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检测 - 学生版_第1页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检测 - 学生版_第2页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检测 - 学生版_第3页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检测 - 学生版_第4页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检测 - 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关于鸦片战争的起因,有西方学者认为“因为傲慢的清政府不肯在相互平等基础上与英国建立贸易关系,拒绝平等交往,故只有让英国来承担终结中国排外政策之使命”。该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B.指出了清朝士大夫阶层的傲慢与无知C.抹杀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实质D.旨在说明中英不平等贸易责任方在英国2.有文献指出,“清朝赔上民族国家理应有的主权,对于一个追赶工业化的帝国来说,这造成了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的严重后果”。这突出反映了()。A.《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B.《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C.《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列强获取掠夺工矿之利D.《南京条约》的签订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3.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上到咸丰皇帝,下到地方官员,对于公使驻京的条款,都是很害怕的。咸丰皇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的条款。这说明()。A.关税在晚清时期地位不重要B.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C.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4.魏源在《圣武记》中称:“以彼长技御彼长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这说明魏源()。A.未能突破“贵华夏,贱夷狄”观念B.努力推动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发展C.借助传统文化探索御侮之道D.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5.下列是19世纪40—60年代清政府中满人与汉人出任巡抚人数变化柱状图。对图中的这一变化解读合理的是()。A.反映出满汉矛盾日益尖锐 B.太平天国改变了政权结构C.为洋务运动埋下重大隐患 D.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所致6.李鸿章曾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无以自强。”李鸿章所说的“奇业”()。A.主要目的是解决民族危机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D.直接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7.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痛斥“动言风煞(水),致珍宝埋没不能现用”的现象,主张于全国21省通21条大道;而到了19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洋务派官员倡议修建铁路、开采矿藏时,朝野守旧势力纷纷援引风水龙脉之说相指责。对比两者可知()。A.洋务运动后期改革越来越保守B.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C.《资政新篇》体现了先进国人的近代观念D.洋务运动违背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潮流8.下表所示是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两段史料。下列说法准确的是()。史料出处上午七点四十五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济远航海日志》上午六时半许,在丰岛方向……清国军舰“济远”号……对我将旗(吉野号)不仅不发礼炮致敬,反而做战斗准备,济远号首先开炮,我亦迎战[日]《近代帝国海军史要》A.史料一为直接史料,价值更高B.史料二为历史著作,价值更高C.两则史料记载矛盾,均无价值D.历史事实与撰述者的国籍有关9.《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师翁同龢认为中国“非变法难以图存”。陕甘总督陶模上《培养人才疏》,御史胡燏棻上《自强变法条陈疏》;张之洞请准创办自立军,设立新式学堂,增课西学。光绪帝发出“何以为天下主”的感叹。慈禧太后告诉皇帝“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这说明()。A.统治集团内斗阻碍了变法B.维新运动的阻力被完全消除C.甲午中日战争警醒了统治集团D.变法维新成为社会主流思潮10.下面是西方报刊于19世纪90年代刊登的一幅名为《文明的胜利》的漫画。该漫画描绘了张牙舞爪的小龙手拿来复枪、尾巴卷着鱼雷正与手持双管火枪的巨龙缠斗;而头戴橄榄枝的西方人则背靠机枪和大炮,“优雅地”隔岸观火。该漫画描绘的战争()。A.导致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B.使清廷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C.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标志着清朝宗藩体制开始瓦解11.甲午中日战争后,社会上出现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等词语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B.迫使清廷承认民族平等的原则C.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2.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说:“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这一观点()。A.还原了真实的孔子B.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C.旨在减少变法阻力D.使儒学再次成为正统思想13.义和团运动的众多揭帖中,大量出现“剿洋兴汉”“扫除外国洋人”“扶保中华,除去外洋”等信息。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A.得到清政府支持 B.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C.致力于中外平等 D.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14.与下图所示情况有关的条约()。A.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B.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C.导致清廷的中央机构开始具有殖民色彩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5.1901年,清廷根据大乱之后迅速开科的历史经验,希望举行乡试,以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但遭到东南督抚的反对,最终东南各省辛丑乡试延期,西南、西北等省则按期举行。这反映了()。A.清廷统治分崩离析 B.清政府中央权威式微C.清廷科举因地制宜 D.清末新政举步维艰16.下面是某同学进行历史主题研学时查阅的资料。据此可概括出他的研学主题是()。一《四洲志》《海国图志》二《资政新篇》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A.救亡图存的探索 B.仿效西方政治制度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前后,长期封闭的清朝大吏们,对国家主权、国际法,以及近代国家交往的原则和方式等无一知晓,他们仍然用封建时代的帝国观念和手段认识处理对外关系。对于条约的谈判和签订,清政府采取了漫不经心的态度。条约中的开放五口通商、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等重要特权,也因为与施以恩惠的传统羁縻之道相符合而被轻易让予。清朝君臣将结束鸦片战争订立的条约视为一成不变的“万年合约”。材料二清政府逐渐产生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一方面,他们对条约制度及其性质的理解,具有了一定的国际法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到现存的条约制度对中国主权的损害,此后更明确从国际法的角度检索此前所定条约的失误;对条约本身的认识以及对西方列强“修约”要求的应对,又进一步发展为主动修约的思想。甲午前后,朝廷特别注意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的权益,并有意识地在新订条约中消削或限制此前已被列强所攫取的特权。——以上均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处理对外关系的特点,并简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清政府外交理念的变化,并简析这些变化的意义。(8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帝、后(慈禧)两党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光绪帝决定利用不断高涨的维新运动来推行新政。1898年6月11日,他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光绪帝命康有为参与新政,并任命谭嗣同、刘光第等帮助主持变法事务。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工商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矿务铁路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还开办邮政,编制国家预算。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提倡官民上书言事。军事方面,裁减旧式军队,训练海陆军。文教方面,改科举,废八股;设学堂,学西学;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自由创立报馆和学会;派留学生出国。对于新政诏令,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执行外,其他督抚大都推诿敷衍。——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1840—1919)》材料二经过自下而上的变法宣传和自上而下的百日新政,“变亦变,不变亦变”“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思想,已经日益在统治集团中产生着“酵化”作用。……可以说,若没有维新思想在统治层面的“酵化”,就不可能从封建专制集团中分化出一个主张政体变革的开明官僚群体;若没有这群开明官僚对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的热心支持和积极推行,就难以出现两次新政的惊人相似。人们常说,戊戌维新第一次把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从技术层面深化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层面,表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深化。须知这种理念上的深化转变为社会事实上的进步,到清末新政时才真正体现出来。——摘编自沈渭滨《戊戌维新与中国社会走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维新运动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6分)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内容出处洋务运动所有重大问题,都要报经慈禧的批准,才能付诸实施。慈禧太后实际上是洋务运动的指挥者和决策者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方案是内忧外患逼出来的,并无远大目标和完整计划,慈禧太后更是心中无数,故而进展缓慢,远远赶不上形势发展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一些要员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也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吴仁明等《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周敏之《论慈禧反对戊戌变法的原因》结论:一、慈禧太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二、慈禧太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根据材料,指出你同意哪一结论,并加以解释。(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书籍出版时间作者foreigner/foreignaffairs的中译情况《华英字典》1815—1823年[英]马礼逊编者在书中将“foreigner”翻译为“夷人、番人、番鬼”,但同时也指出“夷人”之说不当,只是为了顺应当时中国的语言现状,不得已而为之《海国图志》1842年魏源作者在编撰中将“foreignaffairs”译为“夷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