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_第1页
中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_第2页
中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_第3页
中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_第4页
中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方药】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

【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

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桂枝汤(《伤寒论》)

【方药】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

甘草(6克)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

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

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尊(qian)

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治则】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方药】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各6克川茸2克红花1.5克乳香没药三七炒

赤芍药陈皮各3克紫荆藤地鳖虫各9克

【主治】活血止痛。

【治则】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小青龙汤(《伤寒论》)

【方药】麻黄(去节,10T5g)、芍药(10T5g)、细辛(3-6g)、干姜(10T5g)、

甘草炙(10T5g)、桂枝(去皮,10T5g)、五味子(3-6g)、半夏(洗,

10-15g)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

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

脉浮。

【治则】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5.止嗽散(《医学心悟》)

【方药】桔梗(炒),荆芥,紫苑(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kg

(各二斤);甘草(炒)375g(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500g(一斤)

【主治】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治则】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

浮缓。

6.银翘散(《温病条辨》)

【方药】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

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芥穗四钱(12克)淡豆

豉五钱(15克)牛芳子六钱(18克)

【主治】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

【治则】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7.桑菊饮(《温病条辨》)

【方药】桑口卜(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

桔梗(6克)甘草(2.5克)芦根(6克)

【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咳。

【治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方药】麻黄(9克)杏仁(9克)甘草(6克)石膏(24克)

【主治】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

或黄,脉滑而数者。

【治则】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柴胡、桔梗、人参、川萼、茯苓(去皮)、枳壳(秋炒)、前胡、羌活、独

活各一两(30g)、甘草半两(15g)

【主治】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治则】1、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2、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

咳嗽有痰,呕啰寒热,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3、现代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方药】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脱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

硬,甚或潮热澹语,手足温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就有块,口

舌干燥,脉滑数。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治则】峻下热结。

11.七厘散(《良方集腋》)

【方药】朱砂1钱2分(水飞净),麝香1分2厘,冰片1分2厘,乳香1钱5

分,红花1钱5分,没药1钱5分,血竭1两,粉口儿茶2钱4分

【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金

疮,血流不止,金刃伤重,食嗓割断;。汤泡火灼。闪腰挫气,筋骨疼痛,瘀血

凝结。

【治则】散瘀消肿,定痛止血。活血祛瘀,止痛收口,消肿,舒筋。

12.麻子仁丸(《伤寒论》)

【方药】火麻仁(麻子仁)(500克)芍药(250克)枳实(250克)大黄

(500克)厚朴(250克)杏仁(250克)

【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本方常用于虚人及老人

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胃肠燥热者。)

【治则】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13.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方药】陈皮(醋炒)柴胡各6克川苟枳壳(妖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治则】疏肝解郁。

14.小柴胡汤(《伤寒论》)

【方药】柴胡(30g);黄苓(18g);人参(18g);半夏清,(18g);甘草炙,

(18g);生姜切,(18g);大枣擘,(12枚)

【主治】1)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

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

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治则】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15.涤痰汤(《奇效良方》)

【方药】南星(姜制)半夏(汤洗七次)各2.5克枳实(数炒)茯苓(去皮)各6克

橘红4.5克石菖蒲人参各3克竹茹2.1克甘草1.5克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治则】豁痰开窍。

16.虎潜丸(《丹溪心法》)

【方药】黄柏(酒炒,240克)龟板(酒炙,120克)知母(酒炒虎潜丸,60

克)生地黄(60克)陈皮(60克)白芍(60克)锁阳(45克)虎骨(用狗骨

代,炙,30克)干姜(15克){《医方集解》所载虎潜丸尚多当归、牛膝、羊

肉三味}

【主治】肝肾不足,阴虚内热之痿证。腰膝酸软,筋骨痿弱,腿足消瘦,步履乏

力,或眩晕,耳鸣,遗精,遗尿,舌红少苔,脉细弱。

【治则】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主治】

17.四逆散(《伤寒论》)

【方药】柴胡(6克)枳实(6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

【主治】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腕腹疼痛,脉弦。(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

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

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治则】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柴胡(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

苓(15克)、生姜(15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致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

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方药】炒白术90克白芍(炒)60克陈皮(炒)45克防风60克

【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或泻后

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治则】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方药】半夏(15克)黄苓(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

黄连(3克)大枣(4枚)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

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

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治则】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21.白虎汤(《伤寒论》)

【方药】石膏一斤,碎(50g),知母六两(18g)甘草二两,炙(6g)粳米六合(9g)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

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

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

【治则】清热生津。

99罐相河(々匠当心忸»、

【方药逞活1钱独活;钱桂心5分秦茏1钱当归3钱川号7分甘草(炙,

5分)海风藤2钱桑枝3钱乳香(透明者,8分)木香8分

【主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者。

风气胜者,更加秦无、防风;寒气胜者,加附子;湿气胜者,加防己、草、口仁。

痛在上者,去独活,加荆芥;痛在下者,加牛膝;间有湿热者,其人舌干、喜冷、

口渴、溺赤、肿处热辣,此寒久变热也,去肉桂,加黄柏三分。

【治则】祛风除湿,蠲痹止痛。

23.清营汤(《温病条辨》)

【方药】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15克)、元参(9克)、竹叶

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5克)、银花(9克)、

连翘(6克)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追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

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本方常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他热性病证属热人营分者。)

【治则】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方药】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24克)芍药(12克)牡丹皮(9

克)

【主治】热入血分证,热迫血溢证。

1.热扰心神,身热澹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蝴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本方常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瘢、血

小板减少性紫瘢、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白血病、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出血热等属血分热盛者。)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2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川大黄朴硝甘草各600克山桅子仁薄荷叶(去梗)

黄苓各300克连翘1.2千克

【主治】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

蝴,颔颊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卧不宁,澹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

赤,以及小儿惊风,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凉膈泻热。

2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方药】生地黄(6克)木通(6克)生甘草梢(6克)

竹叶(6克)

【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

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本方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

啼等属心经有热者;急性泌尿系感染属下焦湿热者,亦可加减治之。)

亦可用治腋下汗出症(左腋下汗出较多)。

【治则】清心利水养阴。

27.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方药】龙胆草(6克)黄苓(9克)山桅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

克)车前子(9克)当归(8克)生地黄(20克)柴胡(10克)生甘草(6

克)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

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偏

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疳肿、鼻炎、急

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

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肝

经实火、湿热者。)

【治则】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28.清胃散(《脾胃论》)

【方药】生地黄当归身各0.9克牡丹皮1.5克黄连1.8克(如质次,更加0.6

克。夏月倍之)升麻3克

【主治】清胃凉血。治胃中积热,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部,满面发热,其齿

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出血;或唇口腮颊肿痛,口气臭热,口舌干燥,舌

红苔黄,脉滑大而数。现用于三叉神经痛、口腔炎、牙周炎属于胃火上炎者。

【治则】清胃泻火。

29.玉女煎(《景岳全书》)

【方药】石膏(9-15克)、熟地(9-30克)、麦冬(6克)、知母(5克)、

牛膝(5克)

【主治】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蝴,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

消渴,消谷善饥等。(本方常用于牙龈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属胃热

阴虚者。)

【治则】清胃热,滋肾阴。

30.白头翁汤(《伤寒论》)

【方药】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

【方组趣味记忆】白头翁练百琴。解:白头翁(白头翁),练(黄连),百(黄

柏),琴(秦皮)

【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

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31.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方药】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主治】邪热内伏证,表现为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数。肺

结核、贫血、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火旺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治则】养阴透热。

32.理中丸(《伤寒论》)

【方药】人参(15克)干姜(15克)白术(15克)甘草(15克){原方丸剂

各用90克}

【主治】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

【治则】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33.小建中汤(《伤寒论》)

【方药】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

炙甘草(6克)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

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治则】温中祛寒

34.四逆汤(《伤寒论》)

【方药】附子(君,一枚,生用,破八片),干姜(臣,一两半),炙甘草(佐

使,二两),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

白滑,脉微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治则】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3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方药】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通草

(6克)、大枣(8枚、擘[bo])、炙甘草(6克)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

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3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主治】脾胃气虚症。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澹,舌淡苔白,

脉虚弱。(该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治则】益气健脾。

37.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莲子肉(去皮)、慧松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一斤,白扁

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

山药各二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滤,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治则】补脾胃,益肺气。

38.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方药】黄芭甘草(炙)各L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

干)0.6克、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

克、白术0.9克

【主治】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中气下陷证。

【治则】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39.生脉散(《医学启源》)

【方药】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

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本方

常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烦失眠,以及心脏病心律

不齐属气阴两虚者。生脉散经剂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脉注射液,经药理研究证实,

具有毒性小、安全度大的特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

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失调等病属气阴两虚者。)

【治则】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4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方药】防风1两(15克),黄黄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

【主治】玉屏风散,被称为中药免疫调节剂。表虚自汗,易感风邪;风雨寒湿伤

形,皮肤枯槁。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媵理不固,

易感风邪。(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

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4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方药】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苛各等分

【主治】冲任虚损,月经不调,脐腹亏痛,崩中漏下,血痕块硬,时发疼痛;妊

娠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腹痛血下;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痼聚,少腹坚痛,时

作寒热;跌打损伤,腹内积有瘀血。

【治则】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42.归脾汤(《正体类要》)

【方药】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黄炒(3克)远志(3克)

龙眼肉(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克)

【方组趣味记忆】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解:四君(四君子汤:人参、白

术、茯苓、炙甘草),归(当归),期(黄黄),早(酸枣仁),远知(远志),

龙眼(龙眼肉),香(木香)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

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瘢,妇女崩漏,月

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

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神经衰弱、心

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治则】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43.炙甘草汤(《伤寒论》)

【方药】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干地黄(30

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

【主治】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

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

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

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

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治则】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4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方药】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

各三钱

【主治】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治则】滋阴补肾。

45.左归丸(《景岳全书》)

【方药】大怀熟地八两,山药(炒)四两,枸杞四两,山茱萸肉四两,川牛膝(酒

洗,蒸熟)三两(精滑者,不用),菟丝子(制)四两,鹿胶(敲碎,炒珠)四

两,龟胶(切碎,炒珠)四两(无火者,不必用)

【主治】用于真阴不足,腰酸膝软,盗汗,神疲口燥。

【治则】滋肾补阴。

4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方药】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四两,熟地黄(酒蒸)、龟版(酥

炙)各六两。上为末,猪脊惯,蜜为丸

【主治】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耳鸣遗精。

【治则】滋阴降火。

4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方药】一贯煎记忆口诀:当地(一贯)杀狗卖金铃。沙(参)地(生地黄)枸杞

当(归)廉(川楝子)卖(麦冬)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腔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

脉细弱或虚弦。并治疝气瘤聚。

【治则】滋阴疏肝。

48.肾气丸(《金匮要略》)

【方药】干地黄128克薯藤64克山茱萸64克茯苓48克泽泻48克丹皮48克桂

枝附子(炮)各16克

【主治】肾气不足,羸瘦日剧,吸吸少气,体重耳聋,眼暗百病。

【治则】温补肾气。

49.右归丸(《景岳全书》)

【方药】熟地黄240克山药120克山茱萸(酒炙)90克枸杞子120克菟丝

子120克鹿角胶120克杜仲(盐炒)120克肉桂60克当归90克附子(炮

附片)60克

【主治】肾阳不足引起的命门火衰,神疲气怯,畏寒肢冷,阳痿遗精,不能生育,

腰膝酸软,小便自遗,肢节痹痛,周身浮肿;或火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饮食少

进,或呕恶腹胀,或翻胃噎膈,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

【治则】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50.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方药】熟干地黄(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石斛(去根),肉灰蓉

(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五味子(炒),桂(去粗皮),白茯苓

(去黑皮),麦门冬(去心焙),菖蒲,远志(去心)。上到,如麻豆大。每服三

钱匕,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主治】喑琲证。

【治则】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51.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方药】人参(去芦)、玄参、丹参、茯苓、远志、桔梗各五钱,生地黄四两,

当归(酒浸)、五味、天门冬、麦门冬(去心)、柏子仁、酸枣仁(炒)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朱砂为衣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

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则】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方药】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萼二两。以水八升,

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主治】虚烦不眠证。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夜间盗汗,咽干口燥,

舌红,脉弦细。

【治则】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53.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方药】朱砂200g黄连300g地黄200g当归200g甘草100g

【主治】用于胸中烦热,心神不宁,失眠多梦。

【治则】清心养血,镇惊安神。

54.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方药】牛黄、郁金、犀角、黄苓、黄连、雄黄、桅子、朱砂各30克,冰片、

麝香各7.5克,珍珠15克,金箔为衣

【主治】风温、春温、暑温疫毒,燔灼营血,热陷心包,痰热上蒙清窍所致高热

烦躁;神昏澹语,或舌蹇肢厥;以及中风痰壅,突然昏迷,面赤气粗,口眼歪斜;

小儿外感,热极生风,风痰上扰,高热烦躁,喉间痰鸣,神昏澹妄,惊厥抽搐者。

【治则】方中以牛黄清热解毒,豁痰开窍,熄风止痉;犀角咸寒,清营凉血,

安神定惊;麝香芳香,通达经络,开窍醒神,共为主药。辅以黄苓、黄连、桅子

苦寒泄降,泻火解毒以助牛黄、犀角清泄心包之热;雄黄解毒豁痰;冰片、郁金

通窍醒神,化痰开郁;朱砂、珍珠、金箔清心镇静安神,熄风止痉定惊,共为佐

使药。诸药合用共收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之效,为治疗高热神昏、中风痰迷的要

药。

55.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

【方药】石膏(三斤)寒水石(三斤)滑石(三斤)磁石(三斤)水牛角浓

缩粉(五两)羚羊角屑(五两)沉香(五两)青木香(五两)玄参(一斤)

升麻(一斤)炙甘草(八两)丁香(一两)芒硝(十斤)硝石(四升)麝

香(五分)朱砂(三两)黄金(一百两)

【主治】热邪内陷心包,热盛动风证。高热烦躁,神昏澹语,痉厥,斑疹吐蝴,

口渴引饮,唇焦齿燥,尿赤便秘,舌红绛苔干黄,脉数有力或弦数,以及小儿热

盛惊厥。

【治则】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56.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

【方药】白术、青木香、乌犀屑(用代用品)、香附子(炒去毛)、朱砂(研,水

飞)、诃黎勒(煨,去皮)、白檀香、安息香(别为末,用无灰酒一升熬膏)、沉

香、麝香(研)、丁香、草芨各二两,龙脑(研)、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各一

两,薰陆香(别研)一两

【主治】用于中风,中暑,痰厥昏迷,心胃气痛。

【治则】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57.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人参[9g]当归去芦[6g]白术焙[9g]各六钱肉豆蔻面裹煨,半两

[6g]肉桂去粗皮[3g]甘草炙[6g]各八钱白芍药一两六钱[15g]木香不见

火,一两四钱[4.5g]诃子去核,一两二钱[12g]罂粟壳去蒂萼,蜜炙,三两六

钱[15g]

【主治】久泻久痢。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月[坠下,脐腹疼痛,不思饮食,

舌淡苔白,脉迟细。

【治则】涩肠止泻,温中补虚。

58.四神丸(《内科摘要》)

【方药】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肉豆蔻(煨)200g补骨脂(盐炒⑴)

400g五味子(醋制)200g吴茱萸(制)100g大枣(去核)200g

【主治】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

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治则】温暖,涩止泻。

59.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方药】防风、川号、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15克,

石膏、黄苓、桔梗各30克,滑石90克,生甘草60克,荆芥穗、白术、桅子各

7.5克

【主治】发汗达表,疏风退热,泻火通便,解酒,解利诸邪所伤,宣通气血,上

下分消,表里交治。

【治则】发汗达表,疏风退热。

60.保和丸(《丹溪心法》)

【方药】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莱腋子各一两。

上为末,炊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

【主治】用于食积停滞,脱腹胀满,暧腐吞酸,不欲饮食。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

61.温经汤(《金匮要略》)

【方药】吴茱萸三两[45g]当归二两[30g]芍药二两[30g]川萼二两[30g]人参二

两[30g]桂枝二两[30g]阿胶二两[30g]牡丹皮二两,去心[30g]生姜二两

[30g]甘草二两[30g]半夏半升[100毫升]麦冬去心,一升[200毫升]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

或经停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治则】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62.越鞠丸(《丹溪心法》)

【方药】苍术、香附、川苛、神曲、桅子各等分。上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

【主治】用于胸脱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暧气吞酸。

【治则】理气解郁,宽中除满。

6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方药】半夏一升(130g)厚朴三两(45g)茯苓四两(60g)生姜五两(75g)

苏叶二两(30g)

【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窗;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

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院痞满,

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舌苔白润或白腻,

脉弦缓或弦滑。

【治则】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64.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紫苏子9克、半夏9克、前胡6克、厚朴6克、陈皮3克、甘草6克、

当归6克、生姜两片、大枣1个、肉桂3克

【主治】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短气、胸膈痞闷、

咽喉不利,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

【治则】降气疏壅,引火归元,袪痰止咳。

65.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方药】白果21枚(去壳,炒黄色,分破)麻黄款冬花桑皮(蜜炙)各9克苏

子6克,法制半夏(如无,甘草煎汤,泡七次)9克杏仁(去皮、尖)黄苓(微炒)

各4.5克甘草3克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壅肺,哮喘咳嗽,痰稠色黄,胸闷气喘,喉中有哮鸣声,

或有恶寒发热,舌苔薄黄,脉滑数。现用于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急性

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治则】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66.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方药】旋覆花(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三

两(9g)代赭石(苦,寒。主鬼注、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

女子赤沃漏下)一两(6g)生姜五两(15g)半夏半升(9g)人参二两(6g)甘

草(炙)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4枚)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脱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暧气,或见纳差、

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治则】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6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方药】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

(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

(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茸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

【主治】主要适应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

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

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心血管系统病症: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无脉症、

血栓性静脉炎等。

消化系统病症: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呕吐、呃逆等。

妇产科病症:如原发性痛经、流产后腰痛或出血、产后身痛、月经失调、不孕症、

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治则】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6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方药】黄黄生,四两[125g];当归尾二钱[6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

钱[3g];川苜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主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

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治则】补气活血通络。

69.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方药】生地黄洗,四两[30g]小蓟半两[15g]滑石半两[15g]木通半两[6g]

蒲黄半两(炒)[9g]藕节半两[9g]淡竹叶半两[9g]当归(酒浸)半两[6g]

山桅子半两[9g]炙甘草半两[6g]

【主治】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尿中见血,或尿血,舌

红苔黄,脉数等。

【治则】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70.川茸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川苛、荆芥(去梗)各四两,白芷、羌活、甘草(端)各二两,细辛(去

芦)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薄荷叶(不见火)八两。上为细末

【主治】用于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治则】疏风止痛。

71.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去皮脐地龙去土天南星炮各六两[各

250克]

乳香研没药研各二两二钱[各91.3克]

【主治】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拘挛。方中川乌、草乌温经活络、祛风

除湿、散寒止痛,故为主药。天南星燥湿活络,以祛经络之痰,并能祛风,故为

辅药。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故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引诸药直达病所,

为本方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活络、搜风除湿、祛痰逐瘀之功。如此,风寒、

痰湿、瘀血得以祛除,经络得以通,营卫得以调和,肢体自得以温煦濡养,诸症

悉除。

【治则】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72.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方药】白附子僵蚕(各5-9g)全蝎去毒,并生用,各等分(3-5g)

【主治】风中经络,口眼歪斜。

【治则】祛风化痰止痉。

73.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方药】羚角片一钱半,先煎(4.5g),双钩藤三钱,后入(9g),霜桑叶二钱(6g),

滁菊花三钱(9g),鲜生地五钱(15g),生白芍三钱(9g),川贝母四钱,去心(12g),

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钱(15g),茯神木三钱(9g),生甘草八分(3g)

【主治】肝热生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

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治则】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74.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药】怀牛膝一两[30g],生赭石(轧细)一两[30g],川楝子(捣碎)两钱[6g],

生龙骨(捣碎)五钱[15g],生牡蛎(捣碎)五钱[15g],生龟版(捣碎)五钱[15g],

生杭芍、玄参、天冬各五钱[各15g],生麦芽、茵陈各二钱[各6g],甘草一钱

半[4.5g]

【主治】类中风。阴虚阳亢,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

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

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者。

【治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75.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方药】天麻桅子黄苓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川牛膝

[12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

【主治】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

口眼喟I斜,舌红,脉弦数。现用于高血压病。

【治则】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7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方药】生白芍干地黄各六钱[各18g]、麦冬(连心),六钱[各18g]、麻仁五

味子各二钱[各6g]生龟版生牡蛎甘草(炙)鳖甲(生),各四钱[各12g]

阿胶三钱[9g]鸡子黄(生),二枚[2个]

【主治】阴虚动风证。温病后期,神倦瘦疯,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

之势者。

【治则】滋阴熄风。

77.杏苏散(《温病条辨》)

【方药】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橘皮杏仁(原

著无剂量)(苏叶、橘皮、苦桔梗各6克,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甘

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主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嗡塞,苔白脉弦。

【治则】轻宣凉燥,化痰止咳。

78.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方药】桑叶经霜者,苦桔梗,三钱(9g),石膏煨,二钱五分(8g),甘草一钱(3g),

人参七分(2g),胡麻仁炒,一钱(3g),真阿胶八分(3g),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

(4g),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g)

【主治】温燥伤肺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

胸膈满闷,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治则】清燥润肺。

79.增液汤(《温病条辨》)

【方药】玄参一两玄0g)麦冬连心,八钱(24g)细生地八钱(24g)

【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

【治则】增液润燥。

8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方药】生地黄二钱、熟地黄、当归身各三钱芍药炒甘草各一钱百合、贝母、

麦冬各一钱半桔梗玄参各八分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灼伤肺金,肺失清肃:咳嗽气喘,

灼伤肺络:痰中带血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熏灼咽喉:咽喉燥痛

虚火内扰: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81.蕾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蕾香去土,三两白芷一两

紫苏一两茯苓去皮,一两

半夏曲二两白术二两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苦桔梗二两炙甘草,二两半

大腹皮一两陈皮二两

【主治】(1)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膈满闷,软嗽气

喘。(2)及伤冷伤湿,疟疾中暑,霍乱吐泻。

【治则】解表和中、理气化湿功效

8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桅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

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入灯心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癖闭不通,

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83.三仁汤(《温病条辨》)

【方药】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

朴二钱、生惹仁六钱、半夏五钱。因内含:杏仁、白蔻仁生意仁,取名为“三仁

汤”

【主治】湿温初起,头痛恶寒,面色淡黄,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等症。

【治则】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84.五苓散(《伤寒论》)

【方药】猪苓十八铢[12g]去皮、泽泻一两六株[20g]、白术十八铢[12g]、茯

苓十八铢[12g]、桂枝半两[8g]去皮

【主治】1.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

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

2.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

逆。

3.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

4.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劾:,中暑烦渴,身

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

【治则】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85.真武汤(《伤寒论》)

【方药】附子二枚[18g],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9g]人参二两[6g]白

术四两[12g]芍药三两[9g]

【主治】阴虚寒湿内浸,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舌苔白,脉沉无力等。

【治则】温经助阳,祛寒除湿。

86.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方药】独活三钱(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芜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芍人

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钱(各6g)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

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8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药】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0克白茯苓90克甘草(炙)45克

【主治】痰湿内阻,脾胃不和,胸腕痞闷,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治则】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88.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方药】半夏(汤洗去滑)麦门冬(去心)各4.5克茯苓6克酸枣仁9克(炒)炙

甘草桂心远志(去心,姜汁炒)黄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