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23课《孟子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3课《孟子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23课《孟子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23课《孟子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课《孟子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观点,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

(1)理解“人和”“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战争中,人心的向背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大家认为在战争中,是天时更重要,还是地利更重要,或者是人和更重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孟子(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4.全班齐读课文。

(四)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天时:适宜做某事的气候条件。

地利:地理优势。

人和:人事协和、民心和乐。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小城。城,内城。七里之郭:方圆七里的外城。郭,外城。环而攻之:围。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然而不胜者:这样,但是。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

域民:限制,指使……定居下来。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威慑天下。寡助之至: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畔,通“叛",背叛。

(五)分析课文,理解内容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通过列举战争中的两个例子进行论证。第一个例子是围攻

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第二个例子是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

充足但弃城而逃,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战争中的例子,具体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同时,将“得道者”与“失道者"进行对比,突出了“得道”的重要性。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了解了孟子的思想,掌握了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论证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体会“人和"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文言词汇,如“天时”“地利"人和”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明白了“人和"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来学习《富贵不能淫》,看看孟子对“大丈夫”是如何定义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3.全班齐读课文。

(三)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焉得:怎么,哪里。

冠:行冠礼。

命:教导、训诲。戒:告诫。

女:同“汝",你。

以顺为正:把……作为准则,标准。居天下之广居:住(动词)。

立天下之正位:站。行天下之大道:走。由:遵从。

淫:使……迷惑。移:使……动摇。屈:使……屈服。

(四)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景春为什么称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

明确: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景春从权势、地位来衡量)2.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明确:①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③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3.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与“此之为大丈夫。”中的“是"和“此”分别指什么

明确:“是"指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指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对比分析孟子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富贵不能淫》,了解了孟子对“大丈夫”的定义,明白了“大丈夫"应该具备的品质。希望同学们能够以孟子的“大丈夫”标准为榜样,做一个有志向、有气节、有道德的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在当今社会,“大丈夫"的标准是否发生了变化。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孟子的两篇文章,感受到了他的思想智慧。今天,我们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3.全班齐读课文。

(三)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字词,疏通文意。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舜:从田野中被任用。

发:兴起,指被任用。畎亩:田地。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举:选拔、任用。

版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士:狱官。

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

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市:集市。故:所以。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下达。苦其心志: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饿其体肤:使……饥饿。

空乏其身:财资缺乏。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所以:用来。

动心忍性:使……受到震撼,使……坚忍。曾益:增加。曾,同“增”。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表现。发于声: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出:在国外。

敌国:匹敌、相当。恒:常常。

(四)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孟子在这一章中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开头列举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个人的事例,他们都出身贫贱,历经磨练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通过这些事例,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引出下文的论述。

3.文章是怎样论证“生于忧患”的

明确:文章先从个人角度论述,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接着从国家角度论述,(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从而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4.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六个人的事例,具体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同时,将“生于忧患"的国家与“死于安乐”的国家进行对比,突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五)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短短几句话,就列举了六个人的事例,语言简洁明了。同时,文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2.文章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采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先从个人角度论述,再从国家角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