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______。
A.H(江南博哥)+、、Cl-
B.、K+、、OH-
C.Cu2+、Al3+、S2-、
D.H+、Fe3+、、I-正确答案:D[解析]H+可分别与发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但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项错误。
与OH-发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但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项错误。
Cu2+与S2-反应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Al3+和S2-发生双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但都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项错误。
在酸性条件下,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D项正确。
2.
下图所示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a、b可能是同种材料的电极B.该装置可能是电解池,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C.该装置可能是Cu-Ag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为稀硝酸D.该装置中通过2mol电子时,溶液质量增加62g正确答案:C[解析]铜和稀硫酸不能自发反应,要使该反应发生,则要将该装置设计成电解池,且铜作阳极,电解质为酸或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或可溶性的强碱。该装置是电解池,a、b可能是同种材料的电极,A项正确。
该反应不能自发进行,所以只能设计成电解池,电解质溶液可以为稀硫酸,B项正确。
稀硝酸和铜在原电池中反应生成氮氧化物而不生成氢气,C项错误。
该装置中通过2mol电子时,溶液质量增加(64-2)g=62g,D项正确。
3.
下列实验装置中,若不改变装置的结构,也不添加其他仪器,就不能检查出装置是否漏气的有______个。
A.0B.1C.2D.3正确答案:C[解析]甲装置因为分液漏斗液面上的气体与烧瓶内气体相通,故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上下压强相等,所以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液体都会顺利滴下,所以不改变装置的结构,也不添加其他仪器,就不能检查出装置是否漏气。乙装置无法改变体系的气压,无论是否漏气,现象都一样,若不添加其他仪器,也不改变装置结构,就不能检查出装置是否漏气。丙装置用手掌紧握烧瓶,若气密性良好,玻璃管中上升一段水柱,松手后水柱不下降;若气密性不好,则不会出现此现象,所以能检查出装置是否漏气。故本题选C。
4.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______。
A.CH3CH2OH所含官能团名称:氢氧根
B.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C.乙炔的实验式:CH
D.比例模型既可表示甲烷,也可表示四氯化碳分子正确答案:C[解析]CH3CH2OH所含官能团名称为羟基,A项错误。
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碳碳双键不可省略,B项错误。
乙炔的分子式为C2H2,实验式为CH,C项正确。
Cl、C、H三种元素的半径大小关系为r(Cl)>r(C)>r(H),因此,比例模型可表示甲烷,但不可表示四氯化碳分子,D项错误。
5.
化学史中许多科学家创建的理论对化学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下列有关科学家及其创建理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______。A.拉瓦锡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B.道尔顿创立了分子学说C.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D.勒·夏特列发现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正确答案:B[解析]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实验证明了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律,A项正确。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创立了原子学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分子学说,最早提出了分子概念,B项错误。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C项正确。
法国化学家勒·夏特列发现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D项正确。
6.
满足下列条件的有机物的种类数正确的是______。
A.AB.BC.CD.D正确答案:A[解析]结构对称,有4种不同的H原子,则该有机物的一氯代物有4种,A项正确。
C6H12O2能与NaHCO3溶液反应,则该有机物中含有一COOH,C6H12O2可以看作C5H11一COOH,C5H11一有8种,所以C5H11一COOH有8种,B项错误。
分子式为C5H12O的含有两个甲基的醇可看作C5H11OH,含有两个甲基的C5H11一有4种,所以C5H11OH的含有两个甲基的醇有4种,C项错误。
分子式为C5H10O2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会水解生成甲和乙,且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说明该有机物为CH3COOC3H7,丙醇有两种,所以该有机物有2种,D项错误。
7.
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该环节主要包括______。
①研读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②识别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
③理清教材知识与技能的要点④分析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⑤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与呈现方式⑥挖掘化学教材内容的知识价值
⑦选择和组织化学教学内容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⑥⑦C.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正确答案:D[解析]化学教材分析就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化学教材的内容进行剖析、界定和层次把握,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研读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识别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理清教材知识与技能的要点、分析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与呈现方式、挖掘化学教材内容的知识价值、选择和组织化学教学内容。故本题选D。
8.
学生在学习“离子方程式”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有关知识。据此,我们可以优选______来帮助学生学习“离子方程式”。A.概念形成策略B.概念同化策略C.概念图策略D.多重联系策略正确答案:B[解析]概念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同化新知识概念,从而获得新的科学概念。据题干所述,我们可以优选概念同化策略来帮助学生学习“离子方程式”。故本题选B。
9.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6。X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Z与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Y与W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X与Y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B.简单离子半径:r(Y)<r(W)<r(Z)C.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强D.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正确答案:A[解析]由X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可知,X是H;Z与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Y与W同主族,可知Y与W最外层的电子数是(16-2)÷2=7;则Y是F,Z是Na,W是Cl。
X与Y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HF,A项正确。
简单离子半径:r(Z)<r(Y)<r(W),B项错误。
因非金属性:F>Cl,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简单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所以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弱,C项错误。
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HClO4,是共价化合物,D项错误。
10.
如下所示,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为少量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与主要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______。
选项不纯物质除杂试剂分离方法A苯(甲苯)KMnO4(酸化)、NaOH溶液分液BNH4Cl溶液(FeCl3)NaOH溶液过滤C乙酸乙酯(乙酸)KOH溶液、水分液D苯(苯酚)浓溴水过滤A.AB.BC.CD.D正确答案:A[解析]苯中混有的甲苯容易被酸化的KMnO4溶液氧化为苯甲酸,然后利用酸碱中和反应,用:NaOH溶液中和苯甲酸,再利用苯不溶于水,而苯甲酸钠易溶于水的性质,通过分液的方法分离得到,A项正确。
NH4Cl溶液中混有FeCl3,若加入NaOH溶液,二者都会发生反应,同时会引入新的杂质Na+,所以不能达到提纯的目的,B项错误。
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酸,若用KOH溶液,酯会发生水解反应,C项错误。
浓溴水与苯酚反应生成2,4,6-三溴苯酚沉淀,但溴单质和2,4,6-三溴苯酚均易溶于苯,无法用过滤的方法分离,D项错误。
11.
纸笔测验操作方便,是最常用的学业评价方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纸笔测验,重点不宜放在______。A.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B.对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C.对化学用语的识别能力D.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正确答案:D[解析]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适合采用活动表现评价的方式,而不是纸笔测验的方式。故本题选D。
12.
在教学过程中,某化学教师为了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与学的步骤,应使用______。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结果性评价正确答案:B[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用来及时了解某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故本题选B。
13.
小明学习了化学相关课程后,对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创造一些新型的小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明的这种兴趣属于______。A.感知兴趣B.操作兴趣C.探究兴趣D.创造兴趣正确答案:D[解析]创造兴趣是指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兴趣。题干中,小明“对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创造出一些新型的小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属于创造兴趣,D项正确。
A项,感知兴趣是指学生通过感知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和观察各种实验仪器、装置而产生的一种兴趣。
B项,操作兴趣是指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获得化学实验现象所产生的一种兴趣。
C项,探究兴趣是指学生通过探究物质及其变化产生的原因和规律而形成的一种兴趣。
14.
两瓶气体分别为NO2和Br2蒸气,外观均相同。某同学设计了各种鉴别法,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①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②加少量NaCl溶液
③加少量AgNO3溶液④加少量水后再加少量苯
⑤一定条件下改变温度A.只能采用①②③B.只能采用①②③④C.只能采用②③④⑤D.都可以正确答案:C[解析]①NO2和Br2蒸气均能将KI中的I-氧化为碘单质,碘单质遇淀粉变蓝,现象相同,不能鉴别;②加少量NaCl溶液后,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与NO,红棕色褪去,Br2蒸气溶于水后有颜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③NO2通入AgNO3溶液中,有气体生成,而Br2蒸气通入AgNO3溶液中生成浅黄色沉淀AgBr,现象不同,可以鉴别;④NO2和Br2蒸气都是红棕色气体,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而Br2蒸气溶于水,溶液颜色为橙红色,加苯分层,二者现象不同,可以鉴别;⑤一定条件下改变温度会导致2NO2(红棕色)N2O4(无色)这一平衡发生移动,颜色变化,而Br2蒸气颜色不变,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本题选C。
15.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思想的实质是______。A.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B.科学精神和社会精神的统一C.科学技术和社会精神的统一D.社会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正确答案:A[解析]STS教育就是在STS思想的指导下,为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积极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决策、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公民而进行的一种教育。STS教育思想的实质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STS教育强调学生参与,重视技术,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故本题选A。
16.
在化学教学中,有的学生特别喜欢亲自动手操作化学实验。这种兴趣属于______。A.感知兴趣B.操作兴趣C.探究兴趣D.创造兴趣正确答案:B[解析]操作兴趣是指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获得化学实验现象所产生的一种兴趣。题干中,有的学生特别喜欢亲自动手操作化学实验,这种兴趣属于操作兴趣,B项正确。
A项,感知兴趣是指学生通过感知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和观察各种实验仪器、装置而产生的一种兴趣。
C项,探究兴趣是指学生通过探究物质及其变化产生的原因和规律而形成的一种兴趣。
D项,创造兴趣是指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兴趣。
17.
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A.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B.C、N、O、H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C.不同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只含极性共价键D.CH4中所有的价电子都参与形成共价键正确答案:D[解析]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也有可能含有离子键,如铵盐,A项错误。
C、N、O、H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一定含有共价键,如尿素分子中只含有共价键,B项错误。
不同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分子中也可能含有非极性共价键,如N2H4、H2O2等,C项错误。
CH4中C原子的4个价电子与4个H原子的电子形成4个共价键,故CH4中所有的价电子都参与形成共价键,D项正确。
18.
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______。A.碘升华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C.酒精溶于水D.氯化氢气体溶于水正确答案:D[解析]碘升华克服的是分子间作用力,共价键没有被破坏,A项错误。
溴蒸气被木炭吸附,分子间作用力被破坏,共价键没有被破坏,B项错误。
酒精溶于水后,酒精在水中以分子形式存在,所以共价键没有被破坏,C项错误。
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氯化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成氯离子和氢离子,共价键被破坏,D项正确。
19.
纸笔测验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纸笔测验,重点不宜放在______。A.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和重现B.对元素化合物的理解和认识C.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D.对STSE相互关系的理解正确答案:A[解析]纸笔测验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纸笔测验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而不宜放在对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上;②应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是强化解答习题的技能;③应注意选择具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而不宜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故本题选A。
20.
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发现学生动力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低时,教师所采取的解决措施较为恰当的是______。A.对个别学生典型进行批评警示B.让全体学生休息一会再进行授课C.调整教学方案或根据学生兴趣调整学习活动任务D.设计精炼的问题让学生上台演练正确答案:C[解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动力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低等问题。该类问题的主要解决办法是调整教学方案,针对学生的兴趣,增加或调整学习活动任务。故本题选C。
二、简答题(第1题12分,第2题13分,共25分)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作为学习方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并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明显支持和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教学。实践表明,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其在处理理论与实践、结构与功能,以及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显示的特征。
问题:1.
请列举探究教学的特点。正确答案:①未知性与问题性。探究式教学要以问题为线索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实施探究之前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学生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某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展开交流与讨论。
②发现性与探索性。在探究式教学中创设某个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尚未掌握的知识,寻求尚未知晓的事物,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研究,从而认识、理解并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③过程性与开放性。亲身经历和体验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过程与方法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究式教学要重视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式教学的开放性较大,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果评价等打破了信息交流的封闭性,民主的教学氛围,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④主动性与互动性。探究式教学将学生置于认识的主体地位,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教师是学生探究的指导者和协助者。探究式教学不是教师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自身主体构建与发展,它是通过“做”来学习的。
2.
举例说明化学课堂探究的基本程序。正确答案:以“酸与铝的反应”为例,化学课堂探究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步。
①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某学生在进行探究Al的性质实验时发现,用已去除氧化膜的大小相同的Al片分别与H+浓度相同的稀HCl和稀H2SO4反应,发现存在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铝片跟稀HCl反应快,产生气泡多;铝片跟稀H2SO4反应慢,产生气泡很少。
②提出假设。铝片跟稀盐酸反应快是稀盐酸中的氯离子对反应有促进作用;铝片跟稀硫酸反应慢是稀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对反应有抑制作用。
③实验探究。在铝跟稀硫酸的溶液中加入固体食盐,发现反应明显加快;在铝跟稀盐酸的溶液中加入固体硫酸钠,发现反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④得出结论。氯离子对铝片跟H+的反应有促进作用。(资料:氯离子会破坏铝的致密氧化膜结构)
⑤应用迁移。为什么铝制品除了不能盛放酸碱之外,也不宜长期盛放咸菜等腌制食品?结合铝对人体的危害,理解食品包装及与饮食有关的物品为什么不能用铝制品盛放。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某教师在进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设计成PPT课件(约50页)。在课堂上,他根据每一张PPT进行讲解,整节课共有2次提问,几乎没有板书,遇到需要演示的实验时,播放实验视频,供学生观看。
问题:3.
该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和缺点有哪些?正确答案:该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①该教师运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难以直接观察和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②该教师通过PPT呈现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该教学过程的主要缺点:①该教师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单一。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仅有两次提问,师生互动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②实验视频并不能代替真实实验。该教师将所涉及的实验均以视频的方式呈现,不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③该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依赖PPT。整节课教师只是按照PPT进行讲解,几乎替代了板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4.
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是什么?正确答案:演示实验有以下教学功能:①认识论功能。演示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了化学实验事实。②方法论功能。演示实验是落实科学素养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可以明确实验的方法。③教学论功能。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演示实验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诊断题(本大题15分)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__。
A.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质量一定和反应前煤的质量相等
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大
C.100g水与100g酒精混合后,质量等于200g,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1g氢气在9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10g水
【答题情况】选择A的占29%,选择B的占35%,选择C的占18%,选择D的占18%。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正确答案:B。
2.
请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错误的原因。正确答案:学生错选A项的原因可能是不知道煤燃烧后的产物有哪些,对可燃物燃烧后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时.忽略了气体的质量。学生错选c项的原因是不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化学反应,误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物理变化。学生错选D项的原因可能是忽视了有些给定物质可能在反应中并未完全反应。
3.
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正确答案:如果要我讲评本题,我会先告诉学生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点,之后我会依次解答各项。煤燃烧会有气体生成,而气体会进入空气中,因此煤渣的质量与反应前煤的质量不相等,A项错误。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四氧化三铁,即氧气和铁的质量之和等于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所以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大,B项正确。水和酒精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C项错误。根据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1g氢气只能和8g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9g水,D项错误。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学生在物理中已经学习过分子和原子,教师让学生交流讨论目前对分子和原子的了解信息有哪些,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后,回答内容大致包括三大点:①离得很远可以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②扩散。例如,往热水中放些糖,过段时间整杯水都变甜了。③两个铅块放在一起久了,会融在一起。回答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做了3个实验。
实验1: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酚酞。
实验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氨水,再加入酚酞。
实验3:用一个大的玻璃罩罩住两个小烧杯,其中一个烧杯中放浓氨水,另外一个烧杯中放酚酞溶液。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以及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有同学问:为什么用大玻璃罩罩住两个小烧杯,其中一个变色,另外一个不变色?教师建议学生课下查阅资料。1.
分析“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正确答案:“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既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今后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该教师做的三组实验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用到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正确答案:实验1的作用是说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实验2的作用是说明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实验3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放酚酞溶液的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通过观察实验3的实验现象,可以分析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以上实验探究过程中用到了实验、对比、分析、归纳、抽象等科学方法。
3.
该教师的教学体现了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正确答案:该教师的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理念。
①化学教学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案例中的教师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探究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中去。
②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案例中的教师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回忆了物理中已经学过的分子和原子,注意与其他学科联系进行教学。
③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案例中的教师采用了实验探究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30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常见的碱”的内容标准为“认识常见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碱的腐蚀性。初步学会常见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常见的碱”的部分内容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三学生,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了碱,并对碱已经有了零散、初步的认识。
要求:1.
请对“常见的碱”进行教学前的学情分析。正确答案:九年级的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已经形成了性质决定用途的基本思想,会从物质的外观和用途去推导物质的性质、从物质的性质去推导物质的用途;已经具备了基本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对微观粒子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概念,会从微观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的真谛。
酸和碱在学习上有相似之处,所以学生在学习了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后,在学习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可采取类比的方法学习;另外部分学生在抽象思维上、探究能力上还需加强,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图片、进行实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2.
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常见的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字)。正确答案: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常见碱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性质的学习,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实践与探索的精神,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陌生物质性质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③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等。
④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加热自热米饭的图片。
【教师导入】市场上出售的一种“自热米饭”,它的加热方法很特别,只要将包装内的发热包与水接触就会放热,这个发热包内物质的成分是什么呢?
【多媒体展示】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录像。
【教师讲述】自热米饭发热包内的物质的成分就是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它遇到水就会发生如录像中的化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氢氧化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现在这里有两种固体,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如果要把它们鉴别出来,你有什么办法呢?
【教师讲述】鉴别两种物质的前提是知道它们的性质差异,所以只有我们在全面了解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后才能知道差异在哪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二者的性质。
【实验探究】请学生分组进行实验10-5,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问】实验中有哪些现象?由此可以归纳出氢氧化钠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实验现象分析观察氢氧化钠的颜色和状态白色、块状固体
将氢氧化钠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氢氧化钠固体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氧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将氢氧化钠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并用手轻轻触碰试管外壁试管外壁发烫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钠是一种白色块状固体,易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变得潮湿并逐渐溶解,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潮解。【多媒体展示】被腐蚀的鸡爪。【教师讲述】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它的俗名叫作苛性钠、火碱或烧碱,如果不慎将氢氧化钠沾到皮肤或衣物上,要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适量的一定浓度的硼酸溶液。【多媒体展示】氢氧化钠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图片。【教师讲述】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制取肥皂,以及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氢氧化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通信电子线路》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健身气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黄山学院《导游业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新世纪文学批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菜籽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师范学院《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汽车运用工程1》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编译原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园艺植物栽培学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2102T+0114-2024海鲜预制菜产业园区建设指南
- 2024年中考历史九年级上册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部编版)
- 眼科门诊经营方案
- 《声声慢(寻寻觅觅)》
- 智慧小区建设售后服务方案
- 软件使用授权书
- Unit1KnowingMeKnowingYou如何写读后感课件高一下学期英语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食护理(2023年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DB21T 2885-2023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压覆矿产资源调查评估规范
- 2023秋二年级上册《小学生数学报》数学学习能力调研卷
- 项目三婴幼儿皮肤疾病预防与照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