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西柳州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广西柳州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广西柳州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广西柳州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广西柳州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广西柳州市2024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记者:要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李敬泽:传统文化深入人民生活,是一种如盐在水的关系。我们虽不一定深读古籍,但孔子的教诲、庄子的风姿已潜移默化影响我们。传统文化的真正活力不仅仅在书柜里,是在人的心里、人的生活中,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的骨子里、灵魂里。当代之传承发展,就是守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对新的问题作出解答和回应。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上,有着独特的关切和独特的方向。我们随时准备着迎接新的考验,并在不断地回应中,把道路走得更宽广,空间更宏大。守正,就是不要忘记我们的来时路。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记忆,更是一个人生和文化的方向。传承文化,不管怎样,都不要失去这个内在的方向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就像河水会遇到高山、高原一样,记住自己的方向感,每一代人做出自己的创造,去冲开一切,去往新的空间。记者:文学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沉淀和传承。作为一位文学工作者,您觉得文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李敬泽:文学在中华文明构建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体现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中文里“文明”这个词,“明”指的是光,是照亮四野的。“文”指文字、文章,用文字来书写世界,是文明的根基和起始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建立意义,就是从对世界的书写开始的。中国人的道、中国文化的道在“文理”里。这个“文”是广义的,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文学。韩愈说“文以载道”,正是这个意义。文学在我们的文明中,对建构我们的情感、认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有人不常读文学作品,但文学的影响仍在,它丰富我们的底蕴、增添我们的色彩。记者:站在作家的立场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家何为?李敬泽:新时代,文学肩负着神圣的责任,正在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时代作家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当代审美追求进行创作。要守正创新,捕捉新的语言、人物和形象。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类文明,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作,展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摘编自肖姗姗、李志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文学有关——专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材料二】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髓,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有历史的纵深,还充分彰显了当今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视经世致用。《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熹注释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无形的道和理不是虚无,而是通过一定的器物来表达和承载。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文以载道,实际上讲的就是道器不离的关系。体用关系是与此相关的另一对基本范畴。道和体都是根本的东西,是经世而不能改的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但是都必须通过现实的具体的器和用的方式来承载和彰显以致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得以延续,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抛弃道统,这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而这个道统的基本特点就在于经世致用。“经世”的东西能够经世,在于它能够变通、与时偕行,能够面对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为我们的存在提供文化智慧,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中华民族道统的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的文化事业不能够脱离这个道统,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我们要续写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就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而要担负这个使命,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也就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充满青春活力,永葆真理的力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之道同样如此。体用贯通,告诉大家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道理和现实不能分离,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和马克思的真理在当代中国就成了我们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遵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把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和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在革命性实践中不断改变着主客观世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而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摘编自董振华《深刻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独特的视角,让我们以独特的关切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B.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代人冲开一切传统,去往新的空间,追求全新的文化形态。C.道统能够“经世”,在于它能够变通,能够灵活适应时代变迁,持续为现实世界提供指导。D.两则材料不同程度地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对建构人的认知起到作用,一个人不读文学作品,就无法建构正确的认知。B.坚持体用贯通的道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能使中华文化延续。C.马克思主义充满青春活力,永葆真理的力量,是因为它来自于实践并不断发展。D.只要文化事业不脱离道器不离的道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能返本开新。3.下列选项不属于“两个结合”具体体现的一项是()A.上海市在城市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昔日的“工业锈带”杨浦滨江改造成了“生活秀带”。B.陕西安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风民俗、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中,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体系。C.郑州歌舞剧院从隋代乐舞俑获得创作灵感,编导了表现盛唐时期审美风格的古典舞《唐宫夜宴》。D.广电总台聚焦重大主题,坚持“下生活”,打造了一批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优秀作品。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内容思想理念特征之一具体含义二者关系中华民族文化理念道器不离道:抽象的道理道、体是根本,通过器、用来承载、彰显以致用。器:具体的器物文化思想体用贯通体:世界观方法论用:实践生活A.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最基本的特征。B.“文以载道”中的“道”很大一部分是文学。C.道器不离与体用贯通分属两种思想,不具有相关性。D.脱离了器、用的道、体是无法彰显以致用的。5.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该如何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请结合两则材料概述。〖答案〗1.B2.C3.C4.D5.①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守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和文化的方向。②要与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关注当代社会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观,捕捉新的语言、人物和形象。③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类文明。通过学习和借鉴优秀文明成果,作家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创作资源,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冲开一切传统”表述有误,材料一原文是说“传承文化,不管怎样,都不要失去这个内在的方向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就像河水会遇到高山、高原一样,记住自己的方向感,每一代人做出自己的创造,去冲开一切,去往新的空间”,“冲开一切”不是指“冲开一切传统”,而是指面对各种复杂情况下做出自己的创造,去往新的空间。选项偷换概念。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即使有人不常读文学作品,但文学的影响仍在”,文学对建构人的认知起到作用,但并不是说一个人不读文学作品,就无法建构正确的认知。人的认知来源是多元化的,除了文学,还有教育、生活经历、社交等多种途径。B.“体用贯通的道统”错误,“体用贯通”并不等同于经世致用的道统。结合原文“文以载道,实际上讲的就是道器不离的关系。体用关系是与此相关的另一对基本范畴。道和体都是根本的东西,是经世而不能改的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可知,这个道统指的是“道器不离”。D.“只要……就”条件错误,原文有“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中华民族道统的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的文化事业不能够脱离这个道统,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返本开新,除了坚持道器不离的道统,还要不断赋于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二第四段明确“两个结合”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C.只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最基本的特征”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二中提到了“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明确表明这是“最基本特征”。B.“很大一部分是文学”错误,文学是承载“道”的具体器物。C.“分属两种思想,不具有相关性”错误,“道器不离”与“体用贯通”具有相关性,文化思想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理念的的传承与发展,“道”“体”是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器”“用”是承载和彰显“道”“体”的方式。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筛选文中关于“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的途径、方法等相关信息概括即可。结合“当代之传承发展,就是守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对新的问题作出解答和回应。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上,有着独特的关切和独特的方向”“新时代作家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知,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守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和文化的方向。结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也就是实践性”可知,要与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关注当代社会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观,捕捉新的语言、人物和形象。结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类文明,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作,展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可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类文明。通过学习和借鉴优秀文明成果,作家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创作资源,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旷野里(节选)柳青已经快半上午的光景,屋檐的阴影将要缩到门台阶上了。在乡政府的屋子里和院子里,人们在准备药剂、泡烟叶水、察看和谈论喷雾器,还有三个两个凑在一堆噙着烟锅摆闲情理的。朱明山和渭阳区委书记推着自行车进了大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他们把车子放在大门里的墙根儿锁了,然后揩着脸上的汗水朝屋里走去。“你们行动得早啊。”朱明山一边揩汗,一边满面笑容地向院里不相识的村干部们招呼。工作组的干部听见朱明山的声音,纷纷走出屋来。他们没有想到县委书记这样快下到乡里,更没有想到他会来他们工作的这个乡。朱明山给他们带来了突如其来的兴奋,都举着卷起袖口的双手,眉开眼笑地跑到他跟前,好像是向他报告:“看看我们是怎样工作吧!”忙碌的李瑛把她的两条辫从背后扎在一块儿,用热情的眼光盯着朱明山:“我们在这个屋里调配药剂、泡烟叶水哩……”朱明山不难了解这是要他去看他们的工作。他向李瑛指的屋里走去。一个显然是由庙堂改成的大屋子,满地都是喷雾器、药剂、器具、几捆烟叶,夹杂着水桶和扁担,俨然是一个作坊的样子。“崔浩田同志,”朱明山走在门台上问他身旁的区委书记,“那个植棉能手来了没有?”“蔡治良吗?”李瑛说,“他在屋里帮助泡烟叶水哩。叫他也来吗?”“当然,”朱明山盯着李瑛布满汗珠的高鼻梁,“毛主席叫我们先当群众的学生。”李瑛立刻转身向屋里用一种家庭里的语气叫道:“治良,朱书记叫你也来哩。”“呵啼!呵啼!”那人已经在摆弄着烟叶,打了两个喷嚏说,“叫我洗了手。”他们进了乡政府的办公室。屋里屋外,立刻被围严了。乡长和文书推着挤进来的村干部们出去,因为住着没有高烟囱的小屋的庄稼人身上总带一股烟熏气,加上汗水的酸味,空气坏得呛人。朱明山叫乡干部不要推他们,索性到院里的阴影里去谈。“我们这回是和棉蚜虫斗争,又不怕走漏了消息!”他的话总唤起人们愉快的笑容。“治良同志,”朱明山喜欢的眼光盯着蔡治良消瘦但是坚决的长脸,“咱们要在你们这里首先突破棉蚜虫的阵势,你看能行吗?”“能行!”蔡治良点头说,眼角里瞟见多少人抿嘴笑着盯他,面部表情更吃力了。他只是不时咳嗽着,好像清理着喉咙准备说话的样子。人们等着他说话,可是他竟再连一声也没吭。朱明山见这个植棉能手有点过分紧张,他就叫把乡长和文书也叫到跟前,同崔浩田和李瑛研究开会的事。李瑛把工作组和乡干部商量的办法和程序谈了谈。朱明山听了,摇了摇头。“我看不需要那么多的人讲话。这又不是举行什么仪式!”这套讲究形式的做法一直搞到乡下使朱明山控制不住愤懑。县委书记的不满意弄得乡长脸上很难看。现在李瑛的大眼睛望着他冒汗的胖脸,他努着厚嘴唇讷讷地说:“村干部不实干,推不动群众。他们拿个传话筒满街喊叫治虫;我们一走,他们就把传话筒挟在胳膊底下,和群众一块儿说没信心的话哩……”“说啥哩嘛!”有一个挤在跟前的村干部不满意地走开了。他一边走一边喃喃说:“一开会不是半夜就是鸡叫,说过来说过去就是那几句,谁个倒有信心嘛?”“以前的办法不对,这不是县上派的工作组连夜下来了吗?”蔡治良转身对那走开的人倔强的背影和解着。“开会,”朱明山对崔浩田说,“还是你讲一下吧,简单一点。”“你不讲几句吗?”“我讲什么?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于是乡长宣布开会,区委书记站在正屋的门台上讲话了。四十多个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墙根和房檐的阴影蹲了一圈。朱明山在乡政府办公室的门坎上坐下来抽烟,低头沉思着。“有多少喷雾器?”“一村能去两个,原来发给乡上的两个都给整坏了。”李瑛说。朱明山抽着烟,转眼注视着一圈听众情绪上的反应。开始的时候,人们瞪大了眼睛盯着崔浩田,用心地听着,好像唯恐有一句陕北口音听不明白。后来渐渐越来越多的人,脸上显示出满意的笑容。当崔浩田讲到科学不是依靠行政命令,也不是依靠反复唠叨,而是依靠成功的实际打破迷信的时候,有些村干部把嘴里噙的烟锅拔开,对身旁的人信服地点头。刚才不满地走开的那人蹲在朱明山对面的墙根大声说:“开头这么办就畅了!”“没有拿来两个喷雾器?”乡长觉得这人好像有意在县委书记面前臭他,忿愤地质问,“是不是两个摆弄瞎了一对?”“老百姓没见过那东西,这个一弄那个一弄就坏了。”有人辩解。“众位同志,”蔡治良站起来了,“我有个意见……”朱明山高兴地从板凳上站起来,看这个植棉能手会提出什么意见。“我这个意见可是想出来的,没试验过。”蔡治良首先声明,然后才说,“你们说那辣子好呛人?一斤能熬多少水?熬一担,掺几担白水,味还不小吧?”“好意见,好意见!”全院的人嚷着。朱明山不由得走到蔡治良跟前,心里想:这个人的钻研精神比有些干部强百倍。“还有,”蔡治良进一步说,“烟叶和辣子不能用完,人还要吃;煤油人不吃。笑啥?那东西掺上水治虫,虫还活得了。那东西和硫磺、石灰还不一样,轻一点重一点,没蚀劲儿。”“还有吗?”朱明山高兴地问,也像还不满足。“想到的就这些,”蔡治良仍然拘束地说,“这是烟叶呛得我想起的,不敢保证能顶事。”“所有这些新办法,都要在这几天里试验。”朱明山向崔浩田和刚刚从屋里出来的李瑛吩咐。“药械已经准备好了。”李瑛报告。“准备好了就出动。”于是人们按两个喷雾器一个村的治虫小组,跟村干部们一块儿走了。年轻的村干部跑进屋去,争着背的背,挑的挑,要求先到自己的棉地里去。满院乱杂杂的好像市集。朱明山把他的车子往空起来的屋里推,李瑛高兴地跑过来:“朱书记,你也下地吗?热哩!”“你姑娘人家不怕热,我当过兵的怕热吗?”(本文创作于1953年,有删节)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干部举着双手跑到朱明山跟前,围满了乡政府的办公室,可以看出乡村干部面对虫害时对新任县委书记的期待。B.蔡治良创造性地使用辣子、煤油等做农药进行杀虫,表明百姓深厚的劳动智慧中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C.当乡长发言的时候,一个挤在跟前的村干部不满意地走开了,这体现了做村干部思想工作的复杂性和艰难性。D.文章围绕棉花灭虫展开,将时代问题形象化在乡村日常之中,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善于通过尖锐的矛盾和冲突来展现新中国建设初期领导干部工作中的一些局限和问题。B.小说结构严密,如蔡治良“打了两个喷嚏”看似闲笔,实则为下文想到治虫方法埋了伏笔。C.本文语言质朴自然,采用了大量陕西农村的方言俚语,如“说啥哩嘛”“畅了”,亲切如话家常。D.文章善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例如乡长与县委书记的形象对比,表现了人物不同的特征。8.小说中朱明山是一个怎样的领导干部?请简要分析。9.柳青文学研究会会长邢小利认为,《在旷野里》写出了一个新时代开始欣喜与警觉。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观点。〖答案〗6.C7.A8.①亲民友好,善于倾听民意。朱明山走出屋子,走到院子里和村干部们亲切交谈,关注听众的情绪反映;②实事求是,有科学钻研精神,“当群众的学生”“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③身先士卒,投入到基层的生活劳动中,干部们一起下田地去实践。9.“新时代的欣喜”指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变化的新景象,新时代的警觉指新中国建设初期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和问题。本文围绕县委书记亲身奔赴一线带领干部群众治理虫灾,乡村干部群众积极的劳动热情、科学治理棉虫害等都反映了新时代的欣喜;但小说中乡长官本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工作作风代表当时存在的问题,作者进行了揭示和批判,引发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这体现了做村干部思想工作的复杂性和艰难性”错误,“一个村干部不满意地走开”体现了乡长工作方式不得当、不得民心。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小说善于通过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错误,本文的矛盾冲突是不明显的,讽刺委婉含蓄。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亲民友好,善于倾听民意。“朱明山叫乡干部不要推他们,索性到院里的阴影里去谈”,朱明山走出屋子,走到院子里和村干部们亲切交谈;“朱明山见这个植棉能手有点过分紧张,他就叫把乡长和文书也叫到跟前,同崔浩田和李瑛研究开会的事”“我看不需要那么多的人讲话。这又不是举行什么仪式!”“朱明山对崔浩田说,‘还是你讲一下吧,简单一点’”,朱明山见蔡治良有点过分紧张,他就叫把乡长和文书也叫到跟前,并认为不需要那么多的人讲话,让崔浩田讲,讲的简单一点,可见朱明山关注听众的情绪反映。实事求是,有科学钻研精神,朱明山说“毛主席叫我们先当群众的学生”“我讲什么?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请植棉能手来开会,开会时自己不讲话,充分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朱书记,你也下地吗?热哩!”“你姑娘人家不怕热,我当过兵的怕热吗?”,李瑛问朱明山也下地吗,他回答说你姑娘人家不怕热,我当过兵的怕热吗,身先士卒,投入到基层的生活劳动中,干部们一起下田地去实践。【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新时代的欣喜”指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变化的新景象;县委书记朱明山带领干部群众治理虫灾害,“他们进了乡政府的办公室。屋里屋外,立刻被围严了。”乡村干部举着双手跑到朱明山跟前,围满了乡政府的办公室,可以看出乡村干部面对虫害时对新任县委书记的期待。蔡治良创造性地使用辣子、煤油等做农药进行杀虫。“朱书记,你也下地吗?热哩”,李瑛问朱明山也下地吗,他回答说你姑娘人家不怕热,我当过兵的怕热吗,县委书记朱明山身先士卒,投入到基层的生活劳动中,干部们一起下田地去实践。乡村干部群众积极的劳动热情、科学治理棉虫害等都反映了新时代的欣喜。新中国成立不久,科技水平不发达,部分农民思想落后,“新时代的警觉”,指新中国建设初期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和问题。“李瑛把工作组和乡干部商量的办法和程序谈了谈”,朱明山听了摇头不同意,并说“我看不需要那么多的人讲话。这又不是举行什么仪式”,开会时,乡长又请县委书记朱明山讲话,可见乡长官本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工作作风,这些代表了当时存在的问题,作者进行了揭示和批判,引发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而破之。”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①,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期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违之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②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获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绥抚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借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节选自《百战奇略·第三卷·势战》)材料二:孙子曰:“敌人开阖,必亟入之。”预表还所获而间张政。又曰:“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预以奇兵袭乐乡,而孙歆以谓飞渡江。又曰:“善战者,求之于势。”预谓兵威已振如破竹是也。——(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六·晋杜预》)〖备注〗①张政:三国东吴名将,西陵战败后未把战况告诉吴主,败绩暴露后被吴主召回撤换。②孙皓:三国时期吴国最后一个皇帝。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事当A以利害B相期C今此举十D有八九E之利F而其害一二G止H于无功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文中指恰逢,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B.譬如破竹,指进攻像劈竹子一样,节节胜利,毫无阻挡,今演化为成语“势如破竹”。C.造,文中指去、到,与《屈原列传》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的“造”意思不同。D.间,文中指离间,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武帝暗中计划灭吴,反对者众多,只有羊祜、杜预、张华等人支持,西陵一战后,杜预请求伐吴。B.杜预上表晋武帝,对反对派的阴暗心理进行了分析,并对计划中止可能带来的形势变化表示忧虑。C.正值南方梅雨季节,疫病流行,晋军行军作战困难,有人主张停战修整,冬天再战,杜预坚决不同意。D.在灭吴之战中,杜预数次用兵决策都与孙子兵法相合,取得很好的效果,最终指挥众将一举攻下东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2)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14.杜预的军事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0.CFG11.A12.C13.(1)趁敌人出现的败灭趋势,我军不失时机地发动攻击,那么,敌人必定会溃败。

(2)吴王孙皓荒淫暴虐,滥杀贤能之人,现在立即出兵进攻他,将不费多大代价就可以平定吴国。14.①用离间计使东吴临战换将,军心浮动;

②派奇兵偷袭乐乡,虚张声势,震慑敌军,活捉吴歆;

③明判敌我形势,坚持灭吴计划,一举平定东吴。〖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凡事都要分析比较它的利害得失,现在攻吴之举,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其结局最差不过没有成功而已。“此举”作主语,“利”作宾语,省略谓语“占”,主语前,宾语后断句,所以CF处断句;“一二”指的是“其害”,“于无功耳”指的是“止”,“其害”与“止”为两方面的内容,中间应该断开,所以G处断句。故选CF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意思不同。恰逢;/出嫁。句意:恰逢杜预的奏表送到。/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B.正确。C.正确。去、到;/起草。句意:直趋吴国京都建业。/楚怀王命令屈原起草法令。D.正确。离间;/参与。句意:杜预利用张政隐瞒战况之机,向朝廷上表,把捕获的吴军送还孙皓,离间了孙皓与张政的君臣关系。/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正值南方梅雨季节,疫病流行”错误,由原文“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可知,是如今正值酷暑,雨季已经开始,疫病将要流行;“晋军行军作战困难”错误,根据杜预对进攻形势“譬如破竹”的分析可知,“晋军行军作战困难”为无中生有、生观臆断。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趁;“迫”,发动攻击;“溃”,溃败。(2)“贤能”,贤能之人;“不劳”,不费多大代价;“定”,平定。【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预表还所获而间张政”可知,用离间计使东吴临战换将,军心浮动;由原文“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获吴都督孙歆”可知,派奇兵偷袭乐乡,虚张声势,震慑敌军,活捉吴歆;由原文“预曰:‘昔乐毅借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可知,明判敌我形势,坚持灭吴计划,一举平定东吴。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作战中所说的“势”,就是利用击敌的有利态势的问题。趁敌人出现的败灭趋势,我军不失时机地发动攻击,那么,敌人必定会溃败。诚如兵法所说:“要利用有利态势击破敌人。”晋武帝司马炎秘密制定一个灭亡吴国的战略计划,但交给朝臣讨论时,多数人的主张与帝意相违。唯有羊祜、杜预和张华的看法与武帝意图相合。征南大将军羊祜病重时,曾向武帝举荐杜预代替自己职务。待到羊祜一死,晋武帝便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督统荆州一切军务。杜预奉命到镇后,修缮兵器铠甲以搞好战备,加强部队训练以显扬武威。他在选拔精锐部队大败吴国西陵都督张政之后,就向晋武帝请示大举伐吴的日期,武帝回复说等到明年再考虑大举攻吴之事。为此,杜预再次上表申述己见说:“凡事都要分析比较它的利害得失,现在攻吴之举,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其结局最差不过没有成功而已。朝臣们说吴国败亡的形势还没有到来,(他们所以这样说,)只是因为灭吴之决策不是出于他们的谋划,胜利后的功绩也不能归于他们本身,且又都羞于承认自己原来意见的错误,所以至今仍然固执己见而反对伐吴。自入秋以来,伐吴之事已经逐渐外露,倘若中途停止而拖延进攻时间,那么,吴国皇帝孙皓因担心被伐而想出对策来,或如迁都武昌,增修江南城防设施,疏散城镇居民,将会给我们造成城镇不可攻拔,野外无所掠获的被动局面,一旦吴国把大批舰船集中到夏口对我进行防御,那么,明年伐吴的计划或许就落空了。”就在晋武帝与中书令张华下围棋兴致正浓之时,恰逢杜预的奏表送到。张华立即推开棋盘拱手向武帝说:“陛下英明伟大,战无不胜,国家富饶,兵力强大;吴王孙皓荒淫暴虐,滥杀贤能之人,现在立即出兵进攻他,将不费多大代价就可以平定吴国。”晋武帝听后,就批准了杜预的建议。杜预于是把部队集中到江陵,并派周旨、伍巢等将率军乘船夜渡长江以袭击乐乡;晋军沿途多插旗帜,点火于巴山之上,出击其要害之地,从心理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俘虏了吴军都督孙歆。晋军在平定了长江上游地区后,从湘江以南至交州、广州的广大地区的吴国州郡,都望风不战而降,杜预则亲执符节宣读皇帝诏书,一一加以安抚。在晋军众将举行会议时,有人提出说:“已据江南百年的吴国敌寇,是很难一下子把它完全战胜的。如今正值酷暑,雨季已经开始,疫病将要流行。因此,我们应当等到冬季到来之时,再大举进攻吧。”杜预则坚定地回答说:“从前燕国大将乐毅凭借济西一战,而一鼓作气地吞并了齐国。现在,我军已经声威大震,对敌进攻如同刀劈长竹一样,数节劈开之后,其余的就会迎刃而解,不再需要用力处理了。”于是,杜预指挥众将率军直趋吴国京都建业,沿途所过城镇的吴军,无不束手就降,结果活捉了孙皓,平定了吴国。——(节选自《百战奇略·第三卷·势战》)材料二:孙子说:“一旦发现敌人有隙可乘,就要迅速乘机而入。”杜预利用张政隐瞒战况之机,向朝廷上表,把捕获的吴军送还孙皓,离间了孙皓与张政的君臣关系。又说:“善于进攻的军队,展开兵力就像从九霄突然降下,势不可挡。”杜预派奇兵偷袭乐乡,孙歆以为他们如同神兵天降一般飞过长江。又说:“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从自己创造的有利作战态势中去追求胜利。”杜预认为军威已经大振,形势的发展如同刀劈长竹,将节节胜利,毫无阻挡。——(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六·晋杜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别徐州①苏轼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②,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③东。〖备注〗①此词作于公元1079年。其时苏轼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②彭城,徐州。泗水在徐州。③楚江,泗水。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泪折残红”这一细节迹象与神情兼备,眼泪与残红相照,泪犹残红,残红溅泪,极是渲染感情之笔。B.“隋堤三月水溶溶”,情景交融,将词人离别徐州的浩荡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C.“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飞归故居,词人与雁同行,触景生情。D.下片运用拟人手法,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怎奈楚江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怅然若失。16.词的上片以比较少见的感慨起调,“思无穷”,即思绪无穷无尽。上片中词人的“思无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与徐州刚刚相逢又匆匆离别,词人依恋之情无穷无尽;

②与徐州的友人含泪携手分别,词人愁苦之情无穷无尽;

③离别徐州正是暮春时节,即使春光犹在,但无人共赏,词人孤寂之情无穷无尽。〖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词人与雁同行”错误。“背归鸿”,两者方向相反,并非同行。词人从江苏徐州到浙江湖州,从北到南,大雁是从南方回到北方。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与徐州刚刚相逢又匆匆离别,词人依恋之情无穷无尽,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匆匆”,已经相逢了,可在一起时候的欢乐却是那么短暂。在我临行之时,握着佳人纤细的玉手,欲语还休,只得流泪对着漫天飘零的落花。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与徐州的友人含泪携手分别,词人愁苦之情无穷无尽。“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写想要问温暖的东风还留下多少?春天纵使还在,与谁共赏呢?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词人孤寂之情无穷无尽。(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报任安书》中,除了《诗经》,作者还曾提及其他两部经书,这两句是:______,______。(2)宋代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的两句,其情志与唐代王昌龄所写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两句非常相似。(3)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展现了山水的秀美,让人生出对山水的无限遐思,不禁诵出了“______,______”的佳句。〖答案〗(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2)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前A,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春光,就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我们在花下B,引起一群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他们抬头看看花,又看看我们。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男孩子。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他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他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一个在他后面的女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关似的,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C,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A______B______C______19.下列句子中的“过了关”与文中加点的“过了关”,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小明在游戏里成功过了关,进入了下一关。B.人生难免遇困难,努力过了关,必有新天地。C.海关人员仔细检查后,才让他过了关。D.经过长时间的复习,他终于在考试中过了关。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春光就会饱满,烂漫,泼辣,华侈”,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8.A.豁然开朗B.流连忘返C.浑身解数19.B20.原句反复使用“这样地”,对下文“尽情地挥霍”进行铺排渲染,突出强调了春光的形象、情态与精神力量,语气昂扬,具有抒情性;“春光”之后使用逗号停顿,使得节奏舒缓,并强调主体,改句语气平淡,意味不浓。〖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语境是形容当走进玉澜堂院落时,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眼前景象令人心旷神怡,同时,也与后文描述的海棠树繁花盛开的景象形成呼应,应用“豁然开朗”。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B.语境是形容我们在花下欣赏得十分入迷,久久不愿离去,与后文描述孩子们被吸引过来的情景形成呼应,应用“流连忘返”。流连忘返:指因留恋美好的景物或事物而舍不得离去。C.语境是形容花朵在春天的感召下,竭尽全力地展现出自己的美丽和生命力,与前文的“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相呼应,共同描绘出花朵盛开时的壮观景象,应用“浑身解数”。浑身解数:指一个人使出全身所有的本领或技术手段。【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原文“于是他们就像过了关似的,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中,“过了关”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过关,而是用来比喻孩子们在回答关于海棠花的问题后,仿佛完成了一项任务或克服了某种困难,从而轻松愉快地跑出门外。这里的“过了关”是比喻性的用法,表示度过了一个难关或克服了某种挑战。A.“过了关”是游戏中的实际进程,表示小明完成了游戏的一个阶段,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这是“过了关”字面意义的用法,与原文中的比喻用法不同。B.“过了关”与原文中的“过了关”都比喻克服困难。C.“过了关”是指通过海关检查,与原文的比喻意义不符。D.“过了关”表示考试及格或达到某个标准,虽然有一定的比喻性(即考试被比作一道道关卡),但主要还是表示实际的考试结果,与原文中的比喻用法不完全相同。故选B。【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反复使用“这样地……”,对下文“尽情地挥霍”进行铺排渲染,突出强调了春光形象饱满,情态烂漫、泼辣,华侈的精神力量,语气昂扬,具有抒情性;“春光”单独成句,起强调作用,使得节奏舒缓,改句“春光就会饱满,烂漫,泼辣,华侈”,“春光”之后没有使用逗号停顿,语气平淡,意味不浓,主体得不到强调。(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咖啡和奶茶被誉为续命神器。不仅因为它们迷人的香气和味道让许多人沉醉,更因为它们蕴含的强大力量——咖啡因。咖啡因十分狡猾,会借助其与腺苷相似的分子结构,悄然侵入腺苷受体,以一种竞争性的方式,①,从而唤醒我们沉睡的神经,赋予我们无尽的活力。②?——当腺苷与受体结合,我们的睡意就会被增强。这下子就明白了吧,当咖啡因抢了腺苷的戏码,腺苷不能跟它的受体结合,就不能增强我们的睡意。这就是为什么中等剂量的咖啡因就能让我们感觉到神清气爽、疲劳消除。不过,咖啡因“抢戏”,③。咖啡因并不能改善长期睡眠不足引起的学习工作表现力下降;它只能在当下一刻让你精神矍铄。如果咖啡因摄入的时间太晚,比如你下班后非得来一杯为你晚上的追剧/游戏续命,那就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引发焦虑。当摄入咖啡因形成习惯,你可能会产生依赖性;一旦停用,有可能出现戒断症状,包括头痛、疲劳、警觉性及敏感性降低、情绪低落等等。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抢戏”原指在戏剧或电影等表演艺术中,某个角色或演员不恰当地吸引过多的注意,从而影响了整体的表演效果。文中说咖啡因“抢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21.①阻断腺苷与其受体结合②腺苷有什么用呢③其实是有利有弊22.“抢戏”一词在此使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咖啡因与腺苷受体相结合的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同时巧妙地写出了咖啡因作用的双面性,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下文“当腺苷与受体结合,我们的睡意就会被增强”和后句“从而唤醒我们沉睡的神经,赋予我们无尽的活力”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咖啡因通过阻断腺苷与其受体结合,就能减轻或消除人的睡意,故可补写“阻断腺苷与其受体结合”。第二空,此处是个问句,根据前句“当腺苷与受体结合,我们的睡意就会被增强……当咖啡因抢了腺苷的戏码,腺苷不能跟它的受体结合,就不能增强我们的睡意”,可知此处是说腺苷的作用,故可补写“腺苷有什么用呢”。第三空,该空的后面内容介绍了咖啡因的利处——能在当下一刻让你精神矍铄;也介绍了咖啡因的弊处——如果咖啡因摄入的时间太晚——那就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引发焦虑。当摄入咖啡因形成习惯,你可能会产生依赖性;一旦停用,有可能出现戒断症状,包括头痛、疲劳、警觉性及敏感性降低、情绪低落等等,由此可知此处是指出了咖啡因的利弊,故可补写“其实是有利有弊”。【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第三段介绍了咖啡因的利弊,主要介绍的是它的弊处。根据题干对“抢戏”内涵的解释可知,“咖啡因‘抢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第二段中“咖啡因……会借助其与腺苷相似的分子结构,悄然侵入腺苷受体,以一种竞争性的方式,阻断腺苷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唤醒我们沉睡的神经,赋予我们无尽的活力”可知,“抢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咖啡因与腺苷受体相结合的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同时,结合“当咖啡因抢了腺苷的戏码,腺苷不能跟它的受体结合,就不能增强我们的睡意”可知,“抢戏”一词也写出了咖啡因作用的双面性,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传世经典《格言联壁》中有言:涉世,以慎言为先。现实中也有不少人认为话要一吐为快、没必要憋在心里,让自己如鲠在喉。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广西柳州市2024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记者:要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李敬泽:传统文化深入人民生活,是一种如盐在水的关系。我们虽不一定深读古籍,但孔子的教诲、庄子的风姿已潜移默化影响我们。传统文化的真正活力不仅仅在书柜里,是在人的心里、人的生活中,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的骨子里、灵魂里。当代之传承发展,就是守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对新的问题作出解答和回应。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上,有着独特的关切和独特的方向。我们随时准备着迎接新的考验,并在不断地回应中,把道路走得更宽广,空间更宏大。守正,就是不要忘记我们的来时路。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记忆,更是一个人生和文化的方向。传承文化,不管怎样,都不要失去这个内在的方向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就像河水会遇到高山、高原一样,记住自己的方向感,每一代人做出自己的创造,去冲开一切,去往新的空间。记者:文学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沉淀和传承。作为一位文学工作者,您觉得文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李敬泽:文学在中华文明构建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体现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中文里“文明”这个词,“明”指的是光,是照亮四野的。“文”指文字、文章,用文字来书写世界,是文明的根基和起始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建立意义,就是从对世界的书写开始的。中国人的道、中国文化的道在“文理”里。这个“文”是广义的,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文学。韩愈说“文以载道”,正是这个意义。文学在我们的文明中,对建构我们的情感、认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有人不常读文学作品,但文学的影响仍在,它丰富我们的底蕴、增添我们的色彩。记者:站在作家的立场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家何为?李敬泽:新时代,文学肩负着神圣的责任,正在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时代作家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当代审美追求进行创作。要守正创新,捕捉新的语言、人物和形象。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类文明,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作,展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摘编自肖姗姗、李志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文学有关——专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材料二】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髓,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有历史的纵深,还充分彰显了当今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视经世致用。《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熹注释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无形的道和理不是虚无,而是通过一定的器物来表达和承载。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文以载道,实际上讲的就是道器不离的关系。体用关系是与此相关的另一对基本范畴。道和体都是根本的东西,是经世而不能改的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但是都必须通过现实的具体的器和用的方式来承载和彰显以致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得以延续,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抛弃道统,这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而这个道统的基本特点就在于经世致用。“经世”的东西能够经世,在于它能够变通、与时偕行,能够面对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为我们的存在提供文化智慧,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中华民族道统的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的文化事业不能够脱离这个道统,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我们要续写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就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而要担负这个使命,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也就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充满青春活力,永葆真理的力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之道同样如此。体用贯通,告诉大家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道理和现实不能分离,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和马克思的真理在当代中国就成了我们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遵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把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和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在革命性实践中不断改变着主客观世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而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摘编自董振华《深刻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独特的视角,让我们以独特的关切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B.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代人冲开一切传统,去往新的空间,追求全新的文化形态。C.道统能够“经世”,在于它能够变通,能够灵活适应时代变迁,持续为现实世界提供指导。D.两则材料不同程度地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对建构人的认知起到作用,一个人不读文学作品,就无法建构正确的认知。B.坚持体用贯通的道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能使中华文化延续。C.马克思主义充满青春活力,永葆真理的力量,是因为它来自于实践并不断发展。D.只要文化事业不脱离道器不离的道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能返本开新。3.下列选项不属于“两个结合”具体体现的一项是()A.上海市在城市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昔日的“工业锈带”杨浦滨江改造成了“生活秀带”。B.陕西安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风民俗、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中,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体系。C.郑州歌舞剧院从隋代乐舞俑获得创作灵感,编导了表现盛唐时期审美风格的古典舞《唐宫夜宴》。D.广电总台聚焦重大主题,坚持“下生活”,打造了一批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优秀作品。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内容思想理念特征之一具体含义二者关系中华民族文化理念道器不离道:抽象的道理道、体是根本,通过器、用来承载、彰显以致用。器:具体的器物文化思想体用贯通体:世界观方法论用:实践生活A.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最基本的特征。B.“文以载道”中的“道”很大一部分是文学。C.道器不离与体用贯通分属两种思想,不具有相关性。D.脱离了器、用的道、体是无法彰显以致用的。5.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该如何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请结合两则材料概述。〖答案〗1.B2.C3.C4.D5.①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守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和文化的方向。②要与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关注当代社会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观,捕捉新的语言、人物和形象。③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类文明。通过学习和借鉴优秀文明成果,作家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创作资源,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冲开一切传统”表述有误,材料一原文是说“传承文化,不管怎样,都不要失去这个内在的方向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就像河水会遇到高山、高原一样,记住自己的方向感,每一代人做出自己的创造,去冲开一切,去往新的空间”,“冲开一切”不是指“冲开一切传统”,而是指面对各种复杂情况下做出自己的创造,去往新的空间。选项偷换概念。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即使有人不常读文学作品,但文学的影响仍在”,文学对建构人的认知起到作用,但并不是说一个人不读文学作品,就无法建构正确的认知。人的认知来源是多元化的,除了文学,还有教育、生活经历、社交等多种途径。B.“体用贯通的道统”错误,“体用贯通”并不等同于经世致用的道统。结合原文“文以载道,实际上讲的就是道器不离的关系。体用关系是与此相关的另一对基本范畴。道和体都是根本的东西,是经世而不能改的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可知,这个道统指的是“道器不离”。D.“只要……就”条件错误,原文有“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中华民族道统的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的文化事业不能够脱离这个道统,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返本开新,除了坚持道器不离的道统,还要不断赋于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二第四段明确“两个结合”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C.只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最基本的特征”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二中提到了“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明确表明这是“最基本特征”。B.“很大一部分是文学”错误,文学是承载“道”的具体器物。C.“分属两种思想,不具有相关性”错误,“道器不离”与“体用贯通”具有相关性,文化思想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理念的的传承与发展,“道”“体”是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器”“用”是承载和彰显“道”“体”的方式。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筛选文中关于“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的途径、方法等相关信息概括即可。结合“当代之传承发展,就是守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对新的问题作出解答和回应。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上,有着独特的关切和独特的方向”“新时代作家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知,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守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和文化的方向。结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也就是实践性”可知,要与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关注当代社会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观,捕捉新的语言、人物和形象。结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类文明,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作,展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可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类文明。通过学习和借鉴优秀文明成果,作家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创作资源,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旷野里(节选)柳青已经快半上午的光景,屋檐的阴影将要缩到门台阶上了。在乡政府的屋子里和院子里,人们在准备药剂、泡烟叶水、察看和谈论喷雾器,还有三个两个凑在一堆噙着烟锅摆闲情理的。朱明山和渭阳区委书记推着自行车进了大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他们把车子放在大门里的墙根儿锁了,然后揩着脸上的汗水朝屋里走去。“你们行动得早啊。”朱明山一边揩汗,一边满面笑容地向院里不相识的村干部们招呼。工作组的干部听见朱明山的声音,纷纷走出屋来。他们没有想到县委书记这样快下到乡里,更没有想到他会来他们工作的这个乡。朱明山给他们带来了突如其来的兴奋,都举着卷起袖口的双手,眉开眼笑地跑到他跟前,好像是向他报告:“看看我们是怎样工作吧!”忙碌的李瑛把她的两条辫从背后扎在一块儿,用热情的眼光盯着朱明山:“我们在这个屋里调配药剂、泡烟叶水哩……”朱明山不难了解这是要他去看他们的工作。他向李瑛指的屋里走去。一个显然是由庙堂改成的大屋子,满地都是喷雾器、药剂、器具、几捆烟叶,夹杂着水桶和扁担,俨然是一个作坊的样子。“崔浩田同志,”朱明山走在门台上问他身旁的区委书记,“那个植棉能手来了没有?”“蔡治良吗?”李瑛说,“他在屋里帮助泡烟叶水哩。叫他也来吗?”“当然,”朱明山盯着李瑛布满汗珠的高鼻梁,“毛主席叫我们先当群众的学生。”李瑛立刻转身向屋里用一种家庭里的语气叫道:“治良,朱书记叫你也来哩。”“呵啼!呵啼!”那人已经在摆弄着烟叶,打了两个喷嚏说,“叫我洗了手。”他们进了乡政府的办公室。屋里屋外,立刻被围严了。乡长和文书推着挤进来的村干部们出去,因为住着没有高烟囱的小屋的庄稼人身上总带一股烟熏气,加上汗水的酸味,空气坏得呛人。朱明山叫乡干部不要推他们,索性到院里的阴影里去谈。“我们这回是和棉蚜虫斗争,又不怕走漏了消息!”他的话总唤起人们愉快的笑容。“治良同志,”朱明山喜欢的眼光盯着蔡治良消瘦但是坚决的长脸,“咱们要在你们这里首先突破棉蚜虫的阵势,你看能行吗?”“能行!”蔡治良点头说,眼角里瞟见多少人抿嘴笑着盯他,面部表情更吃力了。他只是不时咳嗽着,好像清理着喉咙准备说话的样子。人们等着他说话,可是他竟再连一声也没吭。朱明山见这个植棉能手有点过分紧张,他就叫把乡长和文书也叫到跟前,同崔浩田和李瑛研究开会的事。李瑛把工作组和乡干部商量的办法和程序谈了谈。朱明山听了,摇了摇头。“我看不需要那么多的人讲话。这又不是举行什么仪式!”这套讲究形式的做法一直搞到乡下使朱明山控制不住愤懑。县委书记的不满意弄得乡长脸上很难看。现在李瑛的大眼睛望着他冒汗的胖脸,他努着厚嘴唇讷讷地说:“村干部不实干,推不动群众。他们拿个传话筒满街喊叫治虫;我们一走,他们就把传话筒挟在胳膊底下,和群众一块儿说没信心的话哩……”“说啥哩嘛!”有一个挤在跟前的村干部不满意地走开了。他一边走一边喃喃说:“一开会不是半夜就是鸡叫,说过来说过去就是那几句,谁个倒有信心嘛?”“以前的办法不对,这不是县上派的工作组连夜下来了吗?”蔡治良转身对那走开的人倔强的背影和解着。“开会,”朱明山对崔浩田说,“还是你讲一下吧,简单一点。”“你不讲几句吗?”“我讲什么?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于是乡长宣布开会,区委书记站在正屋的门台上讲话了。四十多个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墙根和房檐的阴影蹲了一圈。朱明山在乡政府办公室的门坎上坐下来抽烟,低头沉思着。“有多少喷雾器?”“一村能去两个,原来发给乡上的两个都给整坏了。”李瑛说。朱明山抽着烟,转眼注视着一圈听众情绪上的反应。开始的时候,人们瞪大了眼睛盯着崔浩田,用心地听着,好像唯恐有一句陕北口音听不明白。后来渐渐越来越多的人,脸上显示出满意的笑容。当崔浩田讲到科学不是依靠行政命令,也不是依靠反复唠叨,而是依靠成功的实际打破迷信的时候,有些村干部把嘴里噙的烟锅拔开,对身旁的人信服地点头。刚才不满地走开的那人蹲在朱明山对面的墙根大声说:“开头这么办就畅了!”“没有拿来两个喷雾器?”乡长觉得这人好像有意在县委书记面前臭他,忿愤地质问,“是不是两个摆弄瞎了一对?”“老百姓没见过那东西,这个一弄那个一弄就坏了。”有人辩解。“众位同志,”蔡治良站起来了,“我有个意见……”朱明山高兴地从板凳上站起来,看这个植棉能手会提出什么意见。“我这个意见可是想出来的,没试验过。”蔡治良首先声明,然后才说,“你们说那辣子好呛人?一斤能熬多少水?熬一担,掺几担白水,味还不小吧?”“好意见,好意见!”全院的人嚷着。朱明山不由得走到蔡治良跟前,心里想:这个人的钻研精神比有些干部强百倍。“还有,”蔡治良进一步说,“烟叶和辣子不能用完,人还要吃;煤油人不吃。笑啥?那东西掺上水治虫,虫还活得了。那东西和硫磺、石灰还不一样,轻一点重一点,没蚀劲儿。”“还有吗?”朱明山高兴地问,也像还不满足。“想到的就这些,”蔡治良仍然拘束地说,“这是烟叶呛得我想起的,不敢保证能顶事。”“所有这些新办法,都要在这几天里试验。”朱明山向崔浩田和刚刚从屋里出来的李瑛吩咐。“药械已经准备好了。”李瑛报告。“准备好了就出动。”于是人们按两个喷雾器一个村的治虫小组,跟村干部们一块儿走了。年轻的村干部跑进屋去,争着背的背,挑的挑,要求先到自己的棉地里去。满院乱杂杂的好像市集。朱明山把他的车子往空起来的屋里推,李瑛高兴地跑过来:“朱书记,你也下地吗?热哩!”“你姑娘人家不怕热,我当过兵的怕热吗?”(本文创作于1953年,有删节)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干部举着双手跑到朱明山跟前,围满了乡政府的办公室,可以看出乡村干部面对虫害时对新任县委书记的期待。B.蔡治良创造性地使用辣子、煤油等做农药进行杀虫,表明百姓深厚的劳动智慧中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C.当乡长发言的时候,一个挤在跟前的村干部不满意地走开了,这体现了做村干部思想工作的复杂性和艰难性。D.文章围绕棉花灭虫展开,将时代问题形象化在乡村日常之中,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善于通过尖锐的矛盾和冲突来展现新中国建设初期领导干部工作中的一些局限和问题。B.小说结构严密,如蔡治良“打了两个喷嚏”看似闲笔,实则为下文想到治虫方法埋了伏笔。C.本文语言质朴自然,采用了大量陕西农村的方言俚语,如“说啥哩嘛”“畅了”,亲切如话家常。D.文章善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例如乡长与县委书记的形象对比,表现了人物不同的特征。8.小说中朱明山是一个怎样的领导干部?请简要分析。9.柳青文学研究会会长邢小利认为,《在旷野里》写出了一个新时代开始欣喜与警觉。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观点。〖答案〗6.C7.A8.①亲民友好,善于倾听民意。朱明山走出屋子,走到院子里和村干部们亲切交谈,关注听众的情绪反映;②实事求是,有科学钻研精神,“当群众的学生”“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③身先士卒,投入到基层的生活劳动中,干部们一起下田地去实践。9.“新时代的欣喜”指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变化的新景象,新时代的警觉指新中国建设初期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和问题。本文围绕县委书记亲身奔赴一线带领干部群众治理虫灾,乡村干部群众积极的劳动热情、科学治理棉虫害等都反映了新时代的欣喜;但小说中乡长官本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工作作风代表当时存在的问题,作者进行了揭示和批判,引发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这体现了做村干部思想工作的复杂性和艰难性”错误,“一个村干部不满意地走开”体现了乡长工作方式不得当、不得民心。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小说善于通过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错误,本文的矛盾冲突是不明显的,讽刺委婉含蓄。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亲民友好,善于倾听民意。“朱明山叫乡干部不要推他们,索性到院里的阴影里去谈”,朱明山走出屋子,走到院子里和村干部们亲切交谈;“朱明山见这个植棉能手有点过分紧张,他就叫把乡长和文书也叫到跟前,同崔浩田和李瑛研究开会的事”“我看不需要那么多的人讲话。这又不是举行什么仪式!”“朱明山对崔浩田说,‘还是你讲一下吧,简单一点’”,朱明山见蔡治良有点过分紧张,他就叫把乡长和文书也叫到跟前,并认为不需要那么多的人讲话,让崔浩田讲,讲的简单一点,可见朱明山关注听众的情绪反映。实事求是,有科学钻研精神,朱明山说“毛主席叫我们先当群众的学生”“我讲什么?科学最有力量的宣传是实验”,请植棉能手来开会,开会时自己不讲话,充分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朱书记,你也下地吗?热哩!”“你姑娘人家不怕热,我当过兵的怕热吗?”,李瑛问朱明山也下地吗,他回答说你姑娘人家不怕热,我当过兵的怕热吗,身先士卒,投入到基层的生活劳动中,干部们一起下田地去实践。【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新时代的欣喜”指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变化的新景象;县委书记朱明山带领干部群众治理虫灾害,“他们进了乡政府的办公室。屋里屋外,立刻被围严了。”乡村干部举着双手跑到朱明山跟前,围满了乡政府的办公室,可以看出乡村干部面对虫害时对新任县委书记的期待。蔡治良创造性地使用辣子、煤油等做农药进行杀虫。“朱书记,你也下地吗?热哩”,李瑛问朱明山也下地吗,他回答说你姑娘人家不怕热,我当过兵的怕热吗,县委书记朱明山身先士卒,投入到基层的生活劳动中,干部们一起下田地去实践。乡村干部群众积极的劳动热情、科学治理棉虫害等都反映了新时代的欣喜。新中国成立不久,科技水平不发达,部分农民思想落后,“新时代的警觉”,指新中国建设初期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和问题。“李瑛把工作组和乡干部商量的办法和程序谈了谈”,朱明山听了摇头不同意,并说“我看不需要那么多的人讲话。这又不是举行什么仪式”,开会时,乡长又请县委书记朱明山讲话,可见乡长官本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工作作风,这些代表了当时存在的问题,作者进行了揭示和批判,引发读者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因敌有破灭之势,则我从而迫之,其军必溃。法曰:“因势而破之。”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①,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期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违之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②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获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绥抚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易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借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节选自《百战奇略·第三卷·势战》)材料二:孙子曰:“敌人开阖,必亟入之。”预表还所获而间张政。又曰:“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预以奇兵袭乐乡,而孙歆以谓飞渡江。又曰:“善战者,求之于势。”预谓兵威已振如破竹是也。——(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六·晋杜预》)〖备注〗①张政:三国东吴名将,西陵战败后未把战况告诉吴主,败绩暴露后被吴主召回撤换。②孙皓:三国时期吴国最后一个皇帝。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事当A以利害B相期C今此举十D有八九E之利F而其害一二G止H于无功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文中指恰逢,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B.譬如破竹,指进攻像劈竹子一样,节节胜利,毫无阻挡,今演化为成语“势如破竹”。C.造,文中指去、到,与《屈原列传》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的“造”意思不同。D.间,文中指离间,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武帝暗中计划灭吴,反对者众多,只有羊祜、杜预、张华等人支持,西陵一战后,杜预请求伐吴。B.杜预上表晋武帝,对反对派的阴暗心理进行了分析,并对计划中止可能带来的形势变化表示忧虑。C.正值南方梅雨季节,疫病流行,晋军行军作战困难,有人主张停战修整,冬天再战,杜预坚决不同意。D.在灭吴之战中,杜预数次用兵决策都与孙子兵法相合,取得很好的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