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西宁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末调研测试卷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本试卷为试题卷,不允许作为答题卷使用,答题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填写在本试卷上。4.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书写工整,字迹清晰。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漓、人心的衰萎,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烜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而这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这种心灵的战栗和震动,无疑是《红楼梦》所追求的最佳效应。因为对广大读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心灵流程和社会体验,不只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况味,绝不意味着《红楼梦》价值的失落,而是价值普泛性的增强。一部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全人类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意义和魅力,这就是《红楼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摘编自宁宗一《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材料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尊重、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这使《红楼梦》既准确无误又无年代可考,从而迫使读者心领神会,在情感力量的驱使下阅读。曾雪芹不用具体的推理来陈述自己的历史感受,而是用模糊的语言去负载历史沧桑巨变的复杂信息,企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这种情笼百代的审美取向,使红楼悲剧成为史诗。《红楼梦》通过对悲剧世界森然万象的描绘,去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曹雪芹尽管没有揭开“红楼悲剧”的最后一幕,还是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必然结局。曹雪芹既尊重前贤,又注重创新,这使《红楼梦》凝聚了历史的血泪与浩渺的诗思,对传统历史意识进行了重大突破。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之所以带有更为忧愤深广、心事苍茫的历史沉思,之所以较先前的任何悲剧作品更富于壮丽凝重、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原因正在于此。不仅如此,曹雪芹还以其卓越的艺术胆识,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其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曾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忏悔”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剂,得过且过的人绝不会认真地忏悔。只有不甘沉沦者,才敢无情地剖视自己的伤口,以求得精神上的重构与超越。曹雪芹以沉重的寂寞与悲痛,发出了凛冽的自悔与自责:“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送目古今,以忏悔来补过,而求得心灵的平衡、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涅槃。可惜曹雪芹无法用深沉的忏悔,弥合内心与历史的缺憾和伤痕。这就使“想梦而无梦”的人生悲剧更进一层,演化为“忏悔无门”的心灵劫难。(摘编自井普椿《<红楼梦>美学意蕴结构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较之前小说具有更强的价值普泛性,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中贾府的历史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表面上维持着豪华场面,但衰败的趋势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C.材料二认为,曹雪芹尊重前贤,注重创新,《红楼梦》凝聚了历史血泪和浩渺诗思,突破了传统历史意识。D.两则材料都认为《红楼梦》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进而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悲剧表现与矛盾呈现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审美智慧的独创性。B.材料一引用《红楼梦》中的原句“忽喇喇似大厦倾”,使读者对作品的深刻之处有更为直观的理解。C.材料二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旨在论述曹雪芹阅尽人世沧桑但“忏悔无门”。D.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结构,阐述了《红楼梦》的美学贡献。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部小说摆脱狭隘功利,具有全人类性,才能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B.优秀的文学创作应该将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C.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有超越时代的审美意识,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D.文学作品能否达到一个新高度,完全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的意识。4.阅读《红楼梦》,读者可以获得哪些审美体验?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请简要概述材料二的主要内容,要求:条理清晰,表达简洁流畅,150字以内。【答案】1.D2.C3.D4.示例:①为宝黛双重性爱情悲剧而动容,进而体悟到作品深广的意义。②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③进行心灵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④感悟作品深广的历史内涵,领悟历史的真谛。5.示例:《红楼梦》有多方面的美学贡献。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将自身的历史审美意识和对历史演进态势的感悟诉诸形象,使读者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曹雪芹既尊重前贤,又注重创新,凭借卓越的艺术胆识开创了“忏悔”审美意识,使《红楼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两则材料都认为《红楼梦》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错。材料一认为《红楼梦》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已的心灵战栗和震动,材料二认为《红楼梦》重在使读者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选项将两则材料的表意重心以“都”字统摄,信息整合有误。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旨在论述曹雪芹阅尽人世沧桑但‘忏悔无门’”错。材料二第三段中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忏悔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剂”运用比喻论证,论证了“忏悔”对心灵有净化作用。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材料的筛选和辨析能力。D.“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的意识”错。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可知,作者的“自省”“忏悔”意识对文学作品达到新高度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不一定是文学作品达到新高度的决定性条件。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重点关注材料中提到的《红楼梦》带给读者的审美体验。①材料一第一段主要写的是《红楼梦》的双重悲剧,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而“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由此可知,读者阅读《红楼梦》,会为宝黛双重性的爱情悲剧而动容,进而体悟到作品更深广的意义。②材料一最后一段中说“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论……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由此可知,读者阅读《红楼梦》,可以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进而产生由人及已的心灵战栗和震动。③材料二第一段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由此可知,读者阅读《红楼梦》,能进行心灵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④材料二第三段中说“《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迫使读者心领神会,在情感力量的驱使下阅读……企望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由此可知,读者阅读《红楼梦》,能感悟作品深广的历史内涵,领悟历史的真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简洁概括能力。材料二共五段,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或中心观点,并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划分出层次。第一段指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第二段主要讲的是“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第三段主要讲的是《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曹雪芹“企望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第二、三两段可以归为一个层次,主要从历史审美意识的角度来讲《红楼梦》的美学贡献。第四段主要讲的是曹雪芹注重创新,对传统历史意识进行了重大突破。第五段主要讲的是曹雪芹凭借卓越的艺术胆识,开创了“忏悔”审美意识,使《红楼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第四、五两段可以归为一个层次,主要从开创“忏悔”审美意识的角度来讲《红楼梦》的美学贡献。据此可知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结构,拟写内容摘要时也可按照这一结构。最后要注意字数限制。(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饥饿艺术家卡夫卡饥饿表演近几十年来明显地被冷落了。早些时候,大家饶有兴致地自发举办这类大型表演,收入也还不错。可是今天,这些都已毫无可能。那时的情形同现在相比确实大相径庭。除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观众,还有被大伙推举出来的固定的监督人员守在那儿。他们总是三人一班,日夜盯着饥饿艺术家,防止他用什么秘密手段偷吃东西。其实,这不过是安慰大伙的一种形式而已,因为行家都晓得,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期间是绝对不吃东西的,即使有人强迫他吃,他也会无动于衷。他的艺术的荣誉不允许他这么做。当然,不是每个看守都能理解这一点的。有些值夜班的看守就很马虎,他们坐在远离饥饿艺术家的某个角落里埋头玩牌,故意给他一个进食的机会,他们总认为,饥饿艺术家绝对有妙招搞点存货填填肚子。碰到这样的看守,饥饿艺术家真是苦不堪言,这帮人使他情绪低落,给他的饥饿表演带来很多困难。有时,他不顾虚弱,尽量在他们做看守时大声唱歌,以便向这帮人表明,他们的怀疑对自己是多么不公道。但这无济于事。这些看守更是佩服他人灵艺高,竟在唱歌时也能吃东西。诸如此类种种猜疑,饥饿艺术家似乎也难于摆脱。任何一位看守也做不到夜以继日、丝毫不间断地守在饥饿艺术家身边,因此无人目睹过他是否确实持续不断地挨饿。只有饥饿艺术家自己心里最清楚,只有他才算得上是对自己的饥饿表演最为满意的观众。但是由于另一种原因,他又从未满意过。或许他干瘦如柴的躯体根本就不是由于饥饿所造成的,而是对自己不满所致的。其实他自己明白,饥饿表演极为简单,是世上最容易做的事,这一点恐怕连行家也不清楚。对此,饥饿艺术家直言不讳,但人们死活就是不信。善意的说法还好,说他谦虚,可大部分人认为他自吹自擂,更有甚者说他是个骗子。所有这一切,饥饿艺术家都得忍受着。演出经理规定每轮表演最高期限为四十天,期限过后,他绝不让饥饿艺术家再继续挨饿,即使在世界大城市里也是如此。经理这样做不无道理,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全城人的兴趣会通过四十天里越来越火的广告充分被激发出来,而四十天后,观众就会感到疲倦,看表演的人数随之锐减。在第四十天,笼子的门被打开,笼子四周插满鲜花,半圆形露天剧场里人海如潮,观众兴高采烈,乐队奏着乐曲。两个医生走进笼子为饥饿艺术家做必要的检测,检测结果通过高音喇叭传遍剧场。随后,两位女士走上前来,她们乐滋滋的,庆幸自己能被选中去搀扶饥饿艺术家离开笼子走下前面的台阶。台阶前的小桌子上早已摆好了精心准备好的病号饭。为什么刚到四十天就停止表演呢。他本来能长期地、无休止地饿下去。为什么恰恰要在他表演最紧要的关头停下来呢。他还没有真正精彩地表演过一回哩!经理双手卡住饥饿艺术家的细腰,有些过分小心翼翼,他的动作神情使人联想到,他手中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件极易破碎的物品。他提议为观众干杯,据说此举是由饥饿艺术家给经理耳语出的点子,乐队憋足了劲演奏。随后大家各自散去,没有人对眼前发生的一切不感到满意,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饥饿艺术家自己,他总是不满。有一天,这个曾受大家喜欢的饥饿艺术家发现自己被那些热闹上瘾的观众忘却了,他们纷纷涌向其他演出场所。演出经理领着他又一次跋涉了半个欧洲,他们想看看,是否能在某个地方重新找回逝去的狂热和兴趣,然而他们一无所获。最终,他告别了经理——这位人生旅途上无与伦比的伙伴,受聘于一家庞大的马戏团。有一天,一只笼子引起了一位看管人的注意,他问为什么把一个好端端的笼子闲置着不用,对此无人知晓。直到其中一位看见了记数的小牌子,他才猛然想起饥饿艺术家。人们用棍子拨开腐草,在里边找到了他。“你还一直不吃东西。”看管人问道,“你究竟什么时候才算完呢。”“诸位,请多多原谅。”饥饿艺术家有气无力地低声细语,只有看管人才能听清他说的话,因为他把耳朵贴在栅栏上。“当然,当然。”看管人一边点头,一边把手指向额头,以此来暗示其他人,说明饥饿艺术家的身体状况非常危险,“我们当然会原谅你。”“我一直在想着,你们能赞赏我的饥饿表演。”饥饿艺术家说。“我们确实也挺赞赏的。”看管人热情地说。“可是你们不应该赞赏。”饥饿艺术家说。“那么我们就不赞赏,”看管人说,“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赞赏呢?”“因为我只能忍饥挨饿,我也没有其他办法。”饥饿艺术家说着,小脑袋微微抬起,嘴唇像要吻看管人似的,直贴在他的耳根,生怕漏掉一个字,“因为我找不到适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我不会招人参观,惹人显眼,并像你,像大伙一样,吃得饱饱的。”这是饥饿艺术家最后的几句话,然而,从他那瞳孔已经放大的眼睛里还流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他还要继续饿下去。(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艺术家的饥饿有多重含义,既指其由于不进食而造成的身体饥饿,也指其因为一直对自己不满而产生的精神饥饿。B.经理在表演四十天后绝不允许艺术家继续挨饿,在表演结束仪式上对艺术家小心翼翼,说明他关心艺术家的身体。C.有些值夜班的看守故意坐在远离饥饿艺术家的某个角落里埋头玩牌,故意给他进食的机会,但结果却弄巧成拙,他们并不能真正地理解饥饿艺术家。D.饥饿艺术家是一位具有高洁情操和不懈追求的艺术殉道者的形象,他至死不渝,直到死亡的最后时刻,眼里还有坚定的信念。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用一个真实故事表现出现实社会的真相,荒诞的色彩表现出残酷的真实现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B.艺术家认为“饥饿表演极为简单,是世上最容易做的事”,这一叙述激起阅读期待,设置了悬念并为后文揭示原因埋下伏笔。C.小说中饥饿表演结束仪式的隆重热闹和饥饿艺术家临终前的落寞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人们对饥饿艺术家命运的思考。D.饥饿艺术家希望延长表演时间,追求更高境界,艺术家所说的“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命需要的食物,更是满足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精神食粮。8.结合具体内容,概括饥饿艺术家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之处。9.请从叙述的角度简要分析《饥饿艺术家》这部小说的真实感。【答案】6.B7.A8.示例:①他们都是最终被抛弃的小人物。格里高尔被家人抛弃,饥饿艺术家被经理和观众抛弃。②他们都是不被周围人理解的孤独的个体。格里高尔在房间里孤独死去,饥饿艺术家一生承受着各种误解和猜疑。③他们都在冷漠的关系中被异化。格里高尔被异化为赚钱养活家人的机器,饥饿艺术家被异化为消遣娱乐的工具。9.示例:①人物心理描写细腻真实。作者展开叙述,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展现给读者,表现人物的真实心理。②情节发展符合生活常理。作者采用顺叙的方式,展现了饥饿表演由盛转衰的过程,情节发展合情合理,增强故事的真实感。③叙述口吻自然平淡。作者运用平淡的叙述语气,叙述饥饿艺术家的人生惨剧,诚如发生在身边的极其平常、司空见惯的事情,给人真实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说明他关心艺术家的身体”错误。经理在表演四十天后绝不允许艺术家继续挨饿,是因为四十天后,观众就会感到疲倦,看表演的人数随之锐减。说明经理并不关心艺术家的身体,只是把他作为赚钱的工具。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用一个真实故事”错误。这是作者虚构的故事。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把握能力。《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他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饥饿艺术家》中这个曾受大家喜欢的饥饿艺术家被那些热闹上瘾的观众忘却了,他们纷纷涌向其他演出场所,并且这位经理也受聘于一家庞大的马戏团,饥饿艺术家被经理和观众抛弃。所以,他们都是最终被抛弃的小人物。《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去世之后,一家人如释重负,说明格里高尔并不被家人理解,最终孤独地死去。《饥饿艺术家》中值夜班的看守认为饥饿艺术家绝对有妙招搞点存货填填肚子,饥饿艺术家免不了种种猜疑,饥饿艺术家一生承受着各种误解和猜疑。所以,他们都是不被周围人理解的孤独的个体。《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格里高尔被异化为赚钱养活家人的机器。《饥饿艺术家》中饥饿艺术家最初有熙熙攘攘的观众,并且还有被大伙推举出来的固定的监督人员守在饥饿艺术家那里,每轮表演最高期限为四十天,因为全城人的兴趣会通过四十天里越来越火的广告充分被激发出来,而四十天后,观众就会感到疲倦,看表演的人数随之锐减,可见,饥饿艺术家被异化为消遣娱乐的工具。所以,他们都在冷漠的关系中被异化。【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从叙述视角来看,本文采用了全知视角来叙述饥饿艺术家的故事,文章多处写到饥饿艺术家的心理,如“碰到这样的看守,饥饿艺术家真是苦不堪言,这帮人使他情绪低落……他们的怀疑对自己是多么不公道”“为什么刚到四十天就停止表演呢。他本来能长期地、无休止地饿下去。为什么恰恰要在他表演最紧要的关头停下来呢。他还没有真正精彩地表演过一回哩!”,这些描写,深入了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展现给读者,表现人物的心理真实。从叙述顺序来看,本文先写早些时候,大家饶有兴趣地自发举办饥饿表演,除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观众,还有被大伙推举出来的固定的监督人员守在那儿,在第四十天,笼子的门被打开,笼子四周插满鲜花,半圆形露天剧场里人海如潮,观众兴高采烈,乐队奏着乐曲。然后写到有一天,这个曾受大家喜欢的饥饿艺术家发现自己被那些热闹上瘾的观众忘却了,他们纷纷涌向其他演出场所,直到有一天一只笼子引起了一位看管人的注意,人们才猛然想起这位饥饿艺术家,所以作者采用顺叙的方式,展现了饥饿表演由盛转衰的过程,情节发展合情合理,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从叙述语气来看,文章在叙述饥饿艺术家的故事的时候,并没有采用夸张的语言,而是运用平淡的叙述语气来讲述饥饿艺术家的人生惨剧,就如同发生在身边的极其平常、司空见惯的事情,给人真实感。所以,叙述口吻自然平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材料二: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还定三秦,别击西丞白水北,雍轻车骑于雍南,破之。项羽败汉王于彭城,尽复取鲁、梁地。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以将军守广武。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①、灌②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意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注】①绛:绛侯周勃。②灌:灌婴。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且陛下病甚[A]大臣[B]震恐[C]不见[D]臣[E]等计事[F]顾独[G]与一宦者[H]绝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和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的“之”与“围项籍于陈,大破之”的“之”意思相同。B.于,“樊哙覆其盾于地”的“于”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以其无礼于晋”的“于”意思不相同。C.且,“臣死且不避”的“且”与“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且”意思不相同。D.以,“以待大王来”的“以”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可以养松、乔之寿”的“以”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当面斥责项羽不仅不怒,反而赐酒、赐生彘肩、赐座,气氛渐趋缓和。B.文本一写鸿门宴上的斗争,情节大起大落、扣人心弦,是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和勇气的较量。C.樊哙曾以杀狗卖肉为职业,他最初跟从沛公在丰邑起兵,攻下了沛县。后来他跟随沛公征战,战功卓著,项王封沛公为汉王,同时封樊哙为列侯。D.汉高祖曾患重病,躺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谏。群臣中像周勃、灌婴等没有人敢进宫,后来樊哙闯入宫中,流着眼泪劝谏。1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2)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14.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樊哙的形象特点。【答案】10.ACF11.A12.C13.(1)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2)(樊哙)又跟从汉高祖攻打项羽,攻占了阳夏,俘虏了楚国周将军的士兵四千人。14.示例:①为人豪爽,非常勇敢。②出身卑微,善于打仗。③忠心耿耿,敢于直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陛下病甚”主谓结构,“大臣”为下句主语,A处断开;“大臣震恐”主谓结构,“不见”主语为“陛下”,省略了,C处断开;“顾……乎”表反问,F处断开。故选AC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助词,的/代词,他。句意:沛公的参乘樊哙。/把项羽围困在陈县,把他打得大败。B.正确。介词,在/介词,对。句意: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C.正确。连词,尚且/副词,将。句意:我连死尚且都不怕。/你们都将被他俘虏。D.正确。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来。句意:等待大王到来。/可以用来安养如赤松子、王子乔等仙人那么长的寿命的人。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王……同时封樊哙为列侯”错误,原文是“汉王赐哙为列侯”。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故”,特意;“备”,防备;“非常”,意外的变故。(2)“击”,攻打;“下”,攻占;“虏”,俘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樊哙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项羽赐酒和肉,他“立而饮之”“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可见,他为人豪爽,非常勇敢。“以屠狗为事”说明他出身卑微,跟随刘邦起事,建立许多功劳,善于打仗。不顾自身安危,独身闯帐,看见刘邦病重,痛哭流涕,可见他对刘邦忠心耿耿;在其他大臣都不敢见刘邦时,他“排闼直入”,且敢于当面劝谏刘邦。参考译文: 材料一: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材料二: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接着,他跟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项羽带领军队进入咸阳,大肆屠戮,立沛公为汉王。汉王也就封樊哙为列侯,号临武君。后又升任郎中,跟随汉王进入汉中。当汉王回军平定三秦的时候,樊哙单独带兵在白水以北攻打西城县丞的军队,又在雍县之南攻打雍王章邯的轻车骑兵,都打败了他们。项羽在彭城把汉王打得大败,全部收复了鲁、梁一带的地盘。樊哙回军到荥阳,汉王又给他增加了平阴两千户作为他的食邑,以将军之职守卫广武。一年之后,项羽带兵东去。樊哙又跟从汉王攻打项羽,攻取了阳夏,俘虏了楚国周将军的士卒四千人。把项羽围困在陈县,把他打得大败。樊哙血洗了胡陵。项羽死后,汉王立为皇帝,因樊哙坚守城池和出击作战有功,又加封食邑八百户。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①,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注]①谢朓诗句有“澄江静如练”的诗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金陵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B.“千里澄江似练”至“酒旗斜矗”几句,由近及远,由动至静,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C.“念往昔”一句由实转虚,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在繁华表面下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D.“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于金陵城。16.鉴赏这首词上片中“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一句。【答案】15.B16.示例:①“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意为,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群峰簇拥在一起。②“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全景描写,景象开阔高远。③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形象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④“澄江似练”化用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与“翠峰如簇”相对,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读者眼前。【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千里澄江似练’至‘酒旗斜矗’由近及远”错,“江”是远景,“酒旗”是近景,应该是“由远及近”。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鉴赏诗歌的炼句时,可从内容,结构,艺术技巧以及思想感情等角度入手。从诗歌内容上来看,这两句意为流经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群峰簇拥着堆聚有致。从结构上来看,“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只有登上高处送目远眺才能看得到这么辽阔的景象;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长江像一根白练,高大翠绿的山峰如同一簇簇堆叠在一起,也只有登高望远才能有这样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从艺术技巧上来看,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白练”,从颜色上和形状以及动态上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同时,根据注释内容“谢朓诗句有‘澄江静如练’的诗句”可知,“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化用后,在诗中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对仗工整,在构图上也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谴责了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的做法。(2)苏洵的《六国论》中,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3)《说“木叶”》一文中说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如“木”是自然界寻常之物,也频频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例如诗句:“______,______。”【答案】①.奈何取之尽锱铢②.用之如泥沙③.奉之弥繁④.侵之愈急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锱铢”“繁”“萧”“度”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连接“新”与“老”,西宁下南关街演绎出别样的人间烟火。(①),西宁市城东区的下南关街就是这样一条百年老街,不足千米长的街衢里,汇聚着上百种地方特色风味美食,①,应有尽有,最简单的食材,在这里散发出最具西宁特点的烟火气息。西宁有个下南关,(②)?“肯定有!”城东区文史专员马钫老先生介绍道,“下南关东起东稍门西至胜利巷,上南关指的就是花园南街到南门体育场这个区域。”聚拢是烟火,摊开是人间。走过高峰,越过低谷,铅华洗尽……西宁文化的基因也随着这条老街的火爆被激活了,从全国各地赶来这里的人们,不仅品尝这里的“美食文化”,同时也在感受着被重拾的“赶集”文化、“地摊”文化、民族文化……边走边吃、边逛边买……这条老街的火爆并非②,其实早有了铺垫,这也体现在这条老街的细节里。走在这条老街里,除了看到③的人群,(③):“韭菜、韭菜,老韭菜,茶饭不好了别买来,我卖的韭菜是乐都的,称上2斤包饺子,包上的饺子香死俩,公公婆婆夸开俩(西宁方言)……”卖韭菜的大哥这样接地气,诙谐幽默的叫卖声立刻引来了一众顾客。先尝后买,吆喝声、叫卖声、叮叮咣咣的操作声……“土味”文化中还原了生活本来的样子,现切的酿皮、现舀的甜醅,鲜榨的果汁……主打一个新鲜,现做现卖。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里,一家人通力合作,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融相交,老街开始了新的征程,“口碑文化”在漫延。买馓子要去哪里?买年糕要去哪里?谁家的酥合丸做得最地道……口口相传间完成了文化的交流。山河远阔,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下南关是真的火了,但是怎么把这种热度延续下来呢?如何让每个商家都能在这里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呢?这是让我们深思的问题。(《西宁百年老街下南关街的历史故事》,改编自《西宁晚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在上文的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20.文末写道:“下南关是真的火了,但是怎么把这种热度延续下来呢?如何让每个商家都能在这里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呢?”请你给出合理建议,将下南关街的“流量”变为“留量”。【答案】18.①琳琅满目②无迹可寻③熙熙攘攘19.①每个城市都有一两条充满人间烟火味的老街;②那有没有上南关呢;③还能听到这里的独树一帜的叫卖声。20.示例:去同质化,打造自己的特色;提升“软服务”,保障游客旅游体验。【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前面有“上百种地方特色美食”,后面还有“应有尽有”,可见美食又多又好,可填“琳琅满目”。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②根据“其实早有了铺垫,这也体现在这条老街的细节里”,表明这条老街的火爆并不是没有痕迹,可填“无迹可寻”。无迹可寻:没有踪迹可以寻求。多指处事为文不着痕迹。③修饰“人群”,表明热闹拥挤,可填“熙熙攘攘”。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句在段首,后面提到西宁市城东区的下关街是“百年老街”,这条街“散发出最具西宁特点的烟火气息”,这是一个例子,扩大为普遍现象,就是:每个城市都有一两条充满人间烟火味的老街;②此句为问句,内容上与“西宁有个下南关”相对,后面提到“肯定有”,表明问的事“有没有”,再后面提到“上难关”,可见问题是:那有没有上南关呢;③前面有“除了”,此处应有“还”;内容上与“看到”相对,后面说的是叫卖声,而且用西宁方言叫卖,“接地气”“诙谐幽默”,与众不同,可填:还能听到这里的独树一帜的叫卖声。【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提建议的能力。要想“流量”变“留量”,特色很关键。比如流行起来的夜市经济,正逐步被同质化、速食化占领;所谓的网红夜市也大多千篇一律,缺乏城市和人文特色,甚至连作为流动业态最引以为傲的性价比都不复存在。因此,可以从“质量”“特色”上下功夫,正如材料中所说“口碑文化”在漫延,这是“留量”的关键。其次,“服务”要提上档次,淄博和哈尔滨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淄博开通的“烧烤专线”,哈尔滨全市变身宠粉等,“软服务”保证美好的旅游体验,也是“留量”的关键。(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一把解腕尖刀多处倾注笔墨,以至我们在阅读时,会多次关注这把刀。这把“解腕尖刀”的出现,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当李小二告知林冲,陆谦等人已追至沧州,有密谋加害之意时,林冲“大怒”,随即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身为配军的林冲被允许携带的防身武器是一杆花枪。然而,要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寻仇家,携带花枪就不妥当了,锐利小巧便于隐藏的“尖刀”却正适合,这才有了“尖刀”的出场。林冲带了“尖刀”,四处寻找仇家,也是带了这把“尖刀”去的草料场。这种时候的“尖刀”应该是装在刀鞘中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然而让一些读者不解的是,在雪夜报仇的场景中,禁军教头林冲分明是可以用那杆花枪刺死仇敌陆虞候的,为什么偏用尖刀呢?因为此时的林冲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不用尖刀,不足以解恨。从情节设置的作用来说,这里的“尖刀”照应了前文的“买刀”,使得情节细致严谨;从受众方面来说,读者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满足,获得了阅读的快感。21.原文中加点的“应该”“彻底”两个词语,是作者后来添加的,试分析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22.依据上文第二段,简述林冲用“解腕尖刀”痛杀陆虞侯的原因。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答案】21.①“应该”是作者对尖刀是否在刀鞘里的揣测,这样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②“彻底”表现了读者希望恶人得到恶报的情绪发泄的程度,为读者获得阅读快感这种结论提供了依据。22.示例:林冲用解腕尖刀痛杀陆虞侯的原因有三:一是用尖刀可以体现心中愤恨,二是“尖刀”与前文的“买刀”在情节上相照应,三是体现读者期盼因果报应的传统心理。【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这种时候的‘尖刀’应该是装在刀鞘中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由“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推测“尖刀”是装在刀鞘中的,故“应该”在此处表推测,这样写体现了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读者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得到了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11∕T 1684-2019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测试规范
- 2024商业用地租赁及盈利共享协议
- 2024国家物流代理协议模板规范
- 2024年国际货物运输协议典范
- 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报告者
- 浙江省台州市台州十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 2024年房产过户见证协议文本
- 2024年度化测绘协议样式
- 2024私人投资者投资合作协议样式
- 2024年规范化弃土处理协议范本
- 2022年公务员国考《申论》真题(副省级)及参考答案
- 中国建筑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22-2029年)
- 中药融资方案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酒店市场景气调查报告-浩华
- 7.2共建美好集体(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
- 外研版英语初二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指导(2024-2025学年)
- 2024年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考核题及答案
- 2024年财务条线人员考试题库(含答案)
- 天翼云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认证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水上运动皮划艇行业营销动态与竞争趋势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