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4单元 进阶1 情境导入-在兴趣中学习(6份打包)_第1页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4单元 进阶1 情境导入-在兴趣中学习(6份打包)_第2页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4单元 进阶1 情境导入-在兴趣中学习(6份打包)_第3页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4单元 进阶1 情境导入-在兴趣中学习(6份打包)_第4页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4单元 进阶1 情境导入-在兴趣中学习(6份打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单元进阶1情

境导入——在兴趣中学习(6份打包)

第四单元逻辑思维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进阶一情境导入一一在兴趣中学习

谢谢观看THANKYOU!

浅仰芹人文主题一一逻辑思维

识别谬误,探究真理,增强思维的敏锐性和严密性;感受祖国语

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语文素养

1.反思和总结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知

识,提高语用能力,增强思维的敏锐性和严密性。

2.通过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判定逻辑谬误,

准确使用语言。

3.通过梳理三段论、假言推理等推理的有效形式,建立正确推

理的观念,并能够辨别语言运用中的推理错误。

4.学习论证,通过梳理、探究论点、论据、论证形式等论证要

素,学会分析议论性文章,在写议论性文章时,能够有效运用论证。

[逻辑小故事一]

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

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

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逻辑小故事二]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

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

以宽。

1/2文本对应练(十七)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1.请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逻辑错误。

(1)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

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

[分析]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违背了同一律,因为“作品……幼稚”与“儿童文学”

不是同一概念。

(2)一列火车进站了。有个小伙子抢先上了火车,一看座无虚席,

他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老大爷不高兴了,说:“小

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满了。”小伙子嬉皮笑脸地说:“老大爷,

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

[分析]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个小伙子在说话时故意把“硬座”理解成“硬坐”,

这在逻辑上就叫偷换概念,违背了同一律。

(3)2月27日,晴。今天一天都没有出太阳,心情真不好。爸爸

买回两条金鱼,养在鱼缸里死了一条,我很伤心。

[分析]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则小学生日记明显违反了不矛盾律,天气“晴”还“一

天都没有出太阳”。

(4)一个月来,这个问题时刻缠绕着我,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

常好的时候,我又暂时抛开了这一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

[分析]______

[答案]既是“时刻缠绕着我”,就不会出现“顾不上去想它”

的情况,说话人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

(5)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分析]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采纳他的意见与否都不赞成,二者不能同时否定,违反

排中律。

(6)甲说:“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

乙说:“有的鸟就不会飞。”

丙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

[分析]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丙的说法同时否定了相互矛盾的两个思想,违反了“排

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7)我爸爸读书时成绩也不好,基因条件太差,所以我成绩差,

不能怪我。

[分析]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违反充足理由律,“我爸爸读书时成绩也不好”不能作

为“我成绩差”的充足理由。

(8)春秋时期,曾九合诸侯的齐桓公某次打猎,追逐猎物来到一

个山谷之中,遇到一位老者,齐桓公问老者:''请问老丈,这个山谷

叫什么名呢?”老者回答说:“叫愚公之谷。”齐桓公很是好奇:“为

什么叫愚公之谷呢?”老者说:“因为我叫愚公,这个山谷是用我的

名字来命名的。”齐桓公仔细打量打量老者说:“寡人看你的样子,并

不像是一个愚人,为何大家会叫你愚公呢?”老者说:“大王有所不

知,我曾经喂了一头母牛,母牛产下一头小牛,小牛长大后我将它卖

掉,换回一匹小马。村里有个年轻人对我说:‘牛能生出马吗?'我

说牛不能生出马。年轻人说:‘牛不能生出马,这匹马不是你的。'说

完他就牵走了小马。我的邻人听说这事后,都说我很愚蠢,从此这个

山谷也就叫作愚公之谷了。”

[分析]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愚公村子里的年轻人牵走小马的理由是“牛不能生出马,

这匹马不是你的”,他的理由不充足,不符合逻辑,违反充足理由律。

2.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每空不超过6个字。

记者要采写出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就要注意选择新闻角度。

但现实中,有些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不顾事件本身的性质,把心思放

在揣摩编辑的心理上,投其所好定角度;有些记者采访的事件无个性、

无特点,千篇一律,是“你用我用大家用”的角度;有些记者采用想

当然的做法,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还有些记者则完全不

顾及事件自身的内在联系,不顾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有机联系,表面

看来好似在对事件进行挑选,实则却是对事实进行歪曲,夸大甚至虚

构。

以上记者选择新闻角度时、、、

的错误做法,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

他们都歪曲了事实,把事实弄得面目全非。

[答案]投编辑所好千篇一律强加观点不顾及联系

(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明代有位姓靳的内阁大学士,他的父亲不大出名,他的儿子很不

成材,可他的孙子却考中了进士。这位内阁大学士经常责骂他的儿子,

骂他是不肖之子,是不成材的东西。后来,这个不肖子实在忍受不了

责骂,就和内阁大学士顶了起来:“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

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有什么不成材的呢?”这位内阁大学士听了后,

放声大笑,就不再责备儿子了。

这位内阁大学士的儿子是如何与他父亲辩论的?

[答案]在当时情况下,这个不肖子所要论辩的是自己是否成材

的问题,但是却故意将这一辩题偷换成你的儿子和我的儿子相比怎么

样,你的父亲和我的父亲相比怎么样,这恰好将原来所要论辩的辩题

回避了,这就是偷换论题式诡辩。

(3)请分析下面句子的谬误类型。

这支乐队要么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乐队,要么不是。

[分析]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典型的“假二择一二因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

喜欢这支乐队的人,以及讨厌音乐的人”,这种说法是不讲理的。

(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法官甲和法官乙在议论某一案件:

法官甲:”公诉机关的材料还不是充分、确凿的,所以不能证明

被告人构成犯罪。”

法官乙:“那么说,只能判决被告人不构成犯罪了。”

法官甲:”也不能说被告人不构成犯罪,他有很大嫌疑。”

下面哪项与上述议论的情形是类似的?()

A.那个岛上鸟很多,但种类却不多。

B.关于我们厂能否在今年扭亏为盈的问题,我听到了很多意见,

有的人认为很有希望,今年扭亏是肯定的,有的人认为本厂产品缺乏

竞争力,今年扭亏不可能。我认为两种意见都不对。

C.虽然不敢说她长得美,但也不能说她长得丑。

D.“你对被害人是否早就怀恨在心?”审判长问。“我从来没有

恨过他。”被告人回答。

E.关于在校生是否可以参加商业选美活动,我的态度是既不提

倡,也不禁止。

B[题干中法官甲自己的说法“构成犯罪”和“不构成犯罪”是

一对矛盾关系,甲的说法其实就是同时否定了这两个矛盾关系。即题

干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A项中鸟数量多和种类不多这两个不是同一

个概念,不存在问题,所以排除A。B项“今年扭亏是肯定的”意思

是“必然扭亏”;“今年扭亏不可能”意思是“必然不扭亏”,这两个

是一对反对关系,其中把模态词“必然”去掉,它就是一个矛盾关系

了,选项中同时否定了这两个矛盾关系,这样就犯了模棱两可谬误。

C项美和丑不是相互否定关系,除了美、丑还有样貌一般的情况,所

以排除C°D项其实是一个复杂问语,属于诘问的谬误,所以排除D。

E项除了“不提倡”“不禁止”,还有其他情况,可以“放任自流”。

所以不存在相互矛盾,排除E。所以,正确答案是B。]

(5)分析下面句子的谬误类型。

美国国家篮球协会总裁大卫•斯特恩曾向电台主持人吉姆•罗姆

(JimRome)问道:“你不再打你老婆了吗?”请回答“是”或“否”。

[分析]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属于“不当预设貌似简单的一个提问,实则包含

了两个问题:“你打老婆吗?&“如果你打老婆,你还继续这种行为

吗?”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显然不一定是一致的。然而,提问者却

要求“你”只回答一个“是”或“否同时,上面这个问题还是别

有意图的“既定观点问题”。如果回答是,则承认还在打老婆;如果

回答否,则说明之前打过老婆。

(6)分析下面句子的谬误类型。

我问了十个人,有九个说反对民主党。结论:原来九成人反对民

主党。

[分析]________________

[答案]轻率归纳。单凭十个人论断所有人,未免太轻率。若说

访问了数万人,得出来的结果便较有说服力。

(7)分析下面句子的谬误类型。

人的眼睛有5.76亿像素,却终究看不懂人心。

[分析]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当类比。这里联系这句话的最核心的一个字就是“看”,

也就是这句话认为看东西的看与看懂人心的看属性是一样的,都是看。

其实不是,因为眼睛看东西的看是一种图像处理,而看懂人心的看,

却是一种心理认知活动,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图像处理学与心理学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没有可比性,不能如此的使用类比推理。

(8)分析下面句子的谬误类型。

①因为今天是周末,语文老师们还是来到了单位工作。

②我厂今年重视了产品数量,所以产品质量下降了。

[分析]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强加因果。两件事情本来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却硬是

加上了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文老师们来工作”和“产品质量

下降了”的原因不能推出“今天是周末”和“今年重视了产品数量”。

可以说“虽然今天是周末,语文老师们还是来到了单位工作“;“我厂

今年一味重视产品数量,导致了产品质量的下降”。

(9)分析下面材料的谬误类型。

一个瘦子问胖子:“你为什么长得胖?”

胖子回答:“因为我吃得多。”

瘦子又问胖子:“你为什么吃得多?”

胖子回答:“因为我长得胖。”

[分析]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循环论证。胖子回答瘦子的第一个问题时,是以“吃得

多”为理由的;而他回答瘦子的第二个问题时,又以“长得胖”为理

由。胖子的回答能够解决瘦子的问题吗?当然不能。胖子的这种论证,

就叫作“循环论证”,是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的。

5/7文本对应练(十七)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1.请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逻辑错误。

(1)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

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

(2)一列火车进站了。有个小伙子抢先上了火车,一看座无虚席,

他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老大爷不高兴了,说:“小

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满了。”小伙子嬉皮笑脸地说:“老大爷,

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

(3)2月27日,晴。今天一天都没有出太阳,心情真不好。爸爸

买回两条金鱼,养在鱼缸里死了一条,我很伤心。

(4)一个月来,这个问题时刻缠绕着我,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

常好的时候,我又暂时抛开了这一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

(5)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6)甲说:“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

乙说:“有的鸟就不会飞。”

丙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

⑺我爸爸读书时成绩也不好,基因条件太差,所以我成绩差,

不能怪我。

(8)春秋时期,曾九合诸侯的齐桓公某次打猎,追逐猎物来到一

个山谷之中,遇到一位老者,齐桓公问老者:“请问老丈,这个山谷

叫什么名呢?”老者回答说:“叫愚公之谷。”齐桓公很是好奇:“为

什么叫愚公之谷呢?”老者说:“因为我叫愚公,这个山谷是用我的

名字来命名的。”齐桓公仔细打量打量老者说:“寡人看你的样子,并

不像是一个愚人,为何大家会叫你愚公呢?”老者说:“大王有所不

知,我曾经喂了一头母牛,母牛产下一头小牛,小牛长大后我将它卖

掉,换回一匹小马。村里有个年轻人对我说:‘牛能生出马吗?'我

说牛不能生出马。年轻人说:‘牛不能生出马,这匹马不是你的。'说

完他就牵走了小马。我的邻人听说这事后,都说我很愚蠢,从此这个

山谷也就叫作愚公之谷了

2.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每空不超过6个字。

记者要采写出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就要注意选择新闻角度。

但现实中,有些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不顾事件本身的性质,把心思放

在揣摩编辑的心理上,投其所好定角度;有些记者采访的事件无个性、

无特点,千篇一律,是''你用我用大家用”的角度;有些记者采用想

当然的做法,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还有些记者则完全不

顾及事件自身的内在联系,不顾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有机联系,表面

看来好似在对事件进行挑选,实则却是对事实进行歪曲,夸大甚至虚

构。

以上记者选择新闻角度时一.、一、一、

的错误做法,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

他们都歪曲了事实,把事实弄得面目全非。

(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明代有位姓靳的内阁大学士,他的父亲不大出名,他的儿子很不

成材,可他的孙子却考中了进士。这位内阁大学士经常责骂他的儿子,

骂他是不肖之子,是不成材的东西。后来,这个不肖子实在忍受不了

责骂,就和内阁大学士顶了起来:“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

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有什么不成材的呢?”这位内阁大学士听了后,

放声大笑,就不再责备儿子了。

这位内阁大学士的儿子是如何与他父亲辩论的?

⑶请分析下面句子的谬误类型。

这支乐队要么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乐队,要么不是。

(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法官甲和法官乙在议论某一案件:

法官甲:”公诉机关的材料还不是充分、确凿的,所以不能证明

被告人构成犯罪。”

法官乙:“那么说,只能判决被告人不构成犯罪了。”

法官甲:”也不能说被告人不构成犯罪,他有很大嫌疑。”

下面哪项与上述议论的情形是类似的?()

A.那个岛上鸟很多,但种类却不多。

B.关于我们厂能否在今年扭亏为盈的问题,我听到了很多意见,

有的人认为很有希望,今年扭亏是肯定的,有的人认为本厂产品缺乏

竞争力,今年扭亏不可能。我认为两种意见都不对。

C.虽然不敢说她长得美,但也不能说她长得丑。

D.“你对被害人是否早就怀恨在心?”审判长问。“我从来没有

恨过他。”被告人回答。

E.关于在校生是否可以参加商业选美活动,我的态度是既不提

倡,也不禁止。

(5)分析下面句子的谬误类型。

美国国家篮球协会总裁大卫•斯特恩曾向电台主持人吉姆•罗姆

(JimRome)问道:“你不再打你老婆了吗?”请回答“是”或“否

(6)分析下面句子的谬误类型。

我问了十个人,有九个说反对民主党。结论:原来九成人反对民

主党。

⑺分析下面句子的谬误类型。

人的眼睛有5.76亿像素,却终究看不懂人心。

(8)分析下面句子的谬误类型。

①因为今天是周末,语文老师们还是来到了单位工作。

②我厂今年重视了产品数量,所以产品质量下降了。

(9)分析下面材料的谬误类型。

一个瘦子问胖子:“你为什么长得胖?”

胖子回答:“因为我吃得多。”

瘦子又问胖子:''你为什么吃得多?”

胖子回答:“因为我长得胖。”

5/7单元综合练(四)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

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

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

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

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

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

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

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

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

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

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

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

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

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20

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

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

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

的技巧与道德眼光一一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

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

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

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

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

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

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

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

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

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

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

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

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

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

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

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人民日报》)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

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

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

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

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

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

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

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

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

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

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

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

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

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

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

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

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

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

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

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

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

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

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

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

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

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

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

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

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

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

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

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

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人民日报》)

1.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

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

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

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

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

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

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

C[C项,”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

考”错误。原文说的是“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

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既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

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

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

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

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

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大有裨益。

D.材料一围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

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

D[A项,“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错

误。原文说的是“非虚构文学(写作)”“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

相符合B项,“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C项,

“只有……才……”错误。原文中说“如果当代作家……进行一些必

要的‘非虚构写作'……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

充分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

的东西。”

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

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场地。”

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

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

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

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做一次实地的旅

行。”

D[材料二强调的是“'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

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而D项中当作者感觉和历史有隔阂时,

决定“做一次实地的旅行”,也就是对现实做一次深度的介入。]

4.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解析]从论证方法来看,材料二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比如在

论证“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

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这一观点时,采用了举例论证,以李辉的

《封面中国》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梁庄在中国》为例进行论证。

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像李辉、梁鸿这样的“非虚构写作”作家和

那些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的一些

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

及意义。从用语来看,议论文讲究用语的准确性,如“从概念的严谨

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

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中“似乎”一词,表述严密;“依据我的阅读感

受和思考”“我以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

的缜密。本文既写到“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

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即它的价值,也写到“非

虚构写作”的不足,比如其艺术性偏弱,论证比较客观。

[答案]①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

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

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采用对比论证,将不

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

发及意义。②论证客观,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

艺术性偏弱的不足。③用语严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以

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答对第

①点得2分,答对第②点、第③点任意一点得2分)

5.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6分)

[解析]由原文“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

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一一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

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

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可知,非虚构文

学的“真实”是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

实问题。同时,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是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

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

是一种文学的“真实由原文“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

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

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可知,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非虚构文学的“真

实”是阅读体验的真实。

[答案]①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

实问题。②文学的“真实”。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

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③阅读体

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答对一点

得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

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

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

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

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

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

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

霍去病为骡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

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

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

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贯马。民或匿

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

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今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

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

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遗

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

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

±o然匈奴亦碧,终不敢出,上乃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

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

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

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

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

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

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

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

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A[结合语境可知,单于“怒”的内容应该是“浑邪王居西方为

汉所杀虏数万人”,而不是“浑邪王居西方”,所以在“浑邪王居西方”

后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将城河上”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

句,应该是“将于河上城”,而且下一句“得浑邪王使”的主语也是

“大行李息”,不是“上”,所以“上”应归于前一句,据此排除C项。

故选A。]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

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

B.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

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

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

文中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D.夷狄,古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

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

C[C项,“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

‘高帝'”错误,按《汉书・高帝纪》中张晏注:“谥法无'高',以

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祖多以“高”

为谥,谥号“高皇帝",简称''高帝”,选文中的“高皇帝”“高帝”

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谥号,“太祖”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庙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

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

兵攻打。

B.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

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的穷兵赎武而招致天下叛乱,最终国亡

祀绝。

C.因长安县令未能租借到足够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

斩他,汲黯建议,由沿途各县提供驿车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

不安宁。

D.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

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

至北海。

A[A项,”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错误,对

于聂壹的建议,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的回答是“匈

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意思是“匈

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他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

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也就是说王恢认为应该攻打匈奴

的原因是匈奴缺少对汉朝的敬畏之心,而不是汉朝无需畏惧匈奴。]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

(2)勤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行,经过;自经于道树,状语后置句,在路旁树上

上吊;相望,一个连着一个,一个接一个,接连不断。(2)勒,统率;

以,目的连词,来;见,显示,显扬,显现,展示。

[答案](1)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

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

(2)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示武功,

威震匈奴。

10.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论说方法进行劝谏以达到什么目的?

请简要分析。(3分)

[解析]根据题干“主父偃对汉武帝采用什么论说方法进行劝谏”

的设问可知,问的是主父偃所采用的劝谏方法,根据''《司马法》曰: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可知,主父偃先采用

了引用的方法,可概括为“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先援引《司

马法》中的观点”等;根据“高皇帝定天下……高帝不听,果有平城

之围”可知,主父偃后采用了举例的方法,可概括为“再用高皇帝不

听劝谏而被围之事”“后举高皇帝不听劝谏而遭到‘平城之围'的事

例”等。根据题干“以达到什么目的”的设问可知,问的是主父偃劝

谏的目的。主父偃先引用《司马法》中指出“好战”与“忘战”两个

方面,借此既委婉地告诉汉武帝“好战”的危害,同时也说明了“忘

战”的危险,之后又举用高皇帝刘邦执意对匈奴用兵导致被围平城一

事,进一步强调了“好战”的危害。据此可知,主父偃旨在劝谏汉武

帝对匈奴用兵时应掌握好分寸,既不能“忘战”,更不能“好战由

此,可概括为“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以劝谏汉武帝

对匈奴不应过度用兵”等。明确答案所对应语句后,只要组织好语言,

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先引用《司马法》中的话,再用高皇帝不听劝谏而被围

之事,以劝谏汉武帝不要轻易对匈奴用兵。

【参考译文】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县的豪杰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武帝

建议说:“匈奴刚与汉朝和亲,亲近信任边民,可以用财宝引诱他前

来,同时汉朝埋伏军队发动袭击,这是一条必胜无疑的良策。”汉武

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说:“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

因不是别的,就在于他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

对汉朝有利。”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汉武帝元朔元年秋季,匈奴

两万名骑兵入侵汉朝。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名骑兵从雁门郡出击匈

奴。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武帝。主父偃的上书中讲了九件事,其中八件

事讲的律令方面的问题,一件是谏阻攻打匈奴。上书中说:“《司马法》

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备战必然

危险。'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的外面,便想前去

攻打。御史成进劝谏。高帝不听劝谏,果然发生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

的事变。”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志得意满,便想入非非,要威震

海外,派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

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等到秦皇帝驾崩,天下

人纷纷反叛,秦朝最终国家灭亡,祭祀断绝,这就是穷兵分武造成的

祸害。”汉武帝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任骡骑将军,率领万名骑兵从

陇西郡出发攻打匈奴。秋季,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当时单于恼怒浑

邪王驻守西部却被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

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

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

的使者,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浑邪王率部投降汉朝时,汉

朝征发车辆两万乘来迎接。朝廷没有钱,向百姓借马。百姓有许多人

把马隐藏起来,马不够用。武帝恼怒,打算杀了长安县令,右内史汲

黯说:“这些匈奴背叛了他们的主子而投降汉朝,汉朝慢慢由沿途各

县依次提供驿车传送他们就行了。何至于弄得天下动荡不安,使国家

疲敝来服侍这些外族人呢!”武帝默然不语。汉武帝元封元年冬季,

十月,汉武帝颁布诏书说:“我将要巡视边陲,设置十二路将军,并

亲自统率指挥。”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以显

示武功,威震匈奴。武帝派使者郭吉前往告诉单于说:“现今单于要

是敢与汉军决战,我汉朝天子将亲自在边境等候;要是不敢决战,那

就赶快面朝南臣属于汉朝!”话音刚落,单于大为震怒,立即将引见

的官员斩首,扣留了郭吉,把他囚禁在北海。但匈奴也对汉朝心存恐

惧,始终不敢出战,武帝只好回朝。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9分)

古松

石延年

直气森森耻屈盘,铁衣生涩紫鳞干。

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

苍群静缘离石上,丝萝高附入云端。

报言帝室抡材①者,便作明堂②一柱看。

【注】①抡材,选择木材。②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古松高耸挺拔,以盘屈不展为耻,树皮似铁般坚硬,

饱经沧桑。

B.颔联视听结合,颇有气势,“龙蛇动”“风雨寒”写出了古松

的不凡风骨和气概。

C.颈联“苍彝”“丝萝”比喻势利小人,他们趋炎附势,登上高

位后,目空一切。

D.这首七言律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表面上写古松,

实际上另有寓意。

C[C项“目空一切”错,颈联主要是以“苍葬”“丝萝”的攀

缘附势反衬古松的刚直伟岸。]

12.本诗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理解诗句含意首先要知道诗句大意,然后再挖掘其深层

意思。“报言帝室抡材者,便作明堂一柱看”,意思是“告诉那为皇帝

建造宫殿选择木材的人,应当把这棵古松看作建造明堂的顶梁柱”。

表面上是说古松,实际上是托物言志,以木材喻人才,呼吁朝廷选拔

像古松一样的人作为国家的栋梁。

[答案]①表层含意:希望建造宫殿的人选择古松作为建造明堂

的顶梁大柱。②深层含意:以木材喻人才,呼吁朝廷选拔像古松一样

隐埋民间、品行端正又有才华的人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每点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说明“修身”是

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

遍规律是“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

句子是“—,―

[答案](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有善

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三、语言文字应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中华民族历来被誉为“文明之邦”,这种称谓并非,礼

仪制度自古以来就是“立国经常之大法”“周旋之节文”。荀子有云: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不仅提升自我修养是国运昌隆之基,也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历史,文明仍在延续。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

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改革开放40多年来,

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的变化,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

船高公共场合不要大声接打电话,自助餐厅按需取餐不“哄抢”,

后面有人别着急关电梯,这样的文明细节不仅是一种行为上的规范,

也是思想上的自觉、精神上的自制和道德上的升华。

“仓实而知礼节”,我们也要构建匹配时代的社会文明,让美

德与善举挤压自私与冷漠,唤起人们心中的文明因子,并让它开枝散

叶,成为全社会的文明习惯,并通过的努力,给传统以新生,

给岁月以文明。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空穴来风一脉相承翻天覆地持之以恒

B.空穴来风一脉相通日新月异孜孜不倦

C.子虚乌有一脉相通日新月异持之以恒

D.子虚乌有一脉相承翻天覆地孜孜不倦

A[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空穴来风:

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此处

指“中华民族历来被誉为‘文明之邦是有原因的,应选用“空穴

来风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某种思想、

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一脉相通: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

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此处形容“历史的传承”,应选用“一

脉相承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

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此处形容“中国的物质生活发生

了巨大变化”,应选用“翻天覆地持之以恒:指长久坚持下去。孜

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此处形容“不断的努力”,应

选用“持之以恒”。]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提升自我修养不但是国运昌隆之基,还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

B.提升自我修养既是古人国运昌隆之基,又是立身行世之本。

C.提升自我修养不仅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也是国运昌隆之基。

D.不仅提升自我修养是古人立身行世之本,也是国运昌隆之基。

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不

仅……也是……”是递进关系,所以“古人立身行世之本”在前,“国

运昌隆之基”在后;二是语序不当,从关联词语的位置来看,前后两

句主语一致,故“不仅”应放在主语“提升自我修养”后面。对两处

语病均修改恰当的只有C项。]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

成和表达效果。(3分)

[解析]“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水涨船高一句中,把“精

神文明”比喻成“船”,其中,本体是“精神文明”,喻体是“船

从效果来看,使用此比喻句,使说理浅显易懂,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后,

让人容易接受。同时结合后文“公共场合不要大声接打电话,自助餐

厅按需取餐不'哄抢',后面有人别着急关电梯”的内容,形象生动

地表达了精神文明程度会随着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而不断提高的特

点。

[答案]本体是“精神文明”,喻体是“船,化抽象为具体,化

深奥为浅显,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精神文明程度会随着物质生活的巨大

变化而不断提高的特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近日,一年轻企业家驾驶电动汽车时启用自动驾驶功能发生车祸

离世,再度引发社会各界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争论。自动驾驶技术并未

发展成熟到大面积普及和商用的阶段,但在销售过程中,自动驾驶的

技术能力①。自动驾驶依托人工智能,(),而机器学习需要

海量的数据样本。无论算法如何优化与先进,没有足够强大的硬件支

持,也就意味着无法让量产车在自动驾驶时能够处理②。

自动驾驶确实是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且可行的方向,但

起码在当前,对自动驾驶的应用必须保持足够的审慎。过往的案例已

经能够表明,③,当前所谓的自动驾驶技术只能当作是给予驾驶

员便利的辅助手段。人,仍然也必须是操控汽车驾驶的唯一主体。自

动驾驶仍是新事物,只有对其保持客观冷静,才能促使这一新科技不

断发展,最终突破人类想象。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内核

B.人工智能内核之一便是机器学习

C.人工智能是机器学习的内核之一

D.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内核之一

B[A、D两项以“机器学习”为主语明显感觉突兀,与上句衔

接不顺畅,并与下句的主语重复,故排除。再比较B、C两项,”内核

之一”的所属对象应该是“人工智能”,据此排除C项。故选B。]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解析]第一空,横线前面是说“自动驾驶技术并未发展成熟到

大面积普及和商用的阶段",“但”字一转,语意转到了与其相反或相

对的一面了,故填“显然被厂商夸大了"合适。第二空,所在的句子

是一个条件关系复句,从横线前面的条件“没有足够强大的硬件支持”

可以推出后面的结论是“无法让量产车在自动驾驶时能够处理‘各种

复杂多变的紧急状况第三空,从横线前“过往的案例已经能够表

明”看,横线处应该填写的是结论;从后面“当前所谓的自动驾驶技

术只能当作是给予驾驶员便利的辅助手段”看“自动驾驶技术还不成

熟”。

[答案]①显然被厂商夸大了②各种紧急(或''复杂")状况

③自动驾驶仍未成熟

四、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物质财富在不断丰富,中国正在从“站

起来”走向“富起来”。同学们对现阶段是否应该“节俭”持有不同

见解。

请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用于本校学生大会上发言的驳

论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写作之前必须结

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需要注意的是,清楚审读材料不

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本题材料分成

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物质财富在不断丰富,

中国正在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提示写作的背景;第二部分

是“同学们对现阶段是否应该‘节俭'持有不同见解”,为我们提供

了写作的话题“是否应该‘节俭需要明确的是,无论物质财富如

何丰富,节俭的美德永远不能丢。作文要求“写一篇用于本校学生大

会上发言的驳论文章”,因而写作时应注意发言稿基本格式,要有称

呼、问候、致谢等,内容上条理要清晰,语言要简洁明快。文体要求

写成驳论文。写作本文可从生活中人们对于节俭的错误观念或铺张浪

费的现象入手,剖析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原因,阐释俭与奢的利害关

系,呼吁号召指明做法。

【参考立意】

①厉行节俭是一种美,体现一个人的胸怀、品质。

②厉行节俭是做人的一种智慧,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

淡然的人生态度。

③节俭是环保的要求,是传统美德的内涵,是中国梦的内容。

④奢侈浪费的物欲,有碍身心健康,使情绪难以平静,带来心灵

永久的空虚。

⑤盲目的攀比让浪费奢靡之风盛行。

【佳作示例】

生活富裕了,还要节俭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畅谈心声,交流思想。今

天我发言的内容是关于“节俭”的问题。

一提节俭,有些同学就不屑一顾了:现在都21世纪了,都进入

“小康水平”了,还提什么节俭?也不怕人家笑话!

的确,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原来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爷爷奶

奶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早已成为现实,我们早已不必担

心挨冻受饿乃至四处流浪了。可是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生活的改善,

同学们是否也看到一些这样的现象:超越现实、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

斗富摆阔、一掷千金的奢靡消费;过度包装、极度美化的蓄意浪赛;

“长明灯”“长流水”的随意浪费等。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这些人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丢了。

可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就不该提倡节俭了吗?作为新时

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响亮地做出回答:提倡节俭,拒绝奢侈!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物质生活还未极度丰富,特别是和

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即使是在发达国

家,浪费也同样被看作是可耻的行为。在餐馆里,他们常常将没吃完

的饭菜带回家;他们的孩子也很少乱用零花钱,而且这些钱大多是孩

子们自己靠劳动挣来的;著名的柯达公司的胶卷盒是用再生纸造的;

而财大气粗的东芝公司的信封竟然是用旧信封翻过来再使用的……

我们的祖国刚刚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们有什么理由满足于现状,大手

大脚,铺张浪费?

翻开厚重的中华历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穷奢极欲导致

身死国灭的教训亦是数见不鲜。夏桀、商纣亡于奢靡无度,荒淫暴虐;

秦始皇兴建阿房宫豪华盖世,终为楚人一炬;隋炀帝沉迷于灯红酒绿,

不理朝政,落得个身首异地;唐明皇沉醉于享受美色,而致安史之乱,

使盛唐趋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

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人就逐渐抛弃了勤俭的秉性。

那么,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家产又能经得住多长时间的折腾呢?况且

我们的先辈也曾告诫道:“治国之道,节用为先。灭国之祸,起于奢

侈。历朝兴废,无有出于此道之度限尔!”所以,为了国家的繁荣,

我们应该节俭。

我们说的节俭其实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一种

意识、一种社会文明。节俭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一件大事。也许有

的同学会说,这可太耸人听闻了。但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无可争

议的事实。就能源而言,地下储藏的煤、石油只供人类使用数百年;

森林资源呢?人类无节制的采伐已给人类的生存敲响了警钟;沙漠化

加剧、水中泥沙含量增加、水灾频繁……所以,节俭不仅给我们带来

巨大的物质财富,节俭的背后更是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

同学们,你还觉得说节俭是笑话吗?还觉得奢侈浪赛理所应当吗?

其实,节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最实在的话题。现今社会,节俭

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都在提倡节

俭。各种家电商品,包括轿车都打上了“节能”的口号,“节约用

水”“节约用电”的标语四处可见,“节约型社会”更成为人们的追求。

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节俭不是一句口号、一种空谈,而是

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节俭,不是奢侈的行为,同时,它也不是守财

奴的吝啬,而是要求我们合理使用资源和财物,做到“当省则省,

当用则用“。即使是将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