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危机(含答案解析)-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_第1页
专题06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危机(含答案解析)-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_第2页
专题06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危机(含答案解析)-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_第3页
专题06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危机(含答案解析)-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_第4页
专题06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危机(含答案解析)-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危机4.明朝时期,朝延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铺张以劳州县等状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心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状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解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心与地方的关系,排解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解D项。故选A项。4.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消灭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A.画本成为学问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C.社会审美旨趣消灭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答案】D【详解】依据“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消灭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可得出随着商品经济的进展,书画为了适应商品经济进展而作出了调整,即应市场所需进行创作,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解;市民文化不是主流,排解B;阶级分化的说法从材料不能得出,排解C。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进展【详解】黄宗羲重新解释“古圣王”的“崇本抑末”政策,指出“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是“末业”要抑制,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则属于“本业”,应重视其进展,其旨在以此论证变革传统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项正确;黄宗羲将工商业分为有利于民生和和无益于民生两种,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A项错误;黄宗羲对“崇本抑末”政策的新解释,不是为了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黄宗羲为了“促进资本主义萌芽进展”,提出区分对待工商业的,D项错误。16.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据葛剑雄《中国人口进展史》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年)。图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图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天宝元年)。【详解】图五中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说明此时政治经济中心应当位于北方,而南方地区开发程度不高,由此推断图五应当是东汉时期,此时经济重心尚未南移,人口分布符合此时的社会状况。图六中人口分布密度发生变化,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南北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南方隐隐多于北方,这种状况的消灭应当与明代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江南经济发达有关,且此时政治中心也位于南方的南京,由此可推断图六应当是明代洪武年间;图七相较图五在人口分布上南方开头增多,人口密度较高的是关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这种状况应当与唐代首都位于长安,经济重心渐渐南移,南方得到开发有关,因此形成了南北两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由此推断图七应当是唐朝天宝年间。1.(2022·山东德州·三模)明清徽商鄙视腰缠万贯而又唯利是图的人,他们尊奉“利以义制”的信条,很多徽商还将诚恳不欺、公正守信作为自己的经营原则。该现象反映出A.商人名利观念的淡化 B.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C.社会主流价值的影响 D.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整2.(2022·山东师范高校附中模拟猜测)康熙时期设置巡台御史例度,都察院每年派遣满、汉御史各一人前往台湾,监督地方官员的政务执行状况,兼管文化教育。清政府此举意在A.使皇帝能广泛猎取信息挂念决策 B.维护中心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C.推动提升台湾官僚系统文化水平 D.对边疆地区实行因地制宜的政策3.(2022·山东师范高校附中模拟猜测)明代思想家王廷相(1474-1544年)指出∶"近世好高迂腐之儒,不知国家养贤育才将以辅治,乃倡为讲求良知,体认天理之学,使后生小子澄心白坐,聚首虚谈,终岁嚣嚣于心性之玄幽,求之兴道致治之术,达权应变之机,则冑然不知。"这表明王廷相A.提倡学以致用 B.主见工商皆本 C.宣扬阳明心学 D.鼓舞共性进展4.(2022·山东·模拟猜测)清朝时期的大臣谢济世说:“自后世有密奏之例,小人多以此谗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无由申诉,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建议“自今除军机外,皆用露章,不许密奏”。这反映出密折制A.加剧了君相之间的冲突 B.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肯定弊端C.威逼到了军机处的权力 D.极大地提升了官僚机构行政效率5.(2022·山东日照·三模)清朝仿明代之例,祭祀历代帝王,并对入祀的帝王作了如下增补和调整。据此可知,清廷此举旨在顺治二年(1645年),恢复元世祖牌位,增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开创之主入祀,入祀先代帝王达21位;顺治十七年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罢祀康熙帝即位之初,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重新增祀;康熙六十年(1721年)“凡曾在位,除无道、被裁、亡国之外,应书庙崇祀”,各代帝王计143人雍正帝认为祭祀不仅要知“创业之维艰”,也要知“守成之不易”,入祀帝王增至164位乾隆元年(1736年)增祀明建文帝入帝王庙;四十九年谕令增祀两晋南北朝及唐末五代时期有为之君;至五十年,正式确定增祀晋元帝等二十五帝,撤出原祀汉桓、灵二帝,总计奉祀历代帝王共188帝。至此,历代帝王庙入祀标准及规模得以最终定型A.建构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 B.顺应多民族国家进展的实际C.促进对传统治理体系的继承 D.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交融6.(2022·山东潍坊·三模)明代,王阳明的弟子王艮经常“驾一小蒲车,二仆自随”,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处处讲学传道。这反映出当时A.儒学趋于平民化的进展趋向 B.程朱理学丢失正统地位C.儒学成为社会转型的推动力 D.儒家学者关注百姓生计7.(2022·山东淄博·三模)中国古代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传统认知,然而到明朝晚期,小说中“金令司天,钱神卓地”“世间所敬者,财也”等描述比比皆是。这种变化主要由于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宝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进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峻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8.(2022·山东淄博·三模)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分山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于一园。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这反映出清代A.浮华铺张的社会风气 B.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C.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 D.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9.(2022·山东临沂·三模)据明清江南地方志诠释:郊外居民所聚谓之“村”,商贾所集谓之“镇”;贸易之所曰“市”,市之大者曰“镇”。一些大市镇的经济实力远胜于县城,“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现象在江浙地区格外常见。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A.在城市的扩张之中兴起 B.是商品经济进展的产物C.促进了各地区专业分工 D.转变了地方的行政区划10.(2022·山东泰安·模拟猜测)“众建官而分其权”的举措不仅在明代广西盛行,到清代后同样在土司地区盛行,清政府甚至将“众建寡力”的举措写进了《大清会典》里。此举的根本目的是A.稳定地方民心 B.维护中心王朝统治 C.杜绝边患威逼 D.促进边疆地区开发11.(2022·山东威海·二模)明朝中后期,政府不断颁布流民复业令,三令五申禁止隐瞒人口和田地,并在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等处设置“抚民佐贰官”,特地抚辑流民,迫使逃户回归家乡。明朝政府此举旨在A.加强中心集权 B.把握人口规模C.稳定赋役征派 D.推行社会救济12.(2022·山东威海·二模)下图为嘉庆年间聊城重修山陕会馆(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时捐款客商的地域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的华北地区A.经济优势明显 B.商业格局变动C.统一市场形成 D.区间贸易活跃13.(2022·山东青岛·二模)王阳明的弟子王艮,进行广泛的讲学传道。他“驾一小蒲车,二仆自随”,“沿途聚讲”,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这A.标志儒家学者开头关注社会 B.反映了当时生产关系的转型C.瓦解了程朱理学的理论体系 D.推动了儒学思想趋向平民化14.(2022·山东·模拟猜测)明末清初,顾炎武说,“近日河南、陕西各自行钱,不相流通。既非与民同利之术,而市肆之滑乘此以欺愚人,窘行旅。《盐铁论》言:‘币数变而民滋伪。’亮哉斯言矣!”这反映了顾炎武主见A.允许地方自行发行货币 B.通过立法规范市场秩序C.中心应加强对经济把握 D.规范货币的铸造与流通15.(2022·山东济南·三模)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省,强化对台湾的管辖。这一变化A.源自于外交思想的转变 B.迎合了列强的侵华要求C.表明清朝海防意识增加 D.清廷地方行政体系完善16.(2022·山东济南·三模)晚明苏州地方官黄希宪说:“吴中五方杂处,日食甚繁……吴所产米原不足供本地之用”。江南所需的粮食的一半是从湖广、江西及皖南运来。雍正帝在朱批中道“朕知江浙粮米历来仰给于湖广。”这主要是由于江南地区A.商品经济进展 B.农业进展迟滞C.生产技术落后 D.铺张习俗风靡17.(2022·山东·模拟猜测)在宋元话本里,故事的仆人公不是仕宦之子,便是将门之后,而到了明代的小说里,仆人公却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和“市井细民”了。这一变化说明明朝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消灭变化 B.士农工商的界限渐渐被打破C.孕育着社会转型的新因素 D.政府以农为本的思想发生动摇18.(2022·山东·模拟猜测)乾隆在位时,下令禁止为本朝“名臣”建碑纪念,已建之碑亦要销毁,并提出“名臣之称,必其勋业能安社稷方为无愧……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何则?乾纲在上,不致朝廷出名臣奸臣之别”。这说明清朝A.皇权专制空前强化 B.科举制度无法有效选才C.奉旨行事成为常例 D.儒家纲常束缚士人思想19.(2022·山东滨州·二模)在康熙帝的组织和提倡下,中国学者梅毂成等人编成了介绍西方数学学问的百科全书——《数理精蕴》,成为当时人们学习和争辩西方数学的教科书。该活动A.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化转型 B.体现出对西学的开放心态C.表明统治者放弃夷夏观念 D.动摇了传统科技的地位20.(2022·山东泰安·三模)明代将行省的职权一分为三,布政使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掌民政、财税、赋役;提刑按察使掌刑狱、监察;都指挥使掌军政。它效仿了A.汉代的地方体制 B.唐代的地方体制C.宋代的地方体制 D.元代的地方体制21.(2022·山东济南·二模)乾隆年间清廷编修的《清史列传》中,把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臣均编入了《贰臣传》,把史可法等当时誓死抵制清军的前明官员列为忠臣。此举意在(

)A.重新审定明朝降臣的历史贡献 B.强化传统观念维护专制统治C.为本朝修史确立新的指导思想 D.重新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22.(2022·山东·模拟猜测)顾炎武认为,陆王心学是内向的禅学。他指出:“孔门未有专认真于内之说也。认真于内,近世禅学之说耳。……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提出科学的理论主见C.宣扬经世致用的新主见 D.促进学术的自由进展23.(2022·山东·模拟猜测)明代以前,皇帝的隐秘信件不算是政府的正式公文,不能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但在清代取得了该地位,皇帝命令可以隐秘送出,此之谓“廷寄上谕”。材料现象反映了清朝A.专制统治进展至新的高度 B.皇权已经不受任何因素制约C.中心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D.军机处成为法定的行政部门24.(2022·山东·模拟猜测)如图为明代百科式图录类书《三才图会》中刻绘的劳动场景。据此可以得出结论是A.女性从事生产的特点 B.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C.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D.手工业的商品化状况25.(2022·山东·模拟猜测)清代学者顾炎武对政治权力的安排与使用作了较理性的分析,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表明顾炎武A.反思传统的中心集权制度 B.期望借鉴分封制的合理因素C.主见完善郡县制度 D.具有肯定的民主启蒙颜色26.(2022·山东·模拟猜测)朱元璋设置太史监来系统记录明政权本身的历史活动,如编纂具体记载朱元璋各种“嘉言懿行”的(实录)稿,以及明王朝建立过程中死难诸臣的传记。由此可见,明代太史监的设立A.体现了制约皇权的政治意图 B.说明明朝统治者比较重视修史C.连续了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 D.反映了价值观教化的统治心理27.(2022·山东·模拟猜测)明清时期,山西庄氏号称拥有数千万两,其他铜商、沙船商、丝商、茶商、当商均拥有数十万两乃至数百万两财宝。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抑商政策有所松弛C.区域商业中心不断兴起 D.民间商业资本雄厚28.(2022·山东·模拟猜测)明朝时,晋商利用“开中制”获得盐业的专营权。到了清朝,顺治帝御封八大晋商为内务府的“皇商”。19世纪50年月以后,清政府支持票号汇兑官饷,晋商的业务方向也渐渐转向政府,对一般商人和百姓的小额业务不看在眼里。由此可知A.统治危机加深破坏经济秩序 B.商业成为政府的财政支柱C.官商结合为晋商衰落埋下隐患 D.政府经济政策发生了转变29.(2022·山东·模拟猜测)如图为记载康熙皇帝御门听政的起居注,里面记载了他日常听政的情形:“上每日御门,不遑进膳,听理机务,輙(同“辄”)至日中。”“上深思良久”“过三四日来奏,俟(等待)朕思之”等。这一记载主要说明A.康熙帝独断朝廷的大政方针 B.康熙帝勤于政事并处事谨慎C.康熙帝力求学问和政务之实 D.清朝初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30.(2022·山东枣庄·二模)下图所示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状况(单位:个)。据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A.区域经济进展失衡社会 B.重农抑商有所松弛C.进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经济结构发生变化31.(2022·山东·模拟猜测)明朝中后期,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了一批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上述专业市镇消灭的主要缘由是A.明朝的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明朝大量资本主义萌芽的消灭C.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D.沿海地区处于优越的地理位置32.(2022·山东潍坊·二模)明清时期,铺张之风盛行,这一风气最先起源于官宦之家,后来有些下层民众的妻女也都衣绸戴金,甚至有些地区的人们竞相以穿华服为夸耀。这一现象反映了(

)A.经济进展影响社会风气 B.官宦之家推动社会变革C.社会成员地位渐趋公平 D.技术进步冲击等级观念33.(2022·山东济宁·二模)清代乾隆年间,在广东的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庶农发放糖本,冬天则收取糖利;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特地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由此可见当时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34.(2022·山东济宁·二模)明朝初年,政府曾多次实行“徙富民”的措施。洪武十三年(1380年)起,取苏、浙等处上户4.5万余家至京师,将其中壮丁发充官府工匠,又命户部统计浙江等九布政司、应天等十八府州有田七顷以上富民,皆徒京师。明统治者这样做旨在A.加强南北沟通 B.促进区域平衡 C.活跃京师经济 D.强化社会把握35.(2022·山东泰安·二模)明代为加强对漕运的管理,于1401年设立漕运总兵,管理漕运事务;1451年设立漕运总督,直属中心,管理大水道航运。弘治八年(1495年),为防止黄河水北窜,阻碍漕运,明朝政府不惜"逆河之性",强行筑断黄陵岗支渠,使黄河南流入淮,"以一淮受全河之水"。这反映了当时A.水患治理成效不大 B.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C.南方经济富强进展 D.经济与生态冲突不行调和36.(2022·山东泰安·二模)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参观西洋画、千里镜倾听西洋音乐后,赋诗∶"始知天地大,处处有开拓。人巧诚太纷,世眼休自窄。域中多墟拘,儒外有物格。"这反映了作者A.主见向西方学习改造中国文化 B.对西方文化持较为确定的态度C.认同西方近代思想传入的影响 D.仍旧坚持天朝上国的文化观念37.(2022·山东·临沭县试验中学模拟猜测)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展时期。明朝封授乌思藏当地的僧俗首领,在黑龙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时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参与雅克萨之战,平定边疆大、小和卓叛乱等历史事迹。这些事迹最能说明()A.维护统一成为全体国人的共识 B.爱国主旋律的历史体现与传承C.彰显了中心政府的才智与权威 D.奠定明清时期经济进展的基础38.(2022·山东淄博·二模)继明代官修《元史》增加《列女传》后,清官修《明史·列女传》增至3卷,妇女形象大多集中在贞烈一类,以“某某烈妇”“某某节妇”开头叙述,几成程式。这体现出明清时期A.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B.商业进展影响社会风气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官修正史的导向性加强39.(2022·山东·成功一中模拟猜测)在明清时期的方志和文集中,有以下关于商人的记载:人物籍贯相关记载张通陕西杜陵公性惮厚利,而仅取足。张遐龄山西蒲州虽切事贸迁,而视财利甚轻,不屑屑较锱铢。周家禾江苏梅里以卖米为业,过午辄闭肆,登小楼读书。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A.理学伦理融入商业经营 B.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C.重义互利促进商帮进展 D.抑商政策恶化经商环境40.(2022·山东·模拟猜测)明初政府规定,嫁娶丧祭季节礼物、自织布吊、农器、食品及买既税之物、车船运己货物、鱼蔬杂果非市贩者,俱免税。永乐年间,又扩大免征商税货物的范时,而且特殊将课税货物详列品类,出榜公布于众。这些规定反映了明初(

)A.废弃了传统的商业政策 B.商品经济进展快速C.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削减 D.政府关注百姓生活41.(2022·山东·模拟猜测)靖难之役后,明朝历代皇帝都没有给其次任皇帝朱允炆追加谥号和庙号,即便以年号称其为“建文帝”也是直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才下诏恢复的。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朱允炆的削藩不得人心 B.朱允炆执政的时间太短C.维护封建正统性的需要 D.明朝儒家思想影响有限42.(2022·山东·夏津第一中学模拟猜测)邝埜(ye),永乐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埜(ye)奉命往南京察访阻滞钞法者,众谓将起大狱,埜(ye)仅执一二市豪归,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已通矣。”邝埜(ye)的做法旨在A.刑政清简,维护货币金融流通稳定 B.推动赋税制度的改革C.宽刑省法,加强中心对地方的把握 D.促进商品经济的进展43.(2022·山东·模拟猜测)康熙时期,开头期望农夫不再“狃于种地”,开展畜牧等他种经营;继之以雍正,土地增垦、“竭力耕耘”之外,提倡“山泽园圃之利,鸡豚狗彘之畜”,展宽农业经营方向;完成于乾隆,“不独以农事为先务,而兼修园圃、虞衡、薮牧之政”。这些措施A.加强了对农夫的把握 B.强化了对耕地的依靠C.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 D.有利于商品经济进展44.(2022·山东·模拟猜测)乾隆二十二年修成的湖南省首部《湖南通志》中,只是书写“各府州县”,依次叙述了长沙府、衡州府等诸州府疆域。而嘉庆二十五年成书的《湖南通志》,聚焦全省四至八到及其疆域广袤,对疆域认知走向清楚。这一变化A.有助于人们省籍意识的强化 B.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强化了中心集权的政治体制 D.表明修纂省志已成社会共识45.(2022·山东·模拟猜测)中国古代朝廷对地方治理多实行“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而明清时期开头在江南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市镇直接委派县丞或主簿进行坐镇管理,“掌粮马、巡捕之事”。这一变化表明A.皇权专制统治空前加强 B.经济进展影响治理模式C.县级政府权力得到扩大 D.市镇开头成为政治中心46.(2022·山东青岛·一模)顾炎武说:“今之经义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唐宋用诗赋,虽曰雕虫小技,而非通知古今之人不能作。今之经义始于宋熙宁中王安石所立之法……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这表明他(

)A.复兴唐宋诗赋 B.批判八股取士C.否定君主专制 D.确定熙宁变法47.(2022·山东·模拟猜测)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变化是三位一体的整体”。下列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民本思想

官窑衰落

长途贩运B.经济作物

民营作坊

坊市分区打破C.苏湖熟天下足

新式工场

飞钱与会子D.农产品商品化

自由劳动力

工商业集镇48.(2022·山东济南·一模)下图描绘的是清代A.商帮主要贸易方向 B.人口主要迁移方向C.高产作物传播方向 D.粮食主要运销方向49.(2022·山东·临沭第一中学模拟猜测)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仍规定“银之用非十两以上﹐禁不许以交易”。嘉靖(1522~1566年)以后,各种铜钱都同白银发生联系,规定比价。在有些地方,白银是唯一的货币,铜钱几乎被废弃。当时,白银地位发生变化的客观条件是(

)A.商品经济的空前富强 B.政府海禁政策的放松C.市场白银数量的增多 D.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50.(2022·山东省济北中学模拟猜测)下面是从13世纪到19世纪学校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其中高峰段人口数据的消灭显示出中国人口增长率变化资料来源:Bennett.M.K.(1954)A.封建经济的持续富强 B.资源危机日益严峻C.政治局势的相对安定 D.税制改革效果显著51.(2022·山东·夏津县双语中学模拟猜测)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奏称:“近年粤闽贸易,番船甚觉削减,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有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不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甚见增昂。”这反映出A.官员对“海禁”效果的否定 B.国内丝绸价格的上涨C.中外“丝—银”贸易的终结 D.中外市场联系的弱化52.(2022·山东·模拟猜测)明成祖起,间续派遣总督、巡抚到各地临时处置事务,明中期督抚成为常设机构。督抚管辖数省或一省,地位在三司、总兵之上,同时被授予廉价行事之权。督抚的设立旨在A.提高地方机构的政务处置力量 B.形成完善的地方权力制约机制C.防范和打击地方割据维护统一 D.明确职责分工以提高行政效率53.(2022·山东枣庄·三模)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其中蒙、藏、维等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过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行围狩猎,并于避暑山庄赐宴的制度称“围班”。这一制度的实施A.意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沟通 B.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C.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 D.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54.(2022·山东省试验中学一模)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商业中心分布示意图。该时期是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55.(2022·山东·高三开学考试)如表介绍了清代江南举人的社会成分统计状况。导致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缘由是人数直系三代出高级科名或相应官职直系三代仅出低级科名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但生活于城市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市镇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农村来自城市/市镇/农村1433958(67%)240(17%)53(4%)17(1%)3城市1042(74.6%)|市镇290(20.89%)农村64(4.6%)(37人不详)A.传统自然经济渐渐瓦解 B.世家大族的势力膨胀C.农业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56.(2022·山东菏泽·高三期末)《耕织图》被称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下面两幅耕织图(

)南宋耕织图(1143年)图1雍正像耕织图(1769年)图2A.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原貌 B.并不具有任何史料价值C.反映了古代牛耕技术进步缓慢 D.表明清朝印刷术的进步57.(2022·山东济南·高三开学考试)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郑和其次次下西洋,朱棣敇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掳诚来朝,咸锡皆赏。故兹敕谕,悉使闻知。”这表明明政府A.固守宗藩体制 B.扩展海洋的政治愿望C.强化海禁政策 D.顺应时代进展的潮流58.(2022·山东威海·高三期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能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公共机关)。”这表明黄宗羲A.摆脱了纲常束缚 B.提出了分权制衡的思想C.倾向于限制君权 D.表达了人民主权的观点59.(2022·山东·高三开学考试)朱熹之学讲"格物致知",以心物为两事,主以心格外物,致天理存、人欲灭。王守仁则认为人心本与天理相系,不当由外物求天理而当求于本心。由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A.宇宙万物的本原所在 B.求理的方式和途径C.科技学问的重视程度 D.儒学的地位和作用60.(2022·山东滨州·模拟猜测)明朝中后期,一些实力雄厚的商帮在上海外冈、枫泾、南翔诸镇投重资开设棉布字号,收购棉布。同时,开设染坊并雇佣工匠加工,亦工亦商。材料反映商帮的经营活动()A.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促使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C.促进了资本运行方式的变化 D.推动了明清商业市镇的兴起61.(2022·山东青岛·高三期末)下表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内容。其规定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国商人到广州,应令寓居洋行,由行商负责稽查管束禁止中国人借外商资本及受雇于外商割除外商雇人传递信息之弊外国商船进泊黄埔,酌拨营员弹压稽查A.以抵制西方的侵略为最终目的 B.以维护沿海民生利益为动身点C.以严格管理对外贸易为手段 D.以乐观融入世界潮流为目标62.(2022·山东聊城·高三期末)绍兴七年(1137年),帝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帝以海外诸番朝贡,附带货物交易者,须有官专主之,遂于浙江福建、广东设市舶提举司。明朝这举措A.适应了对外贸易的政治化 B.推动对外贸易的快速进展C.源于商品经济的不断进展 D.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职能63.(2022·山东·曲阜一中高三开学考试)明代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影响较大。王艮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他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他把人们饥欲食、寒欲衣等生理要求也当作“道”,说“饥寒切身而欲民之不为非,亦不行得也。”王艮的这种思想A.打开了理学禁欲主义的缺口 B.吸取了孔孟和佛道思想的养分C.规范了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 D.反映了对公平进展共性的思想64.(2022·山东枣庄·高三期末)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富则为商,巧则为工……士与工商皆出四方以就利”,“土狭民稠,为商贾三之一”,“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这些现象消灭的根本缘由是A.民众意识的觉醒 B.重农抑商政策废除C.商品经济的进展 D.等级观念逐步消亡65.(2022·山东德州·高三期末)如表为明朝中后期南方手工业生产与原料供应状况。由此可见手工业生产中心原料供应地丝织业苏州、杭州等地湖州棉织业松江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冶铁业广东佛山镇广东罗定、阳春.阳江各县A.新的经营方式消灭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D.区域经济联系加强66.(2022·山东聊城·高三期末)下表是中国古代肯定时期粮食产量和农夫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对此理解精确     的是A.经济富强主要表现为粮食亩产增加 B.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持续富强C.粮食产量提高主要得益于土地开垦 D.人口过快增长制约生产率提高67.(2022·山东滨州·高三期末)明前期,朝廷制定法律,严明官民服饰和首饰有别。明中后期,在服饰上消灭了小民仿效庶官、庶官仿效贵戚、贵戚仿效朝廷的现象,人们以金簪、玉器、宝石等“违禁品”为首饰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济进展冲击等级秩序 B.法律制度随社会变迁调整C.传统伦理观念发生巨变 D.社会上铺张风气日益集中68.(2022·山东济南·一模)如表是中国古代-定时期粮食产量和农夫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对此理解精确     的是朝代耕地面积(亿市亩)人口(亿人)人均粮食种植面积(市亩)粮食亩产(市斤)每一劳动力的成品粮生产率(市斤)战国中晚期0,900.8464.232162027西汉末2.382.2403.762642151唐2.111.9903.763341239宋4.153.9003.753092179明4.654.2003.283462255清中叶7.276.1801.713671260A.经济富强主要表现为粮食亩产增加B.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持续富强C.粮食产量提高主要得益于土地开垦D.人口过快增长制约生产率提高69.(2022·山东烟台·三模)如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始终紧急,战斗频繁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C.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70.(2022·山东·模拟猜测)明清时期,北临燕赵、秦晋,南达闽广、南海,东抵瓯越,西至新疆,商人日夜贩运货物于途。这些长途贩运的货物中有铺张品,更的是日常生活用品。这反映了A.商品贸易蓬勃进展 B.重农抑商政策的最终瓦解C.长途贩运利润更高 D.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71.(2022·山东潍坊·模拟猜测)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中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尝百草;徐霞客头戴“远游冠”,手拄铁杖,游遍“九州五岳,问奇名山大川”;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些学术考察旅游活动A.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 B.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C.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 D.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72.(2022·山东·高三专题练习)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朝开头对湘西地区进行改土归流,在实行驻军、屯兵、修边、筑卡等强硬军事措施的同时,大力推动湘西社会的“儒化”,其中主要包括通过设置官学、书院、义学等构建儒家教育体系、给与少数民族士子资助及科举名额优待、重视对先儒先贤的条祀、颁令禁止苗民请多亲教祭祀活动及风俗习惯、推行三纲五常及忠孝节义观念等等途径。这说明A.康熙时期开头实行改土归流 B.清朝推行惴化措施以强化统治C.倫学开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D.康熙帝在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73.(2022·山东日照·三模)“数字人文”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文争辩融合而产生的新兴争辩领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江南名郡松江府材料一明洪武年间,全国夏税秋粮总共二千九百四十三万石,其中,苏州府实征二百八十万九千,松江府一百二十九万九千余。但松江府属地方,仅抵苏州格外之三,而赋额却半于苏州。同时,松江还有“松江棉布,衣被天下”之誉。——马学强《论明清时期松江府的经济特色》材料二明清江南部分府县市镇数朝代府别明代清代镇数市数合计镇数市数合计苏州府4545905859117松江府4220629739136镇江府9615131730嘉兴府301343292150湖州—据陈国灿主编《江南城镇通史》(明代卷、清前期卷)材料三明清两代松江府进士各县分布华亭县上海县青浦县金山卫娄县金山县本贤县南汇县共计明代2651652511—一——466清代7560523771058290共计3402257714771058756——陈凌《明清松江府进士人群的初步争辩》材料四明清松江府各县女性作家人数、著姓望族以及学校的关系(说明:“明清妇女作家”数据库中,松江府的女性作家共有139人)——彭霞等《空间视域下明清女性作家地理分布及其成因——以松江府为例》(1)依据材料,为明清时期的松江府写一篇享誉“江南名郡”的推介词。(2)谈谈你对“数字人文”应用于历史学争辩的生疏。74.(2022·山东烟台·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清代,随着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农艺的进步,土地收获量有了提高。定额租制又逐步取代分成租制,以及押租制的推广,保证了地主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以至额外的收益。同时,由于商业进展特殊是人口飞跃增加,粮价大幅度上升,在乾隆当政的六十年间,江南米价陡涨四倍。在这种状况下,谁拥有更多土地,谁就可以拥有更多的粮食。全部这些,都驱使着人们热衷于购买土地。正如有人描述的: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霄吏之铸,赢十百金,莫不志在良田。——许涤新、吴承明《明清商人及商人资本》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合理解读。75.(2022·山东菏泽·二模)1989~2018年,是中国边疆争辩的热潮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89~2018年30年边疆争辩高频关键调统计聚类主题词高频关键词边疆重点地区新疆、清代新疆、新疆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云南省、云南边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拉萨、日光城、噶厦政府、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蒙古、内蒙古、蒙古地区、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省、广西、海南岛,海南边疆关注时段清朝(清代、清朝、乾隆、清政府、清代前期、清廷、明清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朝)明代(嘉靖、万历、明初、明廷,朱元璋)唐朝(唐代、唐王朝、唐前期、隋唐时期)元(元代、成吉思汗)汉(秦汉、西汉、西汉王朝、汉武帝、两汉、东汉)边疆治理边疆治理、边疆政策、治理、边疆教育、对策、边疆问题、改土归流、宗藩关系、治边思想、屯田(制)经略、土司制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政策、理藩院、羁縻州府、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镇、策略、黑龙江将军、朝贡关系、朝贡贸易、卫所、天下规——改编自朱尖《中国边疆争辩学术热点、特征与边疆内涵认知》材料二

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乐观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终的中华帝国——大清》(1)指出材料一中边疆争辩最突出关注的地区,谈谈对其争辩的重要意义。(2)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在边疆争辩方面关注最多的朝代,说明其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3)中国边疆争辩还应关注什么问题,说说你的看法。76.(2022·山东·模拟猜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朝时期白银的货币化材料一

明初,赋税征收以米麦等实物为主,钱钞的数额及比重并不大。明英宗即位后,弛用银之禁,折收“金花银”。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性的赋役改革中,推行“一条鞭法”,将丁役、土贡等各项均归并于田赋之中,“计亩征银”。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与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大为增加,这客观上要求贵金属充当货币。这无疑确立了白银的重要地位,使白银成为社会不行或缺的支付手段。而且随着宝钞跌价,白银的使用是不行避开的。——摘编自孙良玉《试论明代的白银货币化》材料二

16世纪,海洋成为时代的主题。全球化从海上拉开帷幕,一个整体世界从海上连接了起来。白银是促使全球贸易诞生的重要因素。布罗代尔曾说:“贵金属涉及全球,使我们登上交换的最高层。”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大的白银需求国之一,直接影响了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用于世界贸易。这种国际交换关系,一端联系的是中国商品,另端联系的是白银,中国市场网络的延长,将世界各处的白银吸纳进来。与此同时,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市场扩大到全球范围,形成了全球性市场网络。——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明代白银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其缘由。(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对中外贸易的影响。77.(2022·山东·模拟猜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今日下兵政之本系于五军,五军能修其政令,以表率天下,都司卫所使各理其职,则武备充实,足以壮中国、服四裔,天下国家用安靖。——《明宣宗实录》隆庆四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与俺答汗闹翻,归附明朝。宣州大总督王崇古建议实行安抚政策,优待把汉那吉,以此为契机改善明朝与蒙古各部的关系,内阁高校士张居正和高拱表示支持。俺答汗也有和明朝改善关系的愿望,于是双方议和,恢复贡市,边疆的紧急情势才渐渐地缓和下去。——摘编自雷海宗《中国史要》结合材料与所学学问分析说明明朝后期民族安抚政策的利与弊。78.(2022·山东德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成祖迁都北京,作何考量?材料一

明朝形势图(1433年)材料二

天地间之形势,大抵无如燕京,其次则关中。洛阳四周受敌,非用武之地,然视汴犹为上游焉。若金陵则僻在东南,不足控驭西北,非胜地也。——【明】张萱《西园闻见录》材料三

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式宗困于阳和,景泰初京城受围,嘉靖二十八年受围,四十三年边人阑入,崇祯间京城岁岁戒严。上下精神敝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而礼乐政教犹足观乎!江南之民命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分析说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利弊。79.(2022·山东·临沭第一中学模拟猜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江南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暖和,雨水充分,劳动力充分,适宜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明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主要的产棉基地。全国各地前往江南收购棉花、棉纱、棉织品的商人云集,如松江和嘉定所属的枫泾镇、朱泾镇、新泾镇、罗店镇、朱家角镇等,都是棉布业中心和棉花集散地。当时“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甚至“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骨(都)从今出”。棉花之外,江南很多地区“乡间隙地,无不栽桑”,“桑拓遍野,无人不习蚕矣”,“蚕桑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蚕不稔,则公私俱困,为苦百倍”。杭嘉湖不少地区,消灭了植桑农户,专以桑叶出卖,形成了桑叶专业市场,被称为“叶市”。——摘编自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材料二

19世纪末,清政府大面积放垦官荒,将大面积的生熟官荒地贱价出售,鼓舞民间开垦,移民大量涌入东北开荒种地。大批地主、资本家、商人等纷纷筹款贱价领荒,并组织农场型经济实体——农垦公司。1912年4月,奉天省(今辽宁省)清室三陵衙门托付崔洵生等人组织溥丰农场公司,承租奉天昭陵(今沈阳北陵)余地及昭陵私垦地亩“倡办稻田,种植果木”。1913年,辽中县参事会参事员李文华等在辽中县设立试办稻田事务所,招股2万余元,承租县境辽河河退地两块,引水种稻。1928年,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辽宁省经营土地6公顷以上的“大农”有258264户,占农户总数的19.4%,有的组织承领荒地达16000亩。——摘编自衣保中《论近代东北地区的“大农”规模经济》(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明代江南地区农村经济领域的变化。(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辽宁“大农”进展的特点及其成因。(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明代江南和近代辽宁农业进展的共同影响。80.(2022·山东·模拟猜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同杨阳《长城与草原威逼——明代农牧战斗、长城修建与气候冷暖变化的关系》材料二

长城不是一条单纯的墙体,战国秦汉时期与长城配套的设施包括边城、障城、烽燧、邮亭等,构成了烽燧、屯田、仓廪、邮驿交通和野战驻军五大体系。其功能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阻過游牧民族的南下,将农耕生产方式向北方推动并加以爱护;二是通过烽燧预警、信息传递、道路连接,强化了长城的一体化建设。明代在长城沿线设立九边重镇的同时,又在长城南北交通要道上建设了一批有名的马市和关城,如杀虎口、张家口等。关城既强调其守边的功能,也留意其通关功能。自战国秦汉时期,长城沿线就有马市存在。明代隆庆和议后,马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除了政府组织的大型马市外,一些交通便利的边关墩堡也渐渐进展成农耕、游牧民族贸易往来的聚散地。“俺答纳款,马市互易,边登无警,畿辅晏然,汉唐以来所未有”。到了明朝末年,“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中原”。明后期边将方逢时作诗云:“雁门东来接居庸,羊肠鸟道连崇墉。关头日出光瞳昽,于今喜见车书同。”这种状况连续到清代。——摘编自王绍东《论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与影响》材料三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高牧畋(古指种田或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摘自脱脱等《辽史》(1)读图1、图2,提取其蕴含的主要历史信息。(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述长城的历史功用。(3)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哪些启示?81.(2022·山东·模拟猜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军镇简介:北魏时期,为保卫都城、防卫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进攻,国家在北方边疆设置六个军镇;其设置增加了北魏的军事防备力量,巩固了政权,有利于经济进展和民族交融。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介清中期的市镇,并简要说明北魏与清朝两种“镇”的本质不同。82.(2022·山东·临沭县试验中学模拟猜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道光初年,大水道已千疮百孔,处处淤塞难通。从咸丰三年(1853)开头,部分漕粮改道走海路运送至天津。从1900年开头,由天津至北京的南漕改为火车运输。1901年,清廷颁布了停漕改折(折价征银)的命令。次年,清廷正式颁令:“此后屯丁、运军名目,概行删除。其原高之卫守备、千总等官,并著裁撤,改归营用”。及至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奄奄一息的清朝政府便完全放弃了恢复大水道航运的企图。京杭大水道已名存实亡。——摘编自王频《清代水道衰落缘由论析》材料二

历史上的淮安素为南北必经之孔道,“九省通衢,漕运要津”。在漕运进展的全盛时期,淮安确立了其“水道之都”的地位,一跃成为江淮地区名副其实的政治中心。1905年,淮安漕运总督部院因无粮可运而撤销,这标志着淮安不再具有南北漕运枢纽的地位。同时,漕粮改由海运及漕粮改折后,淮安商品市场消灭严峻短缺,数以万计的消费者也消逝不见,“沿途居民籍此以为生理者”也深受打击。——摘编自伍月明《浅析大水道的衰落对近代淮安的影响》(1)依据材料及所学,分析晚清水道衰落的缘由。(2)依据材料及所学,概括大水道衰落对近代淮安的影响。83.(2022·山东临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依据图1并结合所学学问,对明成祖迁都做出合理解释。(2)提取图2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清朝(后金)迁都的特点。84.(2022·山东青岛·高三期末)图1图2分别为中国南宋和明朝时期的地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图1《华夷图》图2《坤舆万国全图》注:图1为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保藏的石板地图,此图刻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图2为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于17世纪初共同绘制的世界地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南宋和明朝地图的不同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予以说明。85.(2022·山东德州·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概况时间概况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乾隆五年(1740)参照各省遵旨编纂的本省《通志》及中心档案纂修,确保一统志的官方性。在疆域构建方面,把民族聚居的边疆,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西北、北部、东北)包含在内,强调“中外一家”,正面批判了此前“华夷之辨”下仅以长城以内作为“中国”疆城的观念。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乾隆五十年(1785)主要是因初修后国家诸多边疆统一战斗需重新记载,尤其是乾隆中期统一新疆后,“中国”疆域达到极盛。故而,此次修纂以昭示疆域“一统无外之盛”为宗旨,连续塑造“中国”疆域宽敞的空间观念。嘉庆十六年(1811)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疆域版图最终底定,需把各地的建置沿革、职官、户口等一切裁改事宜划一记载。将西北、北部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特殊突出东北疆域的地位,追溯清朝统治从兴京、盛京到北京的连续,进而证明清政权的合法性。同时,进一步深化已经形成的疆域一统观念。——据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以<大清一统志>为中心》整理。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大清一统志》的纂修予以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精确     ,规律清楚)86.(2022·山东·模拟猜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京杭大水道的变迁材料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时期(隋唐时期、元代、清代)的大水道图。图1图2图3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水道图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87.(2022·山东·夏津第一中学模拟猜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进展,奠定了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材料一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过秦论中篇》材料二

图:西晋内迁各族示意图材料三

随着顺治帝在北京登基,他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者,而后清政府快速接管了明朝疆城并继承了其统治秩序,实现了“大清”即是“中国”的角色转变。康熙帝重视落实各项文化工程官方着手编修史籍。其中的《大清一统志》(以下简称《一统志》)为确立国家疆域界线,构建国家的疆域一统观,甚至为消解“华夷之辩”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一统志》专设“外藩蒙古统部”,将边疆地域纳入“大一统”疆域范围,从观念世界中构建了新的疆域版图,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乾隆中期,清代疆域达到极盛,续修《一统志》昭示了疆域“一统无外之盛”,连续塑造了中国疆域宽敞的空间观念——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以<大清一统志>为中心》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以秦汉、魏晋、明清朝代为例,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规律清楚)88.(2022·山东·模拟猜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漕运是封建王朝通过水路(或附以陆路)向都城或其它指定地点大规模输送粮草的一种经济活动。如表为明代漕运概况。主要征收地浙江、江西、江苏、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征收对象粮食(如遇特殊状况可以将粮食折征其他,明初折征以实物为主,后银布并征,明中后期开头,折征全部用银)运输途径“河运”“海透”反复争辩,最终由海洋走向了水道管理人员中心曾设漕运总督、漕运使、遭运总兵等;地方基层设立粮长运输人员农夫、军队——据五琦《漕运与社会制衡》等围绕“明代漕运”,从表中提取一项或几项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明代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外,论据精确     ,规律清楚)

参考答案:1.C【详解】徽商奉行“利以义制”,讲究诚信经商,反对唯利是图,这明显是受到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商人尊奉“利以义制”,不等于名利观念淡化,排解A项;理学正统地位在宋代以后就确立了,排解B项;传统经济政策照旧是重农抑商政策,排解D项。故选C项。2.B【详解】康熙时期派遣官员到台湾地区监督地方官员的政务执行状况,兼管文化教育,其意在促进台湾地区文化教育的进展,同时维护中心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B项正确;派遣的官员有限,而且途径单一,无法实现“广泛猎取信息”,排解A项;清政府的举措不是针对台湾地区官僚,排解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是因地制宜的政策,排解D项。故选B项。3.A【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代思想家主见“近世好高迂腐之儒,不知国家养贤育才将以辅治,乃倡为讲求良知,体认天理之学,使后生小子澄心白坐,聚首虚谈,终岁嚣嚣于心性之玄幽,求之兴道致治之术,达权应变之机,则闇然不知”这是讲求实学,提倡经世致用,A项正确;工商皆本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解B项;材料是在批判心学空谈,排解C项;材料并未强调人的共性进展,排解D项。故选A项。4.B【详解】材料叙述了密折制导致“上下相忌,君臣相疑”,这说明密折制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肯定弊端,体现出密折制在皇权强化过程中有肯定的特殊作用,B项正确;清朝时期已经没有宰相了,不存在君相之间的冲突,排解A项。由材料看不出军机处的权力受到威逼,排解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官僚机构行政效率的提升,排解D项。故选B项。5.A【详解】依据“恢复元世祖牌位,增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开创之主入祀”“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重新增祀”“增祀明建文帝入帝王庙”等内容可得出,清代增加祭祀的内容,为了是说明清代是继承前朝的大统,是合理合法的,试图构建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A项正确;顺应多民族国家进展的实际是客观影响,并不是主观目的,排解B项;材料没有针对治理体制的继承,排解C项;材料强调国家政权的认同,而不是文化认同,排解D项。故选A项。6.A【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王艮“驾一小蒲车,二仆自随”,沿途聚讲,这种讲学形式,已经离开了传统的书院,而直接以社含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处处讲学传道,儒学趋于平民化的进展趋向,A项正确;程朱理学居于正统地位,排解B项;明清时期儒学没有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没有成为社会转型的推动力,排解C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家学者关注百姓生计,排解D项。故选A项。7.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明朝之前不强调功利到明晚期强调钱财利益,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主要是由于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进展促使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B项正确;并没有消灭新兴资产阶级,排解A项;材料只体现了社会逐利,无法得出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排解C项;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不符合史实,排解D项。故选B项。8.C【详解】依据材料“分山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于一园。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融合了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征,反映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不是浮华铺张的社会风气,排解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没有强调以农为本,排解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没有强调君权神授,排解D项。故选C项。9.B【详解】依据材料“一些大市镇的经济实力远胜于县城,‘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现象在江浙地区格外常见”可知,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的经济功能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展,推动了市镇经济进展,其经济功能增加,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的经济功能增加,没有体现江南市镇兴起的方式,排解A项;材料没有反映江南市镇对各地区专业分工的影响,排解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的经济功能增加,没有反映其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影响,而且“转变了地方的行政区划”的说法夸大了市镇的作用,排解D项。故选B项。10.B【详解】本题考查明清治理西南地区,考查同学猎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学问分析历史现象的力量。明清时期治理西南,“众建官而分其权”,减弱了西南地方土官实权,以防止地方叛乱,其根本目的是强化中心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B项正确;稳定地方民心不是根本目的,排解A项;C项表述确定化,排解C项;“众建寡力”服务于维护中心集权的政治目的,并非促进西南地方开发,排解D项。故选B项。11.C【详解】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政府颁布流民复业令、禁止隐瞒人口和田地、设置“抚民佐贰官”,都是为了稳定小农生产,实行赋税征收,C项正确;加强中心集权是指减弱地方加强中心权力,与材料不符,排解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人口增长的态度,得不出把握人口规模,排解B项;材料的主旨是稳定赋役征派,而不是推行社会救济,排解D项。故选C项。12.D【详解】通过观看地图,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嘉庆年间即清朝前期,分布在华北各地的山西、陕西即山陕商贾纷纷为建立在山东聊城的会馆捐款,反映出当时华北地区的区间贸易活跃,D项正确;客商为重修会馆捐款不能说明华北在全国拥有明显的经济优势,排解A项;仅有客商为其在聊城的会馆捐款不能说明华北地区的商业格局变动,排解B项;只有捐款客商的分布状况不能说明华北地区形成了统一市场,排解C项。故选D项。13.D【详解】王艮是陆王心学的传承人,其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这种做法推动了儒学思想的平民化和世俗化,D项正确;A项错在“开头”,排解A项;B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排解B项;陆王心学并未瓦解程朱理学,排解C项。故选D项。14.D【详解】依据“近日河南、陕西各自行钱,不相流通。既非与民同利之术,而市肆之滑乘此以欺愚人,窘行旅。《盐铁论》言:‘币数变而民滋伪。’亮哉斯言矣!”可得出顾炎武生疏到各地货币不统一会影响商业的进展,因此强调要规范货币的铸造与流通,D项正确,排解A项;材料没有体现他主见立法,排解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经济把握,而只是强调货币的统一,排解C项。故选D项。15.C【详解】依据“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省,强化对台湾的管辖。”可得出清政府加强了对东南海防的建设,说明其海权意识的增加,C项正确;外交思想并没有转变,排解A项;当时列强没有侵华,排解B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地方行政体系,排解D项。故选C项。16.A【详解】依据“江南所需的粮食的一半是从湖广、江西及皖南运来。雍正帝在朱批中道“朕知江浙粮米历来仰给于湖广”可得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进展,因此粮食种植养活,都要好好的靠其他地方支援,A项正确;江南地区是经济重心,农业进展并不会慢,排解B项;江南手工业也较发达,当地生产技术较高,排解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解D项。故选A项。17.C【详解】从材料可知,小说的仆人公以“生药铺主管”和“市井细民”居多,反映出明朝商品经济的进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体现出当时孕育着社会转型的新因素,C项正确;主流价值观没有变化,排解A项;界限仍旧存在,材料不能体现打破,排解B项;D项太确定,排解D项。故选C项。18.A【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乾隆皇帝的核心观点是清代“无名臣,亦无奸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清代皇权加强,一切皆由皇上乾纲独断,奸臣无处容身,也不需要名臣,A项正确;科举制度在清朝时期仍是中国的基本选官制度,为政府供应了大量行政官员,排解B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朝奉旨行事的状况,排解C项;儒家纲常对于士阶层的思想有束缚作用,但非清代“无名臣,亦无奸臣”现象的根源,排解D项。故选A项。19.B【详解】依据材料“介绍西方数学学问的百科全书——《数理精蕴》,成为当时人们学习和争辩西方数学的教科书。”可知康熙帝提倡学习西方的学问,B项正确;这一时期没有发生社会转型,排解A项;材料没有提到夷夏观念,排解C项;材料没有提到传统科技,排解D项。故选B项。20.C【详解】明代将地方职权一分为三,意在分化事权以减弱地方权力,这是对宋代地方制度的效仿,C项正确;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唐代消灭藩镇,都形成了割据,与明代的做法不全都,排解A、B项;明代并未继承元朝的行省制,排解D项。故选C项。21.B依据材料可知,乾隆皇帝将誓死抵制清军的前明官员列为忠臣,对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臣均编入了《贰臣传》,可见清朝旨在宣扬“忠君”的思想,强化传统观念维护专制统治,B项正确;明朝降臣为清朝建立作出了贡献,材料不是重新审定明朝降臣的历史贡献,排解A项;清朝修史的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排解C项;清朝照旧是程朱理学占据正统地位,排解D项。故选B项。22.A【详解】宋明理学是明清社会的主流思想,顾炎武认为陆王心学是内向的禅学,非孔子之真,是对陆王心学的抨击,意在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A项正确;顾炎武虽抨击陆王心学,但他无法找到科学新颖的理论思维形式,只得在传统儒学的遗产中查找出路,从而选择了复兴经学的途径,排解B项;材料是顾炎武对陆王心学的抨击,不是为了宣扬经世致用的观念,排解C项;顾炎武抨击陆王心学,实行复兴儒学,并非为了学术的自由进展,排解D项。故选A项。23.A【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代以前皇帝的隐秘信件不是正式公文,也没有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清代以后皇帝隐秘信件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并且能快速传达下去,这说明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B项说法确定,且与史实不符,排解B项;材料论述的是专制主义的进展,不是中心集权的问题,排解C项;军机处不是法定的行政部门,排解D项。故选A项。24.A【详解】材料中呈现了女性在采桑的情景,联系在古代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A项正确;材料仅显示女性劳动的情景,没有体现男性的生产方式,排解B项;明代理学压抑妇女社会地位,排解C项;材料中“采桑叶”无法体现是自用还是卖即商品化,排解D项。故选A项。25.A【详解】依据“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这是在中心集权制度下扩大地方自主权,这种“对政治权力的安排与使用……较理性的分析”体现了对传统中心集权制度的反思,A正确;“期望借鉴分封制的合理因素”的生疏肤浅而片面,排解B项;材料中的“郡县”是指中心集权制度,元明清三代并没有实行郡县制,排解C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自由、公平、民主等启蒙思想,排解D项。故选A项。26.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代设立太史监来记录明太祖的“嘉言懿行”和编纂死难诸臣的传记,这意在让群臣和百姓接受统治者的思想,唤起群臣和百姓对新王朝的感情,故太史监的设立体现了用教化手段来巩固统治的心理,D项正确;“制约皇权”材料没有体现,排解A项;“明朝统治者比较重视修史”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所在,排解B项;由材料“记载……‘嘉言懿行’”可知并不是秉笔直书,排解C项。故选D项。27.D【详解】依据“山西庄氏号称拥有数千万两”“铜商、沙船商拥有数十万两乃至数百万两财宝”可知,明清时期商人群体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两资金,反映了民间商业资本雄厚,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信息,A项材料不能体现,排解A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商人群体的财宝状况,并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是否有所松弛,排解B项;区域商业中心不断兴起材料没有体现,排解C项。故选D项。28.C【详解】由材料信息“明朝……晋商获得盐业的专营权”“清朝……为内务府的皇商””“业务……转向政府,对一般商人和百姓的小额业务不看在眼里”等可知,从明朝到清朝,晋商与政府的关系日益亲密,从获得政府授予的特权与封赐,到以政府业务为主,晋商渐渐忽视民间业务,随着清王朝国力日下,晋商也渐渐走上衰败之路,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解。材料强调的是晋商经营业务的变化,无法得出商业成为政府财政支柱的结论,排解B项;政府对晋商的态度及行为变化并不意味着政府经济政策发生转变,排解D项。故选C项。29.B【详解】材料“每日御门,不遑进膳,听理机务,輙(同“辄”)至日中”表明康熙帝勤于政事,“深思良久”“朕思之”表明他处事谨慎,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康熙帝勤于政事并处事谨慎,没有体现康熙帝独断朝廷的大政方针,排解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康熙帝勤于政事并处事谨慎,没有体现康熙帝力求学问和政务之实,排解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康熙帝勤于政事并处事谨慎,不是清朝初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解D项。故选B项。30.D【详解】依据图示信息可知,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市镇数量均在增加,而且数量较大,这说明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进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项正确;图示信息不能反映“区域经济进展失衡社会”,排解A项;明清时期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解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市镇数量的变化,没有涉及全国其他地区的状况,无法得出江浙地区进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排解C项。故选D项。31.C【详解】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很多耕地得以改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进展的基础上才能够消灭各类专业市镇,C项正确;明朝并没有转变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解A项;在专业市镇进展的基础上才能消灭资本主义萌芽,排解B项;地理位置不是主要缘由,解释不了为什么是在明朝中后期,排解D项。故选C项。32.A【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明清时期,铺张之风从官宦之家进展到下层民众,反映出经济进展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官宦之家引领铺张之风而非推动社会变革,排解B项;明清时期社会成员的地位并未渐趋“公平”,排解C项;“技术进步”冲击等级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解D项。故选A项。33.B【详解】依据材料“......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可知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B项正确;材料没有消灭私营手工业与其它手工业的比较,体现不出主导地位,排解A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不是材料主旨,排解C项;材料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排解D项。故选B项。34.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政府多次实行“徙富民”的措施,将富民迁徙至京师,这有利于强化社会把握,巩固统治,D项正确;“加强南北沟通”“促进区域平衡”“活跃京师经济”并不属于材料措施的主要目的,排解ABC项。故选D项。35.C【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重视对漕运的管理,设立专业机构管理,并不惜"逆河之性"以维护漕运通畅,这是由于南方经济富强进展,疏通漕运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沟通,同时加强对南方的把握,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水患治理,排解A项;材料与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排解B项;材料强调明代加强对漕运的管理是由于南方经济富强进展,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解D项。故选C项。36.B【详解】赵翼的赋诗说明其生疏到世界之大,认为在中国之外还有很多新颖事物需要探究,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于西方文化持较为确定的态度,B项正确;赵翼并未主见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化,排解A项;当时不属于近代,排解C项;材料内容与天朝上国无关,排解D项。故选B项。37.B【详解】依据材料“明朝封授乌思藏当地的僧俗首领,在黑龙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时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参与雅克萨之战,平定边疆大、小和卓叛乱等历史事迹”和所学学问可知,这些事迹都是政府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这是爱国主旋律的历史体现与传承,B项正确;维护统一成为全体国人的共识,说法过于确定,不符合史实,排解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政府维护国家统一体现了爱国主旋律,没有体现彰显了中心政府的才智与权威,排解C项;只能说对经济进展有肯定的作用,但不是奠定基础,排解D项。故选B项。38.D【详解】依据材料“妇女形象大多集中在贞烈一类,以‘某某烈妇’‘某某节妇’开头叙述,几成程式。”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官修史书引导社会风气的走向,D项正确;材料“‘某某烈妇’‘某某节妇’”这是对女性的人性束缚和摧残,反映不出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排解A项;材料体现不出商业进展,排解B项;材料体现不出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排解C项。故选D项。39.A【详解】依据材料“公性惮厚利,而仅取足”“虽切事贸迁,而视财利甚轻,不屑屑较锱铢”“以卖米为业,过午辄闭肆,登小楼读书。”等信息可知,张通等商人虽然从事商业活动,但是深受儒家义利观念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排解B项;材料不是商帮进展,而是强调理学伦理融入商业经营,排解C项;材料没有涉及抑商政策的影响,排解D项。故选A项。40.D【详解】据材料可知,明初政府对部分跟百姓日常生活有关的商品免税,并且将免税的商品种类公之于众,这体现了政府对百姓生活的关注,D项正确;重农抑商的政策在中国古代未发生根本变化,排解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有关民生的商品免税,并不表明当时商品经济进展快速,排解B项;C项表述夸大这一政策的影响,排解C项。故选D项。41.C【详解】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这不符合儒家思想中的正统观念,为强调自己的正统性,朱棣及其继任者都否认朱允炆的正统性,C项正确;朱棣在位时也削藩,削藩是专制集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