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7 科普文-探索发现求真求实_第1页
课时7 科普文-探索发现求真求实_第2页
课时7 科普文-探索发现求真求实_第3页
课时7 科普文-探索发现求真求实_第4页
课时7 科普文-探索发现求真求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1课时7科普文——探索发现,求真求实1.了解科普文的文体知识。2.掌握科普文的特色题型。科普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科普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2)科学小品文,多用文学笔法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在表达上经常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内容科学,文笔生动。高考选文往往以科学小品文居多。2020年新高考Ⅱ卷以一篇关于微生物知识的科普文章作为设题情境。文章的中心观点是,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例外。试题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追求真理。(2020·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解析:D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项,“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表述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可见,“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而不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故选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解析:C本题考查分析评价文章观点和论证结构、方式的能力。C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于文无据,作者并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看法,而是通过对穿山甲身上丰富微生物的描述,引出“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的论述,文中从未提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微生物和疾病的看法。故选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解析:A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B项,“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可见,“我们死亡后”,微生物并不会立即消亡,而是会消化我们;C项,“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可见,遵循相同规律不一定就是“同一种微生物”;D项,“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并无“损害人体的健康”的说法。故选A。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解析:B本题考查为论点选择适当论据的能力。根据“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可见,第三、四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与微生物关系十分密切。A项,“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是认为细菌是生命的本体,是主导,不符合该观点;B项,“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体现了微生物与动物关系密切的特点,符合该观点;C项,“‘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强调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不符合该观点;D项,“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强调微生物作用于人体内部的有益作用被人们忽视,不符合该观点。故选B。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①作者借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表达了本文的核心观点:人体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②作者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并非想证明奥逊·威尔斯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想轻松幽默、兼具文采地总结全文。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呼应前文作者引用威尔斯诗句“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同时通过“忘记”前者,“听从”后者,巧妙地表达了我们“并不孤独”,而是携带着无数微生物的聚合体的“包罗万象”的生物的观点;引用诗句让文章显得颇有文采,同时能够更幽默地表达本文的观点,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巧妙地点出“人体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的观点,让人更印象深刻。主要考点答题方法思路筛选整合信息1.划定答题区域。2.对答题区域内容进行层次划分,提取关键信息。3.提炼要点,按标准归纳整合,分条作答。分析语言特色1.从语言的整体风格(如严谨准确,明晰平实,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形象风趣)入手。科普文的语言除了严谨准确外,还会有生动形象的特点。2.从特殊语句入手。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议论句、描述句等,体会语言的形象、情感、趣味、表达效果。分析标题作用1.抓住标题的关键词。标题往往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或思想,分析时应将标题与文章内容联系起来,分析其表层含意与深层含意。2.分析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双关或化用诗歌等。3.从读者的接受性角度考虑。如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等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稳稳地立在天问一号着陆器上,打开太阳能帆板,升起摄像头,2021年5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开始了自己在火星的第一次工作。脚下的地(火)面干燥而粗粝,一层微微泛红的土黄色浮沙仿佛覆盖了一切,只有直面着陆器强劲喷流的地方露出了些许黑色,此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散落四周。调高摄像头角度,四下环顾,眼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平缓区域,正如地球上科学家预测的一样,降落点位于火星上最大的平原——乌托邦平原。等等,在视野的尽头,隐隐有两座凸起打破了平滑的天际线,是山峰吗?祝融号尽职尽责地进行着拍摄,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彼时它并不知道,在不到一年之后,自己拍摄到的这两座“山丘”将会获得两个中国名字——“窑店”穹丘与“天柱山”环形坑。②如果这样描述天问一号着陆器的着陆区和祝融号火星车的巡视区——天问一号在“天柱山”南侧着陆后,祝融号向着“马集”方向开始移动探察,在它西南约15公里处是“周庄”,在它东南约10公里处是“杨柳青”,约20公里处则是“漠河”……你是否会一头雾水,周庄不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吗?杨柳青不是天津的历史文化名镇吗?怎么都跑到火星上去了?没错,现在几千万公里外的火星上也有了“中国地标”。火星上的地名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会用我国的这些地名在火星上命名?让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③正如在地球上我们通过卫星遥感看到的平原,在卫星降低高度、提高拍摄精度后,也会发现它并非完全平坦,有隐隐的起伏、零散的山脉丘陵散布其间,而置身其中后更可能发现局部地形颇为复杂崎岖一样,火星的平原上也隐藏着许多未知的细节。④为了便于祝融号未来巡视路线的规划以及后续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也为了纪念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AstronomicalUnion,IAU)提出了对天问一号着陆点附近地理实体(指现实世界中具有空间位置、共同属性的独立自然或人工地物,如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城市等)命名的申请。2022年3月9日,IAU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正式批准了22个天问一号着陆区及附近的地理实体命名,这是我国首次自主对火星地理实体的命名。⑤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是从望远镜开始的,随着望远镜性能的不断提升,天文学家观测到了火星表面存在着大片或明或暗的区域,并在绘制的地图中为它们取了各式各样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字。这些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后来被IA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征,而包括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斯基亚帕雷利和希腊天文学家欧仁·米歇尔·安东尼亚第在内的几位天文学家,为它们所取的一系列名字也于1958年被IAU正式采用,被称为反照率特征名称,从而奠定了火星地理实体命名的基础。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⑥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包括水手号和海盗号等火星探测任务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向世人展示了火星表面令人赞叹的细节,那些早期天文学家所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内别有洞天,里面的地形细节形态各异、蔚为壮观。在反照率特征之外,这些更细节的火星地形该怎样命名呢?经过长期的讨论和修订,IAU最终形成了原则性的命名框架。⑦环形坑是火星上分布最广泛的地形,用什么样的名字对环形坑进行命名取决于其直径大小。直径在50公里以上的环形坑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特别是那些在火星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或者是对火星知识传播有贡献的作家或者其他人物。意大利天文学家丰塔纳绘制了人类有据可查的第一幅火星图,于是在火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丰塔纳坑。而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则约定以地球上人口小于约10万的居民点的名字来命名,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的地名较少有著名城市的原因。⑧火星表面还散布有大量蜿蜒曲折的谷。对谷进行命名,同样取决于其规模大小。对于规模较大的谷,用各个国家语言中表示“火星”或“星星”的单词进行命名。长约1700公里的“阿瑞斯谷”,是以希腊语的“火星”命名的。而对于规模较小的谷,则以世界各地古典或现代的河流名称进行命名。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则采用一条简单的规则——即沿用附近的反照率特征的名字;若附近不存在反照率特征,则沿用附近环形坑的名字。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有许多不同地形的地理实体具有相同地名的原因。在赫赫有名的奥林波斯山附近,就有奥林波斯峭壁、奥林波斯暗斑与奥林波斯蝶形坑。⑨在火星地理实体命名规范化的今天,近些年来的命名活动均是在这一命名框架指引下进行的。我国此次自主命名的22个火星地名,就是我国火星探测任务运行团队集体发起的,是利用天问一号探测器获取的高清火星表面影像数据,基于祝融号火星车科学探测活动规划、科学数据的应用与研究等实际需求而提出的,所以很快获得了IAU的正式批准,并公布于世。那么在火星命名时,我们又该从哪个角度来切入呢?根据火星地理实体命名规则,在此次我国可以自主命名的22个火星地理实体中,16个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可以被赋予新的名称。而另外6个名称则需按照就近的原则,沿用附近环形坑的名称。而命名主题,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我们决定要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最终确定了两条命名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从火星“战神”的名字含义想到了我国春秋战国的历史,决定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名称进行命名。第二条主线,则是在已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进行选择。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地名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是地域文化经过漫长历史之后的凝结,不仅是地理现象,也是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而在对火星地理实体进行命名时,在历史长河中通过社会和文化,对地名慢慢打磨的过程消失了,但我们在地名中所寄托的文化底蕴并没有消失。在这自主命名的22个地名中,我们融入了古往今来的历史、四方上下的空间,展现着宇宙级的“中国式浪漫”。(《中国国家地理·怎样把名字写在火星上——那些火星上的中国地名》2022年9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反照率特征”是火星上的大片明暗区域,是火星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地形。B.“地理实体”是具有实际空间位置的地物,反照率特征、环形坑、谷都属于地理实体。C.“IAU命名框架”是一个可以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命名体系,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各国的申请。D.“就近原则”是IAU命名框架的基本原则,它适用于火星上各种地理实体的命名。解析:BA项,“面积最大的一种地形”错误。由原文“天文学家观测到了火星表面存在着大片或明或暗的区域,并在绘制的地图中为它们取了各式各样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字。这些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后来被IA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征”“环形坑是火星上分布最广泛的地形”可知,“面积最大的一种地形”于文无据。C项,“可以不断创新和突破”错误。由原文“经过长期的讨论和修订,IAU最终形成了原则性的命名框架”可知,IAU命名框架是一个命名原则,不可以被“不断创新和突破”。D项,“是IAU命名框架的基本原则”错误。由原文“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则采用一条简单的规则——即沿用附近的反照率特征的名字”可知,“就近原则”不是IAU命名框架的基本原则,它适用于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的命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火星地理实体的拟命名不符合IAU命名原则的一项是()A.阿西莫夫坑——美国科幻小说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其作品被誉为“科幻圣经”,有对火星的精彩描摹。B.临淄坑——“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其都城临淄三千多年前人口就超过了30万。C.松花江谷——以我国河流命名的“松花江谷”在火星上是一条长340公里左右的小谷。D.文家市方山——沿用附近的文家市环形坑命名,它旁边的小丘,命名为文家市穹丘。解析:B临淄的人口超过了10万,IAU命名原则包括“而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则约定以地球上人口小于约10万的居民点的名字来命名”。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火星地形包括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种,对环形坑和谷的命名均取决于其规模的大小。B.最初的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命名之基。C.中国命名火星22个地理实体的一个主题以及两条主线,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D.中国对此次22个地理实体的命名,既完全符合IAU命名框架原则,又富有中国文化底蕴。解析:A“包括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种”错误。由原文“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则采用一条简单的规则——即沿用附近的反照率特征的名字”可知,火星地形不只包括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种。4.作为科普文,请分析文章开头两段是如何做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参考答案:①第一段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记叙了祝融号第一次着陆工作的有趣过程,描写了火星的地形地貌,形象生动,鲜活有趣,极富画面感。②拟人手法的运用,将祝融号的工作状态做拟人化描写,生动有趣。③向读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山峰吗?”“周庄不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吗?”等引人思考,激发阅读兴趣。解析:由原文“2021年5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开始了自己在火星的第一次工作”可知,文章第一段记叙了祝融号第一次着陆工作的有趣过程。“脚下的地(火)面干燥而粗粝……眼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平缓区域”“在视野的尽头,隐隐有两座凸起打破了平滑的天际线”可知,这是对火星的地形地貌的描写,形象生动,鲜活有趣,极富画面感。由原文“祝融号尽职尽责地进行着拍摄,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可知,本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祝融号的工作状态做拟人化描写,生动有趣。由原文“是山峰吗?”“你是否会一头雾水,周庄不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吗?杨柳青不是天津的历史文化名镇吗?怎么都跑到火星上去了?”可知,文本向读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5.文章对IAU原则性命名框架的说明很有特点,请结合⑤~⑧段具体分析。参考答案:①说明内容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反照率特征”等术语专业,IAU为火星地形命名的历史事实清晰,命名原理叙述清晰准确。②说明顺序清晰有条理: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以及地形分布广泛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逐一说明反照率特征、环形坑、谷以及其他地形的命名原则。③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了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④说明语言严密准确:“约”“较少”等词汇的使用使文章严密准确,令人信服。解析:由原文“这些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后来被IA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征”可知,这里提到了专业术语“反照率特征”;由原文“而包括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斯基亚帕雷利和希腊天文学家欧仁·米歇尔·安东尼亚第在内的几位天文学家,为它们所取的一系列名字也于1958年被IAU正式采用,被称为反照率特征名称”可知,IAU为火星地形命名的历史事实清晰。第⑤段说到反照率特征名称命名原理,第⑦段说到对环形坑命名的原理,第⑧段说到对谷进行命名的原理,命名原理叙述清晰准确。第⑤段说到早期天文学家为反照率特征命名,并被IAU正式采用,而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开始给环形坑、谷以及其他地形命名,并讲述了命名原则,所以这一部分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以及地形分布广泛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逐一说明的,说明顺序清晰有条理。由原文“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直径在50公里以上的环形坑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而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则约定以地球上人口小于约10万的居民点的名字来命名……”可知,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由原文“意大利天文学家丰塔纳绘制了人类有据可查的第一幅火星图,于是在火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丰塔纳坑”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所以这一部分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由原文“长约1700公里的”“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的地名较少有著名城市的原因”可知,“约”“较少”等词汇的使用使文章严密准确,令人信服。(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记忆”一词现在常能听到,但基本都是从技术层面来讲的。计算机的内存也叫记忆,指的是信息的储存空间,这个“记忆”已经成为人人都理解的日常概念。有人觉得电脑的记忆和人脑的记忆在工作方式上差不多——信息输进来,大脑进行记录,需要时再提取出来。对不对?②错!数据和信息被输进电脑的内存,等到需要提取时,除非出现什么技术故障,正常情况下会与当初存进去时一模一样地被提取出来。在这个程度上,可以说两者是相似的。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吧?有时候,原本正在房间里做着什么事,突然想起来要到另外的房间拿个东西。起身去拿的半路上,被什么打了岔,好比说注意到广播里放的曲子,听到旁边有人说了什么好笑的话,到了要去的那个房间,却一下子想不起到底是来干什么了。这种令人沮丧、心烦的情况,却偏偏是人脑处理记忆的方式出奇复杂而造成的诸多怪癖之一。③大多数人最熟悉的记忆分类方法是区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它们的名称很恰当:短期记忆最多持续一分钟;长期记忆能够与你终生相伴。④短期记忆维持时间不长,但负责对实时的信息做有意识的操作,也就是我们当前正在想的事。我们之所以能够思考,是因为信息就在短期记忆中;这就是短期记忆的功能。长期记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辅助我们思考,但真正进行思考的是短期记忆。⑤为什么短期记忆就那么限量?部分原因是它在不停地工作。我们清醒时的每一刻(以及睡觉时的有些时刻)都在经历和思考着什么,源源不断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进进出出。因此完全不适合把短期记忆用作长期储存,后者需要稳定和有序。另一个因素是,短期记忆并没有“实体”基础;短期记忆储存在神经元的特定活动模式中。有点儿像把购物清单列在卡布奇诺的奶泡上,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讲是有可能做到的,因为奶泡会让字形保留一会儿,但维持不了很长时间,因而以这种方式储存并不实用。短期记忆用来快速处理和操作信息,而在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中,不重要的会被忽略,然后很快被覆盖或消失。⑥这套系统并非万无一失。实际上,常有重要内容还未得到恰当的处理就从短期记忆中被顶了出去,于是就出现了“我到这儿是干吗来着”的情节。短期记忆还会负荷过重,受到太多新信息和新要求的轰炸而无法集中到任何一点上。幸运的是,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相连,因而长期记忆分担了很多压力,就拿专业译员来说吧,他们一边听着内容又多又长的演讲,一边把演讲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如果让一个还在学习外语的人试着同声传译,那么当然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对于译员来说,两种语言中的字词和结构都已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短期记忆只需要处理词序和句意,而这是它做得到的,尤其在经过训练后。⑦信息有多种途径可以变成长期记忆。在意识层面,我们可以靠背诵让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比如反复默念某个重要的电话号码。反复的必要性在于,与短期记忆短暂的电活动模式不同,长期记忆基于神经元之间的新连接,而建立连接的基础是突触,重复想要记住的事情能够刺激突触的形成。⑧突触被看成是脑中真正“记住”信息的地方。和硬盘里特定的一串0和1代表某个文件一样,特定区域的一群突触代表了某段记忆,当它们被激活时,我们就有了一段“回忆”。所以,突触就是记忆的实体形式。就像我们可以从纸上的墨迹中读出具有含义的字词一样,当某个或某一群突触变得活跃时,大脑就解读出了一段记忆。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我们的每一段经历几乎都会以某种方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⑨那么,如果说长期记忆把一切都记住了,那为什么我们还是免不了会忘事呢?被遗忘的长期记忆其实还在脑子里,除非外伤造成物理性损坏。不过,一段记忆如果取不出来,就和根本不存在没差别。有些记忆容易提取,因为它们更突出(更醒目,更有意义,更强烈)。例如,附带强烈情绪的记忆往往很容易回忆,像那次往自动售货机里扔进去一包薯片的钱却出来了两包的好运。除了事件本身,同时回忆起来的还有当时的情绪、想法和感觉。所有一切在大脑中与特定记忆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联,添加了更多连接,让它变得更加容易提取。相反,那些没有重要连接、孤零零的记忆就没能得到充分的巩固,因而也就难以提取。没有哪段记忆是孤立形成的。研究揭示,哪怕是在平淡无奇的场景中,获得记忆时的情境都可以成为帮助记忆提取的“触发器”。⑩总而言之,短期记忆速度快、可操纵、时间短;长期记忆连续、持久、容量大。这就是为什么你会一直记得学生时代发生的某件趣事,却在去房间时因为一点儿小事分心而忘了自己为何会出现在那里。⑪如此复杂难懂、前后不一的一套系统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很简单,大多数时候,它的确管用。它依然值得惊叹,其容量和适应力甚至可以让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脸红。它固有的灵活性和奇特的组织结构毕竟演化了数百万年,所以我还能苛责什么呢?人类的记忆并不完美,但已经足够好。(摘编自迪安·博内特《是我把你蠢哭了吗》,朱机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电脑的记忆和人脑的记忆在工作方式上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人脑有时未必能提取出需要的信息来。B.短期记忆维持时间不长,但能真正进行思考,负责操作实时信息;而长期记忆辅助我们思考。C.专业译员比外语初学者能更熟练地一边听着冗长的演讲,一边把演讲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是因为长期记忆分担了很多海量短期记忆信息轰炸的压力。D.无论是被记住的还是被遗忘的长期记忆,就算受到某种损伤,它们其实都还在脑子里,但如果取不出来,就和根本不存在没差别。解析:D“就算受到某种损伤”错误。由原文“除非外伤造成物理性损坏”可知,这里偷换概念,范围变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意识层面,我们可以靠背诵让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这是信息可以变成长期记忆的一种途径。B.长期记忆是否更加容易提取,既与事件本身是否突出有关,也与它们发生时的情绪、想法和感觉等有关。C.突触是记忆的实体形式,人脑特定区域的一群突触代表了某段记忆,当它们被激活时,我们就有了一段“回忆”。D.人脑记忆演化了数百万年,其容量和适应力甚至可以让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脸红,面对如此令人惊叹而又完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