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班级授课人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区域认知: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地球上的大气分布特征,提高对地球大气层的认知水平。
2.地理思维:通过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3.实践与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和探究能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大气受热过程: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2.大气运动:掌握大气垂直运动(对流运动)和水平运动(风)的成因及特点。
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的复杂性:难以理解大气层内部的热量传递和能量转换。
2.大气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对大气运动背后的科学原理难以把握。
解决办法:
1.利用图表和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2.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联系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加深理解。
3.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大气运动的规律。
4.设计问题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大气现象。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包括大气层结构图、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示意图、大气运动示意图等。
3.实验器材:准备温度计、湿度计、风速计等气象观测仪器,以及热源、冷水、黑色和白色容器等实验材料,用于模拟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在教室中设置分组讨论区,配备桌椅和白板,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在教室内设置实验操作台,配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指导书,确保实验环境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5.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包含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图表和动画演示,以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特点。
6.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网络资源,如气象数据网站、大气科学相关的研究论文等,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查阅和参考。
7.教学指导书: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教学指导书,其中包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实验步骤等,以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任务和操作步骤。
8.安全须知:在进行实验操作前,向学生讲解实验安全须知,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遵守实验室规定,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教学实施过程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预习资料:提供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主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大气运动的特点。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大气运动的实际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大气运动的特点。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知识点,掌握相关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知识点。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气象学相关书籍:推荐学生阅读《气象学原理》、《大气科学》等经典教材,以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理解。
-科学杂志和期刊:引导学生阅读《自然》、《科学》等科学杂志,了解大气研究的前沿动态。
-在线课程和讲座:推荐学生参加MOOC平台上的大气科学相关在线课程,如Coursera上的《大气物理学》等。
-气象观测站和实验室:鼓励学生参观当地的气象观测站和实验室,亲身体验大气科学的实践应用。
2.拓展建议
-研究性学习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与大气科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项目,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大气现象。
-气象日记记录:建议学生每天记录气象变化,通过长期观察和分析,培养对气象变化的敏感性和观察力。
-科学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有关大气科学的实验,如模拟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学术研讨会参与: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或讲座,与其他学生和专家交流大气科学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实地考察和实习: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气象台站、气候研究中心等,了解气象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课后作业1.题目:描述大气受热过程的步骤,并解释每个步骤中的能量转换。
答案:大气受热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部分被反射、散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通过地面辐射将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大气中的水汽蒸发,转化为潜热,进一步加热大气。
-近地面大气受热后,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地面,形成夜间地面保温效应。
2.题目:解释大气运动中的对流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及其特点。
答案:对流运动的成因是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温度和密度差异,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垂直循环。水平运动的成因是地球自转和地形起伏,导致气压差异,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3.题目:描述大气层结构的三个主要层,并解释各层的主要特征。
答案:大气层结构的三个主要层分别为:
-对流层:距离地面最近的大气层,厚度约为10-15公里,包含大部分天气现象,如云、雨、风等。
-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厚度约为50公里,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热层:在平流层之上,厚度约为50公里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主要由太阳辐射维持,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4.题目:解释温室效应的原理,并列举三种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答案: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包括:
-减少化石燃料排放: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植树造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有助于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和推广节能技术,如节能灯具、节能建筑等,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5.题目:描述大气压力和高度之间的关系,并解释高压区和低压区的形成。
答案:大气压力和高度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力逐渐减小。高压区是指某一地区大气压力较周围地区高的区域,低压区则相反。高压区的形成可能与冷空气下沉有关,低压区的形成可能与暖空气上升或地形起伏有关。反思改进措施-引入多媒体资源:利用视频、动画等直观的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提高学习兴趣。
-实践与探究: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存在主要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励。
-课堂组织管理不够高效:课堂组织管理不够高效,需要改进课堂管理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评价不够全面:教学评价主要依赖考试成绩,不够全面,需要改进教学评价方法,注重过程评价。
3.改进措施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设置预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优化课堂组织管理:通过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明确课堂纪律、及时反馈学生情况等方式,优化课堂组织管理。
-完善教学评价方法:通过设置过程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等方式,完善教学评价方法。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理解了大气层的结构,分析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相互作用,探讨了对流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及特点。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地球大气层的运动和变化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也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方式,亲身体验了大气的运动和变化,进一步加深了对大气科学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观察和解释大气现象,提高地理实践和探究能力。
当堂检测:
1.请简述大气受热过程的步骤,并解释每个步骤中的能量转换。
答案:大气受热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部分被反射、散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通过地面辐射将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大气中的水汽蒸发,转化为潜热,进一步加热大气。
-近地面大气受热后,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地面,形成夜间地面保温效应。
2.请解释大气运动中的对流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及其特点。
答案:对流运动的成因是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温度和密度差异,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垂直循环。水平运动的成因是地球自转和地形起伏,导致气压差异,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3.请描述大气层结构的三个主要层,并解释各层的主要特征。
答案:大气层结构的三个主要层分别为:
-对流层:距离地面最近的大气层,厚度约为10-15公里,包含大部分天气现象,如云、雨、风等。
-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厚度约为50公里,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热层:在平流层之上,厚度约为50公里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主要由太阳辐射维持,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4.请解释温室效应的原理,并列举三种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答案: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包括: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财经职业学院《视频传播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陕西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辽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浙江建筑安全员-C证(专职安全员)考试题库
- 贵阳康养职业大学《民俗与当代社会》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陕西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甘肃省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广州医科大学《建筑给排水》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跨文化交际与面试技巧》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云上赏花直播方案
- 数控生涯发展展示
- 2024年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农业装备与机械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完整)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 医疗团队管理技巧与策略
- 《功能点计算方法》课件
- 工会提案培训课件
- 高空抛物法律知识讲座
- 射频工程师年终总结
- 2019统编版高中数学A版必修第二册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高一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