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级梯阶,南北跨度又达三十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在中华大地上已陆续发现了人类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时代,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是同一来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文化以适应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即使以上的论断还不够有说服力,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例如,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它们依然是从当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载一些上古的文件和传说。早年的史书中,把上古史编成三皇五帝的历史系统。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材料二: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的这段讲话,是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的重要观点,他不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把“三个相互”概括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这是基于中国历史事实和发展逻辑得出的重要观点,是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学术理论来源于费孝通先生1988年正式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是费先生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及结构的整体性理论。林耀华先生评价称,费孝通教授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组有力的认知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作为一个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含义与起源、结构与层次、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进行了纲要性阐释,这些阐释对理解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共同体,“多元”何以凝聚为“一体”这两个命题提供了启示。(摘编自王延中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经济、文化、心理因素析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大地发现的石器及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能够支持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B.河南龙山文化是族团间交流的结果,吸收了其他族团的优秀文化又保留了一定的个性。C.考古发现,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印证了传说中的夏代历史。D.“多元一体”这一核心概念为认知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起源、特点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独特的地理空间结构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成为可能。B.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似,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文化之间也出现过竞争和交融。C.《尚书》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证明了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D.文化、经济、情感和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等因素使得中国各民族团结融合成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项是()A.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龙在东北地区红山文化与东南地区良渚文化均有所见,但造型有所差异。B.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与湖南安化县出土的虎食人卣在题材和文化内涵上非常相近。C.西藏拉萨市温江多吐蕃时期建筑遗址出土的板瓦、琉璃砖等遗物带有明显的唐文化特征。D.新疆奇台县唐朝墩古城考古发现城内的佛寺和景教寺院南北并列,还有具有罗马风格的公共浴场。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大文化系统分处各地,有着土著的起源和自己的特色。B.各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C.黄河中下游的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结合开启了华夏文化。D.各文化系统相互影响形成大的相互作用圈,逐渐走向一体。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但材料内容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C3.D4.B5.①侧重点:材料一重在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环境因素以及形成过程,材料二则重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如材料一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如材料二引用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错误,原文是“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论的能力。C.“《尚书》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说法绝对,原文“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说的是“部分”;且只有《尚书》中的记载也不能证明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D.“唐朝墩古城”体现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应是中华各族群内部的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以及图文转换的能力。B.“各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错误。材料一中说“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侧重点:材料一“……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说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环境因素,“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新石器时代中原……”“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材料二“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则重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如材料一“在黄河中游兴起仰韶文化……”“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如材料二“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引用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麦子种完,犁铧一挂,就到了白露;这时节,锄头也就要束之高阁了。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不冷不热,也不饥饿;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真是连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才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眨眼就增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像抚育自己的娃娃。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地被吆起身了。对于二爸来说,大队的常年基建队已经解散,他要是不在责任组劳动,就没处去干活了——归根结底,他是农民,还拉扯着三个娃娃,不劳动一家人吃啥呀?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老祖母八十二岁,仍然半瘫在炕上;母亲头发已经半白,但也没什么大病,照旧像过去一样门里门外操劳;弟弟少平还在村里教书,今年二十一岁,完全成了大人,只是比过去说话更少,放学后就闷着头干活;小妹妹兰香去年考入了原西县高中——让全家骄傲的是,她考高中考了全县第三名。兰香一直在县高中住校,两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他们家里最大的熬煎,仍然是他大姐一家。罐子村实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出去。说是做生意,可这二流子两手空空,谁知到什么地方瞎逛荡去了。政策一宽,社会一松动,有些农民已经开始脱离土地,向外地和城镇流去。这些人大部分出去就是靠力气和手艺挣钱;也有些人鬼知道靠什么手段谋生呢。他们村金俊文的大儿子金富,半年前就出走了,至今都杳无音讯,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操磨了。猫蛋今年八岁,已经在罐子村小学上二年级;狗蛋也已经六岁,明年就该上学了。可是他们不务正业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据说有了孩子,两口子感情就要减少一些,而分散给了孩子。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是啊,仔细地品味,人生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神秘——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竟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责任组实行以后,所有组的麦田比往年生产队种得又好又快;而且秋田也比往年多锄了一遍。金家湾和田家圪崂毗邻的地块,庄稼看起来明显地有了高低之差。东拉河西岸的劳动热情空前地高涨。孙少安尽管还是名义上的生产队长,但实际上田家圪崂现在有了十几个队长,甚至每一个农民都成了队长。早晨,再也不用孙少安派活和催促了,许多人现在出山都走到了他的前头!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规模的秋收还没开始——田家圪崂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好,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闲心。责任组的农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楞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起床以后,情绪正好的秀莲又对她丈夫说:“干脆!你今天也别出山了,到石圪节赶集去!一年四季没明没黑在地里操磨,你也歇息上一天,到集上去散散心。”少安被妻子说动了心,就决定今天到石圪节赶集去。是呀,他已经好多时没到石圪节去了。对他们来说,走石圪节就等于是逛城市;或者说等于城市的人去逛公园。秀莲给他换了见人衣裳,又烧了半锅热水,让他把满头的土垢洗干净,然后亲自拿那把破木梳给他把头发梳理了一下。少安一边照镜子,一边耍笑说:“你把我打扮成个新女婿了!”秀莲说:“等咱们有了自己的新窑,就再结婚一次!”秀莲的话使少安的心情沉重起来。是的,什么时候,他们才有自己的新窑呢?从他们结婚到现在,就一直住在饲养院的破窑洞里,但他又想,只要政策就这样宽下去,他有信心在这几年里给自己营造个新家。(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行责任制后,农民们有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有了搞副业的机会,收获的幸福感使他们劲头十足。B.二爸不到责任组劳动、王满银离开家乡去了外地,说明改革初期的政策还有待完善,因而很多人无法接受。C.一年多前还没有实行责任组时,孙少安就把队分开了,可见他是一位很有胆识和魄力的走在时代前列的变革者。D.秀莲是一个贤惠体贴的妻子,深爱着丈夫和儿子,虽然眼下家境并未有明显好转,但她和丈夫对未来充满希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与《小二黑结婚》都是农村题材的小说,二者都有集中而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紧凑。B.作者善用对比,比如责任制实行前后村民劳动热情的变化、王满银对责任制态度的变化等,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C.小说使用语言、心理、动作、外貌等多种手段刻画孙少安这一人物形象,使人物显得立体生动。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恰当运用方言土语,契合小说的内容,有利于塑造时代变革中的农民形象。8.小说开头对农村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路遥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节。②描写农村八月的景象使小说具有浓郁的乡村风格,充满生活气息。③为写责任制实行后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渲染了轻松美好的氛围。④反映出孙少安对农村变革的喜悦的心境。⑤为后文写孙少安有时间逛集市作铺垫。9.①作者描写孙少安等农村青年的日常生产生活,展现了时代青年如何勇敢地面对社会变革并推动社会发展。②通过描写孙少安与妻子的日常生活,展现了普通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③通过记录实行责任制后田家圪崂点点滴滴的变化,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很多人无法接受”表述错误。二爸虽然对新政策不理解、不接受,但在父亲的吼骂下还是去责任组劳动了;王满银离开家乡也不是因为政策不完善导致的。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A.本文没有集中而激烈的矛盾冲突,叙述节奏舒缓。B.文中没有涉及王满银对责任制态度变化的相关内容。C.小说刻画孙少安的形象时有语言描写“你把我打扮成个新女婿了!”,有心理描写“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是的,什么时候,他们才有自己的新窑呢?”,有动作描写“照镜子”,并没有进行外貌描写。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麦子种完,犁铧一挂,就到了白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节是在秋天。②“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不冷不热,也不饥饿……”描写农村八月的美好景象,具有浓郁的乡村风格。天气正好,不冷不热,农民有粮食吃,果实成熟,秋收开始,收获的季节充满了生活气息。③收获的季节,果实成熟,农民有粮食吃,为写责任制实行后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渲染了轻松美好的氛围。④“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用美好的乡村景象映衬孙少安对农村变革的喜悦的心境。⑤后文“少安被妻子说动了心,就决定今天到石圪节赶集去”写孙少安有时间逛集市,正是因为责任制实行后生活越来越好,他才有时间和心情出去逛逛,此处的描写为下文情节作铺垫。【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人物形象、情感主题的能力。①小说是农村题材的小说,主要反应了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作者描写孙少安等农村青年的日常生产生活,如农历八月,孙少安的美好心情和期待,写了少安家庭生活的幸福,农闲时节到石圪节赶集,还写了责任制后父亲和二爸的变化,展现了时代青年如何勇敢地面对社会变革并推动社会发展。②通过描写孙少安与妻子的日常生活,展现了普通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少安和妻子秀莲都是普通劳动者,这些美好的家庭生活场景,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秀莲鼓励少安去石圪节赶集的情节,更能表现夫妻之间的关爱,也从侧面反应农村生活的变化。③小说记录了实行责任制后田家圪崂点点滴滴的变化,如“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地被吆起身了”,他们对责任制的认可和支持,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刘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隙。(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材料二: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节选自苏洵《心术》)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后吴A奔壁B东南陬C太尉D使备西北E已而其精F兵果奔G西北H不得入。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尉,始置于秦朝时期,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朝时存时废。B.引,率领,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引”意思不同。C.兴,出现,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的“兴”意思相同。D.谨,重视、慎重,与《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中的“谨”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对周亚夫十分看重,周亚夫奇智多谋,不负众望,最终平定了吴楚之乱。B.周亚夫作战知己知彼,他认为楚军勇猛迅捷难以直接战胜,决定放弃救援梁国,断叛军粮道。C.汉军将帅同心,吴楚之乱历时三月,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这是取胜的重要因素。D.苏洵认为带兵必须坚持“义”,并且要做到战前让士兵培养战斗力,战时调动士气,战胜后修养心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2)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14.材料二中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周亚夫在平定吴楚之乱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H11.C12.C13.(1)汉兵因此乘胜追击,于是全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人头。
(2)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仍不懈怠的原因。14.①梁国危急,梁王求救,景帝下诏命其救援,周亚夫均不为所动,坚决执行自己的战略战术。②叛军缺粮,屡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兵应战。③夜里营中惊扰,甚至闹到自己帐前,周亚夫也静卧不起。④叛军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周亚夫不为所惑。〖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却让士兵注意防备西北角。后来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汉军营垒的西北角,但不能攻入。“后吴奔壁东南陬”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C处断开;“太尉使备西北”是兼语句,其后E处断开;“奔西北”是动宾结构,后面H处断开。故选CE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率领;引导。句意:于是就率领士兵离去。/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C.错误。出现;起。句意:麋鹿在身边突然出现而不眨眼睛。/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D.正确。句意: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重视学校教育。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错误,材料一“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说明,直到吴楚之乱平定后诸将才认为周亚夫的计谋是正确的,可推知之前可能并不认同他的做法。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降”,使……投降;“购”,悬赏征求;“购吴王千金”,状语后置,应为“(以)千金购吴王”。(2)“并”,吞并;“殆”,懈怠;“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因果判断句。【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梁急,请救……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可知,梁国危急,梁王求救,景帝下诏命其救援,周亚夫均不为所动,坚决执行自己的战略战术。②由原文“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可知,叛军缺粮,屡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兵应战。③由原文“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可知,夜里营中惊扰,甚至闹到自己帐前,周亚夫也静卧不起。④由原文“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可知,叛军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周亚夫不为所惑。参考译文:材料一:孝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假使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文帝去世后,孝景帝授予周亚夫车骑将军的官职。孝景帝三年,吴、楚两国叛乱。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领兵向东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针锋相对。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孝景帝同意他的意见。太尉周亚夫已经在荥阳会军,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而太尉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孝景帝,孝景帝随即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仍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弓高侯等人去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挑战,可是太尉始终不出战。夜里,汉军营中惊乱,军内互相攻击扰乱,甚至闹到了太尉的营帐之下。太尉却始终静卧不起。不久,就恢复了安定。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却让士兵注意防备西北角。后来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汉军营垒的西北角,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很饥饿了,于是就率领士兵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吴王刘濞抛弃了他的大军,与几千名精壮士卒逃跑,逃到江南丹徒自保。汉兵因此乘胜追击,于是全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人头。过了一个多月,越人斩了吴王的头来报告汉王朝。双方攻守共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打败平定了。这时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可是由于这次平叛,梁孝王却和太尉有了仇怨。材料二: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突然出现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可以对付敌人。凡是用兵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战士因正义而激起义愤,才可以连续战斗。作战的方法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保持士气;当战争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重重地犒赏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要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全部爆发就有更多的勇气,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仍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陆佥宪元日喜晴①王守仁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也知②造物曾何意?底是③人心苦未平!柏府④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⑤还多达曙明。〖备注〗①写作此诗时,王守仁正生活于贵州山区。②也知:谁知。③底是:终是,实在是。④柏府:御史府,陆佥宪正担任佥都御史。⑤积素:积雪。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里和城外有十里的距离,相距并不遥远,却一个是夕阳晚照,一个是白雪皑皑。B.诗人询问有谁知道造物主是何心意,表面是质疑造物主,实际诗人自有〖答案〗。C.颈联采用对照写法,御史府上的楼台倒映水面,诗人的茅屋周围高松翠竹流泻寒意。D.诗人拥布衾而眠,其心境与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相似。16.本诗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对两地风景差异的惊异。城里是夕阳晚照,城外是白雪皑皑,阴晴迥异的天气使诗人感到惊奇。②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恬淡心境。诗人不羡慕御史台的楼台,在茅屋中感受寒意也不觉痛苦。③对美好明天的期待。诗人虽然处在寒冷的境况中,但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D.“其心境与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相似”错。“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意思是有布被不要担心睡觉冻僵,虽然积雪还多,但能够安稳睡到天亮;而“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布衾”给诗人以寒冷之感,杜甫的心境是凄苦的。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对两地风景差异的惊异。“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城里有夕阳而城外却下雪,相距十里天气竟不一样。写出了贵州山区复杂的气候现象,阴晴迥异的天气使诗人感到惊奇。②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恬淡心境。“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御史府的楼台倒影在水中,茅屋松竹流泻出寒冷的信息。“布衾莫谩愁僵卧”有布被不要担心睡觉冻僵,表明诗人不羡慕御史台的楼台,在茅屋中感受寒意也不觉痛苦。③对美好明天的期待。“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有布被不要担心睡觉冻僵,多一点耐心总会等到天明。诗人虽然处在寒冷的境况中,但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力地驳斥了司马光关于“拒谏”的指责。(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3)张路同学在阅读《三国志·诸葛亮传》时有感于诸葛亮卓越的德行功业,随口吟出两句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辟邪说难壬人(2)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一九四八年冬天,我到了北京,街头巷尾,每听到吆喝:“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声音高亮打远。看来在北京做小买卖的,都得有条好嗓子。卖“萝卜赛梨”的,萝卜都是一个一个挑选过的,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去,咔嚓嚓地响。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曾参加过收心里美萝卜。张家口土质于萝卜相宜,心里美皆甚大。收萝卜时是可以随便吃的。和我一起收萝卜的农业工人起出一个萝卜,看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就扔进了大堆。一看,这个不错,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可名状。他们说:“吃萝卜,讲究吃‘棒打萝卜’。”18.下列句子中的“讲究”与文中加点的“讲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屋里的家具和玻璃镜,都亮闪闪的,布置得挺讲究。B.后来听了他二人攀谈,方晓得其中还有这许多讲究。C.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作出决策,都要讲究实事求是。D.他们走至院中,听见几个人讲究。探春从纱窗一看,只见迎春在看书,若有不闻之状。19.下列各项对文中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中“心里美萝卜”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B.“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中破折号和省略号都表示声音的延长。C.“行!”是由一个字构成的感叹句,其中的感叹号增强了对萝卜品质的赞叹。D.“甜,脆,多汁”中使用逗号隔开三个词语,表达简洁有力,突出了萝卜的特点。20.恰当使用拟声词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文中画线句中拟声词是如何增强表达效果的?请结合文句简要分析。〖答案〗18.C19.B20.“当当”摹写手指弹萝卜的声音,表现了萝卜瓷实的特点;“咔嚓嚓”摹写刀切萝卜的声音,表现了萝卜鲜脆的特点;两个拟声词的使用使表达生动形象,让读者如闻其声。〖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和文中加点的“讲究”都是动词,是“讲求,注重”的意思。A.为形容词,意思是“对生活等方面要求高,追求精美”;B.为名词,意思是“值得注意或推敲的内容”;D.为动词,意思是“议论”。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的用法的能力。B.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省略号表示省略内容,二者作用不同。故选B。【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拟声词表达效果的能力。“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用“当当”描摹手指弹萝卜的声音,“当当”声音响亮,表现了萝卜瓷实的特点;“一刀切下去,咔嚓嚓地响”,用“咔嚓嚓”描摹刀切萝卜的声音,“咔嚓嚓”声音清脆,表现了萝卜鲜脆的特点。两个拟声词都是口语用词,富于音韵美,表达生动形象,让读者如闻其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物联网把人或各种物品通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或者提供相应服务。通俗地说,它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系统一般分为感控层、网络层、处理层和应用层。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设备感知环境和物体的信息;网络层将感控层收集的数据通过各种通信协议和网络技术进行传输;处理层对网络层传输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应用层则根据处理层提供的信息和服务,为用户提供具体的应用和解决方案。应用层的核心技术包括物联网中间件、物联网应用系统、物联网可视化等,它们使物体具有服务和创新的能力,是建立物联网的目的和意义。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环境、医疗、安全等领域。例如,工业物联网可通过在工厂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优化和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农业物联网可通过在农田中安装土壤、气象、水质等传感器,__________③__________,以提高农业生产力。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根据材料内容,给“物联网”下定义。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90个字。〖答案〗21.①感控层负责采集(物理世界的)数据②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③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智能调控/监测作物的生长条件22.示例:物联网是一种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人或各种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的网络。〖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上文对物联网分层表述,此处是说“感控层”的功能,“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设备感知环境和物体的信息”说的是采集数据,应填:感控层负责采集(物理世界的)数据。②此处位于段首,具有总括性,“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环境、医疗、安全等领域”说的是物联网应用广泛,应填: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③前面“在农田中安装土壤、气象、水质等传感器”,是说农业上用传感器对作物进行监测或调控,应填: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智能调控/监测作物的生长条件。【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下定义的能力。首先分析“物联网”的属概念,它是一种网络系统。再筛选“物联网”的特点:根据“把人或各种物品通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概括出“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人或各种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根据“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概括出“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根据“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概括出“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最后用一个单句形式表述为:物联网是一种……的网络。注意表述内容的连贯和衔接,符合逻辑。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科学领域,“求是”很难,不管有多么丰富的经验事实都很难严格证明为“是”:相反,有时仅仅一个“不”,即反例,就足以否定整个科学原理或科学定律。正是如此,“求不”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求得一个领域的“不”并不是认识的终结,它正是一个全新领域求“是”的开始。上面材料中“求是”与“求不”的关系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级梯阶,南北跨度又达三十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在中华大地上已陆续发现了人类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时代,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是同一来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文化以适应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即使以上的论断还不够有说服力,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例如,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它们依然是从当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载一些上古的文件和传说。早年的史书中,把上古史编成三皇五帝的历史系统。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材料二: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的这段讲话,是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的重要观点,他不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把“三个相互”概括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这是基于中国历史事实和发展逻辑得出的重要观点,是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学术理论来源于费孝通先生1988年正式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是费先生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及结构的整体性理论。林耀华先生评价称,费孝通教授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组有力的认知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作为一个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含义与起源、结构与层次、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进行了纲要性阐释,这些阐释对理解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共同体,“多元”何以凝聚为“一体”这两个命题提供了启示。(摘编自王延中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经济、文化、心理因素析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大地发现的石器及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能够支持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B.河南龙山文化是族团间交流的结果,吸收了其他族团的优秀文化又保留了一定的个性。C.考古发现,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印证了传说中的夏代历史。D.“多元一体”这一核心概念为认知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起源、特点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独特的地理空间结构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成为可能。B.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似,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文化之间也出现过竞争和交融。C.《尚书》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证明了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D.文化、经济、情感和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等因素使得中国各民族团结融合成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项是()A.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龙在东北地区红山文化与东南地区良渚文化均有所见,但造型有所差异。B.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与湖南安化县出土的虎食人卣在题材和文化内涵上非常相近。C.西藏拉萨市温江多吐蕃时期建筑遗址出土的板瓦、琉璃砖等遗物带有明显的唐文化特征。D.新疆奇台县唐朝墩古城考古发现城内的佛寺和景教寺院南北并列,还有具有罗马风格的公共浴场。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大文化系统分处各地,有着土著的起源和自己的特色。B.各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C.黄河中下游的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结合开启了华夏文化。D.各文化系统相互影响形成大的相互作用圈,逐渐走向一体。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但材料内容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C3.D4.B5.①侧重点:材料一重在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环境因素以及形成过程,材料二则重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如材料一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如材料二引用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错误,原文是“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论的能力。C.“《尚书》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说法绝对,原文“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说的是“部分”;且只有《尚书》中的记载也不能证明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D.“唐朝墩古城”体现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应是中华各族群内部的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以及图文转换的能力。B.“各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错误。材料一中说“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侧重点:材料一“……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说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环境因素,“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新石器时代中原……”“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材料二“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则重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如材料一“在黄河中游兴起仰韶文化……”“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如材料二“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引用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麦子种完,犁铧一挂,就到了白露;这时节,锄头也就要束之高阁了。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不冷不热,也不饥饿;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真是连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才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眨眼就增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像抚育自己的娃娃。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地被吆起身了。对于二爸来说,大队的常年基建队已经解散,他要是不在责任组劳动,就没处去干活了——归根结底,他是农民,还拉扯着三个娃娃,不劳动一家人吃啥呀?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老祖母八十二岁,仍然半瘫在炕上;母亲头发已经半白,但也没什么大病,照旧像过去一样门里门外操劳;弟弟少平还在村里教书,今年二十一岁,完全成了大人,只是比过去说话更少,放学后就闷着头干活;小妹妹兰香去年考入了原西县高中——让全家骄傲的是,她考高中考了全县第三名。兰香一直在县高中住校,两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他们家里最大的熬煎,仍然是他大姐一家。罐子村实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出去。说是做生意,可这二流子两手空空,谁知到什么地方瞎逛荡去了。政策一宽,社会一松动,有些农民已经开始脱离土地,向外地和城镇流去。这些人大部分出去就是靠力气和手艺挣钱;也有些人鬼知道靠什么手段谋生呢。他们村金俊文的大儿子金富,半年前就出走了,至今都杳无音讯,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操磨了。猫蛋今年八岁,已经在罐子村小学上二年级;狗蛋也已经六岁,明年就该上学了。可是他们不务正业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据说有了孩子,两口子感情就要减少一些,而分散给了孩子。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是啊,仔细地品味,人生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神秘——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竟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责任组实行以后,所有组的麦田比往年生产队种得又好又快;而且秋田也比往年多锄了一遍。金家湾和田家圪崂毗邻的地块,庄稼看起来明显地有了高低之差。东拉河西岸的劳动热情空前地高涨。孙少安尽管还是名义上的生产队长,但实际上田家圪崂现在有了十几个队长,甚至每一个农民都成了队长。早晨,再也不用孙少安派活和催促了,许多人现在出山都走到了他的前头!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规模的秋收还没开始——田家圪崂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好,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闲心。责任组的农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楞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起床以后,情绪正好的秀莲又对她丈夫说:“干脆!你今天也别出山了,到石圪节赶集去!一年四季没明没黑在地里操磨,你也歇息上一天,到集上去散散心。”少安被妻子说动了心,就决定今天到石圪节赶集去。是呀,他已经好多时没到石圪节去了。对他们来说,走石圪节就等于是逛城市;或者说等于城市的人去逛公园。秀莲给他换了见人衣裳,又烧了半锅热水,让他把满头的土垢洗干净,然后亲自拿那把破木梳给他把头发梳理了一下。少安一边照镜子,一边耍笑说:“你把我打扮成个新女婿了!”秀莲说:“等咱们有了自己的新窑,就再结婚一次!”秀莲的话使少安的心情沉重起来。是的,什么时候,他们才有自己的新窑呢?从他们结婚到现在,就一直住在饲养院的破窑洞里,但他又想,只要政策就这样宽下去,他有信心在这几年里给自己营造个新家。(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行责任制后,农民们有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有了搞副业的机会,收获的幸福感使他们劲头十足。B.二爸不到责任组劳动、王满银离开家乡去了外地,说明改革初期的政策还有待完善,因而很多人无法接受。C.一年多前还没有实行责任组时,孙少安就把队分开了,可见他是一位很有胆识和魄力的走在时代前列的变革者。D.秀莲是一个贤惠体贴的妻子,深爱着丈夫和儿子,虽然眼下家境并未有明显好转,但她和丈夫对未来充满希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与《小二黑结婚》都是农村题材的小说,二者都有集中而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紧凑。B.作者善用对比,比如责任制实行前后村民劳动热情的变化、王满银对责任制态度的变化等,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C.小说使用语言、心理、动作、外貌等多种手段刻画孙少安这一人物形象,使人物显得立体生动。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恰当运用方言土语,契合小说的内容,有利于塑造时代变革中的农民形象。8.小说开头对农村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路遥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节。②描写农村八月的景象使小说具有浓郁的乡村风格,充满生活气息。③为写责任制实行后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渲染了轻松美好的氛围。④反映出孙少安对农村变革的喜悦的心境。⑤为后文写孙少安有时间逛集市作铺垫。9.①作者描写孙少安等农村青年的日常生产生活,展现了时代青年如何勇敢地面对社会变革并推动社会发展。②通过描写孙少安与妻子的日常生活,展现了普通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③通过记录实行责任制后田家圪崂点点滴滴的变化,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很多人无法接受”表述错误。二爸虽然对新政策不理解、不接受,但在父亲的吼骂下还是去责任组劳动了;王满银离开家乡也不是因为政策不完善导致的。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A.本文没有集中而激烈的矛盾冲突,叙述节奏舒缓。B.文中没有涉及王满银对责任制态度变化的相关内容。C.小说刻画孙少安的形象时有语言描写“你把我打扮成个新女婿了!”,有心理描写“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是的,什么时候,他们才有自己的新窑呢?”,有动作描写“照镜子”,并没有进行外貌描写。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麦子种完,犁铧一挂,就到了白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节是在秋天。②“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不冷不热,也不饥饿……”描写农村八月的美好景象,具有浓郁的乡村风格。天气正好,不冷不热,农民有粮食吃,果实成熟,秋收开始,收获的季节充满了生活气息。③收获的季节,果实成熟,农民有粮食吃,为写责任制实行后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渲染了轻松美好的氛围。④“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用美好的乡村景象映衬孙少安对农村变革的喜悦的心境。⑤后文“少安被妻子说动了心,就决定今天到石圪节赶集去”写孙少安有时间逛集市,正是因为责任制实行后生活越来越好,他才有时间和心情出去逛逛,此处的描写为下文情节作铺垫。【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人物形象、情感主题的能力。①小说是农村题材的小说,主要反应了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作者描写孙少安等农村青年的日常生产生活,如农历八月,孙少安的美好心情和期待,写了少安家庭生活的幸福,农闲时节到石圪节赶集,还写了责任制后父亲和二爸的变化,展现了时代青年如何勇敢地面对社会变革并推动社会发展。②通过描写孙少安与妻子的日常生活,展现了普通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少安和妻子秀莲都是普通劳动者,这些美好的家庭生活场景,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秀莲鼓励少安去石圪节赶集的情节,更能表现夫妻之间的关爱,也从侧面反应农村生活的变化。③小说记录了实行责任制后田家圪崂点点滴滴的变化,如“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地被吆起身了”,他们对责任制的认可和支持,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刘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隙。(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材料二: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节选自苏洵《心术》)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后吴A奔壁B东南陬C太尉D使备西北E已而其精F兵果奔G西北H不得入。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尉,始置于秦朝时期,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朝时存时废。B.引,率领,与《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引”意思不同。C.兴,出现,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的“兴”意思相同。D.谨,重视、慎重,与《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中的“谨”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对周亚夫十分看重,周亚夫奇智多谋,不负众望,最终平定了吴楚之乱。B.周亚夫作战知己知彼,他认为楚军勇猛迅捷难以直接战胜,决定放弃救援梁国,断叛军粮道。C.汉军将帅同心,吴楚之乱历时三月,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这是取胜的重要因素。D.苏洵认为带兵必须坚持“义”,并且要做到战前让士兵培养战斗力,战时调动士气,战胜后修养心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2)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14.材料二中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周亚夫在平定吴楚之乱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H11.C12.C13.(1)汉兵因此乘胜追击,于是全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人头。
(2)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仍不懈怠的原因。14.①梁国危急,梁王求救,景帝下诏命其救援,周亚夫均不为所动,坚决执行自己的战略战术。②叛军缺粮,屡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兵应战。③夜里营中惊扰,甚至闹到自己帐前,周亚夫也静卧不起。④叛军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周亚夫不为所惑。〖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却让士兵注意防备西北角。后来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汉军营垒的西北角,但不能攻入。“后吴奔壁东南陬”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C处断开;“太尉使备西北”是兼语句,其后E处断开;“奔西北”是动宾结构,后面H处断开。故选CE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率领;引导。句意:于是就率领士兵离去。/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C.错误。出现;起。句意:麋鹿在身边突然出现而不眨眼睛。/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D.正确。句意: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重视学校教育。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诸将始终理解并执行周亚夫的决策”错误,材料一“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说明,直到吴楚之乱平定后诸将才认为周亚夫的计谋是正确的,可推知之前可能并不认同他的做法。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降”,使……投降;“购”,悬赏征求;“购吴王千金”,状语后置,应为“(以)千金购吴王”。(2)“并”,吞并;“殆”,懈怠;“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因果判断句。【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梁急,请救……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可知,梁国危急,梁王求救,景帝下诏命其救援,周亚夫均不为所动,坚决执行自己的战略战术。②由原文“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可知,叛军缺粮,屡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兵应战。③由原文“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可知,夜里营中惊扰,甚至闹到自己帐前,周亚夫也静卧不起。④由原文“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可知,叛军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周亚夫不为所惑。参考译文:材料一:孝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假使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文帝去世后,孝景帝授予周亚夫车骑将军的官职。孝景帝三年,吴、楚两国叛乱。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领兵向东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针锋相对。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孝景帝同意他的意见。太尉周亚夫已经在荥阳会军,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而太尉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孝景帝,孝景帝随即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仍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弓高侯等人去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挑战,可是太尉始终不出战。夜里,汉军营中惊乱,军内互相攻击扰乱,甚至闹到了太尉的营帐之下。太尉却始终静卧不起。不久,就恢复了安定。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却让士兵注意防备西北角。后来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汉军营垒的西北角,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很饥饿了,于是就率领士兵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吴王刘濞抛弃了他的大军,与几千名精壮士卒逃跑,逃到江南丹徒自保。汉兵因此乘胜追击,于是全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人头。过了一个多月,越人斩了吴王的头来报告汉王朝。双方攻守共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打败平定了。这时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可是由于这次平叛,梁孝王却和太尉有了仇怨。材料二: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突然出现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可以对付敌人。凡是用兵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战士因正义而激起义愤,才可以连续战斗。作战的方法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保持士气;当战争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重重地犒赏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要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全部爆发就有更多的勇气,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房屋买卖合同中的房屋抵押及解押约定3篇
- 二零二五河南事业单位100人招聘项目合同执行标准3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工程项目现场勘察与监测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混凝土结构防雷接地施工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草场承包管理与开发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国际贸易实务实验报告与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虚拟现实(VR)技术研发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特种货物安全运输服务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体育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复杂多条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梯门套安装与安全性能检测合同3篇
- 提优精练08-2023-2024学年九年级英语上学期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提优精练(原卷版)
- DB4511T 0002-2023 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配送安全管理规范
- 企业内部客供物料管理办法
- 妇科临床葡萄胎课件
- 三基三严练习题库与答案
- 传媒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债务抵租金协议书范文范本
- 小学英语时态练习大全(附答案)-小学英语时态专项训练及答案
- (高清版)JTGT 3360-01-2018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 代持房屋协议书
- 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合同谈判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