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列夫·托尔斯泰》是本单元中一篇外国作品,节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中的《托尔斯泰》。本文不仅是一篇人物传记,更是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为我们了解、走近托尔斯泰打开了一扇窗口。在教学中有三个亮点值得深入:第一个是人物刻画生动,作者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使读者仿佛亲眼见到了这位文学巨匠。第二个是语言风格独特,茨威格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诙谐幽默的一面,又有含蓄和直白交相辉映的特点,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乐趣,又能深入思想内涵。第三个是思想内涵深刻,文章不仅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更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由此可见,本文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有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学巨匠的生平与成就,同时学习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1.熟悉掌握欲扬先抑写作方法: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欲扬先抑写作方法。

2.需要加强预习指导: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监督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有关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和作者信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3.需要强化语言训练:大部分学生阅读积累较少,要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专项训练,帮助学生突破语言难关并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个体差异大的僵局: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不同来进行小组合作,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帮助和支持。

5.理解深度是教学难点:由于《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学生在理解上可的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学生来说,更难以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所以需要做好充分准备,老师着重关注这个点的引导。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人物形象。

2.品味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感受独特协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作者的评价,感受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完成预习后,请用一句话来评价列夫·托尔斯泰,你的评价语是什么(学生回答)。列宁曾经评价列夫·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因为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为什么他能洞察社会本质,生动真实地折射一个时代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茨威格的传记作品《列夫·托尔斯泰》。

二、预习任务单1.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象棋的故事》,传记有《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2.写作背景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称其坟墓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3.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是19世纪中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代表作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早年接受贵族教育,后进入喀山大学学习,但不久后因对哲学和文学的浓厚兴趣而退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被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的创作生涯长达60多年,他每天都要伏案工作数小时,他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耗时七年,修改了七次;《安娜·卡列尼娜》近70万字,修改了12次;《复活》全文40多万字,修改了6次。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年,托尔斯泰开始反思自己的贵族身份,主张平等和自由,最终在82岁时离家出走,病逝在一个小镇的车站上。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4.读准字音

陀(tuó)胡髭(zī)长髯(rán)两颊(jiá)黝黑(yǒu)脸膛(táng)

粗劣(liè)一绺(liǔ)藏污纳垢(gu)禁锢(gù)穹顶(gióng)貂皮(diāo)

粲然(càm)广袤无垠(mào)_________锃亮(zèng)甲胄(zhòu)髫发(quán)

5.词语解释

黝黑:黑;黑暗。炽热:极热。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器宇:气概;风度。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文中比喻皮肤粗糙。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禁锢:束缚,限制。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一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阴暗而失去本来的色彩。

三、教学过程

任务一:速读概览,全局把握

引导思考:本文作为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性文章,其核心内容聚焦于哪一方面前后两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绘有何不同的侧重

明确:文章主要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前半部分(第1-5段)详尽刻画了其整体肖像,而后半部分(第6-9段)则着重于他那非比寻常的眼睛。

任务二:精读细品,人物剖析1.外貌描写分析:

段落解析:阅读第1-5段,探讨作者是如何细腻地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并总结其外貌特征。

明确:第1段勾勒面部轮廓,强调多毛特征;第2段运用多种修辞描绘面部细节,展现其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之感;第3段聚焦面容表情,凸显其“丑陋"一面;第4段多角度展现其相貌的普通平常;第5段则通过访客失望的反应,进一步强调其外貌的平凡乃至丑陋。

创意活动:请学生根据阅读印象,尝试用简笔画勾勒出托尔斯泰的形象,加深对其外貌特征的理解。

2.形象对比与思考:

问题引导:托尔斯泰的形象是否与你原先的想象有所不同作者为何要大肆渲染其外貌的平庸这样的描写背后有何深意

明确:一方面,这是对其外貌的真实刻画,体现了他作为俄国普通民众一员的身份;另一方面,为后文突出其精神世界的伟大做铺垫,形成鲜明对比。

3.眼睛描写探索:

段落精读:阅读第6-9段,分析作者是如何精妙地描绘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明确:作者从眼睛的深刻洞察力、丰富情感、威力等多个维度进行描绘,展现其作为观察社会、批判现实的锐利工具。

总结:作者在前文大幅度描写托翁(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并以贬低托翁外貌为代价来突出后文对托翁精神世界的赞美,这样的写作手法叫欲扬先抑。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此手法写作的过程中,“抑”的部分不可一味求“抑",同时要为“扬”的内容提供基本的暗示,如本文中反复提到托翁是“俄国普通民众的一员"这一句意蕴深刻的话,就是为后文的“扬”做准备。

任务三:语言鉴赏,修辞之美1.修辞效果对比:

改写实践:将第一自然段改写为不使用修辞手法的白描语段,并与原文对比,体会修辞在描写中的独特魅力。

改写例子:他有一张多毛的脸庞,髯很长,眉毛很粗且倒竖着,呈灰白色的馨发堆在额头上,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见他茂密的须发。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源于他的白色大胡子。

对比体会:不使用修辞手法,虽然也能体现出托翁的外貌特征,但读来干瘪,没有生气。而本文中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改变了这一点,须发如“热带森林",胡子如“白浪”,这些比喻让描写变得形象生动,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2.修辞句赏析:

示例:(1)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2)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赏析:(1)“低矮的陋屋"是普通民众才会居住的屋子,作者以此作比,不仅奇特形象,并与前文反复提到的托翁是俄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相呼应。

(2)将眼神比喻为利刃,使眼神的效果夸张化,作者运用两种修辞共同突出托翁洞察社会的深刻与细致。

任务四:深度挖掘,内涵领悟1.“俄国普通大众的脸”探讨:

小组讨论:作者为何强调托尔斯泰具有“俄国普通大众的脸"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意明确:这反映了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富裕阶层及土

地私有制进行批判,其精神与俄国普通劳动大众紧密相连。2.“珠宝”隐喻解析:

小组合作:解析“……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探讨托尔斯泰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

明确:这句话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独特贡献,他的创作源于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研究,并用他的艺术巨笔准确反映时代本质和要求。

3.为什么说列夫·托尔斯泰缺少属于自己的幸福(小组合作讨论:建议结合生平及课文最后一段话进行理解)

明确:“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但“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便是对文中最后一段的诠释。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踏入了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其传记性散文

《列夫·托尔斯泰》的深入研读,完成整体把握文章、人物形象品析、品味优美语言、探究深刻内涵四个学习任务,不仅领略了这位伟大作家的风采,更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维度去理解和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保持这种探索精神,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拓宽视野、深化思考,成为有思想、有情怀的读书人。同时,也期待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和美好瞬间。

五、布置作业

请制作一张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物卡片。要求:

1.基本信息:姓名、身份或职业、国籍或地区、出生或逝世日期。

2.显著成就:精选代表性主要成就或贡献;荣誉获奖。3.设计元素:

①主题:体现卡片主题和作者对名人的尊重敬佩。

②色彩:色彩搭配美观,整体和谐且具有辨识度。

③图片/Logo:可以名人的高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