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1页
河北省保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2页
河北省保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3页
河北省保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4页
河北省保定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他完成统一大业后,采取了经济上编订全国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等措施,促进了隋朝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隋朝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他”是()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李世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完成统一大业”,“使隋朝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并结合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A项正确;杨广没有完成统一大业,排除B项;李渊、李世民都是唐朝皇帝,与“使隋朝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2.隋朝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材料主要论述的是科举制的()A.创设时间 B.发展过程 C.消极作用 D.积极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它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所以题干材料主要论述的是科举制的积极作用,D项正确;创设时间不是题干主要表述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发展过程,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没有提及消极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3.唐太宗当上皇帝后,大力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注意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觉悟,主要得益于他()A.出身贫寒家庭 B.历经战乱岁月 C.吸取历史教训 D.虚心接受批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唐太宗当上皇帝后,大力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注意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可知,太宗注意减轻人民负担主要是由于他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他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C项正确;唐太宗出身贵族,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唐太宗吸取历史教训,未体现历经战乱岁月,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唐太宗吸取历史教训,未涉及虚心接受批评,排除D项。故选C项。4.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妇女地位相对较高。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许多妇女受过诗书、音乐方面的教育 B.许多妇女经常骑马出行C.许多妇女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 D.射箭.弈棋等娱乐活动中常见女子倩影【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但唐朝不允许妇女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因此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妇女地位相对较高。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C,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5.在大唐王朝“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是()A.李白 B.玄奘 C.鉴真 D.魏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在大唐王朝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过程中。”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非洲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主要史实包括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遣唐使等,题干要求选择唐朝兼收外来文化的事件,其中玄奘西游属于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B项正确;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排除A项;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排除C项;魏征是唐代贞观时期的著名大臣,排除D项。故选B项。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故他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囗囗”之称。“囗囗”处填写()A.诗仙 B.诗圣 C.史诗 D.诗史7.唐朝由盛转衰的拐点是()A安史之乱 B.陈桥驿兵变 C.澶渊之盟 D.清军入关【答案】6.D7.A【解析】【6题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口口”之称。“口口”处填写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被称为“诗史”。他的“三吏”“三别”就是诗史里的不朽篇章,D项正确;李白被称为“诗仙”,排除A项;杜甫被称为“诗圣”,排除B项;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排除C项。故选D项。【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唐朝由盛转衰的拐点是安史之乱,A项正确;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排除B项;北宋和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排除C项;清顺治元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排除D项。故选A项。8.黄巢起义后,队伍迅速发展到65万人。这一现象表明()A.唐朝统治不得人心 B.中央无力控制藩镇C.安史之乱不得人心 D.唐末人口不断增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中的数据可知,起义军队的迅速扩大,正是人们对唐朝统治不满的表现。故黄巢起义后,队伍迅速发展到65万人,这一现象表明唐朝统治不得人心,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黄巢起义发展迅速,唐朝统治不得人心,排除B项;黄巢起义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黄巢起义发展迅速,无法体现唐末人口不断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9.所谓“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在口口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囗囗”填写()A.长江 B.黄河 C.淮河 D.运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在口口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B项正确;长江流域附近有后蜀、南平、后周、南唐、吴越等国,排除A项;淮水流域有后周,排除C项;运河经过吴越、南唐、后周等国,排除D项。故选B项。10.宋朝建立时,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由此可见,当时宋太祖赵匡胤需要解决重大问题是()A.发动兵变 B.加强皇权 C.统一全国 D.发展科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宋朝建立时,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造成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源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割据势力妨碍了国家统一,因此宋太祖赵匡胤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统一全国,C项正确;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排除A项;赵匡胤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加强皇权,排除B项;为加强皇权,赵匡胤发展科举制,选拔人才,排除D项。故选C项。11.《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设置“通判”是为了A.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B.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C.分化地方官员的权力 D.扭转尚武轻文的风气【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统治时期,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强化中央集权,分知州的权力,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排除;B项是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转运至中央,排除;扭转尚武轻文的风气这一说法错误,D排除;故选C。12.唐朝末年,北方汉人为逃避战乱,纷纷逃到契丹族游牧的地区生活……到9世纪后期,契丹族也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由此判断北方汉人避乱迁移的方向是()A.由北向南 B.由南向北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北方汉人为逃避战乱,纷纷逃到契丹族游牧的地区生活。”可知,北方汉人避乱迁移的方向是由南向北。因为契丹族游牧的地区在中原地区的北方,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北方汉人避乱迁移的方向是由北向南,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北方汉人避乱迁移的方向是由东向西,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北方汉人避乱迁移的方向是由西向东,排除D项。故选B项。13.观察图,不能够得到的信息是A.货币样式模仿中原钱币B.契丹、西夏创制了文字C.契丹、西夏商品经济发展D.两种货币在中原广泛流通【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观察两种货币形状,可以看出货币都是圆形方孔钱,说明货币样式模仿中原钱币。故A是从图片中能够得到信息,不符合题意;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上都有文字,说明契丹、西夏创制了文字。故B是从图片中能够得到的信息,不符合题意;货币用于交换商品,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反映出契丹、西夏商品经济发展。故C是从图片中能够得到的信息,不符合题意;观察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无法获取两种货币在中原广泛流通的信息。故D不是从图片中能够得到的信息,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观察货币形状和文字,可以获取货币样式模仿中原钱币和契丹、西夏创制了文字的信息。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可以获取契丹、西夏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14.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B.唐朝对外的主要交通线C.辽、北宋、西夏的并立D.金、南宋的对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图中“中都、临安、大散关”结合所学,1141年,宋金议和,双方以大散关、淮水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可知,图反映的是金、南宋的对峙,D项正确;题干主要说明宋金对峙,未说明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排除A项;题干主要说明宋金对峙,未体现唐朝对外的主要交通线,排除B项;题干主要说明宋金对峙,未辽、北宋、西夏的并立,排除C项。故选D项。15.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在广州设市舶司,掌海上贸易。徽宗崇宁元年七月又在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温州、密州(今山东胶州)、秀州(今上海淞江)等地设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收购专卖品、管理外商。由此可见,宋代政府A.重视海外贸易发展 B.鼓励造船技术提高C.推行招商引资政策 D.提倡培育优良品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在广州设市舶司,掌海上贸易。徽宗崇宁元年七月又在杭州……等地设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收购专卖品、管理外商”可知,宋代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所以题干反映的是宋代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16.1200年左右,北方金朝人口约4380万,而南宋人口达8060万,几乎比金朝多一倍。金朝每年赋税1431.9万贯,南宋则为6000万贯。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全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宋金对峙局面正式形成C.岳飞抗金维护了南方地区的稳定 D.北方地区的经济退步与商业停滞【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北方金朝人口约4380万,而南宋人口达8060万,几乎比金朝多一倍。金朝每年赋税1431.9万贯,南宋则为6000万贯”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近1倍,南方赋税也远远高于北方,这一现象主要表明全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A项正确;宋金和议标志宋金对峙局面正式形成,排除B项;题干现象与岳飞抗金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北方地区的经济退步与商业停滞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7.据有关资料统计,口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囗”应是()A.隋 B.唐 C.宋 D.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江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可知,这与元朝的行省制度有关。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就是从元朝开始,D项正确;隋初地方制还是州郡、县三级后来改为州、县二级制,罢天下诸郡,以州直接统县,排除A项;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说安史之乱以前是州(府)、县二级制;至唐中后期则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排除B项;宋朝最初是州、县两级地方官制,宋太宗以后发展为路、州、县三级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8.根据图中文物,可得出合理推断是()元代火铳A.唐朝已经发明火药B.宋代没有管形武器C.战争变得更加残酷D.该武器由竹筒制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元代火铳”表明元朝已有了火药武器,该火铳体型巨大,可推测其威力也巨大,故可导致战争更加残酷,C项正确;题干提及“元代”,没有提及唐代,排除A项;题干提及“元代”,没有提及宋代,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元代火铳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排除D项。故选C项。19.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口口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口口”应是()A.西藏 B.新疆 C.台湾 D.澳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口口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可知,元朝在澎湖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列岛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C项正确;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排除A项;元朝时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排除B项;元代澳门属广东道宣慰司广州路,排除D项。故选C项。20.元末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加之中原连年灾荒,使得百姓破产流亡,无计为生。依据材料,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表达最准确的是A.赋税不断增加 B.天灾人祸交加 C.中原连年灾荒 D.蒙古贵族占地【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元末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加之中原连年灾荒,使得百姓破产流亡,无计为生。”的“元末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指的是“人祸”,“中原连年灾荒”指的是“天灾”。由此可知,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表达最准确的是天灾人祸交加,故B符合题意;赋税不断增加、中原连年灾荒、蒙古贵族占地对题干材料的表述不全面,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1.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由此可见,明朝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A.部队军纪严明 B.百姓大力支援 C.将领善于创新 D.兵源质量优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主要围绕“鸳鸯阵”进行介绍,强调这一阵法的威力,而此阵法的创造者正是领导抗倭的戚继光,是这位将领善于创新作战方法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戚继光创造的鸳鸯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法体现部队军纪严明,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戚继光创造的鸳鸯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法体现百姓大力支援,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戚继光创造的鸳鸯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法体现兵源质量优良,排除D项。故选C项。22.随着清朝政府对全国控制范围的不断扩大,皇权加强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一趋势在雍正帝时的表现是设立了()A.政王大臣会议 B.军机处 C.枢密院 D.节度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随着清朝政府对全国控制范围的不断扩大,皇权加强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可知,随着清朝政府对全国控制范围的不断扩大,皇权加强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一趋势在雍正帝时的表现是设立了军机处。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项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代前期处理国政的制度,排除A项;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排除C项;节度使是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排除D项。故选B项。23.与西汉初年“七国之乱”、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相比,清朝时期噶尔丹叛乱的特点是()A.战火连年,百姓遭殃 B.分封之祸,争权夺利C.藩镇割据、威胁中央 D.勾结外国、分裂祖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噶尔丹叛乱受到了沙皇俄国的怂恿和支持,发动叛乱。康熙帝在位时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而“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安史之乱”均没有涉及到外国,因此噶尔丹叛乱的特点是勾结外国,分裂祖国,D项正确;战火连年,百姓遭殃是四场叛乱的共同特点,排除A项;分封之祸,争权夺利与“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有关,排除B项;藩镇割据、威胁中央与“安史之乱”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24.嘉庆帝还是皇阿哥的时候随父亲南巡,在杭州他目睹八旗将士接受骑射检阅,但见“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他当政后,每次述说此事都引以为戒,可见乾隆时□口口□的情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口口□口”应是A.君主集权 B.文化专制 C.结党营私 D.军备废弛【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腐败的趋势,八旗兵久无战事,昔日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军队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八旗将士接受骑射检阅,竟然出现“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的现象。故D符合题意;君主集权、文化专制、结党营私与题干的“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无直接关系,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5.对部编教材七下第21课配图“清代绘画《茶园演剧图》和“紫禁城畅音阁大戏台”的解读正确的是()A.标志着京剧成为最主要的剧种B.说明戏剧深受群众喜爱,也得皇室追捧C.反映了清朝皇帝与民同乐的盛世景象D.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思想大一统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清代绘画《茶园演剧图》和“紫禁城畅音阁大戏台”可以看出其与戏剧有关,从这两个关键信息可得出戏剧深受群众喜爱,也得皇室追捧,B正确;材料的内容不能成为京剧是最主要剧种的标志,排除A;与民同乐不能体现,排除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50分)26.看图,回答问题。隋朝大运河(1)写出上图A、B、C的地名。(2)有诗云“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船更不回。”也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答案】(1)A-涿郡,B-洛阳,C-余杭。(2)消极影响:加重人民负担(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加速隋朝的灭亡。积极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解析】【小问1详解】地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以洛阳为中心,因此图中A、涿郡;B、洛阳;C、余杭。【小问2详解】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消极影响: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造了一系列重大工程,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加重了人民负担,再加统治残暴,短命而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积极影响: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当时和当今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材料二《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很多言论,如“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民本思想就是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贞观朝,群臣敢于说话,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的见解,甚至敢于批评皇帝,形成了清新健康的政治风气,对整个唐代言论自由的社会气氛产生了良好影响。…贞观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形成在决策和执行中相互配合、相互制衡的体制。唐代的三省制有效地抑制了个人独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失误。…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他们的血统是汉族和鲜卑族的混合体,是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造就的集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是贞观之治乃至大唐盛世的基础。——《初中历史课程“点——线”解析》(1)材料一中的“唐太宗”是谁?(2)据材料二,概括“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答案】(1)李世民(2)以民为本,重视百姓生活。群臣敢于纳谏。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避免了独裁和失误。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的推动。【解析】【小问1详解】人物:根据题干材料“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可知,材料一中的“唐太宗”是李世民。

【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二“民本思想就是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贞观朝,群臣敢于说话,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的见解,甚至敢于批评皇帝,形成了清新健康的政治风气,对整个唐代言论自由的社会气氛产生了良好影响。”可知,“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有:以民为本,重视百姓生活。群臣敢于纳谏。根据材料二“…贞观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形成在决策和执行中相互配合、相互制衡的体制。唐代的三省制有效地抑制了个人独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失误。”可知,“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避免了独裁和失误。根据材料二“…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他们的血统是汉族和鲜卑族的混合体,是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造就的集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是贞观之治乃至大唐盛世的基础。”可知,“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的推动。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材料二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后来,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1)据材料一,指出宋朝科举选士呈现的趋势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大笔一挥”是在落实什么政策,此政策产生影响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变化。(4)上述材料、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答案】(1)录取人数越来越少。(2)政策:重文轻武政策。影响: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促进文教事业的繁荣;提高了整个社会文化的素养。(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3)变化:八股取士。(或者:考试题目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须用“八股文”。)(4)科举制度的形成及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趋势:根据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以看出,宋朝科举选士呈现出录取人数越来越少的趋势。【小问2详解】政策:根据材料二“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大笔一挥”是在落实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政策产生的积极影响是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促进文教事业的繁荣;提高了整个社会文化的索养。【小问3详解】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概括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变化:明朝时期科举考试题目来自“四书”“五经”,答卷必须采用“八股文”即八股取士。【小问4详解】主题:根据上述材料、问题可以看出,探究的主题是科举制度的形成及发展。29.看大事年表,回答问题。1368年明朝建立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16世纪中期东南沿海抗击倭寇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9年清军击败沙俄侵略者后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1757年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