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_第1页
1观潮 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_第2页
1观潮 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_第3页
1观潮 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_第4页
1观潮 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观潮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1观潮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潮》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一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借景抒情的写景散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文章第1自然段用“天下奇观”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紧接着,作者并不是马上就写大潮如何汹涌澎湃,而是从观潮的时间和地理位置入手,对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进行了描写。“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江边的镇海古塔,若隐若现的云雾中的小山"展示的是一种静态的画面,引发了人们无限想象,“人山人海的海堤”、“等着、盼着"则酝酿着一种热切的情绪,为后面大潮的出现做好了铺垫,营造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气氛。

文章的题目虽然叫《观潮》,但是第3、4自然段作者在描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中,也是不见其形,先闻其声,无论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还是“响声越来越大”,以及到最后的“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都是在借助声音烘托潮来时的汹涌气势。而在这两个自然段中,作者由远及近地描写了大潮动态的变化,也就是作者看到的景象,如: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同时借助视觉和听觉穿插的写法,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写得淋漓尽致,使人们头脑中有很强的画面感,可见,题目中的“观"不仅仅是看到的情形,还有听到的,甚至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是否还能发挥想象还有闻到什么、想到什么等等。

第5自然段,当“潮头奔腾西去”的时候,江面依然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可见大潮来势汹涌,无比壮观。

课文配了一幅插图,呈现的是波推浪涌、横贯江面、浩浩荡荡的钱塘江大潮,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另外,因为作者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时候调动了视、听等多种感官,而这一单元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又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那么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教师也可以利用视频、音频等各种资料,建立学生头脑中的画面,使其画面更加丰富且具有立体感。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而且在三年级下册的时候初步尝试了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但是观赏潮水,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如果仅凭文字的描摹去展开想象,对于学生难度较大,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也很难深刻地感受到。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教会学生想象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描写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3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文章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培养思维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难点

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约5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教师:“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你们有人去过钱塘江观潮吗?结合你们所查到的资料,谁能介绍一下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钱塘大潮的雄奇。

板书课题:观潮

(二)学生学习活动

1.交流自己的想法感受以及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可以结合课前准备的材料或者是课后资料袋)

2.齐读课题

潮:受了日月的引力而形成的周期性水文现象。潮汐是水体受到天体(主要是月亮和地球)引力作用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周期性运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地球、太阳和月球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形成合力,易形成大潮。中秋前后,不但它们的位置连起来恰好接近直线,而且这时又是一年中地球比较接近太阳的时候,所以秋潮较大,这也是一般的自然现象。

【设计意图】利用课后资料袋,以聊天谈话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为后面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约20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观呢?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

(1)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大堤(dī)笼罩(lǒng)逐渐(zhú)踮(diǎn)着脚

霎(shà)时

(2)出示词语,在词语中识字:

盐官镇屹立昂首东望顿时人声鼎沸横贯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余波霎时

(3)对易错字进行指导

顿:左边第四笔是竖提

震:与振的区别【振:振动(机械振动)摇动、挥动、奋起震:震动(自然现象,特指地震)、情绪激动】

罩:上面是变形的“四”,下面是卓越的卓

逐:里面不要加点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昂首:指仰着头。(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做一做昂首的动作)

人声鼎沸:

“鼎"是古代烹煮事物的器物,后来成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沸”是指锅里的水煮开了,人声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闷雷滚动:一轮接一轮地连续不断进行。

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5)归类识字

相同部首:雨字头:震、霎(“雨"字就是刻画的从天上往下掉了几个滴,天下往下掉的水滴就是下雨。所以,雨字头的汉字大都与天气有关)

三点水:潮、滚、渐(带有三点水的偏旁的字,其含义基本和水有关系)

(二)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不认识的字标出来

2.给课文中的生字注音

3.正确朗读词语,在词语中识字

4.小组合作交流词语的意思

5.在写字本上书写易错字

6.将生字新词带到课文里,同桌互读课文

【设计意图】中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努力发展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师对易错字词进行点拨即可,在识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环节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15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教师:出声读课文,尝试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出示句子: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2.引导学生思考:钱塘江大潮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

3.板书书写

4.指导学生按照观潮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二)学生学习活动

1.再读课文,画出文章中心句。

2.找出钱塘江大潮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给课文分段,概括每段写的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理清写作顺序,梳理出课文的层次,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后面想象画面做好铺垫。

第2课时

环节一:复习回顾,深入走进文本(2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并且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深入走进文本,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美丽。

2.书写板书

(二)学生学习活动

1.齐读课题

2.回忆文章的写作顺序

【设计意图】以复习回顾导入,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

环节二:以“观"入手想象画面(25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提示:请学生默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画批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然后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说一说你的脑海中分别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内容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2)组织小组四人进行合作交流

2.想象画面,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具体景物、关键词句、音视频等展开想象,随机点拨,总结学法。

第一幅图:潮前平静图(第2自然段)

教师:

1.“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2.作者登上了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学生全画出来,边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边想象含有这些景物的画面。

学生:圈画出“江面"、“古塔”、“中山亭"、“潮台”、“小山"、“云雾”、“人"等。

教师点拨:依据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想象画面,让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学生: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把潮来前江面平静、开阔的特点读出来,教师指导朗读:平静舒缓,教师示范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具体景物江面、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等去想象画面的方法。

第二幅图:潮来汹涌图(第3、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从文中摘录关键词句,完成表格,然后小组交流。

2.根据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从声音、景象、人们的反应等多角度,引导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感受大潮的汹涌壮观。

3.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想象画面。

交流要点一:“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①闷雷滚动(可以启发学生联系听雷声的生活经验,想象潮来时的声音)

②沸腾是怎样的?教师:怎么沸腾的,你脑海里有画面吗?请展开想象(学生想象: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同时教师指导朗读。

交流要点二:“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理解:①“横卧”与“横贯"的区别,横卧是静态的,贯是动态的,有一定速度的。

②逐渐拉长,变粗:体会过程中的动态画面,展开想象,让头脑中的画面动起来。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脑海中的画面描述出来吗?

交流要点三:“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①“两丈"有多高?可以引导学生查一查,借助一些直观事物去理解。

②“水墙”结合实际生活中见到的墙想象水墙什么样子?

③“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如同山崩地裂”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者是音频让学生想象潮来时的雄伟壮观。

同学们,此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指导朗读:带着激动的感情读。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指导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比赛,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

朗读方式: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品读重点词句、借助音视频等方式去营造情境,展开想象。

第三幅图:潮后奔腾西去图(第5自然段)

教师: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去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用上面学习到的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展开想象。

第四幅图:人山人海图

作者除了对潮水的描写之外,还对什么进行了描写?学生画出描写观潮人的句子,想象人们当时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等。

如果你就在现场,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站在游人的角度去展开想象,拓宽自己的思维。

(二)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默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示

2.小组内进行交流学习(选择印象最深的内容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分享(重在想象的方法)

【设计意图】从课后思考题入手,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环节三:赏读诗词,总结学法(6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出示诗句:

一年一度,潮来潮去,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