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3论证方法与语言——言说有据,论证有方1.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辨析理据关系,大致把握
论证特点。2.掌握分析理据关系题、论证方法题和综合分析论证特点题的答
题要点。
年份卷别设问方式考查角度202
3新课标Ⅰ卷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分析理据关系202
1新高考Ⅰ卷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202
1新高考Ⅱ卷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概括中心论点年份卷别设问方式考查角度2023新课标Ⅱ卷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结构的综合考查2020新高考Ⅱ卷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
不正确的一项是2023新课标Ⅰ卷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
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分析论证方法2023新课标Ⅱ卷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
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分析论证语言命题特点①分析论证特点是一个综合性考点,可以单独考,如近三年专考论
证方法、语言或理据关系;可以综合考,对论证方法、论点论据特
点、论证语言等综合考查。②分析论证特点考查有两种题型,主观题考论证方法、论点论据特
点、论证语言等,客观题考理据关系等。③今后考查趋势是题型相对灵活,考查论证特点越来越深入。
一、论述文三要素论述类文本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
张的文章,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三强”特点。论
点、论据和论证是其三要素。1.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论点是议论的根本、灵魂,它既是论证的出发点,又是论证的落
脚点。论点解决的是“证明什么”的问题。就内容而言,议论文的中
心是作者直接而且明确提出的见解和主张,这见解和主张在文章中表
现为鲜明的观点,且这观点在全文中起统率作用。从结构而言,议论
文的主要对象,就是被全文主要论据所证明的那个论点,也就是全文
的中心。论点有如下特点: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准确、鲜明的。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
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
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
首尾;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
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第三,一般情况下,一篇论述类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
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
矛盾、交叉或包含。2.论据,是立论的根据,即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论据要真实、充分、典型、新颖。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
据。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信的史实等。理
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3.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严密地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一
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
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
样证明”的问题。在议论文中,论点是核心,论据是基础,论证是联结论据和论
点、将论据导向论点的枢纽与关键。“3要素”的关联图解
二、分析论证(一)分析论点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点,首先应通读全文,明确文本论述的话
题。在此基础上,边读边勾画,特别要注意论点经常出现的各种位
置,如标题、开头、结尾等,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直接表述论点的关
键语句。如果文中实在没有表述中心论点的语句,我们也可以先勾画
出各个段落或各个层次的总领句、总括句(有时称之为“分论
点”),并分析各个段落或层次之间的思路结构和逻辑联系,然后用
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心论点。甚至,有些论述类文本每段也没有自己
的关键句,那就需要我们先抓住各段的论据材料,以及作者评价分析
论据材料的语句,从中把握作者的态度倾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各段
的观点,进而将各段的观点组合起来,把握整个文本的中心论点。(二)分析论据阅读论述类文本时,应如何分析论据呢?不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
论论据,基本上都要遵循以下三个步骤:1.梳理筛选论据首先通读全文,在文段中画出观点性的语句以及支撑证明观点的
语句,进而梳理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
是理论论据。这是较为基础的步骤,关键是细心谨慎,不要遗漏了某
个关键论据材料。某个关键论据材料的遗漏,可能会影响到考生对文
本观点态度的全面准确把握。
2.分析立场态度在找出文中运用的论据材料后,要分析把握该论据材料所包含的
作者的态度倾向。在运用论据材料时,作者一般都会对该材料进行评
论分析。考生一定要抓住这些文字,弄清楚文本中的事例材料是作为
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搞明白理论材料是用来佐证作者自己的观点
还是作为批驳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态度。3.分析逻辑联系逻辑联系包括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论据与论点之间
的逻辑联系。我们需要仔细辨析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文本中
可能运用到多个论据材料,它们彼此之间可能是并列平行地共同支撑
某一观点,也可能是正反对比地印证某一观点,还可能是逐层递进的
关系。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思考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论据与
论点之间可能是归纳推理联系,也可能是演绎论证联系,还可能是因
果联系,等等。(三)分析论证方法论述类文本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阐释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文本中的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
理论
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理等来证明观点,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度。演绎、归纳都属于道理论证。类别阐释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可以辨明是非利弊,达到否定错误论点、阐明正确论点的目的,让人印象深刻。类比论证通过将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这种论证方法通过比较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的相同特点,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与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类别阐释比喻
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往往能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论证文本的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因果
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类别阐释假设
论证假设材料中能产生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
的结果。假设论证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
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引用
论证引用他人科学或权威的观点,以支撑自己的观点。数据
论证列出客观、实证的数据,以支撑自己的观点。
(四)分析论证语言论述类文本的语言特点是准确、鲜明、逻辑性强。具体到个别文
本不外乎准确严谨、平实朴素、形象生动或幽默风趣。如果文本使用
了多种修辞手法,则论证就显现形象生动、有气势、有文采的特点。1.准确、严密(1)运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
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2)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等限定词、限
定成分,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准确性、
科学性。(3)词语在文中前后呼应或照应。(4)词、句语序的前后安排,符合事理和认知规律。
【典例】《自然选择的证明》:“虽然两个地区具有适于同一
物种生活的相同的自然条件,但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的话,它们之
间的生物存在极大的差异,人们也就不必为怪了,因为生物与生物之
间的关系是一切关系中最重要的。”运用关联词语,如“虽
然”“但”“因为”等,使上下句紧密衔接,体现了表达的严密。2.概括、简洁叙述事实时,不需要铺排渲染,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
人,不宜细致地述说细节,否则喧宾夺主。
【典例】《修辞立其诚》:“‘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
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语言简练。3.鲜明、生动(1)鲜明:善用正反对比;爱憎分明;设问句开头,再在设问
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运用表达鲜明态度的词语,如“唯一”。
【典例】《反对党八股》“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造我
们的学习》“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2)生动:比喻、排比、对偶、比拟、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
用,化深奥为具体;善于使用谚语、口语、对联和富有表现力的
成语。
【典例】《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
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
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运用
比喻手法,将“经济关系”比喻成“红线”,指出经济状况归根到底
具有决定意义,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4.通俗易懂、平实朴素口语化词语、俗语、方言词语借助比喻说明深奥的道理。
【典例】《反对党八股》中“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到
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等人民群众口头流行的
俗语,以及“瘪三”“蹩脚”等方言词的使用,使得语言通俗易懂而
富有生活气息。5.语言典雅、有文言色彩灵活使用一些文言词语,古为今用。
【典例】《改造我们的学习》“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
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其中“言必
称希腊”具有文言色彩,语言典雅。6.诙谐幽默,睿智犀利又妙趣横生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改写经典语句,活用成语,夸张,褒
词贬用。
【典例】《拿来主义》“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
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国粹”原指
我国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有揶揄的意味。再如,“只好磕头贺喜,讨
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里“残羹冷炙”和“奖赏”是褒贬色彩不
同的词,作者将这些词放在一起,滑稽之状,跃然纸上。7.富有哲学意味、文化气息运用富有哲学意味的语句。
【典例】《宇宙的边疆》“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
在叫作‘地球’的星球上”,这句话表明:人类的诞生是宇宙的奇
迹,对宇宙的探索、对存在意义的追寻,是拥有智慧的人类必须承担
的责任。活动一
论证特点专项分析一、分析理据关系所谓理据关系,就是指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根据材料与观点一致
的原则,论点必须统率论据,论据必须能证明论点。能够精准地分析
理据关系是阅读论述文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解答所有论证题的基础。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
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
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
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
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
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
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
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
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
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
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
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
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
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
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
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
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
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
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
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
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
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
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
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
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
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
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
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
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
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
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
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
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
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
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
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
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顷。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
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
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
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
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
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
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
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
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
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
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
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
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
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解析:
文本第二段最后谈到:“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
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A项中“坦率
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的相关表述与
原文内容最为贴切,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的观点。B项中
“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的表述,适合放在第一段,与“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
胃的事实吗?”这一煽动性标题并列,增加媒体论说的气势。C项中“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
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的表述,适合放在第四段“不过,这些
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的后
面,作为作者观点的论据。D项中“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
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的
表述,可与第四段的“竞争性真相”配合使用。
分析理据关系类试题选项给出的可能是一种观点,也可能是一个
事例。考生需要将选项所述与材料的主要观点进行匹配,以得出正确
答案。一般来说,选项与材料的主要观点可能有如下五种关系:与材
料主要观点相符、与材料主要观点相反、属于材料提及的次要观点、
持论偏颇或推论过度超出材料所说、所述与材料无甚关联。考生应排
除与材料主要观点不相符的其他干扰项。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步:阅读材料,结合材料的标题,归纳相关材料(一般针对
某一则材料或某个段落)的主要观点。第二步:审读四个选项,明确选项所论述的内容。第三步:比对题干所指的观点和选项内容,判断选项和材料之间
的关系属于上述五种中的哪一种,从而作出判断。二、分析论证方法
(2023·新课标Ⅰ卷)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
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文本见本课时活动一、分析
理据关系【典题呈现】]参考答案:①引用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及观点;②针对媒体提出的问
题做出合理的解释;③进行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解析:作者在文本第二段引用了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跟踪秘鲁
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该项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
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学者们发
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在上升,其中藜麦种
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这是答案的第一点内容。2011年
《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
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作者针对《独立报》这一观点进行了合理的
解读,他认为:“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
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这是答案的第二点内容。第三段中,作者前往秘鲁科尔卡山谷和玻利维亚西南部进行实地调研,
他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同时向秘鲁
向导杰西卡询问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媒体新闻报道的意见。这是
答案的第三点内容。
1.分析论证方法要做到:(1)判断准。①准确判断每一种论证方法。抓住每种论证方法的语言标志,如举例论证多用“譬如”等,比
喻论证多用“如……”“好像……”等,因果论证多用“因
为……”“究其原因”等。当然,标志词只是技巧,最根本的还是依
据文意。注意易混论证方法的区别,如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比喻
论证是一种用人们熟悉的、易懂的具体事物证明人们生疏的、难以理
解的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基础是比喻的修辞手法,重在说理的形
象化和具体化。类比论证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相比较,其基
础是类比推理,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
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其着重
点在于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例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用“大宅
子”“鱼翅”“鸦片”来论证文化遗产、文学遗产中的精华及糟粕,
是比喻论证;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
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类比论证。②注意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一段之中,会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句之内,也会综合运用
两种甚至三种论证方法,这些在判断时都要多加关注。(2)分析实。分析论证效果要落在实处,一要落实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二要落
实在文中的论证效果,而不是简单地搬用论证效果套语,贴上标签就
了事的。2.分析论证方法要注意:(1)找准论证方法是最关键的一步。要回答好这道题目,首先
要知道论证手法有哪些。一般来说,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
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
证等。(2)按“论证方法+文本说明”步骤规范答题。(3)每一种论证方法,都要以小序号(如①②③)标明。(4)文本说明这一步,只要列举文本一两项对应内容就行;语
言要高度概括。意思答对即可。(5)有几种就找几种,尽量不要遗漏。题目分值赋分方式不是
固定的。有两种论证方法的,2+2(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
分);有三种论证方法的,1+1+2(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
分,答出三点给4分)。三、分析论证语言
(2023·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二)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
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
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
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
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
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
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
果是自己受害。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
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
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
乐于帮助你。(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
作用。(4分)参考答案:①这些加引号的词语所标示的是调查者一些不当的调查行
为;②从反向强调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充分合作的前提是调查者要尊重
被调查者。解析:要准确作答此题,考生需要注意材料二行文的表达特点,理清
论述的内在逻辑。与“敲诈”“斗智”“拷问”搭配的是“绝不
会”“绝不能”“不是”等否定意味强烈的词语,而这些加引号的词
语也形象地点出,调查者颐指气使、与被调查者相对立的行为表现,
实际上是从反向强调了科学的社会调查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态度。
分析论述文论证语言要考虑的角度1.抽象性:学术语言、专业化语言。2.有气势:语气词、反问句带有强烈的语气;对偶、排比、顶真
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整齐匀称,节奏明快;比喻论证、对比论
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使论证鲜明有力。3.生动性: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使议论显得生动活泼;运用成
语、引用古诗文名句,使语言典雅而富有文采,增强语言的表达效
果;口语与书面语的交错使用,使语言显得既庄重,又诙谐;不同句
式的变换和综合运用,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活动二
论证特点综合分析一、(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
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
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
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
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
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
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
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
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
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
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
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
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
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
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
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
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
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
上、只唯实。(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
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
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
控制的问题。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
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
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
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
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
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
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
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
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
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
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
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
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
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
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
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
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
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
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
“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
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
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
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
—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
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
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
“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
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
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
“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
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
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
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
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
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
受害。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
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
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
乐于帮助你。(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
面展开论述。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
断的变化中。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
了论证气势。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论证结构。解析:
“主要论证……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错误,材料二第三段
主要论证的是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且观
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体外看不到的部分。二、(2023·山东青岛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
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无论是“兴
观群怨”的《诗经》,“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离骚》,还是
“慷慨刚健”的建安诗,抑或是“忧患深广”的唐宋词,“观照现
实”的明清小说,之所以能够得到当时及后世读者、批评家的高度赞
赏,均在于作家能够以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挚明朗的思想情感
贯穿于作品之中,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
审美旨趣,就是要在日常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中切实关注文学作品的情
感表达问题,褒扬那些能够以饱满的思想情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
怀天下、仁民爱物、慎独修身等向美、向善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其中
的优秀作品。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使读者于字里
行间感受作者真挚明朗、崇尚美善的思想情感和蓬勃向上、积极进取
的精神风貌,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在刘勰
看来,唯有语言简洁精练,“结言端直”,才能使作品在情感表达上
做到指向明确、鲜明爽朗,充分展现作者“意气骏爽”、积极进取的
精神风貌。细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无论是高唱“苏世独立,横
而不流”的《橘颂》,还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
《史记》,还是“大声鞺鞳,小声铿鍧”的辛弃疾词都体现了这一特
点。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的“骨峻”
之美,就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古籍中的优秀成果,既要努力创作并积极
褒扬那些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作品,又要敢于反对、批判那些以炫技逞博、哗众取宠为能事的语
言低俗、媚俗之作,真正做到“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向世界展现
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
话》(简称《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
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
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
文化风尚,避免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
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
盈。”因此,探寻“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在深入了解其深
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激活”,使其真正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学创
作、文学批评中来,能够创作出充分展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构建
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综上所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
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放眼当下,面对增强文化自信
的时代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坚持“古为今用,
守正创新”,努力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是推动新
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改编自董晨《“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6分)参考答案: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为分总式,先具体分析“风清骨峻”
说在文学作品上的体现并对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借鉴意
义,后总结传承与创新“风清骨峻”说对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具有关键作用;②论证方法上,材料主要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论
证有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鲜明生动。解析: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为分总式,“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
史,无论是……还是……抑或是……之所以能够得到当时及后世读
者、批评家的高度赞赏……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细数中国古代
文学经典作品,无论是……还是……还是……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先具体分析“风清骨峻”说在文学作品上的体现;“探寻‘风清骨
峻’的当代意义……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
系”,再分析对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
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努力发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的关键所在”,最后总结传承与创新“风清骨峻”说对推动新时代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关键作用。②论证方法上,材料主要运用引证法
和例证法,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习近平总书记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简称《讲
话》)中指出……”为引证;“无论是高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橘颂》,还是被誉为‘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还是‘大声鞺鞳,小声铿鍧’
的辛弃疾词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为例证,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充实有
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鲜明生动。如“唯有如此,方能真正
做到讲好中国故事……又要敢于反对、批判那些以炫技逞博、哗众取
宠为能事的语言低俗、媚俗之作”多用长句,表达严谨准确,语言形
象生动。
一、精准分析论证特点的角度一般来说,综合分析文本论证的特点要从“6角度”入手。角度一:综合分析文本整体论证方式的特点分析文本是立论,是驳论,还是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先破后
立”的情况多见),并简明概述文本是怎样立论、怎样驳论或怎样立
论与驳论相结合的。角度二:综合分析论证结构的特点分析文本论证结构的特点,首先概述文本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
构,然后具体说明文本是如何安排这种结构的。角度三:综合分析论点提出的特点1.根据论点的位置分析论点特点。首先明确指出论点所处位置,其次概括不同位置提出论点的
作用:①标题显示论点,可概括为“论点旗帜鲜明,让读者一目了
然”。②开头第一句提出论点,可概括为“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简
洁明快”。③论述的本论开头提出论点,可概括为“论点总领全文,
重点突出”。④简明地阐释后提出论点,可概括为“论点的提出有理
有据,自然流畅”。⑤结尾总结出论点,可概括为“卒章显志,顺理
成章,让人信服”。2.根据立论的视角分析论点特点。分析论点的特点,要关注论点提出的角度,看论点是否和一般的
观点不同,如论点独有特点,则可看作论点新颖或观点独到。角度四:综合分析论据的特点主要看论据是否典型、是否新颖。论据能有力地论证论点,可概括为“论据典型,说服力强”。论据非常见常用,且有典型性,可概括为“论据新颖”。角度五:综合分析论证方法使用的特点根据文本内容,简明指出文本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单一运用论
证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怎样的论点,达到了怎样
的论证效果。角度六:综合分析论述语言的特点论述类文本的语言一般有准确、严密,概括、简洁,鲜明、生动
(常使用修辞手法)三方面的特点,可根据文本论述语言的风格简明
概括并举例说明。二、论证特点规范作答上面的“6角度”总体归纳了综合分析文本论证特点的思考切入
点,具体答题时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灵活选择分析角度进行恰当思考。分点作答,可以先谈切入方式,再谈论证结构或论证方法的特
点,最后谈论证语言等特点。答题要呈现明确的角度(如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大的方面)、
知识点(如驳论、对比论证等小的关键词),加以例证,表述力求清
晰简洁。
(2023·安徽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月亮创造了心灵虚静和空间澄净的审美意境。这首先是因为月亮
升起于“寂寂人定初”的夜晚,人类主要是在太阳下进行改造世界的
活动,这就赋予太阳与月亮不同的含义。太阳意味着真实与运动,而
月亮象征着寂静与超脱。太阳下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停歇之后,艺术
的创造便在寂静的月色下悄然展开。其次,月亮的文化内涵是阴柔的
美学风范。当中国美学追求安详阴柔优美的明月意境时,也就找到了
月亮原型,呈现出娴静与空灵的审美特征。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
知,明月来相照。”月光衬托着宁静自适的精神境界,寞寞心事中笼
罩着一片飘逸出尘的寂寂梵音,月在艺术观照中的虚静,主要目的还
在于表现心的虚静。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谓“松月生夜
凉,风泉满清听”,初升的明月升起于松间,带来丝丝夜凉,凉爽的
夜风送来阵阵悠扬的泉声,整个时空充满着天籁般的乐音和遗世独立
的静谧。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
是清秋仙府间”,几乎可以说是说破了月的虚静的审美底蕴,即使是
茫茫尘世,只要望一望月亮,看一看月光,也可以澡雪精神,洗尽尘
烦,带来审美的愉悦温馨。月亮展示给人们的还是澄碧晶莹纤尘不染的洁净世界。从《陈
风》的“月出皎兮”到《春江花月夜》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空里
流霜不觉飞”,月亮始终是冰清玉洁的形象。刘禹锡这样写道:“天
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
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静静的月光洗着大地、洗着宇宙,也洗着人们的肝胆精神。在月光的
映照下,世界被改造了、被移动了、被诗化了。人们喜欢用冰轮、玉
盘、清辉等来指称月亮,正是表现着月的洁净品格。
(摘编自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参考答案:①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月亮创
造了心灵虚静和空间澄净的审美意境”,然后从月的“虚静”的审美
底蕴和澄碧晶莹纤尘不染的洁净世界两方面分别阐述。②运用举例论
证、道理论证等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列举王维、孟浩然等人以
及《陈风》《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论证分论点。解析:材料的论证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作答。论证结构:材料整体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首先,第一段提出中
心论点“月亮创造了心灵虚静和空间澄净的审美意境”,是总写;然
后在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从“月的虚静的审美底蕴”和“澄碧晶莹纤
尘不染的洁净世界”两方面作出了阐述。论证方法:材料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如
“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孟浩然……遗世独立的静谧”“从《陈风》的
‘月出皎兮’到《春江花月夜》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空里流霜不
觉飞’”等句子列举了王维、孟浩然等人以及《陈风》《春江花月
夜》中的诗句;“这首先是因为月亮升起于……其次……”运用了道
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课时作业巩固提升
一、(2024·海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类社会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继个人心理空
间、公共文化空间之后,一个全新的数字精神空间,这是数字技术推
动人类精神文明的一次维度提升,既是对前两者的映射和拓展,又是
对心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解构和重塑,其进程必然充满各种新情况、
新问题、新挑战。面对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有人积极拥抱、
雀跃欢呼,有人犹豫彷徨、驻足观望,有人忧心忡忡、抵抗反对。近
年来出现的“数字极简主义”“反技术依赖”“网络隐居族”等,就
是“技术抵抗”的典型代表。数字极简主义是2019年美国学者卡尔·纽波特在《数字极简主
义: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专注的生活》一书中首倡的概念,旨在通过
对当前信息泛滥的反思与批判,强调人不应被技术绑架,技术与工具
应当为人服务,由此提出极限简化数字技术使用、减少技术对人生活
和心理的影响。豆瓣小组“反技术依赖”则认为,普通民众对数字技
术及其平台日渐依赖,使得自身能力退化。目前“数字极简主
义”“反技术依赖”等豆瓣小组成员数量均已数万。在此风潮中,“网络隐居”日渐成为一种代表性的社会实践,网络隐
居者们在网络空间只浏览不留言、只搜索不转推、只私信不点赞,通
过使用“老人机”“功能机”将推荐算法等数字技术从自己的生活中
强制剥离,试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在网络世界与现
实社会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从极简使用、反技术依赖到网络隐居,反映出当今社会正对数字
技术的负面效应采取某种程度的一致社会行动,而其“冰山一角”之
下则是更深层面、更大范围的社会心理。首先是心理层面对精神家园失守的忧惧,即个体对于自身心智在
面对数字技术大潮时能否“守脑如玉”的恐慌。人类自文字发明以来
就矢志不渝地追求着更渊博的知识、更丰富的文化、更充盈的精神世
界,这种技不压身、多多益善的认知已经刻入人类的心理基因,然而
互联网的普及却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知识过载和信息海啸,这势必
导致个体的心理应激和社会心理的共同抵御。其次是社会层面对结构
和秩序失稳的忧惧,即在数字技术改造生产生活的磅礴力量之下,对
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乃至社会秩序重塑的警惕与不安。二战后世界多
数国家进入了长期的社会稳定和发展繁荣阶段,渐次形成了较为稳固
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但近年来国际大变局等一系列因素打破了这一稳定状态,而数字技术
的广泛应用乃至滥用则被认为是引发变局的关键。最后是文化层面对
时代转型的忧惧,即在革命性技术推动历史转型进程中,人类社会整
体走向何方的终极拷问。需要强调的是,颠覆性、革命性技术推动社
会历史转型造成的社会不安和抗争并非前所未有,历史上每每出现影
响人类社会进程的革命性技术之时,大多会引发广泛的社会问题和心
理激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历史
转型的担忧。人类自从钻木取火以来,就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掌握趋利
避害的方式,时至今日,火仍是人类必须时刻防范的重大安全隐患,
但并不影响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必需品地位。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普及
至今不足五十年,社会实践远远不够充分,对其利弊的认知也还不够
深入,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交锋才刚刚开始。从人本主义出发,任何技术工具都不应凌驾于人之上,当人规制
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足以驾驭技术工具时,则须对技术创新“踩刹
车”,正如当前深度学习算法驱动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但超出了社会
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解,甚至连技术专家也鲜少能对其作出充分解释和
合理规制,如待其负面效应充分显现再出手则可能为时已晚,因此必
须防患于未然。对于智能技术主宰的未来世界,最困难但最重要的问
题是:如果人工智能的解释力超过人类的意识,社会不再能够对他们
生存的世界作出有意义的阐释,人类意识将会变成什么样?对此人工智能的回答也许是:“我不知道(因为我遵循数学原则,而
不是人类原则)”或“你理解不了(因为我已经被训练成以某种方式
行事,但没有接受解释行事方式的训练)。”毋庸置疑,数字极简主
义、反技术依赖和网络隐居体现出的,正是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价值
观回归与传承,如同上古时期初尝火之强大,又见火之恐怖的人类开
始思考如何驾驭火,这些现象也昭示着数字时代新人文主义的启蒙与
发轫。而站在技术创新的立场,技术本身的客观性无涉价值观,技术应
用的善恶之分取决于主观性的道德伦理,对其社会后果的评价则受到
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支配。因此技术逻辑下的社会心理和社会关系变
革,只是技术工具及其方法论作用于社会体系的客观效应,无论其价
值评价如何,均与创新本身无关,应根据社会评价以“技术善用”规
正引导创新的方向。也许,发展带来的问题唯有通过更好的发展才能
解决,技术工具是人类摆脱蛮荒走向文明的关键,技术创新在历史上
扮演的角色从来都是克服社会弊端,而非将社会引向毁灭。人类既已阔步迈向数字时代,主动拥抱未来,适应时代转型,彰显数
字人文、数字伦理精神,已成为实现社会心理、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
的焕然新生的时代选择。(摘编自李韬、李睿深《“技术恐慌”的社会心理与群体分化研究》)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极简主义认为人不应被技术绑架,在数字网络时代,人们必须
规避数字技术的使用,以降低其对人生活和心理的影响。B.“数字极简主义”“反技术依赖”等豆瓣小组成员数量均已数万,
这说明他们的理念已得到社会大部分人的认同。C.数字技术带来的弊端已初步显现,其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已成
为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正视的问题。D.技术本身是客观性的,技术如何应用却有善恶之分,其所带来的社
会后果的评价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性的道德伦理。12345678910解析:
A项,“人们必须规避数字技术的使用”错误,原文是
“由此提出极限简化数字技术使用”,并非“规避”;B项,“已得
到社会大部分人的认同”于文无据,原文是“目前‘数字极简主
义’‘反技术依赖’等豆瓣小组成员数量均已数万”,并不代表得到
社会大部分人的认同;D项,“其所带来的社会后果的评价取决于人
们的主观性的道德伦理”曲解文意,原文是“技术应用的善恶之分取
决于主观性的道德伦理,对其社会后果的评价则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文
化支配”。12345678910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空间是区别于个人心理空间、公共文化空间的一个全新的数字
精神空间,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次维度提升。B.网络隐居者们极限简化数字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降低
自身对网络空间的依赖,但难以从根本上剥离。C.任何技术工具的发展一旦凌驾于人之上,就须对技术创新“踩刹
车”,否则当负面效应充分显现时,人类将束手无策。D.技术工具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相信技术
创新最终会克服社会弊端,要主动拥抱未来,适应时代转型。12345678910解析:
“否则当负面效应充分显现时,人类将束手无策”理解有
误,依据“如待其负面效应充分显现再出手则可能为时已晚,因此必
须防患于未然”可知,可能应对起来很难,但不是“束手无策”。123456789103.本文就“技术抵抗”背后的心理作了具体的分析,下列表述不符合
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随着对知识文化的不断追求,人类形成了技不压身、多多益善的认
知,但拥有海量信息的互联网冲击了这种认知,会让人产生抵御的
心理。B.革命性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改造,对现有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
等构成一定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的警惕与不安。C.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最终会对人类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其可能引
发的诸多社会问题,让人类感到忧心忡忡。D.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促使人们的生活甚至社会关系发生巨大变化,
人们的恋旧心理是他们极简数字技术的使用的原因。12345678910解析:
“人们的恋旧心理是他们极简数字技术的使用的原因”错
误,原文是“网络空间已成为继个人心理空间、公共文化空间之后,
一个全新的数字精神空间,这是数字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一次维
度提升,既是对前两者的映射和拓展,又是对心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
解构和重塑,其进程必然充满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并未
说“恋旧心理”是极简数字技术使用的原因。12345678910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将人类对火的发现、应用以及火
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互联网、数字技术等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以及人
们对其的态度进行了类比。②以人们所熟知的事物“火”进行论证,
更有利于人们深刻思考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并引
发人们对其发展前景的思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4.请从论证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横线的段落加以说明,并分析其
好处。★12345678910解析:依据“火仍是人类必须时刻防范的重大安全隐患,但并不影响
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必需品地位”“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普及至今不足
五十年……对其利弊的认知也还不够深入”可知,主要运用了类比论
证,将人类对火的发现、应用以及火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互联网、
数字技术等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以及人们对其的态度进行了类比。依据
“社会实践远远不够充分,对其利弊的认知也还不够深入”可知,以
人们所熟知的“火”进行论证,更有利于人们深刻思考互联网及数字
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认知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利
弊,引发人们对其发展前景的思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123456789105.针对社会中存在的“技术恐慌”等现象,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应对?
请根据文本概括。参考答案:①挖掘“技术恐慌”背后的人们的普遍心理状况,对“技
术抵抗”人群存在的忧虑进行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②促进数字时代
新人文主义的发展,构建数字人文主义价值观。③正确认识数字技术
的发展,根据社会评价以“技术善用”规正引导技术创新的方向。12345678910解析:依据“面对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有人忧心忡忡、抵
抗反对”可知,要挖掘“技术恐慌”背后的人们的普遍心理状况,对
“技术抵抗”人群存在的忧虑进行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依据“数字
极简主义、反技术依赖和网络隐居体现出的……这些现象也昭示着数
字时代新人文主义的启蒙与发轫”可知,要促进数字时代新人文主义
的发展,构建数字人文主义价值观。依据“而站在技术创新的立
场……对其社会后果的评价则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支配”可知,要
正确认识数字技术的发展,根据社会评价以“技术善用”规正引导技
术创新的方向。12345678910二、(2024·江西丰城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我们可以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扁平人
物也称为类型人物,有时也叫漫画人物。其最纯粹的形式是基于某种
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当其中包含的要素超过一种时,我们
得到的就是一条趋向圆形的弧线了。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来
概括,比如:“我永远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说这话的是米考伯太
太——她说她绝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她说到做到。当小说中其他的
因素跟她发生碰撞时,她所拥有的这种人生就会从边缘、从因碰撞产
生的火花中发射出道道光芒。12345678910扁平人物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不论他们何时登场,都极易辨识——被
读者的情感之眼认出,视觉的眼睛只不过注意到一个特定名字的再次
出现。当作者想集中全部力量于一击时,他们最是便当,扁平人物对
他会非常有用,因为他们从不需浪费笔墨再做介绍,他们从不会跑掉,
不必被大家关注着做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一出场就能带出他们特有的
气氛——他们是些事先定制的发光的小圆盘,随便放在哪儿都成,绝
对令人满意。12345678910第二大优势是,他们事后很容易被读者记牢。他们能一成不变地
留在读者的记忆中,因为他们绝不会因环境的不同而更易,这使他们
在回顾中具有了一种令人舒心的特质,甚至使他们在创造他们的小说
已然湮没无闻后仍被人牢记不忘。我们都希望书本能经久长存,成为
我们的庇护所,希望书中的居民经久不变,而扁平人物正是因此取得
了他们的合法性。不过,眼睛一直严厉地盯着日常生活的批评家们—
—对于这种表现生活的方式却很不耐烦。他们认为,如果维多利亚女
王没办法概括在一句话里,那米考伯太太凭什么就可以这么做?然而
一部复杂的小说经常既需要圆形人物,也缺不得扁平人物,这两者相
互磨合的结果会更加接近真实的人生。12345678910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都扁平,每个人物几乎都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可
结果却给人一种深度人性的绝妙感觉。我们必须承认,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匹敌
的,让我们转到圆形人物身上来吧,我们先去一趟《曼斯菲尔德庄
园》,看一看跟巴儿狗一道坐在沙发上的伯特伦夫人。她的套话是
“我脾气虽好,可是绝对经不得劳累”,而且对这一原则一直坚守不
渝。可一场祸事在结尾处不期而至。她两个女儿都处境堪虞——朱丽
亚私奔了;玛利亚因为婚姻不幸福也跟着情人跑了。伯特伦夫人该如
何自处?“伯特伦夫人没有深刻的思想”,这正是她的一贯作为。12345678910“但是在托马斯爵士的引导下,(她)对一切重要的方面都形成了正
确的看法。”托马斯爵士的指导推动着这位贵妇人获得了独立和并非
出自本愿的道德感。“因此她明白这件事的严重程度。”这正是道德
的最强音——非常斩截,水到渠成。后来又跟上一个巧妙无比的渐弱
音,通过否定的形式出现。她“既不要求芬妮劝解,也不想自欺欺人,
掩饰它的罪愆和耻辱”。那句套话再次显形,因为她一直以来确实照
她一贯的原则尽量对麻烦视而不见,也确实要求芬妮劝解她该如何自
处;十年以来芬妮的全部职责也就在此了。作者的措词虽以否定的形式出之,却提醒我们想到肯定的方面,她惯
常的精神状态亦由此再次历历在目,单凭一个简单的句子,她就先是
被吹成一个圆形人物,然后又打回扁平的原形。12345678910简·奥斯丁的笔法何等神妙!寥寥数语,她就大大拓展了伯特伦
夫人的形象。简·奥斯丁尽管给她的人物贴上“理智”“傲慢”“情
感”“偏见”的标签,可他们绝不局限于这些品性限定的范围。检验
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
意外。如果它从不让我们感到意外,它就是扁的。圆形人物的生活宽
广无限,变化多端——自然是限定在书页中的生活。小说家有时单独
利用它们,更经常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甲苯精馏塔课程设计结论
- 网络营销微信课程设计
- 医院设备管理制度
- 波浪能发电装置课程设计
- 舞蹈机构古典舞课程设计
- 用天正暖通进行课程设计
- 会计师工作总结细心核算确保账目准确无误
- 数字时代品牌营销的新趋势计划
- 日常教学反思与总结计划
- 装修合同简易版
-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建筑结构选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仓库管理培训课件
- 2024年居间服务合同:律师事务所合作与业务推广
- 大型活动音响设备保养方案
- 安全生产专(兼)职管理人员职责
- 公检法联席会议制度
- 成都大学《Python数据分析》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保险理赔岗位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某大型央企)2024年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第10课《我们不乱扔》(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 期末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