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智能汽车技术研发与升级方案_第1页
汽车行业智能汽车技术研发与升级方案_第2页
汽车行业智能汽车技术研发与升级方案_第3页
汽车行业智能汽车技术研发与升级方案_第4页
汽车行业智能汽车技术研发与升级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智能汽车技术研发与升级方案TOC\o"1-2"\h\u24456第一章智能汽车技术概述 2147911.1智能汽车的定义及分类 2293461.1.1智能汽车的定义 2295001.1.2智能汽车的分类 3107871.2智能汽车技术发展历程 3278361.2.1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 3314111.2.2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3277671.2.3成熟阶段(21世纪初至今) 3116171.3智能汽车技术发展趋势 3113751.3.1感知技术发展 373111.3.2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3113331.3.3网络通信技术融合 394941.3.4节能与环保技术 4108081.3.5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 421951第二章智能感知系统研发 4177492.1感知系统技术概述 4305292.2感知系统硬件设备研发 466322.3感知系统算法优化 464942.4感知系统融合技术 529356第三章自动驾驶系统研发 5301773.1自动驾驶系统技术概述 5154423.2自动驾驶算法研发 5165173.3自动驾驶系统硬件设备升级 657073.4自动驾驶系统安全与可靠性评估 629450第四章车联网技术与应用 7243264.1车联网技术概述 728284.2车联网通信协议开发 7233514.3车联网数据管理与分析 7167484.4车联网应用场景拓展 820573第五章智能座舱技术升级 8199185.1智能座舱技术概述 8189145.2座舱交互系统研发 8242885.3座舱环境监测与调节 943235.4座舱娱乐与信息显示系统 916849第六章智能安全系统研发 9195386.1智能安全系统技术概述 9159656.2驾驶员行为识别与分析 10141496.2.1技术原理 1052196.2.2研发要点 10181016.3碰撞预警与主动避让系统 10120766.3.1技术原理 1087576.3.2研发要点 109576.4车辆安全功能监测与优化 10121426.4.1技术原理 10314716.4.2研发要点 1011871第七章新能源汽车技术升级 1133687.1新能源汽车技术概述 1152967.2电池管理系统研发 1194417.3电机与电控技术升级 1122077.4充电设施与充电网络建设 1218020第八章智能制造与生产流程优化 1282688.1智能制造技术概述 12287858.2生产流程自动化升级 12261858.3工业大数据应用 1235278.4质量管理与生产效率提升 131192第九章智能汽车政策法规与标准 13324259.1智能汽车政策法规概述 13165599.2智能汽车技术标准制定 13180969.2.1技术标准的重要性 13317139.2.2技术标准制定流程 13175089.2.3技术标准内容 13147329.3智能汽车测试与认证 1464489.3.1测试与认证的重要性 14315809.3.2测试与认证流程 14220789.3.3测试与认证内容 14295329.4智能汽车产业政策推动 14155879.4.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14161539.4.2产业链协同发展 1460859.4.3市场监管与规范 15155589.4.4国际合作与交流 156630第十章智能汽车市场前景与战略布局 152113310.1智能汽车市场前景分析 152334210.2智能汽车产业链构建 1538010.3企业战略布局与合作伙伴选择 16158610.4智能汽车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 16第一章智能汽车技术概述1.1智能汽车的定义及分类1.1.1智能汽车的定义智能汽车是指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汽车的驾驶、安全、舒适、节能等方面进行集成创新,实现人、车、环境三者之间的智能交互和协同控制的新型汽车。智能汽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汽车的安全功能、驾驶便捷性和环保功能。1.1.2智能汽车的分类智能汽车根据智能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辅助驾驶型:通过搭载智能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设备,对车辆周边环境进行感知,实现驾驶辅助功能,如自动泊车、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2)半自动驾驶型:在辅助驾驶型的基础上,增加自动驾驶功能,如自动驾驶、自动变道、自动避让等。(3)全自动驾驶型: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无需人工干预,可应对各种道路和交通环境。1.2智能汽车技术发展历程1.2.1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智能汽车技术主要以辅助驾驶为主,如自动泊车、车道保持等。这一时期的代表车型有丰田的Prius和本田的Accord等。1.2.2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阶段,智能汽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更多的辅助驾驶功能,如自适应巡航、自动紧急刹车等。同时部分车型开始尝试实现半自动驾驶功能。1.2.3成熟阶段(21世纪初至今)在这一阶段,智能汽车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成熟,开始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进行试点运行。特斯拉、谷歌等公司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佼佼者。1.3智能汽车技术发展趋势1.3.1感知技术发展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感知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汽车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能力将不断提高,为自动驾驶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1.3.2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如自动驾驶算法、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为智能汽车提供更强大的计算和决策能力。1.3.3网络通信技术融合5G、物联网等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汽车将实现与外界环境、其他车辆和基础设施的高效通信,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效率。1.3.4节能与环保技术智能汽车将更加注重节能和环保,如采用新能源动力、优化驾驶策略等,以降低汽车对环境的影响。1.3.5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智能汽车将根据用户需求和驾驶习惯,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如智能导航、智能语音等。第二章智能感知系统研发2.1感知系统技术概述智能汽车感知系统是智能汽车技术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识别与理解。感知系统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通过这些技术的融合与应用,智能汽车能够实现对道路、车辆、行人等信息的实时获取,为后续决策与控制提供基础数据。2.2感知系统硬件设备研发感知系统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以下是几种关键硬件设备的研发方向:(1)传感器:研发具有更高精度、更低功耗、更小体积的传感器,以满足智能汽车对环境感知的高要求。还需研究传感器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感知系统的整体功能。(2)摄像头:提高摄像头的分辨率、帧率,以及夜视、防抖等功能,以实现对复杂环境的准确捕捉。同时研究摄像头的标定与校准技术,保证摄像头获取的图像数据准确性。(3)雷达:研发具有更高探测距离、更宽探测角度、更高抗干扰能力的雷达,以满足智能汽车对周边环境的精确感知需求。2.3感知系统算法优化感知系统算法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图像处理算法:针对摄像头获取的图像数据,研究高效的图像处理算法,实现对目标的检测、识别与跟踪。(2)雷达数据处理算法:针对雷达获取的原始数据,研究高效的雷达数据处理算法,实现对目标的位置、速度等参数的估计。(3)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研究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实现不同传感器之间的信息互补与优化,提高感知系统的整体功能。(4)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算法:利用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感知系统算法的优化,提高感知系统的准确性和实时性。2.4感知系统融合技术感知系统融合技术是指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数据进行整合,以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全面感知。以下是几种融合技术的关键点:(1)传感器数据预处理:对各类传感器数据进行预处理,消除数据中的噪声,提高数据质量。(2)特征提取与匹配:从预处理后的数据中提取特征,实现不同传感器数据之间的匹配。(3)数据融合策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研究合适的数据融合策略,实现对各类传感器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处理。(4)实时性与鲁棒性:在保证实时性的前提下,提高感知系统融合技术的鲁棒性,使其在各种环境下都能稳定工作。第三章自动驾驶系统研发3.1自动驾驶系统技术概述自动驾驶系统作为智能汽车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高度集成化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实现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自主控制。自动驾驶系统可分为感知、决策和控制三个层次。感知层主要负责收集车辆周围环境信息,决策层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行驶策略,而控制层则负责将决策层的指令转化为实际的车辆动作。3.2自动驾驶算法研发自动驾驶算法研发是自动驾驶系统研发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感知算法:感知算法负责对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进行识别和处理,包括图像识别、雷达数据处理、激光雷达数据处理等。感知算法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准确识别,为决策层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2)决策算法:决策算法是对感知层提供的数据进行处理,行驶策略的过程。决策算法包括路径规划、避障策略、速度控制等。决策算法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3)控制算法:控制算法是将决策层的指令转化为车辆实际动作的过程。控制算法主要包括车辆动力学模型、驱动系统控制、制动系统控制等。控制算法需要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舒适性。3.3自动驾驶系统硬件设备升级自动驾驶系统的硬件设备升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传感器升级:传感器是自动驾驶系统感知环境的关键设备,升级传感器可以提高系统对环境的识别能力。目前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在自动驾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计算平台升级:计算平台是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处理单元,升级计算平台可以提高系统的运算能力和处理速度。目前高功能处理器、FPGA、ASIC等硬件设备在自动驾驶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3)通信设备升级:通信设备是自动驾驶系统实现车联网功能的关键设备,升级通信设备可以提高系统与其他车辆和基础设施的通信能力。目前5G、V2X等通信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得到广泛关注。3.4自动驾驶系统安全与可靠性评估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评估是保证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稳定可靠运行的重要环节。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功能安全:功能安全是指自动驾驶系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处理各种异常情况,保证车辆安全行驶。功能安全评估包括故障诊断、故障处理、故障预警等方面。(2)系统可靠性:系统可靠性是指自动驾驶系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可靠的工作状态。系统可靠性评估包括硬件可靠性、软件可靠性、系统稳定性等方面。(3)环境适应性:环境适应性是指自动驾驶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能够正确地识别和处理周围环境信息。环境适应性评估包括恶劣天气、复杂交通环境、不同道路条件等方面。(4)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自动驾驶系统与驾驶员之间的信息交互。人机交互评估包括界面友好性、信息传递准确性、操作便捷性等方面。第四章车联网技术与应用4.1车联网技术概述车联网技术作为智能汽车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路侧系统、车辆与行人以及车辆与云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车联网技术主要包括车载终端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应用服务技术等。本章将重点探讨车联网技术的相关内容,以期为智能汽车技术的研发与升级提供有力支持。4.2车联网通信协议开发车联网通信协议是车联网系统中各项功能实现的基础。为实现车辆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必须开发一套统一、高效的通信协议。以下是车联网通信协议开发的关键环节:(1)协议框架设计:根据车联网系统的需求,设计通信协议的框架,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等。(2)协议规范制定:针对车联网系统的特点,制定各层协议的规范,包括协议报文格式、协议报文传输流程、协议报文加密与解密等。(3)协议实现与验证:根据协议规范,实现车联网通信协议,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验证其功能与稳定性。4.3车联网数据管理与分析车联网系统产生的数据量庞大,如何有效管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是提高车联网系统功能的关键。以下是车联网数据管理与分析的主要任务:(1)数据采集:通过车载终端、路侧设备等收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如速度、位置、行驶状态等。(2)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3)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整合、转换等操作,提高数据质量。(4)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车联网应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5)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车联网数据管理与分析过程中,保证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不受侵犯。4.4车联网应用场景拓展车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智能交通、自动驾驶、车生活服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下是一些车联网应用场景的拓展:(1)智能交通: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交通信号控制、交通拥堵预警、预警等功能,提高道路通行效率,降低交通发生率。(2)自动驾驶:车联网技术为自动驾驶提供实时、准确的道路信息,辅助自动驾驶系统进行决策。(3)车生活服务:通过车联网技术为用户提供车辆故障诊断、远程监控、在线娱乐等个性化服务。(4)物流运输:车联网技术可实现车辆实时追踪、货物状态监测等功能,提高物流运输效率。(5)城市规划与管理:车联网技术为城市规划提供数据支持,辅助实现智能交通、绿色出行等目标。第五章智能座舱技术升级5.1智能座舱技术概述智能座舱作为智能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座舱交互系统、座舱环境监测与调节、座舱娱乐与信息显示系统等多个方面。智能座舱技术通过集成先进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为驾驶者提供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的驾驶环境。5.2座舱交互系统研发座舱交互系统研发是智能座舱技术升级的关键环节。研发团队需要关注以下方面:(1)语音识别技术:通过提高语音识别准确率和实时性,实现语音指令的快速响应。(2)手势识别技术:研发高精度手势识别算法,实现手势控制功能。(3)面部识别技术:利用面部识别技术,实现个性化设置和驾驶疲劳检测。(4)智能导航系统:结合高精度地图和实时路况信息,为驾驶者提供最优路线规划。5.3座舱环境监测与调节座舱环境监测与调节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质量监测:通过空气质量传感器,实时监测车内空气质量,并自动调节空调系统,保证空气质量。(2)温度监测与调节:根据驾驶者需求,自动调节车内温度,实现舒适的驾驶环境。(3)湿度监测与调节:通过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车内湿度,并自动调节空调系统,保持车内湿度平衡。(4)光线监测与调节:利用光线传感器,自动调节车内照明系统,实现舒适的驾驶氛围。5.4座舱娱乐与信息显示系统座舱娱乐与信息显示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大尺寸显示屏:提供高清、高分辨率的显示屏,实现多媒体播放、导航、车辆信息显示等功能。(2)智能语音:集成智能语音,实现语音交互,为驾驶者提供便捷的操作体验。(3)车联网应用: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车辆与外部设备的互联互通,为驾驶者提供丰富的在线应用。(4)个性化设置:根据驾驶者喜好,提供个性化设置,如音乐、新闻、天气等信息推送。通过以上智能座舱技术的研发与升级,将进一步提升智能汽车的驾驶体验,满足消费者对舒适、便捷、安全的需求。第六章智能安全系统研发6.1智能安全系统技术概述汽车行业的发展,智能安全系统在汽车技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目的在于通过高科技手段提升车辆安全功能,减少交通的发生。智能安全系统主要包括驾驶员行为识别与分析、碰撞预警与主动避让、车辆安全功能监测与优化等方面。本节将简要概述智能安全系统的技术原理及其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6.2驾驶员行为识别与分析6.2.1技术原理驾驶员行为识别与分析技术是通过采集驾驶员生理、心理和行为数据,利用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等手段,对驾驶员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该技术能够识别驾驶员的疲劳、分心等异常状态,从而提前预警,降低交通风险。6.2.2研发要点(1)驾驶员生理数据采集: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2)驾驶员心理数据采集:包括情绪、注意力、疲劳程度等心理状态。(3)驾驶员行为数据采集:包括驾驶行为、操作习惯等行为特征。(4)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6.3碰撞预警与主动避让系统6.3.1技术原理碰撞预警与主动避让系统是通过集成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周围环境,预测潜在的碰撞风险,并采取主动避让措施的技术。该系统主要包括前向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侧向碰撞预警等功能。6.3.2研发要点(1)传感器集成:将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进行集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2)环境感知:通过传感器数据,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实时感知。(3)风险评估:根据环境感知结果,预测潜在的碰撞风险。(4)主动避让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主动避让措施。6.4车辆安全功能监测与优化6.4.1技术原理车辆安全功能监测与优化技术是通过实时监测车辆各项功能指标,发觉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该技术主要包括车辆动力学控制、车辆稳定性控制、车辆制动功能优化等功能。6.4.2研发要点(1)功能指标监测:实时采集车辆各项功能指标,如速度、加速度、转向角等。(2)安全隐患识别:通过对功能指标的实时分析,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3)优化策略制定:根据安全隐患识别结果,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4)优化措施实施:通过调整车辆控制参数,实现安全功能的优化。第七章新能源汽车技术升级7.1新能源汽车技术概述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电力或其他可再生能源进行驱动的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环保、低碳等优势,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新能源汽车技术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以及充电设施、智能网联等配套设施。7.2电池管理系统研发电池管理系统(BMS)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测电池的状态,保证电池安全、高效地工作。以下为电池管理系统研发的关键技术:(1)电池状态监测:通过实时监测电池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判断电池的工作状态,为驾驶员提供准确的电池剩余里程信息。(2)电池故障诊断与预警:及时发觉电池潜在故障,避免因故障导致的安全。(3)电池寿命管理:通过优化充放电策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4)电池热管理:采用合理的散热方式,保证电池在高温环境下正常工作。7.3电机与电控技术升级电机与电控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系统,以下为电机与电控技术升级的关键方向:(1)电机效率提升:通过优化电机设计,提高电机效率,降低能耗。(2)电机控制策略优化: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提高电机控制精度,实现电机高效运行。(3)电机故障诊断与保护:实时监测电机运行状态,发觉故障并及时处理,保证电机安全运行。(4)电机系统集成:将电机、电控、减速器等部件集成于一体,降低体积,提高系统集成度。7.4充电设施与充电网络建设充电设施与充电网络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以下为充电设施与充电网络建设的关键内容:(1)充电设施布局:合理规划充电设施布局,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2)充电技术升级:研发高效、安全、可靠的充电技术,提高充电速度,降低充电成本。(3)充电网络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充电网络,实现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4)充电服务优化:提供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以上技术升级与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第八章智能制造与生产流程优化8.1智能制造技术概述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制造已成为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智能制造技术融合了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及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高度自动化的设备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在智能汽车领域,智能制造技术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标准,推动了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的实现。8.2生产流程自动化升级生产流程自动化升级是智能制造实施的基础。当前,汽车制造企业正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装备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升级。具体措施包括:引入技术,提高焊接、涂装、装配等环节的自动化水平;增强生产线的信息集成能力,保证生产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分析;实施自适应生产系统,以应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8.3工业大数据应用工业大数据的深入应用为智能汽车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通过对海量生产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企业能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预测性维护,减少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支持,提升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8.4质量管理与生产效率提升在智能汽车生产中,质量管理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关键目标。通过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企业能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质量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并纠正问题;利用数据分析预测产品质量风险,采取预防措施;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上述措施,汽车企业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九章智能汽车政策法规与标准9.1智能汽车政策法规概述智能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智能汽车的政策法规支持日益加强。智能汽车政策法规旨在规范智能汽车技术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智能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政策、法规、规划及指导意见等。9.2智能汽车技术标准制定9.2.1技术标准的重要性智能汽车技术标准是保障智能汽车产品质量、安全性、可靠性、兼容性等的关键因素。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有助于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智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9.2.2技术标准制定流程智能汽车技术标准制定需遵循严格的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标准草案制定、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发布实施等环节。相关部门需密切合作,保证技术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9.2.3技术标准内容智能汽车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汽车基本术语和定义;(2)智能汽车系统架构和功能要求;(3)智能汽车关键部件功能要求;(4)智能汽车网络安全要求;(5)智能汽车测试方法与评价标准。9.3智能汽车测试与认证9.3.1测试与认证的重要性智能汽车测试与认证是保证智能汽车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高市场信任度的关键环节。通过测试与认证,可以验证智能汽车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法规、标准要求,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产品选择。9.3.2测试与认证流程智能汽车测试与认证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申请;(2)测试机构进行测试;(3)评价机构进行评价;(4)认证机构颁发认证证书;(5)认证证书的监督与复审。9.3.3测试与认证内容智能汽车测试与认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汽车基本功能测试;(2)智能汽车功能安全测试;(3)智能汽车网络安全测试;(4)智能汽车环境适应性测试;(5)智能汽车可靠性测试。9.4智能汽车产业政策推动9.4.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为推动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产业基金等,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9.4.2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推动智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