项原则协同一致,致力于实现社会公正,维护公共利益和市场自由与效率的统一。第四节
经济法责任问题关于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的主要观点分为以下三大类。一、经济法责任的固有与援引说该说肯定经济法有自己独立的法律责任,但认为经济法责任应该包括两种:一种是经济法所固有的法律责任,指由经济法本身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经济责任和组织监管责任。另一种是经济法援引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等。第四节
经济法责任问题二、经济法综合责任说该说在经济法责任理论中产生最早,横跨历史阶段最多,影响也最大。该说在承认经济法具有自己独立法律责任的基础上,否认经济法责任有自己独立的法律责任形式,进而认为经济法上的法律责任或者只是直接借用传统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责任形式,或者就是由上述三类传统责任构成的综合责任制度。第四节
经济法责任问题三、经济法责任独立说该说积极肯定经济法责任是与民法责任、刑法责任和行政法责任等相并列的独立法律责任,对所谓的“综合责任说”提出质疑,强调经济法责任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法律责任形式,而并非对传统民法、刑法、行政法法律责任形式的简单综合。第四节
经济法责任问题本书认为经济法责任是与民法责任、刑法责任和行政法责任等相并列的独立法律责任,而承担经济法责任的具体形式包括哪些,还需要进行总结与理论概括。第五节
中国经济法学产生与发展历程一、中国经济法学孕育形成阶段(1978年至1983年)以研究对象特定化、研究人员专门化、研究队伍规模化为学科形成标准,笔者认为1978年至1983年应是中国经济法学的孕育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也可称为“大经济法学”阶段,此时经济法学研究不仅对象宽泛,而且明显带有计划经济和原苏联法学影响的痕迹。第五节
中国经济法学产生与发展历程二、经济法学的调整与过渡阶段(1984年至1991年)《民法通则》的颁布从立法上确立了经济法的地位,同时大体上划分了民法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范围。在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和经济法地位确立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法学发展思路进行了调整,发展开始向深度推进。这一时期经济法学界大多数学者不再坚持“大经济法”的观点,而主张经济法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条件下的或者需要国家干预的横向经济关系及企业组织内部经济关系。第五节
中国经济法学产生与发展历程三、经济法学成熟与稳定发展阶段(1992年至2015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等内容载入了宪法,这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宪法依据,对经济法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这一时期,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加快经济立法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围绕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环节,努力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第五节
中国经济法学产生与发展历程在这一时期,经济立法的加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治条件,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法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总之,自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法学学科发展呈现全方位、立体化、精细化的特点,总体上步入了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第六节
中国经济法学发展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与此相应,我国经济法学研究工作者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将经济法学研究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经济法学者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勤奋敬业、开拓创新,紧扣时代主题,展开卓有成效的研究,将经济法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第六节
中国经济法学发展的趋势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特点:一、经济法学研究方法将注重社会科学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二、经济法学研究将更加关注本土资源三、宏观调控法研究将向系统化、规模化、纵深化方向推进四、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各部门法、具体制度研究联系将更加紧密五、促进经济法的实施将是经济法学研究的中心任务1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中国经济法思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何特点?我国经济法为什么要适应新常态?经济法的发展如何反映新常态?经济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如何适应新常态?2.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中国经济法思考:以该材料为例,分析经济法的研究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有哪些指导意义。3.“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经济法思考:以该材料为例,分析中国经济法如何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第一编
经济法总论
第二章经济法主体引例查处和打击非法经营问题《楚天时报》2015年7月22日报道:大冶市金牛镇个体经营者王某未经许可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严重扰乱市场秩序。2014年1月,王某从他人手中购进卷烟准备对外销售,在金牛镇接货时被大冶市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抓获,当场查获“游泳”牌、硬“中国梦”黄鹤楼牌卷烟226条,经湖北省烟草专卖局认定卷烟价值2
5万余元。后经湖北省烟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以上查获的卷烟均系伪劣卷烟。引例查处和打击非法经营问题《合肥晚报》2015年7月23日报道:今年以来,高新区市场监管局联合蜀山区烟草专卖局针对高新区内无证、无照经营的商户进行查处,截至6月底,共立案13起,结案6起。非法经营,是指未经许可经营专营、专卖物品或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以及从事其他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证券法》规定,中介机构从事股票交易,必须有“证券从业资格证书”。2006年12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也强调,要“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纳入法制轨道”。引例查处和打击非法经营问题对经营者未经许可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非法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等的查处、取缔,涉及经济法主体的含义、资格取得以及未取得主体资格而非法从事经济活动的严重后果等经济法问题。法的一切制度安排都是通过确认法律主体资格,赋予其权利(或权力)和要求其履行义务(或职责),从而规范主体的行为,调整主体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使一般的社会关系上升为法律关系。法律主体,就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权利(或权力)的享受者和义务(或职责)的承担者。引例查处和打击非法经营问题法律主体问题是任何部门法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经济法主体是经济法学的一个基本范畴。研究经济法主体问题对于构建完备的经济法体系、深化和完善经济法学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经济法主体的概念和体系结构一、经济法主体的含义经济法主体,是指具有直接从事或管理生产经营、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经济权利能力和经济行为能力,依法成立并能独立享受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主体。第一节经济法主体的概念和体系结构1.经济法主体是一种独立的法律主体2.经济法主体必须是直接从事或管理生产经营、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主体3.经济法主体具有经济权利能力和经济行为能力4.经济法主体必须是依法享受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5.经济法主体必须是依法成立或合法存在的主体第一节经济法主体的概念和体系结构二、经济法主体体系结构法律部门的调整对象决定着该部门法的法律关系的主体。因此,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对经济法的主体体系结构的组成具有决定意义。经济法的主体种类的确定及主体体系结构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决定的。而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发生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领域的市场规制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第一节经济法主体的概念和体系结构笔者认为,将经济法的主体概括为消费者、经营者和经济管理者三类,能够体现经济法调整的市场规制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的要求,能够表明经济法主体所承载的经济法的权利(权力)义务的特殊性。第二节消费者一、消费者的概念在经济学上,消费者是与政府、企业相并列的参与市场经济运行的三大主体之一,是与企业相对应的市场主体;在法学上,消费者是各国的消费者保护法的主体,也是经济法的基本主体。第二节消费者众所周知,在国民经济活动的整个领域主要有三大主体之间的活动及所发生的关系,即国家或政府、企业(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这三种经济关系均是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而后两者均直接关系着消费者这一主体。而法律调整国家与经营者之间关系的最终目的,也应是满足消费者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因此,消费者应是经济法的核心主体,它在经济法主体的体系构成中占有中心地位。第二节消费者经济法的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主要是指生活消费。法律所规范和保护的消费者行为主要是指消费者生活消费,法律所调整的生活消费的形式既包括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这两种形式,还包括使用商品这种形式。经济法的消费者主要是指作为消费者的自然人,但也应该包括有偿取得商品和服务、满足生活资料消费或公共产品消费需要的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第二节消费者二、消费者主体在经济法主体体系中的地位应以消费者为中心构建经济法的主体体系。1.“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以消费者为本”2.从经济学的理论出发,消费者也应该得到优先的保护3.消费者处于弱者地位,应该给予特殊的保护第二节消费者三、消费者的一般权利与义务(一)消费者的一般权利1.自主消费权。2.保障安全权。3.知悉真情权。4.自主选择权。5.公平交易权。6.获得赔偿权。第二节消费者7.依法结社权。8.知识获取权。9.维护尊严权。10.监督批评权。第二节消费者【背景资料】消费者权利的历史渊源从历史上看,一般认为,最早提出消费者保护思想的,是1756年英国王室法庭首席法官曼斯菲德。他针对当时法律所奉行的“小心选购,出门不换”主义,提出了“买受人付给完整价金,应获得完美商品”的意见,从而第一个明确阐述了消费者保护的思想。第二节消费者但在世界上最早明确提出消费者权利的是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他针对美国消费者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于1962年3月15日向国会提出了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特别国情咨文,即《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总统特别命令》或称《总统关于消费者利益的白皮书》,指出消费者应享有的四项权利:一是获得商品的安全保障的权利;二是获得正确的商品信息资料的权利;三是对商品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四是有提出消费者意见的权利。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又提出了第五项权利——“消费者的索赔权”,进一步完善了消费者的权利体系。第二节消费者肯尼迪于1962年3月15日提出的“四权论”影响深远,因此,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于1983年作出决定,将每年的3月15日定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四权论”也逐渐为世界各国所认同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并相继增加了获得合理赔偿的权利、获得有益于健康的环境的权利和享受教育的权利。目前,各国消费者保护法所规定的权利并不完全一致。消费者权利的内容(种类),其多少都是相对的,不可能固定不变,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归根结底,它是由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水平和法制水平决定的。第二节消费者(二)消费者的一般义务1.支付相应对价的义务,消费者在享受产品和接受服务的同时,必须支付相应的对价。2.节约资源的义务。3.理性消费的义务。4.理性维权的义务。5.遵守法律的义务。第三节经营者一、经营者的含义和法律特征经营者(即生产经营者),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依法获准进入市场,从事商品生产、销售或提供有偿服务的法人、合伙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它是与消费者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简称“经营者”)。经营者作为经济法的主体,它们参与最广泛的商品生产经营和营利性服务,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和财产权,可以进入市场,开展生产经营与公平竞争活动。第三节经营者经营者作为经济法的主体,具有以下基本法律特征:1.经营者是与消费者相对应的一方当事人。2.经营者是一个经济实体。3.经营者以营利为目的。4.经营者必须具有直接从事生产经营、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经济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依法获准进入市场的经济活动主体。5.经营者行为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典型的经济法特性。第三节经营者二、经营者的分类1、根据人数的多少,经营者可以分为组织生产经营者和个体生产经营者。2、根据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经营者可以分为独立承担责任的生产经营者和非独立承担责任的生产经营者。第三节经营者3、根据所有制类型的不同,经营者可以分为全民所有制生产经营者、集体所有制生产经营者、民营生产经营者、混合所有制生产经营者等。4、根据从事行业的性质不同,经营者还可以分为特殊行业生产经营者(典型如特殊企业)和一般竞争性行业生产经营者(典型如普通的公司、企业)等。第三节经营者三、经营者的一般权利与义务(一)经营者的一般权利1.所有权及其他物权。2.自主生产经营的权利。3.依法自主定价的权利。4.拒绝摊派的权利。5.依法结社的权利。6.享有平等竞争、公平交易的权利。7.获得救济的权利。第三节经营者(二)经营者的一般义务1.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义务。2.遵守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和遵守商业道德的义务。3.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4.依法生产、销售或提供服务的义务。5.提供符合法定要求或合同约定的商品和服务的义务。第三节经营者6.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义务。7.维护市场秩序和开展公平竞争的义务。8.出具凭证和单据的义务。9.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的义务。10.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交易的义务。第三节经营者【案例】经营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案2002年5月11日中午,9岁男童严某与同龄同学王某结伴离家外出游玩。两人来到居所附近的某公园,未买门票即从公园围墙空隙处入园,公园收费检票人员见状未予阻止。公园内有一个状似游泳池、无安全警示标志的景观池,曾有游客在池内游泳时淹死。严某和王某到该池池边后,严某即下池游泳,王某因水冷而离去,当时园内无工作人员和其他游客。次日上午,严某的尸体在公园景观池内被民警等人发现。为此,严某父母诉至法院,要求某公园赔偿死亡补偿费、丧葬费等损失9万元。第三节经营者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严某虽无票擅入公园,但园方对此明知不予阻止,故双方在事实上已形成游客与公共服务场所间的关系。公园作为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负有保障义务,其对有安全风险的景观池未采取任何安全防范措施,对独自游玩的未成年游客未作安全注意,负有主要过错责任。严某父母放任严某外出,系未妥当履行监护责任;严某应注意自身安全,不该擅自游泳,也有过错。据此,判决某公园按主要责任赔偿严某父母损失5万余元。第三节经营者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如何正确认识作为经营者的公园对作为消费者的严某负有的安全保障义务。从经营者的法定义务来看,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第18条第1款的规定,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对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服务,应作真实的说明、明确的警示。本案中,某公园景观池内曾有游客游泳时淹死,公园应当知道该池对游客存在安全风险,理应实施设置明确警示标志等措施。但公园没有采取任何安全防范措施,致使严某下池游泳而淹死。因此,某公园未履行对游客法定的安全保障义务,已构成侵权。第三节经营者从经营者的约定义务分析,根据我国《合同法》第60条的规定,在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还存在由诚实信用原则派生之互相照顾、通知、保密、保护等与游乐合同内容相关的附随义务。双方之间还可能基于约定或经营者的单方承诺而存在高于法律规定的安全保障义务。某公园默认严某入园游乐,双方即建立合同关系,公园就负有注意游客安全并予以合理保护等附随义务,尤其是在游客为未成年人且无监护人在场的情况下,公园应对其履行较之于成年游客更谨慎的安全保障义务。因此,某公园让严某入园游玩,且不发现、不阻止其在有安全风险的水池内独自游泳,系未履行对游客约定的安全保障附随义务,已构成违约。第三节经营者考察经营者是否已履行了安全保障义务,主要看是否达到了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等所要求达到的程度,是否达到了同类经营者所应当达到的通常注意程度,是否达到了一个诚信善良的经营者应当达到的注意程度。综上所述,经营者对消费者负有侵权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同时也负有合同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在损害后果发生后,受害方可选择侵权责任或违约责任向经营者主张损害赔偿。一般情况下,选择侵权赔偿更有利于对受害消费者的保护。第四节经济管理者一、经济管理者的概念经济管理者,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拥有法定管理职权和承担法定管理职责的当事人。它们主要是根据宪法及相关法律规定设立的,由宪法及相关法律明确其性质、职能、任务、隶属关系等,承担决策、协调、执行、监督等经济管理职能的组织或者机构;也包括由国家或法律授权,承担某种政府的或社会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其他组织。经济管理主体具体可分为国家经济决策主体、国家经济执行主体和国家经济监督主体三种基本类别。第四节经济管理者二、经济管理者的一般职权与职责(一)经济职权经济职权是指法律赋予经济管理主体在实施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等行为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力。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经济决策权。2.经济执行权。3.经济监督权。第四节经济管理者(二)经济职责经济职责是经济管理主体在依法实施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行为过程中,所负担的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其实,经济职权与经济职责并无本质区别,经济职权同时也是其享有者必须履行的经济职责,经济职责则同时当然包含着相应的职权和权力。因此,本书在此不再对经济职责的含义和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目前经济法教科书中对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的关系及内容的介绍,基本上都采取这样一种观点和做法。第四节经济管理者三、国家经济决策机关经济法的国家经济决策机关,是指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享有决策权的国家机关,主要是指各级国家权力机关。1最高决策机关,主要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2地方各级决策机关,主要是指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第四节经济管理者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在国民经济管理活动中,享有在全国或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权。而经它们审查、批准和下达的国家和地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和决策,是一种重要的法律事实,这种法律事实的产生必然导致各类重大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终止。同时,它们这种决策行为本身要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因此,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应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第四节经济管理者四、国家经济执行机关国家经济执行机关主要是指行使国家经济职权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它们是国家经济决策主体的执行机关,其职能是专司执行、负责管理。国家经济执行主体又可分为中央国家经济执行主体、地方各级国家经济执行主体,主要包括国务院、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下设的管理部门,以及管理部门下属的职能机构。第四节经济管理者在中央和地方各级管理机关中,按各个主体的任务、专业分工和组织形式的不同,又可以作以下三种划分:1.综合管理机关。2.部门管理机关。3.专业管理机关。第四节经济管理者五、国家经济监督机关国家经济监督机关,是指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在社会经济活动和国民经济管理活动中享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它们包括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行使专项监督权的专门机关。经济法的国家经济监督主体按其职能和法律地位来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类:1.权力监督机关。2.行政监督机关。第四节经济管理者此外,国家为了加强对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的财务监督,评价国有重点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员的经营管理业绩,还实行了稽查特派员制度。稽查特派员由国务院派出,代表国家对重点大型企业行使监督权力。稽查特派员只对国务院负责。第五节
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一、经济法主体资格取得的法律依据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是指经济法主体应该具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前者是指当事人依法得以参加某种经济法律关系,并在该经济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后者则是指主体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主要是来自法律的授权和有关组织章程的规定。第五节
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1.宪法是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的根本依据2.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法是取得经济法资格的重要依据3.有关法律特别是经济法律是取得经济主体资格的主要依据
4.有关行政法规,特别是专项和综合性的经济法规,也是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的依据此外,企业章程和有关社会实体的组织章程的基本内容一经有关部门确认,即对企业和当事人均有法律约束力,企业需要在章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第五节
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二、经济法主体资格取得的方式
1.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根据有关国家机关的决定、命令和特别授权而取得2.通过核准登记注册的方式而取得3.个人经营者按照法定程序取得进行某种经营活动的资格4.因经营者主机构的设立,其内部组织或者分支机构派生而取得1“携带假名牌赴欧受罚”与消费者的义务据新华网北京报道,2006年4月,一位北京游客到法国旅游时,因携带的阿迪达斯背包是假冒而被当地海关没收。此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1)网民辩论针锋相对。许多读者普遍反映以后想去欧洲旅游的话,一定不要携带假名牌。一些读者对严罚知假买假者表示赞同,认为制假、贩假的源头在于买假,严罚买假会从源头上遏制假名牌的泛滥。还有一些读者认为欧洲重罚购假行为的最大启示是,消费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许多读者对此表示反感,认为消费者才是制售假名牌的受害者。一位读者在网上留言:“我买的时候怎么知道是假的?”代表了不少持反对态度的读者的看法。同时,部分读者认为,仅靠名牌商品的厂家人员直接用眼睛辨别假名牌,缺乏可操作性,可能会出现误判的情况。(2)专家观点也有分歧。知识产权专家陶鑫良教授此前对媒体表示:使用服装、箱包类假冒商品和使用盗版软件是有区别的。根据我国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盗版软件属于被打击对象,但使用服装、箱包类假冒商品则不同,“每次使用盗版软件都会形成一次复制,是累计定罪;而携带假冒商品就像看盗版书,不能说看了一次就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也有学者认为,仅凭穿戴假冒名牌产品就认定为违法并罚没,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其次,穿戴假冒名牌产品是一种非常轻微的违法。海关当局当场没收假冒名牌产品,要求游客立即交出物品,造成游客尴尬甚至当众出丑,这也是非人性化的。不过专家表示,知假购假本系侵权行为,公民应有足够的法律意识,杜绝购买假冒名牌产品。(3)国家旅游局发出善意提醒。中国游客背假包被罚一事曝出后,国家旅游局发布公告称:欧洲部分国家制定了针对入境游客穿着、携带假名牌的处罚办法和法规,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中国赴欧洲旅游的游客不要穿着、携带或购买假冒名牌物品。思考:本报道涉及了本章所界定的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理性消费需要哪些制度的支持?需要哪些主体的参与?2如何认识经济法主体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定于1993年,当时考虑到消费者和经营者存在经济力量的过分悬殊,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我们规定了消费者的9项权利和经营者的10项义务。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企业经营者权益的保护呼声开始高涨,甚至有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关于制定“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保障法”的议案》。实际上,不少地方立法机关制定了保障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条例和办法。例如,《郑州市非公有制企业权益保障条例》经郑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1年2月23日通过,自2001年7月1日起施行。安徽省于2002年出台了《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广东省也正在制定《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思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仅规定了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是否违背了法理学中的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对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呼声高涨的根源在哪?目前地方政府关于企业权益保障的条例存在哪些特点?《关于制定“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保障法”的议案》是否可行?如何正确认识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问题?第二编
市场规制法
第三章
市场规制法原理
引例
美国《谢尔曼法》: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反垄断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给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经济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生产和财富的进一步集中,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各种大的垄断组织相继出现,利益驱使他们凭借着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垄断市场、限定价格,严重损害了自由、公平的竞争体制和市场秩序,垄断所导致的市场权力的膨胀与滥用,也侵害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甚至构成对民主、公平等社会理念的直接威胁和破坏,并进而危及整个社会体制。于是,社会各阶层力量联合起来同垄断财阀斗争,并且对他们进行法律规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引例
美国《谢尔曼法》: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反垄断法1883年美国亚拉巴马州通过了第一部反托拉斯法,随后,美国有18个州各自制定了自己的反托拉斯法。1890年,美国国会两院通过了《保护贸易与商业不受非法限制与垄断危害法》,即《谢尔曼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反垄断法。随后,美国又先后制定了《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等一系列反垄断法律。与此同时,反不正当竞争法也逐渐摆脱了对侵权法的依附地位,1896年德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抵制不正当竞争法》,对当时德国市场经济领域层出不穷的不正当竞争现象进行规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体系。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一、市场、市场规制与市场规则体系(一)市场及其调节机制市场的概念虽有多种含义,但是通常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其一,市场是指聚集买卖双方以交换商品和劳务的实际场所。这是最早的,也是传统的市场概念,如农贸市场等。其二,市场是一种交易机制,即参与交易活动的所有买者和卖者之间的频繁交换共同决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与交易量的机制。其三,市场营销学认为,市场就是指某项产品或劳务的现实的或潜在的购买者的集合。这是从企业或卖方的角度对市场的理解。所谓市场调节机制,是指市场机体内的价格、供求、竞争、风险、利率、工资等要素之间互为因果、互相制约的联系和作用。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二)市场规制的理论基础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经济,在价格、供求、竞争、风险、利率等要素的自发调节下,依市场主体利益最大化的驱动,靠自由的市场竞争来实现社会资源的自动配置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竞争的深入开展,市场主体的趋利本质使得一些经营者为了获得不当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开展各种各样的不正当竞争,这些现象既危及竞争秩序和竞争环境,又影响到社会福利目标的有效实现。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市场规制就是国家运用公权力介入社会经济生活,克服和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实质不公平”的主要手段。确切地说,所谓市场规制,就是国家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引导、调节、控制、监督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和规范、约束市场监管主体的管理行为,从而保护消费主体利益的管理系统。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三)市场规则体系市场规则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规则系统,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退出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竞争规则,等等。市场规则体系一般是由市场商业道德规范、政策规范、法律规范等构成的有机体系。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市场规则体系中的法律规则系统是由市场主体法、市场交易法、市场规制法和市场监管法四个子系统所构成的。目前法学界一般认为,市场主体法、市场交易法大部分规范应纳入民法体系,而市场规制法和市场监管法一般应纳入经济法体系。一国健全的市场经济法治体系,离不开民法和经济法的相互配合作用的发挥,它们是促进市场经济持续、稳定与和谐发展的主要法律手段。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二、市场规制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市场规制法的概念市场规制法是调整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市场规制关系,就是在国家进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我国经济法理论中关于“规制”的词语使用,主要借鉴日本的学术著作。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笔者认为,“市场规制法”的概念直观地明确了“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是市场规制关系,是比较准确、科学的。应当指出,同样采用“市场规制法”概念的学者,对其所包括的内容看法也不尽一致。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二)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国家在对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性和管理性的市场规制关系是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调整对象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经营规制关系生产经营规制关系是指生产经营者在从事受到国家有质量、价格、计量、标准和特殊经营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规制关系。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2.市场竞争关系市场竞争关系,即生产经营者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竞争机制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机制,也是将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转化为面向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使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富有活力、积极进取的重要机制。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背景资料】直销与传销的立法发展直销作为一种经营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之后传入欧洲、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直销具有减少流通环节、节省广告投入、实行面对面服务等优点,因而在一些国家迅速传播开来。但因其同时具有交易上的隐蔽性、参与人员的分散性、交易对象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在其逐步发展的同时,也很快衍生出一些商业欺诈行为,特别是传销、“金字塔诈骗”和“老鼠会”等,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为此,各国政府都在严格规范的前提下开放直销经营活动;同时,通过立法严厉打击利用直销名义进行的欺诈活动,如美国的“禁止金字塔计划”法案、日本的《无限连锁链防止法》、马来西亚的《直销法》等。
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国外直销公司开始进入中国。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发育程度较低,有关管理法规不够完善,直销逐渐发展成为各种形式的传销活动,不仅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稳定。针对这种情况,1998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国发[1998]10号),明确指出:传销经营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已造成严重危害,对传销经营活动必须坚决予以禁止。自此之后,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工商、公安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对各种传销活动进行了严厉打击,取得了显著成效,大规模、公开化的传销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
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近年来,传销进一步发展为以“拉人头”欺诈等为主要形式的违法犯罪活动。为了逃避打击,传销活动也由公开转入地下,采取更为隐蔽、更为恶劣的手段进行不法活动,且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也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传销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一是传销不仅违反了国务院禁止传销的规定,还违反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二是传销侵害的多是弱势群体。三是引发治安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行为。四是对社会伦理道德造成冲击。五是传销组织者、策划者对参加人员实施精神控制。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有鉴于此,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市场经济秩序,国务院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对传销活动一经发现,坚决取缔。为了进一步加大对传销的打击力度,防止欺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国务院于2005年8月颁布《直销管理条例》的同时,颁布了《禁止传销条例》,从法律上明确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传销,并对传销的定义、表现形式、打击传销的工作机制、措施和程序、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直销管理条例》的颁布也是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表现。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应当在2004年年底取消对外资在无固定地点的批发或零售服务领域设立商业存在方面的限制,并制定与WTO规则和中国入世承诺相符合的关于无固定地点销售的法规。这里所称的“无固定地点销售”,其主要形式之一就是直销。作为国际社会间一个负责任的成员,中国政府一向十分注重履行自己的对外承诺。制定上述条例正是我们履行上述承诺的一个重要举措。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案例】“永健”保健品非法传销案2005年11月3日,沂源县工商局公平交易局的执法人员接到群众的咨询,群众询问某公司的营销行为是不是合法的。经过研究,县局初步认定这是一种传销行为,并决定对此案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查明,银杏保健品公司的营销方式为:“消费者”购买一单价款为1
280元的“永健”银杏系列产品,即成为公司“优惠顾客”,即得推荐他人购买“永健”银杏系列产品的资格,当推荐三人成为公司的“优惠顾客”后,“消费者”便成为公司“嘉宾顾客”而享有“消费分红”的权利,每周分红一次。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消费者”自成为“嘉宾顾客”后的下一周开始,第一周分红600元,第二周分红500元,以后每周300元,直到分红53
310元为止。在此轮分红过程中,当分红达到10
000元时,公司扣下1
280元,再购买一份公司产品,成为一个新的“优惠顾客”,当再推荐至三人且每人购买一单(1
280元)产品时,即又成为公司“嘉宾顾客”,又享有分红的权利,分红率同上,以此类推。这起保健品传销案件,属于国务院颁布、于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禁止传销条例》第7条第2款所规定的传销行为,即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以认购商品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传销活动。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传销带有隐蔽性和集团性,有的犯罪分子还利用传销组织进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传销和直销具有密切联系,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我们要区分传销与合法的直销。合法的直销和非法的传销最根本的区别是:合法的直销公司有自己的工厂,生产和销售的产品都是国家批准的,公司和直销员是合作关系,利益是建立在销售商品的基础之上;非法传销公司没有自己的工厂,而是将其他厂家粗劣的产品逐层传销给下线会员,每一层都要加上中间利润,这种借着商品的转换而赚取中间利润的“间接贩卖”,使商品和实际的价格相差甚远,而且传销的层次越多,商品价格就越高,这样底层人员的产品根本卖不出去,而传销不准退货,经济上受到极大的损失。3.市场监管关系市场监管关系,是指政府在对金融、商贸、电信、电力、土地市场等进行监察、督促、引导和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经济管理关系,主要包括银行业监管关系、证券业监管关系、保险业监管关系、商贸监管关系、土地监管关系及电信、电力监管关系等。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背景资料】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意见》2015年7月13日消息,中国证监会12日发布了《关于清理整顿违法从事证券业务活动的意见》,并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国证监会表示,一段时期以来,部分机构和个人借助信息系统为客户开立虚拟证券账户,借用他人证券账户、出借本人证券账户等,代理客户买卖证券,违反了《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关于证券账户实名制、未经许可不得从事证券业务的规定,损害了投资者合法权益,严重扰乱了股票市场秩序。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而这些违法现象又出现了卷土重来的势头,可能再次危及股票市场平稳运行,必须予以清理整顿。现就有关事项提出如下意见:一、各证监局应当按照中国证监会《关于加强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管理的通知》(证监办发[2015]35号)要求,督促证券公司规范信息系统外部接入行为,并于2015年7月底前后完成对证券公司自查情况的核实工作。中国证券业协会从2015年8月份开始,依据其《证券公司外部接入信息系统评估认证规范》,认真开展相关评估认证工作。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应当按照《证券法》第一百六十六条的规定,严格落实证券账户实名制,进一步加强证券账户管理,强化对特殊机构账户开立和使用情况的检查,严禁账户持有人通过证券账户下设子账户、分账户、虚拟账户等方式违规进行证券交易。三、各证券公司应当按照《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以及证券账户管理规则,在为客户开立证券账户时,对客户申报的姓名或者名称、身份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保证同一客户开立的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的姓名或者名称一致。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证券公司不得将客户的资金账户、证券账户提供给他人使用。对通过外部接入信息系统买卖证券情形,证券公司应当严格审查客户身份的真实性、交易账户及交易操作的合规性,防范任何机构或者个人借用本公司证券交易通道违法从事交易活动。四、信息技术服务机构等相关方,直接或者间接违法从事证券活动的,应当清理整顿。中国证监会《关于加强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外部接入管理的通知》发布前的存量可以持续运行,按照有关规定逐步规范,但不得新增客户、账户和资产。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五、证券投资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守证券账户实名制要求开立证券账户。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出借自己的证券账户,不得借用他人证券账户买卖证券。六、对违法从事证券活动的行为,中国证监会将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七、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市场规制法调整的是产品质量关系等市场规制关系,构成宏观调控法所调整的宏观经济关系的微观基础。市场规制法是经济法体系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经济法“一体两翼”(即经济法主体、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中的一翼。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三、我国市场规制法的发展概况我国关于规范市场行为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的制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而逐步进行。1993年2月22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同年9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0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构成我国市场规制法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性法律文件。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近二十年来制定的大量法律,如《广告法》、《价格法》、《拍卖法》、《招标投标法》、《计量法》、《标准化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充实和丰富了我国市场规制法的内容,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节
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一、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市场规制法之中的,人们在市场规制法的立法、执法、守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或者说根本指导思想。它是由市场规制法的目的和调整对象的性质所决定的。笔者认为,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1.尊重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依法适度管理的原则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是市场机制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基本规律。依法适度管理就是要求国家对市场秩序的管理要从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这个立足点出发,并遵循市场运行的规律,把握适度、得当。第二节
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2.统一规制、分级监管的原则所谓“统一规制”,主要指在市场规制或管理方面全国要有统一的法律制度、法定的管理机构,避免出现各级地方立法机构或国务院各部委分别立法而破坏法制统一的后果。统一规制、分级监管的原则要求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各自市场规制职权及相互关系,通过“分级监管”,使统一的市场规制法律得到实施、统一的市场规制发挥作用。第二节
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3.维护公平竞争的原则公平竞争原则是市场规制法确定和维护的基本原则,也是市场规制法反映社会化市场经济之内在要求的一项核心原则。所谓公平竞争,是指市场竞争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和经济机会均等。在市场竞争中,一切竞争者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服从同一法律规则。经济机会均等是经营主体都有进入市场并进行平等竞争的机会,不允许某个竞争者独占机会,也不允许对任何竞争者进行歧视。第二节
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4.保护弱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间的强者、弱者是客观存在的。强者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组织网络,在市场活动中居于显著优势地位;弱者或消费者经济势力小,处于无组织的分散状态,因此,他们在市场活动中最容易受到伤害。这就要求国家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出发,在立法、执法和法律救济等方面,对市场主体间的弱者一方给予特别保护。第二节
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5.违法行为法定原则违法行为法定,即违法行为由法律明示。违法行为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法无明文规定不制裁,即实施行制裁必须有法定依据,没有法定依据不能实施制裁;二是市场管理机关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制裁;三是市场管理机关实施制裁必须遵循法定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制裁行为即无效。第二节
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二、市场规制法的作用一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协调经营者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二是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协调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三是为政府对市场进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规范和约束政府管理市场的行为。四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节
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第三节
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结构和地位一、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结构市场规制法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我国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制定一部统一的市场规制法,而是从维护市场秩序的各个方面分别立法。但是,市场规制法又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以市场规制法基本原则为指导,各个组成部分须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实现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交易的目的。根据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的范围和基本内容,市场规制法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三节
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结构和地位(一)生产经营规制法1.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是调整国家在对生产经营者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管和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价格法价格法是调整生产经营者在价格形成和国家在价格监管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3.广告法广告法是调整广告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广告关系是指国家对广告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4.商标法商标法是指调整商标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第三节
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结构和地位5.计量法和标准化法计量法是调整计量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标准化法是调整国家在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化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6.经济合同法经济合同是经济法用以管理与协调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一种积极手段,体现了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第三节
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结构和地位第三节
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结构和地位【背景资料】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12015年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该意见对充分激发社会资本活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在改善民生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作出了重要部署。该意见指出,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鼓励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第三节
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结构和地位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公共租赁住房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通知》(财综\[2015\]15号)明确了包括财政政策、税费政策、土地政策、收购政策、融资政策等在内的政府支持PPP模式公共租赁住房的政策体系,要求各地区从2015年开始组织开展公共租赁住房项目PPP模式试点和实施工作。第三节
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结构和地位2葛洲坝签订130亿元PPP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于2015年5月26日公告称,公司于5月24日与贵阳综合保税区管委会签订了《贵阳综合保税区建设项目PPP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公司与贵阳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以PPP的模式合作投资建设贵阳综合保税区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其中,贵阳综合保税区管委会负责项目的立项、勘察、规划、设计、拆迁、用地报建等工作;葛洲坝负责按项目的融资计划进行融资和按施工总承包方式承建项目。双方合作项目总投资额约130亿元,具体项目根据贵阳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进程落实。7.产业经营规制法产业经营规制法是指调整工业、农业、服务业中的生产经营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属于具体的市场规制法律制度的范畴。8.国有资产经营规制法国有资产经营规制法,是指调整国有资产经营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有资产经营规制法属于特别的市场规制法律制度。第三节
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结构和地位(二)市场竞争法市场竞争法是调整经营者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市场竞争关系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关系就是竞争法的调整对象。市场竞争法主要由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组成。第三节
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结构和地位(三)市场监管法市场监管法是调整市场监管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所谓市场监管关系,是指政府在对金融、商贸、电信、电力、土地市场等进行监察、督促、引导和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经济监督与管理关系,主要包括银行业监管关系、证券业监管关系、保险业监管关系、商贸监管关系、土地监管关系和电信、电力监管关系等。与此相适应,市场监管法体系包括银行业监管法、证券业监管法、保险业监管法、商贸监管法、土地监管法、电信监管法、电力监管法等。第三节
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结构和地位二、市场规制法的地位市场规制法的地位,是指其在我国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笔者认为,它是经济法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属于经济法的范畴。
对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及相应的体系,目前我国法学界仍有较大分歧。但市场规制关系和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属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可以说已成为经济法学界大多数学者的共识。第三节
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结构和地位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都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都具有公法与私法相互融合渗透的特点,在调整对象上具有同质性,因此,它们在法律调整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存在紧密联系。但是,在经济法体系中,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又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市场规制法主要调整微观经济关系,大多针对企业公司或其他经营者的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而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关系,调节的是社会宏观经济利益,主要规范和约束政府经济行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三节
市场规制法的体系结构和地位1.“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与“依法适度管理原则”2002年6月16日凌晨2时40分许,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0号院内非法经营的“蓝极速”网吧发生火灾。经公安消防部门现场勘查,火灾造成25人死亡,13人受伤。经公安机关调查确认:这场火灾是两名未成年人因泄私愤故意纵火所致。同时,网吧的经营者不仅未办理任何手续就非法经营,而且不按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还用铁护栏将所有窗户都封死。事发当晚,又将网吧唯一对外通道——大铁门从外面锁住,致使火灾发生时室内人员无法逃生。因此,经营者对此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02年8月27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两人以放火罪,分别被判无期徒刑和12年有期徒刑;“蓝极速”网吧的非法经营者被判3年有期徒刑。北京市市长刘淇在火灾发生的当天召开的安全防火和安全生产紧急会议上宣布,北京市要对所有网吧停业整顿,重点整顿网吧以及娱乐场所。一是本市要有效地限制发展网吧,要求政法部门重新修改有关网吧管理、整顿的法规,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二是从现在起,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县政府要对网吧逐个进行拉网检查。三是市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和各区县政府要迅速行动,集中力量严厉打击“黑网吧”,没收其非法所得和经营工具;对于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营业执照,并将其登入工商信用监督系统。同时积极发动群众举报“黑网吧”,绝不允许其非法经营。四是网吧及其他公共娱乐场所要符合防火安全规定。五是整顿网吧的工作要落实到各区县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和各乡镇政府,要实行拉网检查整顿,对于“黑网吧”一个都不能漏网。会议还明确提出,今后在北京不鼓励发展网吧,有关部门对“网吧”不再审批发证。2002年6月28日,文化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共同宣布,从7月1日起,将联合开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治理行动。此一行动将持续到8月31日,为期两个月。期间要求各地一律停止审批新的“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也不得审核批准先有“网吧”等增添或更新设备。相关数据:据公安机关的统计,北京市现有二千四百多家网吧,其中开业手续和证照不全的网吧约二千二百多家。其中,同时具有文化、公安、工商三部门审批核发的“三证”的合法经营者不足200家。而这种现象在全国具有普遍性。根据中国文化部的记录,目前中国有超过20万个网吧,但只有46000个网吧依法登记。思考:(1)“蓝极速网吧”是一家没有合法营业执照的黑网吧,在“蓝极速网吧”所酿成的悲剧当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是否负有行政不作为责任?除了肇事者应负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政府是否也应承担部分经济赔偿责任?受害人能否提出国家赔偿?(2)本案中北京市政府实施了三个“一刀切”的做法:所有网吧停业整顿;对“网吧”不再审批发证;今后在北京不鼓励发展网吧。这是否具有法律依据?请结合本案分析经济管理主体在市场规制过程中如何做到“依法适度管理的原则”。22015年7月24日,乐山高新区管委会参加乐山市政府在成都举行的PPP项目推介会,包装推出旅游综合体等5个项目,现场签订2个框架合作协议。高新区包装推出旅游综合体项目、交通运输项目、保障性工程项目、城市开发等PPP项目5个,总投资141亿元。高新区管委会现场分别与博大绿泽国际公司就乐山高新区泊滩堰旅游休闲综合体项目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与深圳金证科技股份公司签订高新区园区道路建设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思考:运用经济法的基础理论分析PPP项目合作协议的法律性质。第二编
市场规制法
第四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141引例
格林曼诉尤巴电器公司缺陷产品侵权案原告格林曼在按说明书使用被告尤巴电器公司生产的多用电器削木机床时,一块木头从机器中飞出来,击中格林曼的头部,造成重伤。后经调查表明,该电器属于缺陷产品,它与事故有直接关系。加州最高法院在该案的判决中表示:制造人将其产品置于市场,知悉其将不会被检查是否具有瑕疵而使用时,则就此项具有缺陷商品对人身所造成的损害,应负无过失责任,也称严格责任。这是美国司法实践史上第一次正式确认严格责任为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自此,严格责任理论不仅为美国绝大多数州所采纳,也被规定在美国法学会作的《第二次侵权法重述》中。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是市场规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保障、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为其立法宗旨,以于1993年颁布并经2000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它将产品的监督管理与产品质量责任结为一体,强调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统一,以及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自我监督管理的有机联系,是在借鉴外国产品责任理论、结合我国产品质量立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一部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产品质量法。引例
格林曼诉尤巴电器公司缺陷产品侵权案《产品质量法》以及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一起构成了我国产品质量的综合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标准化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认证认可条例》、《产品标识标注规定》、《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我国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包括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与产品质量责任制度两个方面。引例
格林曼诉尤巴电器公司缺陷产品侵权案由于生产、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是经营者进行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直接目的,是经营者之间竞争的手段,是市场交易的标的,而且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直接涉及消费者的权益,因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对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经济法规制,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因此,产品质量法是市场规制法乃至整个经济法体系的核心部分,应当将其置于市场规制法体系中的首要地位。引例
格林曼诉尤巴电器公司缺陷产品侵权案第一节
产品质量法概述一、产品与产品质量(一)产品
产品是产品质量法中最基本的概念,可以从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两个方面进行定义。从自然属性来讲,产品是指劳动力通过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所形成的,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一定的劳动成果,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从法律属性来讲,产品是指经过某种程度或方式加工用于消费和使用的物品,但并不包括所有的物品。第一节
产品质量法概述我国法律对产品进行了较为宽泛的解释。《产品质量法》第2条第2款规定,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第3款规定:“建筑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但是,建筑工程使用的,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产品的范畴。第一节
产品质量法概述【司考真题】依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下列何种产品属于该法所称的产品?(单项选择题)A.芝麻油B.大坝C.冰毒D.电力【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依据《产品质量法》第2条的规定,再运用单选题解题常用的排除法,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汛应急预案怎样写
- 《供配电技术》2.3 教案
- 电话销售转正总结8篇
- 省级医院主治医生聘用合同(32篇)
- 幼儿园大班家长工作计划
- 大学毕业生的自我总结(3篇)
- 幼儿园社会实践个人总结范文(31篇)
- DB12-T 1097-2021 公路水运品质工程示范创建评价规范
- 河南省新乡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水处理阻垢分散剂系列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DBJ61-T 102-2015 沉管夯扩桩技术规程-(高清版)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身体红绿灯》教案(公开课)
- JOINT VENTURE AGREEMENT合资企业协议(双语版)
- 关于鼓励员工考取职称、职业资格的通知
- 三元地理些子法
- 零星劳务合同模板(精选7篇)
- 电梯保养年度作业计划表格
- 检验科报告双签字制度
- 北京市海淀区乡镇地图可编辑PPT行政区划边界高清(北京市)
-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幼儿园教学课件中班数学《水果列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