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梳理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梳理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梳理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梳理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词类活用梳理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或功能发生临时变化,被用作

另一类词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词类

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以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之一,是指将某些词用作动词来充当谓语,表示的动

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意动用法也就是主语"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什么"。通常可译为“认

为……"、"以……为……"、"对……感到……"、"把……当作……”等。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由名词或形

容词来形成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将名词用作谓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

事物去看待、评价。

例: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一《师说》

解析:名词“师"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语"吾"在主观上把“之"(他)作为老师来看待。

所以"师"应理解为"以......(之)为老师”或"把......(之)当作老师”。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一一《伤仲永》

解析:名词“宾客"作谓语,"其父"作宾语,主语“邑人”在主观上把"其父"作为宾客来看待。

所以“宾客,,应理解为“以......(其父)为宾客”或"把……(其父)当作宾客”,翻译时可译为“以宾

客之礼对待

3.侣鱼虾而友麋鹿一一《前赤壁赋》

解析:名词"侣"和"友"作谓语,"鱼虾"和"麋鹿”作宾语,主语在主观上把“鱼虾"作为同伴来看

待,把“麋鹿”作为朋友来看待。

所以"侣"应理解为"以......(鱼虾)为侣"或"把(鱼虾)当作侣","友"应理解为"以“….(麋

鹿)为友”或"把......(麋鹿)当作友”。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一《礼记,礼运》

解析:名词"亲"和"子"作谓语,"其亲"和"其子”作宾语,主语"人"在主观上把“其亲”作为自己

的亲人来看待,把“其子”作为自己的儿子来看待。

所以“亲"应理解为"以......(其亲)为亲"或"把......(其亲)当作亲","子"应理解为"以......(其

子)为子"或"把......(其子)当作子”。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将形容词用作谓语,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

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

1.渔人甚异之一一《桃花源记》

解析:形容词“异"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语“渔人”在主观上认为“之"奇异,不同寻常。

所以"异"应理解为“认为…(之)异”或"对…(之)感到异”。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一一《伤仲永》

解析:形容词"奇"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语"邑人"在主观上认为“之"惊奇,非同寻常。

所以"奇"应理解为”认为......(之)奇"或"对......(之)感到奇”。

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一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形容词“羞"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语“庸人”在主观上认为“之"羞耻。

所以"羞"应理解为"认为……(之)羞"或"对......(之)感到羞"。

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一《孟子•尽心上》

解析:形容词"小"作谓语,"鲁"和"天下"作宾语,主语"孔子”在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

所以"小"应理解为”认为......(鲁、天下)小”或"觉得......(鲁、天下)小"。

二、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其中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

而是由宾语发出的。这种用法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

的使动用法。

判断一个词是否为使动用法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句子的结构和语境来判断;二

是通过查阅相关的语法书籍或资料来确认。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指的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使

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翻译:项伯杀了人,我救活

了他。)中的"活"不是主语"臣”发出的动作,而是主语"臣"使宾语"之(项伯)"发出的动作,

意为"使……活"(我使项伯能够活下来)。

结构:A主语+动词+B宾语,译法:A使B施行动作。

举例:

1.庄公寤生,惊姜氏。惊:使……受惊吓。

翻译: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使武姜受到了惊吓。

2.焉用亡郑以陪邻。亡:使……灭亡。

翻译: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使邻国增加土地呢?(注意,这句也是宾语前置,正确语序应该是

"以邻陪”)

3.阙秦以利晋。阙:使……(土地)亏损。

翻译:削弱秦国(使秦国的土地亏损)对晋国有利。

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翻译: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我使他活了下来)。

5.既来之,则安之。来:使……来。

翻译:已经使他们招抚来了,就要使他们心里安定下来。(注意:"安"也是使动,但不属于动

词使动)

6.可烧而走之。走:使……跑。

翻译:可用火攻战术使他们败逃。

7.(沛公)从百余骑。从:使……跟随。

翻译: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使一百多骑兵跟着)

8.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食:si使……吃。见:xinn使……现。

翻译:杀鸡、做黍米饭给子路吃(使子路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使儿子来拜见……)□

9.山有小口,才通人:使……通过。

翻译:山上有个小洞口,仅能使一个人通过。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尊长安君之位"中的"尊"是形容词,用作使动,意为“使……尊贵"。

常见结构:形容词+名、代

举例: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受苦、劳累、饥饿

翻译: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使……稳固。

翻译:保家卫国(使国家稳固)不靠山川的险阻。

3.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翻译: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4.良药苦口利于病。苦:使……苦。

翻译:好的药物会使嘴巴苦但对治病有利。

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使……安逸。信:使……相信。怀:使……怀念。

翻译:使年老的人得到安乐,使朋友之间相互信任,使年轻的人得到关怀。

6.乃我困汝。困:使动,使……陷入困境

翻译:是我使你受害。

7.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坏:使动,使……破坏

翻译:还用兵刃刺卖酒老翁,使盛酒的器具损坏了。

8.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使……安定

翻译:已经使他们招抚来了,就要使他们心里安定下来。(注意:"来''也是使动,但不属于形

容词使动)

9.奈何欲以乱败郭氏。败:使动,使……败坏

翻译:为什么想用变乱来使郭家的名声败坏。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

的人或物。例如,"王之"中的"王"是名词,用作使动,意为"使……为王"。

举例:

1.汗牛充栋、汗马功劳汗:使……出汗。

2.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使……做将,任命……为将。

翻译:齐威王打算使孙膑作为援军主将。

3.生死肉骨生:使……活了;肉:使......长肉。

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wang,使……做王。

翻译:率先打败秦国,攻破咸阳的人就使他做大王。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意动用法:强调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

使动用法:强调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是一种客观上的行为。

三、名词作一般动词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名词的主要用途是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永州之

野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野、蛇”都是名词,“野(郊外)”是主语,“永州”

是“野”的定语,“蛇”是“产”的宾语,这些这是名词的常用法。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名词

还可以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如上两讲提到的,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都是名词作动词的

词类活用,这一讲来梳理名词作“一般”动词词类活用的十种情况。

一、名词带宾语

举例: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分析:这里的"籍”(原意是书籍,名词)用作动词,后面"吏民"是宾语,意思是“官吏和百姓”,

整句话意味着为官吏、百姓编造名册。可以翻译成:登记官吏百姓户口。

二、能愿动词+名词

举例: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分析:“王"本来就是"君王、大王”的意思,是名词,前面带能愿动词"欲"(想要)。“王"用作

动词,意思是"称王",读wang。整句话可以翻译成: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

三、名词带补语

举例: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分析:"军"(原意是军队,名词)带补语“霸上”,作动词,意思是“驻军"。可以翻译成:沛公

在霸上驻军。

说明:补语是述补结构中补充说明述语(上句中"军"意思是驻军,就是述语)的成分,与述语

之间存在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上句意思沛公驻军在霸上,“霸上"就是补充说

明驻军的目的地。

同时也要说明:这句话还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完整的应该是“沛公军于霸上。"

同时还要说明:这句话也是状语后置。"于霸上"本应放在"军"前,是沛公于霸上军,现在放在

"车"后了。

重点区别:“霸上"是补语,"于霸上"是状语。

所以这句话,词类活用中是名作动,句式分析上是状语后置和省略句。

四、所+名词

举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分析: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黏附动词或动宾词组,这句话中就是“僧保所买的”

的意思,名词"货"黏附在"所”的后面,作动词,意思是“购买"。整句话翻译成:过去先皇将僧保

所购买的西洋珠赏赐给侍臣。

说明:指示代词一般来说是"这""那",类似"焉""诸"等都属于特殊指示代词。像"所""者"之类词

语也称为辅助性指示代词。

五、副词作状语+名词

举例: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分析:名词"效"(原意是效果,名词)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可以引

申为"完成、实现目标”。整句话可以翻译成:只怕托付给我的大事不能取得成效。

六、名词作句中的谓语(动词)

举例:或师焉。(《师说》)

分析:句中名词"师"(原意为"老师")充当"或"(意思是"有的人")的谓语,意思是"从师、向

老师请教"。

七、名词+者

举例: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分析: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黏附动词或动宾词组,本句中"名"(原意是名字,名

词)黏附在“者"的前面,意思是“指识其本名,说明白”。整句话翻译成:子孙后代弄错了它的

流传下来的东西,而且没有人可以说明白(解释清楚)它本来的情况。一般来说用在判断句

中。

八、名词+之

举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分析: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原意是"名称",名词)用在代词“之"前,意思是“命

名”。整句话翻译成:所以后人给它取名叫“褒禅”。

九、名词+名词

举例: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己,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分析: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

为动词,意思是“做,从事”。整句话可以翻译成: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不去做(无所作为),

墨守前人的成规旧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十、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情况

举例: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权”(原意是秤锤,是名词),在整个复句中是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在此句中翻译成“称量”。

整个句子翻译成:称量之后可以知道轻重。

四、名词作状语

在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尤其是在文言中,一般作为名词使用的词被放在动词的前面,

且这个词不是动作行为的实施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饰或限制的作用,因而充当了

动词谓语的状语,从而担负起副词的语法功能。这被称为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下面就具

体讲解名作状的几种用法。

一、表示比喻(比况)

起(比喻)比况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

举例: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分析:“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就是名词作状语。

2.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分析:"人立〃,像人那样站立,"人"就是名词作状语。

3.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孙子•谋攻》)

分析:“蚁附",像蚂蚁一样依附,“蚁”就是名词作状语。

4.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庄子•达生》)

分析:"柴立",像枯木那样独立,"柴"就是名词作状语。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分析:"斗折",像北斗七星一样弯折,“蛇行",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行进。"斗""蛇"都是名词

作状语。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分析:"犬坐",像狗那样端坐,"犬"就是名词作状语。

二、表示地点(处所)

这类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

举例: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分析: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

行为的发生处所。翻译成:在东(南、西、北)边的市场…

2.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梅之。(《核舟记》)

分析: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

3.秦得韩之都一,驱其练甲,秦韩为一以南乡楚,此秦王之所以庙祠而求也。(《韩非子•十

过》)

分析:名词"庙"修饰动词"祠",译为"在庙里"。

4.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名词“善地”(意思是好地方),作状语,译成"在好地方”。

5."而相如廷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名词"廷"(意思是朝廷),作状语,译成“在朝廷之上”。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分析:名词“水源”(意思是水的源头),作状语,译成“在水的源头之处”。同时,这句话又是

省略句,省略”于",也是状语后置,正常叙述是“(于)水源林尽"。

三、表示行动趋向

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注意和"表示处

所”的区分。

举例: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分析:“西”,向西,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的方向。

2.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分析:"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的方向。

3.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

四、表示工具、方式

这类名词状语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翻译时,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

"用"或"按"等即可。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分析: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

2.学而时习之。(《论语》)

分析: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面"(原意是脸)在这里解释为"当面",表示"刺”(批评)的方式。

4.正德祈禳,神木为移。(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分析:"正德"(原意是德行)在这里解释为“用端正德行的方式”,表示动词“祈禳"(意思是祈

祷消灾)的方式。

5.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分析:名词"船"修饰动词"载",作状语,表示"载”的工具,译为"用船......

6.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宋苏轼《石钟山记》)

分析:名词"舟"修饰动词"行",作状语,表示“行”的工具,译为“用舟..….

7.得佳者,笼养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分析:名词"笼"修饰动词"养",作状语,表示"养”的工具,译为“用笼子・・・・・・

五、表示态度

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

一样”,注意不要和表比况用法混淆。

举例: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兄"本为名词,用于动词“事(对待)”之前,充当状语成分,可译为“当作(像)兄长

一样,。

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

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分析:"隶"为名词"奴仆",用于动词“使"(使唤),可译为“像奴仆一样".…”

六、表示频率

这类状语由表时间名词活用充当。翻译时,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

举例: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分析:时间名词"日"修饰动词"扳"(意思是"带着”),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

2.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分析:名词"岁”(意思是年),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

3.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

分析:名词"日"(原意是"天"),作状语,表示"贵”的频率,可以翻译“一天比一天……”

七、表示时间

这时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翻译为"在……

举例: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分析:时间名词"旦"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翻译为:早上

辞别......晚上留宿......

2.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分析: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表示"往"与"归"的时间。翻译为:早上去,晚上回。

五、形容词活用

在文言文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