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风景谈》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7.1《风景谈》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7.1《风景谈》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7.1《风景谈》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7.1《风景谈》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有百花秋有月【南宋】慧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世界如此美妙,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风景,留下过目难忘的瞬间,让你记忆犹新、时时品味。

这节课,我们跟随文学家茅盾先生的回忆,一起欣赏留在他心底深处的那些动人的风景。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小说:《子夜》《蚀》《虹》《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戏剧:《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文论:《鼓吹集》《夜读偶记》《文艺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1940年底,当时茅盾在重庆。全面抗战爆发后,新疆主政者盛世才提出了反帝、亲苏、清廉、和平、建设、民族平等的六大政策,茅盾受其迷惑,奔赴新疆。

1940年,新疆的军阀盛世才独裁面目日益显露,茅盾深感失望,想法离开了新疆,经兰州、西安抵达延安。就是在延安他亲身感受到了延安抗日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平等民主的自由气氛。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官兵平等所爆发出来的热情使抗战时的延安到处弥漫着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耳闻目睹的一切使茅盾感受很深。

1940年10月,党组织决定派茅盾到重庆,担任战时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常务委员,加强国统区文化战线的工作。茅盾欣然接受了党组织的决定,离开延安到重庆。

重庆是当时代表中国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国民党的达官贵人整日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甚至利用职权大发国难财。国民党官僚们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过着贪婪无耻、穷奢极欲的生活。外有侵略者重兵封锁,内有蒋介石个人独裁,加之国民党官僚豪门敛财,国统区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心涣散。这一切同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抗日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形成鲜明对比,颓败不堪的现实让茅盾感到彻骨的心寒,更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延安抗日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的向往。

茅盾不时地产生想讴歌赞美延安抗日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的冲动,但是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虽然被迫答应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但从骨子里不甘心让共产党发展,处处限制共产党,对积极支持共产党的民主人士也大肆暗杀,白色恐怖下的重庆,如果公开发表讴歌赞美延安抗日军民的文章,必将招致杀身之祸。

在此情况下,茅盾只能用艺术手法创作《风景谈》,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

于是,茅盾“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出的坚毅向上、英勇不屈、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正

音妩媚wǔ

颀长qí摇曳

掮客qián山坳

ào

黑魆魆

干坼chè

河水汤汤

shāng锄锹

qiāo

余晖

huī

似的shì似乎sì浅濑

lài

半爿

pán

搔痒sāopán

瘙痒sào释

义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下笔如有神:形容读的书多,学识渊博,作文写得精彩西装革履:身穿西装,脚穿皮鞋,形容人衣着整齐、体面。百无聊赖: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形容人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空虚无聊。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贻笑大方:被识见广博或精通此道的内行人所讥笑。活动一:归纳“风景”场景,分析风景“精神内涵”1.《风景谈》主要描绘了哪些风景场景?请用四字词给每一处场景命名,体现场景内容。第一个场景:沙漠驼铃第二个场景:高原晚归第三个场景:延河夕照第四个场景:石洞雨景第五个场景:桃林小憩第六个场景:北国晨号2.文章题目为《风景谈》,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答:①精神内涵:沙漠驼铃,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高原归耕,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延河夕照,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石洞雨景,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内在精神生活充实、生命力。桃林小憩,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北国晨号,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②作者笔下的真正的风景,指的是伟大的人类,尤其指的是民族的精神。活动二:分析六幅风景画之间的联系3.《风景谈》从表面看,只是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六幅风格各异的风景画,但仔细品味却可以发现它们相互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散乱的,而是和谐统一的。请结合内容分析。答:①首先,每一幅画面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

六幅风景画描写的着眼点虽然不同,但相互之间在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相互之间的和谐相处,对人类伟大的赞美这一内容上,却是和谐统一的。②其次,每幅风景画结尾的议论是和谐一致的。

如第一幅画结尾“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议论,确定了作者赞美的主基调,第二、三幅画结尾的议论则是对前者“人类”内涵的进一步充实和丰富。第四、五幅画结尾的议论重在说明,人类既是“风景”的构成者,更是“风景”的主宰,使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在最后一幅画的结尾,作者将对人类伟大的赞美具体物化到两名抗日战士的具体形象上。“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才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的议论,较之前面的议论,就显得更为深刻了。这些议论乍看起来似乎差不多,都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但仔细玩味,就可感受到其议论的含义是逐步深化、和谐一致的。③再次,每一幅风景画的结构布局也是和谐统一的。

六幅“风景画”的写法大致相同,先写自然景观,次写人的活动,最后通过议论揭示“画”旨。文章在结构布局上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按照作者对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逐一深化的顺序,把六幅风景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之显得既舒展自如,又谨严有序,表现出整体和谐统一,完满无缺,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活动三:分析“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的体现4.著名戏剧家张光年评价茅盾作品,是“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请分析。答:①文学性:《风景谈》则更富于生活的情趣和新生活中所闪出的诗情画意。文章从《塞上风云》影片引起的联想开篇,借助丰富的艺术联想,纵横驰骋,给我们描绘了六幅和谐优美、寓意深邃的风景画。

②革命性:《风景谈》通过描绘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讴歌了延安军民为创造和谐生活表现出的崇高精神。活动四:对比”劳动归来“场景,赏析战士剪影1.二、三两段都是描绘的“劳动归来”场面,请简要分析有什么不同?(1)两个场景时间不一样,一个是三五明月之夜,一个是夕阳在山;(2)描写人物不一样,一个是劳动人民,一个是革命青年;(3)刻画重点不一样,一个突出旋律愉快的歌声,一个突出长满老茧的双手;(4)表达目的不一样,一个是强调改造自然,一个是强调改造自身。2.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请寻找角度,赏析上面这段文字描绘的场景。①对小号兵吹号和哨兵站岗景象的描绘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嘹亮的喇叭声”“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是动景,“万籁俱静”、战士“犹如雕像一般”是静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庄严的画面。②注重色彩的搭配。粉红的朝霞、红绸子、刺刀的寒光交融在一起;朦胧的与鲜艳的、冷色的与暖色的、柔性的与刚性的色彩的相互融合,构成了表现抗日战士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形象的画面。③结尾直抒胸臆,赞美了如雕像一般挺立在山巅的高度警觉的战士,歌颂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活动五:分析“群像”和“具像”安排之妙3.这篇选文作者描绘的“人的活动”包括“群像”和“具象”,请就作者为何这样安排谈谈你的见解。答:①“群像”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一群人物形象,属于“面”的范畴;“具象”是个体的鲜明的形象。前者多有意境和主题烘托的作用,后者更多使用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也更浓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有突出和强调作品主旨的作用。②文中戈壁驼队的“红旗”与明月下的“晚归的种地人”及河边知识分子们舒展快乐的群像劳动场景,为读者描绘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崇高的革命热情和投入革命生活的群众与知识分子朴实热烈的理想生活;③篇末吹喇叭的号兵与荷枪的战士的具象形象,则意象化地表明新生革命队伍有坚决勇敢的革命斗志与毫不畏惧、刚烈果敢的革命精神,他们不仅守护家园更唤醒民众。活动六:赏析句式效果和“炼字”艺术4.(1)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3)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这三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由于用了不同的语气,表达效果也有所不同。请分析。①例(1)为陈述句,例(2)为感叹句,例(3)为反诘疑问句。②这三句,像螺旋一样,愈旋愈深,有力地颂扬了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和斗争。③作者之所以基本相同的意思要选择不同的语气来表达: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句式的单一;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即随着内容的不断增加而起到不断深化主题的作用。5.本文语言看似自然,不事雕琢,实则匠心独运,炼字尽得其妙,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1)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个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答:两只牛角从山脊上出现,可以说“伸”出来,也可以说“露”出来,还可以说“冒”出来,可是作者不用“伸”,不用“露”,也不用“冒”,却出乎意料地用了一个“长”字。这个“长”字用得非常传神。它一方面道出了山势之高,耕牛爬坡动作之缓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种田人晚归的出现与黄昏景色之协调融合,姗姗归来的耕牛给黄昏恬静的山野增添了诗意和生机,给读者以艺术的美感。(2)这几位晚归的种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黝黝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答案:这例中的“飘”字用得非常好,它把我们引入迷人的音乐境界,形象地描绘出了歌声的轻柔悠远,反映出解放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对新生活由衷的喜悦之情。(3)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

答案:一个“吐”字,可见白昼之炎热,傍晚之凉爽。一个“吐”字把静态的事物写活了,给黄土高原赋予了生机,也隐隐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延安的山水充满了喜爱之情。(4)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

答案:这一段描写中,作者用“喧哗”、“跌”、“喷”三个动词形象地描写了延河的流水,给延河水赋予了青少年般的朝气、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段景物描写对反映延安鲁艺学员朝气蓬勃的新生活和精神风貌起了一定的烘托作用。活动七:《风景谈》的美学特点

(1)《风景谈》是茅盾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是现代散文发展史上有口皆碑的名篇,也是被选入中学或大学语文中的典范篇章。然而,对《风景谈》主题思想的分析,几十年来一直停留在:文章通过描绘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热情讴歌了延安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赞美了延安军民的崇高精神面貌这一阐释上。这种强调革命性、政治性的主题思想分析,不能说是毫无道理,但至少可以说是有些概念化、表面化,或者说是较为笼统的。它忽略了《风景谈》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2)《风景谈》表现的不仅是讴歌延安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精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茅盾对根据地这种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失去了这一前提,什么“讴歌”“赞美”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变成缺乏感染力的概念化的东西。

(3)茅盾的散文之所以引人人胜,不仅因为构思精妙,还因为它显示了作者的审美个性和丰富的美学素养。他的这个关于“真的风景”的美学意义深邃而高远。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风景谈》六幅画面呈现出的具体的美学特点。1.“庄严”与“妩媚”的和谐之美

在“沙漠驼铃”这幅画面之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风景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认为单调的风景一旦有了人的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