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_第1页
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_第2页
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_第3页
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_第4页
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统编版主备人备课成员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2.教学年级和班级:语文四年级(2)班

3.授课时间:2023年03月15日,星期三,第2课时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核心素养目标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悟古诗文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文化传承:通过学习古代送别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送别习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语言能力: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诗句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文学鉴赏:分析王昌龄的写作风格和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3.文化知识:了解芙蓉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难点:

1.诗句内涵:深入理解诗中辛渐离别时的情感和作者的寄托。

2.文学技巧:掌握王昌龄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技巧。

3.文化素养:把握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送别文化。

解决办法:

1.借助多媒体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和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诗句背景。

2.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教师引导总结。

3.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朗读并演绎诗句,体会离别之情。

4.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送别诗的文化内涵。

5.课堂互动提问,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学具准备Xxx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资源1.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白板、教学挂图。

2.课程平台: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平台,用于预习和复习。

3.信息化资源:PPT课件、视频资料(芙蓉楼的历史和文化介绍)、音频朗读文件。

4.教学手段: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读、背诵、互动提问。

5.辅助材料:古诗文解读手册、学生作业本、练习题库。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芙蓉楼送辛渐》,了解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芙蓉楼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课堂导入:

1.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送别吗?送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古代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通过这首诗,让我们一起感受古代送别的情感和氛围。

课文学习:

1.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诗句的韵律和情感。

2.解析诗句:教师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象和意境。

a.解析第一句:“寒雨连江夜入吴”,理解“寒雨”、“连江”、“夜入吴”的意象,感受作者描绘的离别之夜的凄凉。

b.解析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理解“平明”、“送客”、“楚山孤”的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离别之情。

c.解析第三句:“洛阳亲友如相问”,理解“洛阳”、“亲友”、“如相问”的意象,引导学生思考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d.解析第四句:“一片冰心在玉壶”,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象,感受作者表达的坚贞不渝的情感。

3.探讨主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旨,理解作者通过送别表达的深情厚意。

课堂互动: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2.互动提问: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句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课堂实践:

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句诗句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句中的情感。

2.朗读背诵:学生分组朗读和背诵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课堂总结:

1.回顾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总结诗句的意象和意境。

2.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交流对离别情感的理解。

课后作业:

1.写作练习: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离别情感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预习下一课: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学生学习效果1.理解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掌握诗句的意象和意境,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情景和情感。

2.了解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古代送别诗有一定的认识,能够理解送别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4.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朗读背诵等实践活动,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5.培养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欣赏和分析古诗文的艺术特色,提高对美的感知和创造力。

6.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7.培养文化传承意识,通过学习古代送别诗,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8.学会自主学习,通过预习和查找相关资料,提高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9.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撰写关于离别情感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培养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10.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板书设计本文的重点知识点、词、句等:

1.诗句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意象和意境。

2.文学鉴赏:分析王昌龄的写作风格和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3.文化知识:了解芙蓉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使用图表或图片:可以设计一幅芙蓉楼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句的背景。

2.利用关键词: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诗句中的关键词,如“寒雨”、“连江”、“夜入吴”等,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3.创意图案:可以用创意的图案或图标来表示诗句中的意象,如用波浪线代表“连江”,用山峰图案代表“夜入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互动式板书:在板书上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用自己的话语填写板书中的空白部分,如“离别之夜的凄凉”、“离别之情”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5.艺术性字体:使用优美的字体来书写诗句,让学生欣赏和模仿,提高他们对汉字美的感知和兴趣。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1.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诗句和意境有了深入理解,能够背诵并描述诗中的情景和情感。

2.学生了解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古代送别诗有一定的认识,能够理解送别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3.学生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了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4.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朗读背诵等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5.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古诗文的艺术特色,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培养了美的感知和创造力。

6.学生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7.学生通过学习古代送别诗,了解了和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堂检测: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情景和情感。

2.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于送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请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和朗读背诵的实践成果。

5.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离别情感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典型例题讲解1.例题一:诗句填空题

题目:请根据《芙蓉楼送辛渐》的原文,填空完成下面句子。

答案: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例题二:诗句解释题

题目:请解释《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句的含义。

答案:这句诗意味着冷雨伴随着夜晚,我独自一人渡过长江,前往吴地。它表达了作者在离别之夜的凄凉心情。

3.例题三:诗句对比题

题目:请对比《芙蓉楼送辛渐》和另一首送别诗《江南逢李龟年》的结尾句,分析它们的异同。

答案:两首诗的结尾句都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芙蓉楼送辛渐》的结尾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寓意着作者对亲友的深情不变,而《江南逢李龟年》的结尾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则描绘了作者在春天再次遇见好友的喜悦心情。

4.例题四:诗句赏析题

题目:请赏析《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句。

答案: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作者的坚贞不渝的情感比作冰心,将玉壶比作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句诗意味着作者对亲友的深情如同冰心一般纯洁无瑕,永远不变。

5.例题五:诗句填词题

题目:请根据《芙蓉楼送辛渐》的原文,将下面的词语填入合适的诗句中。

答案:

(1)离别之夜的凄凉:寒雨连江夜入吴

(2)离别之情:平明送客楚山孤

(3)思念之情:洛阳亲友如相问

(4)坚定之情:一片冰心在玉壶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互动式教学: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今后我会继续加强这一点,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情景教学:我尝试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文的意境,这种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喜爱,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运用并加以完善。

3.艺术性板书:我在板书设计中注重了艺术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我会继续优化板书设计,使之更加美观、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在课堂时间管理上,我发现有时讨论和实践活动占用的时间较多,导致课堂内容不能完全按计划进行。今后我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2.教学方法:虽然我采用了互动式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方法,但部分学生仍然表现出对古诗文的理解难度较大。这可能是因为教学方法不够多样,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今后我需要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教学评价: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我发现过于依赖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评价不够全面。今后我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三)改进措施

1.优化教学计划:针对时间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