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之偏差_第1页
当代中国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之偏差_第2页
当代中国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之偏差_第3页
当代中国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之偏差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之偏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

张仙凤摘

要:在我国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教师的认识仍然存在偏差,并严重影响到教师职业价值的充分体现,进而阻碍了学校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为此,本文在分析公众对教师职业认识偏差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纠正这些偏差的方式与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关键词: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万能论作为教育与社会变革最重要的推动力,教师理应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在现实中,无论是政府、公众还是教师自身,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偏差,比如因过分夸大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而形成的“教师万能论”、因过分夸大的社会价值未能实现进而导致的“教师无能论”等。这种认识偏差严重影响教师职业价值的充分体现,进而阻碍了学校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因此,纠正这种认识偏差,树立正确的教师价值观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一、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偏差——“教师万能论”众所周知,教师作为一种从事教育工作的专门职业,理应在人类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但是由于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导致人们错误地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唯一的教育者,应该承担学生的全部教育责任。实践中广泛存在着的“教师万能论”观点就是由此而形成的。在此情况下,一旦学生出现问题(不管是在校期间还是毕业走向社会),都认为是老师没有很好履行“所谓的”教育责任。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这又会导致“教师无能论”的产生。所谓“教师万能论”,本文特指在一定因素的影响下,政府和公众在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性质的基础上,片面夸大其社会工具价值而忽视其内在价值的一种价值取向。而“教师无能论”,就是因过分夸大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实现转而过分贬低教师职业价值的另一种价值取向。后者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和公众的角度来说,当教师职业无法全部实现政府和公众所期盼的过高的社会价值,没有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时,他们便认为教师“无能”;①二是就教师的角度而言,当教师职业既无法满足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又缺乏对其内在价值的关注,同时又无法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时,教师便认为自己真的“无能”。②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师万能论”还是“教师无能论”,其实质都是没有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价值。何谓价值?托马斯·霍布斯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或所值,像其他一切东西的价值或所值一样……即他的能力被人使用时应获得的报酬。”[1]其决定性因素有三个:一是事物本身的构成和性质,它决定了价值的可能空间;二是人们对事物的属性及其能满足自身需要的认识,它决定了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取向,影响价值的期望空间;三是实现事物价值的外在条件,它决定了实现价值的现实空间。其中,期望空间或更进一步说价值取向,既是可能空间向现实空间转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能由人来控制的、影响价值大小的环节。从认识角度而言,其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方面是人们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事物满足自身需要和利益的认识。本文所指的价值取向偏差,并不是指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事物做出的不同价值选择,而是指人们在没有正确分析客体和条件的情况下,没有正确认识自己需要和利益的基础上,就对事物做出不符合其性质的、忽视主体存在的、无助于问题解决的、有所偏颇的价值取向。因此,价值取向的偏差,不仅导致个人行为的偏差,而且致使实现价值过程中现实走向的偏差。基于对“价值”和“价值取向”的分析,以及对教师在教育变革中重要地位的认识,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万能论”理想与其可能结果——“教师无能论”的矛盾冲突进行一番认真的剖析。因为无论是“教师万能论”还是“教师无能论”,都给人们带来错误的价值引导,若不予以及时、有效的纠正,势必影响教师职业价值的充分实现,进而给国家教育改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二、成因反思——外在价值取向的过分彰显与内在价值的无法满足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把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相提并论,并且认为教师是国家的栋梁,关系到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这些对教师职业的传统认识在我国一直以某种形式存在。具体到本文,我们将详细分析在历史传统的影响下,公众对教师这一群体所形成的多重价值取向与教师对自身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教师职业观的影响下,教师职业的社会工具价值被无限夸大,公众自然便把教师“神化”,认为教师是“真”、“善”、“美”的代言人,有着“万能胶”的作用,而忽视了教师也是人,也同样存在着人性的弱点。在此情况下,如果有些教师没有做到“真”、“善”、“美”,公众便有“一竿子打倒一片”的倾向,认为教师“无能”。具体来说,教师的“万能胶”作用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道德上的“圣人”。从古至今,因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育人,教师被认为是道德的典范,是正义的化身、理性的楷模。然而,在如今价值多元的背景中,在教师素质还没有普遍很高的现实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被认为存在问题,比如对北京某职业艺术学校的课堂事件,许多人便产生疑问:师道存乎?此类事件在全国众多教师中毕竟还是少数,然而经过大众传媒的极力“宣传”,极端事件被聚焦和放大。在此情况下,高期盼与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公众认为教师不再是“圣人”,而是“小人”。第二,职责上的“基督”。社会赋予教师的角色是广泛的。在学校,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学者;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又是组织者和管理者;既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又是学生的朋友。在家庭,教师不仅是父母的子女、配偶的伴侣,还是孩子的父母亲。此外,教师还要充当好邻居、好同事、好领导、好下属。笔者认为,即使是“基督”也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然而,社会却将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压在教师身上,只要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和社会首先想到的就是教师,认为教师没有尽到责任。殊不知,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其出生甚至从胚胎时期就开始了,从其发展的环境来看,首先是家庭,然后才是学校。因此,把孩子的问题全部归因到教师身上是不恰当也是不应该的。第三,国家前进的“发动机”。时下,从大量的文献和标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地位被拔得很高。例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3]然而,因教师职业价值的特殊性,主要是经济收益的潜在性、长期性和间接性,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地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相反,在一些极端的事例中,教师职业是可有可无的,教师专业是没有专业地位的,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的学历,经过短期的培训,都可以上岗当教师。这种高期盼与低标准之间的不和谐,使教师的“发动机”作用受限,也促使人们对教师职业产生偏见。自然,当教师既无法获得外界的好评,又很难享受到职业内在价值的乐趣时,教师便有可能否定自己的职业价值,继而怀疑自身的能力,认为自己真的“无能”。一般说来,教师否定其内在价值(与教师生活质量相关)的表现有:首先,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递者”。教师认为自己是知识的权威,承担着传递知识的重任。在此价值取向的引导下,教师把传递知识看成是工作的“目的”,把培养学生看作是工作的“手段”,认为知识比学生重要得多。如此颠倒,使得教师在工作中见“物”(教材、课本)不见“人”(自己和学生),寻找不到职业的乐趣。正是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的不准确,对职业内在价值的忽略,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特别是面临教育改革、参与教师培训、接受新教育思想时,便觉得自己“应接不暇”,感到“无能为力”,体味不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有的职业乐趣。其次,把自己定位为领导的“听差”。在现阶段中国的大部分学校中,教师与领导的关系是一种上级与下级、领导与被领导、“校官”与“听差”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多半只是命令的执行者,很少成为学校的主人翁。“‘校官’是大,‘我’是小,‘我’哪能对他们提建议,还是老老实实教好书,提高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是实在的”。这句话是许多教师真实生活的写照,教师在这种业已形成的氛围中,确实有点“无能为力”。最后,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监管者”。在知识传递者角色及自我职业意识的影响下,一些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约束,不具有正确判断的能力,是规则的破坏者,他们需要教师的监管。也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知识、教师和规则的权威。然而,随着全球化,尤其是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知识的、规则的权威被打破,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得到发展,这种只见“物”、不见“人”的传统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由此,教师觉得社会在变、学生在变,自己真的无所适从。总之,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这种认识偏差,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错误的归因。一个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事实上,很多人在分析原因时却喜欢简单化思维,把某一因素用放大镜放大,这不仅忽视了其他因素甚至是关键因素的影响,而且在这种“放大镜”的作用下,问题的因素已经变形。如此旧问题→新问题的不断循环,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使得问题的难以解决,自然也导致“教师万能论”及其必然结果——“教师无能论”的风行。其二,机械论思维的诱导。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教师万能论”根源于机械论思维方式对自然或社会系统性和有机性的破坏。机械论思维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恩格斯认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线,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由此可见,所有认识的偏差都源于教育系统内外都没有正确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性质,没有关注教师职业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进而导致二者的不和谐。三、端正认识——实现外在价值取向和内在价值取向的统一尽管社会或教师群体本身对教师职业还存在认识偏差,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尤其是微观的学校教育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教育在实践层面取得成功的命脉所系。”[4]因此,教师在微观教育变革中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因素所无法比拟的。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政府、公众和教师必须齐心协力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首先,加强政府引领,健全教师发展的保障机制。一个国家的政府在公共领域的作用是其他组织和个人所无法替代的。从法律制度层面而言,政府可以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教师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或者说细化对教师权利的规定,使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真正做到平衡,切实提高教师的地位。此外,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使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具体到相关的部门和个人,而不至于有法不依。从舆论导向层面而言,政府可以利用行政力量加强对教师的正面宣传。当然这种宣传是多角度的,而非只是教师职业外在价值的宣传。总之,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为了教师、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政府需要健全有利于教师发展的保障机制。其次,纠正公众对教师职业外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孔子言,“过犹不及”。在现实生活中,公众认为教师是“圣人”、“基督”、“发动机”等,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实质是公众对教师职责的要求过高。因此,需要引导公众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教师也是人,教师不是万能的。社会的进步、教育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无论是寄托教师以希望,还是赋予教师以责任,我们都需要合理界定,也就是把教师的责任限定在学校教育改革中,换言之,就是限定在学校的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转变以及育人理念和方式更新等领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泛化而无重点。最后,端正教师对其职业内在价值的认识,调动教师的职业自主意识和价值追求。“自1980年代末以来,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社会极其迫切的实际需求。”[5]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创造”已成为教师内在生命价值的源泉,是教师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统一的突破口,是教师职业价值最重要的体现。因而,衡量教师职业价值大小的标准,除了其外在价值的大小外,需再加一条,即内在价值的大小——教师从自身职业中所享受到的职业乐趣。以上只是从三类主体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实现教师内外价值的统一。事实上,要实现教师内外价值的统一,端正社会各类主体对教师的认识,还必须建立一个“联盟”或者说“共同体”。这个“联盟”由如下成员组成:立法者、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家长、教师等。联盟的建立,无论对宏观的教育改革还是对微观的学校教育变革都有非常大的作用,但具体到教师而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