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胡适“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习以喻说理的论证方法。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老子凝练精妙、如歌如诗的语言,理解文中老子的思想和道家的观点。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探究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相传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老子认为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1.思想核心:道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认为“道生万物”,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也就是不妄为,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人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思想3.哲学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修身处世:不与人争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强调“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思想🚀背景探寻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一书所讲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
🚀背景探寻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活动一:听诵读,正字音①辐()
②毂()
③埏埴()④户牖()
⑤赘()行
⑥易泮()⑦累()土fúgǔshānzhíyǒuzhuìpànléi文本探究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注释]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③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毂的中空处。④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⑤户牖:门窗。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泥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正是“无”起了作用。第十一章:分析“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辐条泥土门窗无车子器皿屋室举例论证思考: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器物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哲学思想一: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有无相生。启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可夸大“无”的作用,也不可否定“有”的作用,不可狭隘偏执,要兼顾双方。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①企:踮起脚
②跨:阔步/大步而行③不行:不能走远④自见:自我显露⑤自是:自以为是⑥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⑦无功:不能建立功勋⑧长:长久⑨在道也:在道的角度来看⑩余食赘行:余食,剩饭。赘行,多余的形体;行,同“形”。⑾物:人们,众人。⑿恶:厌恶⒀道:懂得道的规律⒁处:为,做。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译文:踮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自我表现的人反而无人知道,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自见”“自是”“自矜”“自伐”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懂得道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写了哪几种人?急功近利自以为是自我夸耀企者、跨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企者、跨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反面论证有道者不处余食赘行比喻论证排比举例思考: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揭示了怎样的哲学思想?哲学思想二:顺道而行,谦卑守成,循序渐进,
不可急躁冒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①强(qiǎng):勤勉
②失:丧失
③不亡:不消亡,不朽译文: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思考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人要知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不狂妄自负;同时坚定生活信念,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译文: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易对付,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注释]
1.安:安定,安然未变时。2.持:持守,保持维护3.兆:显露迹象4.谋:谋划,解决5.泮:同“判”,分离。6.散:散失,消散7.为:做。排比句,强调做事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防患于未然。凡事在初始阶段更便于控制,利于解决。事物未变未兆脆弱细微易持守易解决易分离易散失问题未出现容易解决思考一:怎样理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思考二:你会用哪些成语注释“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译文: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注释]
1.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2.
累(léi):累,同“蔂”,土筐。累土:一筐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败:坏事2.执:把持3.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4.几(jī):接近。5.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6.贵:意动用法,以......为贵7.复:弥补,补救。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译文: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不妄自作为就不会招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丧失一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思考1.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分析《老子》在论述上的风格特点。1.善用举例、比喻说理,善于从具体事物中概括抽象的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4.善用排比、对偶句式,又注重整句散句相结合,整齐中富于变化。🎓文章主旨
本文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儒道两家的思想有何不同?学派核心思想做人标准人生观道家儒家“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物极必反、不言之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仁”“礼”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和社会伦理关系。清静无为超越世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强调内心的宁静和自由。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像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
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具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去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不是不可缺少的;
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不可。
——南怀瑾:《老子他说》(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__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自身修养。(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4)在《<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便利,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运动营养咨询师笔试试题及答案
- 杭州桐庐县发展和改革局招聘笔试真题2024
- Unit 3 My weekend plan(第5课时)Part B Read and write 教案人教pep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5年湖南湘潭雨湖区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试题【答案】
- 2025年色浆基体树脂项目合作计划书
- 消防员好家风范文(6篇)
- 湘艺版九年级上册音乐 第二单元 梁山伯与祝英台 教案
- 学习障碍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 中职旅游交通课件
- 未来教育体系中的创新政策研究
- 2024年个人信用报告(个人简版)样本(带水印-可编辑)
- 2024急性脑梗死溶栓规范诊治指南(附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专家共识总结归纳表格)
- 《智能仪器》课后习题答案
- 16J914-1 公用建筑卫生间
- 室外健身器材运输配送方案
- 20CS03-1一体化预制泵站选用与安装一
-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研究报告
- 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员工手册
- 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口语交际:做手工(练习)
- 浅谈舞龙舞狮游戏在幼儿园中的传承 论文
- 广西华盾报废车船回收有限公司年回收拆解10000辆汽车项目环评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