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高考冲刺测试卷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渗透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
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
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文质浑融的诗性表达。
从《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学肩负起“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政教功能。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
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到诗歌之中,尤其对唐代应制诗创作,具有一种箴规引领的作用。应制诗起于汉
魏而盛行于唐,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与凝聚政治力量的需要,符合儒家“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及“文质彬
彬”的美政要求。尽管应制诗只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但在诗中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的做法,开启
了唐诗注重“风雅兴寄”的先河。
如果说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学满足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那么,像“初唐四杰”这样的普通士人“援儒
入诗”,则反映了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对儒家理念广泛而迫切的思想需要。“四杰”在诗歌理论中充分吸收融
合儒学主张,有力纠正了齐梁文学思想贫弱的弊病,成为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先导实践。儒学的渗透对
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在或辽远壮阔、或秀丽明澈的山水之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
态度。以“四杰”为代表的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遭际与儒学的济世情怀、功业思想等联系起来,尽管
有些诗作在艺术表达上还比较生硬,但为气象浑融的盛唐之音积蓄了经验,传达出了大唐独有的精神风尚。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战争留下的破败局面,中唐士人籽儒学视为疗教之方,将儒学
与诗文的载道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白居易、元稹■等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
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
希冀以此“救人病,裨补时阙”。唐代士人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奉守“穷则独善其
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与政治主张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而“合时”“合
事”的新乐府创作,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这一真挚、强烈、沉重、深刻的情感,从创作的角度实现了理念、
心性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在中晚唐的诗作中,咏史怀古的数量越来越多,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罗隐等,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儒家
治世理想融入到诗作之中,在治乱兴亡的议论和咏叹中凝练出个人的创作风格。对唐诗而言,儒学不仅是充
盈于字句之间厚重深沉的情感,而旧存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之标,还提供给人们理性的哲思。
在唐代,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形成了自己的创
作个性,唐代的诗坛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广袤丰富的局面。
(摘编自王聪《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对唐诗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唐诗促进了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合。
B.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诗歌之中,它对盛行于唐代应制诗创作具有箴规引领作用。
C.儒学的渗透对“初唐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的诗作全面走向成熟。
D.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诗人因创作个性不同而对儒家的坚守与汲取有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楚地论述了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B.文章主体从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诗歌类型论述了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C.文章以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诗歌创作为例,说明了乐府诗将儒学与诗文载道功能结合起来。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应制诗和宦游诗在宣扬儒学思想方面的不同立场和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制诗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诗歌样式,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家思想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B.那些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儒学的济世情怀等联系起来,在诗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
C.因为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沉重打击,所以中唐的士人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
D.在中晚唐的咏史怀古诗中,儒学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的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理性的哲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
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矶。”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就像雪
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傕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犀,让人踏,日头
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
闪亮。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
了。
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
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坨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
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搅得有些惜。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
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躺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蒙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泗,他们将几个躺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被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他们不
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
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
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
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
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B夹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
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
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
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老刚
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
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
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
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着远处的黑夜,
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雨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他们颤声
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些描
写紧扣了标题。
B.两位老人对海边正下着的大雪有一番对话。话语中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
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C.小说写金豹睡不着,目的是引出下文一连串情节,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救人,构思巧妙,
环环相扣。
D.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里的温暖故事,
讲述得精彩动人。
5.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这样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6.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
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显示,城乡在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均存在
较大的差距:城市的燃气普及率是村庄的4.26倍,城市的污水处理率是村庄的4.67倍。城市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的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分别是农村居民的1.6倍和2.1倍,全国乡村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高达12.5%,比城镇高2.9个百分点。
大规模快速城镇化带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和
生活,农民提高了收入,推进了农村的城镇化。《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认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
乡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突出表现在: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乏力,滞后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二是农
村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三是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
(摘编自温源《乡村振兴如何增优势补短板》,《光明日报》2018年8月7日)
材料二:
2013—2017年中国农民工统计表(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yiiaa
材料三:
当前,各类人才短缺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点。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乡村特
别是贫困村,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出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
现象,致使农村发展中人才短块的问题日益突出。
造成乡村人才短然的原因众多:教育的目标偏失,导致高等教育或职业技术培养的“人才”和升学无望
的初高中毕业生都主动或被动地向经济发达地区单向揄出。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迫使农村人才为
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农村流向城市。农业产业投资大、风险高、效益难以保障的先天劣
势,使得农村难以留住人才,大量优质青壮劳动力离开乡土。政府培训错位,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
力一日形式不合理,致使在乡人才难以得到"营养补充”。
人才兴则乡村兴。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这一困局,各地应牢固树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
源”理念,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有益经脸,从不同方面聚集人气共建美丽乡村。盘活人才存量,减少
人才外流,犷大人才增量,鼓励人才进村。打好感情牌,广泛深入挖掘域外人才资源,通过亲情、乡情感召他
们参与“反哺工程”,支援家乡建设。
(摘编自郭君平《激活乡村振兴的人才活力》,《光明日报》2018年8月7日)
材料四: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古代道路饱含岁月之美、文明之美,但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
和高速的城市化,许多古道被遗忘在深山之中,道路所承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逐渐凋敝。近年来广东省积极
开展相关工作以修复和活化古驿道。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寻找历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而且还能结合美丽
乡村虐设、整合各方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南粤古驿道,是古代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榆物资、人员往来的通道,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
古道。700余公里的古道为岭南大地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产。南粤古驿道对于岭南文化的形成也产
生过重大影响。如今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能,许多沿线村庄采用“古驿
道+文化”“古驿道+体育”“古驿道+旅游”和“古驿道+特色农业”等创新模式,活化利用沿线历史文化
遗产,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许振声、吴春燕《广东“古驿道+”串起1320个贫困村振兴路》,《光明日报》2018年8月7
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农民收入增加,都得
益于大规模快速城镇化。
B.从材料二看,0013—2017年间,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规模逐年递增,而增速则从2013年的2.4%降至1.7%,
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C.加速推进城镇化,使得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出现了农村人口“老龄化”、
农村“空心化”现象。
D.保护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乡村
振兴提供了发展动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等均高于农村。
B.现代农业发展乏力,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是我国乡村
发展面临的问题。
C.各类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点,乡村振兴需要破解乡村建设中
人才不足的困局。
D.积极开展修复和活化古驿道工作,有助于寻找历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还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
方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9.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造成了乡村人才短缺有哪些因素?对此,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宇文之邵,字公南,汉州绵竹人。举进士,为文州曲水令。转运以轻绿高其价,使县鬻于民。之邵言县下
江上0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会神宗即位求言,乃上疏日:“天下一家也。祖宗创业、守成之法具在。陛下方居谅阴,谄谀奸佞之人
醉伏未动,正可念五圣之功德,常若左右前后。京师者,诸夏之视效,俗宜敦厚,而勿■除(xidn)薄浮侈是尚。
公卿大夫,民之表也,宜以名节自励,而势利合杂是先。愿以节义廉耻风导之,使人知自重。千里之郡,有利未
必兴,有害未必除者,转运使、零有型法制之也。百里之邑,有利未必兴,有害未必除者,郡制之也。前日赦令,
应在公逋负一切蠲除,而有司操之益急,督之愈甚,使上泽不下流,而细民益困。如择贤才以为三司之官,稍假
郡县以权,则民痕除矣。然后监番、聚、蹑、橘之盛以保安外戚,考《棠棣》《角弓》之义以亲睦?承,兴坠
典,拔滞淹,远夸毗,来忠诜。凡所建置,必与大臣共议以广其善,号令威福则专制之。如此,则天下之人思见
太平可拱而俟也。”疏奏不报。喟然日:“吾不可仕矣。”遂学佳,以太子中允同时年末四十。自强于学,
不易其志,日与交友为经史琴酒之乐,退居十五年而终。
司马光日:“吾闻志不行,顾禄位如锚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今于之邵见之矣。”范镇亦曰:“之
那位下而言高,学富而行笃,少我二十一岁而先我指军,使吾慷然。“其为两贤所推尚如此。
(节选自《宋史・字文之邵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B.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C.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复/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D.之邵言/县下江上山/地狭人贫/耕者亡几/方岁俭饥/羌夷数入寇/不可笈困之以求利/运使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点刑狱,掌管所辖地区司法,刑狱,审问囚徒,复查有关文牍,并负有监察地方官吏的职责。
B.九族,古代多指高祖、曾祖、祖父、父、己身、子、孙、曾孙、玄孙九代,今泛指亲戚。
C.挂冠,楚国龚舍、汉逢萌均有解衣冠,挂东都城门而去的事。后因以“挂冠”指辞官、弃官。
D.致仕,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仕,即做官,任官职,如“学而优则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之邵为官爱民,不畏强权。他担任曲水县令时,体谅民情艰难;面对转运使擅自提价强卖轻缴行为,
敢于据理直言拒绝。
B.宇文之邵位低言高,学富行笃。他虽深处下位,但敢进良言;有学识,生性厌弃官场,辞官后过着勤做学问、
乐于琴酒的生活。
C.字文之邵胸有韬略,明于治理。他认为朝廷在吏治方面未能真正做到选拔贤才:且上级部门对地方监管
过严,造成政令不通。
D.宇文之邵进谏忠言,言之有据。他劝谏神宗应崇尚节义廉耻,勉励公卿大夫做百姓的表率;奏疏用语能引
经据典,条理清晰。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京师者,诸夏之视效,俗宜敦厚,而勿恰薄浮侈是尚。
(2)吾闻志不行,顾禄位如锚铢:道不同,视富贵如土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羽■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家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
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夏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
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
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
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
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5.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望岳》中用“,__________”两句诗来反映自己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魄。
(2)《诗经•卫风•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年华逝去的诗句是“,Mo
(3)《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用心躁也。”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地球生命历经了五次演化: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
4.4亿年前,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是3.65亿年前,海洋刍物遭到重创;第三次物种大
灭绝是2.5亿年前,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褥椎动物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是1.85亿年前,80%的爬
行动物灭绝了;而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第五次物种大灭绝,使得存在于地球这1.6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
()o
在地球生命演化中,在所有灭绝的物种里,恐龙是最重要也最___的。40多亿年间发生的无数偶然事件
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____o与地质历史上远古生物的多样性相比,人类只是____。
地球在承载着生命与人类文明的同时,在过度开发、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的影响下,地球已经o数
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然而.地球资源毕竟是
有限的,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和强度,地球会不会有“弹尽粮绝”的一天?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情就是维护、保
护好物种之间的多样性平衡,使整个自然界保持蓬勃生机。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B.恐龙等物种被灭绝主要是由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
C.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是造成地球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D.造成地球上主要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难以置信大千世界沧海一粟疲惫不堪
B确信无疑芸芸众生九牛一毛不堪重负
C.确信无疑大千世界九牛一毛疲惫不堪
D.难以置信芸芸众生沧海一粟不堪重负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巨大的生态压力让人难以承受。
B.数量庞大的人口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C.数量庞大的人口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向地球索取自然资源,使得地球承担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D.人们在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地向地球索取数量庞大的自然资源,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20.下面是某校一位同学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地莅临2019届高三毕业典礼。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
高二年级全体同仁,向忝列名师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即将毕业的学长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亲爱的学
长们,你们离开母校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们定当不吝赐教。在你们即将迎接人生大考的时候,我想惠赠大
家一句话:青春因奋斗而亮丽,人生因高考而辉煌,生命因你们而精彩!
(1)将—___改___—;(2)将——改为一
(3)将_—改为——;(4)将—一改为—
(5)将_改为O
21.下面是某地教育部门策划组织的研学活动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
准确,语言连贯,100字左右。
I:也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5年河南一位女教师的辞职信火遍网络,辞职理由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入选2015
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被评为“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时过三年,这十个字依然是很多热血少年、青年、老
年人心底的呐喊:武大的樱花、北大的未名湖、上海的明珠塔、云南的香格里拉、非洲的好望角、美国的
拉斯维加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真的应该去看看!
可是,亲爱的同学们,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
这是某中学校长在2018年开学典礼致辞中的一段话。这段话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
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答案与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渗透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
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
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文质浑融的诗性表达。
从《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学肩负起“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政教功能。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
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到诗歌之中,尤其对唐代应制诗创作,具有一种箴规引领的作用。应制诗起于汉
魏而盛行于唐,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与凝聚政治力量的需要,符合儒家“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及“文质彬
彬”的美政要求。尽管应制诗只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但在诗中大力提偈儒家思想的做法,开启
了唐诗注重“风雅兴寄”的先河。
如果说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学满足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那么,像“初唐四杰”这样的普通士人“援儒
入诗”,则反映了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对儒家理念广泛而迫切的思想需要。“四杰”在诗歌理论中充分吸收融
合儒学主张,有力纠正了齐梁文学思想贫弱的弊病,成为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先导实践。儒学的渗透对
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在或辽远壮阔、或秀丽明澈的山水之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
态度。以“四杰”为代表的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遭际与儒学的济世情怀、功业思想等联系起来,尽管
有些诗作在艺术表达上还比较生硬,但为气象浑融的盛唐之音积蓄了经验,传达出了大唐独有的精神风尚。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战争留下的破败局面,中唐士人将儒学视为疗救之方,将儒学
与诗文的载道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白居易、元猿等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
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
希冀以此“救人病,裨补时阙”。唐代士人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奉守“穷则独善其
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与政治主张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而“合时”“合
事”的新乐府创作,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这一真挚、强烈、沉重、深刻的情感,从创作的角度实现了理念、
心性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在中晚唐的诗作中,咏史怀古的数量越来越多,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罗隐等,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儒家
治世理想融入到诗作之中,在治乱兴亡的议论和咏叹中凝练出个人的创作风格。对唐诗而言,儒学不仅是充
盈于字句之间厚重深沉的情感,而且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之际,还提供给人们理性的哲思。
在唐代,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形成了自己的创
作个性,唐代的诗坛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广袤丰富的局面。
(摘编自壬聪《儒学今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对唐诗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唐诗促进了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合。
B.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诗歌之中,它对盛行于唐代的应制诗创作具有箴规引领作用。
C.儒学的渗透对“初唐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的诗作全面走向成熟。
D.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诗人因创作个性不同而对儒家的坚守与汲取有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楚地论述了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B.文章主体从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诗歌类型论述了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C.文章以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诗歌创作为例,说明了乐府诗将儒学与诗文载道功能结合起来。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应制诗和宦游诗在宣扬儒学思想方面的不同立场和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制诗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家思想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B.那些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儒学的济世情怀等联系起来,在诗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
C.因为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沉重打击,所以中唐的士人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以偏者的姿态写入唐诗。
D.在中晚唐的咏史怀古诗中,儒学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的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理性的哲思。
【答案】LB2.D3.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
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要死抠字眼。A项,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
路”,并没有讲到“唐诗促进了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合”;C项,夸大其词,原文的表述是“有些诗作在艺
术表达上还比较生硬”,很明显”使他们的诗作全面走向成熟”夸大了儒学的作用;D项,关系倒置,原文只
是说“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而不是说“因创作个性不同而对儒
学的坚守与汲取有别”。故选B。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
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
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
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
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错,作者
在论证“应制诗和宦游诗在宣扬儒学思想方面的不同立场和态度”时,运用的应该是类比论证。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化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
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强加因果,从原文看,“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沉重打击”与“中唐的士人将自己的治
世理想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
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矶。”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成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就像雪
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
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
闪亮。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
了。
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铮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
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坨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逢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
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
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和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黄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泄,他们将几个蒯板又找离岸边好几丈远。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他们不
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
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
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
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
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
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
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
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老刚
低头瞅一啾,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
原耒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
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团生命的火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
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
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泥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他们颤声
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些描写
紧扣了标题。
B.两位老人对海边正下着的大雪有一番对话。话语中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老
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C.小说写金豹睡不着,目的是引出下文一连串情节,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救人,构思巧妙,
环环相扣。
D.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里的温暖故事,讲
述得精彩动人。
5.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这样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6.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
【答案】4.B5.①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
活动的典型环境。②因海浪风雪越大,落水者和迷路者才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引方向,由此才能推动情
节的发展。③描写海浪风雪之大,能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④因海浪风
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凸显“帮助别人就是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6.①与前文情节互为照应,使这个故事紧凑,结构浑然一体。②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
了情节发展的张力。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舍己救人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
温暖主题。④引发读者的思考,能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作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
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
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咋者通过记述两位老人对大雪的一番对话,意在突出外面风雪之大,环境之恶劣,为后面两位老人奋不
顾身走出铺子并点燃铺子救人作铺垫。
故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渲染故事气氛;烘托
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海边的雪》这篇小说,通过描写一对老人,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为了给海里落水的人指明方向,不惜点燃
了海边他们寄身躲避风雨的铺子,歌颂了老人们舍己救人的品质;小说最后通过老人们的儿子也因铺子的大
火而得救,表达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小说中,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通过海浪风雪
的描写,能表现天气的寒冷、恶劣,营造出紧张、凶险的氛围,突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从情节上看,描
写风雪之大,老人没有睡着,所以才走出铺子;落水者和迷路者也因风雪之大才会找不到方向,才需要大火指
引方向,由此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老人要点燃铺子搭救大海中落水者。从表现人物上看,描写海浪风雪之大,
能从侧面烘托两位老人舍弃个人利益,点燃铺子救人的品质,尤其是小说中对铺子的介绍,铺子不单是两位
老人躲避风雨寄身的地方,也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能够舍出姓名拿出承包组所有的家当去救人,
更彰显两位老人的品质可贵。从主题上看,因海浪风雪之大,点燃铺子救人的举措也无意救了他们儿子的命,
事件也许有些巧合,但是却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
【6题详解】
本题小说中情节设置的作用。回答时,可以从小说情节本身、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人物、小说表达的效果等
方面入手。
从情节上看,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与前文•'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
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一一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互为照应,使这个故事紧凑,
结构浑然一体;另外,虽然情节跌宕起伏,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人意料是两位老人的儿子恰恰因为老
人的善举而得救,情理之中是因为这样大的风雪,两位儿子极可能迷路,小说的结尾写两位老人的儿子也因
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写增强了情节发展的张力。从主题上看,这样结尾使主题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
舍己救人的歌颂,凸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温暖主题,这恰恰是对我们中华传统中善有善报观念的
一个有力注脚。从效果上说,小说这样结尾让人深思,我们该如何对待别人的困难,引发读者的思考,能起到
言有尽意无穷的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显示,城乡在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均存在
较大的差距:城市的燃气普及率是村庄的4.26倍,城市的污水处理率是村庄的4.67倍。城市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的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分别是农村居民的1.6倍和2.1倍,全国乡村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高达12.5%,比城镇高2.9个百分点。
大规模快速城镇化带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和
生活,农民提高了收入,推进了农村的城镇化。《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8)》认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
乡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突出表现在: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乏力,滞后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二是农
村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三是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
(摘编自温源《乡村振兴如何增优势补短板》,《光明日报》2018年8月7日)
材料二:
2013—2017年中国农民工统计表(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当前,各类人才短缺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点。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乡村特
别是贫困村,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出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
现象,致使农村发展中人才短块的问题日益突出。
造成乡村人才短然的原因众多:教育的目标偏失,导致高等教育或职业技术培养的“人才”和升学无望
的初高中毕业生都主动或被动地向经济发达地区单向输出。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迫使农村人才为
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农村流向城市。农业产业投资大、风险高、效益难以保障的先天劣
势,使得农村难以留住人才,大量优质青壮劳动力离开乡土。政府培训错位,培训内蒙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
力且形式不合理,致使在乡人才难以得到“营养补充”。
人才兴则乡村兴。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这一困局,各地应牢固树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
源”理念,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有益经脸,从不同方面聚集人气共建美丽乡村。盘活人才存量,减少
人才外流,扩大人才增量,鼓励人才进村。打好感情牌,广泛深入挖掘域外人才资源,通过亲情、乡情感召他
们参与“反哺工程”,支援家乡建设。
(摘编自郭君平《激活乡村振兴的人才活力》,《光明日报》2018年8月7日)
材料四: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古代道路饱含岁月之美、文明之美,但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
和高速的城市化,许多古道被遗忘在深山之中,道路所承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逐渐凋敝。近年来广东省积极
开展相关工作以修复和活化古驿道。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寻找历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而且还能结合美丽
乡村建设、整合各方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南粤古驿道,是古代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道,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
古道。700余公里的古道为岭南大地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产。南粤古驿道对于岭南文化的形成也产
生过重大影响。如今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能,许多沿线村庄采用“古驿
道+文化”“古驿道+体育”“古驿道+旅游”和“古驿道+特色农业”等创新模式,活化利用沿线历史文化
遗产,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许振声、吴春燕《广东“古驿道+”串起1320个贫困村振兴路》,《光明日报》2018年8月7
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迁,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农民收入增加,都得
益于大规模快速城镇化。
B.从材料二看,0013—2017年间,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规模逐年递增,而增速则从2013年的2.4%降至1.7%,
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C.加速推进城镇化,使得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出现了农村人口“老龄化”、
农村“空心化”现象。
D.保护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乡村
振兴提供了发展动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等均高于农村。
B.现代农业发展乏力,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较为严重,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是我国乡村
发展面临的问题。
C.各类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点,乡村振兴需要破解乡村建设中
人才不足的困局。
D.积极开展修复和活化古驿道工作,有助于寻找历史的根、追溯精神的魂,还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各
方资源、助推乡村振兴。
9.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造成了乡村人才短缺有哪些因素?对此,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作答。
【答案】7.B8.A
9.①教育目标偏失,导致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单向输出。②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迫使农村人才流向城市。③
农业产业投资大、风险高、效益难以保障,使得农村难以留住人才。④政府培训错位,乡村人才难以得到“营
养补充”。建议:①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根据材料一概括)。
②要优化乡村文化环境,拓宽乡村振兴渠道,通过创新发展模式留住人才(根据材料四概括)。③盘活人才存
量,扩大人才增量,通过亲情、乡情感召他们参与家乡建设,聚集各类人才共建美丽乡村(根据材料三概括)。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
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项,"增速则……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错,从图中可以看出2013—2017年的增速
分别是:2.4、1.9、1.3、1.5、1.7,2013年到2015年为递减,从2015年到2017年则是递增。故选B。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
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
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
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
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
口的比重等方面城市均高于农村”错,原文是“全国乡村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12.5%,
比城镇高2.9个百分点”。故选A。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
首先立足文本分析造成了乡村人才短缺的因素,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自己的建议。内容主要集中
在材料三的第二节,结合文本内容“教育的目标偏失,导致高等教育或职业技术培养的,人才'和升学无望的
初高中毕业生都主动或被动地向经济发达地区单向输出”“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迫使农村人才为改
变自身或家庭命运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农村流向城市"农业产业投资大、风险高、效益难以保障的先天劣势,
使得农村难以留住人才,大量优质青壮劳动力离开乡土”“政府培训错位,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且
形式不合理,致使在乡人才难以得到‘营养补充’”分析概括即可。建议需要结合问题分析,结合文本内容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突出表现在: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乏力,滞后于城
镇化、工业化进程”等分析可知,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让人才有用武之地;结合
材料三内容“盘活人才存量,减少人才外流,扩大人才增量,鼓励人才进村。打好感情牌,广泛深入挖掘域外
人才资源,通过亲情、乡情感召他们参与‘反哺工程’,支援家乡建设”分析可知,盘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
通过亲情、乡情感召他们参与家乡建设,聚集各类人才共建美丽乡村;结合材料四内容分析,要优化乡村文
化环境,拓宽乡村振兴渠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粤教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安徽省建筑安全员知识题库附答案
- 2025年外研版高二数学下册月考试卷
- 2024年特定条款商品销售协议范本版
- 二零二五年度地材库存管理与供应链优化合同3篇
-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九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工程项目合同履行的担保及工程进度协议2篇
- 2024年浙教新版五年级英语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度农业机械设备购销与技术服务协议2篇
- 2025广东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4年度玩具代工生产及销售合同模板(2024版)3篇
-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工作指导手册
- 2024年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2篇)
- 2023年首都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7历期末】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统考试卷(含解析)
- 广东省深圳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 2025年上半年浙江金华市永康市选调市纪检监察信息中心工作人员2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美国制造业经济2024年度报告-2024-12-宏观大势
- 2024-2025学年冀教版(三起)英语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无听力原文无音频)
- 小区充电桩安全协议书范本(2篇)
- 2024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