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习题参考答案 韩春华_第1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习题参考答案 韩春华_第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习题参考答案 韩春华_第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习题参考答案 韩春华_第4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习题参考答案 韩春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项目考核一、单项选择题1.C2.A3.A4.C5.C二、简答题1.什么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是指以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促进其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为主要目标,以增进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其社会情感、培养其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2.简述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1)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②帮助学前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控制自己。③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帮助学前儿童提高交往技能。④促进学前儿童独立性、自主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2)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培养社会合格公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②传扬社会优秀文化,推动人类社会发展。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特点。(1)随机性和渗透性。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是在游戏中、生活中无意识地随时、随处进行的,带有明显的随机性和无意性。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中,应渗透在生活的各个环节中。(2)实践性和练习性。生活实践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源泉,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离不开在生活中的参与性的反复练习。社会学习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教育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前儿童实践锻炼和练习操作的机会,通过身体力行、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和习惯。(3)生活性和适宜性。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当尽可能从学前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学前儿童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其生活经验的内容。幼儿园还应根据社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学前儿童发展且能为他们所理解的内容。(4)长期性和一贯性。学前儿童良好的个性、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养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长期过程,这就决定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要促进学前儿童社会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一定要自始至终保持统一,坚持一贯性。(5)反复性和强化性。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低下的发展阶段,教育者对学前儿童言行的态度直接影响其言行,因此,要恰当地把握反复性和强化性的特点。4.如何有效地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这门课程?(1)要深化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这一课程的认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中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的方法,练就扎实的从教技能,能够承担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工作任务。(2)要扎实学习课程内容,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这门课程介绍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原则和方法等内容,阐述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要深入学习课程内容,增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要注意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善于将之前学过的“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内容与这门课程联系起来考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3)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掌握本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多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如参加幼儿园见习、实习,观摩和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典型教学案例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4)走进实际教学环境,进行现场教学。在去幼儿园进行见习和观摩幼儿园社会教育优秀课程的录像、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系列短片的基础上,可以到幼儿园进行现场教学,走进真实的幼儿园课堂来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项目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项目考核一、单项选择题1.C2.B3.B4.A5.C二、简答题1.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原则有哪些?(1)方向性原则与基础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要坚持一定的思想与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要与我国教育目的与方针、学前儿童教育法规保持一致。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中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2)层次性原则与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与要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要有层次性,在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层次差异,不能以同一标准对待所有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整体性原则是指,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3)科学性原则与动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应当是符合学前儿童自身发展与教育规律的科学体系。一方面,它要反映和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合学前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应当符合教育的原理与规则,具有循序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可调整性。2.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有哪些?(1)教育内容的目标达成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要依据目标而定,教育内容要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即教育内容要有目标达成性。(2)教育内容的适宜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使教育内容容易被学前儿童所学习和掌握,又要考虑所选内容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和个体经验,使他们乐于学习和掌握。(3)教育内容的现实性。学前儿童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在参与现实生活过程中发展着他们的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越是贴近学前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内容,对学前儿童的触动越大,对学前儿童越有意义。(4)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从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心理要素结构出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应当全面涵盖其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培养。从学前儿童社会生活构成的角度出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要全面包括自我意识教育、社会交往教育、社会环境教育、社会规范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的内容。(5)教育内容的发展性。教育内容的发展性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教育内容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其二,教育内容要符合学前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的发展变化,即要与学前儿童的需要、兴趣、经验、能力的发展变化相匹配。(6)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不仅应体现在教育内容的准确性上,还应体现在教育内容的合理性上。也就是说,所选择的教育内容既要准确无误,又要适合培养学前儿童社会性心理品质和社会性行为。3.为什么幼儿园教育内容要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1)贴近学前儿童生活的幼儿园教育更加适应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由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贴近生活的教育对学前儿童来说是较为熟悉的,能够被学前儿童所理解和接受,也更能吸引学前儿童的注意,满足学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贴近学前儿童生活的幼儿园教育可以拓展学前儿童的经验范畴。贴近学前儿童生活的幼儿园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经验的全面发展,用能被学前儿童理解的方式来提升其对自我、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知,使他们的经验体系不断从孤立走向系统,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知。(3)贴近学前儿童生活的幼儿园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前儿童的综合能力。贴近学前儿童生活的幼儿园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游戏,以及生活化的情境促使学前儿童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来推动学习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学前儿童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都能够得到发展。(4)贴近学前儿童生活的幼儿园教育可以更好地丰富学前儿童的精神内涵。贴近学前儿童生活的幼儿园教育可以促使学前儿童将幼儿园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激发学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其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深层意义,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内涵。项目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项目考核一、单项选择题1.A2.A3.C4.B5.C6.B7.A8.A二、简答题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有哪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从属于教育,所以它也应当遵循教育活动的一般原则,如因材施教原则、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同时,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和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特点,在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时还要遵循正面性教育原则、综合性教育原则、渗透性教育原则、实践性教育原则、一致性教育原则。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有哪些?(1)以发展认知为主的方法。以发展认知为主的方法是指通过促进学前儿童对社会生活中人、事、物的感知、记忆、想象、思考等,帮助其形成对自己和社会生活初步正确认知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参观法和演示法。(2)以培养行为为主的方法。以培养行为为主的方法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参与实践活动,并及时恰当地给予反馈,或让学前儿童观察榜样行为,来培养他们的社会性行为的方法,主要包括实践活动法、行为练习法、榜样示范法和行为强化法。(3)以陶冶情感为主的方法。以陶冶情感为主的方法主要是指通过环境熏陶和情感激发来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并影响其社会性行为的方法,主要包括陶冶法、移情训练法和角色扮演法。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1)幼儿园社会领域专门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社会领域专门的教育活动是幼儿园为实现一定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围绕某个社会教育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而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社会领域专门的教育活动多采用单元教学。单元教学可具体分为时间单元(课时)教学和内容单元(主题)教学两种情况。主题教学活动即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的一系列相关的课时教学活动,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确立活动主题、设计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方式四个基本步骤。课时教学活动即具体的一次教学活动,课时教学活动的设计一般包括活动名称与适用班、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五个部分。幼儿园可以将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延伸到区域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劳动活动中,使学前儿童所学知识与技能得到运用和提高。(2)渗透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渗透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几种:①游戏与区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②其他领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相互渗透与交叉,社会教育可以渗透到其他领域。例如,在语言领域活动中,很多文学作品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高尚人格的颂扬,这些都与社会教育密切相关。③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教育包括常规性的、可计划性的渗透教育,随机性的渗透教育,幼儿园生活环境中的渗透教育三种。④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共育。4.简述移情训练法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1)移情是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移情促使学前儿童产生情感反应,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移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移情可以使学前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形成利他思想,从而产生亲社会行为;二是移情引起儿童的移情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所以,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根本的内在因素。(2)移情帮助学前儿童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是发展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随着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在社会生活和交注中对于他们需要帮助的线索的识別能力越来越强,而且移情能力也逐渐增加,能够开始换位思考和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体察别人有需要帮助的需要,这些能力促使学前儿童在生活和交注中能够更多地表现出助人、分享及其他亲社会行为。三、材料分析题1.(1)本案例中主要反映了老师在处理学前儿童同伴交往过程中行为的引导。两位教师的做法各有利弊。学前儿童的身心特征(生理因素、情感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中要留意学前儿童身心特征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2)教师A的做法可取之处在于,他发现了学前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介入,在介入过程中没有强制让学前儿童执行自己的意愿,而是用一种讲道理的方式告诉学前儿童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其不可取之处在于,他是以教师的身份介入到游戏当中的,和小莉的对话不是平等的交流,而是长者对的说教。对于小莉来说,她没有获得述说自己意愿的机会。对于诺诺来说,这一次通过老师的介入满足了她内心的愿望,下次遇到此类问题她可能还是会第一时间去找老师来解决而不是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会养成学前儿童胆小、懦弱、依赖成人的不良习惯。(3)教师B的做法可取之处在于,他注意到了学前儿童特点对同伴交往的影响,对交往过程中处于弱势的诺诺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帮助她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抓住契机增强了学前儿童在交往过程中的主动性,鼓励学前儿童进行自我表达,培养了学前儿童处理问题的能力,更为可取。其不可取之处在于,他对学前儿童处理问题的过程不够关注,仅笼统地教授方法,对后期交往过程应有更多关注、引导、鼓励。2.(1)活动目标。①初步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了解菊花在秋天绽放、枫叶在秋天变红的自然规律。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提高学前儿童动手、动口的能力。②让学前儿童在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同时,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2)活动准备。①让学前儿童带上少许的零食、油画棒、纸、风筝。②与学前儿童商量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③增强学前儿童的环境保护意识,不乱丢垃圾。(3)活动过程。①到目的地以班级为单位集合。②交代活动中注意的安全事项、活动总要求及活动后的作业。③游览活动目的地,老师讲解菊花和枫叶的形态、分类、特征、习性等。④大家共同分享自己带的零食和玩具,老师组织学前儿童玩游戏。(4)活动延伸。①学前儿童口述日记“今天我们秋游”,家长记录。②布置亲子栏,张贴学前儿童绘画作品,公布部分学前儿童的日记、家长的随感。3.(1)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误区,他们没有认识到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片面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游戏、区域活动等其他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价值。①违背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学前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期,不适合抽象的思维和知识的学习。家长建议“增加识字、算术等教学内容”违背了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规律。②拔苗助长,违背了学前儿童发展的成熟原则。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学前儿童生理成熟后更容易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提前教育灌输,不仅事倍功半,而且没有必要,拔苗助长。③忽略了其他活动的教育价值,没有意识到游戏的意义。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活动,是学前儿童自发的学习活动。游戏能够促进学前儿童身体、智力、社会性、情感和创造力等发展,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充分价值,④走入了幼小衔接的误区。幼小衔接工作的核心是适应性,应正确理解和看待这一特殊阶段。材料中,家长建议“增加算术、识字等教学内容”是将小学的内容下移,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良好学习习惯、非智力品质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2)针对以上问题,解决方案如下:①幼儿园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家园合作,纠正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教师和幼儿园应多举办活动来促进家园之间的深入交流,如举办讲座、进行家访等,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工作并支持。②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幼儿园和小学的管理。规范幼儿园和课外机构的幼小衔接课程,全面构建衔接机制,强化幼儿园和小学深度合作,坚决纠正超前学习等违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③教师应积极因材施教,主动解决家长困惑。学前儿童在发展中具有个体差异性特征,教师要能够注意到学前儿童的发展差异,针对学前儿童的个性化问题进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理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项目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项目考核一、单项选择题1.D2.A3.A4.A5.D6.B7.B8.C9.C10.A二、简答题1.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自己作为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理的我。生理的我能了解自己的外形特征、身体状况和性别等。(2)心理的我。心理的我能认知并体验到自己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即认识到自己的意愿。(3)社会的我。社会的我能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即别人眼中的自己。简而言之,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知与评价,具有帮助人认知自我、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作用。2.简述小班儿童自我意识教育的阶段目标与内容。(1)小班儿童自我意识教育的阶段目标。①自我认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知道自己与别人不同;知道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②自我体验:了解自己的情绪,初步感知成人对自己的关爱;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具有初步的自信心。③自我调控:学会自己选择活动内容,遇到困难、挫折不害怕,会寻求帮助;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初步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2)小班儿童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①自我认知:认识自己身体主要部位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和性别,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与自己的关系,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②自我体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感恩;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话,既不害羞,又能表达清楚;感受自己独立做事的快乐与满足,体验自尊和自信。③自我调控:明白自己有些事情暂时不会做,可以求助,但不提出无理要求,不随便哭闹,也不乱发脾气。学习向他人寻求帮助的方式和方法,自己遇到困难或麻烦时,会主动、有礼貌地请求别人的帮助;初步懂得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依赖别人,逐步学会自己吃饭、喝水、脱衣、睡觉、刷牙、洗脸、如厕等,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向教师或同伴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知道人人都会有高兴、生气、悲伤等情绪反应,这是正常现象,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3.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征有哪些?(1)学前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特征。学前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主要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其中,自我概念的特征包括:①具有渐成性。②呈现出具体性。③认知维度简单。自我评价的特征包括:①从依从成人评价到独立自主的评价。②从对局部、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细致的评价。③从外部的具体行为评价渐渐过渡到内在品质的评价。④从带有主观情绪评价到相对客观评价。(2)学前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特征。学前儿童的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我情感的意识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体验发展较晚,大约到4岁才开始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我生气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体验到较为复杂的社会情感,如自尊与自信。此外,学前儿童自我意识中各个因素的发生和发展不同步,自我体验表现出易变性、暗示性。(3)学前儿童自我调控的发展特征。①开始从受他人的控制发展到自己的控制。②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策略。③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4.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的意义。(1)自我意识教育的社会意义。进行自我意识教育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促进社会道德的形成。②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自我意识教育的个体意义。进行自我意识教育的个体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促进学前儿童认识水平的提高。②丰富学前儿童的情感体验。③保障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④促进学前儿童意志能力的发展。⑤帮助学前儿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5.简述幼儿期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并举例说明。(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幼儿初期,学前儿童还没有自我评价。而后随着自我评价的发展,学前儿童开始能为自己的评价只是这种评价是依据于他人的评价而进行的,是一种依从性自我评价。例如,老师问学前儿童:你是助人为乐的好宝宝么?学前儿童就会说“我是,因为妈妈说我是”。当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学前儿童进行自我评价时,主要是从单一角度或个别方面评价自己,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老师的引导,进而能从多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例如,学前儿童在回答自己是不是好孩子的原因时,有的学前儿童说:“我扶老奶奶过马路。”有的学前儿童说:“我听妈妈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发展到了多面的。当再问同一问题是学前儿童就会回答说:“我听妈妈和老师的话,我帮助小朋友,我爱护植物,所以我是好孩子。”(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基本上表现为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还不能深入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例如,学前儿童在回答他是好孩子的原因时说:“我不迟到,我画画好看,我帮助老师打扫卫生。”从学前儿童的回答可以看出来,他都是从外部的行为来进行评价的,极少涉及到内心品质,不过也可以看出一点向内心品质过渡的趋势。(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评价。幼儿初期的学前儿童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由于较好的评价会引起学前儿童的愉悦的情绪,因此,在幼儿初期学前儿童往往对自己的评价过高。到了幼儿晚期学前儿童才开始有相对客观的评价。三、案例分析1.(1)阳阳的行为反映了以下特点:①学前儿童情绪的不稳定性。学前儿童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容易变化,表现为两种对立情绪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阳阳看见奶奶离开时,会伤心地大哭,当奶奶的身影消失后,阳阳很快就会平静下来,并和小朋友愉快地玩耍。②学前儿童情绪的外露性。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学前儿童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③学前儿童情绪易冲动。如阳阳看到奶奶立刻哭起来体现了学前儿童情绪易冲动。(2)阳阳奶奶的担心没有必要。教师应告诉阳阳的奶奶学前儿童新入园哭闹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学前儿童哭闹是非常普遍的,是亲子分离焦虑的表现。家长要用正确的态度帮助学前儿童度过这个难关。家长的依依不舍对学前儿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是没有帮助的,反而会影响学前儿童的情绪及适应能力的发展。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人员应该合理对家长进行引导:①引导家长为学前儿童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紧张、焦虑的情绪环境不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学前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家长保持和谐的家庭气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②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是学前儿童模仿与学习的对象。成人要给学前儿童以愉快、稳定的情绪示范和感染,应避免喜怒无常,不过分溺爱也不吝惜爱。当学前儿童犯错误或闹情绪时,首先应克制自己的情绪,理智冷静地对待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态度。③引导家长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要以鼓励为主,耐心倾听学前儿童说话,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④引导家长帮助学前儿童控制情绪。学前儿童情绪控制能力差,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可以引导家长采用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等方法帮助学前儿童控制自己的情绪,采用正确的方式宜泄消极情绪。2.(1)中班儿童由于道德感的迅速发展、希望引起教师的关注、语言发展还不完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等原因,经常出现“告状”行为。①道德感是学前儿童评价自己或其他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中班儿童“告状”行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中班儿童道德感的快速发展。中班儿童已经能够掌握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会因为自己在活动中遵守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乐。此阶段儿童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儿童认为同伴的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时,即会出现案例中所述的“告状”行为。②中班儿童喜欢告状也有可能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吸引教师的注意力;在幼儿园里,告状是学前儿童向教师传达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学前儿童想通过告状来引起教师的注意,表达他们的想法。③中班儿童的年龄大多在4~5岁左右,此时他们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化的特点,在考虑问题时总是先考虑自己的感受,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能理解别人的心情。并且这一时期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尚不完善,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独立解决自己和别人产生的矛盾,于是便通过告状的方式请教师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2)大班儿童告状行为减少,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大班儿童的道德感有了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着鲜明的不同感情。这一时期的学前儿童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所以相比小班和中班的儿童,大班儿童的告状行为明显有所减少。②大班儿童的羞愧感或内疚感也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愧疚感从幼儿中期开始明显发展,儿童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行为会感到羞愧,致使“告状”的行为有所减少;③大班儿童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不再单纯地依赖老师去解决问题,而是能够和同伴相互协商,共同解决问题。项目五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项目考核一、单项选择题1.A2.D3.B4.B5.C6.B7.C8.C9.A10.C11.B12.C13.A14.A二、简答题1.什么是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条件,激发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意愿,引导学前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为学前儿童提供交往的机会,构建人际交往的平台,使学前儿童形成关心、理解、尊重和赞赏他人的人际交往态度,学习与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逐渐学会与人友好相处。2.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什么意义?(1)社会交往有益于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婴儿作为自然人来到世界上,要成为社会成员,必须经过社会化过程。离开社会群体,没有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学前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是无法完成的。学前儿童通过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逐步熟练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和技巧,有助于其学会在社会上生存,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2)社会交往有助于学前儿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父母是学前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学前儿童出生后,最初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最初的社会交往就是亲子交往。亲子交往在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幼儿期只有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学前儿童,才能在其心理深层形成一块“磐石”,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这块“磐石”,他的心里就是踏实的,即学前儿童具有充足的安全感。(3)社会交往有利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发展。父母和学前儿童之间的亲子交往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由于学前儿童没有能力直接评价自己,最初只能通过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反馈信息或评价来认识自己,父母是他们认识自我的镜子,这种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评估对学前儿童的影响甚至会持续到他们成年。学前儿童与同伴的交往经验有利于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和人格的形成。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前儿童才能够根据交往经验,逐步形成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等方面的认识,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促进学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4)社会交往能够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是影响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前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生与发展,直接促进了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而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学前儿童也需要运用语言交流信息。3.如何进行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渗透教育?(1)幼儿园活动中的渗透教育。①游戏活动中的渗透教育。教师应为学前儿童提供开展各种游戏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前儿童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前儿童将所学到的语句迁移到游戏中。②相关领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幼儿园各领域的教育内容是相互渗透与交叉的。教师应该善于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挖掘社会教育的资源,渗透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教育。③日常生活活动中的渗透教育。教师应提高随机教育的意识,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教育契机,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将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中。(2)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育。①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进行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具体包括以下措施:首先,端正家长的教育态度,树立社会交往教育意识。其次,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水平。最后,针对个别学前儿童实施矫正教育。②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共育。教师可以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进行社会交往教育活动的延伸。例如,当学前儿童玩“娃娃家”游戏时,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而产生“带宝宝到医院应该怎样看病”的疑问,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学前儿童参观社区医院,了解看病的过程,从而使游戏能够深入开展。4.影响幼儿园内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学前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可以获得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概念,这会影响在园学前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方式和效果。(2)学前儿童自身的特征。学前儿童的性别、长相、年龄等生理因素,以及气质、情感、能力、性格等个性、情感特征,影响着他们对同伴的态度和交往中的行为特征,由此影响同伴对他们的反应和其在同伴中的关系类型。(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等。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发生。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由游戏的情境下,不同社交类型的学前儿童表现出交往行为上的巨大差异。(4)教师的因素。教师对一个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指导要点。(1)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学前儿童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代办的言语说教。(2)学前儿童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学前儿童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3)教师和家长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4)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学前儿童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6.学前儿童调节负面情绪的主要策略有哪些?(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教师和家长要创设良好的情绪环境,并能够给予学前儿童一定的发泄空间,让学前儿童能够合理的宣泄一些负面情绪。(2)成人的情绪自控示范。学前儿童的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的影响,所以成年人的榜样作用对学前儿童来说至关重要,班杜拉的学前儿童的观察学习理论也指导家长与教师,应该良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3)积极鼓励和引导。①耐心倾听学前儿童说话。②正面肯定和鼓励。③正确运用方法:暗示法、强化法、转移法、冷却法、消退法等,不斥责,不使用暴力。三、案例分析题1.(1)可能造成齐齐性格胆小的原因如下。①遗传的作用。人的神经系统类型在性格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人的气质影响着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研究还表明,神经系统的某些遗传特性可能影响到某些性格的形成,加速或延缓某些行为方式的产生和发展。②家庭的影响。家庭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研究证明,父母教育方式、家庭生活氛围和父母的性格对儿童的性格形成有明显的影响。此外,家庭的氛围、父母的文化素养及为人处世方式、学前儿童出生的顺序等因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性格特征的形成与发展。③幼儿园教育的作用。幼儿园的教育和教学对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④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2)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帮助齐齐克服胆怯。①需多鼓励学前儿童。老师要多给那些胆怯的学前儿童必要的关怀,对他们的进步给予热情和真诚的鼓励。学前儿童具有向师性,他们最相信老师的评价,所以老师的鼓励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老师要经常关注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的表现,帮学前儿童重建自信,主动让其回答问题,还要用赞赏、默认的眼光看着他,这样,学前儿童在老师的不断表扬和反复鼓励下,产生被认可、被接受的感觉,增强了大声讲话的信心,有助于消除讲话时的紧张感,从而克服胆怯。②用多种方式引导学前儿童。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来创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鼓励学前儿童积极进行同伴交往并大胆表达自己,让学前儿童的个性可以尽情展露。教师还可以利用角色游戏,能让学前儿童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因势利导,避免用枯燥乏味的说教。2.(1)这位教师的做法是不对的,她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教育——“以暴制暴”。“爸爸就不来接你”这样的严惩、恐吓和威胁性质的语言,不但会扼杀学前儿童的自尊心,还会使学前儿童丧失心理安全感。面对学前儿童的负面情绪,不正确的做法有:打骂、恐吓、哄骗;情绪“绑架”;取消权利;讲大道理;给学前儿童定性,贴上胆小或坏脾气等的标签。正确的做法应为: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找到学前儿童情绪激动的真正原因,寻找情绪背后的需求和想法;及时安慰;引导学前儿童宣泄负面情绪,给学前儿童“心理玩具”,提供缓解情绪的物品等。(2)帮助学前儿童控制情绪的具体有效方法有:①转移法:把注意力从产生消极否定情绪的活动或事物转移到能产生积极肯定情绪的活动或事物上来。例如:材料中的老师可以对学前儿童说:“让我们一起搭积木吧,搭完积木爸爸就来接你了。”②冷却法:当学前儿童情绪强烈对立时,成人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平静学前儿童的情绪上,使学前儿童尽快恢复理智,而不要“针尖对麦芒”,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办法,待学前儿童冷静下来后,让他想一想,自己刚才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要求是否合理等。例如:材料中的学前儿童一直在哭,老师可以采取暂时不理会的方式,等待学前儿童稳定自己的情绪。③消退法:对待学前儿童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例如,材料中的老师可以对学前儿童说:“你不要哭了,你的爸爸一定会来接你的。”3.(1)该材料主要体现中班学前儿童石头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其同伴交往类型主要是被拒绝型。材料中石头有主动交往意愿,但是缺乏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影响其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如下几方面:①学前儿童自身的特征。首先,性别、长相、年龄等生理因素和姓名影响着学前儿童被同伴选择和接纳的程度。其次,学前儿童的气质、情感、能力、性格等个性、情感特征影响着他们对同伴的态度和交往中的行为特征;材料中石头其年龄特征为活泼好动、易冲动、喜欢交往,四岁的石头正处于中班,喜欢从事结伙和合作的游戏与活动,但是其交往的技能技巧欠缺,影响了学前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材料中石头其气质类型倾向于胆汁质,精力旺盛,好冲动,做事情不善于先进行一定的思考;不同性别的儿童交往方式也是不同的,石头是男孩子,而材料中的林琳有可能是女孩子,其交往的手段、方法都有一定的差异,石头的行为更加的直接、豪放,林琳相对来说比较文静、内敛,对于这样的交往方式难易接受;②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活动的材料主要是玩具,学前儿童总喜欢围绕玩具而进行交流。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社交类型的学前儿童在自由活动下的表现不同。材料中的林琳在独自玩游戏,说明林琳处于独自游戏阶段,而石头交往中并没有掌握社会性交往的技巧,直接“抱住”林琳,这样的举止会使得林琳出现反感、不舒服的现象,因此推开了石头;这表明不同的活动类型会影响同伴交往。(2)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帮助石头建立良好同伴关系:①教会学前儿童合作,増强学前儿童的自信感。对于那些因为有攻击性行为而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教师需要教他们如何用积极的方式解决冲突;而对于那些害羞和孤僻的学前儿童,可以引导他们与更小的学前儿童提前活动,从而増强他们交往的信心,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②教会学前儿童游戏,提高学前儿童的参与度。一些不会游戏或对参与游戏缺乏方法的学前儿童,在游戏中学到被同伴群体接受的必要的社交技能,并能在游戏中改善与其他学前儿童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交往的技能。③教会学前儿童接纳,融洽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帮助被忽略型儿童和被拒绝型儿童积极和适当地对待同伴的参与,接纳他人的加入。④教会学前儿童表达,培养学前儿童的积极情感。教师在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中应当注意引导学前儿童,例如说话礼貌,对同伴表示同意和赞赏,微笑、拥抱、轮流做事(玩)共享一些东西,以及互相帮助等。项目六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项目考核一、单项选择题1.A2.A3.B4.D5.D二、简答题1.什么是学前儿童社会环境和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1)学前儿童社会环境。学前儿童社会环境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学前儿童社会坏境指的是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的总和,既包括能够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如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和社区环境等,也包括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狭义的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指的是学前儿童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中感受到的环境,它涵盖的是学前儿童生活中感知到的如家庭中的人员组成、自己与成员之间的关系,自己与幼儿园中的老师、同伴、环境的关系,自己与社区各个场所的关系,以及自己与这些场所的人的作用关系等。(2)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以及学前儿童与周围社会环境中不同人和物的接触,使学前儿童获得对社会环境的基本认识,体验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进而能够与社会环境进行良好互动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学前儿童理解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学会爱护和适应社会环境。2.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的意义是什么?(1)有利于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能够使学前儿童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所需的知识,提高其人际交往和社会生存技能,使学前儿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树立社会角色意识并学会履行社会角色责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进而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性开展的,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员都在引导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亲社会行为,使其学会同情、关心、帮助、谦让、抚慰、分享与合作等。(2)有利于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能够让儿童在社会环境中正确认知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树立道德意识,正确地规范其社会行为。学前早期的儿童道德认知比较笼统,有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暗示性,道德动机受眼前事物的制约,多是严格遵守成人的道德要求。但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学前儿童的道德认知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大大提高,开始能够从社会意义上来判断道德行为的好坏,自觉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3)有利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环境教育能够让他们在家庭、幼儿园、社区环境中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能够让其在社会环境中感受爱、学会爱、给予爱、分享爱,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能够让其在社会环境中学会自知、自信、自我管理和自我尊重;能够让其在未来生活中创意性地解决问题和做负责任的决定;能够让其有效地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对学前儿童国家环境的教育,能够培养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民族的认同感、对国家文化的传承意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等。3.作为学前教师,如何在保教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1)营造温暖、放松的心理环境,让学前儿童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学前儿童,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学前儿童。注意发现学前儿童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简单与其他学前儿童做横向比较;保护学前儿童自尊心,学前儿童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厉声斥责,更不能打骂。(2)帮助学前儿童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教师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为学前儿童做出榜样。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人;教师和学前儿童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学前儿童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允许学前儿童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学前儿童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其平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发现学前儿童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3)尊重学前儿童,让学前儿童主动发展,尊重学前儿童的人格、需要、兴趣。教师遇事要和学前儿童商量,把学前儿童当作活动的主人,允许学前儿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4)建立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充分利用学前儿童集体的教育力量。(5)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以身示范。4.什么是幼儿园环境?为什么幼儿园教育中要强调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请联系实际进行说明。(1)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含义。幼儿园环境从广义上说,幼儿园环境包括幼儿园共同实施教育作用的家庭.社区等大环境,狭义上思维幼儿园环境,则是指幼儿园内部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室内外的物质环境,教师与幼儿思维人际关系等。(2)幼儿园教育中,强调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因为: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②良好的幼儿园环境能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③良好的幼儿园环境能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例如,在“玩沙玩水”活动的物质环境设计中,教师可以投放一些废旧物品,如可乐瓶、果冻壳、小勺子等作为游戏、操作的材料,并且保证每个学前儿童有一件材料。这样,在学前儿童进行挖沙、运沙、堆沙的过程中,学前儿童必须相互协商、合作才能完成活动。既消除了学前儿童因为无活动材料而产生的侵犯性、破坏性行为,又给学前儿童创造了积极交往和交流的机会,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和情感也随之产生和发展。④良好的幼儿园环境能提高学前儿童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5.简述社区在幼儿园社会环境教育中的作用。(1)社区环境对学前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环境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前儿童,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社区会让学前儿童产生美好的情感,和谐积极的社区人文环境会给学前儿童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社区中的邻里关系、同伴关系、风土人情以及社区的建筑、活动设施、人文景观等都会对学前儿童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2)社区资源为幼儿园社会环境教育提供了现实支持。社区作为一个兼备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的社会小区,能为幼儿园社会环境教育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场所等多方面的支持。例如,幼儿园举行“认识不同的职业”主题活动时,可以邀请从事不同职业的社区成员(如记者、律师、医生、工人、设计师等)来分享自己的工作内容。从而使学前儿童懂得除了父母的工作类型和教师职业,社会上还有其他众多职业种类,自己与这些职业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认识和尊重他们的劳动。(3)社区文化是一种现存的教育资源。优秀的社区文化是幼儿园社会环境教育的宝贵资源。例如,有的幼儿园在课程中将社区的历史、风俗、革命传统等作为乡土教材来利用,加深了学前儿童对社区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丰富了学前儿童的情感,促进了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项目七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项目考核1.D2.C3.B4.D5.D二、简答题1.什么是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包括哪几个方面?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是促进学前儿童认识社会规范内容、体验社会规范价值,并形成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与习惯的教育,主要包括生活规范教育、活动规范教育、谨慎规范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等。其中,生活规范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规范的教育(卫生规则、作息规则的教育)和社会生活规范的教育(公共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规范教育主要包括学习、游戏和其他集体活动中的规则教育。谨慎规范教育主要包括交通安全规范、用电用火安全规范、交往安全规范、远离危险地及危险品等方面的教育。道德规范教育主要包括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以及初步的责任感、爱憎感、是非观等方面的教育。2.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有哪些意义?(1)社会规范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健康。例如,学前儿童知道不可以触摸电源、不能玩明火,到公共场所不得追逐打闹,不吃不干净的食物,这些都利于学前儿童不受到伤害。(2)社会规范教育有利于提升学前儿童的人格品质,发展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例如,尊敬师长、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等社会规范的学习,不仅能使学前儿童受到家长和教师的接纳与肯定,也能使学前儿童更易于被同伴接纳。(3)社会规范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劳动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学前儿童遵守并内化认真、勤劳等规范,能为其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创造美好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4)有利于学前儿童发展成为社会合格公民,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3.简述大班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阶段目标与内容。(1)大班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阶段目标。①生活规范:爱护物品和公共环境,用别人的东西时知道爱护;注意节约资源;遵守公共秩序。②活动规范: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规则和活动规则;学习自律;遵守规则,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认真做事,有始有终。③谨慎规范: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知识与技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危险应对能力和生存能力;学会正确、积极的求救和自救方法。④道德规范:具备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感;主动帮助家长和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错事应敢于承认,不说谎;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心胸豁达,学会接纳和原谅别人。(2)大班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内容。①生活规范:能遵守作息时间和幼儿园的规则,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了解和掌握接待客人的方法,主动与客人聊天;知道并遵守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周围公共场所的秩序,如银行、饭店、宾馆、浴池等地的公共秩序。②活动规范:能根据需要自己制定区域游戏的规则,并制作相应的提醒标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秩序感;掌握轮流技能,会用轮流、合作、交换、等待等方法与同伴游戏,不干扰他人游戏;能独立完成任务。③谨慎规范:理解和遵守与学前儿童关系密切的社会行为规则,熟悉交通、环保的标记,愿意按标记的提示行动;听从成人和同伴的劝告,不做危险的事;认识与人们生活、安全相关的常用标志及其含义;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更多地了解灾难的应急措施,知道各种急救措施,知道各种急救电话号码,如火警电话、公安局电话等;当发生诸如校园暴力、交通事故、社会恐怖犯罪活动等意外事故时,能采取一定的应急方法保护自己,把风险和伤害降到最低。④道德规范:初步学会关心和帮助父母,在父母生病时能进行简单的照料,具有初步的家庭责任感;能主动帮助教师和同伴,为集体做好事;能以集体一员的身份积极参加幼儿园、社区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具有初步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具有同情心、诚实和勇敢的品质;有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分辨一般的是非;热爱劳动,有责任心,对自己负责的事能有始有终地完成;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具有初步的社会责任感。4.如何进行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渗透教育?(1)幼儿园活动中的渗透教育。①游戏与区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游戏具有规则性,可以借助游戏进行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多样的区域活动也可以进行学前儿童社会规范教育,如,阅读区可以培养学前儿童正确的阅读习惯和爱护图书的情感与行为习惯。②相关领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首先,可以利用相关领域教育活动中的常规要求训练和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其次,可以利用其他领域教学中的相关内容渗透社会规范教育。最后,可以利用相关领域教育活动中的游戏环节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会规范意识与技能。③日常生活活动中的渗透教育。教师可以在学前儿童入园和离园时渗透礼貌用语教育,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随机事件,随时进行互相谦让、合作互助、尊重和宽容他人及注意安全等方面的规范教育。(2)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育。①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幼儿园应当借助一切交流机会和手段,向家长提供指导与帮助,帮助家长正确地进行家庭教育。首先,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为学前儿童提供模仿学习的好榜样。其次,家长可以利用家庭生活及带领学前儿童走亲访友、出去游玩或购物等时机,向子女进行社会规范教育。最后,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与恰当性,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②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共育。幼儿园可以与社区中的一些机构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到幼儿园为学前儿童讲述有关的社会规范知识,也可以带领学前儿童直接到这些机构中参观学习。项目八学前儿童社会文化教育项目考核一、单项选择题1.B2.A3.B二、简答题1.社会文化有哪些类型?(1)民族文化。①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指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优良文化,主要包括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艺术(如民间工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戏剧、建筑艺术、中华武术、传统音乐等)和民间风俗(如饮食文化、民风民俗、神话传说、民间游戏等)。②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指我国除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包括少数民族的名称、节日活动、服饰、饮食特色和风俗习惯等。③当代文化。当代文化是相对于传统文化来说的,主要体现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包括当代的节日活动,如国庆节;当代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塔、鸟巢运动场、水立方游泳馆等;当代发生的大事和文化活动等。(2)异域文化。异域文化主要是指除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包括外国的典型节日、服饰、饮食、礼节、风景名胜等。2.什么是学前儿童社会文化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文化教育是指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促使学前儿童认识我国的风土人情、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和历史,能够逐渐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维护民族文化尊严;同时学会以客观、公正、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形成初步的文化认知与判断力。3.社会文化教育的意义有哪些?(1)社会文化教育能够使学前儿童对本民族文化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社会文化教育可以使学前儿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只有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认同该文化背景,并且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社会文化教育是学前儿童文化性与社会性生成的根基。①社会文化教育是学前儿童文化性生成的根基。学前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就是对本民族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认同的过程。在学前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对他所属社群传统的模式和准则的适应,作为生活于特定文化中的学前儿童而言,从其出生之始,他的身体、心理的发展都要受到其所属族群自身文化的影响,如中国的物质文化(如汉字、文房四宝、琵琶与二胡等)、精神文化(如儒家、道家思想等),学前儿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会逐渐认同其文化特质。②社会文化教育能促使学前儿童成为社会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生成的根基。社会文化教育是社会文化与学前儿童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社会的教化和学前儿童自身的内化相结合的过程。人有高级神经系统,进而形成了语言和意识,这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人进行学习与交往,进而获得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规范。学前儿童因其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不同,会对社会文化有其独特的解读视角,这样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体。(3)社会文化教育有助于帮助学前儿童形成粗浅的多元文化意识。学前儿童社会文化教育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前儿童从精心选择的多元文化体系中受到文化熏陶和洗礼,感受各民族、各国的优秀文化,体验中西文化的差异,增强民族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学前儿童能够逐步形成粗浅的多元文化意识,并初步形成对各种文化的尊重和宽容的态度。4.如何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文化渗透教育?(1)幼儿园活动中的渗透教育。①区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教师需要结合学前儿童的经验、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当的材料,将社会文化巧妙地渗透到区域活动中,让学前儿童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学到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②相关领域活动中的渗透教育。教师应具有敏锐的社会文化教育意识,善于在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渗透社会文化教育。例如,在健康领域中,教师可以将民间传统游戏融入体育活动;在艺术领域中,教师可以将传统艺术融入教学;在科学领域中,教师可以将我国历史上的发明创造融入教学。③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教育。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处处都蕴藏着社会文化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契机随时进行社会文化教育。④环境创设中的渗透教育。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要充分体现家乡和民族文化特色,也要适当渗透异域文化,使学前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熏陶。(2)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育。①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教师在开展社会文化教育活动时,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家庭教育,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第一,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长资源。第二,教师要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文化教育。②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共育。幼儿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与社区合作,共同开展社会文化教育活动。首先,在社区生活中有许多潜在的学前儿童社会文化教育资源,教师应该挖掘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其次,社区内的文化设施、规章制度、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和道德风尚等社区文化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幼儿园可以将社区的历史、风俗、革命传统等作为乡土教材来利用,发挥社区文化对幼儿园教育的作用。项目九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项目考核一、单项选择题1.C2.C3.B4.C5.A二、简答题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有什么意义?(1)社会教育评价是调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质量的手段。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整体质量、学前儿童的发展情况、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等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的鉴别;了解制定的社会教育目标、选择的内容是否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的知识水平,评估幼儿园教师实施的教育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同时,可以通过评价结果知道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质量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使下一阶段的教育活动有的放矢,并加以改进,寻找科学的教育方法,选择最佳的社会教育方案和模式,从而提高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质量。(2)社会教育评价是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的需要和个别教育的依据。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前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状况、社会性发展程度和水平,从而判断和分析社会教育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从而对学前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进行科学鉴别,了解学前儿童在活动中掌握了哪些知识、发展了哪些能力、存在哪些长处和弱点等。同时,通过评价,可以指导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了解学前儿童,如哪些学前儿童掌握得比较好,哪些学前儿童掌握得不够好,从而为教师的个别辅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依据。(3)社会教育评价是提高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反思自身教育的效果,及时从中得到反馈信息,如哪些社会教育活动比较好,哪些社会教育活动不够好,为什么不够好,从而找到自己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做好补救工作,避免下次再出现。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运用学前发展理论、学前教育原理等专业知识审视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其自身专业化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同时,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状况,为其制订下一步教育活动计划提供依据。另外,评价的结果也为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沟通做好了准备,有利于实现家园共育的一致性,保证家园共育取得良好效果。2.什么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教育评价也是广大教师、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经常进行的活动。其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评价者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采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及社会教育活动做出客观、科学的价值判断。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原则有哪些?(1)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思想指导行动,评价者的教育目的不同,使用的评价体系、采用的评价方法、解释和处理的评价结果就会不同,这将最终决定评价工作的实际效果。(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时应采取公正、科学的态度,依据客观标准评价学前儿童,不能凭主观意愿或个人好恶,随心所欲地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做出评价。(3)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时,评价的内容要全面,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在评价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时,要注意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的协调统一。(4)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时,既要评价学前儿童已达到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评价学前儿童在某一阶段是否达到了该年龄学前儿童发展的一般要求,也要评价学前儿童的发展变化状态,进行纵向比较,评价学前儿童当前的发展较之过去的进步情况及今后的发展趋势。(5)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方案必须是现实可行的,能顺利实施推广和应用。(6)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时需要注重教育性,其目的在于促进学前儿童的自我完善和积极上进,发扬优点,改正缺点。4.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有哪些?(1)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指评价人员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进行直接观察,从中获得评价资料的方法。自然观察法适用于学前儿童发展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中。(2)谈话法。谈话法是指评价者通过与学前儿童面对面的交谈而收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资料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向学前儿童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要求学前儿童回答,从而收集资料,分析结果,得出结论。(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指评价者根据评价的目的,向学前儿童家长、教师等人发放问卷调查表,让其依据问卷内容对学前儿童在家庭、幼儿园的表现做出客观评估。一般而言,由于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难以完成问卷,但如果问卷经过特殊设计,那么也可以用于测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4)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是指依据被评价对象的主观判断,确定特定团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评价方法,主要用来评价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中,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是了解某一团体(通常是一个班级)内人际交往状况和结构、各成员的人际交往状况及其在该团体中的地位,用这种方法获得的信息可以有效预测学前儿童以后的社会情感适应。社会测量法的常用方法包括同伴提名法、配对比较法、行为评定表等。(5)情境测验法。情境测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来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将学前儿童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境中,由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境中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的方法。这种方法除了设置自然场景,也可以采用语言或图片等形式向学前儿童提供问题情境,来测评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5.试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方面的评价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价值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