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1页
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2页
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3页
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4页
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肇庆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科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孩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上帝为每个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拥有真理,或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是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对待父母,要做到“居敬、养乐、病忧、丧哀、祭严”,即真心诚意侍奉他们,而非只讲形式。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邓建华

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父亲破天荒回得早,我有点谅讶,照例去给他打洗脚水。等我找来他的拖鞋,他一声不响侧卧在床。我没有再去喊他。

他总是被人叫去做调解,帮崽多的人家分家,给不和的人家劝架,为受委屈的人家撑腰,就因为他有一个改变不了的身份——老支书。他一出去,一般是三更半夜回。他常常是喝了点小酒回的,一边将皲裂的双脚泡在我给打的洗脚水里,一边给我说道他调解的事,说得眉飞色舞,有鼻子有眼。

这天,他没有讲什么,也没有洗脚。第二天天刚亮,就匆匆出门了。

我问母亲,爹怎么了?

母亲说,不就是昨晚在肖家,没讨到一句好话。

我不解,望着母亲。

母亲就说了肖家三个崽不养爹娘的事,说我爹讲了一通直话,老肖家的大崽不开心了,就说,老书记,你现在在我们家砍斧头,算够狠的了,你们家也有三个崽,但愿以后你家不要别人来做工作。

母亲说,谁家能够保证不出报应崽?

母亲盯着我说这话,或许,她在期待某一种铿锵的表态。然而,我没有。我收拾书包,逃也似的往学校赶。

父亲从凉薯屋场回来,像打了鸡血。

我看见他在菜园子里,钉下了16根木桩,行距、间距都有两米五左右。我估计他要干什么大事,就小心翼翼问了一声。

他说,我到春生爹家取经了。

春生爹是个名人了。一个70岁的单身老头,不要村里的“五保"。自己喂一头土杂猪,种植10棵早熟橘子树。树下种萝卜菜喂猪,猪粪养树。猪大了,杀了腌着吃一年。橘子红了,附近的罐头厂抢着要。每到过年,有崽有女的人家为这愁为那烦,这个光棍老头,却乐滋滋地烤着蔸根火,喜滋滋地数钱。

父亲是瞄准春生爹的目标了。

他不管白天黑夜。开挖着树洞。每一个洞子一米长,一米宽,一米深。晚上,我忙完作业,还没见他收工,就去菜园子叫他进屋洗脚,他还在一铲一铲从洞子里往外送土。一把杉木把锄头丢在旁边,估计是挖到坚硬的石头子了,锄刃上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缺口。新送上来的黄土上,已经落下了一层寡白的霜。

我扯父亲上来,满头大汗的他,捡起地上的锄头和铁铲,理直气壮地说,老了,我就靠它们了。是的。父亲说的是它们。没有说你们。

父亲的橘树栽下了。

不是他一个人栽了,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栽下了。

父亲的时间缠绕在橘树上了。他殷勤地给树剪枝、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毫不留情地砍去二十多棵遮住橘林阳光的老杉树。锄头,跟着他出入橘林,缺口越来越宽。锄把越磨越亮。

父亲自始至终,将橘树当了亲生崽。

三年过后,父亲和左邻右舍得到了丰厚回报。

良种柑橘满满地挂果了。父亲采摘橘子。仿佛在接受他16个崽的供奉。那么神圣,小心翼翼,只差没先沐手,再拿剪刀了。几天的起起落落,搭梯扶架、提篮抬筐、装袋灌篓,柑橘堆满了一堂屋。

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下来一位戴墨镜、提黑色皮包的小胡子,开了一个价。父亲不答应。手扶拖拉机就去了另一家。不一会,拖拉机就拉了满满一车橘子走了。

过了几天,手扶拖拉机又来了,还是小胡子,开了一个价。比前几天少了5角钱一斤。

父亲一句话不说,端着酒杯往菜园子里走。

小胡子付款走人。邻居就围拢了。有人笑道,高价不卖低价售,老书记就是风格高啊。父亲将缺口的锄头咚地敲在地上,回应道,我看大家伙要细细想好,怎么统一定价,要不然,以后就会被这些人吊起来耍。

那时候,还没有谁倡导成立产业协会、合作社什么的,父亲看出了销售环节的端倪。

是的,接下来的几年,每年都是丰收年。可是,最近几年,每一个橙黄的橘子,都成了父亲和左邻右舍悬着的心。谁都知道,集镇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各式各样的水果堆积如山了,最不受待见的就是橘子。

满山橘子,挂在树上,慢慢连采摘的兴趣都没有了。秋后,橘子在树上;严冬,橘子在树上。父亲病倒的那年,一场冰雪将满园的橘树扫荡得呜呼哀哉。

父亲的伤口从脖子到胸口到腹部,那道疤痕,像一棵枯萎的橘树。

在那些日子,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着父亲,给了他最大的慰藉。他在遗书里,表达了他对儿女的满意。这个老早就指望16棵橘树养老的固执的人,被橘树榨干最后一点激情后,还是接受了儿女的孝敬。

父亲是患食管癌去世的,我一直遗憾的是,没有在他还能进一点流食的时候,给他榨一杯橘子汁。父亲走后的第二年,我回老家的菜园子寻找,想看看那年冰冻后的橘树,是否还有一两个树蔸发了芽,如果有,我就要做个盆景,搬回来,好好养着,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

我家的菜园子,杂草丛生,发芽的橘树蔸却没有一个。当我转身离开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父亲那把锄头还挖在草丛里。锄头已经锈死,锄头把也腐朽得不成形了。我跪下来,将锄头周边的杂草除尽。我那瘦得不成人形的父亲啊,最后没能拔出这把锄头,居然让这把锄头至今还咬在菜园子的肩头。

我拍了一张照片。

在某次乡村振兴座谈会上,我传给许多同仁看。

我说,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没有向母亲表态会孝顺而是逃走了,因为“我"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为下文“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父亲做了暗示。

B.文章运用了正、侧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父亲呵护橘树的殷勤,如锄头“缺口越来越宽"锄把越磨越光”就是侧面描写。

C.“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这句话照应了前文中父亲将橘树看作亲生崽的情节,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D.文章标题充满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中“刮骨疗伤"一语表现了“我"深重的乡愁,有强烈的感染力。

6.关于文中“春生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生爹的故事表现了农民身上勤劳能干,自食其力,不依赖他人的精神。

B.父亲从春生爹家取了经,得到启示,春生爹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春生爹养老的事和肖家养老的事形成对比,意在批判农村普遍养老难的问题。

D.春生爹的形象和父亲的形象相得益彰,互相衬托,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7.橘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47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8.解释下列加点字全部正确的是()(3分)

A.①毋吾以也以:停止②居则曰居:一般

B.①如或知尔如:至于②因之以饥馑因:接续

C.①是诚何心哉诚:确实,的确②欲疾其君疾:认为错误

D.①族庖月更刀族:众,一般的②吾其还也其:还是

9.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是()(3分)

例句:句读之不知

A.不吾知也B.然则一羽之不举

C.以其无礼于晋D.夫晋,何厌之有?

10.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是()(3分)

A.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果施行礼乐教化,只有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B.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C.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豁的一声,(牛的肉和骨头)迅速裂开,像泥土堆积在土地上。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如果不使秦国国力衰微,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

11.关于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是()(3分)

A.“千乘之国"中的“乘”指古时候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如会同"中的“会同”指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同,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会,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晋侯、秦伯围郑"中的“晋、伯”是古代爵位名称。西周春秋的爵位大致分为“王、侯、伯、子、男"。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中的“国、家"有具体的称呼,卿和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国”,诸侯的封地称为“家"。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本题共4小题,17分)

罗点字春伯,抚州崇仁人。六岁能文。登淳熙二年进士第,授定江节度推官。累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岁旱,诏求言。点上封事,谓:“今时奸谀日甚,议论凡陋。此风不革,陛下虽欲大有为于天下,未见其可也。独不知陛下之求言,果欲用之否乎?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淳熙十三年,出为浙西提举,简属吏之贤者入幕,悉咨以民间利病,政声赫然。时昆山与华亭之间,有淀山湖调诸河入水者,淤田为天眷所占,道塞,点即奏请浚之,水亦随加,广溉田万余顷。高宗崩,皇太子参决庶务,点迁起居舍人,被命使金告登宝位。会金有国丧,迫点易金带。点曰:“登位吉事也,必以吉服从事。有死而已,带不可易。"又诘点不当称“宝位”,点曰:“圣人大宝曰位,不加‘宝’字,何以别至尊?"金人终不能夺。皇子嘉王年及弱冠,点言:“此正亲师友、进德业之时,宜择端良忠直之士参侍。”又言:“今道涂之言,皆谓陛下每旦视朝,勉强听断,意不在事。宫中燕游之乐,奢侈之费,已腾于众口。强敌对境,此声岂可出哉!"宁宗嗣位,以皇孙封英国公,点兼教授,入讲至晡时不辍。左右请少憩,点曰:“国公务学不休,奈何止之?”又摭古事劝戒,为《鉴古录》以进。已而得疾卒,年四十五。赠太保,谥文恭。点天性孝友,无矫激崖异之行,而端介有守,义利之辨皎如。或谓天下事非才不办,点曰:“当先论其心,心苟不正,才虽过人,亦何取哉!"宰相赵汝愚尝泣谓宁宗曰:“黄裳、罗点相继沦谢,二臣不幸,天下之不幸也!”

(节选改编自《宋史罗点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B.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C.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面后行疑者/落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D.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晋升或调动官职。古代贵左贱右,故将升任官职称为“左迁"。

B.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年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嗣位,继承君位。位即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晡时,十二时辰之一,即申时,下午三时正至下午五时正,又名日晡、夕食等。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点为民兴利,不畏权贵。出任浙西提举期间,他不畏皇室贵戚霸占淤田,上书请求疏浚水道,增加蓄水容量,扩大灌溉面积万余顷。

B.罗点捍卫国格,不辱使命。他奉命出使金邦,通报新帝即位,恰逢金邦国丧,拒换金国治丧衣带;面对不用“宝位"一词的诘责,他义正词严加以辩驳。

C.罗点敢于直谏,不怕犯上。皇帝广求对策,他直言奸邪阿谀之风日甚,议论浅薄,不除此风,难以作为;他还直率批评皇帝临朝应付而心不在公事。

D.罗点用心育才,鞠躬尽瘁。他给英国公讲课,中途很少休息;选取一些古代事迹劝诫皇孙,并把那些有教育意义的事编成《鉴古录》呈送给他。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简属吏之贤者入幕,悉咨以民间利病,政声赫然。(4分)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4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完成16~17题。

初冬野兴

陆游

关北关南霜露寒,滚东滚西山谷盘。簟纹细细吹残水,鼋背时时出小滩。

衰发病来无复绿,寸心老去尚如丹。逆胡未灭时多事,却为无才得少安。

注:①滚,即滚河,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②鼋,一种鳖科爬行动物。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是诗人所见所感,严霜寒露,滚水枯浅,紧扣诗题中的“初冬”二字。

B.颔联细致描写凉风吹拂屋内簟席,吹过清冷水面,鼋不时爬上小滩的画面。

C.颈联写诗人鬓发已衰白,又身患疾病,慨叹尤深,但其报国之心仍然炽烈。

D.本诗对仗工整,语言简洁有力,凝练深沉,使用叠词增添了韵律和节奏感。

17.本诗尾联蕴含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3题

《红楼梦》给中国古典文学带来了新的甚至可以说是①的观念,就是把女人当人,尊重女性。

在夫权当道的封建时代,恐怕鲜有男性不傲慢地认为男人比女人高贵一等。而在《红楼梦》中,我们竟然听到“我见了女儿,我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②的言论;看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本就存在的美丽聪明、情韵雅洁的女性,成为曹雪芹笔下鄙弃仕途经济的黛玉、勇于兴利除弊的探春、誓不攀荣附贵的鸳鸯……这是多么了不起!这至少说明那个时代有女性()。

《红楼梦》是悲剧,而且是伟大的悲剧,无论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和“元迎探惜”,无不体现才华横溢和人格独立的女性在那个时代的伤害。道貌岸然的贾政、忘恩负义的贾雨村、③的薛璠……这些男人成了社会的主流,而唯一能在心底尊重和平视女性的男人宝玉,竟然成了时人口中顽劣憨痴、无能不肖、行性乖张的纨膏,成了那个时代的“狂人"。

19.请在文中横线的①②③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已在自我觉醒,有了一定的反抗意识

B.已彻底自我觉醒,有了一定反抗意识

C.有了一定的反抗意识,已在自我觉醒

D.有了彻底的反抗意识,正在自我觉醒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3分)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姑请贾宝玉饮用的香茶和美酒。请结合小说内容,从修辞的角度对这两个短语加以赏析。(6分)

23.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是()(3分)

A.预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谁,如同缘木求鱼一般,因为可能出现的候选人有数百个,但没有什么线索显示谁会获胜。

B.中央连续13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今年也不例外,该文件聚焦“三农"问题,为“三农”的发展庖丁解牛。

C.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D.如果身为一个团队带头人,你们自己郁郁寡欢,整天闷闷不乐,无所事事,而且说话挂完抹角,那么你的团队就有分崩离析的可能。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

对于“言”和“行”,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参加学校举办的以“18岁,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演讲稿。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高一级语文科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错误。由原文“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可知,并非“都"发展”,选项以偏概全,表述绝对。

B.“‘述而不作’中的‘述’……,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含义所取代"错误。由原文“‘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等等”可知,选项有两个问题,其一为扩大范围,把《说文解字》换成“古代辞书";其二把文中“可以理解为”偷换成“被……所取代”,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C.“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错误。由原文“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可知,选项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文中关于“述”和“孝"的统一关系是作者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理解”的具体内容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孔子并未论及孝的内涵,也没有谈论关于孝和述两者间的关系,更没有说明二者是统一的这类观点。故选D。

2.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误。由原文“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知,“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故选B。

3.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开论述的,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A.该项说的是“真理"和“安宁”的关系,强调要拥有真理或安宁,与传承无关,不能作为材料二“孝"的论据。B.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意,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有关“孝”传承的观点。C.选项说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D.只是就孝顺父母而言的,与传承无关,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故选C。

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作比较等。(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

5.A【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这为下文‘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父亲做了暗示"分析错误,并没有暗示的作用,后文“我”家兄弟姐妹的孝顺是对“我"没有反应的一个交代,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必然,是交代父亲结局的一部分。故选A。

6.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C.“意在批判农村普遍养老难的问题”错误,文中肖家养老难的事件是个别事件,不能代表农村普遍现象;另外,本文主题是为了赞美父亲的形象,此处分析背离了小说主题。故选C。

7.①橘树串联文章的内容。文章重点叙述了父亲种橘树、卖橘子等内容,橘树的兴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橘树的兴衰烘托了小说的氛围。橘树的繁茂烘托了父亲劳动有得的喜悦,橘树的衰落、死亡烘托了父亲衰老、死亡的悲伤。③橘树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种橘树、卖橘子表现了父亲独立自强、勤劳能干、看重尊严、有远见的形象特点。(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物象的作用的能力。首先,橘树串联文章的内容。文章通过“他不管白天黑夜。开挖着树洞。每一个洞子一米长,一米宽,一米深"父亲的时间缠绕在橘树上了。他殷勤地给树剪枝、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毫不留情地砍去二十多棵遮住橘林阳光的老杉树”“是的,接下来的几年,每年都是丰收年。可是,最近几年,每一个橙黄的橘子,都成了父亲和左邻右舍悬着的心"等内容重点叙述了父亲种橘树、卖橘子等内容。

其次,橘树的兴衰烘托了小说的氛围。橘树的繁茂烘托了父亲劳动有得的喜悦,如文中写道“那么神圣,小心翼翼,只差没先沐手,再拿剪刀了。几天的起起落落,搭梯扶架、提篮抬筐、装袋灌篓,柑橘堆满了一堂屋”,又写道橘树的衰落、死亡,如“满山橘子,挂在树上,慢慢连采摘的兴趣都没有了。秋后,橘子在树上;严冬,橘子在树上”,烘托了父亲衰老、死亡的悲伤,文中用“父亲的伤口从脖子到胸口到腹部,那道疤痕,像一棵枯萎的橘树”来表达父亲随橘树的衰落、死亡而衰老、死亡审问状态。

最后,橘树表现了人物的形象。从父亲种橘树、卖橘子中看到了他的独立自强、勤劳能干、看重尊严、有远见的性格特点,文中用橘树形象生动地体现了父亲这些形象特征。

8.答案:DA.居则曰居:平常,平时B.如或知尔如:如果,假如C.欲疾其君疾:憎恨

9.答案:C解析:例句是宾语前置句,ABD都是宾语前置,C项的“以其无礼于晋"是状语后置。

10.答案:B解析:A.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只有等待君子(来推行了)C.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豁的一声,(牛的肉和骨头)迅速裂开,像泥土散落到土地上。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

11.答案:A

解析:B.“如会同”中的“会同"指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C.“晋侯、秦伯围郑”中的“晋、伯"是古代爵位名称。西周春秋的爵位大致分为“公、侯、伯、子、男”。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中的“国、家”有具体的称呼,卿和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诸侯的封地称为“国”。

12.B

13.A(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14.C(是路人批评皇帝临朝应付而心不在公事,而非罗点直率批评)

15.(1)选择贤能的下属进入幕僚,全面了解民间的利弊,政绩显赫。(“简”、“悉"、“、赫然”、定语后置各1分)

(2)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举"、“可怜”、“焦土"、被动句各1分)

【参考译文】

罗点字春伯,抚州崇仁人。六岁就会写文章。淳熙二年(1175)考取进士,被任命为定江军节度推官。后来多次升官至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有一年大旱,皇帝下诏广求对策。罗点密奏皇帝说:“现在奸邪、阿谀奉承之风一天比一天严重,议论都很浅薄。这种风气不革除,陛下即使想在天下大有作为,也不见得可行。惟独不知陛下寻求进言,果真想采用吗?如果想采用,那么希望您把上述之事反复熟谙清楚,妥当的想清楚再颁行,有疑问的先咨询而后决定。这样才能天下大治,祸乱的苗子自然消失。”淳熙十三年(1186),外调为浙西提举,选择属吏中贤能的进入幕僚,全面了解民间的利弊,政绩显赫。当时昆山、华亭之间,有淀山湖可以用来调节入湖各河的水量,但淤田被皇室贵戚霸占,水道被阻塞,罗点就上疏请求疏浚水道,蓄水量随之增加,扩大灌溉面积达万顷之多。高宗驾崩,皇太子参与决策朝廷政务,罗点任起居舍人,奉命出使金国通告金国宋皇太子已登宝位。恰好遇上金国有国丧,强迫罗点换上金国治丧的衣带。罗点说:“我国皇太子登宝位是大吉大利之事,一定要穿着吉服办事。(不过)一死罢了,我的衣带不能换。"金人又责备罗点不应该称“宝位”,罗点说:“圣人称大宝为位,不加‘宝’字,怎么能够区别出至尊呢?"金人最终也不能够改变罗点的意志。皇子嘉王年满二十,罗点说:“这个年龄正是亲近老师和朋友、进德修业的时候,应当选择端良忠直的人参侍。”又说:“现在路人都说陛下每天早晨临朝办公,勉强听取陈述做出决定,心意不在公事。宫中饮宴游戏的欢乐,奢侈的费用,已经在人们的口头传播(有很大舆论影响)。强敌对阵边境,(背负)这种名声难道可以出战吗?"宁宗继承王位,把皇孙封为英国公,罗点兼教授,去给英国公讲课,有时讲到吃饭时也不停。身边的人请他稍微休息,他说:“国公学习不停,为何要让他停下来呢?”又选取一些古代事迹劝诫皇孙,编成《鉴古录》呈献给他。不久得病死了,年四十五。赠太保,谥号文恭。罗点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没有偏激违逆常情乖异的行为,方正耿介有操守(节操),道德与私利的区别很清楚。有人说天下的事没有才能的人不会办,罗点说:“应当首先谈论他的内心,内心如果不正直,即使他才干超过一般人,又有什么用呢!"宰相赵汝愚曾经哭着对宁宗说:“黄裳、罗点相继去世,这两位臣子的不幸,是国家的不幸啊!”

1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颔联细致描写凉风吹拂屋内簟席"错,颔联使用了比喻,冷风吹来,枯浅的水面泛起细细的波纹,如同簟纹,而非实写。故选B。

17.①诗人感慨逆胡未驱灭、时局多动荡,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②诗人自嘲“无才”而得安闲,借此讽刺执政者不能量才而用。③诗人心忧国事却只能偏安一隅,表达了无法施展抱负的悲愤之情。(每点2分)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逆胡未灭时多事,却为无才得少安”,写在逆胡(指北方游牧民族)尚未被消灭的时候,世事纷繁,但诗人因为缺乏才华而得到了一些安宁。“逆胡未灭时多事”,是诗人感慨逆胡未驱灭、时局多动荡,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却为无才得少安”,是诗人自嘲“无才”而得安闲,借此讽刺执政者不能量才而用。综合可知,尾联写诗人心忧国事却只能偏安一隅,表达了无法施展抱负的悲愤之情。

答案:(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19.①前所未有﹐②惊世骇俗(振聋发聩)③横行霸道(飞扬跋扈)(每空1分)

20.A[解析]按照逻辑,应先“觉醒"再“反抗”,排除C,D。结合小说内容和时代背景可知,《红楼梦》中处于封建时代的女性还没有彻底觉醒,排除B。故选A。

21.示例一:无论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还是“元迎探惜"(l分),无不体现那个时代对才华横溢和人格独立的女性的伤害(2分)。

示例二;无论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还是“元迎探惜”(1分),无不体现才华横溢和人格独立的女性在那个时代所受到的伤害(2分)。

22.这两个短语采用比喻(借代)、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2分)。以“红"艳”比喻(借代)小说中众多美丽的女性,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喜爱和赞美(2分);“窟"与“哭”谐音,“杯"与“悲”谐音,一语双关,意味着《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悲剧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深切同情,对造成女性悲剧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2分)

23.答案:D

解析:A.缘木求鱼是指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向或者办法不对,不能取得成功。属于贬义词。B.庖丁解牛是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情得心应手,运用自如。C.踌躇满志是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者已经取得的成绩感到满意。D.分崩离析是形容国家或者团体分裂瓦解。故D正确。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

对于“言"和“行”,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参加学校举办的以“18岁,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演讲稿。

【写作指导】

一是审清材料。

不仅要审清材料的含义,还要与“18岁,我的青春我做主”的演讲主题联系起来。第一则名言出自荀子,字面意思是: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这其中的关键词是“行"与“为”,即实干、实践,由此可知,此言强调的是踏实笃行的意义。再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