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 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 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 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 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 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红星照耀中国

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一、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历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写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拍摄了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一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使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毅然奔赴中国抗日战场.这个人就是埃德加·斯诺,这本书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文学常识

1。走进作者: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2。背景资料:

明确: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迫害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

1。解题:《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

明确: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2。写作经历:

明确:作者于1936年6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3.内容简介:

明确: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4。作品评价

明确:《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目标导学三:阅读指导

明确:这是一部纪实作品,也遇到时要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要做到这一点,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1。读目录

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目录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在保安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长征

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明确: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西行漫记》,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2。读序言

(1)方法指导:读序言,可以了解内容概要、写作缘由和过程,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

(2)实践:

用5分钟时间浏览一篇序言(译者序和作者序任挑一篇),根据下表提示,运用跳读法采集信息点,记录在便利贴上.

作者【美】埃德加·斯诺,新闻记者

采访时间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

采访路线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

采访对象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

采访内容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采访感想不可征服的力量

明确: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欣赏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的合影。

目标导学四:专题探究

1。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可从以下角度: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出身与家庭、童年的经历、受教育情况、参加革命的起因、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明确:

(1)人物1:周恩来

主要经历:

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八一"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

最令人感动的故事或细节:第52页第2自然段

作者评论: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背弃了大官僚家庭,投身火热的学生运动,身陷牢狱;他怀着坚定的革命决心,走到素无接触的工人阶级当中,成功组织了大罢工!他在南方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抗国民党的轰炸机、坦克装甲车!他身患重病,九死一生,却从不承认失败,始终不屈不挠!始终满怀信心!始终冷静谨慎!始终亲切温和!始终愉快乐观!

他,既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又是红军普通的一员!他的身上,闪烁着红军特有的精神!

(2)人物2:毛泽东

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双目炯炯有神,鼻梁很高,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他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1914年秋季,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他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苏区人民都拥护他.他熟读世界历史,熟知世界政治,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他是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3)人物3:朱德

(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2。专题二:关于长征

可探究的角度:长征的起因、长征的路线、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长征的历史价值

(1)长征的起因

明确:一是苏区地盘太小,到1934年9月,中央根据地由原来的35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多平方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就使红军没有回旋的余地.

二是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

三是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2)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

第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第四,少数民族地区民情复杂。

(3)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⑴四渡赤水⑵巧渡金沙江⑶强渡大渡河

⑷飞夺泸定桥⑸爬雪山⑹过草地

(4)长征的历史价值

明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

3.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可探究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长征精神的内涵、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明确: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因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才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在刑场上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例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80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2)长征精神的内涵

明确: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明确: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力。

三、自主推荐阅读

(一)王树增《长征》

1。走近作者

【王树增】中国军旅作家。1952年2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少将军衔,国家一级作家,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篇小说:《红鱼》《黑峡》《鸽哨》等;

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1901》《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长篇历史随笔:《1911》。

2。目录

第一章突出重围1934年10月·贵州甘溪

第二章绚丽之梦1930年11月·江西瑞金

第三章十送红军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第四章路在何方1934年10月·粤北与湘南

第五章山河苍茫1934年11月·湘西、皖南与豫西

第六章橘子红了1934年11月·湘南

第七章血漫湘江1934年11月·湘江

第八章恭贺新年1935年1月·乌江

第九章夜郎之月1935年1月·遵义

第十章残阳如血1935年2月·娄山关

第十一章巴山蜀水1935年3月·川北、湘西与陕南

第十二章金少水畔1935年4月·金沙江

第十三章喜极之泪1935年6月·四川达维

第十四章黑暗时刻1935年8月·松潘草地

第十五章北斗高悬1935年9月·陕南与甘南

第十六章天高云淡1935年10月·陕北与川西

第十七章北上北上1936年7月·四川甘孜

第十八章江山多娇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3。评价

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发生的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作品注重对生动情节的描述,注重对历史事件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摹和对历史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的渲染.还特别讲究挖掘与披露众多生动细节以及珍贵历史资料。作者将长征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竭力提取的是长征这一伟大行动所蕴涵和映射出的那一群人的不灭信念、坚定追求和永恒理想,从而使长征精神具有了“泛人类精神"的意味,也就使其具有了普适性。

(二)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1.走进作者

【李鸣生】当代著名作家。1956年生于中国四川,现居北京.“鲁迅文学奖”三连冠得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飞向太空港》《中国863》《全球寻找“北京人"》

2.目录

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

一、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

二、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

三、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

第二章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

四、20世纪的中国与美国

五、举起火箭的大旗

六、序幕在戴高乐机场拉开

七、天时地利?人和

八、周游列国的中国专家们

九、轨道大转移

十、面对世界的挑战

十一、外交场上的风云

十二、布什:不愿得罪十亿中国人

第三章卫星,一次总统待遇的远行

十三、起飞,波音747

十四、护送升降平台

十五、健力宝与《上甘岭》

十六、美国“新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