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巴彦淖尔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就中国古代诗歌史而言,盛唐既是时段分期概念,也是由审美特质、体制艺术、代表作家等共同构成的诗学型范的概念。特别是经过宋元明清论者的阐发,盛唐逐渐凸显为诗歌史的黄金时代,盛唐之“盛”也具有了诗史价值判断的含义。作为分期概念的盛唐,由严羽《沧浪诗话》较早提出,至明代高棅基本论定。严羽论诗推崇盛唐,又说“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可知他心中的盛唐主要指开元、天宝诗坛。此后学者言及盛唐,基本重在开元、天宝,只是对盛唐的上限和下限的看法稍有出入。特别是对于开元以前的陈子昂,天宝以后活跃的韦应物、刘长卿等,以及杜甫在天宝末年至大历时期的创作等,有所争议,这些创作是否应纳入盛唐时期,引起了学者的思考。到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时,详细选定开元至大历初八十六人为盛唐,更加标举开元、天宝为“盛唐之盛者”。高棅对盛唐分期的看法相对客观,也在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现当代学者论定盛唐所涵盖的范围,基本不出高棅的结论,而对盛唐分期的歧见也主要针对的是安史之乱后至大历初的归属问题。一方面如郭预衡、余恕诚仍然主张自开元至大历前划为盛唐。另一方面,从胡适到林庚、袁行霈,都主要把开元、天宝作为盛唐,并将天宝末至大历视为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后一种观点已经成为当前学界的主流。在唐代历史上,政治社会之“盛”与诗歌创作之“盛”,这二者的时限有所重合而又不完全吻合。盛唐诗学型范到底由哪些作家来体现,这是一个关键的论题。历代学者对盛唐诗歌典范的总结,实际也是基于他们对盛唐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认识。严羽推崇李白、杜甫,同时又称赏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我们今天一般说到盛唐诗人,首先就离不开这六家,其代表性和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历来论者都认可杜甫为盛唐诗人,但又对杜诗超出唐诗主流风格的特质颇有体会,于是产生了对于盛唐之“正体”和“变体”的探讨。严羽已经注意到“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王世在《艺圃撷余》中进一步论及杜诗多有“变态”之处,说:“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可见,杜甫在盛唐主流风格之外,又具备独造之变体,这一现象历来就是古人所关心的问题。就杜甫的“不离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概念的丰富性、包容性;就杜甫的“超出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艺术规范的限度所在。于是,如何在唐诗史上安放杜甫的位置并评价杜甫前后期的创作,也成为探讨盛唐概念之时的题中之义。(摘编自黄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材料二:杜甫一生,有长达四十三年的时间是在唐玄宗“开天盛世”中度过的,但绝大多数杜诗尤其是代表作,又是在755年安史之乱以后的十五年里所创作的。这就不免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杜诗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他的乱世经历,而与“开天盛世”无关。实际上,一部杜诗,始终贯注着“盛唐气象”,杜甫安史之乱以后的伟大创作,既根本得益于“盛唐气象”的深远影响,更代表诗歌史上“盛唐气象”在李白之后的另一座高峰。杜甫完整经历了“开天盛世”。尚在童稚时期,就领略到通都大邑的繁华;青年漫游,进一步饱览祖国山河的壮美;三十五岁后,他既与李白、高适等本朝第一流诗人过从,更得到从最高君主到各界名流的称扬。“忆昔开元全盛日”,这种盛世经历,是支撑杜诗取得巨大成就的生活基础。杜甫也有高度的自信,他年轻时说自己:“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晚年还有“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壮游》)的回忆,可见其自信的持久。现存杜甫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虽少,但已充分体现出“盛唐气象”。他年轻时的《望岳》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尤其反映出一个盛世青年诗人的壮心豪气。杜甫天宝中期进入长安求仕,诗中感慨个人遭遇、批判政治黑暗的内容增多了,但对于自己身为盛唐诗人胸襟气魄的书写,仍然激越震撼。《醉时歌》写自己和友人郑虔的病饮高歌,特别是“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的结尾,同样可见追步李白的盛唐精神。《兵车行》《丽人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等诗,虽以忧念时局为内容,但亦可见“盛唐气象”。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踏上了一个无法预测的前途。但越是艰难苦恨,杜甫越是斗志昂扬。逗留秦州、同谷期间的有关名作,首先表现出“盛唐气象”的风神延续。杜甫经停秦州、同州时,安史之乱仍在迁延,而西疆又开始不稳。杜甫尤其在诗中表达其激扬的战斗意志。唐代宗大历三年春,杜甫出峡,在流离老病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两年。人生近暮,但杜甫仍关切四方十年的纷纷杀气,更愁望云山邈远的直北长安。杜甫太看重他生长于斯的盛唐时代,除了与其同生共死,几乎别无选择。他的《江汉》依旧有报效国家的盛唐壮心。杜甫从来都是盛唐诗人,杜诗始终属于“盛唐气象”。中国诗史中的“盛唐气象”,伴随杜甫的永别,才真正走向终点。(摘编自王树森《杜甫与盛唐气象论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盛唐既代表了一个历史阶段,也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诗学型范概念,主要指开元、天宝年间,但学者对其上下限的看法不尽相同。B.盛唐之“盛”有诗史价值判断的含义,然而盛唐的政治社会之“盛”和诗歌创作之“盛”并不完全重合,学者对个别诗人的归属意见不一。C.杜甫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盛世中度过的,但其主要诗作却是在这之后创作的,这让人感觉是杜甫的乱世经历造就了其诗歌成就。D.杜甫前期的作品体现出了鲜明的“盛唐气象”,后期的作品因为战乱和漂泊,其中激越昂扬的盛唐之气就逐渐减少了。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盛唐”概念意义引出其分期价值,概述了学者对盛唐分期的观点差异,列出了盛唐诗学型范的代表作家。B.材料二在分析杜甫作品的“盛唐之气”时,也穿插了杜甫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材料论述充分、真实、条理清晰。C.材料二引用杜甫《醉时歌》诗句中的结尾,主要是为了论证诗人感慨个人遭遇、批判政治黑暗、借酒浇愁的情状。D.两则材料都广泛使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使文章的论证有理有据,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文本的可读性。3.下列诗句最不能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B.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C.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其六》)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4.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学者们对盛唐分期的几种观点及主要争议点。5.班级拟举办“杜甫是否是盛唐诗人”的辩论赛,作为正方一辩,请根据材料二为你的开篇陈词稿拟一个提纲。【答案】1.D2.C3.C4.①严羽推崇开元、天宝时期的诗坛,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详细选定开元至大历初的诗人,标举开元、天宝为盛唐之盛。②郭预衡、余恕诚等学者主张自开元至大历前划为盛唐。③胡适、林庚、袁行霈等学者主要把开元、天宝作为盛唐,并将天宝末至大历视为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④学者们对盛唐分期的主要争议点在于安史之乱后至大历初期的归属问题。5.①杜甫完整经历了“开天盛世”,这种经历是支撑他的诗歌始终贯注着“盛唐气象”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生活基础。②杜甫高度自信,他的诗歌始终散发自信昂扬之气,充满盛唐之气,代表了诗歌史上“盛唐气象”的另一座高峰。③杜甫早期作品虽少,但已充分体现出“盛唐气象”。④杜甫晚年即便身处战乱,生活艰难,但诗歌激扬着战斗的意志,延伸了“盛唐气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其中激越昂扬的盛唐之气就逐渐减少了”错误。从材料二“但越是艰难苦恨,杜甫越是斗志昂扬”“他的《江汉》依旧有报效国家的盛唐壮心”来看,杜甫的作品一直都贯穿着强烈的“盛唐之气”,后期作品的激越昂扬的盛唐之气并未减少。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从“《醉时歌》写自己和友人郑虔的病饮高歌,特别是‘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的结尾,同样可见追步李白的盛唐精神”可知,材料二引用杜甫《醉时歌》诗句的目的是展示杜甫在乱世中的乐观精神和盛唐精神,而不是论证诗人感慨个人遭遇、批判政治黑暗、借酒浇愁的情状。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论述了杜甫作为盛唐诗人的特点及其诗歌贯注的“盛唐气象”,强调杜甫对盛唐时代的认可和依恋,以及其诗歌中的壮心豪气和激越震撼的胸襟气魄。A.表达了杜甫对盛世君主的敬仰和不舍,符合材料二中杜甫对盛唐时代的深厚感情。B.体现了杜甫诗歌中的豪迈气概,符合“盛唐气象”的风格。D.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和诗人胸怀的广阔,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豪迈和深沉,也符合“盛唐气象”。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1)从“严羽论诗推崇盛唐,又说“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可知他心中的盛唐主要指开元、天宝诗坛”和“到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时,详细选定开元至大历初八十六人为盛唐,更加标举开元、天宝为‘盛唐之盛者’”可知,他们认为开元、天宝为盛唐。(2)从“一方面如郭预衡、余恕诚仍然主张自开元至大历前划为盛唐”可知,他们认为开元到大历年是盛唐。(3)从“从胡适到林庚、袁行霈,都主要把开元、天宝作为盛唐,并将天宝末至大历视为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可知,他们认为天宝到大历年是盛唐,天宝末年到大历是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4)从“现当代学者论定盛唐所涵盖范围,基本不出高棅的结论,而对盛唐分期的歧见也主要针对的是安史之乱后至大历初的归属问题”可知,学者们对盛唐分期的分歧主要在安史之乱到大历初年的归属问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1)从材料二第二段“杜甫完整经历了‘开天盛世’”可知,杜甫经历了整个开元盛世,“这种盛世经历,是支撑杜诗取得巨大成就的生活基础”。(2)从材料二第三段“杜甫也有高度的自信”可知,杜甫高度自信的性格为他写出盛唐气象的诗歌打下基础。如“他年轻时说自己:‘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晚年还有‘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壮游》)的回忆”。(3)从材料二第四段“现存杜甫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虽少,但已充分体现出‘盛唐气象’”可知,他的诗歌始终体现着壮心豪气,具有盛唐气象。如“ 他年轻时的《望岳》不仅写出泰山的雄伟,尤其反映出一个盛世青年诗人的壮心豪气”。(4)从材料二第五段“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踏上了一个无法预测的前途。但越是艰难苦恨,杜甫越是斗志昂扬。逗留秦州、同谷期间的有关名作,首先表现出‘盛唐气象’的风神延续”可知,杜甫虽然历经坎坷,但诗歌始终保持“盛唐气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第六病室[俄]契诃夫从前,在父亲活着的时候,伊凡·德米特里住在莫斯科,在那里上大学,每月收到六七十个卢布,不知道什么叫穷,后来他不得不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生活。他只好从早到晚去报酬很低的家馆,做抄写工作,却仍旧挨饿,因为他把全部收入都寄给母亲维持生计了。伊凡·德米特里忍受不了这种生活。他垂头丧气,变得虚弱不堪,不久就放弃学业,回到家乡。在这里,在这座小城里,他多方托人,谋到了县立学校的一份教职。但他跟同事相处不好,学生也不喜欢他,不久他就辞职不干了。母亲又去世了。他有半年之久失业在家,只靠面包和水生活,后来就当上了法院的民事执行员。他一直担任这个职务,直到因病被解职为止。他向来没有给人留下健康的印象,即使在青春年少的大学期间也是这样。他总是脸色苍白,身体消瘦,经常感冒,吃得少,睡不好。他总想跟人们交往,但由于他生性急躁、多疑,他没有朋友,没有一个至交。不论跟他谈什么,他总是归结到一点:这个城市的生活沉闷,无聊,这个社会没有高尚的需求,过着毫无生气、毫无意义的生活,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暴力、愚昧、腐化和伪善。卑鄙的人锦衣玉食,正直的人忍饥挨饿;必须让这个社会认清自己的面目,感到震惊才好。在这个城里,尽管他尖刻地批评人,容易冲动,可是大家都喜爱他,背地里总是亲切地叫他万尼亚。他那天生的体贴、乐于帮忙的性情、正派的作风、道德的纯洁,他那又旧又小的礼服、病弱的外貌、家庭的不幸,在人们心中勾起一种美好、热烈、忧郁的感情。再说,他受过很好的教育,念过许多书,照城里人的看法,他无所不知,在这个城里像是一部备人查考的活字典。一个秋天的早晨,伊凡·德米特里翻起大衣领子,在泥泞中啪嗒啪嗒地走着,穿过小巷和一些偏僻的地方,费力地去找一个小市民的家,凭执行票向他收款。在一条巷子里他遇到两个荷枪实弹的士兵押送着两名戴着手铐的犯人。不知为什么他突然觉得,他也可能戴上手铐,就这样由人押着,走在泥地里,送进监狱去。他在小市民家待了一会儿,然后回家。在邮局附近他遇见一个认识的警官,对方跟他打了招呼,还和他一道走了几步,不知为什么他又觉得这很可疑。晚上他在屋里没有点灯,夜里也不睡觉,老想着他可能被捕,戴上手铐,关进监狱。他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过失,而且可以担保他今后也绝不会去杀人、放火、偷盗。可是,无意中偶然犯下罪行难道不容易吗?难道不会有人诬陷吗?最后,难道法院不可能出错吗?而在现行的诉讼程序下,法院的错判是完全可能的,不足为怪的。早晨,伊凡·德米特里起床后心存恐惧,额头上冒出冷汗,已经完全相信,他每时每刻都可能被捕。从此,伊凡·德米特里日日夜夜受尽折磨。所有路过窗下的人和走进院子的人都像是奸细和暗探。中午,县警察局长通常坐着双套马车从街上经过,他这是从城郊的庄园去警察局上班。可是伊凡·德米特里每一次都觉得:马车跑得大快,他的神色异样,显然他急着跑去报告:城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犯人。每逢有人拉铃或者敲门,伊凡·德米特里就浑身打颤,如果在女房东家里遇到生人,他就惶惶不安。可是遇见警察和宪兵时他却露出笑脸,还吹着口哨,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他一连几夜睡不着觉,等着被捕,可是又故意大声打鼾,像睡着的人那样连连吁气,好让女房东觉得他睡着了。他开始离群索居,避开人们。他原先就讨厌自己的职务,现在更是忍受不了这种工作。他生怕有人使坏整他,偷偷往他的口袋里塞进贿赂,然后去告发他。或者他自己无意中在公文上出错。现在他每天都能想出成千上万条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明应当认真为自己的自由和名誉担忧。正因为如此,他对外界,特别是对书籍的兴趣便明显地减弱,他的记忆力也大为衰退了。到了春天,雪化了,在公墓附近的一条冲沟里发现两具部分腐烂的尸体。这是一个老妇人和小男孩。伊凡·德米特里害怕别人以为这是他杀死的,便在大街小巷走来走去,还面带微笑。可是遇见熟人时,他的脸色红一阵,白一阵,一再声明,没有比杀害弱小的、无力自卫的人更卑鄙的罪行了。可是这种作假很快就使他厌倦,他略加思索后认定,最好的办法就是躲进女房东的地窖里去。他在地窖里坐了一整天,之后又坐了一夜一天。他冻得厉害,等到天黑便偷偷地像贼一样溜进自己的房间里。天亮之前,他一直站在房间中央,身子一动不动,留心听着外面的动静。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就有几个修炉匠来找女房东。恐惧偷偷地告诉他,这些人是打扮成修炉匠的警察。于是他悄悄地溜出住宅,没戴帽子,没穿上衣,惊骇万分地顺着大街跑去。几条狗汪汪叫着追他,有个男人在后面不住地喊叫,风在他耳边呼啸,伊凡·德米特里便觉得全世界的暴力都聚集在他的背后,现在要来抓住他。由于伊凡·德米特里在家里无法生活和治疗,只好把他送进医院,不久安德烈·叶菲梅奇便下令把他转到第六病室。过了一年,城里人已经完全忘掉了伊凡·德米特里,他的书由女房东堆在一个敞棚底下的一辆雪橇上,给小孩子陆续偷走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人公在父亲死后,就整日忙于生计,无力上学,后来又因为人际关系辞去工作,他后来的“病”与这些经历有一定的关系。B.贫穷导致主人公给人留下不健康的印象,他身体虚弱,又因为性格问题,缺乏朋友,这也为他后来“生病”埋下伏笔。C.主人公在路上遇到士兵押送犯人,这是引发他“生病”的导火索,他从此总是疑心自己会被警察抓进监狱,整日郁郁寡欢。D.人们一开始喜爱他,因为他博学而善良,可最后人们过了一年就忘了他,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俄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提到主人公因生病离职,引出下文对主人公健康状况的叙写,再交代他生病的相关情况和结果,结构严谨。B.小说在塑造主人公时用到了外貌、神态、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全方位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丰富而立体。C.小说行文中多次强调时间,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到最后的“过了一年”,都是为了交代主人公“生病”的原因。D.小说情节详略得当,对于主人公早期的生活经历简略地叙述,节奏很快;对于他生病的原因、过程记叙十分详细。8.有人认为伊凡·德米特里是一个“清醒的疯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9.在伊凡·德米特里的想象里存在着一个虚构的世界,谈谈这个虚构世界在当时的现实意义。【答案】6.B7.C8.①清醒之处:他认为这个社会充斥着暴力和伪善,卑鄙人锦衣玉食,正直的人忍饥挨饿,这些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他有强烈的道德感和正义感,体贴、乐于助人、正派、道德纯洁。②疯狂之处:他对被捕的恐惧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他开始怀疑自己会被人诬陷,或法院可能会错判他;他开始离群索居,害怕别人以为他是凶手,甚至躲进地窖,表现出明显的妄想症状和极端的行为。③他的“清醒”在于他对社会的批判和道德感,而他的“疯狂”则表现在对被捕的极度恐惧和异常行为。他的清醒与疯狂交织在一起,使他成为一个“清醒的疯子”。9.①社会不公的反映:他认为社会充斥着暴力、愚昧、腐化和伪善,卑鄙的人锦衣玉食,正直的人忍饥挨饿。他的虚构世界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不公的反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他希望让社会认清自己的面目。他的虚构世界中充满了对正义的渴望和对社会改良的期盼。②个人精神状态的写照:他的虚构世界充满了对被捕的恐惧和对人际关系的怀疑,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这种恐惧和孤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普遍性,许多人都面临着类似的心理困境;他的虚构世界最终导致了他精神崩溃,表现出明显的妄想症状和极端行为。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压迫和精神困境的象征。【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贫穷导致主人公给人留下不健康的印象”错误。从原文第二段“他向来没有给人留下健康的印象,即使在青春年少的大学期间也是这样”可知,主人公一直给人留下不健康的印象。结合第一段“在父亲活着的时候,伊凡·德米特里住在莫斯科,在那里上大学,每月收到六七十个卢布,不知道什么叫穷”可知,大学前的主人公不贫穷。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都是为了交代主人公‘生病’的原因”错误。小说强调时间是交代故事的进展和情节的发展。如从原文“过了一年,城里人已经完全忘掉了伊凡·德米特里”可知,“过了一年”是为了交代主人公被转移到第六病室,然后被大家遗忘的小说情节,没有交代“生病”原因。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清醒”指他看清了和平表象下危机四伏的社会本质。从原文第二段“这个城市的生活沉闷,无聊,这个社会没有高尚的需求,过着毫无生气、毫无意义的生活,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暴力、愚昧、腐化和伪善。卑鄙的人锦衣玉食,正直的人忍饥挨饿;必须让这个社会认清自己的面目,感到震惊才好”可知,人民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社会充斥愚昧、腐化和伪善,这些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清醒”也指他坚持乐于助人、高尚和纯洁的精神品质。从原文第三段“他那天生的体贴、乐于帮忙的性情、正派的作风、道德的纯洁,他那又旧又小的礼服、病弱的外貌、家庭的不幸,在人们心中勾起一种美好、热烈、忧郁的感情”可知,主人公坚持做人的原则。(2)“疯子”指他精神不正常,总是幻想自己将被诬陷、迫害、逮捕,行为不符合常理。他看到警察就怀疑是来逮捕他的,看到一个老妇人和孩子被杀死就担心有人认为是他杀的,以至于从“最好的办法就是躲进女房东的地窖里去。他在地窖里坐了一整天,之后又坐了一夜一天。他冻得厉害,等到天里黑便偷偷地像贼一样溜进自己的房间里。天亮之前,他一直站在房间中央,身子一动不动,留心听着外面的动静”,可知他因为恐惧经常做出极端行为。(3)“清醒疯子”是指他一方面坚持着自己内心做人的原则,清楚和批判社会存问题;另一方面指他幻想被迫害,经常做出不正常行为。他既有清醒的一面,又有疯狂的一面。【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1)从原文伊凡·德米特里奇虚构世界里法官、巡警冷酷无情,决定着人们的命运等可知,他觉得当时的社会“充斥着暴力、愚昧、腐化和伪善,卑鄙的人锦衣玉食,正直的人忍饥挨饿”,这是现实的反映;伊凡·德米特里奇在虚构世界里始终坚持正义、善良等优秀品质,“必须让这个社会认清自己的面目,感到震惊才好”,是他对正义的渴望,对社会能够改良的期盼。(2)伊凡·德米特里在看到两名被押解犯人时,突然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许会无缘无故的被抓进监狱,而这一念头一直折磨他,从而引起了无穷的恐惧,最终走向崩溃。社会上像他一样的小人物很多,这不仅是他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压迫人民的体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齐桓公问于宁戚曰:“管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足衣食乎?”宁戚对曰:“要在得贤而任之。”桓公曰:“得贤奈何?”宁戚对曰:“开其道路,察而用之,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则天下之士骚然举足而至矣。”桓公曰:“既以举贤士而用之矣,微夫子幸而临之,则未有布衣屈奇之士踵门而求见寡人者!”宁戚对曰:“是君察之不明,举之不显,而用之疑;官之卑,禄之薄也。且夫国之所以不得士者,有五阻焉:主不好士,谄谀在傍,一阻也;言便事者,未尝见用,二阻也;壅塞掩蔽,必因近习,然后见察,三阻也;讯狱诘穷其辞,以法过之,四阻也;执事适欲,擅国权命,五阻也。去此五阻,则豪俊并兴,贤智来处;五阻不去,则上蔽吏民之情,下塞贤士之路。是故明王圣主之治,若夫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明王圣君无不容,故安乐而长久。因此观之,则安主利人者,非独一士也。”桓公曰:“善!吾将著夫五阻,以为戒本也。”(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材料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选自《谏太宗十思疏》,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百姓疾A怨B国多C盗贼D吾何如E而使奸邪F不起G民足H衣食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恐法令不行”与“刺客不行”(《六国论》)两句中的“不行”意思不同。B.“未尝见用”与“百姓之不见保”(《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见”意思不同。C.“以法过之”与“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过”意思不同。D.“思江海下百川”与“辞楼下殿”(《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下”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宁戚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于能得到并任用贤士;要广开进贤的道路,考察后任用,并给他们名利和地位。B.宁戚认为国家不能得到贤士,有五种阻碍,如果这五种障碍不消除,那么会蒙蔽视听,还会堵塞引进贤士的道路。C.魏征提出的“十思”的核心是天子“修养德行,约束自己”,具体包括“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谨慎”等。D.魏征认为,只要能做到这“十思”,国君和大臣就没有大事烦扰,就能耳朵灵敏、眼睛明亮,就能避免自然无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此观之,则安主利人者,非独一士也。(2)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14.两则材料都是臣子对君主的谏言,请简要概括各自谏言的侧重点。【答案】10.BDG11.B12.D13.(1)由此看来,那使君王安定且有利于人民的人,不只是一个贤士啊。(2)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14.①材料一侧重讲得到贤才的方法,即广开纳贤之路,重用信任他们,祛除一切阻碍。②材料二侧重提醒君王应该做哪些事,哪些事不应做,只有君王有才德,才能吸引人才为其效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百姓痛苦怨恨,国内盗贼多行,我怎样做才能使奸佞邪恶不会兴起,并使百姓丰衣足食呢?“疾怨”是“百姓”的谓语,“国”是下句主语,B处断开;“国多盗贼”,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吾”是下句主语,D处断开;“奸邪不起”主谓齐全,结构完整。“民足衣食”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G处断开。故需在BDG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推行/不去行刺。句意:我恐怕法令不能推行。/刺客不去行刺。B.错误。两句均为表被动。句意:不曾被任用。/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C.正确。超过/过错。句意:施用刑罚超过法度。/这是我的过错。D.正确。处于……之下/走下。句意: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D.“都就能耳朵灵敏、眼睛明亮,就能避免自然无为”说法错误。材料二最后一句“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是说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皇上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自己劳神费思。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则”,那么;“安”,使……安定;“非独”,不只是。(2)“弘兹”,弘扬这;“简”,选拔;“善”,好的意见。【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材料一是齐桓公问宁戚得到贤士之道,宁戚阐述了不得贤士的五种阻碍,最后给出解决办法,“去此五阻,则豪俊并兴,贤智来处”,除去这五种阻碍,那么英豪俊杰就会同时出现,贤才智士就会来此安居。材料一侧重讲得到贤才的方法,即广开纳贤之路,重用信任他们,祛除一切阻碍。材料二中,“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魏征给唐太宗建议了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其中包含君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做哪些事,告诫唐太宗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挑选好的意见,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家就能治理好了。因此材料二侧重提醒君王应该做哪些事,哪些事不应做,只有君王有才德,才能吸引人才为其效力。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向宁戚问道:“管子如今已经年老了,或许要离开我而辞世了。我恐怕法令不能推行,人民多会流离失所,百姓痛苦怨恨,国内盗贼多行,我怎样做才能使奸佞邪恶不会兴起,并使百姓丰衣足食呢?”宁戚回答说:“关键在于能得到贤士并且任用他们。”齐桓公问:“怎样才能得到贤士?”宁戚答道:“广开引进贤士的道路,考察后任用他们,使他们的地位尊贵,俸禄优厚,名声显赫,那么天下的贤士就会纷纷动身来到这里了。”齐桓公说:“我已经举拔贤士并任用他们了,可是除了先生您幸而光临,还没有具有奇异才能的平民亲自上门来求见我!”宁戚回答说:“那是国君您考察人才不明确,举用人才不显赫,而使用人才又有疑虑;委任的官职太低,给他们的俸禄太少。再说国家之所以不能得到贤士,有以下五种阻碍:君主不喜欢贤能之士,又有谄谀的人在身旁,这是第一种阻碍,谈便民利国之事的人,不曾被任用,这是第二种阻碍;耳目被堵塞,遇事受蒙蔽,一定要依靠左右亲信才能了解实情,这是第三种阻碍;审理案件深究治罪,施用刑罚超过法度,这是第四种阻碍;手下管事的人为了私欲,专断国政滥施权柄,这是第五种阻碍。除去这五种阻碍,那么英豪俊杰就会同时出现,贤才智士就会来此安居;这五种阻碍不消除,那么对上就会蔽塞官吏和百姓的实情,对下就会堵塞引进贤士的道路。由此可见,圣明的君王治国,好比那大江大海无所不受,因此能长久成为天下河流的主宰;圣明的君王无所不容,百姓就能安居乐业而国运长久。由此看来,那使君王安定且有利于人民的人,不只是一个贤士啊。”齐桓公说:“好!我必将记住这五种阻碍,把它作为鉴戒的根本。”材料二: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仙人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苏轼谁作桓伊②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③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注]①金山:位于江苏镇江,宋时为长江中岛屿,现已与长江南岸相连。柳子玉:即柳瑾,字子玉,润州(今镇江)丹徒人,北宋书法家,苏轼的亲戚。熙宁七年二月,苏轼于金山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②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③新月:农历月初时月亮形曲似钩,称新月。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以问句起势,突兀别致,用典巧妙,重点落于一个“梦”字,梦被“惊破”,似有怨恨之意。B.上片写梦醒后见到的江天景色,“愁”字使景物蒙上一层淡淡的愁绪,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C.“落花飞絮”点明季节,此时此景送别,更添离愁;“飞絮”是飘忽不定之物,象征了人生的漂泊不定。D.结句写朋友远去,飞絮相送,词人内心满是不舍之情;流水滔滔东流,词借流水的旷达比喻人的心情。16.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答案】15.D16.①上片实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②下片虚写,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这就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③这首词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借流水的旷达比喻人的心情”分析错误,应是“借流水无情衬托人的有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①先分析“实写”:上片开头“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两句,写离别前,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新月与愁烟,满江天”两句描述在梦醒之后,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的新月,仿佛凄冷地望着人间。上片实写送别情景,融情入景,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图画,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②其次分析“虚写”,下片“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等句,则是“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虽然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还是迟迟没有成行,恰好是二月春深时节,“落花飞絮”,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这样的虚写,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③最后总结“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这首词虚实结合,先是渲染出离别时“新月与愁烟,满江天”这样一幅幽清、感伤的图画;再通过虚写,想象“明日”分别时,柳絮和江水各自多情和无情,一者明白人的心愿,逐舟代人送行,一者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全词意蕴丰富,含蓄隽永。(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运用比喻等手法并通过大与小的比照表现出一种空阔的境界,又显示出词人豪迈的内在气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钉头磷磷②.多于在庾之粟粒③.亲朋无一字④.老病有孤舟⑤.玉鉴琼田三万顷⑥.着我扁舟一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磷”“庾”“粟”“孤”“鉴”“琼”“顷”“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织,错节盘根。这种(①)的人物关系既体现在社会、血缘关系上,也表现为一种修辞关系。人物之间的修辞关系,是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融合与叠加,建立起来的一种人物之间的超因果、超时间、超情节的纯粹美学意义上的关联。它架构起了人物之间关系的立体系统,构成了小说的深层结构。同时,它也饱含着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构成了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艺术神经部分组成,成为中国古代叙事作品极富民族特点。《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②)地秉持“女清男浊”论,日常生活中懒与男人接谈而甘心为丫鬟充役,但通观全书不难发现,声称厌恶男子的贾宝玉,其实仍然拥有一个亲密的男性“朋友圈”:秦钟与他一见如故,情谊至深;“冷面冷心”的柳湘莲唯独和他最合得来;蒋玉菡与他初次相见即“情赠茜香罗”;更有意味的是平素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的宝玉,在路谒北静王水溶之后,偏偏与其(③)。“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理解贾宝玉的女性“朋友圈”和男性“朋友圈”也是解读《红楼梦》核心人物心性特点的一把钥匙。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与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错综复杂②旗帜鲜明③情投意合19.同时,它也饱含着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和美学的内涵,构成了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艺术神经,成为中国古代叙事作品极富民族特点的艺术手法。20.①引用诗文,表达了贾宝玉对友情的珍视,又使文段典雅、富有文采。②使用对偶,使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实现了语义的互补和映衬,凸显了一个人的性格爱好,看他的圈子,便可一目了然。【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根据上句“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织,错节盘根”可知,语境是指人物关系交错聚集,应用“错综复杂”。错综复杂:形容事物交错聚集,情况纷繁杂乱。②语境是指贾宝玉的观点和态度十分明确,应用“旗帜鲜明”。旗帜鲜明:是指军旗耀眼,军容整齐,现在比喻政治立场、观点、态度等十分明确。③语境是指贾宝玉与北静王水溶感情融洽,合得来,应用“情投意合”。情投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句式杂糅,“构成了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艺术神经部分组成”句式杂糅,“构成……”和“由……部分组成”杂糅,去掉“部分组成”;二是成分残缺,“成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特点”后加上“的艺术手法”。修改为:同时,它也饱含着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和美学的内涵,构成了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艺术神经,成为中国古代叙事作品极富民族特点的艺术手法。【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引用《诗经》中句子“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通过小鸟嘤嘤鸣叫的场景,比喻人们对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渴望,表达了贾宝玉对友情的珍视,同时所引用的语言又使文段典雅、富有文采。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使用对偶,结构对称,具有对称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通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使得语言更加凝练集中,表现力强。同类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凸显了一个人的性格爱好,看他的圈子,便可一目了然。(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说明性文章,有的以介绍事物为主,有的以说明事理为主。高中阶段,能够清晰地说明事理尤为重要。与介绍事物相比,①,因为事物是具体的,而事理比较抽象。想要②,需要在认识和表达两方面多下些功夫。林庚的《说“木叶”》中有不少说明事理的成分,我们写作时可以参考借鉴。林庚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之所以能做到条理分明,清晰易懂,就因为他对事理有深入的研究。一般而言,事理都有一定的复杂性,仅仅做一般的了解,很难准确把握。要在写作前搜集相关资料,做些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对事理的理解越到位,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纲举目张。主要内容解说清楚了,整篇文章的“清晰”就有了保证。在具体说明时,可以由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事理的不同层面;还可以在比较中凸显事理的特征。《说“木叶”》就是从对众多诗句的解读中抽绎出创作,欣赏的规律,其思路值得我们借鉴。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请你根据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简述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70个字。【答案】21.①说明事理有一定难度(说明事理难度更大)②把事理说明清楚22.搜集相关资料,做些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把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阐说清楚。【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下句“因为事物是具体的,而事理比较抽象”可知,事理比较抽象,那么要说明抽象的事理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说明事理有一定难度”,或者“说明事理难度更大”。第二空,根据下句“需要在认识和表达两方面多下些功夫”可知,讲的是把事理说明清楚的方法,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把事理说明清楚”。【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第二自然段“要在写作前搜集相关资料,做些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对事理的理解越到位,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可知,搜集相关资料,做些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根据第三自然段“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纲举目张。主要内容解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甲苯精馏塔课程设计结论
- 网络营销微信课程设计
- 医院设备管理制度
- 波浪能发电装置课程设计
- 舞蹈机构古典舞课程设计
- 用天正暖通进行课程设计
- 会计师工作总结细心核算确保账目准确无误
- 数字时代品牌营销的新趋势计划
- 日常教学反思与总结计划
- 装修合同简易版
-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建筑结构选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仓库管理培训课件
- 2024年居间服务合同:律师事务所合作与业务推广
- 大型活动音响设备保养方案
- 安全生产专(兼)职管理人员职责
- 公检法联席会议制度
- 成都大学《Python数据分析》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保险理赔岗位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某大型央企)2024年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第10课《我们不乱扔》(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 期末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