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课件 项目一 学前儿童生理特点与卫生保健_第1页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课件 项目一 学前儿童生理特点与卫生保健_第2页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课件 项目一 学前儿童生理特点与卫生保健_第3页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课件 项目一 学前儿童生理特点与卫生保健_第4页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课件 项目一 学前儿童生理特点与卫生保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一

学前儿童生理特点与卫生保健知识目标了解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掌握学前儿童各系统形态结构的特点及生理活动的规律技能目标基本掌握学前儿童各系统的保健要点及方法素养目标明确学前儿童生理特点的重要性,树立学前儿童生理保健的科学理念学习目标情境导入赵女士的女儿今年5岁,正在上幼儿园大班。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女士去接女儿时发现老师正在组织小朋友们进行拔河比赛。比赛形式很丰富,有男孩比赛、女孩比赛和班级比赛等,现场活跃的气氛让小朋友们都很开心。但赵女士不禁担心,女儿这么小,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这样做会不会伤害女儿的身体。思考: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合适?现今托幼机构中实施的哪些措施不符合孩子的生理特点?CONTENTS01人体概述02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特点与保健任务一人体概述任务一人体概述一、人体形态结构特点二、人体生理活动规律人体发育始于受精卵,经过生长和发育,人体逐渐成熟,在各个年龄段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学前儿童期的儿童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人体的基本形态从外形看,整个人体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和四肢四个部分(见图1-1)。人体的表面是皮肤,皮肤下面有肌肉和骨骼。在人体的头部和躯干部,由皮肤、肌肉和骨骼围成了两大腔:颅腔和体腔。(1)头部。头部分为脑颅和面颅,脑颅比面颅发达,颅腔内容纳脑;面颅有眼、耳、鼻、口等器官。(2)颈部。颈部是头部与躯干部连接的部分,较短而运动灵活。一、人体形态结构特点(3)躯干部。躯干前后径小于左右径,适于直立。躯干前面可分为胸、腹、盆部和会阴;后面可分为背、腰、骶。躯干内部的体腔以膈肌为界,分为胸腔与腹腔,分别容纳胸腹脏器。胸腔中有心脏、食管、气管和肺等器官;腹腔中有肝脏、脾脏、胃、小肠、大肠等器官(见图1-2)。腹腔下方骨盆内部的空腔称为盆腔,盆腔内除了直肠、膀胱等器官,还有男性或女性的生殖器官。(4)四肢。四肢分为上肢和下肢。上肢由肩、上臂、肘、前臂、手等部分组成,具有灵活的关节;下肢由髋、大腿、膝、小腿、足等部分组成,宜于直立和行走。一、人体形态结构特点一、人体形态结构特点

(二)人体的基本结构

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之间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人体的组织;不同的组织相互结合构成器官;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构成系统。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执行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

1.细胞

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但其结构基本相似,化学成分大致相同。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细胞的功能极其复杂,大部分细胞的基本功能是进行新陈代谢。此外,每一类细胞还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如红细胞能够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吞噬作用;肌细胞具有收缩作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以后能够产生兴奋,并具有传导兴奋的作用。

2.组织、器官和系统

(1)组织。组织是由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的,不同的组织有其自身的形态和功能特点。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2)器官。器官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够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如心、肝、肺、脾、胃等每个器官在人体内部都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系统。系统是能够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而组成的多个器官的总和,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按一定顺序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功能。人体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不同系统,如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二、人体生理活动规律

人体结构是生理功能实现的物质基础,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人体及各个组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是各种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生理活动的调节机制。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新陈代谢过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机体将从外界摄取各种物质,如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无机盐等,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转变为自身的物质,这一过程称为同化作用;机体将自身部分营养物质分解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异化作用。另一方面,机体在进行同化作用时要吸收能量,在进行异化作用时要释放能量。后者所释放的能量,除一部分用于同化作用外,其余的用于供应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及产生热能。因此,新陈代谢又可分为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其一旦停止,生命也就停止。不同机体甚至同一机体在不同的情况下,其代谢过程和形式都各有特点。二、人体生理活动规律

2.生长和发育

生长一般指生命个体的生长,从生物学意义上说,当受精卵开始发育时,即意味着生命开始了其生长的过程。发育是指生命个体在生长的过程中,各组织、器官和系统都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直至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功能的完善和成熟。生命体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后,能够产生和自己相似的子代,称为生殖。在生殖过程中,机体会表现出另一些生命特征,即遗传和变异。各种生物都能通过生殖产生子代。亲代和子代之间无论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方面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亲代和子代每个个体间又不完全相同,总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变异。二、人体生理活动规律(二)生理功能的调节

机体内各器官、系统各自进行着各种生理功能活动,而机体内、外环境又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因此机体内必须具有一套精确的调节机制,不断地调节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使机体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机体的这种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方式进行的。1.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建立了一种相对独立活动的组织形式,它能够将信息从一个部位传到另一个部位而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做出规律性应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二、人体生理活动规律2.体液调节机体细胞产生的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如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激素等,可通过体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等)输送到机体各处,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活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许多器官、组织、细胞自身能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器官、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不依赖于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因此称为自身调节。例如,组织细胞能够使积累的代谢产物被迅速地运走,这种现象又可称为局部体液因素调节。以上三种调节各有其重要性和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精准;体液调节相对神经调节而言,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自身调节对维持机体细胞自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任务二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特点与保健任务二

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特点与保健一、运动系统二、呼吸系统三、消化系统四、循环系统五、泌尿系统任务二

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特点与保健六、生殖系统七、内分泌系统八、神经系统九、感觉器官十、皮肤(一)运动系统概述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对身体起着运动、支持和保护作用。骨以不同形式(不活动、半活动或活动)连结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肌肉提供了广阔的附着点。可以活动的骨连结叫关节。肌肉是运动系统的主动动力装置,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结为枢纽,从而实现其运动功能。(二)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1.骨骼(1)骨骼生长迅速。学前儿童正处于身体迅速生长时期,骨膜较厚,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骨有良好的营养作用,能够促进骨骼不断生长加粗,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和骨组织的再生与修复。充足的营养、阳光(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能制造出维生素D)和适当的运动有利于骨骼的发育。全身主要骨骼示意图(见图1-3)。一、运动系统(2)骨骼柔软易弯曲。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骨组织的化学成分是有区别的。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骨组织中含有较多的骨胶原蛋白等有机物(超过1/3)和较少的钙、磷等无机物(不足2/3)。由于有机物赋予骨骼弹性,而无机物赋予骨骼硬度,所以学前儿童的骨骼弹性大、硬度小,好比鲜嫩的柳枝。他们可以做到许多成年人无法做到的动作,但同时他们的骨骼也很容易出现变形、弯曲。若婴幼儿缺乏维生素D或钙,易导致“O”型腿或“X”型腿。婴幼儿不易发生骨折,即便骨折,一般是折而不断,这种现象称为“青枝骨折”。(3)颅骨骨化尚未完成。新生儿的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的间隙较大,在颅骨顶部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间隙称为囟门。前囟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出生后2~4个月闭合。囟门闭合的时间反映颅骨骨化的程度,如果囟门提前闭合,会造成小头畸形,同时伴有智力落后;如果囟门闭合过晚,可造成佝偻病、呆小症和脑积水等。正常情况下前囟是平坦的,当婴儿呕吐频繁或腹泻次数过多,大量丢失水分时可导致前囟凹陷;脑膜炎、脑炎、维生素A过量、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高烧(如幼儿急疹)等都可导致前囟膨隆或凸起。因此,要多注意前囟的改变,凹陷或膨隆都要及时就医。一、运动系统(4)腕骨未完全钙化。腕骨共8块,新生儿的腕骨全部由软骨组成;6个月后,逐渐出现骨化中心,整个腕骨在10~13岁骨化完成,女孩较男孩早两年完成。所以,学前儿童的手部力量小,不能拿重物,为他们准备的玩具不能过重。(5)胸骨未完全结合。婴幼儿的胸骨分为胸骨柄、胸骨体、胸骨剑突三部分,到20~25岁才能愈合成为一个整体。若婴幼儿缺乏维生素D和钙,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及坐姿不正确,可造成胸骨畸形。(6)骨盆尚未长结实。骨盆是由髋骨与脊柱下部的骶骨和尾骨围成的骨性腔。婴幼儿时期,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借软骨连结起来,一般在18~25岁才骨化成为一块完整的骨。婴幼儿的骨盆和成人不同,还没长结实,不正确的运动方式可能使组成髋骨的三块骨发生移位,因此,婴幼儿在玩耍时要注意安全。例如,学前儿童从挺高的地方往硬地上跳,就可能伤到骨头,使骨盆变形。一、运动系统(7)脊柱的生理弯曲还未固定。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支柱,是由脊椎骨叠加而成的,脊柱的变化反映椎骨的发育情况。成人的脊柱从侧面看呈“S”型的弯曲(见图1-4),这些弯曲可以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保护内脏和脑;能够平衡身体,并能负重。脊柱的生理弯曲随着动作的发展而逐渐形成,新生儿出生时脊柱由软骨组成,几乎是直的,只有最下方的骶部有弯曲;3个月左右会抬头,逐渐形成颈前曲;6个月左右能坐,形成胸后曲;1岁左右开始站立行走,形成腰前曲,以维持行走时身体的平衡。颈曲和胸曲要到7岁以后才能被韧带固定基本定型,腰曲要在13岁才能固定。一般到18~25岁,脊柱的生理弯曲才能完全固定。一、运动系统2.肌肉(1)肌肉容易疲劳。新生儿肌肉的重量仅占体重的1/5,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占体重的比例逐渐上升,5岁时其比例达1/3左右,而到青春发育期其比例接近1/2。学前儿童肌肉中所含水分较成人多,蛋白质

、糖和无机盐较成人少,因此学前儿童肌肉柔嫩,收缩力较差,力量小,易疲劳。但由于学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所以疲劳后恢复较快。年龄越小的孩子,这种特点越是明显。在组织学前儿童进行户外活动时,要适时让他们休息,避免过度疲劳。(2)大肌肉发育早,小肌肉发育晚。婴幼儿时期,支配大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早,故大肌肉动作发育较早,躯干及四肢活动能力较强,3~4岁时上、下肢的活动已比较协调;支配小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晚,手部、腕部小肌肉群的活动能力较差,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例如,学前儿童会跑、会跳了,可是画条直线却很费劲,这与不同肌肉群的发育早晚有一定的关系。一、运动系统3.关节和韧带(1)关节窝较浅,肘关节易脱臼。学前儿童关节窝(见图1-5)较浅,周围韧带较松,关节的活动性及伸展性较强,但牢固性较差,在较强外力的作用下容易脱臼,肘关节、髋关节尤为如此。脱臼时常伴有关节囊撕裂及韧带损伤,甚至会失去运动功能。当学前儿童肘部处于伸直位置时,若被猛力牵拉手臂,就可能造成“牵拉肘”。

(2)足弓不结实,易塌陷形成扁平足。足弓靠肌肉和韧带维持,有了足弓(见图1-6),脚下就有了弹性,可以缓冲在运动时产生的震动;站立时,人体重心可以分散在脚底的几个点上,站得更稳;可以保护脚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婴幼儿足弓周围韧带较松、肌肉细弱,若长时间站立、行走,足底负重过多,易引起足弓塌陷,特别是肥胖儿更易发生扁平足。一、运动系统典型案例案例一:一名幼儿跟着妈妈上街购物,在路口等红绿灯时,妈妈急忙带小朋友过马路,幼儿脚步一时没跟上,手臂被猛然一拉,立刻痛得哇哇大哭,手臂应声垂了下来。案例二:金女士在和3岁的女儿玩耍时,拉着女儿的手轻轻一拽,女儿便哭出了声。金女士很着急,以为女儿扭伤了筋骨,立刻抹上了红花油、云南白药,但女儿一直感觉疼痛,不停地说:“手掉了,手掉了。”过了一夜,女儿疼痛持续,金女士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赶忙找到骨科大夫,确诊为脱臼。案例分析:学前儿童关节活动性大,韧带松弛,牵拉负重后容易引起脱臼。生活中,家长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儿童关节脱臼,比如当儿童走路不小心摔倒,家长一般会本能地拽起儿童;突然有辆车从拐角开出来,家长会吃惊地猛拉儿童的胳膊;给儿童穿衣服时,特别是套头的衣服,如果从袖口中拽起儿童的胳膊时用力过猛,也会引起脱臼。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避免用力或过猛地牵拉儿童的肢体。给儿童穿衣服时,动作要轻,要顺着儿童,不要生拉硬拽;牵着儿童的手走路或上下台阶时,一定要慢,跟着儿童的步伐。(三)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保健1.教育学前儿童保持正确姿势保持正确姿势,形成良好体态,即“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保证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育。不良的体态,如驼背、严重脊柱侧弯等,会使学前儿童胸廓畸形,严重影响其心肺发育,导致其易患呼吸系统疾病。体态不良的学前儿童也会容易产生自卑感,影响健全性格的形成。为防止学前儿童骨骼变形,使其形成良好体态,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婴儿不宜过早坐和站,不宜睡软床和久坐沙发。②负重不要超过自身体重的1/8,更不能长时间单侧负重。③学前儿童开始学写字、绘画时,桌椅的高矮要合适,还要及时纠正学前儿童写字、绘画时握笔过低的毛病。④教师要随时纠正学前儿童坐、立、行中的不正确姿势,并为学前儿童做出榜样。2.组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可使肌肉更健壮有力,刺激骨的生长,便于身体长高,并促进骨中无机盐的积淀,使骨更加坚硬。在进行户外活动时适当接受阳光照射,可使身体产生维生素D以预防佝偻病。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血液循环加快,可为骨骼和肌肉提供更多的营养。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及运动量,使其全身得到充分锻炼。一、运动系统3.衣服要宽松适度学前儿童不宜穿过于紧身的衣服,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鞋过小会影响足弓的正常发育。衣服、鞋宽松应适度,过于肥大会影响运动,易造成意外伤害。4.供给充足的营养骨的生长需要大量蛋白质、钙和磷等,还需要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肌肉生长及“能量”的储存,需要大量蛋白质和葡萄糖。合理膳食是保证骨骼、肌肉发育的重要条件。

5.注意保护好关节和韧带成人不要猛力牵拉儿童的手臂,以防伤到儿童的肘关节、肩关节;教育儿童不要从高处往硬地上跳,避免伤到骨盆。另外,教师在组织学前儿童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时,尽量避免在硬的地面上做跳跃运动。一、运动系统(一)呼吸系统概述呼吸系统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的总称,由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通常把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把气管和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见图1-7)。(二)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特点1.呼吸道的特点(1)鼻腔。鼻腔较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无鼻毛,极易受感染。感染时鼻黏膜充血肿胀,致使鼻腔更加狭窄,甚至鼻塞。婴儿不会张口呼吸,鼻塞会导致其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和拒绝吮乳。鼻中隔前下方易因干燥、外伤而出血。(2)咽。咽是一个前后略扁的肌性管道,是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在咽部,有通向中耳的小管,称为耳咽管(也称为咽鼓管)。学前儿童的耳咽管较宽、短、近水平位,上呼吸道感染时易并发中耳炎。二、呼吸系统(3)喉。喉腔狭窄,软骨柔软,黏膜脆弱,膜下组织较疏松,富含淋巴组织和血管,故轻微炎症即可引起梗阻而致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生窒息。声带较短而薄,声门肌肉娇嫩易疲劳,易充血肿胀变厚,造成声音嘶哑。由于喉头保护性反射功能差,容易发生食物、药物、玩具等异物进入气管,从而引起气管异物。(4)气管、支气管。气管、支气管管腔较狭窄,管壁柔软,黏膜、血管丰富,分泌黏液不足而较干燥,纤毛运动功能较差,故易发生感染而导致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由于炎症致使管腔变得更狭窄,导致呼吸管道阻塞,可引起呼吸困难。右侧支气管较垂直,因此异物较易进入右侧支气管。2.肺的特点肺的弹性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肺泡数量较少且容量小,但间质发育良好,整个肺含血较多,含气较少,容易发生感染。感染时易导致黏液阻塞,并引起肺不张、肺气肿及肺淤血等。学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机体需氧量相对比成人多,只能加快呼吸频率以满足机体需要,所以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因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婴幼儿呼吸节律常不稳定,容易出现深、浅呼吸交替,或呼吸节律不齐、间歇、暂停等现象;另因其呼吸肌较弱,因此以腹式呼吸为主。二、呼吸系统(三)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保健1.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1)养成用鼻呼吸的习惯,充分发挥鼻腔的保护作用。若学前儿童白天张口呼吸、晚上睡眠时打鼾,可能是由于鼻咽后壁的增殖腺肥大,应及时去医院诊治。(2)教育学前儿童不挖鼻孔,以防鼻腔感染或引起鼻出血。(3)教育学前儿童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不要面对他人,要用手帕捂住口鼻。(4)教给学前儿童正确的擤鼻涕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个鼻孔擤另一个鼻孔,不要太用力,更不要同时按住两个鼻孔擤,以免鼻腔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5)不要让学前儿童蒙头睡觉,以保证在睡眠时能吸入新鲜空气。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新鲜空气里病菌少,含氧量充足,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满足机体需要,还可以增强学前儿童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尤其是寒冷地区或冬季更要注意通风,呼吸新鲜空气。二、呼吸系统3.科学组织学前儿童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可以加强呼吸肌的力量,促进胸廓和肺的正常发育,增加肺活量。户外活动还能提高呼吸系统对疾病的抵抗力,预防呼吸道感染。在组织学前儿童做体育游戏、跳操、跑步时,应教会其注意配合动作,自然而正确地加深呼吸。4.严防气管异物培养学前儿童安静进餐的习惯,教育学前儿童不要边进食边说笑,更不可将食物抛起来“接食”。易导致儿童气管异物的10类食物:①果冻;②麻花、糖果;③鱿鱼丝、牛肉干;④花生酱;⑤坚果类;⑥小巧圆形带核的水果(如荔枝、葡萄、樱桃、枣等);⑦多纤维蔬菜(如芹菜、豆芽等);⑧大肉块;⑨长面条;⑩多刺的鱼。在食用以上10类食物时,要注意学前儿童的进食情况,提醒学前儿童安静进食。5.保护学前儿童声带选择适合学前儿童音域特点的歌曲或朗读材料,每句不要太长,每次练习发声时间最长为4~5分钟。因为儿童音域相对较窄,声带易疲劳,如果儿童发声时间过长、发声方法不正确或者经常哭闹、大声喊叫,都会使儿童的声带受到伤害。因此,为了保护学前儿童的声带,要鼓励儿童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说话,避免高声喊叫。唱歌的场所还应保持空气流通、清新,温度适宜,温度不低于18~20℃。如儿童得了伤风感冒,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少说话。二、呼吸系统典型案例

家住昆明的刘女士在听3岁儿子唱从幼儿园学的《小鸡小鸡》歌曲时,刚开始还以为儿子嗓子发炎了,但从网上搜出这首歌后,刘女士彻底怒了。在从事法律工作的她眼中,这首歌不仅低俗,而且在唱歌时还需要扯着嗓子,老师不应该教儿童唱这种歌曲。这首《小鸡小鸡》音调高、起伏大,大部分旋律和歌词听起来就像是农场里受惊时的小鸡发出的噪音,以及其他各种家禽奇怪的、诡异的吼叫声。刘女士在班级群中质疑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引来众多家长的共鸣和转发。据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唱流行歌曲、网络歌曲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些学前儿童教师从网上下载歌曲时,并未考虑该歌曲是否符合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案例分析:上述幼儿园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时没有考虑到学前儿童的生理特征,只是单纯为了好玩、有趣。一般而言,成人歌曲音域较宽,音高、起伏大,而3岁左右的学前儿童咽部、声道的肌肉尚未发育成熟,音域相对较窄,所以让学前儿童学唱成人歌曲会加重学前儿童肌肉和神经组织的损伤,使学前儿童的声带受到伤害。该幼儿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为学前儿童选择符合该年龄阶段的歌曲进行演唱。(一)消化系统概述消化系统(见图1-8)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和肠腺等。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营养物质)和吸收(营养物质)。人体摄入的食物不能直接为人体所利用,必须通过消化系统将食物变成结构简单的营养物质才能供机体吸收和利用。消化是通过消化管和消化液的作用把食物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吸收是经消化的食物成分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三、消化系统(二)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特点

1.口腔口腔内有牙齿和舌等结构,同时还有导管开口于此的唾液腺。就牙齿而言,它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人的一生中先后出现两副牙—乳牙和恒牙。婴儿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长出乳牙(一般都是中切牙);出生后6~8个月,下中切牙萌出;2~2.5岁出齐20颗乳牙。乳牙萌出过程中,恒牙已开始发育。乳牙因牙釉质薄,牙本质较松脆,易生龋齿。恒牙一般于6岁左右开始萌出,首先萌出的恒牙叫第一恒磨牙,又叫六龄齿。恒牙渐次与乳牙进行交换,14岁左右全部交换完毕。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和吞咽功能,其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垫,有助于吸吮活动,早产儿则较差。新生儿及学前儿童口腔黏膜薄,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6个月时唾液分泌明显增多。3个月以下婴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下,不宜进食淀粉类食物。婴儿口底浅,不会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发生生理性流涎,随着生长可逐渐消失。三、消化系统2.食管学前儿童的食道比成人的短且狭窄,黏膜薄,管壁肌肉组织及弹性纤维发育较差,易受到损伤。因此,为婴幼儿准备的食物应碎、细、软、烂、嫩。3.胃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时其位置变为垂直;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贲门括约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且自主神经调节差,故易引起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胃黏膜有丰富的血管,但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酶的分泌均较成人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学前儿童胃壁肌肉薄,伸展性较差。年龄越小,胃的容量越小,分泌的胃液在质和量上均不如成人,其酸度和酶的效能也没有达到成人的标准,所以消化能力较成人弱。为婴幼儿提供的食物数量和每日进餐的次数与间隔时间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以防造成饥饿或消化不良。三、消化系统4.肠学前儿童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或为坐高的10倍,有利于消化吸收。肠黏膜细嫩,富含血管和淋巴管,小肠绒毛发育良好,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肠系膜柔软而长,黏膜下组织松弛,尤其是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肠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可经肠黏膜进入体内,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5.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婴儿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但易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可使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浸润、变性坏死、纤维增生而肿大,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对脂肪的乳化能力较差,不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故婴幼儿饮食不能过分油腻;肝糖原储存较少,饥饿时容易出现低血糖症,如心慌、出冷汗、无力等,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宜少食多餐。另外,此时期肝解毒能力差,损坏肝功能的药物要慎用。6.胰腺胰腺分为内分泌和外分泌两部分,前者分泌胰岛素控制糖代谢,后者分泌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与胆汁及小肠的分泌物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对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婴幼儿时期胰液及其消化酶的分泌极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病因素影响而被抑制,从而导致消化不良。三、消化系统(三)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保健1.注意口腔卫生,保护牙齿学前儿童要保持口腔与牙齿的卫生应做到以下六点:①定期检查牙齿;②培养学前儿童早、晚刷牙,饭后或吃糖后漱口的好习惯;③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不咬硬物;④纠正口腔不良习惯,防止牙列不齐;⑤给牙齿适宜的刺激;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阳光。2.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保持心情愉快,安静进餐;②细嚼慢咽,不吃汤泡饭;③饮食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少吃零食;④不挑食、不偏食;⑤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3.饭前饭后不做剧烈活动饭前半小时和饭后半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午饭后最好组织学前儿童散步15~20分钟,再入睡。4.培养学前儿童定时排便的习惯

学前儿童应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适当运动、多吃蔬菜和水果等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多喝开水等都可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三、消化系统(一)循环系统概述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各组织要不断地得到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又要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他废物不断地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主要由循环系统来完成。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心脏和血管(见图1-10),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一部分二氧化碳及一些代谢物质。淋巴循环系统包括淋巴液、淋巴管和淋巴结,其主要功能是运输全身淋巴液进入静脉,是静脉回流的辅助装置,同时还具有防御的重要功能。四、循环系统(二)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1.学前儿童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1)血液。血液是存在于心脏和血管里的液体,包括血浆和血细胞。①学前儿童的血液总量相对比成人多,年龄越小,比例越大。但学前儿童的造血器官易受到伤害,某些药物及放射性污染都会对造血器官造成极大的危害。②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迅速,血液循环量增加很快。新生儿出生时血液总量约300mL;1岁时血液总量加倍,约600mL;10岁时的血液总量为出生时的6~7倍,约2000mL。若喂养不当或学前儿童严重挑食、偏食,容易发生贫血。③学前儿童血液中血浆含水分较多,含凝血物质(纤维蛋白、钙等)较少,因此出血时血液凝固得较慢。如新生儿出血需要8~10分钟才能凝固,学前儿童出血需要4~6分钟凝固,成人出血只需要3~4分钟就能凝固。④学前儿童血液中的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量不稳定,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不同。新生儿在刚出生时,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高达500~700万个/立方毫米,血红蛋白浓度为每100mL血液中含15~22g,之后逐渐减少,至出生后2~3月达到最低水平,出现生理性贫血。此后,两者的数量又逐渐增加,至12岁左右达到成人水平。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浓度为每100mL血液中含12~15g;成年女子的血红蛋白浓度为每100mL血液中含11~13g。⑤学前儿童5~6岁时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和成人接近,但中性粒细胞较少,对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吞噬能力较差,而防御功能较差的淋巴细胞较多,因此这个时期的学前儿童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易感染疾病。四、循环系统(2)心脏。心脏(见图1-11)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奔流不息,把血液输送至全身。①心脏的体积比例相对成人较大,其重量的增长是不均衡的。新生儿出生时,心脏重20~25g;1岁时,心脏重60~75g,为出生时的2~3倍;5岁时的心脏重量为出生时的4倍;9岁时的心脏重量为出生时的6倍;青春期时心脏重量达到成人水平。②心脏的位置和形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2岁以下的学前儿童心脏多呈横位;2岁以后随着学前儿童的站立行走、肺及胸部的发育和横膈的下降等,心脏由横位逐渐转为斜位。婴幼儿时期心脏的形状为球形、圆锥形或椭圆形;6岁后心脏的形状接近成人心脏,为长椭圆形。③心率较快,且节律不稳定。学前儿童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学前儿童心脏输出量少,而新陈代谢旺盛,为满足机体需要,只有加快心率来补偿。年龄越小,心率越快。由于学前儿童神经调节不完善,心脏收缩的节律不规律,心率在10岁左右才比较稳定。常以测量脉搏来表示心率。四、循环系统(3)血管。血管(见图1-12)有三种,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①学前儿童血管的内径相对较成人粗,毛细血管丰富,因此血流量大,供给身体各部分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充足。②学前儿童血管相比较成人短,血液在体内循环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短。血液循环快,供血充足,有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消除疲劳都有良好的作用。③学前儿童血管壁薄,弹性小。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壁增厚,弹性纤维增多,弹性加强。到12岁时,已具有成人动脉的构造。④学前儿童血压比成人低得多,年龄越小,血压越低。这是由于血管的发育程度在6~7岁以前超过心脏的发育,加之心脏发育不成熟,排出的血量少,血液内的水分和浆液较多,血管的内径大,受到的阻力小,因而血压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也逐渐升高。2.学前儿童淋巴循环系统的特点学前儿童淋巴循环系统发育较快,淋巴结防御和保护功能比较显著,表现为学前儿童时期常有淋巴结肿大的现象,但淋巴结的屏障功能较差,感染后易于扩散。2岁以后,扁桃体增大较快,在4~10岁时发育达到高峰,14~15岁时逐渐退化,故学前儿童常见的扁桃体肥大往往是生理现象。四、循环系统(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保健1.合理营养,预防贫血学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要补充足够的营养,多进食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瘦肉、蛋黄、动物肝脏等,还要注意纠正儿童挑食、偏食的习惯,预防缺铁性贫血。2.衣着要宽松适度,保证血液循环通畅过紧的服装、鞋子和帽字会影响血液循环的速度,使学前儿童不能及时从外界呼吸到氧气,也不能及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3.合理组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组织学前儿童进行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体育锻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造血功能;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增加每搏输出量。同时要做到动静交替和劳逸结合,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四、循环系统(一)泌尿系统概述人体在新陈代谢中所产生的废物必须排出体外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气体由肺排出,而水和水溶性废物除一部分经皮肤(通过排汗)和消化道(通过粪便)排出外,其余绝大部分则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泌尿系统(见图1-13)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肾脏生成尿液,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排出尿液,膀胱还能暂时储存尿液。(二)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特点

1.肾脏肾脏是生成尿液的器官,形似蚕豆,人体左右各一个。肾脏主要是由肾实质(皮质和髓质)构成的,肾实质又由100多万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又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构成,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见图1-14)。学前儿童肾脏的重量相对大于成人,新生儿的肾脏约占体重的1/120,成人的肾脏约占体重的1/200。但学前儿童肾脏的功能较成人差,因为学前儿童年龄小,未成熟的肾单位多,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差,且年龄越小,肾小管越短,再吸收和分泌功能也越差。五、泌尿系统2.输尿管婴幼儿输尿管较长且弯曲,管壁肌肉和弹性纤维发育不完善,容易扩张,并且容易受压扭曲而导致梗阻,造成尿流不畅从而诱发感染。3.膀胱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需要的水分多,但膀胱容量小,储尿能力差,加之神经系统对排尿的调节能力差,故排尿的次数较多。同时,学前儿童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对排尿尚无约束能力,当膀胱内尿液充盈到一定量时,就会不自觉地排尿。年龄越小,表现得越突出,故学前儿童时常会出现遗尿现象。

4.尿道婴幼儿的尿道较短,尤其是女童的更短,再加上尿道口离阴道、肛门都很近,很容易发生感染。适量饮用白开水,既有利于体内代谢废物及时随尿排出,又可以减少泌尿道感染。五、泌尿系统(三)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保健1.培养学前儿童定时排尿的习惯从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训练婴儿自觉排尿的能力。1岁左右,可训练儿童坐便盆排尿,但不要让其坐在便盆上吃糖果、玩玩具,避免儿童把便盆误认为是小板凳而不能建立定时排尿的条件反射。家长要掌握好“度”,既不能让儿童太频繁地排尿,也不能让儿童经常憋尿。过于频繁地排尿会影响正常的储尿功能而引起尿频;经常憋尿会使膀胱壁过度伸展而失去收缩能力,发生排尿困难情况,同时容易感染。经过训练,儿童一般要到3岁左右才具有主动控制排尿的能力。在组织活动、睡觉前等均应提醒学前儿童排尿。

2.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培养学前儿童养成每天晚上洗屁股、洗外阴的习惯。毛巾和盆要专用,并且要定期进行消毒,不要用洗脚水洗屁股、洗外阴。厕所、便盆要每天刷洗,防止传染疾病。1岁以后可穿封裆裤,教育学前儿童不要坐地上,不要玩弄生殖器,以免引起尿路感染。五、泌尿系统3.保证充足的饮水每天要让学前儿童喝适量的白开水,使体内废物能及时随尿排出,维持身体健康。另外,人体内如有充足的尿液自上而下流动,对尿道会有清洗作用,可以减少上行性泌尿道感染。4.观察尿液颜色,分辨尿液气味正常的尿液一般呈淡黄色,但当人体泌尿器官或其他器官、系统等出现问题时,人的尿液还会呈现红、黄、棕、绿、白、黑等颜色。同时,也要注意分辨尿液的气味,一旦学前儿童的尿液颜色和气味异常,应及时就医。五、泌尿系统(一)生殖系统概述生殖是生物繁衍后代、保证种族延续的重要生命过程。生殖系统根据性别可分为男性生殖器(见图1-15)和女性生殖器(见图1-16),生殖器又分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两部分。男性的外生殖器官有阴囊、阴茎,内生殖器官有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射精管和前列腺。女性的外生殖器官主要有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前庭大腺,内生殖器官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睾丸和卵巢能分泌性激素,因此又称为性腺。(二)学前儿童生殖系统的特点学前儿童生殖系统的发育是非常缓慢的,到青春期时才迅速发育。男性儿童1~10岁时睾丸生长得很慢,其附属物相对较大,虽然8~9岁时已具有分泌雄激素的功能,但分泌量极少。女性儿童的卵巢滤泡在胎儿时期最后几个月已经成熟,但在青春期前发育缓慢,到月经初潮时才达到成人重量的30%,只有在性成熟后才开始正常排卵。新生儿出生后,母体性激素下降,而学前儿童本身性腺未发育,没有或很少有雌激素的刺激作用,因而生殖系统没有特殊的发育,只是在儿童身体增长中按比例增长。六、生殖系统(三)学前儿童生殖系统的保健1.学前儿童的衣物分类洗学前儿童的内衣、外衣最好分开洗,尤其是袜子、鞋垫等物品一定不要和内衣一起清洗。因为学前儿童的脚爱出汗,而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真菌滋生,如果将带有真菌的袜子、鞋垫和内衣一起清洗,就很可能导致生殖系统感染。2.让学前儿童养成每天清洗外阴的习惯要保持学前儿童生殖器官的清洁卫生,经常用流动水清洗外阴;女孩要注意从前往后清洗,最后清洗肛门。勤换洗内裤,内裤要宽松。若学前儿童出现玩弄生殖器的现象,或出现“习惯性擦腿动作”,成人不要责骂,要以有趣的事情吸引其注意力,并查明其出现这类行为的原因,如内裤过紧、蛲虫病、卧室过暖等都可能是诱因。3.进行科学、随机的性教育3岁左右的女童常常会提出“为什么他站着撒尿?”之类的问题;5~6岁时,学前儿童可能出现恋父、恋母情结,并提出“我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婴幼儿时期是形成性别角色、发展性心理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应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的、随机的性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性别自我认同,并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性侵害。六、生殖系统典型案例

王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幼儿园小班,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孩子总是对小鸡鸡、小雀雀这样的话题不厌其烦,还学爸爸一样站着尿,“他爸爸带她洗澡都是穿着内裤的,她竟然指着她爸爸的内裤说她爸爸,你那里像一个棒棒糖,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让她不说!”和王女士有相同烦恼的家长还真不少。“我家儿子喜欢摸自己的生殖器官。”张先生告诉记者,还总是问一些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案例分析:性教育一直是一个隐晦的话题,针对上述使家长焦虑的学前儿童出现的“性问题”,专家建议,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可以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不要强化,顺其自然。当孩子好奇问到了,大人也不要害羞,自然地去回答他们的问题;二是以爱为主、以人际交往和性别认同为主。要让孩子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喜欢自己、认同自己。(一)内分泌系统概述内分泌系统(见图1-17)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分布于其他器官的内分泌细胞组成。内分泌腺是人体内一些无输出导管的腺体。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内分泌系统通过所分泌的激素对机体发挥调节作用。人体内激素的量虽少,但作用非常大。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人体就会出现内分泌功能亢进或内分泌功能减退。这些疾病会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组织分化,造成机体形态、功能的改变及性发育不正常,有的还会影响到智力的发展。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脑垂体、松果体、胰岛、胸腺和性腺(女性是卵巢,男性是睾丸)等。七、内分泌系统(二)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特点1.脑垂体脑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脑垂体能分泌多种激素,调节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其他内分泌腺活动,有“内分泌之王”之称。在4岁以前和青春期,脑垂体的生长最为迅速,功能也最为活跃。生长激素由腺垂体分泌,能促进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加速骨的生长,使人长高。在一天当中,生长激素的分泌是不均匀的,白天分泌少,夜间分泌多,所以“小孩子多睡觉能长个儿”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幼年时期如果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使长骨的生长中断,则可能患侏儒症(见图1-18),导致其身材矮小,但一般智力正常;幼年时期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剩,使全身长骨发育过快,则可能患巨人症(见图1-18);青春期以后若生长激素分泌过剩,身高不能再增长,但可促使软骨组织加速增长,骨变得粗厚,尤其是位于肢端部分的骨明显增大,出现手大、脚大、指粗、鼻高、下颌突出等现象,称为肢端肥大症。2.松果体松果体又叫脑上腺,位于背侧丘脑的后上方,呈松子形,5~6岁之前发达,7岁左右开始萎缩,腺细胞逐渐消失。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可抑制性成熟,防止性早熟。过度光照会干扰褪黑激素的正常分泌,不仅会引起睡眠紊乱,影响长高,还会导致性发育提前。七、内分泌系统3.甲状腺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于青春期腺体发育最快,重量可达20g左右,功能也达最高峰。甲状腺能合成并释放甲状腺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特别是对骨骼和神经的发育有重要作用。甲状腺分泌功能低下或亢进时,可引起机体发育异常。幼儿时期,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引起呆小症(又称“克汀病”),导致其骨骼生长停止、头骨发育过早停顿、大脑不发达、智力低下、性发育停滞;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则可能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即“甲亢”,主要表现为基础代谢率增高,如食欲大量增加、消瘦、低热、失眠、紧张、焦虑、烦躁、心跳加快、多汗、易怒等。4.胸腺胸腺是一个兼有内分泌功能的淋巴器官。在新生儿和幼儿时期,胸腺发育较快,青春期发育达到最高峰;性成熟以后,胸腺逐渐萎缩、退化。胸腺能分泌胸腺素,可激活淋巴干细胞,对机体免疫有重要作用。如果胸腺发育不全,会影响婴幼儿的免疫功能,以致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及腹泻,或发生其他免疫缺陷病。5.肾上腺肾上腺包括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彼此功能各异。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主要有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主要调节体内的水盐代谢及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性激素调节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同时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如过敏、炎症等)的耐受力。肾上腺髓质主要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与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内脏平滑肌的松弛、肝糖原的分解及维护体液平衡等有着密切关系。七、内分泌系统(三)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保健1.制定和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一日的生活日程,劳逸结合,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发育。2.安排科学合理的膳食,供应充足的碘元素合理营养的膳食能促进学前儿童内分泌腺分泌功能的提高,如长期饮食缺碘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学前儿童应多吃一些富含碘的食物,如需补碘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3.不乱服营养品,防止性早熟有些儿童营养品的成分并不十分明确,虽然仅含微量激素,但若长期服用也有可能导致激素在体内累积,引发儿童性早熟。生长发育正常的儿童不必吃营养保健品。七、内分泌系统(一)神经系统概述神经系统(见图1-19)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机构,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从而使体内各器官、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保证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机体的相对稳定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对平衡。神经系统按功能和位置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二)神经系统的组成1.脊髓脊髓(见图1-20)位于椎管内,上部与延髓相连。脊髓的内部结构分为灰质和白质,呈“H”状的灰质集中在中央,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白质位于脊髓的外围,是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同时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脊柱受到外伤时,常导致脊髓损伤。严重脊髓损伤者,可引起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八、神经系统2.脑脑(见图1-21)由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中脑、脑桥和延脑统称为脑干。(1)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也是人脑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神经中枢,是人体的“司令部”。人的大脑非常发达,是进行思维和意识活动的器官。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借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相连。大脑半球表面是一层灰质,又叫大脑皮层,表面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大脑皮层主要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约有140亿个左右的神经元,各个神经元的突起末端都与多个神经元的突起相连接,形成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个复杂的网络就是人体内的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成为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大脑皮层以内为白质,又称为大脑髓质,髓质主要由神经元的轴突构成。这些神经纤维有的连接大脑两半球,有的把大脑皮层跟小脑、间脑、脑干和脊髓联系起来,还有的把大脑半球内部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当某些神经纤维受到损伤就会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大脑皮层各部位的功能是不同的,据此可将大脑皮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叫作某种反射的神经中枢。比较重要的神经中枢(见图1-22)有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大脑区域功能相当复杂,称为联合区。八、神经系统(2)小脑。小脑位于大脑半球的枕叶下方、脑干的背侧。其主要功能是和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使身体运动协调、准确,调节姿势并维持身体的平衡。小脑若发生病变,就会发生随意运动的协调障碍。(3)间脑。间脑位于脑干上方,大部分被大脑所覆盖,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能将全身各部位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简单分析,更换神经元后传递到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全身传入神经冲动在到达丘脑前交叉到对侧,因此一侧丘脑受伤时,对侧肢体的感觉将会丧失。下丘脑位于丘脑的前下方,体积很小,作用却很大。它有控制体温、食欲及干渴感觉的中枢,还有调节人体对环境刺激发生情绪性反应的中枢。下丘脑前部的脑垂体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内分泌腺,它分泌的生长激素能调节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4)脑干。脑干位于脊髓的上端,由脊髓传至脑的神经冲动先传到脑干,再由脑干传至大脑。它对维持觉醒和抑制、过滤各感觉器官传入的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维持个体生命的心跳、呼吸、消化、体温、血压、睡眠等重要生理活动。八、神经系统3.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即自主神经),它们把中枢神经系统与全身各器官联系起来。脑神经由脑和脑干发出,共12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器官,支配头部各器官的运动,并接收外界的信息,产生视、听、嗅、味等感觉。脊髓两旁发出许多成对的神经,称为脊神经,共31对,分布于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植物性神经是脑神经和脊神经中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主要功能是调节机体的呼吸、循环、分泌、排泄、生长及生殖等活动,并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植物性神经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每个内脏器官都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二者的作用相反,但它们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密切配合,相辅相成,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协调、准确。八、神经系统(三)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特点1.脑发育迅速妊娠3个月时,胎儿的神经系统已基本成形。出生前半年至出生后一年是脑细胞数目增长的重要阶段,之后不再增加,但脑细胞体积由小变大,突起由短变长。出生时,脑重约350g(见表1-7),已达成人脑重的25%;7岁时接近成人脑重,脑重量增长迅速。出生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但其树突与轴突少而短。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有主要的沟回,但皮层较薄、沟回较浅;皮层发育极为迅速但尚不成熟,到8岁左右,各中枢才接近成人水平。2.神经纤维的髓鞘化逐步完成

新生儿的神经纤维无髓鞘,随着年龄增长才逐渐长出。由于髓鞘还没完全形成,婴幼儿对外来刺激的反应慢且易泛化,不易形成明显的兴奋灶,加之神经细胞能量储备较少,很容易疲劳而进入睡眠状态;但由于其新陈代谢旺盛,疲劳后恢复也很快。6岁左右时,大脑半球神经传导通路髓鞘化基本完成,身体在接受刺激后,可以快速准确地由感官沿着神经通路传导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形成条件反射。八、神经系统3.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均衡脊髓和脑干在出生时已基本发育成熟,这就确保了婴幼儿的呼吸、消化、血液循环和排泄等器官的正常活动,也保证了其新陈代谢的调节。但小脑的发育则相对较晚,这是学前儿童早期肌肉活动不协调的主要原因。直到1岁左右,小脑发育才比较迅速,5岁左右小脑发育成熟,此时肌肉活动的协调性也增加了。

4.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学前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兴奋过程占优势,抑制过程形成较慢,但兴奋持续时间较短,容易泛化,因此其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且很难持久。主要表现为对事物保持注意的时间不长,常随兴趣的改变而转移注意、动作缺乏准确性等。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在不断加强,自控能力也越来越好。

5.植物性神经发育不完善交感神经兴奋性强,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弱,表现为心率及呼吸频率较快,但节律不稳定;肠胃消化能力极易受情绪影响等。八、神经系统(四)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保健1.保证合理的营养

营养是脑进行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婴幼儿正值脑细胞发育的高峰期,如果缺乏必需的营养物质,将影响神经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应为婴幼儿提供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含铁丰富的食物,每餐都应有一定量的主食。另外,多吃些富含纤维素、抗氧化物的食物等有利于排毒,保持头脑清醒。2.保证空气新鲜在清醒安静状态下,成人脑的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1/4,婴幼儿脑的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1/2。婴幼儿的脑组织对缺氧十分敏感,对缺氧的耐受力也较差。因此,婴幼儿生活的环境应空气新鲜,确保婴幼儿脑发育对氧气的需求。3.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可使全身各器官、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得到充分休息,消除疲劳,积蓄能量。睡眠时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多于清醒时的分泌量。长时间睡眠不足会影响婴幼儿身体和智力的发育。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睡眠时间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总的要求是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体弱儿睡眠多一些。八、神经系统4.制定和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应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合理地制定生活制度,安排好不同年龄儿童一日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劳逸结合,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更好地发挥神经系统的功能。

5.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学前儿童保持愉快的情绪保教人员要热爱、关心学前儿童,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与学前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和引导学前儿童与同伴友好相处;坚持正面教育,不伤害学前儿童的自尊心;不歧视有缺陷的儿童;更不能体罚及变相体罚儿童,以保证儿童生活愉快、健康成长。6.安排丰富的活动及适当的体育锻炼丰富的活动,特别是适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体育锻炼,能促进脑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反应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为使大脑两半球均衡发展,应使学前儿童的动作多样化,如两手同时做手指操、攀爬及各种学前儿童基本体操等。日常活动中注意让学前儿童多动手,学会使用筷子进餐、学会使用剪刀、玩串珠子游戏等。让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左右开弓”能更好地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发育。多让学前儿童听音乐、唱歌、画画、跳舞、表演、做手工等有助于右脑功能的开发。八、神经系统(一)视觉器官—眼1.眼的结构和功能眼由眼球和一些附属结构(包括眼睑、结膜、泪器和眼外肌等)组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见图1-23)。其中,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三层,外膜前1/6叫角膜,后5/6叫巩膜;中膜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内膜即视网膜,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眼球的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它们与角膜共同组成眼的折光装置,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线通过折光装置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像。2.学前儿童眼的特点(1)学前儿童眼球前后径较短,物体成像于视网膜的后面,称为生理性远视。随着眼球的发育,眼球前后径逐渐变长,一般到5~6岁转为正视。(2)学前儿童晶状体弹性大,调节能力强,因此能看清很近的物体。即使近在眼前(10cm以内)的物体,也能因晶状体的凸度加大成像在视网膜上,再加上学前儿童玻璃体透明度大,视力较成人敏锐,故既看得清楚,又不觉得累。但长时间视物过近,会使睫状肌过度紧张而疲劳,致使晶状体变凸,形成近视。九、感觉器官(3)学前儿童辨色能力较差,3岁时能辨认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但对相近的颜色还不能清楚地区分。(4)学前儿童眼球发育不成熟,眼肌很容易疲劳;加上巩膜较柔弱,眼轴易伸长。因此对各种不良的环境因素更为敏感,容易受到影响,会使近视较早出现。学前儿童弱视也是常见的。3.学前儿童眼的保健(1)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用眼习惯。①阅读、画画要有正确的姿势和适宜的眼距;②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阅读、画画;③不躺着看书、不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身体活动可导致书与眼的距离经常变化,极易造成视觉疲劳;④集中用眼一段时间后应远望或去户外活动,以消除眼的疲劳;⑤看电视、玩电脑游戏要有节制,要限制学前儿童看电视的时间,一般每周1~2次,每次不超过1小时,年龄稍小的学前儿童不超过半小时。九、感觉器官(2)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①学习环境的采光照明要科学。学前儿童活动室的窗户大小要适中,使自然光充足。室内墙壁、桌椅、家具等宜用浅色,反光较好。自然光不足时,宜用白炽灯照明;②桌椅高矮适当并定期调换座位;③图书字体要大,字迹、图案要清晰。教具大小适中、颜色鲜艳。(3)定期监测视力。一般每3~6个月要给儿童检查一次视力,以便发现视力异常,及时矫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注意观察学前儿童的行为,及时发现学前儿童视力异常的表现。例如,两眼“黑眼珠”不对称;经常眨眼、皱眉、眯眼;眼睛发红或常流泪;看东西经常偏着头;经常混淆形状相似的图形;看图片只喜欢大的;手眼协调能力差等。(4)教育学前儿童注意眼的安全和卫生。教师要教育学前儿童不要揉眼睛,毛巾、手绢要专用,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以防沙眼、结膜炎。加强安全教育,教育学前儿童不玩可能伤害眼睛的危险品,如竹签、弹弓、小刀等;不燃放鞭炮,预防眼外伤。九、感觉器官典型案例

在琼山区的少年宫,记者发现了一个戴着眼镜的小男孩,经询问豪豪今年七岁,近视三百度,已经戴眼镜两年了。豪豪拿着记者的手机,摆弄起来毫不生涩,甚至还自行下载了两个自己玩得很好的小游戏。豪豪妈妈说:“豪豪2岁就接触手机了,那时候宝宝哭闹,我就拿着手机放音乐给他自己玩,他就不吵了,久而久之,手机就离不开手了。”问起豪豪怎么小小年纪就近视了,豪豪妈妈一脸抱怨,数落着豪豪说:“还不是他,晚上老不睡觉玩电脑,怎么说都不听,以前还以为宝宝小小年纪电脑就玩得好比别的孩子超前,现在呢,越来越沉迷,以至于影响了视力。现在矫正也晚了,只能等岁数到了,做手术把眼镜摘掉吧。”案例分析: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和流行,儿童的视力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少儿童年纪小小的就变成了“手机控”“电脑控”。长时间的用眼疲劳和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导致儿童近视概率的增加。家长应合理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及时提醒儿童注意休息,正确培养儿童的用眼习惯,督促他们增加户外运动。(二)听觉器官—耳1.耳的结构和功能耳是听觉和平衡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见图1-24)。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耳郭主要由软骨和皮肤构成,能收集声音、定位、扩大声音。外耳道内有耳毛、皮脂腺和耵聍腺,分泌物叫耵聍(耳屎),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粘附灰尘、小虫等异物的作用。中耳包括鼓膜、听骨链和咽鼓管,具有转换能量和扩大声能的作用。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主要起传音和感音的作用(感知不同频率的声音)。2.学前儿童耳的特点(1)耳郭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易生冻疮。(2)外耳道较狭窄,外耳道壁尚未完全骨化,皮肤娇嫩,易感染或长疖。(3)咽鼓管短而粗,位置平直,管径较粗。当鼻、咽等处感染时,病菌易侵入中耳,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4)耳蜗内的基膜纤维的感受能力比成人强,故听觉较成人敏锐,对噪声也更敏感。当声音达到60dB时,呼吸就会有所改变,影响睡眠和休息。九、感觉器官3.学前儿童耳的保健(1)禁止用锐利的工具为学前儿童挖耳朵。挖耳朵可能引起外耳道感染,若不慎损伤鼓膜,则会影响听力。若耵聍较多,发生栓塞,可请医生取出。一般情况下,耵聍会自动脱落。(2)预防中耳炎。对学前儿童来说,要有效预防中耳炎。首先,要注意预防鼻咽部感染,一旦感冒、扁桃体发炎等要及时治疗。其次,教会学前儿童正确的擤鼻涕方法,以免鼻腔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最后,防止污水进入外耳道,不要让学前儿童躺着进食、喝水。若在洗头发、游泳时污水不慎进入外耳道,可将头偏向进水一侧,单脚跳几下,将水控出。(3)避免噪声污染。平时成人与学前儿童说话时声音要适中,不要大喊大叫,家电的音量也不要开得太大。教育学前儿童要保护好听力,听到过大的声音要张嘴、捂耳,防止强音震破鼓膜,影响听力。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正常的教学区声音在50~55dB,为学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