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入学考试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摘自毛泽东《实践论》)材料二:走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的腥风血雨、颠沛曲折,深受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之苦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形势、任务的急剧转变,却仍有教条主义者“披着马列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理论强党刻不容缓!1937年7月,毛泽东写出《实践论》。以此作为讲稿,毛泽东在抗大深入浅出讲授《实践论》,用生动的例证讲解深奥的哲学原理。新中国成立后,经修改完善,1950年12月29日,《实践论》刊发于《人民日报》头版。《实践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为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围绕认识的来源,《实践论》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实践论》的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凸显出阐述认识和实践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的关系是此文的重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行为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先思后行、以知统行,正所谓“三思而后行”。这就容易错误认为,认识是先于实践产生的,认识决定实践。为了驳斥这一错误观点,《实践论》开篇即阐明:“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进而揭示出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归根结底是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认识决定实践。围绕认识的本质,《实践论》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围绕认识的本质,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东西;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是无法证明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认识者消极、被动接受客观事物刺激的过程。针对这些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指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造客观世界。”《实践论》将此通俗阐述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并深刻总结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从而一锤定音“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摘编自路军《“实践是真理的标准”——重温毛泽东〈实践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剥削阶级对社会历史的歪曲和人们眼界的局限,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了解不够全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B.列宁说过:实践有普遍性和现实性,所以,它是高于理论认识的,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否认或离开实践都是错误的。C.《实践论》是在教条主义等危害党的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也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D.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出现过问题,它脱离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去观察问题,未能认识到认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先有预想,然后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如果实践失败,那就说明该预想一定不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B.我们衡量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如果这个理论只是猜想阶段,并未得到实践验证,那么它就是错误的。C.《实践论》的观点本质上是对“知”和“行”的关系的探讨,传统的先思后行是错误观点,而《实践论》中倡导的方式与传统的行为方式截然不同。D.小刘在参与项目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认知,这些认知会指导后面的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又增加新的认知,如此有利于做好项目。3.下列选项最难以支撑材料二中“毛泽东深入浅出讲授《实践论》”说法的一项是()A.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B.社会实践的继续⋯⋯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C.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个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D.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中日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要勇敢抛弃关门主义。4.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5.某高中校长在一外省学校学习交流期间,得知该校在广泛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且有良好的成效,校长拟将这一教学方法引进到本校,请结合材料中的理论,为校长出谋划策。【答案】1.B2.D3.D4.①理论与实践是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②人们的思想理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被达到,才能证实认识的正确性。③被实践证实了的正确认识又会反过来指导之后的实践。5.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可以先将该方法在本校进行小范围但足量的实验,检验该方法是否适用于本校。②要使自己的认知合于客观情况才可能成功。先全面分析本校的校情,充分结合本校的校情对该方法进行修改。③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若实验结果有不足处,则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使该方法更加完善和适用。【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B.“列宁说过:……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不是列宁说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如果实践失败,那就说明该预想一定不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错误,原文“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可知是“思想”符合外界的规律性与否,不是“预想”,偷换概念;B.“如果这个理论只是猜想阶段,并未得到实践验证,那么它就是错误的”错误,原文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可见猜想阶段还没有经过实践,不能直接下结论它是错误的;C.“传统的先思后行是错误观点”错误,原文“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行为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先思后行、……这就容易错误认为,认识是先于实践产生的,认识决定实践。为了驳斥这一错误观点……”,可知“先思后行”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容易产生“认识决定实践”的错误观点,而不是“先思后行”是一种错误观点,选项张冠李戴。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由材料二“毛泽东在抗大深入浅出讲授《实践论》,用生动的例证讲解深奥的哲学原理”分析。A.用延安考查实例论述实践的认知过程,生动形象表明感性认识阶段的特点。B.用《三国演义》和生活常见现象,形象论证运用判断和推理产生合乎理论的社会实践。C.用类比的方法,深入浅出论证“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的道理。D.表述现实事件及对人们认知的影响,选项既不深入浅出,也不是哲学原理。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理论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可知二者互相依赖;结合“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可知,思想理论需要经过实践证明,达到预想结果时,证明是正确的;被证明正确的理论和认识又会指导以后的实践。【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本强调“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因此,需要先将该方法在本校小范围进行实验,用实际效果检验该方法是否适用于本校;结合“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可知,本校的校情是否适合客观情况同样重要,只有本校的认知思想合于客观规律性才可能成功,因此要充分立足校情,有不合适的进行修改;结合“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因此,要注意吸收经验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不断修正,使该方法更加完善和适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走,去山里看海苏沧桑这里的每一朵莲,至死都保持着盛放的姿势。深秋的径山,径山寺所在的径山。一壶鹅黄色的香莲茶递给我们一行七人第一声问候。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见它时的情景:“透过玻璃壶底,我们与莲面面相觑。片片花瓣,比宣纸更薄,更透,更淡。①细软如珊瑚的白色花茎花蕊,随着水的微流齐齐摇曳。一朵莲,仿佛一条绝世独立、自在游弋的鱼。”午后的阳光照进枯败的荷塘,大部分用来做种的莲藕已经被起出来,去海南过冬了,到了春天,会被运回来,种下去。最后几朵不动声色盛开着的莲,紫色的,黄色的,与这个叫千花里的地方所有花卉一样,淡定而诱人。在荷塘水面的反光里,我想象那些莲藕种子,圆滚滚地倾泻进千里之外同样大小的荷塘,安静如一群离开母体的胚胎,蜷缩进临时胚胎管。冬天过后,它们回到母体,春分时节抽出第一枚新叶,开出绝美的一朵莲,两朵莲……然后,它们被一双手两双手采下,送进机器,烘干,定格,保持了最美的颜色和姿态。最后,在一注热水里,它们活过来,盛放如初开,释放被定格的所有部分,成为此时此刻我们七个人眼前的这七杯香莲茶。②这是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一道茶。空灵,绝伦。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二道茶,叫“水丹青”。黄昏,五分之四轮月亮照见径山脚下一个叫“径茶”的地方,一位未施脂粉、身着铁锈红中式对襟衫的女孩为我们分茶。没有音乐,没有絮叨,她慢慢地、默默地做着茶,仿佛忘记了我们七个人正眼巴巴盯着她把一小盏抹茶分给我们。但她用茶筅搅动茶沫时,速度极快,手机都无法捕捉。最后,她捻起一枚新牙签,在茶碗里作起了画,一枝梅树,两只飞鸟。大家都说,第一次见。“水丹青”,是古代茶道的一种,自宋代由径山传到日本,又传了回来,让我想起那些辗转千里的莲花种子。我问她,每天都有表演吗?她说,不是表演,是切磋交流,以茶会友。越好的“水丹青”消失得越慢。晚餐时,我共起身三次,舍下无比美味的农家菜,去看隔壁茶桌上那碗“水丹青”,淡了没有,消失了没有。趁四下无人,我拿起牙签,学着她的样子,蘸上深色抹茶,在画上加点梅花。我点了七下,为每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她说,你把屋檐也点成了一树梅花的样子。哦,原来那是屋檐。对于茶道,我懒,便不太喜欢那种正襟危坐、煞有介事,不如一个玻璃杯、一把茶叶、一壶热水,随便一靠、一躺,多简单自在。径山茶道尤其是“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元时期,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等多方面价值,有击茶鼓、设茶席、谢茶等十数道仪式程序,想想都繁复得要命。而此时此刻,径山茶道因为一个朴素的女孩、一群相投的文友、大半轮月亮、我偷偷点上去的梅花,却有一种可亲近之感,觉得它与你是不隔的,它像天空那么深,像大海那么大,但它离你很近。第三道茶,海拔八百米,耗时爬山一个半小时,径山寺的一位年轻法师接待了我们。唐代天宝元年,江苏昆山高僧法钦遵师嘱“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行脚至径山,于喝石岩畔结庐修行,是为径山禅脉开山之祖。南宋嘉定年间,径山寺被钦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并日渐成为儒释道三家精神融汇之处,源远流长。苏东坡与径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临终前作的最后一首诗,就是《答径山琳长老》,参透生死、物我两忘的他两日后便驾鹤西去。此刻,我们坐在法钦、紫柏等大德僧人坐过的地方,坐在“茶圣”陆羽、苏东坡、吴昌硕等坐过的地方,仿佛坐在云海之下、竹海之上。我问眼前为我们泡茶的年轻出家人,是否去过很多庙宇,为什么在这里落脚。他说,也没有去过特别多的地方,但这里静。他说话时,语调很静,③正往茶盏里续着的茶水也如他的语调,没有一丝一毫晃动。我低下头,盯着他刚刚为我续的那盏茶,看到的是一道牵山绕水、缠古绕今、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海,是心海。从径山寺一路逛到千岱山居时,天阴了下来。云雾渐起,翠竹环绕。径山绿茶在一个通透的玻璃杯里,收拢了整个山林,影影绰绰的。记得那个更早的深秋,我回家乡待了十天,刻意体验了一次故乡的“劳作”——我十八岁离开家乡前和离开家乡后均从未做过的事情:和渔民们一起剥虾、补渔网、酿桂花酒,做番薯圆……这所谓的“寻根之路”,让我不由想,家乡还有多少人在从事着古老的劳作呢?如果不离开家乡,作为一个女子,我的人生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大概是这样吧:到海涂上捡海螺蛳、抓弹涂鱼,不会剥虾半小时就手指发白;在海岸边补网,时时向着海平线眺望,右手穿网孔,左手把重叠的部分展开,周而复始,而不会织了两眼网就手痛;在太阳下山后用小铲铲下晒在篾席上的鱿鱼干,然后一家人吃晚饭,然后在灯下继续补网;我应该会有一个皮肤黝黑、酒量惊人的丈夫,他们叫他“酒雕”或“酒刹”。只要没有遭遇不幸,日子虽苦也甜。但我现在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年的女子,笑容里还有最初的一丝纯真和羞涩吗?我们像不像繁复茶道里的那一盏茶,永远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和自由?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径山的每一朵莲花,至死都被定格为盛放的姿势,的确绝美,而人非莲花,还是自然地开放,自然地枯萎,像火一样慢慢暗下去,最后熄灭在土里的好吧?那一晚,我们住在径山稻田中央的一幢民房里。④稻田刚刚收割完,斜阳与它相视而笑,如两位老人。夜深了,茶凉了,民房的主人回家了,狗不叫了。我自国外回来后整整两个月的失眠,终于沦陷在大海般浩瀚的稻秆子气味里。(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中红衣女孩专注做茶、快速搅动茶沫以及纠正我的措辞等细节,表现了她对“水丹青”茶道的熟悉和对我的不满。B.作者偷偷用牙签在“水丹青”上点画梅花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在美好事物上寄寓美好祝愿”的普遍情愫。C.“径山茶宴”繁复的仪式程序让作者对径山茶道产生了疏离的感觉,而“水丹青”又让作者对径山茶道心生亲近之感。D.作者坐在陆羽、苏东坡等历史文化名人坐过的地方,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增强了文章的传统文化韵味。7.下列对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细致地写出茶中香莲花蕊细软的形态,并运用比喻形象地描摹出香莲孤绝自在的姿态,蕴含着作者的赞叹之情。B.句子②中的“递”字写出径山的待客情意;“空灵”“绝伦”之间用逗号隔开,强调了香莲茶带给作者内心的震撼。C.句子③写茶水“没有一丝一毫晃动”,表现了法师倒茶动作的平稳,动作的平稳又能体现法师内心的平静,耐人品味。D.句子④中“斜阳与它相视而笑”营造了稻谷归仓后轻松愉悦的氛围,“如两位老人”则包含夕阳虽好却近黄昏的叹惋。8.山中无海,作者却以“走,去山里看海”为题,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揣摩“海”的多重意蕴。9.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跳转到对回乡经历的回忆与联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A7.D8.①品径山第一、二道茶时,作者感受到茶道的繁复深广如海;②品第三道茶时,作者领悟到径山寺融汇的儒释道精神能涵养宽广沉静的心海;③宿居稻田民房时,大自然的气息浩瀚如海,让作者体验到自然宁静的生存状态。9.①作者的离乡与归乡与前文莲花种子的外运与运回、水丹青茶道的外传与回归形成照应,增强了文章的“寻根”意味;②写家乡的野性自由的生活状态,与茶失去最初的野性和自由相对照,引发对人应有的生存状态的思考,深化主题;③由径山三次品茶转换到对回乡生活的回忆与联想,丰富了文章内容,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对我的不满”理解错误,原文“我问她,每天都有表演吗?”“她说,不是表演,是切磋交流,以茶会友。越好的‘水丹青’消失得越慢。”只是我和小姑娘的正常交流,没有小姑娘对我的不满,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鉴赏分析的能力。D.“夕阳虽好却近黄昏的叹惋”错误,句子④中“如两位老人”的比喻是说画面温馨舒适,平易近人。选项属主观臆断。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标题中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原文对鹅黄色的香莲茶的描写和对“水丹青”茶道的描写可知,“海”的第一个意蕴是指品径山第一、二道茶时作者的感受,“而此时此刻,径山茶道因为一个朴素的女孩、一群相投的文友、大半轮月亮、我偷偷点上去的梅花,却有一种可亲近之感”“像大海那么大,但它离你很近”,作者感受到茶道的繁复深广如海;“第三道茶,海拔八百米,耗时爬山一个半小时,径山寺的一位年轻法师接待了我们”“我低下头,盯着他刚刚为我续的那盏茶,看到的是一道牵山绕水、缠古绕今、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海,是心海”,这里“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是指茶里边包含的径山寺融汇的儒释道精神,可见,“海”的第二个意蕴是指作者品第三道茶时,领悟到的径山寺融汇的儒释道精神能涵养宽广沉静的心海;“那一晚,我们住在径山稻田中央的一幢民房里”“终于沦陷在大海般浩瀚的稻秆子气味里”,“海”的第三个意蕴是指作者宿居稻田民房时,大自然的稻秆子气息浩瀚如海,让作者体验到自然宁静的生存状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本题可从文章内容、文章主题、文体特点三方面作答。文章内容方面,本段中作者的离乡与归乡与前文“午后的阳光照进枯败的荷塘,大部分用来做种的莲藕已经被起出来,去海南过冬了,到了春天,会被运回来,种下去”,莲花种子的外运与运回,“‘水丹青’,是古代茶道的一种,自宋代由径山传到日本,又传了回来”,水丹青茶道的外传与回归形成照应,在内容上增强了文章的“寻根”意味;文章主题方面,原文“我们像不像繁复茶道里的那一盏茶,永远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和自由”,写家乡的野性自由的生活状态,与茶失去最初的野性和自由相对照,是说离乡在外的我就像茶一样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和自由,引发读者对人应有的生存状态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题;文体特点方面,“午后的阳光照进枯败的荷塘,大部分用来做种的莲藕已经被起出来,去海南过冬了,到了春天,会被运回来,种下去”“‘水丹青’,是古代茶道的一种,自宋代由径山传到日本,又传了回来,让我想起那些辗转千里的莲花种子”“我低下头,盯着他刚刚为我续的那盏茶,看到的是一道牵山绕水、缠古绕今、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由径山三次品茶转换到对回乡生活的回忆与联想,丰富了文章内容,外出与回归的中心贯穿文章始终,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公讳崇字元之,烈考长沙文献公,树勋王室。公纨绮而孤,克广前业,激昂成学,荣问日流。弱冠补孝敬挽郎,又制举高第,历佐濮郑,并有声华。入为司刑丞,天授①之际,狱吏峻密,公持法无颇,全活者众。进夏官员外郎、郎中、侍郎。朝廷曰能,逆掌军国。公性仁恕,行简易。虚怀泛爱,而泾渭不杂;真率径尽,而应变无穷。言不厉而教成,政不威而事理。既登邦政,卒乘辑睦。初太夫人在堂,公授职西掖,颇限扃禁,求侍晨昏。优诏既许,寻令还职。公固请以泣,其后剖符江表,敦谕起复。君子曰:忠不忘亲,仁也;哀不违事,义也;让功辞邑,礼也;济代全名,智也。仁以长人,义以和下,礼以安上,智以周身。宜其光辅四帝,轩冕三纪。池台琴筑,优游暮齿。享年七十有一。(摘编自张说《姚文贞公神道碑奉敕撰》)材料二:上欲以姚元之为相,张说疾之,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之,上不纳。又使殿中监姜皎言于上曰:“陛下常欲择河东总管而难其人,臣今得之矣。”问为谁,皎曰:“元之文武全才,真其人也。”上曰:“此张说之意,汝何得面欺!”皎叩头首服,即召元之诣行在,拜以为相。上励精为治,每事访之,元之应答如响,同僚唯诺而已。元之尝奏请序进郎吏,上仰视殿屋,再言之,终不应;元之惧,趋出。罢朝,高力士谏曰:“陛下新总万几宰臣奏事当面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上曰:“朕任元之以庶政,大事当奏闻共议之;郎吏卑秩,乃以烦朕邪!”闻者皆服上识人君之体。张九龄以元之有重望,为上所信任,奏记劝其远谄躁,进纯厚,元之纳其言。新兴王晋坐太平公主逆党伏诛,僚吏皆奔散,惟司功李捴步从,不失在官之礼,仍哭其尸。元之曰:“栾布②之俦也。”擢为尚书郎。元之避开元尊号,复名崇。崇既为相,张说惧,乃潜诣岐王申款。他日崇对于便殿,行微蹇。上问:“有足疾乎?”对曰:“臣有腹心之疾,非足疾也。”上问其故。对曰:“岐王陛下爱弟,张说为辅臣,而密乘车入王家,恐为所误,故忧之。”遂左迁说为相州刺史。(摘编自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卷四十八)【注】①天授:武周朝年号。②栾布:西汉将领,曾为彭越下属,彭越伏诛后,栾布哭祭,刘邦释其罪。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陛下新总A万几B宰臣C奏事D当面E加可否F奈何G一不省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考,多指去世的父亲,与《离骚》“朕皇考曰伯庸”的“考”意思相同。B.“公固请以泣”的“以”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以”意思不同。C.难,认为……很难,与《答司马谏议书》“难壬人”的“难”用法相同。D.响,回声,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响”意思相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帝想任命姚崇为宰相,张说妒贤嫉能,屡次唆使别人在皇帝面前说对姚崇不利的话,但皇帝信任姚崇,始终不为所动,最终任命姚崇为相。B.姚崇在世时,张说与他关系颇为紧张,甚至一度担心他会针对自己,但在姚崇去世后,张说奉皇帝之命撰写姚崇的碑文,却极尽赞美之能事。C.姚崇竭忠尽智为朝廷效力,面对皇帝的垂询能对答如流,上书言事得体,从未让皇帝失望,可以印证张说所撰碑文中“朝廷曰能”这一记载。D.姚崇治理有方,仕途顺利;他品格高尚,仁义礼智兼备,张说认为这是他能够长期在朝廷担任要职,先后辅佐多位皇帝的重要原因。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授之际,狱吏峻密,公持法无颇,全活者众。(2)崇既为相,张说惧,乃潜诣岐王申款。14.张说评价姚崇“言不厉而教成”,材料二中有哪些事实能反映姚崇的这种风格?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C12.C13.(1)天授年间,掌管刑狱的官史执法严厉苛细,姚崇执法没有偏颇,保全救活的人很多。(2)姚崇做宰相后,张说害怕,于是私下拜访岐王表达效忠之意。14.①李捴为伏诛的旧主尽礼致哀,姚崇予以提拔;②张说私下结交岐王,姚崇委婉地劝说皇帝,使张说受到惩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上您刚登基,宰相上奏事情,应该当面明确可行不可行,为何全部都不加审察!“总万几”是动宾结构,B处断开;“宰臣奏事”是主谓结构,D处断开;“当面”是“加可否”的状语,中间不断开;“加可否”是动宾结构,F处断开;“奈何一不省察”是反问句,“一不省察”是反问的具体内容,中间不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A.正确。句意:他去世的父亲是显赫的长沙文献公。/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B.正确。连词,相当于“而”,表递进;连词,表目的。句意:他坚持请求在家,以至于泣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C.错误。意动用法,认为……很难;动词,责难。用法不同。句意:皇上您常想挑选一个能胜任河东总管的人,却因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为难。/责难奸佞小人。D.正确。名词,回声;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句意:姚元之对答快如回声。/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从未让皇帝失望”错,原文姚崇“尝奏请序进郎吏”,皇帝“仰视殿屋,再言之,终不应”,并且对高力士说“朕任元之以庶政,大事当奏闻共议之;郎吏卑秩,乃以烦朕邪!”,可见对姚崇的上奏并不满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峻密”,严厉苛细;“颇”,偏颇;“全活”,保全救活。(2)“潜”,私下,暗中;“诣”,拜访;“申款”,表达效忠之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新兴王晋坐太平公主逆党伏诛,僚吏皆奔散,惟司功李捴步从,不失在官之礼,仍哭其尸”“元之曰:‘栾布之俦也。’擢为尚书郎”,李捴为伏诛的旧主尽礼致哀,姚崇予以提拔;②“崇既为相,张说惧,乃潜诣岐王申款”“他日崇对于便殿,行微蹇。上问:‘有足疾乎?’对曰:‘臣有腹心之疾,非足疾也。’上问其故。对曰:“岐王陛下爱弟,张说为辅臣,而密乘车入王家,恐为所误,故忧之。”遂左迁说为相州刺史”,张说私下结交岐王,姚崇委婉地劝说皇帝,使张说受到惩罚。参考译文:材料一:姚崇字元之,他去世的父亲是显赫的长沙文献公,为朝廷建立功勋。姚崇少年时便失去父亲,但能将家业发扬光大,奋发好学而有所成,美好的声誉日渐传播。二十岁时补授孝敬挽郎,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优秀名次,历任濮、郑等地佐官,都官声良好。入京为司刑丞,天授年间,掌管刑狱的官吏执法严厉苛细,姚崇执法没有偏颇,保全救活的人很多。先后晋升为夏官员外郎、郎中、侍郎。朝廷评价他能干,于是被委任统军治国。姚崇天性仁爱宽和,行为率性而不拘礼节。他胸襟阔大博爱,但原则分明;直率真诚,但随机应变应对如。不用言辞激切而教化自然水到渠成,不用威慑逼压而治理自然井井有条。他掌管军政后,就因势利导,使内外一心。当初他母亲健在时﹐他在中书省任职,苦于宫中禁令繁多,请求辞职回家侍奉母亲。朝廷下诏褒美嘉奖,答应他的请求,但不久又命他回来就职。他坚持请求在家,以至于泣下,于是朝廷让他在江南为官,后来又敦促他尽快回京复职。君子说:忠于朝廷而不忘亲情,是仁;为父母尽哀而不耽误国事,是义;谦让功勋推辞赏邑,是礼;辅佐君王而能保全名节,是智。仁使人修为高深,义能团结下人,礼能与上无争,智能保全自身。难怪他能辅佐四朝天子,任显职三十六年。他晚年在池苑楼台间得享轻歌曼舞,悠游自在。享年七十一岁。材料二:皇上想任命姚元之做宰相,张说妒忌,就让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姚元之,皇上不予采纳。张说又让殿中监姜皎对皇上说:“皇上您常想挑选一个能胜任河东总管的人,却因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为难,我现在想到一个人。”皇上问是谁,姜皎说:“姚元之文武全才,真是一个理想的人选。”皇上说:“你这是张说的授意,你怎敢当面欺骗我!”姜皎叩头认罪,皇上当即在行在召见姚元之,授予他宰相之职。皇上励精图治,常用国事咨询大臣们,姚元之对答快如回声,其他官员只知唯唯诺诺。姚元之曾上奏请求有序给郎官晋职,皇上仰视宫殿屋顶,姚元之两次进言,皇上始终不回应;姚元之疑惧,小步疾行退出。朝会结束后,高力士进谏说:“皇上您刚登基,宰相上奏事情,应该当面明确可行不可行,为何全部都不加审察!”皇上说:“我让姚元之总揽政务,国家大事才应当上奏给朝廷共同商议;郎官晋升这样的低级事务,竟然也要拿来烦我吗?”听说此事的人都佩服皇上能认识到君王处理事情的总的原则。张九龄因为姚元之享有崇高声望,被皇上信任,向他进言,劝他远离谄媚浮躁的小人,向朝廷举荐纯良忠厚之人,姚元之采纳了他的意见。新兴王李晋因是太平公主谋逆的同党,被处死刑,他的属官属吏都奔走逃散,只有司功李捴一人徒步跟随在他身边,没有改变当属官时的礼节,并在李晋被行刑后面对故主的尸体放声痛哭。姚元之说;“这是栾布一类的人啊。”提拔他做尚书郎。姚元之为避唐玄宗“开元”的尊号之讳,又改名为“崇”。姚崇做宰相后,张说害怕,于是私下拜访岐王表达投靠效力之意。有一天,姚崇在便殿回答皇上提问,走路稍微有点跛脚,皇上问;“你腿脚有病吗?”他回答说:“我是心里有病,不是脚上有病。”皇上问究竟何故,姚崇回答说;“岐王是皇上您宠爱的弟弟,张说是辅弼的大臣,却秘密乘车进入岐王的家,我害怕岐王被他误导,所以对这件事感到担忧。于是朝廷将张说贬为相州刺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游修觉寺[注]杜甫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注]杜甫于上元元年暂居成都浣花溪畔,此后几年间,他先后游览成都附近的山水寺院。修觉寺,在四川新津县的游览胜地修觉山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起笔点题,勾勒出修觉寺的总体风貌,“野”“幽”二字凸显此处的清静。B.颔联在表达游寺喜悦的同时,也为自己颇负诗才、作诗有如神助而感到自得。C.“川云自去留”写江上流云无心,与陶渊明诗句“云无心以出岫”境界相近。D.本诗以游踪为序,移步换景,首联由远到近,颈联由近及远,画面层次分明。16.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中的“愁”的缘由。【答案】15.B16.①暮色降临,结束游玩离开山间美景,心中留恋不舍。②不能像山鸟那样栖居禅境,终将回归世俗,内心怅然失落。③倦鸟归林,而诗人难回故园,心怀羁旅之思。【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为自己颇负诗才、作诗有如神助而感到自得”错误,曲解诗意,联系上下联内容可知,“诗应有神助”并非自夸能诗,而是说修觉山中的胜境能激发诗兴。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①联系整首诗来看,前面所写均为因赏景而生的愉悦之情,结尾说“暮归愁”,显然,这愁的最直接的缘由是留恋山中美景而不舍离去。②所游为山寺,颈联“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语带禅机,尾联又以“禅枝”点出禅意,“愁”隐含了在暂得禅机之后又不得不回归世俗的失落之情。③联系诗人漂泊西南的处境,可以理解出尾联使用了古诗惯用的反衬手法,即以鸟有安栖之所反衬自己暮年漂泊,诗人心中自然凄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刚看小说时,看到主人公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的凄凉境况,于是想起了杜甫《登岳阳楼》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2)小明给同学小华辅导数学,小华进步很快,期末考试时分数居然超过了小明,小明也不气恼,他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自嘲。(3)古典诗词中,“虎”既可以象征力量与勇猛,也可以用来表现环境的凶险,如“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亲朋无一字②.老病有孤舟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金戈铁马⑥.气吞万里如虎(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瑟”“鸾”“列”“戈”“避”。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想起被饲养玩弄在卖鸟人手中的神色凄惨羽毛焦黄的黄鹂。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诗的妙处。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18.两处“是的”看似可有可无,实则颇具匠心,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仿照画线句,以植物为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修辞贴切,表达流畅。【答案】18.①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黄鹂喜爱和理解之情;②加强语气,突出强调湖光山色令黄鹂之美达到极致;③运用口语,拉近与读者距离,引发读者共鸣;④段首反复,有反复咏叹、回环往复之效果。19.示例一;桃绽初春,荷曳盛夏,菊映深秋,梅傲寒冬,(这就是它们的极致)。示例二;桃隐山寺,兰生幽涧,松立崖侧,柳临水岸,(这就是它们的极致)。【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效果的能力。①上段说“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诗的妙处”,这两处“是的”是直抒胸臆,是直接表达江南环境适合黄鹂生活的看法,并且带着惊喜之感,抒发作者对黄鹂喜爱和理解之情;②“是的”表示肯定,加强语气,第一处强调江南“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乍雨乍晴的天气”让“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突出强调湖光山色令黄鹂之美达到极致;③两个“是的”都是口语,运用口语便于拉近与读者距离,引发读者共鸣;④两个“是的”都处于段首位置,引领后面的内容,而且分别处于第三段和四段段首,这样段首反复,有反复咏叹、回环往复之效果。【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要从内容、格式和手法等方面与被仿句尽量相似。内容上看,被仿句写是动物,分别写了虎、鱼、驼、雁四种动物,并为它们配置了合适的环境,如虎对应“深山”,鱼对应“潭底”,驼对应“大漠”,雁对应“长空”;此外动词的运用也符合动物特点,如虎运用“啸”,鱼运用“游”,驼运用“走”,雁运用“排”。格式和修辞上看,四个句子都是主谓宾结构,并且都是四字句,简洁凝练,构成排比。本题要求“以植物为主体”,要注意四种植物最好可以反映不同季节,如选桃、荷、菊、梅;或者四种植物有其它关联,如梅兰竹菊。然后为它们培植合适的季节或环境;格式上也运用主谓宾结构的四字句,与被仿句尽量相似。(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社恐”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中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提起“社恐”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北欧,比如芬兰人在寒冷的公交车站排队,每人精准相隔两米。北欧人的“社恐”本质上是自我独立意识,是一种主动选择。与北欧不同,日本社会中的“社恐”则更多源于社会压力。老一辈人上班谨小慎微,下班后还要跟各种人打交道:①健谈的邻居、话痨的司机、热情的商场店员……②各种社交场合,每个人要花大力气“读空气”③,努力维护和谐的气氛。这些场景直接触发日本年轻人的疲惫和恐惧。他们主动为自己贴上“社恐”标签,从大量社交生活中抽身,A。中国“社恐”流行的原因则具有综合性,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亲密度下降。与父母一辈拼命赚钱、B相比,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幸福。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同时也更加具有竞争性——④工作中的压力和激烈的攀比竞争,不少年轻人感到疲惫,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社交场合抽身。虽然“社恐”是一种个体的自由选择,但在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都鼓励“关注自我”的同时,年轻人也应该主动地融入社会,把自己从心灵“内卷”当中拯救出来,体验真实而丰富的人生。20.下列有关文中标点符号用法和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冒号表解释说明,对前文“打交道”的对象进行具体的阐述。B.②处省略号表列举的省略,表明社交的对象很多,突出了社交活动之多。C.③处引号表特殊含义,“读空气”指根据现场的气氛和状况来采取合适言行。D.④处破折号表语意的转折,从中国充满活力的正面论述转向不利一面。21.请在文中横线处按要求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A.补写一个成语:_______B.补写语句:_______(不超过15字)2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予以修改。【答案】20.D21.①.独来独往/离群索居②.为了家庭牺牲自己22.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增强(提高),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或“人际”)亲密度下降。【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破折号此处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进一步概括“从大量社交生活中抽身”,指与社交圈拉开距离,可填“独来独往”“离群索居”。独来独往:独身往来,不与人为伍;比喻事事不与人相同。离群索居: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独的人。②此处和“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幸福”为对比关系,结合“拼命赚钱”可知他们重视家庭,应填“为了家庭牺牲自己”。【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独立意识”与“增加”搭配不当,可把“增加”改为“增强”或“提高”;第二处:“人与人之间的”与“人际”语意重复,可去掉一个。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做出判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科技进步便于作出正确判断身处21世纪,科技浪潮澎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普及,助力信息知识快速传播;人工智能应用,便利知识的迅捷获取,拓宽了多元信息知识渠道,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以做出判断。反之,笔者认为,这恰恰利于我们更容易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科技进步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做出判断所需要的依据快速进入脑中,便于我们快速精确做出判断。所谓的“判断”不仅仅是口言“对”或“错”,而是要基于真实的事实依据,做出正确且符合道德基石的价值判断。今年夏季,极端天气多发,一则“韦神为河南洪灾捐巨款”的新闻冲上热搜,占据我们的注意力,但此则新闻的真假却值得我们去判断。随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及韦神家人通过社交媒体澄清事实,正是互联网等信息知识工具的普及,我们知道了信息真相,才成功做出这是一条假消息的判断。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令我们迅速做出反应,并根据多方事实,更简单地作出判断,而不必被囿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被网络谣言误导。信息时代,获取知识更加多元,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更加助力探索发现这个世界,并做出合理分析判断。不久前,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ChatGPT的问世引起世人关注,与此同时,文心一言的出现也同样令人惊异。通过这些现代工具,在高考填报志愿,寻找工作岗位,旅游住宿出行等等生活、学习与工作方面,我们了解获取的知识更多,并将这些信息与我们个人进行筛选匹配,方便我们做出适合与否的判断。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办法获取这些相关方面的知识,我们将会像无厘头的羊一般不断乱撞踩坑,难以做出判断,更别提正确的判断。知道的越来越多,将助力我们对身边附近事物做出简易便利的判断。知道的越来越多,还会不断提升我们的思维深度与高度,从而助力我们做出判断。张雪峰,作为知名的教育辅导人,在高考填报等方面掌握一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天然沙子开采权招标合同2篇
- 2024年影视作品制片与发行合同
- 2024年二手房交易合同示范3篇
- 2024年度企业间欠款分期偿还专项服务合同书3篇
- 2024年度营业员招聘与选拔流程合同3篇
- 2024医院职工聘用合同
- 2024年度三方合伙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项目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工程合同管理及招投标实训实操课程合作合同2篇
- 吉林师范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教育招生代理协作合同样本
- 【绿色物流背景下戴尔公司逆向物流发展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11000字(论文)】
- 环卫保洁管理机构设置
- 数字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
- 统计基础知识(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改革开放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国药科大学
- 【肿瘤标志物不同检验方式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报告5000字(论文)】
-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评价与发展研究
- 游戏综合YY频道设计模板
- 2023年阻碍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 城市亮化高空作业及安全措施施工方案
- 实验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