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第1页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第2页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第3页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第4页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部分古诗文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解】

1.但使:要是。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

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

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

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

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

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

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

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

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

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喝酒过多

而旧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

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江宁”。因为诗

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

同高适、禁毋潜、李顽、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

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

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

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

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

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

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

《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

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

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番《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

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全唐诗》对王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

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

人推崇。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

《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其数量就有近2019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

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

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

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

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

优秀杰出的诗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

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

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

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

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赏析】

“秦月”、“汉关”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龙城飞将: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

北平,汉郡名。辖今河北省蓟县以东、辽宁大凌河上游以南地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营州,

营州旧治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县)。这里说“龙城飞将”,是化用典故,指北方边地的名将。

这首诗讽刺戍边将士的无能,以致外敌常来侵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出塞》是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

大都要写到明月,写到边关,明月和边关已经成了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两个典型景物。大概守

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没有时间想家,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

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全诗的大意是:这明月

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久别亲人,

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

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描写军旅生涯的一首名诗。作者把秦汉以来至唐朝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

行的战争都概括了起来,反映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无比哀叹之情,表达了希

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这

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

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自秦汉时一直

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秦

时明月,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

人团聚,征人未还,多少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第三、四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

的名将戍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

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实不过分。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邸:官府,官邸。

2.休:停止、罢休。

3.直:简直。

4.汴(bia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5.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

6.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译文】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舞女一

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又似当时的人们游手

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

把杭州当成了曾经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写出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只顾吃喝玩乐,却忘了江

山被撕裂,崩碎的耻辱的不满。

【作者简介】

林升,字梦屏,平阳(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孝宗朝(1163—1189),是

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名诗有《题临安邸》。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

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

在杭州大造宫殿园林,仅花园就修了40多所,其他贵族富豪的楼台亭榭更是不计其数。这

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象。全诗不

用典故,篇幅极短而内蕴丰富,语言平易而忧愤深沉。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

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

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

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

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

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

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慨。“暖风”一

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

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

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

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末句

既是讽刺,又是警告:长此以往,必将重蹈覆辙,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沦于金人的铁蹄

之下。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做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

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辞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至极,却不作谩

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这首诗针对南宋黑暗的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担

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给儿子们看。

2.但:只。

3.九州同:祖国统一。

4.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乃翁:你的父亲。

【译文】

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

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作者简介】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

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

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

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

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

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

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

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

者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

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

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

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叙生活琐事,有的

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着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

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

著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当民

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自己85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

命运的诗人。

【赏析】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

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

一个行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

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