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 第六单元 第16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1页
2025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 第六单元 第16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2页
2025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 第六单元 第16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3页
2025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 第六单元 第16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4页
2025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二 第六单元 第16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程标准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较多涉及2.情境设计:多利用第一手史料如时人文章、看法、公文创设学习情境、社会情境,同时利用新材料作为时代背景进行考查。如(2022·全国乙卷,28)陈宝箴奏折;(2022·辽宁卷,7)德国照会;(2021·山东卷,6)外国人评价戊戌变法3.核心考向:维新变法运动背景、概况和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知识点一戊戌维新运动背景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壮大思想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倡导改革过程序幕—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结局—戊戌政变败因客观守旧势力强大主观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寄希望于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意义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推动新思想的传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漫长而又坎坷挖掘·教材信息阅读教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书影”,思考:这两部著作有何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一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二义和团运动原因根本《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直接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经过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发展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失败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评价积极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消极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阐释·核心概念[“扶清灭洋”]义和团以为扶助清朝,消灭洋人、洋物便能挽救民族危亡,这一方面表达了人民大众挽救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和爱国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未能认清清朝反动统治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实质,盲目排外。主题一从器物到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视角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戊戌新政失败的原因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直到举世都为之震动,认为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字林西报》材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材料三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材料四维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张,在百日维新中,大大打了折扣。有的条目干脆不被批准,有的则被偷梁换柱,失去了本意。解读材料一、二中的“大刀阔斧”“变法神速”是关键语句,由此不难得出改革的特点。材料三、四反映了顽固派抵制变法的现象,“同志太孤”即改革对立面太广。思考(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所持的看法并作出评价。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三、四反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现象?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1.唯物史观——全面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他们对封建势力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并希望获得列强帮助,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的落后衰弱是帝国主义侵略的直接结果。(2)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维新思想,对于思想启蒙有一定的作用,但从儒家经典中寻找变法依据的做法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专制制度。(3)维新派希望依靠封建政权实行自上而下的温和的改良来实现资本主义,他们寄希望于光绪皇帝和少数帝党官僚,缺乏人民力量的支持,是无法取得改革胜利的。(4)在组织上,无论是强学会或是保国会,其核心主要局限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僚之中,没有坚强的领导,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原则。(5)变法过程存在决策轻率、急于求成的现象。2.历史理解——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进程主题二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视角从名人学者角度看义和团运动材料庚子妖民愚竖,盗兵潢池,其贻祸国家至矣,然而其中不可谓无爱国者。特愚妄愤戾,而其术又纯出于野蛮,此其所以终被恶名,而无以自解于天下。呜呼!亦可伤已。——严复《主客平议》(1902年)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陈独秀《克林德碑》(1918年)义和团的勇气始初是锐不可当的……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相抵抗。——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解读根据作者的阶级立场和时代背景,结合义和团运动的史实进行分析。思考任选一则材料,归纳作者的主旨和态度,并作简要分析。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唯物史观——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进步性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和朴素的爱国意识。②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2)局限性①指导思想上带有蒙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②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分散性。(2022·全国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1.家国情怀——从救亡图存角度看维新派的翻译活动(2022·6月浙江选考,10)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A.睁眼看世界 B.宣传民主共和C.思想启蒙 D.托古改制2.唯物史观——创设学习情境分析德国照会实质(2022·辽宁卷,7)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3.历史解释——从变法策略的角度看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2022·全国甲卷,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1.[改革争议·新素材](2023·长沙高三联考)1897年9月,贵州学政请朝廷仿康乾时期招试博学鸿词旧制,创设经济特科,得到清廷认可。1898年4月,浙江巡抚奏请加大改造学堂力度,实用人才要逐渐培养。戊戌变法时,康、梁主张立废八股。清廷采取了张之洞的科举大改内容少改形式的方案。这表明当时()A.废除八股逐步成为社会共识B.地方各界参与推动科举改革C.政府及官员对改革虚与委蛇D.改革存在急进与缓和的斗争2.[学者观点·新视角](2023·齐齐哈尔一模)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曾说:“凡一国所布之令,必以真出于公议者,然后可谓之法律。若夫发于一人或数人之意者,不能成法律”,“一国中人人相交之际,无论欲为何事,皆当由契约之手段亦明矣”。梁启超的这些思想()A.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启蒙意义B.体现了时代性和自身的局限性C.从中国的视角否定了封建制度D.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反映3.[近代转型·新情境](2023·南通联考)清末的维新派人士提出:“中国积弱使然,亦以未列公法之故;又无深谙公法之人,据理与争。故遇有交涉事件,往往受屈于西人而末如何。”这表明,维新派部分人士主张()A.废除不平等条约体系 B.运用国际法维护主权C.建立近代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