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海门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海门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海门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海门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海门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海门中学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王诤:我注意到《百年新诗选》的编者都是学者,并没有吸纳进诗人或者评论家,这是一种怎样的考量?洪子诚:开始我也征求过一些诗人和评论家的意见,也邀请西川加入。西川是位优秀的诗人、批评家,但他提出的篇目和我的设想差距太大,他毕竟不是做新诗史研究的,对历史情境缺乏较全面的把握,这样合作起来就很困难。最后决定,还是找对新诗有自己体会的学者来担任。除了我和奚密之外,吴晓东、姜涛和冷霜都是新诗史研究者,在大学也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工作。姜涛和冷霜虽然也是诗人,但他们的身份更多还是新诗史研究者。这样的编者班子,可能会有一种学院派的“偏见”。因此,《百年新诗选》也就是“一家之言”,应该也有表达不同理念和编选标准的选本,让它们构成对话的关系。【甲】王诤:你们如何确定选编的原则和具体标准?入选的诗人和作品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洪子诚:我开始提出了几条体例的想法,经过讨论获得认同。一个是以诗人为主,不是以作品为主。有的诗人有一两篇不错的作品,但总体上说他在诗歌史上的位置并不重要,就不考虑。入选诗人要有一定的写作量和时间长度,有一定稳定性。这主要是针对在时间上很靠近的诗人。作品选取的原则,以诗人在思想艺术上的成就为主,同时也兼顾文学史影响的方面——这两者并不是都很统一,如近些年林徽因的名气不小,但她肯定不是一位很好的诗人。我们给这两册诗集取名,上册是《时间和旗》,下册是《为美而想》。“时间和旗”取自诗人唐祈40年代一部诗集的名字,不过把“与”弄成“和”,也是将错就错,觉得“和”更好。“为美而想”取自80年代青年诗人骆一禾的诗句。“旗”的意象,在冯至《十四行集》的第27首中也出现过:“在秋风里飘扬的风旗,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让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和些远方的草木的荣谢,还有个奔向无穷的心意,都保留一些在这面旗上。”这两个书名,也许能一定程度表示我们选诗的标准:诗与时代的光、黑夜、草木荣枯的关联,以及将“把不足道事体”的有创造性的凝定、“构型”。说起来,我们几人都不大喜欢感伤和滥情的作品。【乙】王诤:你们合作过程中有怎样的分工?是否出现分歧?如何协调、解决不同意见?洪子诚:大体趋于一致。但还是存在不同看法,只有经过协调解决。这个过程中,也不是绝对的少数服从多数,如果有一位主编坚持某一诗人必须入选,我们都会尊重他的意见,因为这种坚持有他的理由,况且有时候少数人的看法可能是真知灼见。分工采取“认领”的方式,也是顾及个人不同研究领域。奚密对中国台湾、香港现代诗有深入研究,和马悦然合作编选过《20世纪台湾诗选》,这次请她加盟,也是考虑到她对这一部分很熟悉。我和冷霜比较侧重当代部分,吴晓东侧重现代,姜涛是现当代都兼顾。说到分歧,比如对于木心,也有不同意见。我就不大喜欢他的诗,抛开“原创性”的问题不说,我不喜欢那种姿态。不过人活在世上,包括为人、写作,不论是否有意识都在呈现某种“姿态”吧。王诤:我注意到《百年新诗选》2015年第一版出版后,《读书》杂志曾经召开过一次座谈会,你在会上提出“新诗历史,就是维护‘边缘’地位,与出离边缘地位而进入‘中心’的两种诗学主张、诗歌潮流交错、变换、冲突、协商的历史。”能否就这一观点展开谈谈?洪子诚:我讲这个话是有背景的,这主要是关于左翼诗歌的评价问题。因为存在一种看法,认为左翼、革命诗歌,那种直接介入时代、战争、革命运动的诗,往往语言粗糙,缺乏诗意和诗质。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上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同我在50年代读的洛尔迦、艾吕雅、聂鲁达、希克梅特他们的政治诗,都是很出色的。如艾吕雅的《自由》《宵禁》《在西班牙》等。其实新诗的发生,它的出发,与现实生活取得有效关联是重要的基点,这一关联也包括时代的重大事变。因此,不能将“边缘化”设定为新诗的本质。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渴望进入“中心”,对政治、革命、政策的简单、图解性配合,也确实损害了新诗的质地和声誉。【丙】王诤:在你看来,新诗经过百年的发展,它未来会有哪些走向或者趋势?洪子诚:这个我真的不知道,这很难预料。我是做文学史研究的,主要是试图尽量了解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当然,好的历史研究不仅说明过去,也在解释现在和预测未来。但我缺乏这种前瞻的能力。记得上世纪90年代,那真的是诗歌的“冬天”。在那个时候,奥登的“诗歌不会使任何事情发生”,特别是西班牙诗人希门内斯的“献给无限的少数人”,为被悲剧氛围笼罩的诗人广泛征引,成为他们对诗的性质、命运、功能的辩护词。在那个时候,我,可能还有其他人真的预想不到现在新诗写作、出版、活动、评奖……能热闹到这样的程度,想象到诗人今天会变得这样忙碌。【丁】(摘编自王诤《洪子诚:〈百年新诗选〉“献给无限的少数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川是《百年新诗选》原受邀编委之一,但他提出的选诗篇目缺乏对历史情境较全面的把握,编选理念与学者编委难以兼容。B.冯至《十四行集》第27首中“旗”的意象与唐祈诗集名“时间与旗”共同启发了《百年新诗选》的编委,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诗集的命名和选诗标准。C.编委对是否收录木心的诗存在分歧,洪子诚先生认为木心的诗在“原创性”上存在问题,也不喜欢其写作姿态,但承认写作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某种“姿态”。D.艾青、洛尔迦、艾吕雅、聂鲁达、希克梅特的诗与现实生活有效关联,内容上直接介入了时代、革命运动等,多是不乏诗意和诗质的佳作。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偏见”“一家之言”的说法意味着《百年新诗选》的专家学者编委希望不同的新诗理念和编选标准能够共存,选本彼此构成对话的关系。B.“我们几人都不大喜欢感伤和滥情的作品”是对林徽因“不是一位很好的诗人”的含蓄说明,她的作品思想艺术成就不高,与其文学史中的影响力不匹配。C.访谈对象不赞同将“百年新诗”历史用两种诗歌主张、诗歌潮流的关系来归纳,“维护边缘”与“进入中心”这组关系主要适用于左翼诗歌的评价问题。D.《百年新诗选》的出版面世主要是为了总结、研究新诗历史,而不是为了解释现在和预测未来,这部诗集的出版与再版也可以看作一种为诗歌作辩护的方式。3.下列选项中,言说者与文本标题中“少数人”的境况最接近的一项是()A.“不管你采取什么姿态,大时代的魅力与阴影挥之不去。我能理解年轻一辈的郁闷与惶惑,但无论如何请不要躺平。越是困难的时候,越必须有人顶住,咬紧牙关闯过去。”B.“批评家的冒险在于,你跟作者和作品一起承担了一个对未来的无知。不像做文学史的人,他们是享有一种后见之明,所以我们做当代批评或者跟同时代人的文学对话,困难重重。”C.“作为一个以文学为业的学生,我时常感到无比迷茫与疲倦,深感徒步的艰辛。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都是一场孤独之旅,而当下选择这条路的人,又必须是一个勇士。”D.“虽然我们的写作也受到了ChatGPT的严峻冲击,但非虚构写作强调创作者的主体身份与‘在场’意识,依赖大量的采访、观察和调研,较难通过人工智能发布程序指令来实现。”4.原访谈内容中,访谈者还问及“你怎么看待打工诗人、打工诗歌”,文中最恰当的提问位置是()。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5.《百年新诗选》收录了昌耀诗作,下面是诗集《昌耀的诗》的内容简介,请根据文本说明其入选理由。《昌耀的诗》是“蓝星诗库·典藏版”丛书中的一种。诗集由作者亲自编选确定,收录自1955年到1998年创作的诗歌作品166首,囊括其毕生诗歌创作的所有代表作品。昌耀的诗以张扬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识见长,融感悟和激情于一体;意象凝重、壮美。饱经沧桑的情怀、辽阔旷远的人文背景、强烈的生命意识,构成作者宏大的诗歌整体。收入代表作品《慈航》《斯人》《太古(拟古人)》《峨日朵雪峰之侧》等。【答案】1.B2.B3.C4.C5.①诗人有一定的写作量和时间长度,创作时间集中在1955年到1998年,代表作166首;②诗作思想艺术成就高,作品与时代气息关联,以张扬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识见长;③作品有文学史价值(或:丰富了新诗的风格),语言、题材古典和现代交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直接影响了……选诗标准”错,原文是“也许能一定程度上表示我们的选诗标准”。可见,原文是说“也许能一定程度上”,而不是直接影响了诗集的命名和选诗标准。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B.“‘我们几人都不大喜欢感伤和滥情的作品’是对林徽因“不是一位很好的诗入’的含蓄说明”,强加因果。原文说“作品选取的原则,以诗人在思想艺术上的成就为主,同时也兼顾文学史影响的方面——这两者并不是都很统一,如近些年林徽因的名气不小,但她肯定不是一位很好的诗人”和“我们几人都不大喜欢感伤和滥情的作品”可见,这两者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文本标题“献给无限的少数人”,“少数人”狭义是指诗歌及文学的阅读、创作、研究者,广义是指承受时代阻力坚持追求或传播真善美等纯粹人文价值的人。A.言说者是鼓励年轻一辈困难时要闯过去的人,故不是“少数人”;B.言说者说的是做当代批评或者跟同时代人的文学对话困难很大,故不是“少数人”;C.言说者以文学为业,虽承受读书和写作的孤独,却有勇气从事阅读、创作、研究,故是“少数人”;D.言说者是站在“我们”的角度,泛指,故不是“少数人”;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已经语句复位的能力。A.【甲】处,上文主要是围绕《百年新诗选》提出编者的选择的原则和标准,这里并没有直接涉及打工诗人或打工诗歌。B.【乙】处,上文内容主要围绕《百年新诗选》提出了选编的原则和具体标准以及入选的诗人和作品所考虑的因素,这里也没有直接提到打工诗人或打工诗歌。C.【丙】处,上文内容讨论了新诗的未来发展和趋势,这里可能会涉及到新诗在社会不同群体中的发展,包括打工诗人和打工诗歌,因为他们代表了新诗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实践和表现。D.【丁】处,上文内容是询问新诗未来的走向或发展趋势,这一提问是访谈的结尾,此处没有提供足够的上下文来引入打工诗人或打工诗歌的讨论。因此,最恰当的提问位置是【丙】处。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入选诗人要有一定的写作量和时间长度,有一定稳定性”“收录自1955年到1998年创作的诗歌作品166首,囊括其毕生诗歌创作的所有代表作品”可知,诗人有一定的写作量和时间长度,创作时间集中在1955年到1998年,代表作166首;根据“作品选取的原则,以诗人在思想艺术上的成就为主”“昌耀的诗以张扬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识见长,融感悟和激情于一体;意象凝重、壮美”可知,诗作思想艺术成就高,作品与时代气息关联,以张扬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识见长;根据“同时也兼顾文学史影响的方面”“饱经沧桑的情怀、辽阔旷远的人文背景、强烈的生命意识,构成作者宏大的诗歌整体”可知,作品有文学史价值(或:丰富了新诗的风格),语言、题材古典和现代交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相遇【阿根廷】博尔赫斯那件发生在1910年的事,尽管我在内的所有目击者都立誓要守口如瓶,最终还是不胫而走且越传越离谱。那晚,表兄邀我到某乡间别墅参加一个烧烤派对。坐了很长时间的火车,到别墅时天色已晚。我感觉到,这地方尽是些古里古气、原始粗糙的东西:烤肉散出的香味、那些树、那些狗、那堆堆篝火。来客全是大人。我后来才知道,最大的也不过30岁。他们带劲地谈论着名马啦,摩托啦,女人啦,我对此懵然无知。为了掩饰一个孩子在大人中间的孤独感,我灌下了——并非真喜欢——两杯酒。这时,尤利阿特大声邀请邓肯打双人扑克牌。我偷偷溜了出去。黑暗中,我迷了路,不知怎的,别墅主人走到我面前。不知出于好心还是收藏家的虚荣心,他把我领到一个陈列柜前。借着灯光,我看见有钢铁在闪闪发光。这里收藏的净是些勇士用过的刀剑。我问他,其中是否有胡安·莫雷拉的短剑,他抱憾地说没有,不过他倒可以给我看与之相像的一把。剑柄上也有U形护手。这时,传来一阵怒吼。他赶紧关好陈列柜,转身走了。我紧随其后。尤利阿特正在大骂对手欺骗他。其他人围观。我记得,这群人中最魁梧的要数邓肯。显然他俩都喝醉了,尤利阿特越骂越下流。邓肯像是听腻了,站起身,对准尤利阿特就是一举,对方倒在地上,咆哮要和邓肯决斗。邓肯说不行,还解释说:“真可惜,我有点怕你。”大家都狂笑起来。尤利阿特爬起来,说:“我和你拼了!”有人——希望此人能得到宽恕——说决斗的武器倒很现成。有人打开那只陈列柜。尤利阿特捡了一把最长的短剑,就是那把有U形护手的。邓肯心不在焉地随手捡了一把有小树标记的木柄腰刀。这时尤利阿特的手开始颤抖,使人惊奇的是邓肯的手竟和尤利阿特一样,也在颤抖。我没醉,但我也浑身来劲儿,渴望有人被杀,以增加日后谈资。或许围观的人都持类似想法。我觉得一股洪流在冲击着我们。大家都酒性发作了,把这事看作传统竞技。我们熙熙攘攘地拥过一片小树林。两个决斗者在前,相互提防着。其他人围在一片开阔的草地边上。邓肯在月光下站定了,温和而威严地说:“这地方看来挺合适。”两人站定,竟忘了动手。一个声音传来:“把武器扔下,用手打吧!”但二人已开打。起先笨手笨脚,像是怕伤害对方,但后来四目对视,尤利阿特的愤怒已消失,邓肯也不再显出那种不以为然的神情了。此刻是两个男子的决斗,不是男孩的儿戏。尽管如此,我要尽可能看下去,这和下一盘棋没有什么两样。由于时隔多年,回忆起来当然会有点模糊的。他们用手肘抵挡对方,衣袖很快变成布条,又被血染成殷红。我想,大家肯定是想错了,以为他们不懂防卫。我一下子就注意到他们分别施展不同的招数,武器不同,为了克服自己武器的短处,邓肯试图贴近对方;尤利阿特则步步后退,以保持距离,再从下方进攻。这时,有人喊:“他们要相互残杀!快制止他们!”然而谁也不敢上前劝阻。尤利阿特方寸已乱,邓肯又步步紧逼。尤利阿特的短剑对准了邓肯的脸。突然,剑身好像短了一截,刺进了高个子的胸膛。邓肯瘫倒在地,嘴里喃喃地说:“真怪,简直像在梦中。”而我已经看见了,一个人杀了另一个人。尤利阿特屈身俯在那具尸体上,大声抽泣,乞求宽恕。我这时才明白,他并不承认自己有罪,而只承认身不由己地失手杀人。我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却开始浑身颤抖。表兄后来告诉我,他们花了很大劲儿才把那短剑拔出来。在两个决斗者打过牌的那张餐桌上,一副英国扑克牌和一堆账单乱七八糟地放在那儿。我一直守口如瓶,直到1929年某一次谈话中,我突然改变了主意。退休警长堂·约塞说,现在舞台的短剑表演全出于想象,短剑格斗早已绝迹。我说,我就亲眼见过,便把那件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他带着职业敏感问道:“你能肯定,他们从没碰过腰刀短剑之类的武器吗?”“我想不可能,”我回答,“那晚在场的人都彼此熟悉,我可以对你说,当大家看到他们两人决斗的各种动作时,都惊呆了。”约塞似乎在竭力思索:“一种柄上有U形护手的武器。这类武器中有两种是非常出名的——就是莫雷拉使用的那种和胡安·阿尔马德使用的那种。”有什么东西仿佛在我记忆中觉醒了。约塞接着说:“你又说到那种木柄腰刀,上面还有小树标记。”他沉默了一会儿,说:“阿塞维多先生在帕格密诺省一带有地产,另一个有名的坏蛋在那儿也有地产——名叫胡安·阿曼扎。这是100年前的事了。他14岁第一次杀人时就是用这种腰刀,从此一直用它。胡安·阿曼扎和胡安·阿尔马德相互仇视。他们相互寻找了很长时间,始终没能相遇。”他不再说下去了。时过境迁,那场厮杀和那具男尸,我曾亲眼目睹。然而很可能,我们当时看到的是另一个故事,一个更老故事的结局。我疑惑了,这到底是尤利阿特杀死了邓肯,还是那两件武器在不可思议地格斗,而与人无关呢。我记起来了,尤利阿特和邓肯的手都在颤抖,看来,那是刀和剑在陈列柜里并排沉睡多年之后开始苏醒。主人已化成灰烬,但刀和剑——不是人,人只是刀剑的工具而已——却依然懂得如何格斗。那夜它们打得真精彩!人去物留。无人知道这刀剑是否再次相遇。无人知道,这故事是否到此结束。(刘文荣译,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人向“我”展示陈列柜里收藏的刀剑,为下文尤利阿特邀请邓肯决斗时,经别人提醒而使用刀剑埋下伏笔,使行文更符合事理逻辑。B.小说详细描述了尤利阿特和邓肯决斗的过程,从看客的起哄到结局的诡异,都在暗示这场决斗并不缘于二人的理性选择,带有神秘色彩。C.尤利阿特屈身俯在尸体上,乞求宽恕,这种试图将故意杀人掩饰为过失杀人的行为,与他的暴躁易怒形成反差,突出其心思缜密的个性。D.决斗结束后,小说描写了那张打过牌的餐桌,意在强调二人并无深仇大恨,同时表现了“我”已经没有了之前冲动、好奇的心理。7.下面关于“我”与退休警察约塞对话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对话交代了“我”将当年决斗事件公开的原因,引发了“我”对该事件的深思。B.约塞在对话中显出如下职业素质:熟悉当地情形、思维敏锐、对相关细节记忆深刻。C.从“我”的话中可以看出,作为“决斗”的观察者,我发现二人格斗水平出人意料。D.胡安·阿曼扎和胡安·阿尔马德生前相互仇视,但未能相遇,去世后灵魂仍在对抗。8.小说中的“相遇”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这篇小说采用当时的儿童视角和事后的成人视角相交织的叙事策略,请赏析这样写的效果。【答案】6.C7.D8.示例一:①百年前彼此仇视的两个“胡安”相互寻找却未能相遇;②百年后二人使用的武器控制他人意志,再次相遇,制造暴力;③未来刀剑仍会“相遇”,暗示了工具控制、残害人类的行为仍会发生。④三种“相遇”从过去延续到未来,表达了对人被工具(武器)控制的警惕与反思。9.①用儿童视角叙述当时亲历的场景使故事具有真实感,展现别墅环境的怪异、旁观者的怂恿、当事人的无意识,增强了小说的荒诞感。②用成人视角在事后回顾,理性审视当初人们的麻木、冲动,揭示人可能沦为兵器的奴隶的主旨。③两种视角交织、切换,使叙事有张力,更大限度地还原事件真相,反思人的非理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突出其心思缜密的个性”分析错误,不是“突出其心思缜密”,而是强调杀死对方不是个人意志决定,而是兵器之间的复仇。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D.“去世后灵魂仍在对抗”分析错误,兵器还在对抗,而非灵魂仍在对抗。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1)依据原文“胡安•阿曼扎和胡安•阿尔马德相互仇视。他们相互寻找了很长时间,始终没能相遇”可知,小说中的“相遇”指彼此仇视的两个“胡安”相互寻找却未能相遇;(2)依据原文“看来,那是刀和剑在陈列柜里并排沉睡多年之后开始苏醒。主人已化成灰烬,但刀和剑——不是人,人只是刀剑的工具而已——却依然懂得如何格斗”可知,小说中的“相遇”指百年后二人使用的武器控制他人意志,再次相遇,制造暴力;(3)依据原文“人去物留。无人知道这刀剑是否再次相遇。无人知道,这故事是否到此结束”可知,小说中的“相遇”指未来刀剑仍会“相遇”,暗示了工具控制、残害人类的行为仍会发生;(4)综上所述的三种“相遇”从过去延续到未来,说明被工具和非理性掌控的人类悲剧命运的反复重现。【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的能力。(1)依据原文“为了掩饰一个孩子在大人中间的孤独感,我灌下了——并非真喜欢——两杯酒”可知,文章采用的是儿童视角叙述当时亲历的场景,使故事具有真实感,引人入胜;再依据原文“我感觉到,这地方尽是些古里古气、原始粗糙的东西:烤肉散出的香味、那些树、那些狗、那堆堆篝火”可知,别墅环境是怪异的;依据“有人——希望此人能得到宽恕——说决斗的武器倒很现成”可知,面对双方的行为,旁观者不但不制止,反而怂恿;依据“尤利阿特屈身俯在那具尸体上,大声抽泣,乞求宽恕。我这时才明白,他并不承认自己有罪,而只承认身不由己地失手杀人”可知,当事人对杀人并不承认自己有罪。由此可知,这些情节荒诞离奇,增强了小说的荒诞感和神秘感。(2)依据原文“我一直守口如瓶,直到1929年某一次谈话中,我突然改变了主意”可知,文章后半部分采用的是成人视角,“我”长大后回顾当年发生的事情,所以表现出的是理性思维,理性审视当初人们的麻木、冲动,揭示人可能沦为兵器的奴隶的主旨,表达了对人被工具(武器)控制的警惕与反思。(3)所以,一篇文章中两种视角交织、切换使用,使内容丰富多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叙事有张力,跨度性大,更大限度地还原事件真相,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凸显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足下书中有“无见怨怼,以至疏索”之说,盖是戏言,然亦似未相悉也。荐贤进能,自是足下公事,如不为之,亦自是足下所阙,在仆何苦,乃至怨怼?仆尝怪董生①大贤,而著《仕不遇赋》,惜其自待不厚。凡人之蓄道德才智于身,以待时用,盖将以代天理物,非为衣服饮食之鲜肥而为也。董生道德备具,武帝不用为相,故汉德不如三代,而生人受其憔悴,于董生何苦,而为“仕不遇”之词乎?仆意绪间自待甚厚,此身穷达,岂关仆之贵贱耶?虽终身如此,固无恨也,况年犹未甚老哉!去年足下有相引荐意,当时恐有所累,犹奉止不为,何遽不相悉?所以不数附书者,一二年来往还,多得官在京师,既不能周遍,又且无事,性颇慵懒,便一切画断,只作报书。又以为苟相知,固不在书之疏数,如不相知,尚何求而数书哉?惟往还中有贫贱更不如仆者,即数数附书耳。近频得人书,皆责疏简,故具之于此,见相怪者,当为辞焉。(选自李翱《答独孤舍人书》)材料二:文公②非董子作《仕不遇赋》,惜其自待不厚。以予观之,《诗》三百,发愤于不遇者甚众。而孔子亦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圈。吾已矣夫!”盖叹不遇也。文公论高如此,及观于史,一不得职,则诋宰相以自快。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言不可独信久矣。虽然,彼宰相名实固有辨。彼诚小人也,则文公之发,为不忍于小人可也。为史者,独安取其怒之以失职耶?世之浅者,固好以其利心量君子以为触宰相以近祸非以其私则莫为也。夫文公之好恶,盖所谓皆过其分者耳。方其不信于天下,更以推贤进善为急。一士之不显,至寝食为之不甘,盖奔走有力,成其名而后已。士之废兴,彼各有命。身非王公大人之位,取其任而私之,交自以为贤,仆仆然忘其身之劳也,岂所谓知命者耶?《记》曰:“道之不行,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夫文公之过也,抑其所以为贤欤?(选自王安石《书李文公集后》)【注释】①董生,即董仲舒。②文公,即李翱。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固好以其利A心量B君子C以为触D宰相E以近祸F非以其私G则莫为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奉止,阻止,在文中指李翱拒绝独孤舍人的引荐,表明不愿借此为官的态度。B.报,回复,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故略上报”的“报”意义相同。C.辨,区别、不同,与成语“审思明辨”“历历可辨”中“辨”的意义、用法相同。D.信,伸张,与《谏太宗十思书》“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的“信”意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翱的书信起笔就坦言,不会因为独孤舍人是否推贤进士而埋怨疏远对方,如果对方这样认为,还是不够了解自己。B.李翱文末讲到最近书信往来不多,主要是因为不想和人们保持联系,也不想和官场中人有过多瓜葛,更因为生性疏懒。C.王安石对李翱谴责宰相之事,采取了慎重的态度,认为要结合李翱的言行和谴责对象的情况综合判断,不可人云亦云。D.王安石认为李翱并非高官显贵,但他把王公大人的职责当作自己的本分,自以为贤能,烦劳奔波,不算知道天命的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仆意绪间自待甚厚,此身穷达,岂关仆之贵贱耶?(2)一士之不显,至寝食之不甘,盖奔走有力,成其名而后已。14.简要概括王安石对李翱品行的评价。【答案】10.CFG11.C12.B13.(1)我的想法是对待自己要求应很高,自身处境的困窘显达,难道与我的贵贱有什么关系吗?(2)哪怕有一个士子没有显达,(他)都会为此而寝食难安,然后奔走出力,成就他人名声之后才停止。14.好恶分明求贤若渴公而忘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本来就喜欢用利害关系的得失心理去衡量君子,认为抵触宰相会因此招灾惹祸,认为如果不是出于私人恩怨,就不会这样做。“以其利心量君子”是状语加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可在后面的C处断开。“以为”是“认为”的意思,“触宰相以近祸”做“以为”的宾语,可在后面的F处断开。“非……,则……”是假设复句,可在中间的G处断开。故选CF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出于礼貌尚且没有出来。B.正确。回复。句意:只写回信。/所以只简略地给您回封信。C.错误。区别、不同/分辨/辨别。句意:那位宰相的名声与实际本来就有区别。/仔细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可以清晰地辨别清楚。D.正确。伸张/诚信。句意:当李文公不能伸展抱负于天下时。/仁爱的人就能广施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更因为生性疏懒”错误,由“皆责疏简,故具之于此,见相怪者,当为辞焉”解释了自己不是“因为生性疏懒”。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仆”,我;“意绪”,想法;“自待”,对待自己;“穷达”,困窘显达。(2)“为之”,为此;“已”,停止。【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由“文公之好恶,盖所谓皆过其分者耳”可知,李翱好恶分明

由“更以推贤进善为急”可知,李翱极力推举贤达忠善之人,求贤若渴。

由“一士之不显,至寝食为之不甘……岂所谓知命者耶”可知,李翱公而忘私,推举贤才不知烦劳,甚至因此寝食难安。参考译文材料一:在您的书中提到“无见怨怼,以至疏索”的说法,这似乎是您的一种戏谑之言,但也似乎表明我们之间并未完全了解彼此。推荐贤才、促进能者发挥所长,这本就是您的职责所在。如果不去做这些事情,那也只是您自身的缺失,并不会对我造成什么影响,我又何必因此而心生怨恨呢?我曾经感到奇怪,董仲舒是一代大贤,却要写什么《仕不遇赋》,可惜他太不洁身自爱了。大概人之所以具备道德才干于一身,是要为时代所用,代上天治理百姓的事情,而不是为了个人鲜衣美食,生活舒适。董仲舒德才兼备,而汉武帝不用他做宰相,所以汉代的道德品质不如夏商周三代,因而百姓们憔悴不堪。对于董仲舒来说,又何苦说什么“仕不遇”的话呢?我的想法是对待自己要求应很高,自身处境的困窘显达,难道与我的贵贱有什么关系吗?即使一辈子这样,本来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何况我年纪还不怎么太老呢。去年足下有相引荐的意思,当时我恐怕有所连累,出于礼貌尚且没有出来,现在为什么这样不理解我呢?我之所以不常写信的原因,是这一两年来交往的朋友多在京城做官,既然不能一一写信,而且又没有什么事情,我的性情又很疏懒,干脆不再先给他们写信,而只写回信。又认为如果是知己,本来就不在乎来往书信的多寡,如果不是知己,又何所求而多写信呢?也许来往的朋友中有比我更贫贱的,才想要屡屡写信吧。近年来常得别人的来信,都责备我疏懒减慢,因此在这里陈述一番,您如果碰到有责怪我的,请代为一一解释。材料二:李文公非议董仲舒所作的《仕不遇赋》,可惜李文公(李翱)对自己的要求也不够高。根据我的观察,《诗经》三百首中,愤然感慨自己不得志、不被赏识的人很多。而孔子也曾说过:“凤凰再也不飞来了,黄河也不出现背上负图的龙马,我的道义大概永无实现之日了!”大概这就是在感叹自己不得志,不被赏识呢。李文公为何论调这样高,等到我观看史书之后,发现记载李文公是因为一时对自己的职务不满意,然后就以毁谤宰相作为自我快意的事。现在我认为,对于他人来说,不能单从言语上相信一个人,而是应该同时观察他的行为,说出这种不可偏听偏信的观点之人早就已经有了。虽然这样,那位宰相的名声与实际本来就有区别:那人确实是个小人啊,所以李文公发泄不满,是因为不能再忍受小人之气了。编撰史书的人,怎么能单单选取李文公的激怒行为去写实而失去自己秉公撰写书史的职责呢?世上那些目光短浅的人,本来就喜欢用利害关系的得失心理去衡量君子,认为抵触宰相会因此招灾惹祸,认为如果不是出于私人恩怨,就不会这样做。李文公的喜欢和厌恶,是出于所说的都太过分的缘故罢了。当李文公不能伸展抱负于天下时,更是以推举贤达忠善之人作为急切之事。哪怕有一个士子没有显达,(他)都会为此而寝食难安,然后奔走出力,成就他人名声之后才停止。一个人的升降进退,都是各有天命不同所决定的。李文公并非高官显贵王公重臣的地位,但是,他把王公大人的职责当作自己的本分,又自以为贤能,不知烦劳地奔走而忘了自身的疲倦困苦,难道他就是所谓的那种知道天命的人吗?《礼记》中说:“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是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而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啊!”那所谓李文公的过错,或许就是因为他是一个超越道义的贤者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追和东坡《壶中九华》①黄庭坚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能回赵璧人安在?已入南柯梦不通。赖有霜钟难席卷②,袖椎来听响玲珑。【注释】①诗题为后来所加,原标题为: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东坡先生名曰“壶中九华”,并为作诗。后八年自海外归湖口(指苏轼遇赦从海南岛返回中原),石已为好事者所取,乃和前篇以为笑,实建中靖国元年四月十六日。明年,当崇宁之元年五月二十日,庭坚系舟湖口,李正臣持此诗来,石既不可复见,东坡亦下世矣,感叹不足,因次前韵。②霜钟:指江西湖口的石钟山,即苏轼《石钟山记》所记之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将奇石被人取走形容为被人“夜半持山去”,诗人感到意外,由此生出失落之感。B.颔联追问奇石的去向,“试问”“何如”的使用引发了人们对奇石辗转经历的思索。C.颈联承首联“去”和“空”,将苏轼比作蔺相如,并感慨苏轼只能在梦中观赏奇石。D.尾联“袖椎来听”句化用《石钟山记》中“扣而聆之”“桴止响腾”的细节,韵味悠长。16.本诗借石写人,抒发情感,请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分析。【答案】15.C16.①颈联以石去无人能返,如南柯成梦无法可通,抒发对苏轼去世的痛惜和怀念。②尾联借苏轼有关山石的作品,缅怀苏轼,表达对其文章千古不灭、有金石之声的赞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并感慨苏轼只能在梦中观赏奇石”错误。颈联意思是:石失难返,好友去世,无法复生,犹如南柯一梦,抒发了对苏轼去世的痛惜和怀念。所以不是“感慨苏轼只能在梦中观赏奇石”。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诗以一块奇石的得失遭遇,伤悼苏轼生死命运。(1)颈联“能回赵璧人安在?已入南柯梦不通”意思是:石失难返,好友去世,无法复生,犹如南柯一梦,再难挽回,无法重现,只能徒然,抒发了对苏轼去世的痛惜和怀念。(2)尾联“赖有霜钟难席卷,袖椎来听响玲珑”意思是:既然奇石不可得见,不如到苏轼生前所爱的石钟山去,带个槌子敲敲石钟,听那清越的响声,以慰我对这位良师益友的思念,借苏轼的作品《石钟山记》,表达对苏轼其人的思念缅怀;写其文难以被席卷而去,表达对苏轼作品对后世影响的赞叹,字里行间洋溢着黄庭坚对苏轼深深怀念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视为“香草美人”的抒情传统的滥觞,这一抒情方式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诗词创作。(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云、鸟之喻,形象地表明了陶渊明归隐的人生选择。(3)古典诗词中“舟”的意象往往寄托了丰富的情感,既可以抒发潇洒超迈之情,如《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也可表达动荡漂泊中的深沉感怀,如如《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答案】①.惟草木之零落兮②.恐美人之迟暮③.云无心以出岫④.鸟倦飞而知还⑤.着我扁舟一叶⑥.老病有孤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惟、惟、岫、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碧溪岷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除了城中营管,税局以及各商号各平民捐了些钱以外,各大寨子也有人拿册子去捐钱。为了这塔成就并不是给谁一个人的好处,应尽每个人来积德造福,尽每个人皆有捐钱的(①),因此在渡船上也放了个两头有节的大竹筒,中部锯了一口,尽过渡人自由把钱投进去,竹筒满了马兵就(②)进城中首事人处去,另外又带了个竹筒回来。过渡人一看老船夫不见了,翠翠辫子上扎了白线,就明白那老的已作完了自己分上的工作,安安静静(③)到土坑里去了,必一面用同情的眼色瞧着翠翠,一面就摸出钱来塞到竹筒中去。“天保佑你,死了的到西方去,活下的永保平安。”翠翠明白那些捐钱人的意思,心里(④)的,忙把身子背过去拉船。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甲)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乙)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丙)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机缘②捎③葬④酸酸 B.①机缘②带③葬④涩涩C.①机会②带③躺④涩涩 D.①机会②捎③躺④酸酸1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乙、丙三处从语法角度都可以不用逗号,作者都使用逗号,制造停顿,传递出伤感情绪。B.两处“那个”使人对白塔和年青人的境况产生距离感,从对人物命运的担忧中解脱出来。C.白塔已修好,那人尚未回来,以物是反衬人非,增强了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无奈感。D.“浮”字用得好,既写出了年青人歌声之美妙,又暗示了他对翠翠的情感虚妄、不切实际。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这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8.D19.A20.侧重点不同:原句重心落在“明天回来”,改后落在“永远不回来了”。情感不同:原句不确定那人是否回来,但饱含希望,抱有“也许明天回来”的信念,充满对翠翠的祝福;修改之后,是先给人希望,又浇灭希望,太残忍。【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词语的能力。①“机缘”指机会与缘分。“机会”指恰好的时间;时机。“每个人皆有捐钱的……”只是指能够有捐钱的可能,并无“缘分”的相关要素。②“捎”指捎带;顺带。后文“另外又带了个竹筒回来”已有“带”,此处可用“捎”以避免重复。③文中“那老的已……安安静静(③)到土坑里去了”主语是“爷爷”。对他来说,“葬”偏重被动,“躺”更符合他这一主语身份。④“涩”重点指迟钝、艰涩,而语境主要体现的是翠翠听到路人提及爷爷,忍不住想哭的情态,用“酸酸”更符合语境。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准确理解并运用标点符号的用法的能力。B.“从对人物命运的担忧中解脱出来”错误。“那个”突出强调了白塔河年青人,表现的恰恰是对人物命运的关切。C.“增强了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无奈感”错误。曲解文意。物是人非增强的是对于“归期未有期”的思考与怅惘。D.“又暗示了他对翠翠的情感虚妄、不切实际”错误。“浮”字表现的是年青人与翠翠的感情之纯洁美好的赞颂。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这句话中,“也许永远不回来了”预示着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而“也许明天回来”又让读者看到了希望。从语法结构与语意的关系来看,原句将“也许‘明天’回来”放在后半句话中,并用感叹号加以强调,可见其重心落在“明天回来”,而改后换了顺序,重心落在“永远不回来了”。原句强调“也许明天回来”,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作者想要说明的是翠翠与傩送的情感之间碰上了太多的人事和人情,悲剧也就成为必然。但凄凉、哀愁与牵挂、期盼并存,傩送的回与不回虽然难以预料,但这对年青人纯纯的情爱已成为永恒。读者也从心底里祝福这对有情人能早日喜结良缘。而改句先说“也许明天回来”先给人希望,但又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结束全文,戛然而止,这是又浇灭了读者对于那个人能够回来的希望,太过残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如何解决ChatGPT胡编乱造的问题?一是通过与外界交互式的训练,让ChatGPT拥有“自我”,可以根据“自我”的状态调整对话内容。这样,当ChatGPT不拥有准确地回答某些问题的知识时,它就会回答“我不知道”。实际上,OpenAI也正走在这条路上。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给了ChatGPT和外界交互的机会,它不再仅仅是一个世界的旁观者。①,我们可以对它进行纠正,告诉它正确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当这种反馈训练达到足够量级的时候,ChatGPT就可以将这种胡编乱造的场景和自身的知识掌握状态联系在一起,进行泛化。二是让大模型尽可能多地吸收语料知识,②。多吸收各方面的语料知识就是扩大大模型知识的范围,致使用户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落在大模型边缘知识以内的部分,同时大模型可以充分理解的知识范畴中,充分训练就是让大模型可以完全掌握并记住这些知识。这两个方法看起来简单,③,一是因为语料库的海量存储问题,二是因为算力问题,存储和算力的成本非常巨大,这也是制约ChatGPT快速发展的瓶颈,国内相关研究跟不上,产品表现很一般,最大的原因就出在存储和算力上,算法和模型的差距排在其次。21.下列句子中,对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致使用户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落在大模型边缘知识以内的部分,而大模型可以充分理解的知识范畴中。B.使用户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落在大模型边缘知识以内的部分,即大模型可以充分理解的知识范畴中。C.致使用户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落在大模型边缘知识以内的部分,即大模型可以充分理解的知识范畴中。D.使用户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落在大模型边缘知识的部分以内,而大模型可以充分理解知识的范畴中。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B22.①当ChatGPT胡编乱造的时候②并对之进行充分训练③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