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离骚(节选)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_第1页
2 离骚(节选)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_第2页
2 离骚(节选)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_第3页
2 离骚(节选)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_第4页
2 离骚(节选) 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离骚(节选)同步分层作业(含解析)

1.2离骚(节选)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手法。《氓》采用“比”的手法,将主人公相识、相恋和嫁娶的过程与后来男子“二三其德"对比,把女子怨恨之情表达得跌宕起伏。

B.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C.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手段,《雷雨》第一幕是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的一场戏,通过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周朴园的自私虚伪、鲁侍萍的善良刚强。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柳永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陈亮等。

2.下列对《离骚》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善于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冠之岌岌”“佩之陆离”,有力地突出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B.“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写出了诗人后悔的心情,如此昏庸的君王,如此奸佞的小人,怎能与之为伍呢?故诗人决定返回原路,即不同流合污。

C.该诗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D.该诗不仅有揭露,有谴责,有绝不向反动势力屈服和不变志从俗的坚强决心,还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等。

B.慢词是篇幅较长、配乐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扬州慢》都属于慢词。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作者的写作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D.屈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颇为深远的爱国诗人,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楚国人。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擅长外交辞令。起初深得国君信任,曾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后屡遭奸臣陷害,先后两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于夏历正月十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B.《离骚》是屈原遭奸臣陷害,第二次被放逐到江南时的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370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屈原的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

D.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5.下列加点的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步余马于兰皋兮摄提贞于孟陬兮

B.长余佩之陆离岂余心之可惩

C.余独好修以为常集芙蓉以为裳

D.延伫乎吾将反将往观乎四荒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自叙身世、遭遇,情真意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

B.《阿Q正传》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描写了一个贫苦雇农阿Q的一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

C.《自然选择的证明》列举了支持自然选择学说的大量具体事实和现象,这些现象和事实成为作者分析原理、阐述观点的依据。

D.《一个消逝的山村》专注于描写著名的山水胜迹,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对人生、自然的思考。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8.下列各项对《离骚》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诗人称自己与楚王同姓同宗,不仅表明了他有高贵的血统和身世,还表明了他对楚国的兴衰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B.“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坚定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任凭风吹浪打亦不回头,这是一位政治巨人的悲壮宣言。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借外表的奇异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这是诗人的一种内心发泄方式。

D.“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诗人感叹时光匆匆流逝,并表达了自己的忧心,担忧时光如流水逝去而自己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9.下面对课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以“辟芷"秋兰”比喻自身芳洁与美好的品质。

B.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但是由于“兮”字的存在,对仗不是很工整。

C.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D.《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10.下列各组句子中,每组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岁亦莫止/竞周容以为度B.于嗟鸠兮/宁溘死以流亡兮

C.匪来贸丝/何方圜之能周兮D.渐车帷裳/来吾道夫先路

二、语言表达

11.将下面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可适当增删词语。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12.阅读下面几句话,给“端午节”下定义。要求:不超过40个字。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战国时投汨罗江自沉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有14支队伍参加角逐。

⑤过端午节时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继《诗经》后,中国南方又产生了一种新兴诗体——《楚辞》。《楚辞》以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也收集了后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楚辞》在形式方面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第一种形式是“骚体”。“骚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离骚》在内容和感情特色上,主要表现为以美人香草为喻托,表达了悲秋的摇落无成之慨、对理想的追寻以及殉身无悔的志意。《离骚》的句子较长,大致是“兮”字的前后各六个字。因为句法的扩展,篇幅也随之延长,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楚辞》中的骚体,就逐渐从诗歌中脱离出来,发展为赋的先声。

《楚辞》的另一种形式是“楚歌体"。“楚歌体主要指的是《楚辞》中的《九歌》这一组诗。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时由男女巫师所唱的巫歌,多用爱情的口吻来叙写一种期待和召唤的浪漫感情,因而能够引发人们许多方面的联想。《九歌》的句子、篇幅都比《离骚》短,①最常见的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为主。②后世的《九歌》成为七言诗的源头。

③总之,“骚体"与“楚歌体”代表了《楚辞》中两种不同的形式。④无论是“骚体"或是“楚歌体”,⑤都大量使用了“兮"等语气词。⑥由于语气词的间用,给《楚辞》增添了一种飞扬飘逸的风采。

13.根据以上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离骚》的三个特点,每处不超过8个字。

1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目。

文本一

宝玉急得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摘选《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文本二

话说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下这般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个份儿。"两人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些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a”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说了事情原委,因又拉上薛蟠,宝钗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注:不防头不留神,不经意。〕,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注:不理论不注意,不在意。〕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袭人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宝玉又听宝钗这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说道:“明儿再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保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又回头对袭人说道:“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一回身去了。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忽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泣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馀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挨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____"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摘选《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15.下列各项是对《红楼梦》三十三回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中王夫人赶来后看到儿子遭痛打,心疼不已,颤巍巍地声气说到:“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看到此景,最后也“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这一场冲突终因王夫人对儿子的袒护归于平息。

B.宝玉挨打是一个疾风暴雨的大场面,要写得急,才有气氛。窝藏优伶事件、淫辱母婢事件,贾政不审不察,火气上来就揍,没有了程序。但整个过程又写得很有层次,很有区分,画面真实立体。

C.因母婢投井,宝玉感伤,遇见其父拷问,失了往日伶俐;贾环又旁侧作梗,误导贾政认为丫环投井自杀原因就是宝玉强奸未遂。这是宝玉挨打的表层原因。

D.贾政痛打宝玉的本质原因是对宝玉生活态度的不满以及对家族未来的担忧。

16.文本一划线句中的“优伶"是指。(人名)“母婢”是指。(人名)

17.文本二,宝玉挨打后,薛宝钗、林黛玉先后来探望宝玉,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⑴下面两句分别是薛宝钗、林黛玉的话,请选择正确序号填入文本二划横线的a、b处。(只填选项)

A.“你从此可都改了吧!"

B.“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a.薛宝钗:

b.林黛玉:

⑵请回答选择这样填写的理由。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擅长

B.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嫉妒

C.王怒而疏屈平疏:疏远

D.明道德之广崇明:光明

1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B.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D.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②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古诗文中常见文学常识的能力。

A项,“《氓》采用‘比’的手法,将主人公相识、相恋和嫁娶的过程与后来男子‘二三其德’对比"理解有误。《诗经》中的“比”是比喻,不是“对比"。《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主人公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的浓厚,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她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切地感到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她向广大的姐妹们发出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第四章首句仍以桑树作比,“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氓》中“他们相恋和嫁娶的过程与后来男子“二三其德"则采用了“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古诗文中常见文学常识的能力。作为新考点,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2.【答案】B

【解析】B.“后悔的心情"错,这里写出了屈原的矛盾、犹豫。留下的话,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而且自己惨遭迫害;选择离开的话,与自己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所以诗人在犹豫彷徨。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错误,《离骚》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歌作品。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结合文本,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的解释更丰富。可以结合教材,调动平时所学的知识,特别是课本中出现的知识,以便触类旁通。然后还可以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识词语时,不妨进行生活常态化、共识性话语的联想。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设置成应选答案,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把它默认为正确选项。

4.【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号灵均"错误。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屈原于夏历正月十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说法错误,应该是农历(夏历)五月初五是屈原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5.【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B.两个“之”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C.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介词,用。

D.两个“乎"都是词缀,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表示状态。

故答案为:C。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6.【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专注于描写著名的山水胜迹”错。《一个消逝的山村》描写对象并非“著名的山水胜迹”,而是平凡的自然风物。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7.【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是官名。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8.【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诗人借外表的奇异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这是诗人的一种内心发泄方式”说法错误。“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是诗人在反思自己走过的路之后,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守节和追求理想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态度的行动。因此,并不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更不是为此采取的内心发泄方式。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9.【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课文语言特色的能力。

B.对“兮”的作用的表述不对。“兮"字的运用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课文语言特色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0.【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莫”同“暮”,晚。

B.“于”同“吁"。

C.“匪”同“非”,不是/“圜”同“圆"。

D.“道”同“导”,引导。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11.【答案】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④句变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根据句意应是③相连,即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①②变为修饰成分,修饰成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然后把修饰成分用来修饰“诗句”,最后组合成句。

故答案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能力。要求将几个小分句组成一个长单句,这就要求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句式换成另一种句式的过程,考查的是对给定的语句换一种句式表达方式的能力。

12.【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解析】首先找出语段主干:端午节是节日。然后根据所给材料在宾语中心语前边依次添加修饰成分,作为宾语中心语的定语。多层定语的顺序一般遵循这样的规律:①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或短语(表示“谁的");②指示代词,数量短语(表示“多少”);③动词,动词性短语(表示“怎么样");④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表示“什么样”);⑤表示性质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什么")。最后据此梳理便可得出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例如: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xxx(种概念)是xxx的xxx(属概念)"

【答案】13.①形式是“骚体”。②以美人香草为喻托。③散文化的趋势。

14.①句,删去“为主"。②句,“后世的《九歌》成为七言诗的源头”,修改为《九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源头。④句,“或是"改成“还是”。⑥句,删去“由于"。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13.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

由“第一种形式是‘骚体’”可知形式是“骚体"。由“《离骚》在内容和感情特色上,主要表现为以美人香草为喻托”可知以美人香草为喻托。由“因为句法的扩展,篇幅也随之延长,这就使得这种诗歌有了散文化的趋势"可知有散文化的趋势。据此可以概括出三个特点。注意不要超过字数。

故答案为:①形式是“骚体”。②以美人香草为喻托。③散文化的趋势。

14.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最常见的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为主”中“以……为主"与“最常见的是……”句式杂糅,可删去“为主"。②句“后世的《九歌》成为七言诗的源头”语序不当,定语位置不当,“后世"应该修饰“七言诗”,修改为《九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源头。④句中“无论是……或是"是关联词搭配不当,“或是”改成“还是"。⑥句“由于语气词的间用,给《楚辞》增添了一种飞扬飘逸的风采”成分残缺,介词掩盖了主语,删去“由于"。

故答案为:①句,删去“为主”。②句,“后世的《九歌》成为七言诗的源头”,修改为《九歌》成为后世七言诗的源头。④句,“或是”改成“还是"。⑥句,删去“由于”。

【答案】15.A

16.蒋玉菡;金钏(儿)

17.B;A;①“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这是薛宝钗的话语。薛宝钗要的是“停机德”,会劝宝玉走仕途考取功名,她要以封建淑女为标准,话说急了,透露出对宝玉的爱,于是脸红,这些微带责备、有点心疼,又不逾矩的话语,符合薛宝钗的性格。②“你从此可都改了吧”,这是林黛玉的话语。林黛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但个人无法改变强大的封建势力,这些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的话,符合林黛玉的身份和性格。(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人物性格特征。第二问需要考生在名著学习中注意识记名著内容,比如涉及人物、故事情节,重要时间、关键细节等,才能印象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名著主旨,按照要求有理有据地答出哪句话更好。

15.A.“这一场冲突终因王夫人对儿子的袒护归于平息”错误,结合原文“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可见冲突平息的终极原因并不是王夫人对儿子的袒护,而是贾母的到来。故答案为:A。

16.《红楼梦》第三十三回的主要内容:宝玉因金钏之事伤感叹息,却撞上了贾政,贾政见宝玉魂不守舍,已然动气。忽闻与贾府素无往来的忠顺王府来人,要找宝玉问琪官下落,说出宝玉和琪官交换汗巾之事,贾政大怒。贾政本要拿贾环出气,贾环趁机说出金钏跳井之事,谎称金钏是因宝玉意图强奸而贾政信以为真,怒不可遏,亲自下重手打了数十板方被王夫人哭止,贾母闻讯训斥贾政,贾政亦自后悔。宝玉被抬回房去,袭人听茗烟讹传琪官之事是薛蟠唆使。所以,“优伶”是指琪官蒋玉菡;“母婢"是指金钏(儿)。

故答案为:蒋玉菡;金钏(儿)

17.(1)在原著中,薛宝钗性格温柔,周到得体,柔韧有弹性。她进退有据、刚柔有度、得体,是温良恭让的典范。在对待宝玉一事上,薛宝钗要的是“停机德”,她是封建淑女的标准,说话不能逾矩,“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符合薛宝钗的性格。在原著中,林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细心眼的。她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正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但个人无法改变强大的封建势力。“你从此可都改了吧”,这句话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的话,这些都符合林黛玉的身份和性格。(2)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在名著学习中注意识记名著内容,比如涉及人物、故事情节,重要时间、关键细节等,才能印象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名著主旨,按照要求有理有据地答出哪句话更好。比较加上或不加上“要想什么吃玩的,悄悄的往我那里去取就是了"的好处,考生要联系宝玉被打的来龙去脉、关联人物、贾府矛盾等方面思考。如果加上去的话,那么宝钗所说的“玩”“吃"既表示出对宝玉的关心,也委婉提醒袭人宝玉被打的原因;而“悄悄的往我那里去”,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老爷等人,则是在暗示不必引起后面可能有的麻烦或矛盾。薛宝钗这个话,体现出薛宝钗的正直聪明和懂事体贴。当然,认为宝钗所说的这一句话不加也可以,因为她话里话外的意思,其实袭人都是懂得的。对冰雪聪明、同样心疼宝玉的袭人而言,她自然知道宝钗对宝玉的关心,也知道只要宝玉好,宝钗是愿意做任何事情的;宝玉挨打之事,当然不能闹得惊天动地,这一点无须宝钗交代,袭人自然知道该怎么做,加上反而画蛇添足。认为加还是不加,学生自主选择,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B;A;①“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这是薛宝钗的话语。薛宝钗要的是“停机德”,会劝宝玉走仕途考取功名,她要以封建淑女为标准,话说急了,透露出对宝玉的爱,于是脸红,这些微带责备、有点心疼,又不逾矩的话语,符合薛宝钗的性格。②“你从此可都改了吧”,这是林黛玉的话语。林黛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但个人无法改变强大的封建势力,这些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的话,符合林黛玉的身份和性格。(意思对即可)

【答案】18.D

19.A

20.B

21.①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

②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