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铜仁市2024年7月期末质量监测试卷高一语文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原始状态下,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从自然中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人与自然生存与共。人与自然之间的这一关系,被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彻底打破。在资本的驱使下,人类开始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是妄图征服自然。人类对自然秉性的判断一度是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启蒙时期以来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最大误判,人类绝不会无条件地成为自然的主人,自然也绝不会像羔羊那样“温驯”地可以任尔欺凌,人类终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类出于自身的短期需要,无理无序无度地掠夺自然,将自己视为至上的主人,任意地宰制自然,“人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被当作一个巨大的能量库,用以满足人类的一切需要。其实,自然资源不管多么丰富,总是有始有终。经济理性对自然界的僭越,违背了自然本身的进化逻辑,影响到了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必将走向反面,反过来危及人类的生存。人不是站在自然之外的主人,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类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人绝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相反,人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自然对于人类具有先在性、优先性。没有人类,地球还是地球;没有地球,人类何处安身立命?人来自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因此,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彻底结合,是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产逻辑与生态逻辑、自然逻辑与人本逻辑之间的应然关系和理想状态进行了深刻揭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理想的人本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摘编自陈曙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新华文摘》2024年第6期)材料二:记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何丰富内涵?杨开忠: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是人类发展潮流,并已产生两种主要道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生态现代化。二者的根本任务均是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但对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为谁建设生态文明等基本问题的回答,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弄清二者异同,对于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切实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信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达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现代化是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社会转变,从现代化视角来看,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意味着首先,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过程,但生态文明超越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应有之义,但生态文明不只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良好也不总是意味着生态文明。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人与自然也许是和谐共生的,但因不发达、没有现代化而非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生态现代化有所不同。在根本遵循上,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而西方生态现代化则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开始兴起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在社会制度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西方生态现代化则坚持资本主义。在发展历程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从发展中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型,是发展中社会的生态转型;西方生态现代化则是从发达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型,是发达社会的生态转型。记者: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对此应如何理解?杨开忠:这个问题关乎为谁建设生态文明。广义来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生态现代化根本内涵不同。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认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具有两个方面特征,第一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第二强调人类活动应保持在自然容许的限度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而西方生态现代化强调资本能够超脱于自然限制因素。(摘自《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二者的观点具有相同之处。B.材料一引用的“人为自然界立法”这句话,意思是说人能够发现并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去任意地宰制自然。C.材料二指出,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达文明,它包含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D.材料二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西方生态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生态文明究竟为谁而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人是自然的主人、人类可以主宰自然,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虽然曾经是错误的,但亦有其合理成分。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只有实现了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彻底结合的共产主义,这一矛盾才能真正解决。C.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生态现代化都属于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变,两者的发展历程完全一致。D.西方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已有明显改变,西方生态现代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都强调要合理利用自然。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B.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C.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D.文明的首要任务,即它实际的存在理由,就是帮助我们抵御自然的侵袭。4.下面是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描写的田园景象,这是否属于生态文明?请结合材料二进行分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5.怎样理解材料一中“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B3.D4.①《归园田居》中描写的田园图景属于原始农业文明,而非生态文明。②根据材料二,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达文明,而陶渊明所描述的虽然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但因为它生产力低下,不够发达,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它不属于生态文明。5.①这句话强调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时,必须服从自然界的法则,以追求生态平衡为目标,实现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②人类在进行生产时要采取绿色发展方式,既兼顾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人类生产扩张的需要,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而不是去任意地宰制自然”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人类出于自身的短期需要,无理无序无度地掠夺自然,将自己视为至上的主人,任意地宰制自然,‘人为自然界立法’”,可知“人为自然界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任意宰制自然。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但亦有其合理成分”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人类对自然秉性的判断一度是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启蒙时期以来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最大误判……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没有体现人类中心主义“亦有其合理成分”。C.“两者的发展历程完全一致”错,据原文,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在发展历程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从发展中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型,是发展中社会的生态转型”“西方生态现代化则是从发达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型,是发达社会的生态转型”,可知二者发展历程不完全一致,前者“是从发展中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型,是发展中社会的生态转型”,而后者“是从发达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型,是发达社会的生态转型”。D.“都强调要合理利用自然”错,根据根据材料二第八段“而西方生态现代化强调资本能够超脱于自然限制因素”,表明西方生态现代化强强调的是“资本能够超脱于自然限制因素”,而不是“强调要合理利用自然”。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论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类不应过度开发和伤害自然,而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和谐共生。A.能支持。人类对自然的胜利会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B.能支持。按照时节捕鱼砍伐,体现了顺应自然的理念,与“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观点一致。C.能支持。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与“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相吻合。D.不能支持。表明了“文明”的任务、作用,没有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追求和谐共生”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三段“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达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人与自然也许是和谐共生的,但因不发达、没有现代化而非生态文明”等内容,可知: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达文明。结合《归园田居》的具体内容分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诗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环境,展现了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但因为它生产力低下,不够发达,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归园田居》中描写的田园图景,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属于原始农业文明,而非生态文明。【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①根据“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类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等内容,可知:这句话强调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时,必须服从自然界的法则,以追求生态平衡为目标,实现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②根据“自然界被当作一个巨大的能量库,用以满足人类的一切需要。其实,自然资源不管多么丰富,总是有始有终”“违背了自然本身的进化逻辑,影响到了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必将走向反面,反过来危及人类的生存”“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等内容,可知:人类在进行生产时要采取绿色发展方式,既兼顾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人类生产扩张的需要,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海棠依旧羊白①那年我十三岁,淘气得不得了。我上树掏鸟,不小心摔了下来,腿折了。起初,我并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以为在家里躺几天,就又可以蹦蹦跳跳了。然而,右腿越来越疼,脚腕肿得连秋裤都穿不进去了。父母这才用架子车把我拉到了县医院。②这是我第一次住院。病房干净整洁,有现成的开水,在我看来就是奢侈的宾馆。我天真地以为,任何毛病,只要到了医院,总会有办法的。然而在经过两次手术后,我的腿仍没劲儿,有时还会突然失去知觉。父母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我也模糊地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我开始害怕了,一个残酷的词——残废,迅速浮现在我脑海中。③我开始胡思乱想。我想我再也不能跑跳了,也不能去上学了,我会永远坐在轮椅上,没有任何希望地成为父母的累赘。我的脾气开始变得暴躁,我动不动就和父母吵架。我说我不想再受罪了,我要回去。我下一句想说的是“我不想活了”,可我不敢说出口。这句话太可怕了,就像是一口吊在绳子上的随时都会倾翻的黑锅。我不想就这样放弃。我不甘心就这样被摧毁,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只能躺着,望着天花板发呆。④父母想尽各种办法来安慰我。甚至护士和医生也来劝我;要我配合治疗,说第三次手术一定会成功的。我将信将疑。⑤一天,病房里住进来一位老奶奶,她是被人用板车推进来的,听说是得了骨髓炎。她躺在我对面的病床上,不时有儿女来看地。看得出,她家境很好,是城里人。当天晚上,老奶奶和我父母便熟识了,自然而然地聊到了我的腿。老奶奶看我把头蒙在被子里,就故意和我说话,说她以前在乡下教过书,问我是哪所学校的。我知道她想开导我,可我不想接她的话茬儿。⑥父母埋怨我没礼貌,被老奶奶制止了,她说她也是病人,知道病人的难受。虽说难受也得受,但不能老沉溺在难受里,那样越想越难受。说着她从兜里掏出几粒糖,递给我的父母,让他们转交给我。⑦随后的日子里,老奶奶为了鼓励我,让我振作起来,给我讲了许多小故事。一方面我承认老奶奶的故事讲得很好,我对她不再反感;但另一方面我又在心里嘀咕着,这里不是课堂,是医院,一阵阵袭来的疼痛是不讲道理的。⑧一天清晨,我从被窝里探出头,望向窗外。突然,在窗户的右角,看见了一枝桃花。准确地说,只有六朵,嫣红嫣红的,新鲜极了,我似乎能闻到香味。我的头向窗外探去,渴望能看到更多的桃花。可一阵疼痛又把我的身体拉了回来。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桃花乱颤,仿佛在跳舞,似乎整个春天都跃到窗口,向我招手。我已经好几个月没到室外去了,我几乎已把春天遗忘。我虽看不清这枝桃花的全貌,心里的激动却是强烈的。老奶奶看出了我的兴奋,她徐徐地说:“花信风,第十三番花信风吹来了!”⑨花信风?十三番?我不明白她在说什么。老奶奶兴致勃勃地说:“花与风之间是有约定的。每年从小寒到谷雨四个月的时间里,一共要吹二十四番风。一番风吹来,一种花开。一番吹开梅花,二番吹开山茶,三番吹开水仙,四番吹开瑞香……直到立夏,所有的花都开放。风有信,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这样的风便叫花信风。”⑩我满怀惊奇地听着,多美的风啊!多美的约定!⑪我问老奶奶:“海棠花开是哪一番风?”老奶奶掐指算算,笑着说:“是第十六番风。再过三十天左右,那风一吹,海棠花就开了,一定的。”然后她问我:“为什么喜欢海棠?”我说:“我家院子里有,我不清楚它开了没有。”老奶奶微笑着说:“花信风,人信己,你安安心心做第三次手术……说不定,一个月后,还真能回家看上海棠花哩。”接着,老奶奶给我朗诵并讲解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使我对“海棠依旧”“绿肥红瘦”有了莫名的亲切感。⑫在我顺利地做完第三次手术,临出院的前几天,我才从父母那里得知,其实老奶奶得的并不是骨髓炎,而是骨癌。我躺在病床上,看着老奶奶和儿女们正笑语盈盈地说着话,鼻子一酸。⑬我在被子里攥紧拳头,暗暗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坚强起来,我一定能站起来。因为,我想回家看海棠花开,我相信海棠依旧。(选自《2023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经过两次手术后仍没有明显治疗效果,“我”与父母的心理都发生了变化,“父母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暗含了父母对“我”淘气的抱怨。B.第③段内容与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写的情境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描述了在面对巨大的病痛折磨时,那种为释放内心压力而迁怒于亲人的情形。C.“老奶奶看出了我的兴奋,她徐徐地说”,“徐徐”是“缓慢”的意思,表现了老奶奶找到机会开导“我”,却又担心“我”排斥她的小心翼翼。D.写老奶奶给“我”朗诵并讲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意在强调老奶奶曾经做过教师的身份和她深厚的学识修养。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先写“我”的严重病情,以及绝望的心理,为写老奶奶的到来,并对“我”进行鼓励、开导做铺垫,意在突出下文老奶奶的形象。B.第⑧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桃花及春天可爱的情态,表现了历经病痛的“我”在感受到充满生机的春意后的激动和兴奋。C.小说在刻画人物时,使用了对比手法,同样面对病痛,老奶奶不但乐观、豁达,并且还开导、鼓励别人,这与“我”对病痛的态度形成了明显反差。D.小说中“花信风,人信己”一句将人与花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它是使“我”安心接受第三次手术、树立康复信心的关键。8.小说以“海棠依旧”为标题,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小说结尾交代“其实老奶奶得的并不是骨髓炎,而是骨癌”,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答案】6.C7.B8.①按照“二十四番花信风”的传统说法,海棠应该在“我”第三次手术后回家时盛开;②“海棠依旧”是“我”由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过渡的一种暗示,表现“我”对自己“一定能站起来”的自信;③“海棠依旧”又指要像老奶奶一样,虽遭重病,但仍然乐观坚强,深化了文章主旨。9.①出人意料,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②对老奶奶乐观、豁达的性格起到了强化作用;③深化了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厄运,都要保持积极心态,勇敢面对的主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暗含了父母对‘我’淘气的抱怨”错误,“父母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主要是表现了父母对“我”病情的担忧。B.“两者都描述了在面对巨大的病痛折磨时,那种为释放内心压力而迁怒于亲人的情形”错误,《我与地坛》中没有写“为释放内心压力而迁怒于亲人的情形”。D.“意在强调老奶奶曾经做过教师的身份和她深厚的学识修养”错误,文中写老奶奶讲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主要是表现老奶奶对“我”的鼓励。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运用了比喻”错,画线的句子“桃花乱颤,仿佛在跳舞,似乎整个春天都跃到窗口,向我招手”使用拟人手法,以“跳舞”将桃花比拟为人,以“跃”“招手”将“春天”比拟为人,有运用比喻手法。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①从字面上看,按照老奶奶所讲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的传统说法,“每年从小寒到谷雨四个月的时间里,一共要吹二十四番风。一番风吹来,一种花开”,而“海棠花……是第十六番风。再过三十天左右,那风一吹,海棠花就开了,一定的”“你安安心心做第三次手术……说不定,一个月后,还真能回家看上海棠花哩”,海棠会如约在“我”第三次手术后回家时盛开。②从人物角度分析,“我”因受伤住院,“经过两次手术后,我的腿仍没劲儿,有时还会突然失去知觉”,情绪消极,“我的脾气开始变得暴躁,我动不动就和父母吵架”,但是后来在老奶奶的陪伴、鼓励下,“我”变得积极了,“我一定要坚强起来,我一定能站起来。因为,我想回家看海棠花开,我相信海棠依旧”,所以“海棠依旧”是“我”由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过渡的一种暗示,表现“我”的自信。③从主题角度分析,住院的老奶奶一直乐观开朗,特别是了解“我”的情况后,“就故意和我说话”“为了鼓励我,让我振作起来,给我讲了许多小故事”“为了鼓励我,让我振作起来,给我讲了许多小故事”“老奶奶给我朗诵并讲解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而事实上“老奶奶得的并不是骨髓炎,而是骨癌”,所以“海棠依旧”又指要像老奶奶一样,虽遭重病,但仍然乐观坚强,深化了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小说“其实老奶奶得的并不是骨髓炎,而是骨癌”的结尾,和前文所叙述的“她是被人用板车推进来的,听说是得了骨髓炎”形成突转和反差,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和韵味,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②按照常理,常人如果得了骨癌,且自己知晓,一般会表现出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的心理态度、但是老奶奶一直开朗乐观,如一直以积极乐观的面目鼓励着“我”,小说结尾处道出“得的并不是骨髓炎,而是骨癌”的真实情况,更加衬托出老奶奶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③主题上,小说的结尾道出老奶奶的真实情况,和“我”受伤住院、感到消极悲观、最后积极坚强的变化对应,特别是文末“我”的暗自决定:“定要坚强起来,我一定能站起来。因为,我想回家看海棠花开,我相信海棠依旧”。这样看来,就深化了小说主题,也即遭遇困难、厄运,要保持积极心态,勇敢面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无令东伐。及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节选自《汉书•沟洫志》)材料二: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始臣A为间B然渠成C亦秦之利也D臣为韩E延F数岁之命G而为秦H建万世之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完成,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不相同。B.会,恰巧,与《鸿门宴》中“会其怒,不敢献”中的“会”意思相同。C.举,攻克,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意思不相同。D.从,指合纵。战国时韩、魏、燕、赵、齐、楚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国派水利工匠郑国到秦国主持修建了一条长达300余里的灌溉渠,目的是以此使秦国耗费大量国力,从而使其无力对韩国用兵。B.郑国是间谍这件事被秦国宗室贵族所利用,他们趁机对秦王说从各诸侯国来为秦国做事的人,全部都是间谍,应当一律都赶走。C.李斯的上书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逐客”为“过”,接着历数秦国先君起用的客卿对秦的贡献,以及他们终使秦“成帝业”的事实。D.李斯上书后,秦王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放弃逐客,李斯也官复原职,后来又被提拔为廷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又做了丞相。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14.郑国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的百里奚、商鞅等客卿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答案】10.BDG11.C12.B13.(1)从此关中沃野千里,再没有饥荒年成,秦国因此富强起来,最终并吞了诸侯各国。于是把此渠命名为郑国渠。(2)假使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受他们,疏远士人而不重用,这就使秦国既无富足之实,又无强大之名。14.①郑国的确是韩国的间谍,他修渠的目的是消耗秦国的国力,使之无力征伐东方各国。②百里奚、商鞅等客卿是被秦国君主任用的贤士,他们真心实意帮助秦国增强国力,称霸中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臣开始是为韩国做奸细而来,但渠成以后确实对秦国有利。我只不过为韩国延续几年的国运,却为秦国建立了万代的功业。“臣”是主语,“为间”是谓语和宾语,其后B处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D处断开;“为韩延数岁之命”与“为秦建万世之功”结构一致,意思相对,“而”前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完成;靠近。句意:最后命他继续把渠修成。/金属制的刀剑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B.正确。都是“恰巧、正赶上”。句意: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正赶上他生气,不敢献上。C.错误。都是“工攻取、攻占”。句意:功取了千里土地。/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就被攻占。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全部都是间谍”错,原文“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是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游说,“全部”说法夸大,与原文不符。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于是”,从此;“凶年”,荒年;“卒”,最终;“名”,命名。(2)“向使”,假使;“内”,同“纳”,接纳;“疏”,疏远;“是”,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无令东伐。及使水工郑国间说秦”可知,郑国的确是韩国的间谍,他修渠的目的是消耗秦国的国力,使之无力征伐东方各国。根据“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可知,百里奚、商鞅等客卿是被秦国君主任用的贤士,他们真心实意帮助秦国增强国力,称霸中原。参考译文:材料一:韩国听说秦国好兴办工役等新奇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无力对山东诸国用兵,于是命水利工匠郑国找机会游说秦国,要他凿穿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出北山向东流入洛水三百多里,想要用来灌溉农田。渠未成,郑国的目的被发觉,秦国要杀他。郑国说:“臣开始是为韩国做奸细而来,但渠成以后确实对秦国有利。我只不过为韩国延续几年的国运,却为秦国建立了万代的功业。”秦国以为他说得对,最后命他继续把渠修成。渠成后,引淤积浑浊的泾河水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碱地四万多顷,亩产都达到了六石四斗。从此关中沃野千里,再没有饥荒年成,秦国因此富强起来,最终并吞了诸侯各国。于是把此渠命名为郑国渠。材料二: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族和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各诸侯国来奉事秦王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游说,以离间秦国而已,请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计划好的要驱逐的客卿之列。于是李斯就上书说:听说官员们议论要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招揽贤才,从西戎找到由余,从东边楚国的苑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友。这五个人都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二十多个国家,也就得以在西戎称霸。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大,百姓们愿意为国家效力,其它国家也诚心归顺,击败了楚国、魏国的军队,功取了千里土地,至今政治安定,国家强盛。秦惠王用张仪的计策,功取了三川地区,向西又吞并了巴、蜀,向北占领了上郡,向南攻占了汉中,囊括九夷,控制鄢、郢,在东面占据了险要的成皋,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并进一步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面向西方,奉事秦国,功业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使公室强大,杜绝了私门权贵的势力,像蚕吃桑叶一般,逐渐吞并诸侯的土地,终于使秦国奠定了统一天下大业的基础。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了别国客卿的力量。由此看来,客卿有哪一点对不起秦国呢?假使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受他们,疏远士人而不重用,这就使秦国既无富足之实,又无强大之名。……于是,秦王就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了天下,尊称国王为“皇帝”,任命李斯为丞相。(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观雨陈与义①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注】①南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描写一场夏雨翩然而降,诗人的思绪也随之纷飞。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气韵雄沉,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B.首句“客”点明诗人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C.颔联写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D.尾联巧用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一句,写出厌憎此雨导致屋漏又逢连夜雨的惨状,不然诗人可以挥师北上、抗击金军。16.《说“木叶”》指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请依据这一观点对颈联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的意思是暴雨压弯了竹枝,竹枝又顽强地挺起,大风吹翻了云层,云层又翻转回来,使得山脚反而显得昏暗。②竹枝在雨中顽强地挺立,山角在雨中明明灭灭,暗示南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顽强挣扎,希望南宋能够抗住这风雨,能够重见光明。【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写出厌憎此雨导致屋漏又逢连夜雨的惨状,不然诗人可以挥师北上、抗击金军”错误。尾联“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表达了诗人对于这场雨的积极态度。诗人并不是不嫌弃屋漏,而是借此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希望这场大雨能洗刷兵甲刀枪,使宋军能够挥师北上,抗击金军,收复失地。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手法和诗歌内容的能力。“海压”二字,用海的磅礴气势来比喻风雨的猛烈,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此时压力的巨大。“竹枝低复举”,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这里的“低复举”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竹子在风雨中被压低但又能挺立起来,也是对诗人自身意志的象征,即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坚持自我。“风吹山角”描绘了风力的强大,可以改变山峦的明暗,这种变化莫测的自然景象,暗示了世事的无常和时局的动荡。“晦还明”,晦暗之后又迎来光明,这不仅是对自然天气变化的描述,更是对人生经历和历史进程的一种哲学思考,暗示了困难之后必有转机,黑暗之后必有光明,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和对国家复兴的信心。这两句诗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巧妙地暗示了诗人所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动荡和个人心境的复杂,诗人以竹枝、山角在暴雨中顽强挺立暗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起伏不定,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强与希望,作为爱国诗人,作者希望南宋能够抗住这风雨,迎来光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关于六国灭亡的思考,《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_________________”就足以抵抗秦国,《六国论》中苏洵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同是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而在《赤壁赋》中,作者则用“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3)古诗词中,以“三”代“多”的用法很常见,包含“三”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使六国各爱其人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卷起千堆雪④.白露横江⑤.三顾频烦天下计⑥.试玉要烧三日满(飞流直下三千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劫、横、频烦、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若干年前的一个初冬,我从偏远的故乡出发,走进了祁连山北麓的荒原。我是来这里寻找诗歌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唐人留下的苍茫意象,给我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这是我第一次靠近雪山和漠野,第一次目睹蛮荒而粗粝的沙滩与河流。那个冬天有雪。蝴蝶般的雪片落在荒草中,落在黑河边,落在石头上,但没有一瓣能落进我的心湖。热爱诗歌的我的心始终是干涩的,犹如长满枯草的河岸。我漫无边际地向前走着,在黑水国遗址,遇到了一个考古工作者,他们来自遥远的省城,一直驻扎在这里进行丝路文化研究,据说挖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在他们眼中,一片残陶和一支木箭,一口瓮棺和一个陶罐,一支鸣镝和一个箭镞,都能构成一个极富内涵的人文立面。而我苦苦寻觅的诗歌意象却杳如梦幻,甚至连一句在场的句子也没有酝酿成功。18.文中画横线句子若改成:“雪片落在很多地方,但没落进我的心里。”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19.量词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强的表现力,请结合文段分析加点词语的妙处。【答案】18.①原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用“蝴蝶”比喻“雪片”,赋予雪片以轻盈飘逸的美感;②原句连用三个“落在……”构成排比,突出雪花落下的地方很多、范围很广;③原句“荒草”“黑河”“石头”与“落在”连续搭配使用,展现了空间的广阔感;④原句用“没有一瓣”来强调雪花没有落进“我”的心里,与前文落在荒草中、黑河边、石头上形成对比,其对比效果比改句更强。19.①从词义上看,加点的量词用词准确,形象又生动,表达了作者及考古工作者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与珍视;②从结构上看,极少甚至残破的文物与后面的“极富内涵的人文立面”形成对比,凸显这些文物的文化价值。【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修辞上,原句中“蝴蝶般的雪片”,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雪片”比作“蝴蝶”,捕捉“蝴蝶”飞舞时的轻盈灵动,来突出雪片飘落时的轻盈飘逸,充满画面感的同时,富有生机活力。②句式上,“落在荒草中”“落在黑河边”“落在石头上”,连用三个“落在……”短句,整齐协调,构成排比,突出雪花落下的地方很多、所覆盖范围很广。③具体内容上,三个“落在”后面的地点名词分别是“荒草”“黑河”“石头”,共同展现出一种辽阔、苍茫的空间视野。④在三个“落在”后面,用一句“但没有一瓣能落进我的心湖”进行转折,与前文“荒草”“黑河”“石头”形成强烈的对比,尤其是“没有一瓣”,更加强调了雪片没有落进“我的心湖”。⑤改句“雪片落在很多地方,但没落进我的心里”,省略了具体的几个地点“荒草”“黑河”“石头”,也省略了“没有一瓣”,主要是对事实进行直接、客观的陈述,缺乏原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量词的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从词义上看,加点的量词“一片”“一支”“一口”“一个”“一支”“一个”分别对“残陶”“木箭”“瓮棺”“陶罐”“鸣镝”“箭镞”进行限制性修饰,表达准确,突出了作者及考古工作者对“残陶”“木箭”“瓮棺”“陶罐”“鸣镝”“箭镞”等历史文物的敬畏与珍视。②从结构上看,这些量词前面数词全部是“一”,说明数量很少,有的甚至残破,正是这些“一”,却“能构成一个极富内涵的人文立面”,凸显这些文物的文化价值。(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心灵感应、记忆移植、把“大脑”复制到云端,创造一个虚拟版的“自己”并与之交谈,用意念控制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机器……这些看似在科幻片里才有的情节,都与脑机接口技术有关。脑机接口,也称为“大脑端口”或“脑机融合感知”。①它是一项在人脑或动物脑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直接连接通路,②实现脑与机器之间直接“对话”。③这项技术并不新鲜。④从20世纪50年代起,⑤人们就开始研究人脑意念。⑥美国加州大学教授雅克•维达尔一直致力于将大脑与计算机系统连接,⑦脑机接口的概念在1973年第一次提出。现实中的脑机接口技术有脑机接口、脑机交互、脑机融合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目前正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发展,未来将从脑机单向接口进化为脑机双向交互,最终A。脑机接口按介入方式划分,有两种。一种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即将电极放在头皮上,通过脑电波来判断大脑状态,或是用脑电波来控制外面的机器、外骨骼系统。由于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