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部分学校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市部分学校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市部分学校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市部分学校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市部分学校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福州市部分学校教学联盟期末质量检测高中一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7月2日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孤独者①任何一部新的小说文本的产生,都必须面对此前文学史中的全部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换言之,任何一个小说家,毫无选择地必须面对“互文”的天罗地网,然而小说家对待这一沉重现实的态度,却是可以选择的。中国现当代小说以开天辟地的姿态开始书写自己的历史。自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小说的主流,显然并没有选择《红楼梦》所选择的、积极而充分地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文化传统的互文关系。也就是说,从新文学发端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目光始终是关注着当下与未来,有意识回望传统文化的小说家,自然是孤独的。②在极端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的状态下,中国的现代小说以一种新的姿态开始自己的书写,我们的现代文学就这样以断裂性的“革命”肇始了。我们的文学价值评判体系都是重新厘定的,而且对于固有的文学标准具有颠覆和否定性质。自然我们也不可能希求现代小说创作中会出现积极建构与古代主流文学表意符号系统互文指涉的作品,我曾指出的中国源远流长的“互文”手段——用典,在现当代小说中,几乎失去了合法性。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郑重其事地列出禁条:“六曰,不用典。”五四时期似乎还对此问题有所争论,胡适还要适当地作以说明。但在此后越来越被现实和创新挟裹的现当代小说创作中,这个问题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了。大规模的“引经据典”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被视为“陈腐酸朽”,轻易不会有现当代小说家去冒这个大不韪。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把这一断裂认定为中国现当代小说犯下了某种“错误”。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理解成是“革命”的代价,是先行者探路时付出的“牺牲”。③如果说,我们此刻对这“代价”与“牺牲”会有些叹惋或遗憾,那也是站在近百年的现当代小说发展的基础上,相对从容地评判其成败得失时产生的。进一步说,这些“叹惋”与“遗憾”,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产化环境下,勾勒出某种中国小说叙事可能的“愿景”刺激下产生的。④除了破旧立新的主观意图,中国现当代小说家之所以在创作中放弃大量设置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记忆的“触点”,还存在客观原因,这就是小说家们所关注和表现的中国社会,与《红楼梦》产生时的中国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无论是主流的小说家还是批评家都认为:那些旧有的文化记忆与所要表达的崭新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断裂、无助甚至有害于对现实的表达。而且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与文化记忆的“互文”关系,势必会影响小说的风格和美学趣味。而这样的“旧”风味,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任何一个分期中——无论是破旧立新的五四时期、崇尚写实的二三十年代、“左翼”和“抗战”成为旗帜的40年代,还是逐渐实现文学“一体化”的“十七年”时期,更不要说“文革”时期了——显然都很难得到文学主流的接纳和鼓励。⑤新文学的确挥刀斩断了与“旧文学”的联系,形成了某种“断裂”,但事实上,文化很难人为地“彻底斩断”。作为文化中的人,无论如何进行描述,集体无意识也好,耳濡目染的浸润熏陶也好,中国现当代小说朝向中国文学和文学传统的“互文”之桥,并未彻底断裂。虽然这些小说家和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的叙述中,只是不同的历史分期中处于主流之外的特殊存在。直到新时期之后,中国小说创作日趋多元化,一些小说家在“寻根”“怀旧”其至是“倒退”的探索中,某种程度上开始修复一度跌落的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⑥如果我们想全面表述现当代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上显然是个太过粗疏的梳理。而且“断裂”与“修复”又是太过现象化的描述,对于这一关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缺乏阐释能力。然而这个粗疏的梳理,却也给出了一个基本的文学史事实,那就是,《红楼梦》中具有强大艺术表现力的互文修辞,并未在现当代小说创作中得到很好的继承。而且某种意义上,甚至都未得到正面的认识和评价。譬如茅盾的《节本<红楼梦>》,其中删节的重点之一,就是文本中的诗词歌赋和一些不相干的文化描写。这些元素是构成《红楼梦》独特的审美品质的重要力量,然而却曾经被茅盾认为价值不大,这显然是迥异的小说观念的统摄下,才会产生的价值判断。(选自计文君《曹雪芹的遗产》)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一个小说家,在“互文”的天罗地网面前是毫无选择地必须面对的,然而小说家对待这沉重现实的态度,却是可以选择的。B.自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小说显然并没有选择《红楼梦》所选择的、积极而充分地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文化传统的互文关系。C.中国现当代小说家在创作中放弃大量设置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记忆的“触点”的原因,除了破旧立新的主观意图外,还因为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D.中国现当代主流小说家和批评家都认为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与文化记忆的“互文”关系,势必会影响小说的风格和美学趣味,很难得到文学主流的接纳和鼓励。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文本内容上看,文中重要概念“互文”并没有进行明确定义,但提出“用典”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互文”手段,一定程度上可借以理解“互文”概念的内涵。B.胡适列出禁条:“六曰,不用典。”五四时期似乎还对此问题有所争论,胡适还要适当地作以说明,说明现当代小说创作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被现实和创新挟裹的。C.第⑤段中,“集体无意识也好,耳濡目染的浸润熏陶也好”,两个“也好”列举了两种连接中国现当代小说和中国文学与文学传统的“互文”之桥的方式。D.在经历了五四时期、二三十年代、40年代、“十七年”时期、“文革”时期之后,新时期文学“旧风味”终于受到了文学主流的接纳和鼓励。3.下列选项,最能用来支撑第①段观点“有意识回望传统文化的小说家,自然是孤独的”一项是()A.任何一部新的小说文本的产生,都必须面对此前文学史中的全部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B.大规模的“引经据典”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被视为“陈腐酸朽”,轻易不会有现当代小说家去冒这个大不韪。C.新文学的确挥刀斩断了与“旧文学”的联系,形成了某种“断裂”,但事实上,文化很难人为地“彻底斩断”。D.新时期之后,中国小说创作日趋多元化,一些小说家开始“寻根”“怀旧”甚至是“倒退”的探索。4.《红楼梦》独特的审美品质的重要力量,却曾经被茅盾认为价值不大,作者认为是“迥异的小说观念的统摄下,才会产生的价值判断”,请结合全文梳理一下当时中国的小说观念是什么。【答案】1.B2.D3.B4.①从新文学发端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目光始终是关注着当下与未来。②文学价值评判体系都是重新厘定的,而且对于固有的文学标准具有颠覆和否定性质,新文学挥刀斩断了与“旧文学”的联系。③破旧立新,在创作中放弃大量设置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记忆“触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中国小说显然并没有选择《红楼梦》所选择的、积极而充分地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文化传统的互文关系”错误,原文是“中国小说的主流”。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D.“新时期文学‘旧风味’终于受到了文学主流的接纳和鼓励”错误,原文是“显然都很难得到文学主流的接纳和鼓励”。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论述小说文本创作面临的问题。B.论述是现当代小说家很少会去大规模的“引经据典”,回望传统文化,符合第①段中”自然是孤独的“的观点。C.论述的新旧文学之间的联系。D.论述的是小说创作多样化,回望传统文化的小说家增多。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第①段“自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小说的主流,显然并没有选择《红楼梦》所选择的、积极而充分地建构与中国古代文学以及文化传统的互文关系。也就是说,从新文学发端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目光始终是关注着当下与未来”可知,当时的中国小说观念始终是关注当下和未来,很少关注过去。根据第②段在“极端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的状态下,中国的现代小说以一种新的姿态开始自己的书写,我们的现代文学就这样以断裂性的‘革命’肇始了。我们的文学价值评判体系都是重新厘定的,而且对于固有的文学标准具有颠覆和否定性质”可知,在当时背景下,新文学与“旧文学”是割裂的,新文学又重新厘定文学价值的评判体系。根据第④段“除了破旧立新的主观意图,中国现当代小说家之所以在创作中放弃大量设置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记忆的‘触点’,还存在客观原因,这就是小说家们所关注和表现的中国社会,与《红楼梦》产生时的中国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可知,在当时的小说创作中已经放弃了那些旧有文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嫂沈从文厨房中忽然热闹起来,问一问,才知道帮工王嫂的女儿来了。王嫂不特有个好女儿,还有个好儿子!儿子十二岁,已到城西区茶叶局服务当差,净挣十五块钱一个月。王嫂怕他不学好,一来就咒骂,装成生气样子,要孩子赶快回去。王嫂在这一家中的工作是洗衣烧饭,间或同卖鸡蛋、清茅房的乡下人嚷嚷,一切动机无不出于护主。有一天,另外一个乡下妇人来了,带了些新蚕豆来看王嫂,两人一面说一面抽抽咽咽。来人去后,问起原因才知道一年前王嫂作新媳妇的女儿,已在两个月前死掉了。来的就是那女儿的婆婆。女儿因为生产,在乡下得不到医药照料,孩子生下地两天,女儿流血不止,家里人全下了田,想喝水不得水喝,喝了些水缸脚沉淀,第二天腹痛就死去了。孩子活了两个月,也死去了。经过这样大变故的王嫂,竟还是一切照常,用来稳定她的生命或感情的,原来是古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八个字。她相信八字。说起女儿死去情形时,她说:“他们忙着收麦子,大麦稞麦,用车子装满一车一车马拖着走,下田去了。我女儿要喝水,喝不到,把水缸脚脚喝下肚,可怜,她嚷痛也痛,就死了!死了她男人哭,不许棺材抬出门。自己可要去做壮丁,抽签到头上,过盘龙寺当兵去!生死有命。”说的话不到十句,可包括了多少动人的内容!这家里同别的人家一样,有鸡,有狗,有猫儿。这一切却统由王嫂照管。王嫂每天照例先喂狗,后喂鸡。狗吃饱后就去廊下睡觉。下半天是她洗衣的时间,天气好时,王嫂更忙。院子中有两大盆待洗的衣服:老先生的,先生的,太太的,小姐的,学生的,小娃子的,还加上自己在茶叶局作小勤务十二岁小儿子的。衣服虽不少,她倒不慌不忙的做去。事情永远作不完,可并不使她懊恼。一面搓衣一面间或还用本地调子唱唱歌,喉咙窄,声调十分悦耳。偶然为主人听到时,要她好好唱下去,就觉得害臊,把个脸羞得红红的,决不再开口。唱歌的用意只在自己听听,为自己催眠,凭歌声引带自己到一个光明梦境里去。她目下有十二块钱一个月,儿子却有十五块,两人赚的钱都没有用处,积聚一年可捎回乡下去买一亩二分田地。仗打下去,米粮贵,一点收入少虽少,利上翻利,五年不动用,会有多少!再过八年儿子大了,所长保举他进军官学校,接一房新媳妇,陪嫁多的不要,只要有三五亩地,一头水牯牛。一切事都简单具体,世界虽不断的在变,人心也在变,鸡狗好象都在变,唯有这个乡下进城的农妇,人生观和希望,却始终变得不怎么大。三月后天气转好,镇日长晴,城区经常有空袭警报。警报来时,家中长幼照例分成两组,一组外出,一组不动。王嫂对外出最匆忙的照例要笑笑,但她自己并不怕。为什么不怕?孔子遗教在这颗简单的心上有了影响,“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还记起一个故事,“黄巢杀人八百万,在劫数的八方有路难逃,不在劫数的,坐下来判官不收你。”两句简单话语和一个简单故事,稳定了这个简单的心。疏散的出门去后,不出门的照例还是各在房中做事读书,院中静静的,剩下王嫂一个人。她还是洗衣,一面洗衣一面点数空中飞机数目,好等等报告给主人。哲学教授老金,照例每天午后四点来看看大公鸡。“王嫂,你怕不怕?”王嫂听来带点羞涩神气笑着:“我不怕,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伊然知道对面是教哲学的先生,就援引两句大哲人的话语,表示酬答。“圣贤说的,哪里会错!”这件事也就过去了。第二天到了下午,天气还是很好,并无警报,到两点左右,她正一面洗衣一面用眼睛耳朵去搜索高空中自家飞机的方位,小狗忽然狂吠起来。原来那个在茶叶局当差的小儿子来了。小孩子脸黑黑的,裤子已破裂,要他母亲给缝补缝补。“昨天警报你在哪里?”孩子说:“我在河甸营。”这一来王嫂呆住了。“你怎么到飞机场去。日本飞机不是把河甸营炸平了吗?炸死好多好多人。你去看热闹!有什么好看的!”“我有事去。飞机来了,丢下十二个炸弹,三个燃烧弹,房子烧了,倒了,我前前后后是人手人脚,有三匹马也炸个碎烂。机关枪答答答答乱打。最后我也死了,土把我埋了。有人摸我心子,还有一点气,汽车装我到甘美医院。……”孩子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毫不觉得可怕,也毫不觉得这次经验有何得意处。坐在他母亲洗衣盆边,裤子破了一个大裂口,瘦瘦的腿子全裸露出来了。王嫂声哑了,“咦,咦,咦,你不炸死!你看到死人?看到房子倒了烧起来?你看到人手人脚朝天上飞?人家抬你到医院去,九点钟才醒。回去主任骂不骂你?来,我看看你裤子!”小孩子走到她身边去,她把破裤子一拉,在孩子精光光的瘦臀上巴巴的打了三下。“你不怕死?我自己打死你!”小孩子却嘻嘻笑着,看看母亲的眼睛,已湿莹莹的了。孩子说:“我不怕日本,我长大了还要当兵去!”她看看天,天上蓝蓝的,有一团团白云镶在空间。恰有三只老鸦飞到院中尤加利树高枝上停下来,孩子一拍掌,老鸦又飞去了。王嫂把裤子缝好后,用口咬下那点线头,把针别到头髻上去,打抱不平似的,拉住孩子脏耳朵说:“你当兵去,老鸦就叼你到树上去。福寿,你能当兵?”孩子不作声,只快乐的微笑。他心想:“我怎么不能当兵?人长大了,什么都做得好。”孩子走后,家中人知道了这件事,都以为王嫂人好,心好,命好。王嫂不作声,只是微笑。到晚上,却悄悄的买了些香纸,拿到北门外去烧化。她想起死去的女儿,死得太苦了,命可不好,有点伤心,躲在自己房中去哭了好一会,不曾吃晚饭。这件事一家人谁也不知道,因为她怕人知道要笑她,要问她,要安慰她。这一切她都不需要。一九四O年初作(有删改)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嫂儿子在茶叶局当差,他一来,王嫂就骂骂,这体现了她对孩子慈中有严的态度。B.女儿生产后大出血去世,王嫂在主人家“竟还是一切照常”,这表现了她的重男轻女。C.攒钱买地、规划儿子的未来,虽然世界在变,但王嫂对人生的期待是“简单具体”的。D.儿子在日军轰炸中差点死去,但仍向往长大了去当兵,这表现民众有救国抗战的意识。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切入,既写了王嫂的人生经历,也写了她的所见所闻和感受。B.小说三、四段都写女儿去世,内容相似,王嫂的描述没有重复之感,且凸显了她的复杂心理。C.作者在文中写家长里短的生活事件,也写锅碗瓢勺、鸡狗猫儿等日常琐碎,语言平易朴实。D.小说用警报和人物讲述来呈现战争,以小见大,是为了淡化战争残酷,凸显对人物命运的思考。7.王嫂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不少相似经历,请结合文本概括两者形象的共性。8.“生死有命”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5.B6.D7.①身份相似:两人都是主人家的帮佣,勤劳本分;②经历相似:丧女/子的不幸(或者答母亲对子女的爱);③观念相似:“生死有命”/灵魂有无(宿命论/鬼神观念)。8.①女儿去世王嫂生活一切照,体现了王嫂面对生活困境的无奈/逆来顺受等;②面对空袭警报王嫂不出城,体现了王嫂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安于命运;③与金先生讨论问题时,坚信圣贤不会出错,可见王嫂的蒙昧和对生命价值的不自知;④多次提及“生死有命”,虽有悲观的宿命论和自我麻木的民间思想,也可视为“生命力”的体现。(在苦难中的安慰等积极面表述)【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表现了她的重男轻女”错误。根据文本“用来稳定她的生命或感情的,原来是古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八个字”可知她的表现是因为她信命;而且,结尾处写到“到晚上,却悄悄的买了些香纸,拿到北门外去烧化。她想起死去的女儿,死得太苦了,命可不好,有点伤心,躲在自己房中去哭了好一会,不曾吃晚饭”,说明她爱她的女儿,并非重男轻女。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D.“是为了淡化战争残酷”错误。文中虽没有直接描写日本侵华,但是房子烧了、马被炸个碎烂、小儿子也差点被炸死,这些都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个人身份相似:“王嫂在这一家中的工作是洗衣烧饭”“帮工王嫂”,祥林嫂是在鲁四老爷家里帮工,都是社会地位低下,是下层劳动妇女;“王嫂每天照例先喂狗,后喂鸡”“下半天是她洗衣的时间,天气好时,王嫂更忙”,祥林嫂“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食物不论”“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都勤劳肯干、不怕吃苦。人生经历相似:王嫂失去了自己的女儿,祥林嫂被迫改嫁、两次丧夫、一次丧子,都经历的人生的不幸。王嫂对女儿“想起死去的女儿,死得太苦了……躲在自己房中去哭了好一会”,看到儿子受伤,表面上打骂,实则心疼,“母亲的眼睛,已湿莹莹的”;祥林嫂爱她的儿子阿毛,因为阿毛的离去而伤心流泪,精神受挫,她们都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人生观念相似:王嫂的生存理念是“生死有命”,其他可以不放在心上;祥林嫂“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的拷问,捐门槛来“赎罪”,她们都受到封建遗留思想的影响,有着根深蒂固的宿命观念。【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第一次出现“生死有命”,是写王嫂的“女儿因为生产,在乡下得不到医药照料,孩子生下地两天,女儿流血不止”,最后腹痛死去,“孩子活了两个月,也死去了”,王嫂却“一切照常”,体现她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可无奈何,逆来顺受;第二次写到“生死有命”,是“城区经常有空袭警报”“警报来时,家中长幼照例分成两组,一组外出,一组不动”,王嫂守在家中,“照例要笑笑”“自己并不怕”,可见其对于生死大事,都安于命运的安排。第三次哲学教授老金问她是否害怕侵略者的飞机,她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并强调是“圣贤说的,哪里会错”,体现了她面对生死的昏昧迷糊,对个人生命的无视和不珍惜。最后总结,“生死有命”的多次出现,体现了王嫂性格中有强烈的宿命观念,对自我意识的麻木无知,但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其在面对人生苦难时的自我慰藉。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节选自姚鼎《论李斯》)9.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设所遭值A非始皇二世B斯之术C将不出D于此E非为F仁也G亦以趋H时而已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竟然,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乃”用法意义相同。B.“业”,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乐”活用类型不同。C.“坐”,连坐,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坐”用法意义不同。D.“逆”,猜测,与《出师表》中“凡事如此,难以逆料”的“逆”用法意义相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对比分析了“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驳斥了驱逐客卿之策,比喻形象贴切,气势充沛雄厚。B.姚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凭借地势、逐步富强、兼并诸侯的过程,这些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也有相对应的叙述。C.商鞅在秦中期就让孝公焚毁《诗》《书》,到了李斯进一步推进严法酷刑,是因为秦始皇本来赞同法术之学而非习惯延续。D.李斯严惩儒生,毁灭夏商周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并非推行荀子学说,而是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只是为了趋附时事罢了。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2)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13.根据两则材料,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材料一材料二李斯的观点苏轼的观点姚鼐的观点①驱逐宾客是成就其他诸侯霸业的错误做法。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导致秦王朝覆灭。姚鼎的理由一姚鼎的理由二姚鼎的理由三②③法家学说让秦国灭亡,而不是李斯让秦国灭亡。【答案】9.BEG10.A11.C12.(1)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2)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13.①李斯并没有制定秦国使天下动乱的法度,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为秦国办事。②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一直都是法家治国,并不是荀子儒家仁术。③李斯只是归附时势所趋,并不是实行荀子之学。【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做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出来,但他不是要实行仁政,也是因为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非始皇二世”作“遭值”的宾语,句意完整,其后B处断开;“非为仁也”,判断句,“非”是否定判断词,“也”是句末语气词,语意完整,故其前后EG处断开。故BEG三处需要断句。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用法意义不同。竟然,却。/且,又。句意: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竟然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B.正确。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意动用法,以……为乐,喜爱。句意:拒绝宾客去使诸侯成就功业。/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作为限度。C.正确。连坐。/通“座”,座位。句意:设立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趁机在座位上击杀沛公。D.正确。句意:李斯窥探、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凡事都是这样,很难事先料到。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因为秦始皇本来赞同法术之学而非习惯延续”错误。是因为秦统治者“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秦喜欢刻薄寡恩,因而偏于严峻的法治已经很久了,后代的君主习惯这种法治并认为很好。所以秦始皇就是沿袭和喜欢刻薄寡恩。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让”,拒绝;“择”,舍弃;“就”,成就。(2)“游宦”,游说求官;“术”,方略;“其始之不同术也”,判断句式。【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此处是姚鼐的总论点,结合“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可知,李斯并没有制定秦国使天下动乱的法度,也不曾用荀子的学说为秦国办事。②结合“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用其法”“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可知,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一直都是法家治国,并不是荀子儒家仁术。③结合“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亦以趋时而已”可知,李斯只是归附时势所趋,并不是实行荀子之学。参考译文:材料一: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使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材料二: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为秦国办事。当秦国中叶,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经《尚书》等典籍,明确国家的法令,设立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并且禁止游说谋官的人(进入)。(商鞅)凭借着秦国地形的便利,采用他(商鞅)的治国方法,使秦国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秦始皇的时候,秦国全用商鞅的现成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加以助长,说它方便有利,越发造成了秦朝的暴乱,但即使李斯不说它方便,秦始皇本来也会自己采用而不厌弃。为什么呢?秦始皇喜欢刻薄寡恩,因而偏于严峻的法治已经很久了,后代的君主习惯这种法治并认为很好。李斯窥探、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觉得不这样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夏、商、周三代先王的仁政,而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经》《尚书》,严惩犯禁的儒生,毁灭三代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李斯并不是推行他的学说,只是趋附时势罢了。假若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做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出来,但他不是要实行仁政,也是因为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况且人做善事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没听说过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荀子称颂先王时极力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得有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世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远了吗?推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李斯。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李斯的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是他们原有的志向吗?世人议论法家学说足以使国家灭亡,确实如此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四首(其一)王安石霸祖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注]①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②黍离:《诗经》篇名,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霸祖”与“子孙”的对比,概括了具有普遍性的盛衰相继的历史现象。B.颔联用反问修辞,阐明功亏一篑、祸不单行的道理,揭示了政权相继败亡的原因。C.“东府”“后庭”运用典故,令人联想起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形成强烈反差。D.该诗为怀古之作,并不停留于评价历史,既描绘眼前景,更感叹当下事,意味深长。15.诗歌尾联与作者在《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二句所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4.B15.①都借古讽今,但本诗尾联偏于感伤,《桂枝香》则显出激昂。

②在此诗中王安石面对人们徒然感叹兴亡却不能吸取教训的事实,发出的是置之不论,借酒解忧的悲叹,颇有无能为力之感。

③在《桂枝香》词中王安石面对人们徒然感叹兴亡却不能吸取教训的事实,发出的是苦心的劝诫,期望当下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改弦更张。【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阐明功亏一篑、祸不单行的道理”错误。颔联的意思是:大功告成,便穷奢极侈,岂不知逸乐从来都是与灾祸相伴随的。二句诗慨叹往事,说明贪图逸乐,肆意挥霍,只会招致祸端。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本诗最后两句用典,写当年东周的大夫和殷朝的旧臣悯伤故国,眷怀旧都,因而作了《黍离》《麦秀》之歌。历史上的朝代兴衰,都不是偶然的,骄奢淫逸,是取败之道,而人们徒然感叹兴亡却不能吸取教训的事实。此诗怀古吊今,人们对兴亡更替无能为力,只好置之不论,一切付之酒杯,以免徒然的伤感,借酒解忧的悲叹,颇有无能为力之感。②“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指人们登高凭吊这些遗迹,对着这古老的都城,无不兴起六朝兴亡之叹。然而很多人仅仅停留在嗟叹之上,而不能引以为戒,不能从这兴亡之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因此,这种嗟叹只能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借古讽今,期望当下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改弦更张。综上所述,两首诗都借古讽今,但本诗尾联偏于感伤,《桂枝香》则显出激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贿赂秦国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提出“十思”,其中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答案】①.赂秦而力亏②.破灭之道也③.管弦呕哑④.多于市人之言语⑤.乐盘游⑥.则思三驱以为度⑦.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⑧.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如下:亏、呕哑、驱、恤、媚、善。三、语言文字运用及名著拓展阅读(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考试结束后,自己努力记忆的知识点就开始逐渐模糊,甚至完全遗忘。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记忆的基本原理。人的记忆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保存时间最短,能够短暂地保存视觉、听觉等感觉系统传来的信息,例如刚刚看到的画像、刚刚听到的声音等。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通常只能持续几秒到几分钟;而②,持续时间更长。例如,当你试图记住一个电话号码直到拨打它时,你正在使用短时记忆。而你对童年的回忆、学到的技能,如骑自行车或游泳,以及你的母语等,则是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在学生考试复习期间,往往使用大量的短时记忆策略来强化记忆,以确保知识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实际上这些知识往往没有被有效地转移到长时记忆里,所以就会出现“考完即忘”的现象。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①为什么会“考完即忘”②长时记忆则容量更大18.在考试复习期间,学生往往使用大量的短时记忆策略来强化记忆,以确保知识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被记住。【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结合后文“所以就会出现‘考完即忘’的现象”,此处是在询问为什么会出现“考完即忘”的现象,故可填“为什么会‘考完即忘’”。第二处,由分号可知,分号前后是并列关系,对应的句子结构相似,前文说“短时记忆容量有限”,此处是转折句,和前文语义相反,故可填“长时记忆则容量更大”。【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整个句子缺少主语,修改时可以将“学生”放在“往往”前,作句子的主语,“在考试复习期间”做时间状语;二、不合逻辑,知识点应是“被记住”,在“记住”前加“被”。故整个句子改为:在考试复习期间,学生往往使用大量的短时记忆策略来强化记忆,以确保知识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被记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离我家不远的越塘旁边的空地上,经常有几副卖零吃的担子,卖花生糖的。大粒去皮的花生仁,炒熟仍是雪白的,平摊在抹了油的白石板上,冰糖熬好,均匀地浇在花生米上,候冷,铲起。这种花生糖晶亮透明,不用刀切,大片,放在玻璃匣里,要买,取出一片,现约,论价。冰糖极脆,花生很香,卖豆腐脑的,我们那里的豆腐脑不像北京浇口蘑渣羊肉卤,只倒一点酱油、醋,加一滴麻油——用一只一头缚着一枚制钱的筷子,在油壶里一蘸,滴在碗里,真正只有一滴。但是加很多样零碎佐料:小虾米、葱花、蒜泥、榨菜末、药芹末——我们那里没有早芹,只有水芹即药芹,我很喜欢药芹的气味。我觉得这样的豆腐脑清清爽爽,比北京的勾芡的黏黏糊糊的羊肉卤的要好吃,卖糖豌豆粥的。香粳晚米和豌豆,一同在钢锅中熬熟,盛出后加洋糖(绵白糖)一勺。夏日于柳荫下喝一碗,风味不恶。我离乡五十多年,至今还记得豌豆粥的香味。(汪曾祺《人间草木》)19.下列选项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划横线句相同的一项是()A.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B.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D.“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20.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许多“一”,如“一点”“一滴”“一只”等,请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9.B20.(1)这些“一”字的使用,使描写更加具体、准确,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所描述事物的量和状态。(2)强调了佐料添加的少量和细致,突出了豆腐脑制作的精致和讲究。(3)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表述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文中划横线句中破折号的用法是补充说明,补充有关药芹的内容。A.表示解释说明原因。B.表示补充说明,补充有关波浪的具体情况。C.表示转折。D.表示话未说完。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一点”“一滴”“一只”“一头”“一枚”“一蘸”这么多“一”字,每个字都像是在轻轻敲打读者的感官,使得描述的每一种佐料和细节都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所描述的事物的量和状态。“一点”“一滴”“一蘸”都写出了制作豆腐脑和精致和讲究,更好地突出了和北京的“浇口蘑渣羊肉卤”的区别。这种用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使描述更有画面感,通过这种重复,作者传达了对家乡风味的怀念以及对简单而纯粹美好的赞美,更富有感染力。(三)名著拓展阅读(本题共1小题,4分)21.请简述《红楼梦》第六十九回“尤二姐吞金自杀”这一故事情节,讲清这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并适当补充细节。【答案】王熙凤知道贾琏金屋藏娇之后,假意接纳尤二姐,把她安排在家中住最好的房间。实际上,她天天吃剩饭,馊菜。丫鬟婆子对她也没好脸色,一天到晚有人看着,不让她出去。再加上秋桐指桑骂槐。让尤二姐生不如死。最后,太医错误的药方导致尤二姐肚子里的孩子流产。孩子的流产成为压倒尤二姐最后的稻草,她吞金自杀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整本书阅读之概括情节的能力。在《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中,故事围绕着王熙凤因妒施计报复尤二姐展开,凸显王熙凤的狠毒和尤二姐的软弱。这一回的情节大致如下:凤姐将尤二姐接入贾府,安排在厢房居住,并暗中唆使张华告状,希望借此机会除掉尤二姐。尤二姐在贾府并没有得到善待,她天天吃剩饭,馊菜。丫鬟婆子欺负她,而且人身不自由,一天到晚有人看着,不让她出去。贾琏出差回来后,因办事得当,受到贾赦的赞赏,并赏赐他百两银子和秋桐为妾。凤姐对贾琏纳妾十分气愤,但因惹不起贾琏,心生暗计借剑杀人。她挑唆秋桐辱骂尤二姐,并指使丫头虐待她。尤二姐受到诽谤和虐待,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胡庸医用药打掉了尤二姐的男胎,凤姐假意烧香礼拜,又叫人去算命打卦,系属兔的阴人冲犯。秋桐属兔,听到后大哭大闹,又到尤二姐窗前大哭大骂。尤二姐听到后,万念俱灰,吞金自逝。作答时,按照题干要求“讲清这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并适当补充细节”。“补充细节”,可以补充人物对话中的重要句子或其他细节,如凤姐指使造谣说属兔的冲犯等,来凸显凤姐的性格。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假期,我们经常去旅行。有的人十分理性,生怕出现什么变故,于是总是做好一切攻略,设想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好应对策略,最终顺利到达终点;有的人比较感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