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南阳市2024年春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是最早自由飞翔的人。他为了逃离克里特岛,用蜡和羽毛制作出翅膀。在社会学家吉勒·利波维茨基看来,数字技术让人们超越此时此地的局限,尽情滑翔于信息之海,每人都成了进化版的伊卡洛斯。他将我们的时代描述为“轻文明”,自由轻快的流动,已是互联网的日常风景。上网点开《三国演义》视频,刘备慷慨陈词,关羽表白明主,豪情几欲破屏而出。当此关头,张飞冒出句“俺也一样”,弹幕随之炸出无数“俺也一样”,观众瞬间跳出庄严的氛围捧腹大笑。但对文化取向更传统的网友来说,弹幕庸俗无趣,毫无理性。对弹幕的两种反应,昭示出两种文化状态:厌恶者代表印刷文明的读写习惯,讲究逻辑、秩序;喜爱者代表互联网文化娱乐化的接受方式,注重趣味、参与感。《红楼梦》中林妹妹问宝玉从哪来,弹幕却说“从东土大唐来”——正确、完整、规范都无足轻重,不同的信息被一锅乱炖,如重回蒙昧时代,成为人们暂时摆脱文明重负的选择。弹幕游戏在轻松趣味的形式之下,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思考?首先,弹幕文字游戏创造、理解的成本都极低。伊卡洛斯的飞翔以坠海告终。由于速度快、受众广,弹幕必须令人“秒懂”,否则也将坠于语言之海。秒懂便要臣服于庸常。弹幕将四大名著融化降解,转变成轻型的语言游戏,暴露着人们的下意识、小聪明、幽默感。在热衷者看来,弹幕具备野蛮生长的创发力。但弹幕已创造出许多“套话”,如“awsl”(啊我死了)——一句直白的赞美,它放弃了对不同情感的描绘,关公之神、诸葛之智,都能用“awsl”回应。套话提高了交谈效率,召唤出集体固定的反应,也让语言“失焦”,这恐怕与解放创造力的初衷恰好相反。更重要的是,弹幕的趣味性、解放感与反讽意味,日渐固化为一种模式。进入弹幕空间之前,观者已做好了发笑准备。用户被设定为一群单纯追逐快乐的人,平台迎合用户需求生产弹幕内容,形成用户被困于其中而不自知的“快乐”闭环。弹幕游戏体现了信息时代的趣味哲学。用趣味、快感“影响”人,隐蔽而顺畅。其中无功利的交流感、创造力的释放及至僵化、人的舒展与束缚无不并存。弹幕的终极秘密是:游戏之人,尚不自由。就像伊卡洛斯,享受极致的飞升,最终被烈日熔化翅膀,重又坠入地球的怀抱。(摘编自李静《弹幕版四大名著:“趣味”的治理术》)材料二:“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走遍天下。”信息时代谣言带来的挑战与日俱增,对此,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会坐视不管。谣言是指没有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近年来,从抢盐风波到地震谣言,谣言所及,不断侵犯他人权利、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因此,对谣言的否定态度,体现着一个公民的基本理性。其间的逻辑是,自由和秩序是辩证的关系,任何个人的自由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不能突破底线,妨碍他人自由。言论应当自由,谣言不能自由。有人认为,言论自由包含说错话的自由,宽容谣言就是保护说话权利,惩治谣言就是遏制言论自由。这种观点似是而非。言论自由是人们在意见表达方面的自由,其法理基础是宽容主观好恶、承认观点多元。任何自由都有边界,言论自由也不例外。保护“说错话”的权利,并不意味着放纵故意造谣。说错话与造谣言,在性质上有根本区别。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句名言:绝不保护任何人在戏院中诳呼起火引起恐慌的自由。还有观点认为,在言论的自由市场上,谣言终会不攻自破,因此要粉碎谣言,最好奉行不干涉主义,让谣言自生自灭。且不说“三人成虎”,即便谣言真的消除了,是非对错就不要了吗?现实损害就不存在了吗?2011年2月,江苏响水县谣言称,陈家港大和化工企业要发生爆炸,不明真相的群众陆续慌忙离家外出,引发车祸,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伤。以“言论自由”为名,行践踏他人权利、破坏社会秩序之实,这才是对自由真正的破坏。可见,治理网络谣言并非压制言论自由,也绝非要扼杀批评的声音。个人的权利行使有边界,网络世界的言行依然受道德、法律等规则约束。如果一个人行使自由不受约束,那么他人的权利就无法保障。简单把“言论自由”理解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后果必然是谁都难有自由。正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由是权利,也是责任。公民不仅要懂得自己有自由,还要明确别人有着和自己一样的自由。惟其如此,我们的自由才能“交相利”而非“交相害”,言论自由才能真正增进公民福祉、推动社会进步。(摘编自钟新文《言论可以自由,谣言不能自由》)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弹幕版四大名著给人带来新鲜的观看体验,网友参与感与互动性增强,但有时会影响作品本来的庄严氛围。B.弹幕爱好者们用文字“awsl”表达对不同事物的赞美,这种一致的反应易让语言“失焦”,恰好与解放创造力的初衷相反。C.正因谣言会不断侵犯他人权利,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因此面对谣言,公民应保持警惕和理性,自觉抵制,冷静对待。D.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名言表明,说错话与造谣言性质不同,捏造、散布虚假事实,在法律上不属于行使言论自由。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弹幕讲究逻辑、秩序,兼具趣味性,具有解压的功能,有时会转变为轻型的语言游戏,暴露着人们的下意识、幽默感。B.弹幕看似是用户群体对网络视频自由的点评、互动行为,实际上其背后可能还有网络平台的隐性介入、引导。C.弹幕的终极秘密意味着平台发弹幕应遵循游戏规则,用户观看弹幕应保持理性,避免困于其中而不自知。D.材料二中关于治理网络谣言的论证警示我们,公民的自由不是个别人特殊的自由,而是集体、平等条件下的自由。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2024年4月12日晚,杭州警方发布通报称,持续发酵的“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事件”系网红徐某某编造,公安机关已依法对涉事者作出行政处罚。B.某媒体连续报道农夫山泉丹江口水源地污染、垃圾遍地,农夫山泉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的公告,证明丹江口水质为优。C.某公司职员出于善意,欺骗同事小吴说“今晚办公楼将全部停电”,以提醒他不要加班,早点下班回家休息。D.网安大队民警工作中发现,名为“防范课堂”的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称:“某国副总统儿子骗了深圳一公司4公斤黄金”。经核实,该信息为虚假信息。4.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下面这幅弹幕词汇分散图解读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注】图中纵坐标表示不同的关键词,横坐标表示累加的关键词字数,即关键词字数增长的方向与视频中时间轴正方向一致,竖线的密度表示该词在视频弹幕文本中被提及的频次和时间点。A.“现在”一词贯穿始终,表明网友在观看过程中联系到了现实生活。B.弹幕中出现的词汇大多通俗易懂,与观看者理解能力不足有关。C.“不是”“确实”等词语高频出现,说明观众在观看视频时反馈及时。D.分析弹幕关键词汇,有助于研究者提取视频关键信息,分析情节走向。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自由”的理解是否一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A3.C4.B5.示例一:一致①两则材料都认为自由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自由。②材料一认为,弹幕看似表达自由、有创意,但充满套路,模式固化,将用户束缚其中。③材料二认为,公民的言论自由受法律保护,也受法律约束,不能以自由为名散布谣言。示例二:不一致①二者的含义不同。材料一的“自由”基于轻松有趣、个性创意的主观表达;材料二的“自由”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危害他人利益。②二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论述的是弹幕文化中受众表情达意的自由,材料二论述的是社会生活中公民发表言论的自由。【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恰好与解放创造力的初衷相反”理解有误。根据原文“这恐怕与解放创造力的初衷恰好相反”可知,“恐怕”一词,表明这只是一种猜测揣度,而不是肯定。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弹幕讲究逻辑、秩序”有误。根据原文“厌恶者代表印刷文明的读写习惯,讲究逻辑、秩序”可知,“讲究逻辑、秩序”是印刷文明培养出来的读写习惯。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中第二段的定义为“谣言是指没有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未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且谣言不能自由传播,必须要政府等相关部门控制。A.是谣言,言论持续发酵,并且受到公安机关的行政处罚,可以作为论据。B.是谣言,媒体连续报道起到推动传播,被农夫山泉自己证明是虚假的信息,可以作为论据。C.不是谣言,缺少传播、互联网等要素,不可以作为论据。D.是谣言,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起到推动作用,后被网安大队民警证实,可以作为论据。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与观看者理解能力不足有关”错误。根据原文“弹幕文字游戏创造、理解的成本都极低……由于速度快、受众广,弹幕必须令人‘秒懂’,否则也将坠于语言之海。秒懂便要臣服于庸常”可知,弹幕语言通俗易懂体现了“理解成本低”的特点。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答本题,围绕“自由”筛选概括信息,再比较分析即可。如果,认为理解一致,从文中筛选材料加以概括。①材料一,由“弹幕具备野蛮生长的创发力。但弹幕已创造出许多‘套话’”“套话提高了交谈效率,召唤出集体固定的反应,也让语言‘失焦’,这恐怕与解放创造力的初衷恰好相反。”“弹幕的终极秘密是:游戏之人,尚不自由”可知,弹幕由于理解成本低所以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但是,这种创造力并不是没有限制的,而是充满套路,被集体固定,又是不自由的。②材料二,由“自由和秩序是辩证的关系,任何个人的自由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不能突破底线,妨碍他人自由。言论应当自由,谣言不能自由”可知,公民的言论自由受法律保护,受法律约束,不能妨碍他人自由,不能以自由为名散布谣言。综上可知两则材料对于“自由”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认为自由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如果,认为理解不一致,从文中筛选材料加以概括。①材料一,由“弹幕游戏在轻松趣味的形式之下”“在热衷者看来,弹幕具备野蛮生长的创发力”可知,弹幕的“自由”具有轻松趣味的特点,以及能够进行个性创意的主观表达。材料二,由“谣言是指没有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任何个人的自由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不能突破底线,妨碍他人自由。言论应当自由,谣言不能自由”可知,言论自由不是谣言自由,自由应该基于事实根据,从客观事实出发,不得凭空捏造,也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所以,两则材料对“自由”的含义理解不同。②材料一,由“用户被设定为一群单纯追逐快乐的人,平台迎合用户需求生产弹幕内容,形成用户被困于其中而不自知的‘快乐’闭环”可知,材料中的自由,是在网络平台上的,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自由。而材料二中,“个人的权利行使有边界,网络世界的言行依然受道德、法律等规则约束。”“公民不仅要懂得自己有自由,还要明确别人有着和自己一样的自由”可知,这里的自由指的是现实社会中公民发表言论的自由。所以两则材料涉及的领域不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后的黄豆王琼华爷爷是个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我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他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爷爷在讲述结婚时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一事时,“叹气”“觉得不是好兆头”等词的描写,体现了爷爷内心的迷信和懊恼。B.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不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C.搬出大染坊时,爷爷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撒在地上,这是爷爷看到家道中落时的自暴自弃。D.“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我”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详细地讲述了爷爷的发家史,颇具传奇色彩,引人入胜,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中画线句聚焦爷爷面部细节,将他的“沉稳”比喻成“夜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爷爷沉着冷静的性格。C.临终前爷爷拿出一颗豆子放入口中但没嚼动,去世时手里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等细节,为下文揭示黄豆是什么埋下伏笔。D.本文中祖孙三代个性特征鲜明,这得益于作者丰富灵活的艺术手法,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对比等以及魔幻现实主义手法。8.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题,寓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与《祝福》中多次写祝福场景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答案】6.C7.D8.①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现实世界中的财富,是物质遗产;②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与启迪,启发“我”对物质财富要有清醒的认识,是精神财富。9.①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中黄豆将爷爷创业、守成、衰落等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祝》中以“祝福”开头又以“祝福”结尾,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插入其中。②都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最》中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体现出爷爷专注、执着、顽强、乐观等性格特征;《祝》中通过祝福场景的描写,塑造了祥林嫂勤劳、善良、顽强,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形象。③均和情节发展密切关联。《最》中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爷爷嚼黄豆的描写各不相同,与情节发展紧密相关;《祝》中鲁家人在祝福中对祥林嫂态度的变化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自暴自弃”错,“把黄豆撒在地上”不是爷爷自暴自弃的表现,而是爷爷内心的无奈与气愤。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表述有误,“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现生活现实。小说都是基于现实的描写,没有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最后的黄豆”中指小说结尾,爷爷临终前留给“我”的那一袋“黄豆”,后来听金匠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这些金珠子是爷爷奋斗一生留下的财富,他把它留给了“我”,“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这是爷爷留给“我”现实世界中的财富,是物质遗产;②这袋“黄豆”其实是金珠子,但爷爷没有直接告诉“我”,他怕“我”也像父亲一样“败家”,他把这袋金豆子埋进坟墓,是想让“我”自己努力奋斗。“最后的黄豆”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与启迪,启发“我”对物质财富要有清醒的认识,是精神财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最》中“爷爷嚼黄豆”贯穿爷爷的一生,当初偷学染布手艺时,爷爷“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后来爷爷开始自己创业,“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爷爷盘下了大染坊时,“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后来父亲不争气,把大染坊赌输了,“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临终前,“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总之,黄豆将爷爷创业、守成、衰落等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祝》中先介绍了“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结尾也写到“祝福”,“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以“祝福”开头又以“祝福”结尾,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插入其中。②都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最》中爷爷偷学染布手艺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写出爷爷的专注、执着;刚开始染布时,只有几口大锅,请不起帮工,爷爷“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写出也有的顽强、乐观。《祝》中“祝福”是很重要的年终大典,祥林嫂最初在鲁四老爷家是很顶用的,“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通过祝福场景的描写,塑造了祥林嫂勤劳、善良、顽强的形象;后来经过多次打击,她连准备“祝福”的资格都没有了,“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的两次阻止深深打击了她,即便后来她捐了门槛,四婶仍然不让她动东西,通过几次“祝福”景象的描写刻画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形象。③无论是“爷爷嚼黄豆”还是“祝福场景”,都贯穿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和情节发展密切关联。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今天下有二人之论:有安常习故,乐于无事之论;有变古更法,喜于敢为之论。乐无事者,以谓守祖宗成法,独可以因人所利,据旧而补其偏,以驯致于治,此其所得也。至昧者则苟简怠惰,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权,此其所失也。喜有为者,以谓法烂道穷,不大变化则不足以通物而成务,此其所是也:至凿者则作为聪明,弃理任智,轻肆独用,强民以从事,此其所非也。(节选自《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七》)材料二: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上谓文彦博等曰:“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彦博对曰:“譬如琴瑟不调,必改而更张之。”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上曰:“方今治当何先?”对曰:“以择术为始,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上曰:“卿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丙寅,命司马光看详裁减国用制度。光登对言:“国家所以用不足者,在于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参知政事。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光上言:“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请罢制置三司。”安石曰:“光好为异论,异论之人倚以为重,则是为异论之人立赤帜也。”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愎,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己。五月甲辰,诏:“近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以均通天下贿利。今大端已举,惟在悉力应接,以趣成效。”光知言不用,遂乞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上乃从其请。光自是绝口不复论新法。(节选自《宋史全文·卷十一》)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年三月甲午A光移书B安石C请罢条例D司E安石答书F但言G道不同H而己。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苟,指草率,随便;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中的“苟”意思不同。B.更张,改换琴弦,重新张设,比喻变革;与“改弦更张”的“更张”意思相同。C.择,指选择;与《谏太宗十思书》中“择善而从之”的“择”意思相同。D.所以,指“……原因”;与《谏逐客书》中“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的“所以”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于无事入主张固守成法,喜于作为的人则认为旧法不足守,需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B.皇上认为国家之事弊病丛生,非改革不可:文彦博表示支持,王安石则建议从择术入手。C.针对国用不足的问题,王安石主张任用善理财的人,司马光则认为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D.司马光提出的建议,既不被王安石接受,也不获皇上支持,从此闭口不再谈论新法。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夏四月壬寅朔,诏新除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己,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14.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位改革家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ACE11.D12.C13.(1)夏四月壬寅初一,皇帝诏令新上任的翰林学士王安石越级进入皇宫回答问题。(2)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14.①心忧天下,匡正时弊;②敢为人先,破旧立新;③不避众议,坚持变法。【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三年三月甲午,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请求废除条例司,王安石回了信只是说两人的道不同罢了。“三年三月甲午”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后面A处断开;“光移书安石”是“光移书(于)安石”的省略,为状语后置句,其后C处断开;“罢”的宾语是“条例司”,宾语后E处断开。故选A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草率,随便;如果。句意:最糊涂的人则草率简陋懈怠懒惰。/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B.正确。句意:有必要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指重新改换琴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变更方针、政策或做法。C.正确。句意:从选择方法开始。/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D.错误。……的原因;用来……的。句意:国家用度不足的原因。/用来装饰后宫、‌充实下陈、‌娱乐心意、‌满足耳目的东西。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司马光则认为应节约用度、增加赋税”错误。从原文“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来看,司马光认为善于理财之人不过是滥收苛捐杂税之人,对于怎样增加国用,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朔”,初一;“除”,任命,上任;“越次”,越级;“入对”,进入皇宫回答问题。(2)第一个“事”,做;“知”,领教;“则非某之所敢知”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安石退而上疏,极言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且谓理财无法”可知,心忧天下,匡正时弊;②由“甲子,命安石别为司,名曰同制置三司条例”可知,敢为人先,破旧立新;③由“光曰:‘安石性不晓事而愎,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吕惠卿以为是,天下皆以为非也。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耶?’三年三月甲午,光移书安石,请罢条例司,安石答书但言道不同而已”可知,不避众议,坚持变法。参考译文:材料一:现在天下有两种议论:有安于常规,习惯旧例,以无事为乐之论;有改变古代的礼法,对敢做敢为高兴的议论。以无事为乐的人,认为是固守祖宗现成的律法,只有其才可以凭借对人有利的,根据旧法补充其偏颇的地方,逐渐达到天下大治,这是他们所得到的。最糊涂的人则草率简陋懈怠懒惰,利于私门依仗惯习,却不知道变通权衡,这是他们所失去的。喜欢有所建树的人,认为旧法陈腐、穷途末路,如果不经过大的变化就不足以通晓物理人情成就事业,这是他们所认为正确的;至凿者则自作聪明,丢弃理智,轻率恣意单独行世,勉强百姓做事,这是他们认为错误的。材料二:戊申熙宁元年二月乙卯,神宗对文彦博等人说:“天下的有弊端的事非常多,不能不变革。”文彦博回答说:“就好像琴瑟在演奏时声音不和谐,有必要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夏四月壬寅初一,皇帝诏令新上任的翰林学士王安石越级进入皇宫回答问题。皇上说:“现在应该先治理什么?”王安石回答说:“从选择方法开始,陛下每每应当效法尧舜处理朝政。”皇上说:“你要尽心辅佐我,希望我们一同成就尧舜之道。”王安石回去之后呈上奏折,极力言说数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并且认为理财没有章法。丙寅,神宗下令让司马光审阅研究裁减国家的用度的法度,司马光回答:“国家用度不足的原因,在于用度太过奢靡,赏赐没有节制,宗室人员用度繁多、官职庞杂而无必要的限制、军队的花费不明确。”王安石说:“国家的用度不足,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缘故。”司马光说:“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苛敛民财罢了。”王安石说:“这不是善于理财的人。善于理财的人,百姓的赋税不增加而国家的用度很丰富。”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甲子,任命王安石为别为司,名为同制置三司条例。辛巳,司马光上书说:“现在士大夫们群情激动,百姓不安,请废除制置三司。”王安石说:“司马光喜欢不同的意见,有不同意见的人都倚重他,那么这是为有异论的人树立旗帜。”司马光说:“王安石性情不通达刚愎自用,现在条例司的所作所为,只有王安石、韩绛、吕惠卿等人认为是正确的,天下人都认为是错的。陛下难道只和这三个人治理天下吗?”三年三月甲午,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请求废除条例司,王安石回了信只是说两人的道不同罢了。五月甲辰,神宗下诏说:“近来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本来是用来平均天下的财利。主要措施已开始实施,百官只有尽力应对,才能促进变法取得成效。”司马光知道自己的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自请任西京留守司御史台。神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司马光从此之后闭口不言新法之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岐阳三首①(其二)元好问百二关河②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注】①当时蒙古兵攻占岐阳(今陕西凤翔)。②百二关河,指秦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十年来秦地屡遭侵犯,“暗”字巧妙渲染出战地暗无天日的场面。B.“望来信”“闻哭声”通过描写人的行为,暗写战争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C.尾联在呼天控诉中归罪于蚩尤发动了这场战争,有悲愤之情,也有无奈之意。D.这首诗“合为时而著”,与杜甫诗一样关注民间疾苦,如“陇水东流闻哭声”。16.颈联体现了全诗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案】15.C16.①颈联描写了野草萦绕着战死者的骨骸,残阳照耀着空荡荡的城池之景。②作者将野蔓、残阳拟人化。野蔓“有情萦战骨”表现了战士沙场战亡白骨无人收的凄凉;残阳照射着被侵略者屠戮殆尽的空城,毫无心情。③作者以野蔓、残阳之有情反衬战争之无情,深刻揭露了侵略者残杀无辜的罪行。【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蚩尤发动了这场战争”错误,蚩尤代指元军,五兵原意是指各种兵器,此处指发动战争。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意思是,战后的原野上,蔓生的野草缠绕着战死者的尸骨,似有无限深情;遍布兵燹的荒城兀然而立,如血的残阳不忍心将它那最后一道余晖洒向阒寂无人的城郭,像是不知晓人意。诗句描写了野草那样多情地拥抱着战死者的骨骸,残阳无意照耀着岐阳空城的场景。以“有情”描述野草,赋予野草以人的情感,野草同情、怜悯战死沙场的战士,所以环抱住他们,实则表现了战士们暴尸荒野时间之久;以“何意”描写残阳,用拟人手法赋予残阳以人的情感,没有心思、毫无心情再去照那空荡荡的城池,形容陷落的岐阳城已被侵略者屠戮一空的惨状。“有情”“何意”表明野蔓、残阳有人的情感,以此反衬战争之无情,残暴的统治者没有感情,只知道以杀戮征伐达到私欲,深刻揭露侵略者的残杀罪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古人之言为证,巧用比喻形象描绘赂秦一事,接着点明这种行为是无法满足秦国的贪婪之心的。(2)杜牧《阿房宫赋》中,将钉子与粮仓中的粮食作比较,表现秦大兴土木奢侈靡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3)小刚在南京旅游时,看到长江水清澈无比,似一道白练蜿蜒而来,岸边碧绿的山峰林立,不由想起了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①.以地事秦②.犹抱薪救火③.钉头磷磷④.多于在庾之粟粒⑤.千里澄江似练⑥.翠峰如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薪”“磷”“庾”“粟”“澄”“簇”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过去二百年中,地球人口每四十年就会翻一番。如果按这样的速度增长,到2600年,地球上的人类将摩肩接踵,电力消耗也将让地球变成“炽热”的火球,形势①。为了避免这样的世界末日,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有人会问,这能够实现吗?十五世纪欧洲人坚信,哥伦布的探险注定是②的。然而,他发现了新世界,并且新发现对旧世界带来影响。所以,由于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会不仅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它虽然不会解决地球上任何③的问题,但它将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着眼于更广的空间,而不是拘泥于眼下。生命在地球上是自然而生的,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后,实现了与地球资源的高度契合。因此,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星球上,生命的存在也必定是可能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岌岌可危;②徒劳无功;③迫在眉睫19.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甚至会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炽热’的火球”推断地球形势变的很危险,故可填写“岌岌可危”。岌岌可危:形容十分危险。第二空,依据“然而,他发现了新世界”推断前文于此形成转折,欧洲人先是认为哥伦布的探险没有价值,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故可填写“徒劳无功”。徒劳无功:白费力气没有成就或好处。第三空,依据“问题”推断是形容地球面对的问题,前文“到2600年,地球上的人类将摩肩接踵,电力消耗也将让地球变成‘炽热’的火球”可知,问题迫切紧急,故可填写“迫在眉睫”。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由于人类向太空的拓展……”中“由于”遮盖了主语,导致整个句子没有主语,所以去掉“由于”;二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会不仅决定人类是否还有未来”中“会”应放在“不仅”后面,关联词语“不仅”使用不当,可改为“甚至”。(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家用完饭一般会说“吃完了”,而陕西话与河南话则可能会说“吃毕了”或“吃毕咧”。普通话里大多将“完”“毕”连用,或单取“完”字,很少搭配使用“毕”字,但①。《史记·项羽本纪》有:“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这里“毕”表示“完成”,“寿毕”即“祝酒完成”。而杜牧挥洒自如写下的《阿房宫赋》里,亦有“六王毕,四海一”之句为证。由此可见,陕西、河南的朋友真是开口就有“古人之风”。古语是别于今语的存在,方言对标的则是普通话。②,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只要我们留心一瞥,就会发现今天口耳之间的古语确实很多。古语的方言不仅有趣,还很美,甚至能够打破各地方言的刻板印象。“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江南烟雨之感,在活泼可爱的四川朋友口里,③。如此诗意的叫法,实则来自《诗经采薇》所说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飞飞”即“霏霏”,就是描述毛毛雨之细小的情状,此外,还有类似“纸飞飞儿”的说法,指碎纸或小纸片。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吃毕咧”的“咧”与“你怎么还木吃饭哩”中的“哩”都是地方方言,但意思不同。B.“寿毕”中“毕”字在古语中“完成”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如礼毕、毕恭毕敬等。C.“挥洒自如”应改为“洋洋洒洒”,两者虽意思相近,但是“挥洒自如”不能作状语。D.“口耳之间”的“间”读jiān,和《祝福》中“眼珠间或一轮’’中“间”的读音不同。22.《红楼梦》中的方言词语表现力极强,有雅俗共赏之效。请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妙趣。(任选一例)(1)凤姐笑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两个坐车,岂不好?”宝玉听说,忙下了马,爬入凤姐车上,二人说笑前来。(2)贾母啐道:“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凤丫头成日家说嘴,霸王似的一个人,昨儿唬得可怜。要不是我,你要伤了他的命,这会子怎么样?”【答案】20.①在古语中使用较多/在古语中不是这样/古语则不然②古语能够活在方言里③可能被叫做“雨飞飞儿”21.B22.示例一:①“猴”字,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像猴子一样附着在某人或某物身上。②既通俗地表达了“骑马”的意思,又将骑马的动作呈现得生动有趣。③同时也体现了王熙凤对贾宝玉的关心爱护。示例二:①“挺尸”形象化地展现了贾琏醉后沉睡的画面。②体现了贾母对他的责备和批评。③展现了荣国府老祖宗的另一面,使人物形象雅俗兼有,丰满立体。【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首先根据“但”字确定转折关系,即与前文“很少搭配使用‘毕’字”相反;后文为古语中较多使用“毕”的例证,可知此处可填“在古语中使用较多”或“在古语中不是这样”“古语则不然”。②处,“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要确定此处“其”所指代的内容,根据“只要我们留心一瞥,就会发现今天口耳之间的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