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教学实录_第1页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教学实录_第2页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教学实录_第3页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教学实录_第4页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虽有嘉肴》(初中语文八下22课)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礼记》

1.教师打出《学记》简介,生齐读: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强调补充:

(1)乐(yuè)正克,乐正是一个复姓。

(2)《学记》共20节,一共1000多字,我们这篇课文一共只有70个字。这千把字,距今两千多年了,还能够流传下来。我的这堂课的标题叫做《一段风华几千年》。

二、读与记:记诵名句(初步语言感知)

1.齐读全文。

教师指导:读文言文要慢一点点。慢生活,古人是慢生活,摇头晃脑的,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描绘的那位老先生。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像他那样读。但文言文代表了一种精神气质,读快了,你就把它糟蹋了。读文言文,你要像品茶啊,慢慢品,慢慢读。读现代文,你要像喝酒。这篇文章更是温文尔雅。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一遍。

(生自由读全文)

2.教师打出标明阅读节奏的课文: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其/此之谓乎?

3.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一些句子?先读出来,再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不同的同学可能喜欢的句子不同。这段文字中,可能是“教学相长”最有名,对这个句子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说给老师听的,说是老师又要教又要学;有的说是给学习者听的,说是既要学又要教。学,能促进教,这是对老师说的;教能促进学,这是对学生说。就是说你要把学过的教给别人,教不明白的时候,那你就要学。你要想教明白,你就要先掌握。

三、读与辨:辨体寻脉(文章骨架宏观)

1.师:今天这堂课的标题是《一段风华几千年》,课文就这么70个字,为什么能流传几千年呢?为什么几千年后我们还把它放在教材里面呢?那就跟这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关系。我们再来把文章齐读一下。

(全班齐读)

2.师:大家再看看文章,看看注解,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文字没有。

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答疑,教师强调: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虽"说不是“虽然”,应是“即使"。

(2)我没让大家翻译。我有一个观念:好的文言文有它的精神气质,一翻译出来就差点味道。比如第一堂课讲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一翻译出来味道就差一些。文言文有时候需要翻译,有时候却不能依赖翻译。

3.再读课文,辨别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脉络是什么。

教师指导:语言文字本来是很散漫的东西,但在文章里面它是很有序的。它有序是根据什么来组织的呢?根据表达的情和意——根据表情达意来进行有序地组合,这样就成为文章。我这里引用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的一段话:

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反之,连一段话也说不利落,一整篇就必然更加夹缠不清。

教师解读:写文章,会写段落的同学一定会写整篇文章。反过来,连一段话也写不清楚的,一整篇也必然夹杂不清。而我们这篇文章恰巧是个段落,它能够流传两千年,那可是不容易的。我们要把这段文字学好。现在,请同学们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1)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

(2)这段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并简述理由:学学半、教学相长、第一句……

教师指导:我们接着来看难度大一点点的问题:这篇文章的思路即脉络是怎样的?为了比较好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教师投影:

床前明月光(起)

疑是地上霜(承)

举头望明月(转)

低头思故乡(合)

教师指导:这首诗从文章的角度来看,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我们一般学诗的时候不大从文章角度去学,其实诗歌也是文章,而且诗歌首先要从文章的角度去学。起承转合,你把这首诗一看,就知道第三句很重要,很关键,第四句是点题的。要先从文章的角度去理解,然后再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它。

教师投影:

李绅《悯农》

锄禾日当午(起)

汗滴禾下土(承)

谁知盘中餐(转)

粒粒皆辛苦(合)

教师指导:第一句话是起,第二句话是承,第三句话是转,第四句话是合,也是和文章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

教师投影: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起)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承)

夕阳西下(转)

断肠人在天涯(合)

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这首小令,第一句也是起,“小桥"到“瘦马”这一句是承,承接上面的继续写景,第三句“夕阳西下"就开始有点转了,第四句是合。一首诗是这样子起承转合。那么一段话呢,也是这样。

教师投影:

三岁小孩:姥姥好,姥姥喜欢我,姥姥给我买糖吃。我爱姥姥。

教师指导:这段话就是很好的起承转合。(学生读投影中文字)

教师投影:

钱穆先生要求学生写作文,题目为《今天的午饭》。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钱穆先生挑选了一篇范文抄在黑板上。这篇作文的结尾这样写道——

“今天的午饭,吃红烧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

教师引导:这段话为什么好?钱穆先生为什么喜欢?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有起承转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今天的午饭,吃红烧肉"是起与承,“味道很好”是转,后面“可惜咸了些”,转中有合,还有点波澜。可见一段话,它也有起承转合。

教师投影:

一句完整的话,往往起中有承,承中有转,转中已合。例如——

我今天下午来丽湖中学讲课。

(我——起

今天下午来丽湖中学——承

讲课——合中有转)

教师指导:这句话就有起、承、转、合。我们课文中的第一句话,也有起承转合。

教师投影:

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

教师指导:“虽有嘉肴”起,“弗食"承,“不知”转,然后合。篇章是这样,段落是这样,句子也是这样,这是基本的规律。其实啊,不光文章,我们人也是这样。

教师投影:

人生也有起、承、转、合——

一十、二十勤奋学习(起)

三十、四十执着奋斗(承)

四十、五十事业学问高潮不断(转)

六十准备合,已做的学问与事业,要准备小结一下了。(合)

教师指导:十岁二十岁是起,三十岁四十岁是承,四十岁五十岁事业学问高潮不断是转,六十岁就准备回家,合了。人生就是这样。其实不光是人生,微笑也有起承转合。(教师示范,略)

教师归纳:不管是生活中的事情,大自然的事物,还是文章的进程,都有一定的规律,都有起承转合。

4.默读全文,根据起、承、转、合的文章结构规律,说说哪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起?哪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承?哪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转?那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合?

(学生读后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句话是起;“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承;“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是转;“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是合。

四、读与品:细部揣摩(文学妙处显微)

过度:刚才是从文章的角度解剖了骨架,引用了很多例子分析了起承转合,接着我们来微观文章细节的地方。欣赏细部的地方,在我们语文味教学法里属于文学赏析环节。

思考1:第一句话这个句子可不可以不要,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我的问题是这句话可不可以不要?考试也好,你们有时写文章也好,有很多的时候,一些句子是可以不要的——你们学过莫怀戚的《散步》没有?(生摇头)还没有啊。《散步》里面有很多景物描写,其实景物描写可不可以不要呢?可以的,只是不要了之后不好。就是说,单刀直入,直接说也可以,干嘛一定要从吃饭说起呢,是不是啊。只不过从吃饭说起,再说到学习,说的道理容易懂——我们人哪,都喜欢吃东西嘛,喜欢学习的人少嘛,喜欢吃东西的人多嘛。(众大笑)这样说是比较好,但不是非要这样说不可。不是非要这样说不可,而是这样说更好,其中的妙处呢,慢慢体会。

思考2:文章中有几个“弗”,也有几个“不”字。“弗"和“不”的意思基本一样,能把“弗"都改为“不”,或者能把“不"都改为“弗”吗?为什么?

生答,教师指导:对了,其实也不是不可以改,就是说意思是差不多的,改了也可以。就跟刚才说的韵律美,思路是对的。其实呢,换一个说法,还有一种错综之美,有一种交叉之美。比如“妈妈,我爱你”,不要老是这样说嘛,要换一种方法说嘛。

思考3:如果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改成下面的句子,可不可以?为什么?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生答,教师指导:我举个例子大家听听。假如我有两个妹妹,我介绍二妹妹一个月工资几百块,有几套房子,半天说完了,再来说三妹妹,那三妹妹肯定要吃醋。如果一起说两个妹妹的情况,感觉不一样。这是很微妙的东西。我们看看课文这几句话,原文是把一个方面分两次说。改动的句子呢,是把一个方面说完再说另一方面。刚刚那位同学说,分两次说,显得交错相间,是对的。就跟我表扬一个同学,一次性地表扬,跟隔一段时间表扬一次,怎么会一样呢。这里头有很微妙的地方,要仔细体会。

五、读与探:一段小文章风华几千年的原因(深度开掘文化)

1.读文,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探讨这段小文章千古竞风流的原因。

(生齐读)

教师指导:这篇文章的作者据说是孟子的学生,但我们不管他是不是孟子的学生,也不管他是男的女的,我们都能从文章中感觉到作者的形象,什么样的形象,文如其人嘛。你看这篇文章,它的中心是“教学相长"学学半”。如果是另外一个学派的,比如说是庄子学派的来写,那又不一样。你们年龄小,还不知道庄子学派,庄子学派不仅不怎么教别人学习,他是连学习本身都不提倡。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太危险了。”这是庄子的思想。但课文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不一样的,思考一下再回答。

教师投影:

(一)内容

(二)形式

(三)作者人格(儒者气象)

教师补充:内容、形式的原因我们上面已经讲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把内容、形式都省掉,直接说作者的人格。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这位同学抓住了相互促进这个意思。不光自己要学,还要教别人学,或者说要通过学促进教,通过教促进学。这种积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