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专题研究: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三问三答-国联证券-2024_第1页
汽车行业专题研究: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三问三答-国联证券-2024_第2页
汽车行业专题研究: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三问三答-国联证券-2024_第3页
汽车行业专题研究: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三问三答-国联证券-2024_第4页
汽车行业专题研究: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三问三答-国联证券-20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率达28.8%。2024年06月16日强于大市(维持)-沪深300-沪深300-3%-17%-30%2024/22024/62023/10汽车2023/6分析师:熊军邮箱:huangk@邮箱:yuhu@行业行业报告一行业专题研究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引言:利好政策频出,车路云一体化备受关注 41.如何看待本轮政策变化以及受益产业的市场空间? 51.1政策指引,当下智能网联汽车具备良好基础 5 7 9 2.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启动,哪些环节有望受益? 2.1智能网联汽车:架构及硬件全面升级,价值占比最高 2.2智能路侧基建:路端硬件多维度增配,有望迎来最快增长 2.3云端控制平台:车型数量升级,云端需求保持稳定增长 2.4基础支撑平台:网络建设需求高增,安全重要性凸显 3.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各个产业链投资有何机会? 3.1车端:关注智能化领先的车企及相关产业链 3.2路端: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3.3云端:私有云技术领先的公司有望受益 4.投资建议:聚焦各环节优质标的 5.风险提示 图表目录图表1:近期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相关政策梳理 4图表2: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 5图表3:我国智能网联相关政策演进 6图表4:截止2023年底,各地智能驾驶示范区建设情况 7图表5:进入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联合体基本信息 8图表6: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架构图 9图表7: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部分项目梳理 图表8:2025年和203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总产值增量测算 图表9: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各组成部分说明 图表10: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产业整体产值增量(亿元)预测(中性预测)13图表11:2025年/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值增量(亿元)预测 图表12:2025年/2030年智能化路侧单元产值增量预测 图表13:车联网多级多业务云平台架构图 图表14:中性预期情景下,2025/2030年基础支撑产值增量预测 图表15:高速NOA月度渗透率 图表16:城市NOA月度渗透率 图表17:各车企城市NOA功能规划 图表18:优质自主品牌高阶智驾规划 图表19:智能驾驶产业链图谱 图表20:高级别自动驾驶需要更多感知层传感器支持 图表21: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的组合基本满足感知需求 图表22: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及同比增速 图表23:2021/2022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及厂商份额 图表24:2023年/2024年Q1激光雷达供应商装机量及份额变化 图表25:2019-2023年中国乘用车前装前装市场摄像头出货量(单位:万颗)23图表26:2022年全球车载 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图表27:2020年全球车载镜头市场格局 图表28:自动驾驶核心计算芯片迭代 图表29:2024Q1智驾域控搭载量(万套)及渗透率(%)变化 图表30:分价格区间域控搭载量(万套)及渗透率(%)变化 图表31:2023年/2024年Q1 图表32:2020-2030中国乘用车智能底盘市场规模(亿元) 图表34:线控制动渗透率略高于新能源渗透率 图表36:博世Two-box方案市场份额 图表37:除博世外其他厂商Two-Box方案市场份额 图表38:One-box方案中博世和弗迪动力市占率 图表39:One-box方案中供应商市占率(剔除弗迪) 图表41:空气悬架渗透率 图表42:电磁悬架渗透率 图表43:空气供给单元各公司市占率 图表44:空气弹簧各公司市占率 图表45:国内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70% 图表46: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渗透率(%) 图表47: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市场份额(%) 图表48:HUD渗透率(%)稳步提升 占比(%)明显提升 图表50:国内HUD竞争格局(%) 图表51:华阳集团AR-HUD份额(%)提升明显 图表52:2021-2025年我国车载通信模组出货量及增速 图表53:2021-2025年中国车载通信模组市场规模趋势预测 图表54:通信模组公司经营情况及产品情况概览 图表55:2021-2026年中国OBU市场需求规模预测情况(亿元) 图表56:2022-2027年国内汽车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及增速(右轴) 图表57:2019年全球汽车连接器市场份额(%) 图表58:全球汽车连接器厂商基本信息 图表59:汽车软件市场规模(亿元)及潜在经济效益(亿元) 图表60:汽车电子软件行业竞争者分析 图表61:中国智能路侧终端(RSU)市场规模&yoy(%) 图表62:中国边缘计算市场规模情况 图表63:国内边缘计算产业生态矩阵 图表64:2022年全球视频监控市场份额情况 图表65: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yoy(%) 图表66:2022中国私有云厂商竞争力象限分析图 图表67:中国商用密码市场规模&yoy(%) 图表69:车联网安全相关上市公司布局 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图表1:近期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相关政策梳理文件名称《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建设与应用参考指南(1.0版)》《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通知》《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发布时间2024年5月2024年1月2023年11月建成一批架构相同、标准统一、业务互通、安全可靠的城市级应用试点项目以城市为申请主体,旨在开展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和云控基础平台等建设,形成统一的车路协同技术标准与测试评价体系,健全道路交通安全保障能力,促进规模化示范应用和新型商业模式探索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由汽车生产企业和使用主体组成联合体自愿申报,通过遴选符合条件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展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主要内容(1)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基本原则和目标(2)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定义(3)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建设内容和基本要求(4)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的具体部署·建设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提升车载终端装配率·建立城市级服务管理平台·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探索高精度地图安全应用·完善标准及测试评价体系·建设跨域身份互认体系·提升道路交通安全保障能力·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正式对L3/L4自动驾驶的准入规范进行了具体要求·并完善了相关规则.首次明确高阶智驾事故责任归属·开启了对首批企业的遴选工作进展目前共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开放测试示范道路22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5200张,累计道路测试总里程8800万公里·5月31日,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发布《北京市车路云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公告》6月3日,福州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启动区示范建设审批类项目公示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已成功获得备案6月4日,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了9个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的联合体名单指南也将持续迭代升级、长春、杭州等地也已积极申报相关未来规划更新完善,支撑城市级车试点,首批试点城市名单有望于6路云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月底公布资料来源:智能交通技术,汽车学会,工信微报,财联社,国联证券研究所整理推动高阶智能驾驶技术不断测试和优化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1.如何看待本轮政策变化以及受益产业的市场空间?1.1政策指引,当下智能网联汽车具备良好基础政策指引持续迭代,智能网联汽车体系逐步完善。发展历史来看,2017年工信部及国家标准委发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开启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规划。2017-2024年,国家保持高强度政策迭代,逐步明确智能网联汽车建设体系和建设方向。2020-2022年政策进入高密度阶段,政策的逐步细化和落地方式的持续清晰帮助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图表2: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工信部、国家标准委《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主要针对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规范、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应用,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指导车联网产业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工信部、国家标准委《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信息通信)》《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电子产品与服务)·建立跨行业、跨领域、适应我国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委《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车辆智能管理)》·主要针对车联网环境下的车辆智能管理的工作需求,提出制定包括智能网联汽车登记管理、身份认证与安全、道路运行管理、车路协同管控与服务等5方面66项标准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标准委《国家车联同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交通相关)》·主要针对智能交通通用规范、核心技术及关键应用,构建包括智能交通基础标准、服务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等在内的标准体系指导车联网产业智能交通领域的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信部《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重点研究总体与基础共性、终端与设施网络安全、网联通信安全、数据安全、应用服务安全、安全保障与支撑等标准,到2023年底完成50项以上急需标准的研制,2025年完成100项以上标准研制。工信部、国家标准委《2023版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构建新型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提出了2025年、2030年两个阶段的标准体系建设目标,形成“三横两纵”的核心技术架构,涵盖了基础、通用规范、产品与技术应用3个大类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汽车、交通、通信、公安,测绘等共同编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建设与应用参考指南(1.0版)》2024·为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捷供具备先进性、系统性、阶段性和可操作性的推进路径2024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协会,国联证券研究所整理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2020年2月2023年11月2020年10月2020年2月2023年11月2020年10月2020年12月2021年7月2021年7月2021年9月2022年11月十一邮要联合:《智能汽车创新发腐战略)十一邮要联合:《智能汽车创新发腐战略)提出构建先进完备的智能汽车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建设广泛覆盖的车用无线通信网络、建设覆盖全国的车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能力、建设覆盖全国路网的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国家智能汽车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等成为重点建设任务。薄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025年高度自动薄驶韶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提升道路基础设施智高度内动聋肿汽车实现云等更模化止用与务其包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对2018年4月旧版本进行修订。为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范道路扩展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公路、城市道路和区域"以及允许安全可靠车辆的“载人载物示范应用”。工信部:《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包括总体要求、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管理、规范软件在线升级、加强产品管理、保障措施共五个方面、十一项工信部:《物联网新工信部、公安部:《关工信部、公安部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动计划(2021—2023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准入和上路通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新为贯彻落实意见,促进对具备量产条件的搭载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智能网联汽车推广应用,L3和L4级自动驾驶功能投资布局中的统筹引导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展到2023年底,在国内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的汽车产品可在限定区域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网新型基础设施。专栏实施内容包括产品准入2024年6月,研究确定了3智慧城市中指出推进试点、上路通行试点和9个进入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2020年11月2021年5月2021年7月2021年8月2022年3月2022年12月2024年1月2020年4月2020年11月2021年5月2021年7月2021年8月2022年3月2022年12月2024年1月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明确了数据要素改革的总体目标、方向和指导思想与具体原则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明确了数据要素改革的总体目标、方向和指导思想与具体原则确定了主要任务,即加快数据产权制度、数据流通交易制度、数据受益分配制度、数据安全治理制度四构建我国数据要素改革的“四梁八柱”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化智理委员会:(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车辆智工信部,住建部:《关于确定智慧城市基础设雄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工信部:《2022年汽推进基于LET-V2X的车载信息交互系统、基于网联功能的汽车安全预警场景应用以及响应交互接口规范等标准的研究和立项,协同推动智慧城市网联基础设施相关标准制定,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大数据平台互联互通工信部、公安部等五部门:《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统筹谋划、循序建设"为基本原则,聚焦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发展,推动建成一批架构相同、标准统一、业务互通、安全可靠的城市级应用试点项目。车路云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名单有望于6月底公布。发改要,网信办,工信部、能源局:《金国一体化大数据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睾》内力忧先南足沟苹联两、联国无人机,智常交通病时性委灌高的业务要系工信部等十部委:《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部:《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施行)》在汽车数据安全管理领域出台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明确汽车数据处理者的责任和义务,规范汽车数据处理活动,有利于促进汽车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部:《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施行)》在汽车数据安全管理领域出台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明确汽车数据处理者的责任和义务,规范汽车数据处理活动,有利于促进汽车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能管理)》提出建设智能化基础设路运行车协台开服与魔副.与质督本性核基盾据进乱内容椎动公皮通益理幼域车联网技术2021年5月前批试点6个城市,2021年12月第二通水平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图表4:截止2023年底,各地智能驾驶示范区建设情况上海广州长沙无锡开放道路测试点区域牌照发放试试点区域牌照发放海淀、顺义、石景州、经开区嘉定、临金桥黄埔、白区锡山、新溪、滨湖区试牌照;营牌照"城市:200平方公里高速:100公里"城市道路、2条城市快速路、4个片区147.1试区速√√√核心区域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规划分四亦庄建成329个智能网联标准路口,部署阶共4400余个相机、1200余个雷达感知设备设施,RSU通讯设施350余个,边缘 (经开正在计算单元设施480余个,建设超高速无线区)推进通信技术EUHT专网,双向750公里城市3.0道路和10公里高速公路实现车路云一体嘉定建设完成智慧路口近300个,其中全完成完成嘉定区网联示范区车路协同环境,部署5G基站4370个,部署北斗定位基站15个,覆盖范围464平方公里黄埔一期完成133km城市开放道路和102两期个路口的智能化改造,规模化部署1318完成元;二期新增437公里高精地图覆盖道路,包含230个路口智慧化改造完成长沙主城区200平方公里范围内286梅溪湖片个路口的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151个点区、洋湖建设位智能化和网联化改造,智慧物流车路协王山片区造,累计建设完成6.8万余个5G逻辑基站全市建成450平方公里,856个点段,1200公里的车路协同基础设施覆盖;完成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锡东新城45平方公里全无锡锡山市区双向295.4公里、搭建功能性场景15类,核心测试区实现全息路口全覆盖,建成城双向295.4公里、搭建功能性场景15类,核心测试区实现全息路口全覆盖,建成城市环境下真实隧道、高架等复杂道路场景,大规模部署了智能网联行人过街场景28个点位西青全域内完成改造408个路口17个路天津西青区523.8公里一商务区两期段,总长449公里,覆盖面积约为342.2建设平方公里,其中包含110个全息路口,部完成署RSU、摄像头、雷达等设备共计3600余台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序号1汽车生产企业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使用主体重庆市长安车联科技有限公司车辆运行所在城重庆市产品类别乘用车2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深圳市东潮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乘用车3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广汽祺宸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乘用车4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赛可出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市乘用车56北汽蓝谷麦格纳汽车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出行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一汽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北京市乘用车乘用车78上汽红岩汽车有限公司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友道智途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儋州市河南省郑州市货车客车9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市乘用车资料来源:工信微报,国联证券研究所整理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2024年至2026年。在此基础上,2024年5月20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云控应用卫星通信应用平台光承载网平台能力交通管控、领域大数据赋能标准件地图定位其他…C-V2X需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图表7: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部分项目梳理序号项目名称资金来源项目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时间1体化新型基础设70%,国有企施建设项目业自筹30%99.39亿元在通州区、顺义区、朝阳区、昌平区、密云区、怀柔区、海淀区、石景山区、丰台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亦庄经开区共一选取2324平方公里范围内约6050个道路路口开展建设,以及除上述道路路口外本项目双智专网网络中心的建设和改造。源智能网联汽车康巴什区国1.05亿元,用示范项目控股资金项目将覆盖康巴什核心区以及康巴什北区,新建智慧化路口数量36个,新建智慧化路段点位49个,道路单向总里程约30公里(包含文化东西路)月至2025年5月中长期: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增量空间广阔,有望催生万亿级市场。随着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有望规模化和商业化落地,市场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车路云一体化涉及汽车、交通、通信等领域,市场规模空间可期。根据赛迪数据,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接近600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5万亿元。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随之快速增长,预计2030年将突破2万亿元,预计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相关市场规模超过14万亿元。从产值增量角度来看,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协会等组织《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预测》报告,在中性预期情景下,预计2025年、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值增量为7295亿元和258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8.8%。图表8:2025年和203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总产值增量测算低于预期低于预期中性预期超预期低于预期/中性预期/超预期情情景下:2025年:预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总产值增量为6261/7295/8860亿元2030年:预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总产值增量为20677/25825/31796亿元3179625825206778886072956261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预测》,国联证券研究所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模块说明1车辆及其他交通参与者动态交通数据的核心数据源,应支持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或/和利用路侧基础设施向云控基础平台提供其运行的实时动态信息。车辆驾驶人与网联汽车可接收来自路侧或云控基础平台提供的感知、决策和控制服务2路侧基础设施包括感知、通信、计算类基础设施及交通附属设施,应为云控基础平台采集来自车辆、道路以及其他交通相关系统的动态交通数据,并向车辆及交通参与者提供来自系统的交通相关4通信网由一个云控基础平台及其所支撑的N个应用平台组成,云控基础平台对车辆与交通等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存储与处理,为用户提供需求支撑;应用平台包括智慧公交、自动泊车、交通管理等应用平台。5相关支撑平台包括C-V2X网络、承载网、卫星通信及七条专有网络,为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据传输与信息交互提供安全可靠与时延要求保障。性预期情景下(以下如无说明均指在中性预期情景下),预计2025年/2030年我国智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图表10: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产业整体产值增量(亿元)预测(中性预测)2025E2030E基础支撑,599,8.2%基础支撑,599,8.2%智能化路侧基础车终端产品和创新应用服务。其中单车智能产值增量最高,预计2025年为2078亿增长核心。预计2025年创新应用服务产值增量为525亿元,到2030年快速增长至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图表11:2025年/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值增量(亿元)预测中性预期情景下:中性预期情景下:2025年:预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值增量为6451亿元2030年:预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值增量为20266亿元CAGR=5.7%8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预测》,国联证券研究所车载通信单元整车终端产品创新应用服务2.2智能路侧基建:路端硬件多维度增配,有望迎来最快增长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有望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增速最快的板块。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路侧通信单元、路侧计算单元、路侧感知设备(如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交通管理设施(联网信号机、联网交通信息发布设施、其他交管设施)等。此次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建设规模大幅提升,路侧设备有望迎来高速增长。以北京为例,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4.0项目启动招标,相比于示范区3.0,其中覆盖面积提升428%,覆盖路口数量提升443%,招标金额提升636%。结合当前路侧建设成本以及未来规模化应用后成本下降的情况,预计2025年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产值增量为223亿元,2030年有望达417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9.7%,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增速最快的板块。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2025E2030E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在10个以上重点城市和5计2025年云控平台产值增量为23亿元,2025-2030年产值累计增量为218亿元。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①基础设施共享中军我国基础支撑部分产值增量为599亿元,2030年有望达1167亿元,蜂窝网络包括长,预计2025年蜂窝网产值增量为74亿元,2030年为391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息安全产值增量达285亿元,2030年车联网信息安全产值增量达444亿元,年均复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率快速提升,2024年4月高速NOA标配渗透率达到6.49%,同比+4.11pct;选配渗透率达到4.74%,同比+1.06pct,合计渗透率已超过10%。4月城市NOA标配渗透率达到1.42%,同比+0.44pct;选配渗透率达到3.50%,同比+2.93pct,合计渗透率达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图表15:高速NOA月度渗透率一一标配——选配(含未激活)——合计8% 4% 2%0%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中保信,国联证券研究所图表16:城市NOA月度渗透率一标配(含未激活)——选配(含未激活)——合计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中保信,国联证券研究所智能驾驶功能来看,小鹏、华为、理想保持领先。截至2024年5月底,小鹏汽车城区智驾已覆盖全国283座城市,并于5月14日迈入100%无图阶段;截至2.2亿公里。小鹏华为理想蔚来智己版本搭载车型升级蔚来NT2.0平台全系车型智己L7、L6等小米SU7月底,城区智驾已覆盖全国283截至2024年5月,城区NCA过40000+城乡镇,ADS智国可使用截至4月30IMAD“去高精城市NOA功能在布,全域领航在上海、深圳、州、深圳、杭州、区路线开启正式落地,计划安、南京和苏州资料来源:第一电动汽车网,小鹏官网,自动驾驶之心,每日经济新闻,智能汽车点评,全球智能汽车供应链,IM智已汽车,小米汽车,国联证券研究所新势力引领,优质自主加速跟进。比亚迪、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也在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比亚迪拥有4000多人研发团队,软件工程师3000多人。城市NOA率先在腾势品牌落地,腾势N7的城市NOA功能在深圳已经可以使用,目标在2024年底实现全国可用。吉利汽车NOA功能依托高端品牌极氪布局,截至4月,极氪高速领航功能已经覆盖65座城市,预计二季度内覆盖全国90%以上的地级市。依托与华为合作,目前已经在阿维塔车型搭载了华为ADS系统,可实现高速和城区领航功能;预计深蓝品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图表19:智能驾驶产业链图谱执行层:鳞控底盘升级正当时执行层:鳞控底盘升级正当时线控底盘或成为未来底盘域主要方向。线控制动过去要益于新能源清透率提开快速装配,未来智能驾驴或进一步但线控制动供应商空气怒架供应商线控转向供应商证研底盘域供应酶外决策层:芯片算力升级仍在继续,算力和价格带匹配智能露顺Soc芯片算力仿在升级,高阶方案持续向上探素,域控制隋中IMU芯片、通信模组集成趋势显著SoC芯片供应商芯片供应法号体面感知层;硬件传感器为主过去到现摄像头供应商性4D毫米波蓄达供应商,航电子,营佩易薄、要思络社,本行料操激光雷达供应商度太程份资料来源:大陆汽车电子,网易汽车,芯八哥,国联证券研究所整理自动驾驶对环境感知能力要求较高,是车辆与环境交互的纽带,感知部分我们要通过更多传感器实现对车周围环境的覆盖和面对极端情况自动驾驶系统的稳定性。单车用量来看,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高像素摄像头/3D毫米波雷达/低像素摄像头/超声波雷达单车搭载量分别为1-3个/3-5个/3-5个/4-6个/4-8个/8-12个。感知层重点关注高像素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的边际变化。图表20:高级别自动驾驶需要更多感知层传感器支持资料来源:麦肯锡,国联证券研究所图表21: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的组合基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高像素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单车用量(个)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亿元)——YoY(%)200020222023E2024E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图表23:2021/2022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及厂商(2021:$163M)Valeo图表24:2023年/2024年Q1激光雷达供应商装机量及20232024Q1其他%其他%华为技术■速腾聚创·华为技术■未赛科技图达通■其他资料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国联证券研究所整理国内供应商产品迭代加速,多技术路线支持多平台开发充分适配需求。产品矩阵来看,国内供应商如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公司均保持多技术方案的开发模式,产品迭代速度和整车厂需求响应能力充分适配功能和销量结构的持续变化,我们认为国内激光雷达厂商有望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车载摄像头:有望随着智驾渗透率的提升保持高速增长。车载摄像头是实现智能驾驶的核心感知传感器,不仅用于支撑360环视、车道保持等辅助驾驶功能,而且在纯视觉智能驾驶方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加速落地,单车摄像头平均搭载数量逐渐增加,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单车摄像头平均搭载数量为3颗,2023年一季度,摄像头平均搭载数量提升至3.3颗,预计到2025年中国乘用车摄像头平均搭载数量增长至4.9颗。根据CINNOResearch预测,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摄像头搭载量将增长至7200万颗,到2025年,国内乘用车摄像头总搭载量将超1亿颗,2022-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7%。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图表25:2019-2023年中国乘用车前装前装市场摄像头出货量(单位:万颗)60002000020192020202120222023E地位,市场份额占比达到44%,第二名豪威科技占比为30%,第三名的三星和第四名图表27:2020年全球车载镜头市场格局图表27:2020年全球车载镜头市场格局其他,32%奔宇光学,33%三力士,5%富士胶片,5%世高光,5%电产三协,5%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2)决策端:SoC芯片升级,域控制器配套迭代SoC芯片升级,车端算力有望持续迭代。从SoC芯片算力来看,芯片算力持续提升,车端智能驾驶硬件有望持续升级。目前零部件供应商部署集中在中算力部分,高算力部分成为整车厂重点自研和联合开发的方向。图表28:自动驾驶核心计算芯片迭代EQ\*jc3\*hps48\o\al(\s\up7(力级),ops)未来:高算力方案成为目前:差异化竞争趋势显著,高算力芯片10^(1)10^(0)初始期:低算力方案以传统电子厂商为主20102014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年份官网,界面新闻,犀牛财经,国联证券研究所智驾域控渗透率快速提升,25-35万是智驾域控主要增量市场。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加速落地,智驾域控在汽车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2024年一季度,国内乘用车前装市场累计标配智驾域控49.2万套,同比增长59.11%,渗透率同比提升1.6pct至10.3%。分价格区间来看,2024年1-2月25-35万价格区间是智驾域控的主要增量市场,但随着智能驾驶价格持续下探,25万以下车型搭载智驾域控的渗透率有望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图表29:2024Q1智驾域控搭载量(万套)及渗透率(%)——智驾域控渗透率(右轴)图表29:2024Q1智驾域控搭载量(万套)及渗透率(%)——智驾域控渗透率(右轴)409.5%208.5%02023Q12024Q17.5%22023年1-2月2024年1-2月2024年1-2月渗透率(右轴)50%45%40%35%30%25%20%0%20万以下20-25万25-30万30-35万35-40万40万以上0来、小鹏均采用这种模式。从份额上来看,德赛西威仍是智驾域控龙头,2024年一季度智驾域控装机量累计达11.25万套,以23%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华为和比亚迪凭借高度垂直的的供应体系,在域控赛道表现亮眼。2024年一季度华为智驾域控出货量8.22万套,对应的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2.1%大幅提升至16.8%。我们认为,受益于智能驾驶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智驾域控装机量有望注德赛西威、经纬恒润、保隆科技。图表31:2023年/2024年Q1智驾域控供应商TOP10份额变化和硕/广达(特斯拉)毫末智行·大华(零跑)·伟创力(蔚来)·捷普电子(小鹏)·和硕/广达(特斯拉)·倍创力(蔚来)·捷普电子(小鹏)华为技术-毫末智行■华锐捷(大华)资料来源:盖世汽车,国联证券研究所整理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3)执行端:线控底盘趋势确立,各组件渗透率有望加速点线控底盘处于技术升级和渗透率提升的快智能底盘规模达391.9亿元,预计2024年智能底盘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6%达533亿元。预计在2027年将突破千亿元,2030年超过1800亿元。线控底盘中主要包括底动悬架市场空间最大,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大823.5亿元,占智能底盘的45.7%,2024-2030年均复合增速为28.3%。图表32:2020-2030中国乘用车智能底盘市场规模(亿元)其他线控转向其他线控转向200020002000020202020202120222023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协会,亿欧智库,国联证券研究所整理线控制动:EHB方案加速推进,国内厂商加大投入快速推进产线建设。线控制动方案过渡有EHCB方案,目前主要应用的方案为EHB的One-Box方案和Two-Box方案,EHB方案中份额的领先是盈利能力提升的关键。产能来看,以博世为代表的外资供应商保持领先,博世当前EHB方案产能360万套,2024年底预计实现480万套产能。内资处于产能投入阶段,其中伯特利产能优势明显,预计2024H2实现产能超过340万套,有望成为国产供应商中产能最大,拓普集团、亚太股份、同驭汽车、拿森科技等公司均具备较大生产规模,标准化产品销量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或帮助利润率稳步上行。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资料来源:苏州市工业协会,各公司官网,高工智能汽车,盖世汽车,国联证券研究所整理资料来源:苏州市工业协会,各公司官网,高工智能汽车,盖世汽车,国联证券研究所整理图表33:国内主要EHB方案产能布局主要线控产品量产时间国内产能情况博世大陆MKCx(One-Box)2019年1PB首次量产搭载2016年MKC1开始量产当前360万套,预计2024年底实现480万套MKC2年产200万套采埃孚IBC(One-Box)、EBS2018年IBC在北美开始量产:2022年第二代IBC在上海首发量产张家港300万套,嘉定54万套伯特利2021年月量产WCBSWCBS产能240万套(30万套/条线进行测算),在建100万套同驭汽车EHB(Two-Box)、2020年8月EHB量产上车150万套拿森科技NBooster(Two-Box)2018年Nbooster量产规划年产能300万套拓普集团202303量产满产50万套亚太股份iEHB(One-Box)、IBS(One-Box/Two-Box)、eBooster2020年IBS(Two-Box)量产:2023年下半年iEHB(One-Box)量产线控制动行业渗透率:线控制动下游以新能源车为主,部分燃油车使用线控制动。2024年Q1上牌口径新能源渗透率为36.3%,线控制动渗透率为42.2%,同比提升7.3pct,环比下降0.5pct。线控制动与新能源渗透率差值5.8pct,二者差距进一步扩大。EHB各方案均保持渗透率提升,其中One-Box逐步成为主要方案,2024年Q1One-Box方案渗透率为26.7%,同比提升7.7pct,环比提升1.4pct;Two-Box方案渗透率为14.7%,同比下降0.3pct,环比下降1.8pct,主要系自主品牌在线控制动的选择中更偏向One-Box方案。图表34:线控制动渗透率略高于新能源渗透率图表35:EHB方案中One-Box逐步成为主要方案图表34:线控制动渗透率略高于新能源渗透率45%40%35%30%25%20%15%10% 5%0%oneone-box渗透率——two-box渗透率30%25%20% 0%资料来源:中保信,高工智能汽车,国联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国联证券研究所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Two-box方案:博世份额保持领先,市场参与者增加明显。Two-box方案中博世保持市场份额领先,2024年Q1博世市占率为73.4%,同比下降3.5pct,环比下降2.3pct。竞争加剧导致博世在Two-box份额出现下滑。图表36:博世Two-box方案市场份额——博世40%20%图表37:除博世外其他厂商Two-Box方案市场份额爱德克斯8%6%4%2%同驭上海擎度采埃孚拿森资料来源:中保信,高工智能汽车,国联证券研究所One-Box方案:弗迪科技产能增长明显,伯特利成长性显著。从市占率来看,博世保持领先,2024年Q1市占率为37.8%,同比下降17.5pct,环比下降0.4pct,主要系弗迪科技出货量的提升。考虑到弗迪科技线产品仅面向比亚迪内部供货,剔除弗迪销量后,2024年Q1博世市占率为55.6%,同比下降8.7pct,环比下降0.1pct。2024年Q1伯特利市占率为19.0%,同比提升7.3pct,环比下降0.4pct,伯特利在手订单充沛有望保持市占率的持续提升。图表39:One-box50%40%20%爱德克斯70%60%40%30%20%10%采埃孚伯特利万都资料来源:中保信,高工智能汽车,国联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中保信,高工智能汽车,国联证券研究所线控转向:EPS方案为核心,规模化落地仍需时日。当前液压转向助力系统(EPS)仍是主要方案,2024年一季度EPS方案渗透率高达98.9%,同比提升0.4pct,环比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下降0.1pct。随着自动驾驶渗透率的逐步提升,转向系统将加速向线控转向系统演进。受制于安全性和法律法规,目前线控转向系统仍保留了部分机械件,以保证电子器件失灵时的转向安全。线控转向产品未来有望受益低压架构升级和产品技术稳定,线控转向有望迎来大规模应用。EPS出货量(万套)EPS渗透率(右轴)25095%20090%90%00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中保信,国联证券研究所空气悬架:渗透率处于低位,国产替代加速。当前空气悬架渗透率相对较2024年Q1空气悬架标配/选配渗透率为2.5%/0.9%,同比减少0.1pct/增加0.3pct,环比减少0.2pct/减少0.1pct;电磁悬架标配/选配渗透率为0.4%/0.3%,同比持平,环比减少0.1pct/减少0.2pct。空气悬架核心组件包括空气供给单元、空气弹簧、空气悬架MCU,竞争格局相对集中。2024年Q1空气供给单元采埃孚/大陆集团/AMK分别占据69.5%/14.9%/12.5%;空气弹簧孔辉科技/威巴克/大陆集团的市占率分别为35.9%/30.1%/14.8%;空气悬架MCU大陆集团/理想-科博达/马瑞利的市占率分别为27.4%/24.2%/13.9%。未来空气悬架/电磁悬架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图表41:空气悬架渗透率2023-022023-032023-042023-062023-082023-092023-102023-112023-122024-022024-032023-022023-032023-042023-062023-082023-092023-102023-112023-122024-022024-03标配率——选配率4.0%3.5%2.5%2.0%0.0%图表43:空气供给单元各公司市占率AMK大陆集团40%20%只孔辉科技8886图表42:电磁悬架渗透率2023-012023-022023-032023-042023-052023-072023-102023-012023-022023-032023-042023-052023-072023-102023-122024-010.0%图表44:空气弹簧各公司市占率2023-02孔2023-02孔辉科技45%40%25%20%拓普大陆集团8由于中控屏、导航、语音等设备或功能渗透率水平已经较高,若具备“中控屏+导航+语音+车联网+0TA”功能作为智能座舱定义,国内智能座舱渗透率已经超过70%。2024年4月国内智能座舱渗透率为73.30%,同比提升16.79pct,环比提升0.97pct,智能座舱渗透率同比大幅提升。汽车E/EA由分布式向域集中式升级趋势明确,而座舱由于功能安全等级要求较低等原因,域控升级速度较快。域控升级带动高算力芯片、座舱域控制器等新产品上车,高算力芯片又可支撑主机厂在座舱搭载HUD、副驾/后排屏幕、光场屏等新终端,智能座舱整体价值量提升,产业链零部件企业有望受益。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图表45:国内智能座舱渗透率超过70%一智能座舱渗透率座舱域控加速渗透,德赛西威份额领先。2024年初以来,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加速上车,一季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渗透率达到21.72%,同比提升8.61pct;4月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渗透率达到24.90%,同比提升11.28pct,环比提升0.69pct,延续加速渗透态势。份额上来看,德赛西威超越和硕/广达位居第一。2024年一季度,主要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供应商德赛西威、和硕/广达、车联天下、安波福、伟世通和伟创力市场份额分别为21.53%/12.99%/9.9%/8.5%/5.29%/4.04%,德赛西威座舱域控市场份额超越和硕/广达位列行业第一。图表46: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渗透率(%)2023-032023-052023-072023-082023-092023-102024-022024-032024-042023-032023-052023-072023-082023-092023-102024-022024-032024-04-座舱域控渗透率5%图表47: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市场份额(%)25%20%15%资料来源:中保信,高工产研,国联证券研究所AR-HUD占比快速提升,华阳集团份额显著提升。2024年一季度,HUD标配渗透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步下探的AR-HUD占比提升明显,2024年一季度AR-HUD占比达到20.36%,同比比提升3.75pct至14.2%,其中AR-HUD占比达30.67%,同比提升25.14pct,环比提场份额为24.85%,同比提升12.28pct,环比下降3.14pct;AR-HUD方面,华阳集团市场份额为30.06%,同比提升8.52pct,环比提升2.16pct,华阳集团市场份额呈现图表48:HUD渗透率(%)稳步提升2023-012023-2023202320232023-202320232023-092023-102023-112023-122024-012024-022024-032024-042023-012023-2023202320232023-202320232023-092023-102023-112023-122024-012024-022024-032024-048%8图表50:国内HUD竞争格局(%)2023-012023202320232023202320232023-2023-2023-112023-1220242024-032023-012023202320232023202320232023-2023-2023-112023-1220242024-03台湾怡利7%89图表49:AR-HUD占比(%)明显提升2023-012023-022023-032023-042023-052023-062023-072023-082023-092023-102023-112023-122024-012024-2024-032024-04—W-2023-012023-022023-032023-042023-052023-062023-072023-082023-092023-102023-112023-122024-012024-2024-032024-04—W-HUD——AR-HUD图表51:华阳集团AR-HUD份额(%)提升明显2023-012023-022023-2023-2023-2023-062023-2023-082023-092023-102023-112023-122024-012024-022024-032024-042023-012023-022023-2023-2023-2023-062023-2023-082023-092023-102023-112023-122024-012024-022024-032024-0427%9%0%8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印发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到2025年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等)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借助4G/5G和C-V2X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云”交通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效满足车路协同自动驾驶需求。同时T-Box(TelematicsBox)可以读取汽车Can总线数据,并借助4G/5G网络,将数据传到云服务器,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不断加速以及5G网络的加持,传统的T-Box产品形态向智能化产品方向发展也将成为大势所趋。车载通信模组是汽车接入车联网和互联网的底层硬件。目前车载通信模组产业发展迅速,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24-2029全球与中国车载通信模组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显示,2023年中国车载通信模组出货11517.9万片,预计到2025年出货15452.7万片,2年CAGR为15.83%。中国车载通信模组市场规模预计由2023年60亿元增长至2025年92亿元,2年CAGR为23.83%。图表52:2021-2025年我国车载通信模组出货量及增02021202220232024E2025E资料来源:NTCysd,中商产业研究院,国联证券研究所图表53:2021-2025年中国车载通信模组市场规模趋势预测市场规模(亿元)——YoY(右轴)2002021202220232024E2025E资料来源:NTCysd,中商产业研究院,国联证券研究所广和通AN768系列5G模组可快速与TBOX、ADAS、OBU、RSU、TCAM等车载ECU产品进行适配,其已在国内新能源品牌正式量产交付;美格智能计划推出下一代5GC-V2X车规级系列模组产品及解决方案,采用创新型SoC架构芯片,模组集成CPU芯片,有效支持5G+C-V2X功能;2023年移远通信G55xQ、AG57xQ、AG56xN系列等车载5G模组迎来放量增长,其车载5G模组已被全球20多家主流车厂选用,在多个项目实现落地;高新兴GM860A-C1AX模组和GM860A-C1AG模组能支持C-V2XPC5,实现低时延信息传输,GT568、GT569产品是高新兴物联设计的TBOX,外挂8GEMMC用于大数据上传需求,便于优化各个控制器的逻辑和方案,提升整车各方面的表现。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图表54:通信模组公司经营情况及产品情况概览公司名称产品布局及进展收入(亿元)母净利润(亿元)广和通AN768系列模组:首个5G模组AN768已在国内某新能源品牌正式量产交付,AN768系列模组可快速与TBOX、ADAS、0BU、RSU、TCAM等车载ECU产品进行适配。移远通信G55×Q、AG57×Q、AG56xN系列等车载5G模组放量出货,其车载5G模组已被全球20多家主流车厂选用多个项目实现落地。美格智能5G+C-V2X车规级系列模组采用SoC架构芯片开发,产品支持5G+C-V2X功能,集成CPU芯片,可以提供20KDMIPS算力,支持运行C-V2X协议栈和相关高阶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应用,满足车联网需求。高新兴GM860A-C1AX模组:支持5GNR、4GLTE(Cat.19)和3G网络GM860A-C1AG模组:支持5GNR、4GLTE(Cat.20)和3G网络GM552A系列支持LTECat.4,可以提供最大50Mbps上行速率和150Mbps下行速率,并支持切换到3G或2G网络GT569:高新兴物联采用全新的平台化设计的TBOX,LTECat.4高速连接,两路高速CAN总线读写GT568:高新兴物联采用全新的平台化设计的LTECat.1T-Box,LTECat.1TBOX,三路高速CAN总线读写赛博汽车,国联证券研究所整理0BU设备近期迎更新换代周期从而加速扩张市场需求规模。2014-2018年期间,ETC设备渗透率处于低位,OBU市场规模相对较小。2019年,在普及ETC相关政策推5-8年左右,存在更新换代周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假设推断,假设每7年完成一次基础设备的更新换代,2026年0BU市场或将迎来由2019年老旧设备更新换代形成的市场规模激增。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6年0BU市场规模或将在109.1亿元左图表55:2021-2026年中国OBU市场需求规模预测情况(亿元)■2021-2026年中国OBU市场需求规模预测情况(亿元)20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国联证券研究所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0BU设备中多数为ETC,生产ETC设备的厂商拥有生产其他0BU设备的能力及销售0BU的渠道,我们从ETC设备的市场供应上看市场竞争格局。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ETC行业第一梯队为金溢科技、万集科技、聚利科技。第二梯队为成谷科技、数据科技、千方科技、握奇数据、埃特斯、金晟安、长江智能队为其他企业等。2020年,我国ETC市场集中,金溢科技、万集科技、聚利科技三大龙头企业合计份额分别占比47%、12%以及35%。由于车载0BU设备此前主要以ETC设备为主,我们认为未来车路云协同所需的0BU设备会由与车厂形成深度合作的企业所提供,因此从车路云协同带来的市场变革上看,具备ETC产品基础的0BU设备供应商有望更加受益。>车端智能化水平提升带动高速连接器需求增长车端数据量规模显著提升,高速连接器行业有望充分收益。国内汽车高速连接器行业规模保持较快速增长。整体来看,预计2027年国内汽车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为390.56亿元,较2022年增长202%,2022-2027年复合增速为24.8%,国内汽车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图表56:2022-2027年国内汽车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及增速(右轴)■国内汽车高速连接器市场规模(亿元)YOY450.0400.0 20222023E2024E2025E2026E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MarkLines,国联证券研究所预测国产替代铸就优质竞争格局。汽车连接器可靠性要求高,外资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外资如泰科、安费诺、安波福、罗森伯格等在汽车领域布局早,产品种类齐全且经过可靠性验证,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故该赛道拥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国产高频高速连接器厂商有望借助行业高成长和国产替代红利迎来高速成长。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图表57:2019年全球汽车连接器市场份额(%)■泰科■矢崎■安波福■罗森伯格住友■其他25.60%39.10%3.60%图表58:全球汽车连接器厂商基本信息名称时间汽车连接器布局涵盖汽车高速连接(亿美元)罗森伯格器、线缆组件、高压连接器和磁性连接器安波福涵盖汽车高速连接器、线缆组件、高压连接器泰科涵盖汽车高速连接器、线缆组件、高压连接器 涵盖汽车高速连接莫仕器、线缆组件、高压连接器注:2022年营业收入指该公司在连接器业务的收入高速连接器方面,国内供应商持续补全料号数量和制造能力,国产替代有望加速。重点推荐电连技术。汽车软件市场规模有望随功能复杂度增加从而提升据亿欧智库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基础软件研究报告预测,中国智能汽车基础软件市场2022年预计实现46.2亿元的市场规模,存在424.2亿元的潜在经济效益。未来随着汽车制造业规模化应用的普及率提升,基础软件单车成本有望下降,叠加功能复杂度的增加,基础软件单车使用频率或有所提升,未来随着整车销量上涨,预计2025年汽车基础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42.5亿元。图表59:汽车软件市场规模(亿元)及潜在经济效益(亿元)■市场规模(亿元)■潜在经济效益(亿元)60060040020002019202020212022E2023E2024E2025E企业成立业务状况客户Elektrobit大陆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为汽车行业提供嵌入式互联软件产品和服务,针对汽车基础软件、互联和安全、自动驾驶和相关工具以及用户体验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与奥迪、宝马、戴姆勒、福特、通用、大众集团、沃尔沃等国际知名汽车制造商基于其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开展全球性合作。东软集团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面向全球提供IT解决方案与服务的业务领域覆盖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智能汽车互联、智慧城市、企业互联及其他,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自主软件、产品及服务,系统集成及物业广告。公司客户为国内知名汽车整车制造商,如一汽红旗、东风本田、广汽本田、吉利、长城、宇通客车等。高科技企业中科创达成立于2008年,是全球领先的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客户主要包括广汽传祺、上汽集团、一汽集业务主要集中于智能软件业务、智能网联汽车业务、智能物团、通用汽车、理想汽车等汽车整车制造联网业务。商。诚迈科技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司主营业务为软件技术服务及解决方案研发与销售,业务覆盖移动智能终端、智能驾舱系统、智慧城市业务,包括技术服务、软件定制服务、软硬件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客户包括上汽集团、吉利汽车、泛亚汽车、小鹏汽车、伟世通、博世等。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导航四维图新地图行业的领军企业主要业务板块包括导航业务、高级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业务、芯片业务、位置大数据服务业务、车联网业务。客户主要包括汽车整车制造商及系统供应商,互联网高科技企业,政企及行业客户,如宝马、丰田、福特、腾讯、贵州交通委等。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2023年的1268.95亿元,CAGR10.62%。RSU设备为路侧信息传输单元模块,车路云一体化系统中,需通过RSU与车内0BU进行信息传送。未来随着车路云城市化试点项目的增长,RSU市场规模有望迎来进一步扩张。图表61:中国智能路侧终端(RSU)市场规模&yoy(%)中国智能路侧终端中国智能路侧终端(RSU)市场规模(亿元)—yoy(%,右轴)6004002000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E智能路侧终端(RSU)行业的头部企业包括高新兴、华为、高鸿股份和中兴通讯以及百度,相关企业在智能交通和车联网领域具有领先地位。除此以外,多数涉及智能交通领域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参与RSU业务,涉及RSU业务的厂商有:华为、千方科技、万集科技、金溢科技、星云互联、中兴、华砺智行、高新兴、哈曼、东软/东软瑞驰、北京聚利、均胜车联、中移物联、亿咖通、延锋伟世通、上汽联创、高鸿股份、上海博泰悦臻等。我们认为随着更多城市推出车路云一体化项目落地,路端RSU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增速进一步提升,此前在试点项目获得订单的企业有望凭借成功案列的经验优势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边缘计算市场蓬勃发展边缘计算在车路协同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安全性和效率,对于实现智能交通和无人驾驶具有重要意义。在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MR等各类新兴技术在产业/消费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趋势下,对数据的实时处理需求也越加高涨,推动边缘计算市场蓬勃发展。沙利文预测中国边缘计算的市场规模预计在2027年将达到2509亿元,2023年至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6.1%。行业报告|行业专题研究图表62:中国边缘计算市场规模情况■中国边缘计算市场规模(亿元)3000250020000201820192020202120222023——YoY(%,右轴)40%30%20%2024202520262027边缘计算产业生态涵盖较广。边缘计算目前处于发展初期,产业链上的业务边界相对模糊。对于单个厂商而言,既需要考虑与业务场景的融合,又需要从技术层面具备适应业务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