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2024年秋季新教材)
绪论【学习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中的神奇,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神奇是让人惊叹的。2.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和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3.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从茫茫星空到辽阔大地,从高耸雪峰到澎湃山汩,神奇无处不在。2.文字、图画以及世界各地的古迹便可看出古人对自然神奇现象的一些科学思索。3.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材料、能源、环境和信息等领域。二、合作探究(一)走进神奇1.浩瀚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宇宙是由大量天体组成,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是其中一员。太阳是银河系中数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太阳周围有八大行星绕它运行,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2.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闪电与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我们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先看到闪电。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3.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由于阳光射到空中的水滴里,发生反射与折射。4.倒饮料的诀窍提出问题:小孔难以倒出饮料,那么有哪些方法可将饮料倒出呢?①大孔倒饮料;②再开一个孔倒饮料。(二)探索之路物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冲击了托勒密体系,提出了“日心说”。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第二阶段,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牛顿运动三大定律。第三阶段是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该阶段的主要突破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科学探究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2.科学精神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还为后人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1)哥白尼的主要事迹:面对罗马教会的强权,坚持地球是在运动的。(2)居里夫人的事迹:发现“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3)爱因斯坦与玻尔的大论战情况:长达二十余年的量子力学大论战,在一次次的学术争论和努力下量子力学体系逐渐建构起来。第一章运动的世界第一节动与静【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可从不同角度描述丰富多彩的运动世界。2.能通过实例,分析机械运动,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机械运动只是运动的一种形式。2.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在日常生活中,若没有特别说明,一般默认选择地球(面)为参照物。二、合作探究1.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由参照物决定。确定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在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则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不发生变化,则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由参照物决定的。2.教室的讲桌,以黑板为参照物,讲桌是静止的;以来回走动的老师为参照物,则讲桌是运动的。所以一个物体既可以描述成运动的,又可以描述成静止的,这完全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三、课堂达标检测1.小明和小华坐在同一竹筏上进行顺流漂流,此时小明相对于哪个物体是静止的(B)A.河岸B.小华C.河岸边的树D.迎面驶来的竹筏2.太阳、站在地面上的人和地球同步卫星,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人静止,太阳和同步卫星运动B.人、同步卫星和太阳都运动C.人、太阳和同步卫星都静止D.人和同步卫星静止、太阳运动3.一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汽车是运动的;如果以车内坐的人为参照物,则汽车是静止的。4.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5.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一句中竹排是运动的,是以青山为参照物;后一句中青山是运动的,是以竹排为参照物。第二节快与慢【学习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一些运动的大致速度。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模型。【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称为速度。2.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与慢的物理量。3.公式:v=eq\f(s,t)。4.两个变形公式:①s=vt;②t=eq\f(s,v)。5.单位:①基本单位:米/秒、符号m/s或m·s-1;②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或km·h-1;③换算关系:1m/s=3.6km/h。6.在物理学中,把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二、合作探究(一)比较运动的快慢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图中的百米赛跑比赛来说明这两种方法。观众是以(a)图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而终点裁判员是以(b)图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2.如果一运动员在17s的时间跑100m,另一运动员在25s的时间跑165m,如何比较他们的快慢?可将两位运动员所跑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代入速度公式,计算出速度,再比较这两个速度的大小便可知他们的快慢了。(二)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3.小明在乘车的过程中发现,车第1min走了600m,第2min也走了600m,第3min还是600m,请问他乘坐的车是走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为什么?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小明乘坐的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相等。4.平均速度的意义:粗略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中的运动快慢。5.一些运动的大致速度:人步行:1~1.5m/s;地铁运行:11.1~22.2m/s;民航客机巡航:250m/s;步枪子弹出膛:900m/s;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旋转:3.07×103m/s;光在真空中传播:3×108m/s。三、课堂达标检测1.12m/s=43.2km/h;72km/h=20m/s;54m/s=194.4km/h。2.一架飞机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s内飞行了1000m,求它的速度是多少m/s?合多少km/h?解:这架飞机的速度:v=eq\f(s,t)=eq\f(1000m,5s)=200m/s=720km/h。3.汽车司机座位前,安装着速度计,它可以指出汽车的行驶速度。如果速度计的指针如图所示,汽车用这个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距离是多少?解:由图可知,汽车的行驶速度为:v=60km/h,t=30min=0.5h,汽车30min通过的距离:s=vt=60km/h×0.5h=30km。4.出租车司机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该司机从入口处出发,至少行驶多长时间才能到达机场?解:由图可知机场到入口处距离s=30km,最大速度v=100km/h,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需要的时间:t=eq\f(s,v)=eq\f(30km,100lm/h)=0.3h。5.右图是小红同学乘出租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求:(1)该出租车行驶的时间;(2)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解:(1)该出租车行驶的时间:t=9:08-9:00=8min=480s;(2)由图可知出租车行驶的路程:s=6.0公里=6000m,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v=eq\f(s,t)=eq\f(6000m,480s)=12.5m/s。6.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根1m长的导火线引爆炸药,导火线以0.5cm/s的速度燃烧,点火者点燃后以4m/s的速度跑向600m远的安全地区;计算说明点火者能否安全跑到安全地区?解:导火线的长度:s1=1m=100cm,导火线完全燃烧引爆所需时间:t1=eq\f(s1,v)=eq\f(100cm,0.5cm/s)=200s,点火者跑到安全区所需时间:t2=eq\f(s2,v2)=eq\f(600m,4m/s)=150s,t1>t2,故点火者能安全跑到安全地区。第三节测量:长度与时间【学习目标】1.能完成“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的实验。2.能估测长度和时间,有减小实验误差的意识。3.能体会古人在测量长度和时间方面的智慧。【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另外,人们根据需要还使用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有卷尺、直尺、游标卡尺等。3.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人们根据需要,还使用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4.生活中人们常用钟、表等工具测量时间。5.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如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等的影响,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称为测量误差,简称误差。测量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小。通常,我们可通过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方法减小误差。二、合作探究(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1.刻度尺的使用(1)观察刻度尺。了解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2)正确放置刻度尺。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量物体的一端对齐,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量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3)读出被测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注意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注明测量单位。测量值:2.23cm精确估读单位2.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值长(cm)宽(cm)(二)用秒表测量时间1.秒表的使用(1)了解秒表,观察秒表的量程、大表盘和小表盘的分度值。(2)会读秒表时间,读数=大表盘指针读数+小表盘指针读数。大表盘的单位为分,小表盘的单位为秒。(3)能进行调零、上发条、启动、暂停、归零等操作。2.用秒表测量脉搏跳动30次的时间。第1次第2次第3次平均值三、课堂达标检测1.下列测量工具中,能直接精确测量出一根铜丝直径的是(D)A.直尺B.卷尺C.三角尺D.螺旋测微器2.某小组同学在测量某本书的长度时,正确记录了四次测量结果,即18.12cm,18.13cm,18.11cm,18.22cm,则该书本的长度应为(C)A.18.145cmB.18.1cmC.18.12cmD.18.13cm3.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A)A.12.56cm=12.56×10-2m=0.1256mB.12.56cm=12.56cm×10-2m=0.1256mC.12.56cm=12.56÷102=0.1256mD.12.56cm=12.56×10-2cm=0.1256m4.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清除B.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可以消除误差C.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误差D.测量中的误差由错误造成因此是可以避免的第四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学习目标】能完成“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会根据测量的路程和时间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学习过程】一、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如图所示,一辆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小车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呢?2.猜想与假设:根据生活经验,你做出的猜想是:小车的速度可能会越来越大。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1)原理:v=eq\f(s,t)。(2)器材:长木板、小车、挡板、刻度尺、秒表、木块等。(3)步骤:①在斜面上用刻度尺将总路程分为相等的两段s1和s2,并标记A、B、C;②将挡板放在C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至C点的时间t;③将挡板放在B点,测出小车上半程从A点滑到B点的时间t1;④小车经过下半程BC的时间为t2=t-t1;⑤计算出s1、s2两段的速度v1、v2。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设计记录表格:路程(m) 运动时间(s)速度(m/s)上半段s1= t1= v1=下半段s2= t2= v2=5.得出结论:小车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越来越快。二、课堂达标检测1.如图所示,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实验中,所用的测量工具除了秒表,还需要用到的是(D)A.天平 B.量筒C.弹簧测力计D.刻度尺2.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B)A.10cm/s B.9cm/s C.8cm/s D.7cm/s3.一物体沿直线运动,第1s内运动了1m,第2s内运动了2m,第3s内运动了3m,第4s内运动了4m,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D)A.在这4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第1s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C.在第4s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D.在这4s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4.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B)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5.某位女同学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6.25m/s。6.某组同学在研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让其自由下滑。(1)该实验的原理是v=eq\f(s,t)。(2)在实验过程中,斜面应该保持较小(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3)在实验中除了要用刻度尺测出s1、s2、s3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秒表。(4)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5)在实验中,假设小车通过全程的速度为v1,上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2,下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3,则v1、v2、v3的大小关系是v3>v1>v2。跨学科实践设计一个研学旅行方案*问题缘由研学旅行是一种将旅行与学习融为一体的“寓教于乐”的旅行方式,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活动任务①查阅资料并整理信息。首先明确研学旅行的目的和主题,然后确定目的地并整理当地学习资源和风土人情等信息。②制作出行计划。调研并了解我国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和发展进程,综合考虑时间、成本。交流评价与同学分享旅行方案,交流并评价研学旅行方案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活动目标了解“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学习心得:学习总结:第二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能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能将声现象与音乐、医疗、建筑等联系起来。【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既能在气体中传播,也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4.声音是以波动的方式传播的。5.常温下,声音在空气、水以及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分别约为340m/s、1500m/s和5200m/s。6.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是声音的反射,通常称为回声(或回音)。二、合作探究(一)声音是如何产生的1.尝试让纸、尺子、笔帽等发出声音,比比谁的方法多且奇特?将手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用自己所准备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1)对于一些现象并不明显的实验现象,我们往往采用转换的方法,将微小的振动展现出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的振动显示出来的方法: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进水中会激起水花。(2)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等管乐器是由管内的空气、笛膜振动产生声音的。总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二)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1.(1)在玻璃钟罩内放一小电铃,接通电源,此时你能听到电铃声。(2)在抽气过程中,你听到的电铃声越来越小。(3)猜想:如果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不能听到声音。总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1)钓鱼的人不喜欢岸边有人走动或大声说话,这样会把鱼吓跑。这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2)发生地震被困时,可以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如管道、墙壁等向外发出呼救信号。这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总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三)声音传播的速度1.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2.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是声音的反射,通常称为回音。三、课堂达标检测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2.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D)A.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B.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的马蹄声C.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3.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在铁管的另一端敲击铁管,出现的现象是(C)A.只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B.只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C.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后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D.先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后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4.赛龙舟时,龙舟上传来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而产生的;太空旅行时,在航天飞机舱内人们可以直接交谈,但是在舱外就不能了,这是因为空气可以传声,但是真空不可以传声。5.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时,会发现小球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上去做,可以看到的实验现象是小球多次被弹开,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6.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利用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7.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3000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真空不能传声。第二节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2.了解影响声音特性的主要因素。3.了解我国古代乐器所体现出的音乐文化。【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响度——声音的强弱(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分贝(dB)表示。2.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理学中,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3.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的发声体,其音色不同,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二、合作探究(一)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体验:用不同的力敲桌面,体会声音响度的不同。进行实验:把直尺伸出桌面一定长度,先后用较大和较小的力拨动直尺,使直尺发出声音。收集证据:认真听声音有什么不同,同时观察直尺的振动幅度(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得出结论:当用较大的力拨动直尺时,直尺的振幅较大(选填“较大”或“较小”)时,发出声音的响度较大(选填“较大”或“较小”),从而得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二)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进行实验:将直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另一段,一次伸出较长,一次较短,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直尺。收集证据:认真听声音有什么不同,同时观察直尺振动的快慢程度。钢尺伸出长 振动快慢声音高低伸出1/2 伸出1/4 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三、课堂达标检测1.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所发乐音的(A)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2.生活中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B)A.音调B.响度C.音色D.速度3.手机拜年是时下最“闪亮”的拜年方式,小强大年三十就收到了一个同学的祝福电话,他一听就知道是小伟打过来的,他感觉音量比较小,调节了一下音量大小,声音更加清晰了,这其中先后涉及的声音的特性是(B)A.音调和响度 B.音色和响度C.音色和音调 D.音调和音色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是340m/sB.音乐厅内,观众能够根据响度来辨别不同的演奏乐器C.编钟发声是由钟内空气振动产生的D.“听声识人”是根据音色辨别的第三节超声波与次声波【学习目标】1.知道人耳听到的频率范围。2.知道超声的特点及超声技术在生产、生活、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3.知道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人耳只能听到频率在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2.超声波广泛应用于生产、医疗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请你列举出两种超声波的实际应用:①声呐,②B超。3.能量很大的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4.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二、合作探究1.你知道声呐吗?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有什么应用?声呐是根据蝙蝠的超声导航制成的,声呐可以用来探测海底深度、海中暗礁等,还可以用来探测鱼群、潜艇的位置等。2.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B超就是利用此特点来检查、治疗人体疾病。3.工业上使用超声探伤仪、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还能用超声波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费。4.在强次声环境中,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将遭到破坏,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在生产等活动中要尽量防止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5.利用次声波进行检测预警。例如,气象预报;预测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等。三、课堂达标检测1.下列有关超声说法错误的是(D)A.超声是指发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B.超声也是由振动而产生的C.超声因频率过高使人耳无法听到D.人虽然听不到超声,但能发出超声2.下列事实中,应用了次声波的是(C)A.用声呐测海底深度B.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C.预报台风和地震D.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3.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4.地震产生的次声对人体健康有害,次声的特点是(C)A.频率高,人耳听不到B.频率高,人耳能听到C.频率低,人耳听不到D.频率低,人耳能听到第四节噪声控制与健康生活【学习目标】1.能通过实例认识噪声。2.了解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3.能主动关注噪声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噪声一般是指发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通常,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时的声音,以及对人们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皆可称为噪声。2.噪声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都会有伤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3.人们通常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和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二、合作探究(一)噪声及其危害1.思考:噪声的来源有哪些?噪声的来源非常多,街道上的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电机,机床等工业机械;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以及嘈杂的人群等。2.噪声的波形:杂乱无规则。3.噪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如音乐给人享受,但在夜晚播放音乐时,若音乐声过大,则会影响他人休息,以致音乐声变成噪声。(二)噪声的防治1.环境噪声限值(1)特别需要安静的康复疗养区:白天50dB,夜晚40dB;(2)居民、文教、行政办公区:白天55dB,夜晚45dB;(3)商业中心区、商业与居民混合区:白天60dB,夜晚50dB;(4)工业中心区:白天65dB,夜晚55dB;(5)交通干线道路(公路、航道)两侧;白天70dB,夜晚55dB;(6)铁路干线两侧:白天70dB,夜晚60dB。2.思考:人耳听到声音的途径是怎样的?声源的振动→通过介质的振动传播→鼓膜的振动引起神经反应听到声音。分析得出: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以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举一反三:①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什么环节减弱噪声?②道路旁植树在什么环节减弱噪声?③戴耳罩又是在什么环节减弱噪声?分别是在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噪声的接收环节减弱噪声的。三、课堂达标检测1.小明被广场舞的音乐吵醒后很不开心,对他来说,广场舞的音乐属于噪声(选填“乐音”或“噪声”),于是小明把窗户关闭,这是在噪声的传播环节减弱噪声,关闭窗户后,还是感觉很吵,小明又戴上耳罩,这是在噪声的接收环节减弱噪声。2.从波形图上看,下列选项中属于噪声的是(B)A.B.C.D.跨学科实践举办“创作与炫酷”音乐会问题缘由每种乐器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演奏特点,让我们享受到不同风格的音乐。活动任务①查阅资料并整理信息。了解乐器的种类,明确分类方式与声学知识的联系。②自制乐器并举办音乐会。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创意乐器并调音。大家伴奏、独奏或合奏一些乐曲,举办“创作与炫酷”音乐会。③介绍并科普创意乐器的原理,让大家体会生活中充满音乐、充满物理。交流与评价与同学分享乐器设计方案与制作过程,交流并评价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制作心得。活动目标了解现代声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心得:学习总结:第三章光的世界第一节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学习目标】1.了解光源、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认识光的反射及其规律、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认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为了便于描述光的传播,在物理学中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并将这条带箭头的直线称为光线,光线互相平行的光称为平行光。3.真空中的光速是3.0×108m/s,空气中的光速略小于真空中光速,但我们一般认为与真空中的光速一样大,也取3.0×108m/s。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5.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是漫反射,看到水中的倒影是镜面反射。二、合作探究(一)光的传播1.我们把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不是光源。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例:影子游戏、透过树叶的阳光。3.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0×108m/s;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是真空中的eq\f(2,3),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的是真空中的eq\f(3,4)。(二)光的反射定律1.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的表面,被物体表面反射的现象。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2.光的反射定律:(1)认识基本概念: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如图,O是入射点,AO是入射光线,OB是反射光线,ON是法线。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在图中是∠AON,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在图中是∠BON。(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材料:激光笔、可折叠光屏、平面镜、量角器。实验步骤:①将实验材料按如图装配好。②将激光笔射出的光沿光屏投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的位置关系: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③将显示有反射光线的半个光屏向后折转一定角度,观察光屏上是否还有反射光线;没有反射光线。由此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④在光屏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用量角器测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大小并填入自己设计表格中。改变入射角,重复实验。由此说明:反射角大小等于入射角。⑤只做了一次实验就得出了规律,这样做的缺点是实验次数少,无法得出普遍规律。⑥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看到光线被反射后沿原入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总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三)漫反射和镜面反射1.我们能从各个不同的方向看清楚物理课本的原因是光在课本上发生漫反射,小红用小镜子晃小明的眼睛是太阳光发生了镜面反射。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课堂达标检测1.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15°时,反射角也为15°B.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C.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2.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光束与镜面的夹角逐渐减小时,则(A)A.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增大B.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减小C.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减小D.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增大3.有下列物体:①月亮②萤火虫③太阳④钻石⑤电灯⑥电视屏幕⑦交通路牌,上述物体中一定是光源的有②③,一定不是光源的有①④⑦,可能是光源的是⑤⑥。4.天黑了,小明打开客厅的灯,会在窗玻璃上看到另一个“自己”,这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同时,小丽玩起了手影游戏,墙壁上的“大雁”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5.一束与镜面成40°角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则入射角是5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100°。6.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小红将一可沿ON折转的白色硬纸板ABCD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ABCD平面内看到反射光线。实验中使用可折转的硬纸板,除了能呈现光路外,另一个作用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7.许多建筑采用玻璃进行外墙装潢,这在美化城市的同时却造成了光污染,造成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阳光在玻璃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第二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会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来解释简单的现象。2.知道如何用实验来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知道平面镜的应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叫做平面镜。2.物理学中把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称为实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的像称为虚像。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是对称的。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生活及生产实践中,如牙医检查牙齿用的平面镜。若镜子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光污染”。二、合作探究(一)像的虚实关系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成的是虚像还是实像?2.猜想:平面镜成像时,成的是虚像。3.实验材料:两支相同的蜡烛、玻璃板、玻璃板支架、纸、光屏、刻度尺。4.实验设计:将实验材料按如图装配好。5.实验过程:把光屏放到像的位置,直接(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观察到的现象及结论:观察到光屏上没有蜡烛的像。结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二)像与物的大小关系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体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猜想:物体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3.实验过程:把另一支形状相同且未点燃的蜡烛放到像的位置并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多次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位置1位置2位置3物与像的大小关 相同相同相同4.分析与验证:由以上表格所记录的内容,你可以知道:物体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5.交流与合作:(1)我们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来做实验,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实验中要选用两个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方便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三)像的倒正关系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成的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像?2.大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比如照镜子,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时,成的是正立的像。(四)物与像的位置关系1.提出问题: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如何?2.猜想: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实验过程:在纸上描出蜡烛和玻璃板及像的位置,并用直线连接,用刻度尺分别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改变点燃的蜡烛位置,多次实验将数据填入下表:实验次数123物到镜面的距离/cm 10 15 20像到镜面的距离/cm 10 15 204.由以上数据我们知道,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跟平面镜垂直。5.交流与合作:(1)实验中,玻璃板(平面镜)如果不竖直放置,对实验有何影响:不能找到像的位置。(2)以上实验都是收集了3次数据,一次可不可以?简单的说说你的理由。不可以,多次数据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三、课堂达标检测1.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发生的现象是(A)A.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B.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C.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D.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2.下列现象中,属于平面镜成像的是(C)A.盛夏树下的光斑B.阳光下地面上有物体的影子C.平静的水面映出景物的倒影D.投影仪投到屏幕上的字3.检查视力时,眼与视力表要相距5m远,如图所示,若视力表距平面镜3m,人离平面镜的距离应是(B)A.1mB.2mC.3mD.4m4.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若小明身高1.5m,他站在大衣柜的穿衣镜前2m处,他在镜中的像高1.5m;像与他相距4m;若他逐渐远离穿衣镜,那么镜中的像大小将不变。5.小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如图)。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刻度尺,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发现在蜡烛A的另一侧看到两个像,他换了一块薄玻璃(选填“薄玻璃”或“厚玻璃”)像就成了一个了;小明移动蜡烛B,使它与像完全重合,确定了像的位置,这种实验方法我们叫等效替代法。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明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他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选填“实”或“虚”)像。6.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第三节光的折射【学习目标】1.通过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实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折射现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空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还有一部分光进入水中,光线产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两个现象是同时发生的。2.光由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3.认识几个基本名词(类比光的反射):AO是入射光线,OB是折射光线,NN′是法线。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在图中是∠AON,折射角是法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在图中是∠BON′。二、合作探究(一)光的折射规律1.实验材料:激光笔、水槽、玻璃砖、可折叠光屏、记号笔、量角器。2.实验步骤:(1)把实验材料按下图装配。(2)让激光笔射出的光从空气沿光屏斜射入水中,观察折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间的位置关系,并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得出结论:光从空气进入水,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大于折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减小而减小。(3)将显示有折射光线的半个光屏向后折转一定角度,观察到:光屏上不显示折射光线。由此说明: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把水换成玻璃砖,重复上面的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变。(5)让激光笔射出的光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射入装水的水槽(或玻璃砖),比较折射光线与之前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并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得出结论:光从装水的水槽(或玻璃砖)进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光路可逆。3.光的折射规律总结1.①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③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随之减小。(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当光垂直射向玻璃时,传播方向不变,此时折射角等于0度,入射角等于0度。(4)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二)光折射现象的解释将筷子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为什么?水中筷子反射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像点)发出的,所成像是虚像,比真实位置高。所以看到筷子向上弯折了。三、课堂达标检测1.下列关于人们游园时所看到的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C)A.水中的“白云”B.阳光下游客的影子C.水中游动的鱼D.垂柳在水中的倒影2.如图,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个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A)A.向左移动后静止B.向右移动后静止C.先向左移动后向右移动D.仍在原来位置3.光从空气射向玻璃发生折射时,如果入射角为30°,则折射角(B)A.等于30°B.小于30°C.大于30°D.无法确定4.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逐渐增大,则折射角(C)A.逐渐减小B.不变C.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D.逐渐增大,可能大于入射角5.夏季,当你在河岸边漫步时,有时会看到“鱼在云中游”的美景。你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像,此时鱼的像比它的实际位置要高,如果人在水下看岸上的景物,则景物的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高;而水中的云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像。6.一条光线照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这条光线经水面折射后的光线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它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如图所示)7.如图,一条光线射向玻璃板,请作出光线在玻璃板左右界面处发生折射的光路图。(如图所示)第四节光的色散【学习目标】1.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2.能用色光的混合及物体颜色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太阳光通过一个三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可见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2.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彩虹的形成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3.光的“三原色”是指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4.将红、绿、蓝三色光按等比例混合后,得到的色光的颜色是白色。二、合作探究(一)光的色散1.实验:研究白光的分解2.实验步骤:(1)让一束白光照射到一个玻璃三棱镜上;(2)用一张白色的光屏呈接,同时观察实验现象;(3)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现象。3.现象: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照到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4.总结:白光不是单色光,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二)色光的混合1.将红光与蓝光混合后,观察重叠部分是紫色。2.将红光与绿光混合后,观察重叠部分是黄色。3.将蓝光与绿光混合后,观察重叠部分是青色。光的“三原色”是指红、绿、蓝。(三)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三、课堂达标检测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的是(A)A.雨后的彩虹B.水中的月亮C.黑板反光D.小孔成像2.白光可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其中的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称为光的“三原色”。3.如图所示,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出现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白光中包含的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发生折射(选填“反射”或“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4.如果一个不透明的物体是红色的,是因为它只反射红光;如果一个透明的物体是蓝色的,是因为它只透过蓝光。5.电影银幕通常都用粗白布做成,这是因为粗白布能产生漫反射,使各处的观众都能看清电影,而且粗白布还能反射各种颜色的光,可以放彩色电影。跨学科实践创作七彩梦幻般的彩虹问题缘由在天空、瀑布旁、洒水车旁有时能看见美丽的彩虹。如何创作人造彩虹来增添景色中的“美丽”呢?活动任务①查阅资料。了解人们从不同视角对彩虹的描述与欣赏,完成关于彩虹的报道。②动手创造一道人工彩虹。将平面镜插入放在从窗口向往的阳光下并对着白色墙壁(或纸屏)调整镜面倾斜的角度,直到墙面上出现彩虹。③进行相关科普讲解活动。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彩虹形成原理。交流评估各小组展示自制的人造彩虹装置,交流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学习心得:学习总结:第四章神奇的透镜第一节凸透镜与凹透镜【学习目标】1.能从结构上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2.认识光心、焦点和焦距,会画光路图。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凸透镜的形状是中央较厚、边缘较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2.凸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凡是通过光心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会聚的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F),凸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f)。3.凹透镜的形状是中央较薄、边缘较厚,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4.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凹透镜发散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二、合作探究1.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判断是凸透镜的有(1)(3)(4),是凹透镜的有(2)(5)(6)。此外,近视镜是凹透镜;老花镜是凸透镜。一般透镜中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图甲、乙)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2.透镜对光的作用:观察光路图分析原理:(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凹透镜又叫作发散透镜。3.主光轴和光心: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4.焦点和焦距:(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路图,理解焦点和焦距的含义。焦点(F):凸透镜上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凹透镜上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射出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与主光轴的交点。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2)根据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可得出:凸透镜:从焦点发出的光,会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凹透镜:对准虚焦点的光,会平行于主光轴射出。5.焦距不同的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越厚,焦距越短,对光的会聚作用越明显。(2)凹透镜表面越凹,焦距越短,对光的发散作用越明显。6.思考:我们该如何测一个凸透镜的焦距呢?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让凸透镜对着平行光源,平行光经过透镜后会聚在一点,测出这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焦距。三、课堂达标检测根据光路图,在框内补充合适的透镜。第二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目标】1.会正确使用相关实验器材并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凸透镜越厚,焦距越小,凸透镜越薄,焦距越大。2.物体位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外,成缩小、倒立的实像。3.物体位于2倍焦距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4.物体位于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5.物体位于1倍焦距以内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二、合作探究(一)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上,蜡烛火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在同一高度上。2.为了便于总结成像规律,我们在光具座上固定凸透镜,把蜡烛由远处向凸透镜靠近进行实验。3.为了更进一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处做上标记。4.将蜡烛分别置于①、②、③段上,你发现它们所成的像有什么的特点。像分别在哪一段呢?蜡烛在①时,像在⑤处,成实像;蜡烛在②时,像在⑥处,成实像;蜡烛在③时,找不到像的位置,成虚像。5.物体在经过二倍焦距处后,所成的实像由缩小变为放大;物体在经过一倍焦距处后,所成的像由实像变为虚像。6.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两个特殊点:①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一倍焦距处②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处。(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和焦距f的关系像的性质像距v和焦距f的关系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u=2f倒立等大实像u=2ff<u<2f倒立放大实像v>2fu=f不能成像—u<f正立放大虚像—三、课堂达标检测1.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f,要想得到把物体的高放大4倍的实像,则物距u应满足的条件是(B)A.u>4fB.2f>u>fC.u<fD.u=4f2.烛焰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在屏上生成一实像。想要屏上所生成的像再大些,并保持清晰,应(D)A.把凸透镜适当向屏移动,其他不动B.使屏适当远离透镜,其他不动C.把凸透镜向烛焰适当移近,并适当减少屏和凸透镜间距离D.把烛焰向凸透镜适当移近,并适当增大屏与凸透镜间距离3.在物体由远处向凸透镜焦点移近的过程中,像距与像变化的规律是(A)A.像距逐渐增大,像也逐渐变大B.像距逐渐减小,像也逐渐变小C.像距逐渐增大,像逐渐变小D.像距逐渐减小,像逐渐变大4.把凸透镜当作放大镜来观察物体,必须把物体放在(A)A.透镜的焦点以内B.透镜的2倍焦距处C.透镜的焦点与2倍焦距之间D.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第三节神奇的“眼睛”【学习目标】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人眼看物体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经过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再经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理,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其中,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2.正常的眼睛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本领,可以使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都成像在视网膜上。因此,正常人的眼睛既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又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3.近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前,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在近视眼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4.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后,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在远视眼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凸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二、合作探究(一)制作眼睛模型如下图,在水中加入数滴牛奶,使烧瓶内水呈淡乳白色,便于显示光路。其中用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瓶内的水相当于玻璃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二)研究近视眼的矫正取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作为镜片,在近视眼模型的“晶状体”前选加一个什么透镜,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并说出选择的依据。由实验知道:近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前,在近视眼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凹透镜有发散作用,光线经过凹透镜和晶状体后,刚好在视网膜上成像。(三)研究远视眼的矫正取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作为镜片,在远视眼模型的“晶状体”前选加一个什么透镜,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并说出选择的依据。由实验知道: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后,在远视眼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凸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凸透镜有会聚作用,光线经过凸透镜和晶状体后,刚好在视网膜上成像。(四)透镜的应用1.常见的光学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利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肉眼无法看见的物体。2.望远镜能使很远的物体成像在眼前。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军事、生产和天文观察等方面。3.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照相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幻灯机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三、课堂达标检测1.关于人眼的成像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成正立、缩小的实像C.成倒立、缩小的实像D.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老年人所戴的“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青少年所戴的“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3.如果经过调节晶状体后,远处景物的像仍不能落在视网膜上,而位于视网膜前,那就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4.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经眼球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光路图,这个人的眼睛是远视眼,可配戴凸透镜加以矫正。5.小林有一个焦距为5cm的凸透镜,若想用它做一个模拟照相机,则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10cm;若想用它做投影仪的镜头,则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5cm小于10cm;若想用它作为放大镜使用,则被观察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5cm。跨学科实践探究森林火情缘由问题缘由网上关于丢弃的矿泉水瓶可能引发森林火情的报道让人难以置信。丢弃的矿泉水瓶真能引发森林火情吗?活动任务①查阅并整理资料。了解什么条件下森林容易出现火情?查阅矿泉水瓶引发森林火情的报道是否属实。②进行实验探究。让太阳光通过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会聚于易燃物上,观察易燃物能否被点燃。换用森林中的可燃物试试。交流评估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研究成果,完成关于《从“矿泉水瓶”谈森林防火》的研究报告,就爱护森林,森林防火提出建议。活动目标了解装有水的矿泉水瓶对阳光的会聚作用,呼吁人们不要在森林中各处乱扔矿泉水瓶。第五章质量与密度第一节质量【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与少,建立质量的初步概念。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到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状态的改变而变化。2.知道质量的单位,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3.通过观察实物和阅读教材,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因此物理学中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质量来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国际单位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用符号kg表示。质量的常用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g,1g=1000mg。二、合作探究1.冰化成水,状态变了,质量没有变化。2.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橡皮泥的形状变了,质量没有变化。3.航天员飞上太空,航天员的位置变了,他的质量没有变化。综上所述:质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三、课堂达标检测1.一个物体的质量大小取决于(B)A.物体的形状B.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C.物体所在的位置D.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和它的形状2.1kg的棉花和1kg的铁块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棉花所含物质较多B.铁块所含物质较多C.棉花和铁块所含物质一样多D.无法比较棉花和铁块所含物质的多少 3.水银温度计中密封着一定量的水银,在用这支温度计测温度的过程中,水银发生热胀冷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水银温度计中水银的质量不变 B.水银温度计中水银的体积不变C.水银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不变 D.水银温度计中水银的高度不变4.下列情况物体质量发生变化的是(C)A.铁化成铁水B.把石块放大太空中C.把菜刀表面磨光滑D.把铁丝拉长5.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你身体质量的是(B)A.480kgB.4.8×107mg C.8000gD.0.01t第二节测量:物体的质量【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的测量工具。2.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将天平底座调至水平。2.使用前,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尖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的刻度线处。(步骤:1放2移3调)3.天平的左盘放置需称量的物品,右盘放置砝码;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步骤:左物右码)4.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称量标尺的刻度值。(公式:m物=m码+m游)注: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右盘添加小砝码。5.注意事项:(1)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移动;(2)取砝码时一定要用摄子,并轻拿轻放。(3)不能超过秤量(天平的秤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码最大读数);保持天平干燥、清洁。(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添加砝码时应从大到小,减少砝码时应当从小到大。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指针仍向左偏,则应改为移动游码。(5)实验结束后,将物体、砝码取下,并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二、合作探究(一)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实验步骤:(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天平平衡;(2)调零后将小石块放入左盘,右盘添加砝码;(3)加减砝码后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线;(4)读出小石块质量,即砝码和游码之和;(5)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这步目的是:减小误差。误差分析:如果小石块和砝码放反,则石块质量等于砝码减去游码。(二)用天平测50ml水的质量方法1: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杯;(2)将50ml的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3)计算50ml的水的质量m水=m总-m杯。方法2: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50ml的水的总质量m总;(2)将50ml的水倒入另一个烧杯中;(3)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杯;(4)计算50ml的水的质量m水=m总-m杯。方法3: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2)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量筒中的水体积为50ml;(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水的质量m余;(4)计算50ml的水的质量m水=m总-m余。误差分析:用方法1测得的水的质量将不影响,方法2测得的水的质量将偏小,方法3测得的水的质量将偏大。比较三种测量方法,方法1的误差最小。三、课堂达标检测1.“在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张强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线左边一点,这时应该(A)A.把横梁右端的螺母向右移 B.把横梁右端的螺母向左移C.把游码向右移 D.在右盘中加一小砝码2.托盘天平横梁上都有标尺和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是(D)A.相当于向左调节平衡螺母B.代替指针用来指示平衡C.相当于在左盘中加小砝码D.相当于在右盘中加小砝码3.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将天平调节平衡后,把物体和砝码分别正确地放入盘中,发现指针明显地偏向分度盘的左侧,那么他应该(C)A.减少砝码 B.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动C.增加砝码 D.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动4.下列有关托盘天平的使用不正确的是(C)A.称量物体前首先应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以免超过量程B.称量时,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增加砝码C.不管桌面是否水平只要调节天平平衡就可以称量D.不能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5.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0.2t=200kg;(2)45×108g=45×105kg;(3)32ml=32cm3=32×10-6m3;6.如图1,某物体的质量为36.7g;在测量物体质量前,发现天平的指针如图2所示,此时我们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第三节密度第1课时密度【学习目标】1.了解并理解物质密度的概念。2.学会测定密度。3.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4.会使用密度计算公式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之比是一定的,不同种物质与其体积之比一般是不同的。2.在物理学中,把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3.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写作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用符号kg/m3或kg·m-3表示,常用的单位还有g/cm3。4.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3kg/m3,玻璃的密度是2.5g/cm3,铁的密度是7.9×103kg/m3。5.对密度表的理解:(1)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2)一般情况,气体的密度要比固体、液体的密度小得多;(3)不同物质的密度可能相同,如:酒精和煤油;(4)同一种物质不同状态,密度可能不同。6.密度还跟温度有关,由于物体热胀冷缩,但质量不变,因此一般情况下,物质温度越高,密度越小。二、合作探究探究相同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铝块质量;(2)用刻度尺测量铝块边长后算出体积;(3)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并计算质量与体积之比。实验次数1234质量(g)体积(cm3)质量/体积(g/cm3)(4)换用其它材料(如铜块、蜡块……),重复(1)~(3)的实验步骤,观察表格数据,总结规律:①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之比是一定的。②不同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之比一般是不同的。三、课堂达标检测1.一个瓶子最多能装下500g水,则这个瓶子能装下500g的下列哪种物质(A)A.浓硫酸B.酒精C.煤油D.汽油2.人体的密度约等于水的密度,则一名中学生的体积最接近下列数值中的(B)A.0.005m3B.0.05m3C.0.5m3D.5m33.两个实心物体,它们的质量比是3∶2,体积之比是1∶3,则这两个物体的密度之比是(D)A.1∶2B.2∶1C.2∶9D.9∶24.(多选题)下表给出了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阅读后判断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BC)物质密度(kg·m-3)物质密度(kg·m-3)纯水1.0×103冰0.9×103煤油0.8×103干松木0.5×103酒精0.8×103铜8.9×103水银13.6×103铅11.3×103A.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一般不同B.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C.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D.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铜球和铅球,铅球一定是空心的。5.在横线上填出下列物质的质量、体积、密度的变化情况(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1)一瓶汽油用去一半后,剩余汽油的密度不变;(2)一块铁制成铁锅后,铁的密度不变;(3)一瓶氧气病人用掉一半,剩在钢瓶中的氧气质量减小,体积不变,密度减小;(4)冰熔化成水时质量不变,体积减小,密度增大。6.晓松在参观一个容积为5×103m3粮仓时,想知道这粮仓能装多少质量的稻谷。于是他取一小包稻谷作样品,进行了以下实验:(1)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标尺的右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选填“左”或“右”),直至天平平衡。(2)取适量稻谷倒入左盘,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称量标尺上的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所用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稻谷质量为48g。将这些稻谷倒人量筒中压实,测出它的体积为40cm3。(3)稻谷的密度为1.2g/cm3,这个粮仓大约能装6×106kg的稻谷。第2课时密度知识的应用【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记住纯水的密度。2.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估测物体的体积和质量。3.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应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运用密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鉴别物质,估测物体的体积,估测一些庞大物体的质量等。2.航空器材常采用强度高、密度小的材料,而机床底座则需要坚固、密度大的材料。3.鉴别物质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密度,还要通过气味、导电性等性质共同鉴别。二、合作探究(一)鉴别物质思路方法:1.需要先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公式ρ=eq\f(m,V)计算出密度。2.查密度表确定(此方法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真伪)。(二)估测体积思路方法:已知该物体的质量与密度,可根据V=eq\f(m,ρ)计算出体积。例:想知道一捆横截面积为S且粗细均匀的铜丝的长度,应先测出铜丝的质量m,利用V=eq\f(m,ρ)求出铜丝的体积,再利用V=SL求出这捆铜丝的长度L。(三)估测质量思路方法:已知该物体的体积与密度,可根据m=ρV计算出质量。三、课堂达标检测1.把一铁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杯中,从杯中溢出10g水,若将该铁块浸没在盛满酒精的杯中,从杯中溢出的酒精的质量为(B)A.大于10gB.小于10g C.等于10gD.无法判断2.两个实心物体,体积之比是2∶1,质量之比是3∶2,则密度之比为(D)A.1∶1B.2∶1C.4∶3D.3∶43.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甲的密度是1.5×103kg/m3,乙的密度是0.5g/cm3。若二者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与乙的体积之比为1∶3;若二者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与乙的质量之比为3∶1。4.“五·一”黄金周,征征和妈妈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如图所示。她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她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4.4g,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14.8g。(ρ水=1g/cm3)(1)请你帮征征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2)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59g,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多大?解:(1)壶盖的体积等于溢出水的体积:V盖=V水=eq\f(m水,ρ水)=eq\f(14.8g,1g/cm3)=14.8cm3,该材料的密度:ρ=eq\f(m盖,V壶)=eq\f(44.4g,14.8cm3)=3g/cm3;(2)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V壶=eq\f(m壶,ρ)=eq\f(159g,3g/cm3)=53cm3。5.小华很想鉴别妈妈去旅游时带回来的当地首饰是不是纯银做成的,于是,他向老师借了天平和量筒等器材,用天平测出一个首饰的质量为90g,用量筒测出其体积为10mL。(ρ银=10.5g/cm3)(1)通过计算说明该首饰是不是纯银做成的?(2)若是纯银做成的一个同样大的首饰,需要多少克纯银?解:(1)该首饰的密度ρ=eq\f(m,V)=eq\f(90g,10cm3)=9g/m3<10.5g/cm3所以该首饰不是纯银做成的。(2)纯银做成的一个同样大的首饰的质量m=ρ银V=10.5g/cm3×10cm3=105g。6.同学们想知道一张质量是14.8kg的课桌的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艺术学院《舞蹈教育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师范大学《数字调色技术》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师范大学《量子力学II》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在制造业的必要性
- 医疗机构卫生管理制度制定方案
- 医务科远程医疗服务发展方案
- 酒店物业管理效率提升方案
- 吉林师范大学《常微分方程》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大型活动防汛安全实施方案
- 吉林大学《田径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汉语词性专题练习(附答案)
-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除法》知识点梳理复习ppt
- 店长转正考核(员工评价)
- 9-2 《第三方过程评估淋蓄水检查内容》(指引)
- 铁路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 亚马逊品牌授权书(英文模板)
- TTJCA 0007-2022 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验收规范
- 构造柱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 流体力学笔记整理
- 现代简约风格发展趋势
- 路缘石滑模施工工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