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巧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巧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巧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巧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巧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答题模板与练习题汇编

一、字词类阅读题

【词义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

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词义二】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致

(2)该词与上文是---•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词义三】“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类习题)

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完整,

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

答题公式: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2、……描写了(或刻画了)……3、……意思是

【词义四】加点动词含义理解类习题答题技巧: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

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二、句子类阅读题

【句子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

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

章文、小说)

【句子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第1页共36页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比喻、拟人、夸张: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

点,表达了(人物)……)(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

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

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

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

富于形象感。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

突出了(事物)……的特点)(……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

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

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

物)……的感情)(……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

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

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7、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8、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

第2页共36页

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句子三】仿写句子。

公式:1、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句子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句子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句子六】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句子七】“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

A、“XX”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XX”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生了“XX”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

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XX”

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

方法,语言特色,修辞(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形象生动3.夸张:突出特征4.排

比:加强语气5.反问:态度鲜明,增强语气));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在全文中的作用)。

第3页共36页

三、段落篇章

【段落一】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引起下文、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照应文章标题、设置悬念、吸

引读者、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总结全文、揭示文章主旨、照应前文、照应题目、引人深思

【段落二】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段落三】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

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段落四】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

样归纳文章的中心: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第4页共36页

【段落五】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

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段落六】标题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

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四、其他

【写作方法的作用】前后照应。

公式: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巧设悬念。

公式: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表现手法的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①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②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③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④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⑤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称谓变化的作用】

公式:写作人称的好处一—第一人称,亲切、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

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第5页共36页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

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而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

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

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记叙线索种类和作用】。

公式:1、分析线索:以“物”“事”“人”“时间”“感情”为线索;

2、线索的作用: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练习题精选汇编

阅读r文,回答问题。

也说颜值

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

个热词:颜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但潘安被称贽并不

单单日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所以,颜

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③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二得先机。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

美”基因。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

第6页共36页

上,颜值高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

人的垂青。于是,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

©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

人更宜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⑤貌因德而美。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汪精卫长相英

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

人的唾弃。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⑥才补颜不足。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英国人戈登

在他的著述中对晓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

迟钝;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

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⑦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

无论是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

个人还有“颜值”。

(有删改)

13.杈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中心论点:①一一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中占得先机一一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

是拥有德行和才华②一一貌因德而美③

14.第⑥自然段引用英国人戈登在著述中的文字后,原稿还引用了如下资料,但作者修改文章时将其

删除。请分析删除理由。

曾国潘自己也说:“余性普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15.如果要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更生动并更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下面哪一个选项最为恰当?请作出

判断并简述理由。

A.有“值”不在“颜”高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C.“颜”外之意

【答案】13.(1).①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2).②才补颜不足

(3).③总结中心论点

14.原稿引用这一资料,证明曾国藩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读书速度慢,判断比一般人要

慢;文段的分论点是:“才补颜不足”。如果引用这一资料,则不能证明分论点。因此应该删去。

15.Ao理由:A项:有“值”不在“颜”高,表明“值”最重要,处首位,“颜高”处次要地位。符

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对人的判断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故选A。B项:德才兼备,无“颜”

何妨。突出了德才兼备的内容,认为没有“颜”也没关系。不符合文章主要内容一一欣赏一个人首先

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C项:“颜”外之意。突出了“颜”的深层含义,缺少“德才”的内容。

第7页共36页

不符合文章主要内容一一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1)文章第一段用疑问句提出论题:颜值。文章第二段举出潘安的事例,引出并

证明论点,结合“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

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可知,这里提出了观点是德行、才华是比颜值更重要的。故可概括:①欣

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2)文章第三段提出观点: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

活中占得先机。文章第四五段提出观点: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文章

第六段提出观点:才补颜不足。故可概括:②才补颜不足。(3)文章第七段是结尾段,其作用是总结

中心论点,故可概括:③总结中心论点0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1)“可以看出,曾国藩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

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可知,这里举出英国人戈登在著述中的文字

是为了证明分论点:才补颜不足。2)“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这句话主

要是突出曾国藩的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读书速度慢,判断比一般人要慢。这些不能证明分论点,故

应该删去。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和论点。结合题干“更生动并更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可知,这里要求题目要能够体

现文章的写作意图,即能够体现中心论点。这是判断的重要依据。本文的观点是:欣赏一个人首先是

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A.有“值”不在“颜”高,这个题目突出了“值”的地位是超过“颜”的,突出了德行、才华比颜值

更重要的观点,符合文章的观点。合适:

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这个题目虽然突出了德才的重要,但是完全忽略了颜值的地位,和文章

的内容不符;

C.“颜”外之意,这里只提到了“颜”,完全没有提到德行和才华,不符合文章内容;

故选A。

阅读F文回答问题。

大地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时,我和许多人一样,总是如期而至。

我们一起向杨里塘的老祖坟山上走去。祖先们,仿佛都从泥土中醒来,长动有序,排排坐定,喜

笑颜开,把酒话桑麻。谈起去年土里的收成,今年的新打算。问起猪牛鸡鸭好不好养,娃几出息没出

第8页共36页

息……主事的就一五一十地向祖先们禀告,生怕漏掉一丝春天的讯息、大地上的甜美。

我们做晚辈的、一一跪拜下来,跪成一地嫩绿生鲜的蔬菜瓜豆。我偷偷地抬起头来,一眼瞥见奶

奶端登对面。奶奶,还是那般清和、安详。

方圆几十里,谁都知道奶奶。只要一提起她,总有人接茬:喔,善塘铺里的奶奶……

过路的、闲聊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见了奶奶只要亲热地喊一声,便能喊出奶奶的笑声,和奶

奶的茶水与板凳。他们要借个物什,或者手头短缺点油盐钱,有奶奶在,只要一开口,都不会落空。

碰上吃饭的时刻,他们还会被奶奶硬拽着坐到饭桌……我问奶奶,你这样有求必应,教苦救难,不就

是大家敬奉的观世音菩萨吗?奶奶瞬即用眼神制止了我,说,可不能乱说,哪敢比啊?奶奶说:“我们

是善塘人,善宇当头,一心向善才是。你们长大了,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是善塘人,善用其

心,善待一切。”

奶奶还说,你们都是农家娃,切莫忘了出身,切莫忘了归家的小路和乡下的禾田。有事没事,常

回家看看,在一块块禾田间走走。走进禾田,你们就会感受到春天的脚步。

划奶虽然文化不高,认不得多少字,却把一切都看得清明。每天大清早,奶奶都要我去村头老井

挑水。奶奶常说,越早水越清,越早水味越正。小时候挑水的情景,我记忆犹新。第一回挑水,我挑

了大兰桶,水总是免不了淌出来。第二回,我少挑了许多,想是不会淌出来了。挑起来,一路轻快,

欢喜到家。我回过头一看,哟,星星点点,湿漉漉的,怎么淌了一路?第三回,奶奶要我把桶装满水,

再看看。我依了,竟然没再淌出来。

每天一早,奶奶总是吱呀一声,第一个推开大门,看得很远、很远,然后,清清朗朗地大声告诉

我们:山青水清,人勤水甜,大地清明...

小时候,奶奶还跟我讲,奶奶是伟宝(我的小名)的奶奶,也是大家的奶奶。奶奶有好东西吃,总

是这人一点,那个一点,一个小孩不漏地分发着。谁家小孩听话了,奶奶就轻轻地摩挛着他的脑袋,

不停地夸奖:若是哪个小孩犯错了,也从不偏袒,对我也一样。

奶奶总是那样絮絮叨叨,对我们小孩说:“你们还小,要懂事。本事不是娘肚子带出来的,要靠

一分一分地积攒起来,像攒鸡蛋一样,攒足本钱了,心里有底,就会遇事不慌、处变不惊。本事,是

壮身的,多了,不压身;少了,挠头掏手心都不行,手心上哪能煎出个鸡蛋来?本事,少不得,也虑。

爬山时,她也絮絮叨叨,说:“要昂首,要挺胸,眼要看前方;向上,向上,再向上,不得停歇。做人

做事,都得这样!你们以后要爬的山还会很多很多,要一直保持今天这样的好心情。”我们一个个似懂

非懂,鸡啄米般地头点个不停。现在,我体会、琢磨那时的心情,是不是应该就叫“绿色心情”呢?

奶奶的絮絮叨叨,就如同她的那架坊车,咿咿呀呀地,悠扬而锦长,一直唱到火塘边的油灯快干

的时候,还是那样地好听,令人动情。奶奶要走的时候,把我叫到她的床前,絮絮叨叨:“人嘛,一生

一世,就两个字,一个是生,一个是死。生就好好地生,死就静静地死。心存清明,一世淡好。”奶

奶还说:“想奶奶了,有什么好事,有什么委屈,有什么疑惑,清明那天,都要一股脑儿告诉奶奶,让

第9页共36页

奶奶放一百个心。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山青水清人更亲,故乡星星亮晶晶,两相心想梦清明。

也许有人会问:众生芸芸,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

想想,其实,如奶奶说的一般,简单明了一心路静好,大地清明,九天敞亮。

14.阅读文章第四自然段,根据内容,你想到的问题是什么?请把这个问题写出来,并简要说明产生问

题的原因。

问题:

原因:

15.文章主要记叙了关于奶奶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6.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

奶奶的絮絮叨叨,就如同她的那架纺车,咖咿呀呀地,悠扬而绵长,一直唱到火塘边的油灯快干的时

候,还是那样地好听,令人动情。

17.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大地清明”的理解。

【答案】14.示例:问题:为什么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奶奶?(提出核心问题即可)

原因:本段只写了人们都知道奶奶,但是没有说明原因,引起读者兴趣、引出下文有关奶奶的事件。

15.围绕“奶奶给人拿茶水与板凳:借给别人物什或油盐钱(热心帮助别人);热情地招呼别人吃饭;

教育我们一心向善;告诫‘我们'莫忘出身;教‘我’如何挑水;奶奶晨起远眺:奶奶关心、教育小

孩;教育'我们'多学本事;爬山时,奶奶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奶奶教育‘我们’平静地对

待生死”回答。(答任意四点即可)

16.示例:运用比喻、拟人(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听到奶奶絮絮叨叨教育时

的感受,表达了“我”对奶奶的赞美、怀念和感激之情。

17.国绕‘大地清明'指在清明时节回到故土,祭祀逝去的亲人;更写出了奶奶一生的平和淡泊、明

理达观、与人为善、自然和谐、向上乐观、谦虚勤勉、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以及对'我'

的影响,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敬佩、感激之情”回答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第四段“方圆几十里,谁都知道奶奶”这句话中,我们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

么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奶奶?”,我们可能还会问“奶奶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前文中并

没有交代这些内容。通读全文后,我们知道了人们了解奶奶的原因,知道了奶奶是一个“清明”的人。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文章第五段“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见了奶奶只要亲热地喊一声,便能

喊出奶奶的笑声,和奶奶的茶水与板凳”记叙奶奶奶奶给人拿茶水与板凳;“他们要借个物什,或者

第10页共36页

手头短缺点油盐钱,有奶奶在,只要一开口,都不会落空”记叙奶奶借给别人物什或油盐钱;“碰上

吃饭的时刻,他们还会被奶奶硬拽着坐到饭桌”记叙奶奶热情地招呼别人吃饭;“奶奶说:我们是善塘

人,善宇当头,一心向善才是。你们长大了,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是善塘人,善用其心,善

待一切”记叙奶奶教育我们一心向善;“奶奶还说,你们都是农家娃,切莫忘了出身,切莫忘了归家

的小路和乡下的禾田”记叙奶奶告诫‘我们'莫忘出身;“每天大清早,奶奶都要我去村头老井挑

水”“第三回,奶奶要我把桶装满水,再看看。我依了,竟然没再淌出来”记叙奶奶教'我'如何挑

水;“每天一早,奶奶总是吱呀一声,第一个推开大门,看得很远、很远”记叙奶奶奶奶晨起远眺;

“奶奶总是那样絮絮叨叨,对我们小孩说:“你们还小,要懂事”记叙奶奶关心、教育小孩;“本事

不是娘肚子带出来的,要靠一分一分地积攒起来”记叙奶奶教育'我们'多学本事;“爬山时,她也

絮絮叨叨,说:“要昂首,要挺胸,眼要看前方;向上,向上,再向上,不得停歇。做人做事,都得

这样!”记叙爬山时,奶奶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奶奶要走的时候,把我叫到她的床前,絮絮

叨叨:“人嘛,一生一世,就两个字,一个是生,一个是死。生就好好地生,死就静静地死。心存清

明,一世淡好。”记叙奶奶教育‘我们’平静地对待生死”。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赏析我们一般从修辞或描写角度着手。“奶奶的絮絮叨叨,就如同她的那架纺车,

咖咿呀呀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奶奶的絮叨”比作“纺车的声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纺车的声音”像“唱歌”,赋予人的行为动作。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写出了“我”听

到奶奶絮絮叨叨教育时的感受,也表达了“我”对奶奶的赞美、怀念和感激之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回答标题含义时我们要注意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清明”是文章的线索,贯

穿全文。第一段至第三段写清明祭祖,对奶奶的追忆;第四段至第十段写奶奶把世间一切看得清明;

第十一段至第十四段写奶奶临终遗言是:心存清明,一世淡好;“清明”指在清明时节回到故土,追

忆奶奶,是表层含义;第四段至第十四段写奶奶把世间一切看得清明,明理达观、与人为善、自然和

谐、向上乐观、谦虚勤勉、顺乎自然,“清明”是奶奶的处事原则,是深层含义:从最后两句“也许

有人会问:众生芸芸,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想想,其实,如奶奶说的一般,简单明了

一心路静好,大地清明,九天敞亮。”可以看出,作者受到了奶奶的影响,希望自己也可以像奶奶说

的一样简单明了,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敬佩、感激之情。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第11页共36页

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

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

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

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

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

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畋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

沉稳和力气。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

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

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

既甜笠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

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

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

神的直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

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

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

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9.本文②③段分别列举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事例,证明__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

10.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依据全文简要回答。

【答案】9.①“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②我的一位亲人下放时因喜欢而通

读《资本论》③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10.承上启下(过渡句),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

的论述。

11.①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②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③采用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

读。④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

第12页共36页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及归纳文章中心沦点的能力。结合“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我

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可知,文章第二段列举的是“我”少年时偷读

《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的事例,结合“我的一位亲人”“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

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可知,第三段列举的是“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

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的事例,这两个事例都在讲阅读带给人的影响,证明

了“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中心论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文章的②■④是论述阅读重量的“重”,⑤段的后一句和第⑥段论述

阅读宜量的“轻”,因而划线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的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阅读,又

引出二文的阅读也在于“轻”,是一种阅读心境解放的论述。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的“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

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可知,阅读要细嚼慢咽,要采用缓慢、

绵密、恒久的渗透的阅读方式;结合“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可知,们

要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结合“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可知,要追求无功利

心的阅读境界。

(三)

阅读K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冠状病毒“这一家子”都是怎么回事

张啥胡奔

很多人可能不是第一次听说过“冠状病毒”但对于这个病毒家族不断出现的新成员陌生又好奇。

冠状病毒“这一家子”都是什么样?到底有什么特别的?

像“皇冠”一样的病毒

宛状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巢病毒目、冠状病毒科、正赳状病毒亚科。乳状病

毒是一类主要引起呼吸道、肠道疾病的病原体。1937年首次从家禽体内分离,最早在人体内发现是在

1965年。在电子显微镜下,这类病毒颗拉的表面有许多规则排列的突起,整个病毒颗粒就像一顶中世

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被命名为“冠状病毒”。

第13页共36页

在自然界中,冠状病毒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繁衍。冠状病毒的宿主丰富

多样,除人类以外,还可感染猪、牛、猫、犬、貂、骆驼、蝙蝠、老鼠、刺猬等多种哺乳动物以及多

种鸟类。一些冠状病毒感染后可造成人畜共患病。

那冠状病毒是如何进入宿主细胞的呢?它们首先要附着在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上。冠状病毒

粒子外包着囊膜,膜表面分别有刺突糖蛋白、小包膜糖蛋白和膜糖蛋白等3种蛋白。刺突糖蛋白,也就

是上文提及的“皇疑”的突起,是赳状病毒感染性和致病性的关键。由刺突糖蛋白组成的刺突来识别

和结合位于宿主细胞表面上的受体,就像“钢匙”和“门”的关系一样。一旦把宿主细胞的大门打开,

细胞便对病毒毫无戒心。

庞大的危状病毒家族

冠状病毒科分为a、B、Y、&属等4个盖。a属冠状病毒包括人冠状病毒229E、长翼蝠冠状病毒

1、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等11种。B属冠状病毒包括鼠肝炎病毒、果蝠冠状病毒HKU9、严重急性呼吸综合

征(SARS)相关病毒等9种。Y属冠状病毒包含禽冠状病毒和白鲸冠状病毒SW1两个种。&属冠状病毒

包含猪6级状病毒(PDCoV)o

目前,除2019新型冠状病毒外,已如的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共有6种,其中4种危状病毒在人群

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包括人冠状病毒229E、人冠

状病毒0C43、人冠状病毒NL63和人冠状病毒HKU1。还有2种冠状病毒较为人们所熟知,分别是严重急性

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也就是我们简称的SARS冠状病毒和MERS冠状病毒,

它们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属于高致病性新发冠状病毒。

未来可能会发现更多冠状病毒

针对此次冠状病毒疫情的暴发,世界卫生组织提醒,随着全球监测工作的改善,可能会发现更多

冠状病毒。对于SARS、MERS以及2019新型冠状病毒这类具有跨种传播至人群可能的新发传染病,最有

效的预防是从疾病的源头做起,不去侵扰蝙蝠等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减少与蝙蝠等传染源动物的

接触机会。另外,由可中间宿主相对可自然宿主和人类接触机会更多,在病毒从自然宿主到人的传播

链中往往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杜绝野生动物交易、避免养殖动物与宿主的接触对预防人冠状病毒也

具有重要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16日有删改)

13.“冠状病毒”命名,与它的有关,运用了修辞手法。

14.K面对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和第四段第一句话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B,冠状病毒感染后可造成人畜共患病。

C.冠状病毒感染性和致病性的关键是刺突糖蛋白。

D.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

第14页共36页

15.冠状病毒“到底有什么特别的”?

【答案】13.(1).外形(外观、形状);(2).比喻。14.B

15.外形像皇冠;冠状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繁衍;家族庞大;传染力强。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炼能力。仔细阅读文章,第一个小标题中,第一段介绍了“冠状

病毒”命名的原因,即“在电子显微镜下,这类病毒颗粒的表面有许多规则排列的突起,整个病毒颗

粒就像一顶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被命名为‘冠状病毒',”由此可见,是从形状的角度对其

进行命名的,将其外形比作“皇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14题详解】

B.表述太绝对。原文是“一些冠状病毒感染后可造成人畜共患病”,“一些”表示范围,是“一部分”

的意思,而不是“所有的”。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说明对象是“冠状病毒”,第一个标题中,第

一段介绍“冠状病毒”的外形特点,即“像一顶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第二段介绍“冠状病毒广

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繁衍”,第三段从致病原理角度说明“冠状病毒”具有很

强的传染力;第二个标题主要介绍“冠状病毒”拥有庞大的家族。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可。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阅读式文,回答问题

杨绛的色彩

卞毓方

杨绛先生是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典型。

1938年,杨绛和钱镇书留学法国,当时国内正值抗战初起,北平、苏州俱已沦于敌手,杨绛他们

若要7;回来,有一千个理由,但他们毅然选择回国,理由只有一个,用钱住书的话说,就是:“每个

人的遭遇,终究是和自己的同胞结连在一起的。”

杨绛回到上海,很长一段日子,是为谋生挣扎,她帮苏州振华母校筹办过上海分校,当过家庭教

员,当过小学代课老师……1942年底,杨绛受清华前辈系友,也是戏剧家的陈麟端、李健吾鼓励,动

手创作话剧《称心如意》。说起来,清华外文系跟戏剧大有渊源。系主任王文显是从小在英国受教育

的戏剧名家,所以清华外文系涌现出一批话剧人才,如洪深、陈铃、石华父、李健吾、曹禺和张骏祥。

杨绛旦先曾想:“假如我上清华外文系本科,假如我选修了戏剧课,说不定我也能写出一个小剧本来。”

第15页共36页

现在机会来了,杨绛得着证明自己的可能。她一边在小学代课,一边调动全部的积累,抓紧创作。《称

心如意》很快就写了出来。那时,陈麟瑞、李健吾正主持上海职业剧团,迫切需要剧本,杨绛的习作,

经二位泗饰,迅速推上舞台,李健吾也扮墨登场,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

顺便说一说,杨绛本名杨季康,因为剧本需要,她就按“李康”的吴语切音,起了个笔名“杨绛”。

随着《称心如意》的走红,杨绛又一鼓作气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

有评论者指出:“延续的是英式戏剧的传统,幽默与讽刺并存,讽刺的是人性的弱点,幽默的是人生

的悲京”o杨绛的剧作,每一部都受到观众的热捧。尤其是《弄真成假》,李健吾甚至认为:“假如

中国有喜剧,真正的风俗喜剧,从现代中国生活提炼出来的道地喜剧,我不想夸张地说,但是我坚持

地说。在现代中国文学里面《弄真成假》将是第二道纪程碑。”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女作家,如果用颜色来代表,我想冰心是白色的,箫红是灰色的,杨绛属于

紫色。”这是香港女作家舒非的感喟。

说话就到了1949年4月,解放大军兵临长江,蒋家王朝风雨飘摇。2003年,杨绛在《我们任》中剖

析自己当时的情感,她说:“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

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

意。”

杨绛吐的是肺腑之言,他们如要走,不是没有旁例,据何炳棣的《读史阅世六十年》,杨绛的三

姐夫、曾任民国政府上海市副市长的何德奎,就随一批民族资本家逃去香港。杨绛既然不走,就是打

定主意为新政权服务。1949年夏,战争还没有结束,杨绛和钱住书应母校清华的聘请,于8月24日携带

女儿,乘车北上,26日抵达清华园,开始为新中国工作。

钱饯书担任教授,负责指导研究生。杨绛是兼任教授,因为按照清华旧规,夫妻不能同在一校任

教授。兼任,就是按钟点计酬,钱很少。杨绛自称打“散工”。后来清华废了旧规,系主任请杨绛当

专任,她却拒绝了,宁愿做“散工”,自甘卑微,可以不引人注目。杨绛也是借“散工”之名,行逃

会之实。比方说,妇女会组织学习,杨绛不参加——她不是家庭妇女:教职员开学习会,杨绛不参加

——她不是专职教师。

杨绛和钱保书初到清华,“行客拜坐客”,去胜因院拜访费孝通夫妇。费孝通是杨绛东吴的老同

学,时任清华副教务长。后来又进城看望沈从文夫妇——钱钱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董,杨绛

觉得应该主动捐弃前嫌,重新修好。

杨绛自认是边缘人,犹如披了件“E裳身衣”。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的人,人家就

视而只见,见了也不会跟你较真。杨绛认为人的尊卑,不兼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我

们不妨再加上一句:“是什么料,充什么用。”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

如是棕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萝卜白菜是家常食用的菜蔬,不求做庙堂上供设

的珍吴。杨绛家乡的童谣有“三月三,芥菜开花赛牡丹”的话,养菜花怎赛得牡丹花呢!她曾见草丛

第16页共36页

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是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

不过她想,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

美人折”。

6.下面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的项是()

A.“杨绛的习作,经二位润饰,迅速推上舞台,李健吾也粉墨登场,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中“粉

墨登场”指李健吾也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化装上台演戏。

B.“随着《称心如意》的走红,杨绛又一鼓作气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

中“一鼓作气”指杨绛趁《称心如意》走红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又写了两出喜剧和一出悲剧。

C.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结尾这句话说杨绛认为自己身处卑微,对不被人理解表示痛

苦、不甘。

D.“后来又进城看望沈从文夫妇一一钱锦书曾作文讽刺沈从文收集假古懂,杨绛觉得应该主动捐弃前

嫌,宜新修好”中可见杨绛为人谦和有礼、坦荡宽容。

7.“杨绛先生是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典型。”分析这一句话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8.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杨绛自认是边缘人,犹如披了件“隐身衣”。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的人,人家就视而

不见,见了也不会跟你较真。

9.“系主任请杨绛当专任,她却拒绝了,宁愿做散工",你如何理解杨绛这一选择?

10.题目“杨绛的色彩”中色彩的含义是什么?文中香港女作家舒非认为杨绛是紫色的,你认为杨绛

是什么色彩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C7.介绍了杨绛身份及其与众不同的一面,总领全文,“另一种典型”引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

8.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杨绛的低调、不张扬比作隐身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绛不愿意

引人注意,不愿意过多地与他人交往的特点,表现了她淡泊的个性,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敬重之情。

9.既可以“不引人注目”又能“行逃会之实”,表现了杨绛性情散淡,低调内敛,不张扬;一心追求

学问,热衷创作。

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