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东方文化的共同基因、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等构成了“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现实文化基础。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包括部分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东方文化具有一些共性,如儒、佛、道的“遗传基因”。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丝绸之路绵延两千多年,运送的是中国的丝绸瓷器,带去的是贸易货物,传播的是友谊和文化,没有战争和侵略,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和平特征。东方文化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可以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的突破口,增进共建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尽管东西方之间在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国情上存在不同,在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异,但这并不代表人性和人心的不同。从根本上说,东西方文化是息息相通的,都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相同的合理内核,比如都认为和平和守信是应该遵守的人类美德。“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有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并存,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延续至今,必定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容易导致误解和摩擦,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我国边疆地区与其他国家在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共同渊源是我们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文明对话的优势,但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成为障碍。地理环境影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影响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影响文化。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是典型的依靠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崇尚整体稳定,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都作为个人应该融入的对象,即“天人合一”。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多处于沿海地带,活动范围和劳动产品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喜欢贸易交换、向外探索和扩张,崇尚个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都作为个人面对的、应该征服的对象。西方文化扩张和征服的特点及其国家利益的驱动,以及部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偏见根深蒂固,使一些西方国家无法正确看待“一带一路”倡议。部分西方国家多年来一直抹黑“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成为沟通不同文化、宗教、文明的纽带。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让各国人民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才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正确途径。“一带一路”实施中既要注重物质流通关节点的建设,也要注重精神文化交流关节点的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其实最关键的是人的活动。这些人到达哪里,他们就会将其思想、精神和信仰带到哪里。特别是我国边疆地区,诸多少数民族与“一带一路”中的各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似的民俗风情、相近的文化传统。这些少数民族群众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要继续支持相关部门做好思想和文化的挖掘、阐释工作,做好爱国宗教界、文化界人士的培养、团结和教育工作,将承载这些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成为文化交流的关节点。要注重在与“一带一路”上的不同地缘板块、不同利益诉求、不同生活方式和习俗的接触与互动中,发挥软实力的润滑和沟通作用,释放正能量,消解负能量。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吸引力在于,它既包括中国产品,更包括中国理念及中华文明。今天的“一带一路”更要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思想。我们在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我们需要把这种文化认同传播出去,充分发挥中国“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媒体是文明对话最直接的渠道。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对外传播的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的交流合作。不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媒体发展需要搭建平台,增加专业人员,更新传播技术。中国可在平台搭建、人员培训、技术援建、内容提供方面有更积极的作为使中国元素、中国视角融入当地媒体的内容中。鉴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我们应将互联网作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点突破口,在内容和形式上根据互联网的特性量身打造,适应当地用户需求,争取影响年轻一代。此外,还可本着开放包容的精神,促进国际组织的多边对话、政府机构的双边对话、非政府组织的民间对话、智库的“二轨”对话等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对话。(摘编自王眉《文化视域下“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新路径》)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国情的影响,东西方文化和人心有着明显不同但各自有其存在的合理内核。B.重视农业的中华文明把个人融入自然和他人中,而源于海洋的古希腊文明把个人隔绝于自然和他人外。C.“一带一路”成为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矛盾的正确途径。D.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媒体发展需要,我国可在搭建平台、人员培训、技术援建等方面提供支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应借鉴古丝绸之路,在进行货物贸易时也传播中华文化,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B.我国边疆地区是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文明对话的关节点,要发挥少数民族群众在建设“一带一路”中的生力军作用。C.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争和侵略,而是瓷器、丝绸等货物和善意、友谊、和平守信等共同价值观的传播。D.我国在互联网传播中融入中国元素,就会吸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年轻一代认可“一带一路”,并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B.在已经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C.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D.加大支持“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落实绿色投资原则,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4.原文第二、三段中使用“大走廊”“纽带”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5.如何从文化的角度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请根据文本概括。〖答案〗1.D2.D3.B4.这两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带一路”在沟通不同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的作用,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大走廊”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一种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以面对因风格各异而产生的文明形态、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挑战。“纽带”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全球互联互通,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日益深入,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商合作、共建项目,共享红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5.①注重精神文化交流关节点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加强媒体自身对外传播的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的交流合作。③展开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对话,让“一带一路”成为沟通不同文化、宗教、文明的纽带。〖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东西方文化和人心有着明显不同,但各自有其存在合理内核”理解不当。原文说的是“尽管……但这并不代表人性和人心的不同”“都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相同的合理内核”。B.“古希腊文明把个人隔绝于自然和他人外”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古希腊文明“崇尚个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都作为个人面对的、应该征服的对象”,把自然和他人当做“面对的、征服的对象”并不意味着“隔绝于自然和他人外”。C.主客体颠倒,原文说的是“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才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正确途径”。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融入中国元素,就会……”说法绝对化,还需要其他条件,原文说的是“在内容和形式上根据互联网的特性量身打造,适应当地用户需求,争取影响年轻一代”。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四段观点是“注重精神文化交流关节点的建设”。A.是经济发展方面;B.是文化艺术方面,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C.是科技发展方面;D.是绿色生态方面。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作用、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先理解词语含义:“走廊”的含义是建筑物之间其连接作用的长廊,比喻连接两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第二段中的“大走廊”是指我们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连接加入“一带一路”的国与国之间经济的纽带。同时,因为涉及到的国家有四种文明,语言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延续至今,必定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面对因风格各异而产生的文明形态、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挑战,“大走廊”还应该成为“沟通不同文化、宗教、文明的纽带”,“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让各国人民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才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正确途径”。由此可见,“大走廊”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一种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以面对因风格各异而产生的文明形态、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挑战。再看“纽带”的含义,前面说“一带一路”涉及的几十个国家文明、文化有差异,东西方文明的生存方式、思维习惯、文化等更是不同,“西方文化扩张和征服的特点及其国家利益的驱动,以及部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偏见根深蒂固,使一些西方国家无法正确看待‘一带一路’倡议。部分西方国家多年来一直抹黑‘一带一路’倡议”,因而“‘一带一路’成为沟通不同文化、宗教、文明的纽带”,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让各国人民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可见“纽带”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全球互联互通,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日益深入,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商合作、共建项目,共享红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走廊”和“纽带”都具有比喻义,均起到沟通、连接的作用,这两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带一路”在沟通不同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的作用,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由“‘一带一路’实施中既要注重物质流通关节点的建设,也要注重精神文化交流关节点的建设”“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我们需要把这种文化认同传播出去,充分发挥中国‘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知,注重精神文化交流关节点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由“媒体是文明对话最直接的渠道。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对外传播的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的交流合作”可知,加强媒体自身对外传播的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的交流合作。③由“中国可在平台搭建、人员培训、技术援建、内容提供方面有更积极的作为使中国元素、中国视角融入当地媒体的内容中”“我们应将互联网作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点突破口,在内容和形式上根据互联网的特性量身打造,适应当地用户需求,争取影响年轻一代”“还可本着开放包容的精神,促进国际组织的多边对话、政府机构的双边对话、非政府组织的民间对话、智库的‘二轨’对话等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对话”可知,展开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对话,让“一带一路”成为沟通不同文化、宗教、文明的纽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十多个巴金“走罢,这儿不是我们立足的地方。”大家这样嚷着。各人把身边的一个小包袱挂在一只膀子上,另一只手里提了一点东西,陆续走出了那个茅棚,并没有一点留恋。在一条狭小的土路上,他们大步走着,人数是五十多个。天是个阴天,从昨夜就刮起北风,也有人想到会落雪。但是他们不能够再在这个村庄里住下去了。这行程并不是最近几天里才开始的:半年前洪水淹没了他们的故乡,冲去了这一年的收获;过后大兵又经过那村庄,带走了剩下的一些东西,烧掉了一些房屋。每个人只剩了几件衣服,两只空手,一条性命。于是他们含着眼泪离开了故乡,这村庄在从前曾经被他们大家当作父母般地热爱过。他们就这样走上了漂泊的路途。他们经过了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一座山又一座山,在破陋的茅棚里,在草枯了的原野上,在叶子整夜战抖的树林中,拾了大堆的枯叶铺在地上,卸下了小包袱,拿出可以当作被褥的东西裹住了身子,就这样地度过了寒冷的夜,一夜,两夜……夜晚永远是寒冷的,周围的一切也都是;温暖的只有他们的心,但是渐渐的心也有点儿冷了。“歇歇罢,住下来罢!”每个人的心里都叫出来这样的呼声。没有一个人是例外。然而有几个人却说了:“走罢,再往前面走罢!”这也是众人的呼声,他们由一条蜿蜒的土路渐渐地转到山坡上去。路是曲折的。天依旧阴沉着,风刮得更急,空中飞扬着砂石。五十多岁的张公公两次在山坡上滑倒了,他躺在路上,弯着身子,喘着气,花白胡须上粘了唾涎,尘土盖满了他的瘦脸,眼睛半开着,眼光失神地望着天空。一些人停了脚步围着来看他,帮小王把他扶起来。小王扶着他慢慢地往前面走,他们两个人便落在了队伍后面。他们依旧吃力地在蜿蜒的山路上走着,成了一根曲折的长线。人数是五十多个。雪花开始在空中飞舞,飘到了一些人的脸上、手上。“落雪了!”大家吃惊地叫着。无数白色细点弥漫在空中,渐渐地就成了白茫茫的一片,像有什么人撕碎了几床破棉絮从上面撒下来一般。下山的路本来是比较容易走的,然而路面已经湿了,后来就成了泥泞,雪垫起来把满山都染成了白色,树木也盖上了雪花。周围是静悄悄的,没有别的行人,望过去前面白皑皑的一片,山脚下有些人家也被雪掩盖了,只有一条小河还在发亮。他们口里嘘着气,用手拂拭脸上的雪花,时时把红肿的手放在嘴唇边吐热气来使它们暖和。他们只管往前面走,没有吵闹的声音,两三个人紧紧靠在一起,或者一个紧跟着一个,这样成了一个长列,在白的雪地上慢慢地走着。天空更加暗淡,夜在张开它的网罗。前面是森林,天完全黑了,小孩的哭声打破了众人的沉默,“火,火!亮!……”先是一个孩子的声音,接着许多人在叫。但是火柴被雨和雪弄湿了,“走罢,我们走快点,没有亮也要走!”一个雄壮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来,那是铁匠冯六的声音,这个高大的壮年汉子,他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好。”两三个人答应着,以后就不作声了,然而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起了同样的回应:“走罢。”“看,前面不是灯光?快走!”铁匠冯六的声音又响起来,依旧是十分雄壮,压倒了风和雪。“是啊,灯光!”每个人在心里应道。然而在前面并没有灯光。在队伍后面的张公公已经不咳嗽了,也没人注意他。小王和红鼻陈三两个人挟着他走。“我走不动了!歇歇罢。灯光,为什么灯光就没有了?”木匠阿四哀求似地叫道。铁匠冯六把头抬起来望着顶上露出的一段天空,天空是深沉的,黑暗的。一些白的雪花在他的头上飞舞,冷冰冰地落在他的脸上。“走啦,大家在一块儿,五十多个,还怕什么?我们有的是力气!”那些人差不多说出了同样的话。“那么我们就走罢!”铁匠冯六用坚决的声音说。过了好一会儿他又加一句:“我相信夜就要完了。”在他们的周围依旧是黑暗的夜。“走啦!”铁匠冯六用了全身的力量在跟疲倦斗争,他粗暴地叫起来。“赶快走,前面就是村庄了!”其实村庄是在他的心里。那里照耀着阳光,许多人唱着歌在田地上、在店铺里劳动。他走进一家铁匠铺,拿起一个大铁锤,向着一块炙热的红铁打下去,好家伙!火花四面溅……赶快走,赶快走,不到死,不罢休。我们有的是胆量,我们有的是力气……他用了粗暴的声音和山歌的调子唱出这几句话,他觉得身子比先前轻松了些。小王和红鼻陈三两个接着唱起来,几个孩子也唱了,后来大部分的人都唱了。大家都感觉到这时候从什么地方来了一股热气。他们忘了黑暗,忘了困苦,忘了疲倦。他们永远唱着刚刚产生的简单的歌……于是天亮了。没有风。树林留在后面。在他们的眼前是一片白皑皑的田地,雪在地上发光。一个美丽的村庄躺在他们的脚下。一些人家的屋顶上冒出了灰黑的烟,从雪堆里冒出来直往上爬。另一些人家里送出了雄鸡的啼声,他们望着这个村庄叹了一口气,淌出眼泪来了。铁匠冯六望着那个村庄,眼睛里发出光来。他回过头来捏紧拳头,用眼睛计数了同伴的数目,安慰地自语道:“还是五十多个,有手,有脚,有胆量,有力气。”于是他微笑地对他们说:“我们快往前面走罢,村庄就在面前了。”1932年冬在上海(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十多个“陆续走出了那个茅棚,并没有一点留恋”,体现了他们离开时的心情是决然的,在这里他们已经无法生存。B.在漂泊之中,众人的心绪复杂而矛盾。一方面,他们因为身心疲惫,想要停歇;另一方面,他们被现实所迫,不得不继续一直往前走。C.铁匠冯六是五十多个的精神领袖,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总在人们濒临绝望的时候用鼓舞的话给人带去希望,虽然有时甚至是谎言,D.铁匠冯六心中的村庄“照耀着阳光,许多人唱着歌在田地上、在店铺里劳动”,这不仅是他向往的村庄的样子,而且是他向往的生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下山途中,众人看到了“前面白皑皑的一片”以及“一条小河还在发亮”,在艰难行走之时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暗示着前途的光明。B.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内心与现实的矛盾,如人们想着看到了灯光,然而前面并没有灯光。这种反差更加凸显了环境的恶劣。C.虽然饥饿和寒冷时刻威胁着五十多个生命,但作者仍让他们不断行走,这不是因为他们身体强悍与善于忍耐,而是精神上的强健与不息D.小说特意整体虚化了人物形象的刻画,忽略了复杂情节的打造,但五十多个顶风冒雪、携手搀扶行走的场景跃然纸上,令人动容。8.小说在叙写中多次强调“五十多个”,请分析其用意。9.巴金曾说:“我虽然不曾给当时的读者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可是我相信;往前进,就不会灭亡”“一直往前进,就会找到出路,见到光明”。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情节发展推动主题的呈现的。〖答案〗6.C7.A8.①多次强调“五十多个”,反复照应标题。②“五十多个”象征精神上的探索前行,是对人民不屈精神的企盼。③“五十多个”是寄托着作者寓意的数字,凸显出全国各民族团结前行的精神气概。9.①小说设计了五十多个人在狭小的土路、蜿蜒的山路、泥泞的下山路和黑暗的森林路四种情景中,从没有目的地的不停跋涉探索前行,到“一个美丽的村庄躺在他们的脚下”,村庄里“送出了雄鸡的啼声”。通过这样的情节设计,表明“往前进,就不会灭亡”。②小说中,五十多个在艰难行走,环境恶劣,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但在“是否继续前行”的问题上,他们选择了继续前行,通过五十多个的行动呈现“一直往前进,就会找到出路﹐见到光明”的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铁匠冯……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错,铁匠冯六并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五十多个”。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暗示着前途的光明”有误。此处的环境是恶劣的,预示着往前行走的艰难。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多次强调“五十多个”的用意,可以从情节结构和主题两个角度思考。①从结构上看,小说标题就是“五十多个”,多次强调“五十多个”,反复照应标题。②从象征意义和主题上看,小说描写了“五十多个”人在家乡遭灾之后,毅然离开无法再继续居住的家乡,踏上了漂泊之路。他们要寻找一个适合他们居住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他们的精神目标和支柱。行走途中他们经历了许多艰难,比如四十多岁的张公公跌倒,被小王和红鼻陈三搀扶着继续走;他们遇到下雪,路途更加泥泞难行;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无望,木匠阿四就曾经想要停下来歇一歇;他们也有精神的领袖,就是铁匠冯六,他雄壮的呼喊得到了这“五十多个”的内心的响应。很明显,这“五十多个”象征的正是精神上的探索前行,结合写作时间“1932年冬在上海”可知,当时的中国处境与小说中的环境一样,黑暗,曲折,泥泞,没有光亮,但这“五十多个”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作者借此表达了作者对人民不屈精神的企盼。③“五十多个”表明是一群人,这个数字寄托着作者寓意,代表着全国各民族团结前行的精神气概。【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情节发展和主题的能力。①小说中这“五十多个”离开了家乡,开始漂泊,他们开始并没有目标,只是觉得应该往前走,他们先是“在一条狭小的土路上”走,后来“他们由一条蜿蜒的土路渐渐地转到山坡上去。路是曲折的”,再后来下了雪,“下山的路本来是比较容易走的,然而路面已经湿了,后来就成了泥泞”,他们还走过“在他们的周围依旧是黑暗的夜”的森林,但他们从没有停止前行,最后“一个美丽的村庄躺在他们的脚下。一些人家的屋顶上冒出了灰黑的烟,从雪堆里冒出来直往上爬。另一些人家里送出了雄鸡的啼声”。通过这样的情节设计,表明“往前进,就不会灭亡”。②小说中,五十多个在艰难行走,环境恶劣,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但在“是否继续前行”的问题上,他们选择了继续前行。比如在森林中他们只能“拿出可以当作被褥的东西裹住了身子,就这样地度过了寒冷的夜,一夜,两夜”,有人心里想要歇一歇,但是“有几个人却说了:‘走罢,再往前面走罢!’这也是众人的呼声”;在黑暗的森林中,铁匠冯六用雄壮的声音鼓励大家“走罢,我们走快点,没有亮也要走!”,大家在心里也都起了同样的回声:“走罢。”;木匠阿四哀求“歇歇吧”,冯六还是说“走啦,大家在一块儿,五十多个,还怕什么?我们有的是力气!”“那些人差不多说出了同样的话”;后来冯六用了粗暴的声音和山歌的调子唱出“赶快走,赶快走,不到死,不罢休。我们有的是胆量,我们有的是力气……”,人们都跟着唱。最终他们找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小说通过五十多个的行动呈现“一直往前进,就会找到出路﹐见到光明”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冬,十二月,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春,三月,除关,无用传。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帝从之,令民入粟于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上复从其言,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染盛,皇后亲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材料二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使天下人A入粟B于边C以受爵D免罪E不过F三岁G塞下之粟H必多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以除罪”与《陈情表》“除臣洗马”中的“除”字含义不同。B.“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与《促织》“窃发盆”中的“窃”字含义不同。C.“二月,甲寅”与《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时间用法相同。D.“其于劝农之道未备”与《劝学》“劝学”中的“劝”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晁错认为圣明的君王能够让百姓丰衣足食的原因,在于引领民众生产,进而获得富足。B.百姓通过缴纳粮食来获得爵位,晁错提倡将爵位的等级提至更高,边境粮食才会充足。C.晁错高瞻远瞩,统筹规划,他既重视农业生产,又重视减轻赋税,从而贮备了大量的粮食。D.文帝强调要免除田地的租税,激励农业发展,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来实现农商没有分别。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2)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14.请结合材料,分析晁错上奏时运用的论证方法。〖答案〗10.CEG11.C12.D13.(1)粮食,是民众耕种,生长在田地却不会匮乏。(2)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慈母也不能保全她的孩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14.①举例论证:以圣明君主在位,民众不会挨饿受冻为例,强化了“君主应为民众开辟生财之道”的道理。②对比论证:将“缴纳粮食"和“拥有战马所获得的优待”进行对比,顺势提出了纳粮的重要性。③因果论证: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最终实现不向农民收租税,这样会使百姓更加勤勉务农。〖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天下民众将粮食输送到边境,来换取爵位免除罪名,那么不到三年,边塞的粮食必定充足了。“天下人”是“入粟”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于边”是“入”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C处断开。“以”为连词,连接后面的目的“受爵免罪”;“受爵免罪”为四字并列短语,其间D处无须断开;E处断开。“不过三岁”是时间状语,可单独成句,前后断开,在E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免除;授官。句意:也可以用来免除罪名。/授予太子洗马官职。B.正确。私下;偷偷地,暗地里。句意:我私下担忧边塞士兵的粮食不够吃。/偷偷地打开盆子。C.错误。两句中的时间用法不同,材料一的“甲寅”指干支纪日;“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指干支纪年。D.正确。两个“劝”都是“勉励”的意思。句意:也说明勉励农业的政策尚不完备。/勉励学习。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果关系错误。由原文“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可知,文帝是因为农商没有体现出分别,所以要免除田地的租税。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粟者,民之所种”,判断句;“粟”,粮食;“乏”,匮乏。(2)“虽”,即使;“保”,保全;“安”,怎么。【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①举例论证:由原文“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可知,以圣明君主在位,民众不会挨饿受冻为例,强化了“君主应为民众开辟生财之道”的道理。②对比论证:由原文“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可知,将“缴纳粮食”和“拥有战马所获得的优待”进行对比,顺势提出了纳粮的重要性。③因果论证:由原文“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可知,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最终实现不向农民收租税,这样会使百姓更加勤勉务农。参考译文:材料一:冬季,十二月,黄河在酸枣决堤,洪水山东冲溃金堤,淹没了东郡,朝廷征发大批士卒堵塞堤口。春季,三月,朝廷废除关隘检查制度,吏民出行不必携带证明身份的符传。晁错上疏文帝道:“圣明的君主在位时,民众之所以不会挨冻受饿,不是因为君主能亲自耕作而为民众提供食物,亲自纺织而为民众提供衣物,而是因为君主为民众开辟了生财之道。当务之急,没有比使民众务农更重要的事了。要让民众务农,关键在于让百姓重视粮食;让百姓重视粮食之道;在于以粮食为赏罚手段来治理民众,现在招募天下民众向官府缴纳粮食,可以用来换取爵位,也可以用来免除罪名,粮食对王者有大用,是为政的根本。让民众缴纳粮食得到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有战马的人得到的优待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爵位,是君主所专有的,出自口而数量无穷;粮食,是民众耕种的,生长在田地却不会匮乏。获得高级爵位和免除罪名,是人们极其渴望的;如果天下民众将粮食输送到边境,来换取爵位免除罪名,那么不到三年,边塞的粮食必定充足了。”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诏令民众将粮食输送到边境,换取的爵位等级按照输送的粮食多少来决定。昆错又上奏道:“陛下降恩而能让天下民众输送粮食到边塞以换取爵位,这是对民众极大的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士兵的粮食不够吃,故而将天下的粮食流通送至边塞。等到边塞的存粮足够支撑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将粮食输送至各郡县了;等到各郡县的存粮足够支撑一年以上,就可以及时诏令恩赦,不向农民收取租税。像这样,陛下恩德福泽加之于万民,民众就会更加勤勉务农,天下就会非常富庶安乐了。”文帝又采纳了晁错的建议,颁发诏令道:“正确引导民众的道路,在于让他们从事农耕。朕亲自率领天下人从事耕种,至今已有十年了,而荒地没有被更多地开垦,一旦遇上年成不好,民众就会面有饥色;这是务农的人依热太少而官员没有认真执行所致。我多次颁下诏书,每年都会鼓励百姓种植,可至今依然未见成效,这是官员没有勤勉奉诏而对民众的激励不够明确所致。况且朕的农民生活十分辛苦而官员又不能体察反省,这又如何能够勉励他们投身于农业呢!特赐农民今年的租税减半。”春季,二月,甲寅日,文帝诏令道:“朕亲自率领天下人农耕以供应祭祀所需的谷物,皇后亲自种桑以供应祭祀所需的衣服;要制定相关的礼仪。”这时候,文帝自身谦逊自守,而将相都是故旧功臣,少文采而多质朴。君臣借鉴秦朝灭亡的弊政,论证讲求以宽厚为本,耻于谈论别人的过失,这种教化推行至天下,改变了过去那种互相检举、攻讦的风气。官员安于自己的职位,民众乐于自己的生业,府库的积蓄逐年增加,人口逐渐繁衍。六月,文帝颁布诏令道:“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比农业更重要的了。现在勤勉从事农业的人还要缴纳租税,这就导致农商之间没有分别,也说明勉励农业的政策尚不完备。要免除田地的租税。”材料二: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慈母也不能保全她的孩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来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园中归戏作①陆游醉里来寻涧上花,已飘残雪散余霞。曲生②也解欺人老,风伯无端妒物华。不恨童心伴蜂蝶,但愁病眼厌风沙。归来隐几东窗下,一卷黄庭③送日斜。〖备注〗①此诗写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春,诗人时年63岁,在严州任上。②曲生;酒的别称。③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的经典著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次句看似写雪飘霞散的自然环境,实则是表明涧上花凋残的景象。B.颔联中“欺”和“妒”运用了拟人手法,风“妒”物华暗示出花凋残的原因。C.颈联指出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看到有蜂蝶相伴,感到不遗憾。D.尾联写诗人游园归家后,伴着夕阳,在东窗下几案边阅读《黄庭经》。16.有人说,此诗虽题为“戏作”,却反映了希望与现实的矛盾。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诗人希望在春天看到美丽的涧上花,但花此时已被风吹得凋残;②诗人出行赏景过程中,因年老不胜酒力,且在患有眼疾的情况下遭遇风沙,难以继续出行;③诗人美好的希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回到家中读道家经典以自慰。〖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理解错误,应该是诗人有与蜂蝶相伴的童心。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抓住“希望与现实的矛盾”,分析诗歌中诗人的“希望”是什么,“现实”是什么。①先看“希望”。诗歌首联说“醉里来寻涧上花”“不恨童心伴蜂蝶”,诗人说,趁着醉意我来寻找山涧中的花朵;我不遗憾仍有与蜂蝶相伴的童心。看来诗人的“希望”是在春天看到美丽的涧上花,自己仍然有蜂蝶相伴的童心,奔跑、玩闹。②再看“现实”。“已飘残雪散余霞”“风伯无端妒物华”,“飘残雪散余霞”是比喻,是说花朵已经被风吹落,瓣瓣残花如雪般飘落,如霞般飞散;“曲生也解欺人老”“但愁病眼厌风沙”,酒也懂得欺负年老的我,发愁我因眼疾畏沙。“现实”就是花此时已被风吹得凋残;诗人出行赏景过程中,因年老不胜酒力,且在患有眼疾的情况下遭遇风沙,难以继续出行;③“归来隐几东窗下,一卷黄庭送日斜”,我寻花归来坐在东窗下的矮凳上,手拿一卷《黄庭经》目送夕阳西下。《黄庭经》,道教的经典著作。想看花没有看成,表明诗人美好的希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回到家中读道家经典以自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秦朝统治者对百姓进行搜刮时一丝一毫也不肯放过,而自己使用起这些财物来却毫不爱惜。(2)《书愤》中写志未酬而鬓先斑,赤心为国的诗人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通过梦境创造一个美的世界,让作品充满艺术之美,比如古诗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含有一个“梦”字。〖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所谓推理,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①的过程。推理主要分为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两种。演绎推理,就是前提正确时,②的推理;合情推理,是前提正确时,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的推理。传统上存在重演绎推理轻合情推理的倾向:合情推理是“莫须有”,演绎推理是“一定有”,这“莫须有”的就是没有“一定有”的靠谱。但是如果什么事情都必须确凿到“一定有”的程度才下判断,那也做不了什么事了。有这样的例子:一个黑暗的夜晚,一个珠宝店的玻璃被打碎了,从里面钻出一个身穿蒙面衣的人,手里拿着一口袋珠宝。我们推断这个人是小偷,③:有可能这个人是珠宝店老板,恰好忘带钥匙又急着取珠宝,然后把玻璃打碎了,又恰好那一天是万圣节,他穿着一身蒙面衣。一个在现场的警察会因为这个推理不是演绎推理而无动于衷吗?事实上,合情推理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由于各领域专家经验丰富,洞察力敏锐,使得他们进行合情推理时的正确率非常强,“莫须有”很可能就是“有”。积累经验也好,天资聪颖也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说合情推理的能力。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推出新判断(结论)②结论一定正确③就是合情推理19.示例一:由于各领域专家经验丰富,洞察力敏锐,他们进行合情推理时的正确率非常高,“莫须有”很可能就是“有”。示例二;各领域专家经验丰富,洞察力敏锐,使得他们进行合情推理时的正确率非常高,“莫须有”很可能就是“有”。示例三;各领域专家经验丰富,洞察力敏锐,他们进行合情推理时的正确率非常高,“莫须有”很可能就是“有”。〖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情境补写句子的能力。①处,由“所谓推理,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可知,推理首先需要有前提条件,根据第二段“合情推理,是前提正确时,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的推理”可知,推理是由前提条件推出结论的过程。故此处可填“推出新的判断或者结论”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第三段“合情推理是‘莫须有’,演绎推理是‘一定有'”及第二段最后“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的推理”一句,结构上的对称照应关系,可知此处可填“结论一定正确”之类的内容。③处,所在段落是对上文观点“如果什么事情都必须确凿到‘一定有'的程度才下判断,那也做不了什么事了’,及下文“合情推理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的一个具体例证。根据“有可能这个人是珠宝店老板”可知“我们推断这个人是小偷”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这个推理符合合情推理的概念,故此处可填“就是合情推理”之类的内容。【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主语残缺,“由于……使得……”滥用介词造成缺主语,删去“由于”或“使得”,或同时删去“由于”“使得”;二是搭配不当,“正确率非常强”主谓搭配不当,把“强”改成“高”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走不多远就有一座小桥,唐朝诗人杜荀鹤曾写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而今虽然枕河人家逐渐减少,但是小桥仍然有那么多,仍然在那里。跨过小桥,是一个三岔路口,有三条小巷在眼前,直行的那条是古吴巷,左边施林巷,右边水潭巷。我往右,走到水潭巷,一眼望去,小巷里没有什么门店,都是普通居民的家门,苏州小巷里特有的那种,窄小的,甚至旧陋的,岁数很大的木门。往巷里走,看到一扇门。这扇门,又小又旧,没有一点点装饰。倘若你是随意路过这里,一定不会想到,这里边还有另一个世界,它能够在冬天里给你温暖,在年老时给你童年的记忆,如果一个外乡人走进去,他也许能够看到故乡的模样。进到里边,才知道它的门,还真算不上小而旧,它的内里,才是真正的小而旧,螺蛳壳里做道场。如果说学士街那家店的装修在苏州民间茶室中是出众有创意的,眼前我们刚刚进入的这个水潭巷分店,则走了另一个极端。几乎就是一个老破旧宅的原貌,完全没有整修,没有打理——要说没有打理,也不符合事实,它有自己精心设计的风格。五六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屋,每一间小屋里,都摆着旧家具、旧用具,连煮茶的罐也是粗陶罐,屋中甚至还摆放了许多并没有什么用场的杂物,让人恍若走进了童年时的家。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破折号的作用。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对比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对苏州小巷的描写,突出了“我”对小巷的印象之深刻,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答案〗20.对“水潭巷分店”的特点做了介绍;表示语意的转折,并有强调下文的作用。21.运用引用(或借用俗语“螺蛳壳里做道场”)和夸张的手法,突出“水潭巷分店”“小”的特性,形象化地表现了“水潭巷分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22.①运用联想和想象,突出表现“小巷”的与众不同:冬天里给你温暖,年老时给你童年的记忆,外乡人看到故乡的模样。②反复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将作者的认知直接转化为读者的感受,拉近了读者与“小巷”的距离,增强了读者的亲切感和认同感。③在“给你”和“能够”的反复中,突显“我”对小巷的印象。〖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破折号所在的句子是“几乎就是一个老破旧宅的原貌,完全没有整修,没有打理——要说没有打理,也不符合事实,它有自己精心设计的风格”,此句是对“水潭巷分店”特点的介绍;破折号前后内容构成转折,因此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语意的转折;此句后面就是对“设计风格”的具体介绍,因此破折号在此处还有强调下文的作用。【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划线句中有一句“螺蛳壳里做道场”,这是一句俗语,因此修辞手法是引用,此句意思是在狭窄简陋处做成复杂场面和事情。结合“它的内里,才是真正的小而旧”可知,突出了“水潭巷分店”“小”的特性;此外,再小的门店也不可能小的像“螺蛳壳”,因此又是夸张手法,由后面介绍可知,这个店虽然很小,但是也是精心设计的风格,这句夸张不仅突出其“小”,也体现了“做道场”的意思,形象化地表现了水潭巷分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由“想到”可知,此句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想象门里是“另一个世界”,可以“在冬天里给你温暖,在年老时给你童年的记忆,如果一个外乡人走进去,他也许能够看到故乡的模样”,这就突出了“小巷”的与众不同。②反复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如“倘若你是随意路过这里”“在冬天里给你温暖”“在年老时给你童年的记忆”,“你”是对读者而言的,人称的使用仿佛是作者带领读者一起走近小巷,去感受小巷带给人的独特感受,从而拉近了读者与“小巷”的距离,增强了读者的亲切感和认同感。③“它能够在冬天里给你温暖,在年老时给你童年的记忆,如果一个外乡人走进去,他也许能够看到故乡的模样”,此句中“给你”和“能够”间隔反复,写小巷给“我”的感受,突显“我”对小巷的印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的人主张凡事要以和为贵,在日常生活中,人应加强自我约束。但也有一些人提出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无论多么小心,仍不可避免与人发生冲突,所以要学会在冲突中解决问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东方文化的共同基因、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等构成了“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现实文化基础。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包括部分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东方文化具有一些共性,如儒、佛、道的“遗传基因”。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丝绸之路绵延两千多年,运送的是中国的丝绸瓷器,带去的是贸易货物,传播的是友谊和文化,没有战争和侵略,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和平特征。东方文化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可以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的突破口,增进共建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尽管东西方之间在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国情上存在不同,在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异,但这并不代表人性和人心的不同。从根本上说,东西方文化是息息相通的,都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相同的合理内核,比如都认为和平和守信是应该遵守的人类美德。“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有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并存,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延续至今,必定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容易导致误解和摩擦,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我国边疆地区与其他国家在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共同渊源是我们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文明对话的优势,但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成为障碍。地理环境影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影响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影响文化。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是典型的依靠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崇尚整体稳定,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都作为个人应该融入的对象,即“天人合一”。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多处于沿海地带,活动范围和劳动产品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喜欢贸易交换、向外探索和扩张,崇尚个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都作为个人面对的、应该征服的对象。西方文化扩张和征服的特点及其国家利益的驱动,以及部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偏见根深蒂固,使一些西方国家无法正确看待“一带一路”倡议。部分西方国家多年来一直抹黑“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成为沟通不同文化、宗教、文明的纽带。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让各国人民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才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正确途径。“一带一路”实施中既要注重物质流通关节点的建设,也要注重精神文化交流关节点的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其实最关键的是人的活动。这些人到达哪里,他们就会将其思想、精神和信仰带到哪里。特别是我国边疆地区,诸多少数民族与“一带一路”中的各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似的民俗风情、相近的文化传统。这些少数民族群众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要继续支持相关部门做好思想和文化的挖掘、阐释工作,做好爱国宗教界、文化界人士的培养、团结和教育工作,将承载这些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成为文化交流的关节点。要注重在与“一带一路”上的不同地缘板块、不同利益诉求、不同生活方式和习俗的接触与互动中,发挥软实力的润滑和沟通作用,释放正能量,消解负能量。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吸引力在于,它既包括中国产品,更包括中国理念及中华文明。今天的“一带一路”更要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思想。我们在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我们需要把这种文化认同传播出去,充分发挥中国“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媒体是文明对话最直接的渠道。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对外传播的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的交流合作。不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媒体发展需要搭建平台,增加专业人员,更新传播技术。中国可在平台搭建、人员培训、技术援建、内容提供方面有更积极的作为使中国元素、中国视角融入当地媒体的内容中。鉴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我们应将互联网作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点突破口,在内容和形式上根据互联网的特性量身打造,适应当地用户需求,争取影响年轻一代。此外,还可本着开放包容的精神,促进国际组织的多边对话、政府机构的双边对话、非政府组织的民间对话、智库的“二轨”对话等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对话。(摘编自王眉《文化视域下“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新路径》)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国情的影响,东西方文化和人心有着明显不同但各自有其存在的合理内核。B.重视农业的中华文明把个人融入自然和他人中,而源于海洋的古希腊文明把个人隔绝于自然和他人外。C.“一带一路”成为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矛盾的正确途径。D.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媒体发展需要,我国可在搭建平台、人员培训、技术援建等方面提供支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应借鉴古丝绸之路,在进行货物贸易时也传播中华文化,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B.我国边疆地区是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文明对话的关节点,要发挥少数民族群众在建设“一带一路”中的生力军作用。C.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争和侵略,而是瓷器、丝绸等货物和善意、友谊、和平守信等共同价值观的传播。D.我国在互联网传播中融入中国元素,就会吸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年轻一代认可“一带一路”,并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B.在已经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C.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D.加大支持“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落实绿色投资原则,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4.原文第二、三段中使用“大走廊”“纽带”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5.如何从文化的角度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请根据文本概括。〖答案〗1.D2.D3.B4.这两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带一路”在沟通不同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的作用,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大走廊”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一种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以面对因风格各异而产生的文明形态、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挑战。“纽带”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全球互联互通,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日益深入,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商合作、共建项目,共享红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5.①注重精神文化交流关节点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加强媒体自身对外传播的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的交流合作。③展开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对话,让“一带一路”成为沟通不同文化、宗教、文明的纽带。〖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东西方文化和人心有着明显不同,但各自有其存在合理内核”理解不当。原文说的是“尽管……但这并不代表人性和人心的不同”“都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相同的合理内核”。B.“古希腊文明把个人隔绝于自然和他人外”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古希腊文明“崇尚个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都作为个人面对的、应该征服的对象”,把自然和他人当做“面对的、征服的对象”并不意味着“隔绝于自然和他人外”。C.主客体颠倒,原文说的是“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才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正确途径”。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融入中国元素,就会……”说法绝对化,还需要其他条件,原文说的是“在内容和形式上根据互联网的特性量身打造,适应当地用户需求,争取影响年轻一代”。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四段观点是“注重精神文化交流关节点的建设”。A.是经济发展方面;B.是文化艺术方面,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C.是科技发展方面;D.是绿色生态方面。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作用、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先理解词语含义:“走廊”的含义是建筑物之间其连接作用的长廊,比喻连接两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第二段中的“大走廊”是指我们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连接加入“一带一路”的国与国之间经济的纽带。同时,因为涉及到的国家有四种文明,语言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延续至今,必定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面对因风格各异而产生的文明形态、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挑战,“大走廊”还应该成为“沟通不同文化、宗教、文明的纽带”,“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让各国人民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才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正确途径”。由此可见,“大走廊”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一种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以面对因风格各异而产生的文明形态、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挑战。再看“纽带”的含义,前面说“一带一路”涉及的几十个国家文明、文化有差异,东西方文明的生存方式、思维习惯、文化等更是不同,“西方文化扩张和征服的特点及其国家利益的驱动,以及部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偏见根深蒂固,使一些西方国家无法正确看待‘一带一路’倡议。部分西方国家多年来一直抹黑‘一带一路’倡议”,因而“‘一带一路’成为沟通不同文化、宗教、文明的纽带”,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让各国人民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可见“纽带”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全球互联互通,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日益深入,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商合作、共建项目,共享红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走廊”和“纽带”都具有比喻义,均起到沟通、连接的作用,这两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带一路”在沟通不同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的作用,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由“‘一带一路’实施中既要注重物质流通关节点的建设,也要注重精神文化交流关节点的建设”“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我们需要把这种文化认同传播出去,充分发挥中国‘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知,注重精神文化交流关节点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由“媒体是文明对话最直接的渠道。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对外传播的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的交流合作”可知,加强媒体自身对外传播的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的交流合作。③由“中国可在平台搭建、人员培训、技术援建、内容提供方面有更积极的作为使中国元素、中国视角融入当地媒体的内容中”“我们应将互联网作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点突破口,在内容和形式上根据互联网的特性量身打造,适应当地用户需求,争取影响年轻一代”“还可本着开放包容的精神,促进国际组织的多边对话、政府机构的双边对话、非政府组织的民间对话、智库的‘二轨’对话等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对话”可知,展开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对话,让“一带一路”成为沟通不同文化、宗教、文明的纽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十多个巴金“走罢,这儿不是我们立足的地方。”大家这样嚷着。各人把身边的一个小包袱挂在一只膀子上,另一只手里提了一点东西,陆续走出了那个茅棚,并没有一点留恋。在一条狭小的土路上,他们大步走着,人数是五十多个。天是个阴天,从昨夜就刮起北风,也有人想到会落雪。但是他们不能够再在这个村庄里住下去了。这行程并不是最近几天里才开始的:半年前洪水淹没了他们的故乡,冲去了这一年的收获;过后大兵又经过那村庄,带走了剩下的一些东西,烧掉了一些房屋。每个人只剩了几件衣服,两只空手,一条性命。于是他们含着眼泪离开了故乡,这村庄在从前曾经被他们大家当作父母般地热爱过。他们就这样走上了漂泊的路途。他们经过了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一座山又一座山,在破陋的茅棚里,在草枯了的原野上,在叶子整夜战抖的树林中,拾了大堆的枯叶铺在地上,卸下了小包袱,拿出可以当作被褥的东西裹住了身子,就这样地度过了寒冷的夜,一夜,两夜……夜晚永远是寒冷的,周围的一切也都是;温暖的只有他们的心,但是渐渐的心也有点儿冷了。“歇歇罢,住下来罢!”每个人的心里都叫出来这样的呼声。没有一个人是例外。然而有几个人却说了:“走罢,再往前面走罢!”这也是众人的呼声,他们由一条蜿蜒的土路渐渐地转到山坡上去。路是曲折的。天依旧阴沉着,风刮得更急,空中飞扬着砂石。五十多岁的张公公两次在山坡上滑倒了,他躺在路上,弯着身子,喘着气,花白胡须上粘了唾涎,尘土盖满了他的瘦脸,眼睛半开着,眼光失神地望着天空。一些人停了脚步围着来看他,帮小王把他扶起来。小王扶着他慢慢地往前面走,他们两个人便落在了队伍后面。他们依旧吃力地在蜿蜒的山路上走着,成了一根曲折的长线。人数是五十多个。雪花开始在空中飞舞,飘到了一些人的脸上、手上。“落雪了!”大家吃惊地叫着。无数白色细点弥漫在空中,渐渐地就成了白茫茫的一片,像有什么人撕碎了几床破棉絮从上面撒下来一般。下山的路本来是比较容易走的,然而路面已经湿了,后来就成了泥泞,雪垫起来把满山都染成了白色,树木也盖上了雪花。周围是静悄悄的,没有别的行人,望过去前面白皑皑的一片,山脚下有些人家也被雪掩盖了,只有一条小河还在发亮。他们口里嘘着气,用手拂拭脸上的雪花,时时把红肿的手放在嘴唇边吐热气来使它们暖和。他们只管往前面走,没有吵闹的声音,两三个人紧紧靠在一起,或者一个紧跟着一个,这样成了一个长列,在白的雪地上慢慢地走着。天空更加暗淡,夜在张开它的网罗。前面是森林,天完全黑了,小孩的哭声打破了众人的沉默,“火,火!亮!……”先是一个孩子的声音,接着许多人在叫。但是火柴被雨和雪弄湿了,“走罢,我们走快点,没有亮也要走!”一个雄壮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来,那是铁匠冯六的声音,这个高大的壮年汉子,他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好。”两三个人答应着,以后就不作声了,然而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起了同样的回应:“走罢。”“看,前面不是灯光?快走!”铁匠冯六的声音又响起来,依旧是十分雄壮,压倒了风和雪。“是啊,灯光!”每个人在心里应道。然而在前面并没有灯光。在队伍后面的张公公已经不咳嗽了,也没人注意他。小王和红鼻陈三两个人挟着他走。“我走不动了!歇歇罢。灯光,为什么灯光就没有了?”木匠阿四哀求似地叫道。铁匠冯六把头抬起来望着顶上露出的一段天空,天空是深沉的,黑暗的。一些白的雪花在他的头上飞舞,冷冰冰地落在他的脸上。“走啦,大家在一块儿,五十多个,还怕什么?我们有的是力气!”那些人差不多说出了同样的话。“那么我们就走罢!”铁匠冯六用坚决的声音说。过了好一会儿他又加一句:“我相信夜就要完了。”在他们的周围依旧是黑暗的夜。“走啦!”铁匠冯六用了全身的力量在跟疲倦斗争,他粗暴地叫起来。“赶快走,前面就是村庄了!”其实村庄是在他的心里。那里照耀着阳光,许多人唱着歌在田地上、在店铺里劳动。他走进一家铁匠铺,拿起一个大铁锤,向着一块炙热的红铁打下去,好家伙!火花四面溅……赶快走,赶快走,不到死,不罢休。我们有的是胆量,我们有的是力气……他用了粗暴的声音和山歌的调子唱出这几句话,他觉得身子比先前轻松了些。小王和红鼻陈三两个接着唱起来,几个孩子也唱了,后来大部分的人都唱了。大家都感觉到这时候从什么地方来了一股热气。他们忘了黑暗,忘了困苦,忘了疲倦。他们永远唱着刚刚产生的简单的歌……于是天亮了。没有风。树林留在后面。在他们的眼前是一片白皑皑的田地,雪在地上发光。一个美丽的村庄躺在他们的脚下。一些人家的屋顶上冒出了灰黑的烟,从雪堆里冒出来直往上爬。另一些人家里送出了雄鸡的啼声,他们望着这个村庄叹了一口气,淌出眼泪来了。铁匠冯六望着那个村庄,眼睛里发出光来。他回过头来捏紧拳头,用眼睛计数了同伴的数目,安慰地自语道:“还是五十多个,有手,有脚,有胆量,有力气。”于是他微笑地对他们说:“我们快往前面走罢,村庄就在面前了。”1932年冬在上海(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十多个“陆续走出了那个茅棚,并没有一点留恋”,体现了他们离开时的心情是决然的,在这里他们已经无法生存。B.在漂泊之中,众人的心绪复杂而矛盾。一方面,他们因为身心疲惫,想要停歇;另一方面,他们被现实所迫,不得不继续一直往前走。C.铁匠冯六是五十多个的精神领袖,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总在人们濒临绝望的时候用鼓舞的话给人带去希望,虽然有时甚至是谎言,D.铁匠冯六心中的村庄“照耀着阳光,许多人唱着歌在田地上、在店铺里劳动”,这不仅是他向往的村庄的样子,而且是他向往的生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下山途中,众人看到了“前面白皑皑的一片”以及“一条小河还在发亮”,在艰难行走之时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暗示着前途的光明。B.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内心与现实的矛盾,如人们想着看到了灯光,然而前面并没有灯光。这种反差更加凸显了环境的恶劣。C.虽然饥饿和寒冷时刻威胁着五十多个生命,但作者仍让他们不断行走,这不是因为他们身体强悍与善于忍耐,而是精神上的强健与不息D.小说特意整体虚化了人物形象的刻画,忽略了复杂情节的打造,但五十多个顶风冒雪、携手搀扶行走的场景跃然纸上,令人动容。8.小说在叙写中多次强调“五十多个”,请分析其用意。9.巴金曾说:“我虽然不曾给当时的读者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可是我相信;往前进,就不会灭亡”“一直往前进,就会找到出路,见到光明”。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情节发展推动主题的呈现的。〖答案〗6.C7.A8.①多次强调“五十多个”,反复照应标题。②“五十多个”象征精神上的探索前行,是对人民不屈精神的企盼。③“五十多个”是寄托着作者寓意的数字,凸显出全国各民族团结前行的精神气概。9.①小说设计了五十多个人在狭小的土路、蜿蜒的山路、泥泞的下山路和黑暗的森林路四种情景中,从没有目的地的不停跋涉探索前行,到“一个美丽的村庄躺在他们的脚下”,村庄里“送出了雄鸡的啼声”。通过这样的情节设计,表明“往前进,就不会灭亡”。②小说中,五十多个在艰难行走,环境恶劣,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但在“是否继续前行”的问题上,他们选择了继续前行,通过五十多个的行动呈现“一直往前进,就会找到出路﹐见到光明”的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铁匠冯……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错,铁匠冯六并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五十多个”。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暗示着前途的光明”有误。此处的环境是恶劣的,预示着往前行走的艰难。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多次强调“五十多个”的用意,可以从情节结构和主题两个角度思考。①从结构上看,小说标题就是“五十多个”,多次强调“五十多个”,反复照应标题。②从象征意义和主题上看,小说描写了“五十多个”人在家乡遭灾之后,毅然离开无法再继续居住的家乡,踏上了漂泊之路。他们要寻找一个适合他们居住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他们的精神目标和支柱。行走途中他们经历了许多艰难,比如四十多岁的张公公跌倒,被小王和红鼻陈三搀扶着继续走;他们遇到下雪,路途更加泥泞难行;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无望,木匠阿四就曾经想要停下来歇一歇;他们也有精神的领袖,就是铁匠冯六,他雄壮的呼喊得到了这“五十多个”的内心的响应。很明显,这“五十多个”象征的正是精神上的探索前行,结合写作时间“1932年冬在上海”可知,当时的中国处境与小说中的环境一样,黑暗,曲折,泥泞,没有光亮,但这“五十多个”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作者借此表达了作者对人民不屈精神的企盼。③“五十多个”表明是一群人,这个数字寄托着作者寓意,代表着全国各民族团结前行的精神气概。【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情节发展和主题的能力。①小说中这“五十多个”离开了家乡,开始漂泊,他们开始并没有目标,只是觉得应该往前走,他们先是“在一条狭小的土路上”走,后来“他们由一条蜿蜒的土路渐渐地转到山坡上去。路是曲折的”,再后来下了雪,“下山的路本来是比较容易走的,然而路面已经湿了,后来就成了泥泞”,他们还走过“在他们的周围依旧是黑暗的夜”的森林,但他们从没有停止前行,最后“一个美丽的村庄躺在他们的脚下。一些人家的屋顶上冒出了灰黑的烟,从雪堆里冒出来直往上爬。另一些人家里送出了雄鸡的啼声”。通过这样的情节设计,表明“往前进,就不会灭亡”。②小说中,五十多个在艰难行走,环境恶劣,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但在“是否继续前行”的问题上,他们选择了继续前行。比如在森林中他们只能“拿出可以当作被褥的东西裹住了身子,就这样地度过了寒冷的夜,一夜,两夜”,有人心里想要歇一歇,但是“有几个人却说了:‘走罢,再往前面走罢!’这也是众人的呼声”;在黑暗的森林中,铁匠冯六用雄壮的声音鼓励大家“走罢,我们走快点,没有亮也要走!”,大家在心里也都起了同样的回声:“走罢。”;木匠阿四哀求“歇歇吧”,冯六还是说“走啦,大家在一块儿,五十多个,还怕什么?我们有的是力气!”“那些人差不多说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住宅交易协议模版
- 集中采购合同的跨国运输管理
- 摄影与设计服务合同样本
- 商家承诺天猫保证书
- 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模板
- 房屋买卖合同担保人权益如何维护
- 物业保洁协议格式
- 建筑基坑挖掘分包合同范本
- 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聘用协议
- 云端服务终止方案合同
- 从理论到实践:2024年ESD防护培训课程详解
- 2024-2030年中国洁具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力策略分析报告
- 2024年时政热点知识竞赛试卷及答案(共三套)
- 2024年新疆(兵团)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北京初三一模语文汇编:基础知识综合
- QCSG1204009-2015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技术规范
- 2024年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解读
- 非暴力沟通(完整版)
- 四大文明古国PPT.ppt
- 管工初赛实操
- 四川成都特色小吃.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