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段一文本前置学习第5课解释加颜色词语理解性默写(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1)君子“好学”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在物质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即“________________”;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即“_____________”。(1)《论语》十二章一、诵读理解,疏通文意1.安逸勤勉靠近,到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匡正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2)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3)“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果如……何,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道理,真理,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人而不仁如礼何朝闻道夕死可矣(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4)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5)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本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达,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晓,明白道义向……看齐,与……一样代词,他反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6)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7)这段话包含三个因果关系:“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__________”,“任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质朴,朴实华美,文采粗野,鄙俗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坚强担子,担当的东西把……作为责任停止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
)也。”(《子罕》)(8)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_______”。(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9)孔子从智慧、仁义、勇敢三个角度阐述君子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盛土的竹筐停下来填平洼地倒下前进前进同“智”,智慧疑惑吾止也吾往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10)孔子认为“仁”就是“_________”,达到“仁”的境界要“________”,具体的操作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约束自我恢复用礼一旦称赞,称许靠条目,细则资质愚钝实践,从事克己复礼为仁由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1)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字实践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推己及人施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12)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______,_______”,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老师对学生的称呼那指激发人的感情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指讽刺时政近侍奉可以群可以怨二、语言梳理与探究2.请查阅相关工具书,仿照例图的格式,从下列汉字中任选一字拟写一则“字条”。(1)道(2)彬(3)就(4)事喻:【构造】形声字。【本义】喻同“谕”。告知的意思。【演变】①本义为“告知”:使使喻齐王及诸侯。②引申指“开导”:今略举大端,以喻吏民。③又引申指“明白,了解”:不能喻之于怀。④再引申为“打比方”:王好战,请以战喻。⑤又用作姓。注意:今“了解”“比喻”用作“喻”,上告诉下用“谕”。答案例图参考《汉字源流字典》,《汉字源流字典》是一部兼具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字典功能的通用字典。拟写“字条”必须查阅工具书,联系所学,拓展新知。具体略。3.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克己复礼”的理解往往大相径庭:有人认为,“克”是“约束”的意思,也就是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礼;有人认为,“克”是“能够”的意思,也就是能够按照自我意愿行事,又合于礼。你赞同哪一个观点?从《〈论语〉十二章》或其他章节中任选几则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答案(提示)关于“克己复礼”的论争持续至今日,能通过阅读《论语》形成自己的判断即可。表示“约束”的证据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等。表示“能够”的证据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等。三、导图引路,概览全文4.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图的空白内容。论“仁”论“道”论修己与待人四、辨析概念,深入理解5.理解“好学”概念(1)请结合《〈论语〉十二章》,说说“好学”的标准或条件。答案①坚定学习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进而降低了学习的效果。②学习(工作)中应是多做少说。③遇到机会,时常向道德高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缺点。(2)孔子认为“好学”之“学”学什么?请结合第十二章谈谈。答案孔子认为,“学”主要是学《诗经》经典。不学诗,无以言。学习《诗经》,可以培养自己的联想与观察能力,可以锻炼自己的合群性,不仅可以学到自然知识,还可以用在与父母、国君的相处上。总之,要“学”的内容很广泛。6.理解“仁”概念(1)什么是“仁”?孔子的解释是“克己复礼为仁”。请解释“克己复礼”的内涵。答案“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践行礼仪,一切言行要纳于礼。前者为内,后者为外;前者为知,后者为行。总之,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2)下面的句子都带有“仁”字,说说它们分别是从哪些角度阐释“仁”的。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③仁者不忧。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答案第①句是说“仁”与“礼”“乐”的关系。“仁”是“礼”“乐”的根本要求,“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第②句是说践行仁德是一个人的使命担当、沉重责任。士人应用一生乃至生命去践行它。第③句是说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仁”的标准,“不忧”是其重要指标。一个人如果真正明白何为仁的时候,他会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第④句讲践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不能由别人强制。强调践行的主动性和内在性。7.理解“道”概念下列句子中“道”的含义是否相同?哪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1)朝闻道,夕死可矣。(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就有道而正焉。答案第一个“道”是道理、真理。第二个“道”是路。第三个“道”是道德,侧重指品德、学问。第一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因为这句话是孔子爱真理甚于爱生命的誓言。生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有了生命的我们应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8.理解“君子”概念“君子”是《论语》中十分重要的词语,同时,作为中华民族道德评价的标准,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君子”在春秋早期是一个地位词,主要指各级贵族。到了孔子心中,就变成了道德修养高尚的代名词。请结合《〈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内容,谈谈如何成为君子或者成为君子的条件是什么。答案(提示)①重义轻利。②见贤思齐。③文质彬彬。④推己及人。⑤勇于担当。⑥追求真理。⑦敏慎好学。⑧克己复礼。五、体味语言,赏析表达9.《论语》语言精微、凝练、隽永,又不乏生动,请结合这一特点品味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词语。(1)朝闻道,夕死可矣。答案“可”包含了闻道的欣悦、殉道的宁静与平和,用语寻常却极其隽永。(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答案“彬彬”形容两者配合得十分适当,既不偏胜于文,也不偏胜于质,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叠字的使用,很有形象感。(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答案“譬如”一词表明堆土成山用了比喻,说明功亏一篑的深刻道理,只出现喻体,未出现本体,给人很多联想。10.《〈论语〉十二章》在说理上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答案①运用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等。②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③运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1.《论语》成“经”《论语》全书共20章,首创“语录体”。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一般来说,《诗》《书》《礼》《易》《春秋》称为“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传”,《传记》《孝经》《论语》《孟子》都是“记”,而《尔雅》则为训诂之作。附
助读资源2.儒家千年史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子所创立,战国孟子、荀子加以继承发展。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儒家地位得到飞跃性提升。两宋程颐、程颢及朱熹倡导理学,将儒家思想概念化、系统化、逻辑化、心性化,合称为“程朱理学”。明朝严格执行八股取士制,儒家地位得到强化,陆九渊、王阳明将儒学发展成为影响深广的“心学”。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让儒学焕发了新的生机。晚清康有为等则重新审视儒家学说,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针对时弊推陈出新,使之成为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3.名家评点(1)道所以济民,圣人存身,为行道也。济民以道,非为济身也。故云诚令道朝闻于世,虽夕死可也。伤道不行,且明己忧世不为身也。——[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引栾肇语(2)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见义不为,见其过而内自讼,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数处“见”字皆是人所易见者,难处全在下截。徒责其知之不真,而不责其志之不笃、行之不勇,非圣人当下立言之意也。——[清]焦袁熹《此木轩四书说》(3)弘毅以器识言,重远以事功言。盖必有此器识,而后能建此事功也。士之义推十合一,通古今而任事者也。由士而大夫,由大夫而卿相,而君,皆由士推而上之。——[魏]何晏集注[南朝·梁]皇侃疏《论语集解义疏》(4)夫《诗》,温柔敦厚者也。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自理道之说起,人各挟其是非以逞其血气。激浊扬清,本非谬戾,而言不本于性情,则听者厌倦,至于倾轧之不已而忿毒之相寻。以同为党,即以比为争,甚而假宫闱庙祀储贰之名,动辄千百人哭于朝门,自鸣忠孝,以激其君之怒,害及其身,祸于其国,全戾乎所以事君父之道。余读《明史》,每叹诗教之亡,莫此为甚。——[清]焦循《毛诗补疏序》1.古今异义词附
积累卡片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史文胜质则史古义:虚饰,浮夸。今义:历史。一日一日克己复礼古义:一旦。今义:一天。小子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2.多义实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弘士不可以不弘毅形容词,广、大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动词,扩大事迩之事父动词,侍奉请事斯语矣动词,实践,从事敏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词,勤勉回虽不敏形容词,灵敏3.重点虚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已死而后已停止可谓好学也已同“矣”,表陈述语气而人而不仁连词,表假设,如果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顺承,就任重而道远连词,表递进,而且其其“恕”乎副词,表委婉推测语气,大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于君子喻于义介词,对勿施于人介词,给4.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固定句式人而不仁,如乐何?“如……何”,“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宾语前置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作“省”的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不亦……乎”,“不也……吗”定语后置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而……者”为语言标志,正常语序为“有可以终身行之(之)一言乎”5.文中成语(1)食无求饱: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有节制,生活要求不高。(2)居无求安:居住不要求舒适。指不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3)见贤思齐: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4)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5)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6)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诵读理解,疏通文意1.(2)大学之道解释加颜色词语理解性默写(第1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大学之道》开篇即点出了“三纲八目”的“三纲”,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大学之道”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地论述了志向坚定带来的一系列益处,也是达到“至善”境界的过程。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根本原则彰明美好的德行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志向坚定不移心不妄动性情安和思虑精详处事合宜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第2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使……整齐有序修养使……端正使……真诚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推究事物的原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治理得好平民百姓一概,一律根本(3)《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4)《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5)《大学之道》中,写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探究事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6)《大学之道》中,阐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致知在格物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7)《大学之道》中,写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获得学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8)《大学之道》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9)《大学之道》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知,“修身”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上至国君、下至黎民,无一例外。物格而后知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二、语言梳理与探究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含义,从中体悟形容词活用的规律特点。知至而后意诚:_____先诚其意:___________(1)意诚而后心正:_____先正其心:___________(2)家齐而后国治:_________先齐其家:_______________(3)真诚端正整齐有序使……整齐有序使……端正使……真诚规律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之道,在明明德:_______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___________(4)美好的使……彰明
形容词放在主语或名词后面,充当谓语与修饰成分,其后一旦带了宾语(或名词),该词可能活用为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三、导图引路,概览全文3.《大学之道》围绕“三纲”和“八目”谈儒家成人进修的基本原理。请根据“三纲”“八目”具体所指,思考其联系,补写下面的结构导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三纲八目”,深入理解4.结合《大学》的相关论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的关键。答案“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认为,这是“大学之条目也”。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展开的。“八目”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对应的是“三纲”中的明明德阶段;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对应的是“三纲”中的亲民阶段。中间的“修身”,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5.《大学》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请简要阐释这种关系。答案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这种关系强调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修己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以提高个人修养为途径的。1.《大学》简介《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中国古代一部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附
助读资源《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2.《礼记》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3.名家评点(1)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2)须是到至当处而不迁,方是止至善。故自理之得于心者言则曰“明德”,自理之见于事者言则曰“至善”,求其初则非二物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言明德、新民两事皆当止于此而不可迁也。总而言之,“至善”是“明德”本然之则,“止至善”又是“明明德”之则,“明明德”又为下两句纲领,“至善”又为上两句标准。——[元]景星《大学中庸集说启蒙》1.多义实词附
积累卡片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知知止而后有定动词,知道致知在格物名词,知识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同“智”,见识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动词,了解安居无求安安逸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道大学之道根本原则则近道矣道理、规律止止,吾止停止在止于至善达到2.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形容词作动词,彰明齐先齐其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正先正其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诚先诚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3.《礼记》名言警句(1)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4)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6)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7)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9)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10)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1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1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狠心对待别人就……的原因假如,如果忽然儿童,小孩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结交。内,同“纳”博取名誉同乡这样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音节助词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谦逊推让萌芽,发端好像四肢说伤害同“燃”流通,指泉水涌出如果安定天下侍奉意义或用法例句代词助词二、语言梳理2.本文中“之”字出现频率颇高。试找出它在本文及《〈论语〉十二章》中的用法与例句,填写下表。第三人称代词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用于调整音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三、导图引路,概览全文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层层分析,表达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请结合课文内容补写下面的结构导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明观点:(1)__________________举事例:列举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并分析
其原因推导四心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提出四端巧譬喻:将“四端”喻为“四体”,进一步强调这四种善性为人
所固有对比分析:(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强调后天努力(“扩而充之”)对发扬“四端”的重要意义四、深入文本,重点理解4.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答案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固有的潜能,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邪恶。5.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6.本文以“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试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答案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也就是“不忍人之心”)是人人都有的。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他举了“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一雄辩的例子。孟子所举的这个例子具有极大的普遍性,但它不是由逻辑推理而是由生活实践所证明的,其根据就在每个(正常)人的心里。每个人都可以“将心比心”,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直觉的证明。而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能得出恻隐之心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涉及心灵的内容,即一个人设身处地所感觉到的他人的痛苦(现在的或将来的);二是它涉及心灵指向,即一个人在体验到恻隐之情时心灵是指向他人的,表现出一种对他人的关切,而这一指向是纯粹道德的指向。孟子论证了“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之后,其他三种道德情感也就不证自明了。在孟子看来,其余“三心”与“恻隐之心”同出一源,只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现而已。“羞恶之心”是“不忍人之心”的反面表达;“辞让之心”(“恭敬之心”)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与“不忍人之心”互为表里;“是非之心”是道德判断,其标准就是恻隐、羞恶、辞让。孟子指出,上述“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四种重要美德的发端、萌芽,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只要人后天去“扩而充之”,就可以达到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就可以“事父母”“保四海”。由此,孟子得出了他的著名的“性善论”,即人有内在向善的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扩而充之”,就可以成就极高的道德境界。孟子将道德情感视为人性论的基础,开启了儒家文化以情感而不是以知性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性善论”也从孟子时代众多的人性论中脱颖而出,一直影响至今。但仔细想想,孟子的论证过程却是有问题的。我们从“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一例子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原料采购联盟合同
- 2024年子女抚养及教育合同
- 出诊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2024年二手住房交易合同规范
- 2024年仓储物流吊装服务合同
- 2024年企业移动应用开发合同
- 2024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合同
- 2024年专用混凝土供应与施工合同
- 寻呼机产品供应链分析
- 园艺用手动中耕器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移动平台开发技术》课件
- 产品销售经理培训课件
- 酒店管理的安全与卫生管理
- 蔬菜种植方案
- 运维人员安全意识培训内容
- 零碳建筑评价标准
- 小学语文-24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AI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方案-技术标部分
-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
- 量检具培训 最终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