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5-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1.商王对神的意志确定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而西周统治者则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种变更反映了A.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 B.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C.“尊礼敬德”思想的普及 D.周人对政治兴亡的反思【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周人对商朝的政治兴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不再像商朝那般痴迷鬼神之事,而重视起了民意,即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故选D。周朝仍表示要“顺乎天”,这说明其并未完全否定天命思想,解除A;材料说明的是从神权政治到人治的变更,而不是神权政治的常态化,解除B;材料提及的是保民思想(民本思想),而非“尊礼敬德”思想,解除C。【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民本思想,材料中“而”之后的语句是解题的关键信息,对于转折或者因果,学生务必要多加揣摩。2.战国时期,儒家主见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动身点是A.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限制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提出不同的政治主见,帮助统治者改善统治,故A符合题意;争夺对诸侯国政权限制的说法错误,故B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并非都厚今薄古,或颠覆以往的政治、文化等内容,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英国科技学者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说:“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探讨表明,所记日食绝不行能发生。”汉朝人伪造日食记录的缘由最有可能是A.巩固政治统治的须要B.总结历史教训的须要C.天文观测技术的落后D.天与人相感应的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可分析出日食的记录与当时政治发展有亲密关系,基于巩固政治统治的须要,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总结历史教训的信息,解除B;材料没有强调天文观测技术,且观测日食技术含量较低,解除C;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说法,时间位于吕后当政之后,解除D。4.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上述现象表明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须要B.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C.儒学已丢失其正统地位D.统治者留意各类思想的好用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孝经》是儒家经典,《金刚经》是佛经经典,《道德经》是道教经典,唐玄宗对这三部书进行注释和宋孝宗主见“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充分体现了统治者对各类思想好用功能的留意,故选D项;题意中不仅仅体现了佛教思想,因此不是在强调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须要,故解除A项;题意主要反映了统治者对儒佛道各类思想的重视,未能体现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解除B项;依据所学内容可知,儒学虽然多次受到冲击,但始终没有丢失其正统地位,且C项内容在题意中也无从体现,故解除。5.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聚,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A.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B.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C.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D.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学问分子大量进入政治领域,学问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也就成为了民间戏曲小说的主角;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戏曲小说源于生活,它鲜活灵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体现出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而是强调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材料主旨不是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故解除;材料反映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而不是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故D项错误。6.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此可见朱熹主见A.大胆假设,当心求证B.格物致知,勤勉治学C.心外无物,知行合一D反省内心,独创本心【答案】B【解析】【详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现的是朱熹的治学方法,主见格物致知,勤勉治学,故B正确;A项与理学无关,解除;CD属于心学的内容,解除。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快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印刷技术有进一步突破D.崇尚文化的氛围深厚【答案】D【解析】【详解】印刷个人著作风气的盛行并不能说明学术水平的上升和士人地位的显著提高,故解除A、B项;题意中主要是反映了社会风气,没有体现印刷技术的突破,故解除C项;依据“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知反映了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深厚,故选D项。8.清代苏州严氏之先“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清康熙时人归玄恭曾言:“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其观点反映出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清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C.政府起先调整抑商政策D.学问分子社会地位下降【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归玄恭劝严舜工告诫子弟“专力于商”“士之贱”,充分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冲击,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专制集权,解除B;材料也没有涉及政府调整抑商政策,解除C;D不符合史实,解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专力于商”“士之贱”,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解答。9.下表为1844—1856年上海和广州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万美元),这反映当时的中国年份广州上海18443340480184725301100185016701190185310501720185617303190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B.对外贸易逆差严峻C.对外贸易中心发生变动D.民族工业起先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上海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1853年后超过贸易中心广州,说明对外贸易中心发生变动,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无关,解除A;材料没有涉及贸易出口、进口总额信息,不能说明是否出现贸易逆差,解除B;19世纪60年头民族工业起先兴起,D错误。10.清同治八年,奕訢上奏指出:从前各国条约,“最难措手者,惟‘中国如有施恩利益,各国一体均沾’等语”。光绪年间,曾纪泽进一步指出,“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这表明清朝部分官员A.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要求废除不同等条约C.仇洋和排外思想深厚 D.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奕訢对片面最惠国待遇不良后果的体察,再到曾纪泽以西洋公法本身来诘问片面最惠国待遇的不合理性,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与国际法体系渐渐接轨,故选D。材料只能说明清朝部分官员在外交观念上已经有所变更,但仅凭材料的有限信息无法证明他们是否已经抛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且奕訢“中国如有施恩利益”的说法也说明天朝上国的观念并未被完全抛弃,解除A;材料中曾纪泽想要修改的只是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项内容,B项对材料的解读过于夸大,解除;材料体现的是外交观念上的进步,而不是原来的盲目排外思想,解除C。11.19世纪60、70年头,中国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无独有偶,同一时期日本和朝鲜也分别出现了“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的思想。据此可知A.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东亚历史潮流B.东亚国家以儒学为共同价值取向C.东西方文明起先出现融合的趋向D.文化本土化已成为东亚社会共识【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可知,中日朝三个东亚国家出现坚守本国文化传统和学习西方器物相结合的思想,故答案为A项;东亚国家共同价值取向是学习西方,解除B项;19世纪60、70年头的东亚国家学习西方尚处于“器物”阶段,尚未出现文化融合,解除C项;当时东亚社会共识是学习西方而非文化本土化,解除D项。12.清末主见废帝王纪年而用新纪年者约四种,除康有为主见孔子纪年和刘师培主见黄帝纪年外,章太炎曾主见共和纪年,高梦则主见耶稣纪年。这些纪年之争共同反映了A.满汉民族冲突不行调和 B.实现社会转型的剧烈要求C.维护传统文化 D.复原传统制度的迫切愿望【答案】B【解析】【详解】不管主见何种纪年方式,有一点他们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要废除帝王纪年,他们都认为中国必须要在各个层面进行相应的社会转型,包括纪年的方式,以此才能挽救民族危机,故选B。纪年方式不是满汉民族冲突的焦点,终归在清朝之前的历代封建王朝同样也是采纳帝王纪年,故无法从材料得出A项结论,解除;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只能从康有为和刘师培的主见中看出,故C项只能反映材料的局部信息,解除;材料中纪年方式的变更反映的是人们要求变更传统制度的迫切愿望,解除D。13.毛泽东在某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该时期毛泽东A.探究了新型革命道路B.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问题C.建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D.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答案】A【解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所写的文章,该时期毛泽东探究到了新型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答案为A项。抗日斗争时期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问题,在抗日斗争结束前后建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解除B、C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解除D项。14.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心华北局确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子士有8名。这次会议A.表明解放斗争已取得基本成功 B.表明抗日斗争已取得了成功C.政治协商制度的雏形已经显现 D.体现了显明的社会主义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员构成可知,在1948年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雏形已经起先出现,故选C。解放斗争取得基本成功是在三大战役之后,而三大战役在1948年8月都还未起先,解除A;抗日斗争在1945年就已经取得了成功,B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解除;1948年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行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解除D。15.新中国成立之初,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风气治理运动,将“除旧与布新”作为社会风气治理的方向与目标,扫除旧社会的一切污泥浊水,在全国建立一种主动向上的新社会风气。其主要目的在于A.接着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B.适应政治经济建设须要C.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D.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社会风气作为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风向标,是保障社会良性运行的前提与基础,先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风气治理运动,有助于完成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即这场运动是为了协作当时政治经济建设的须要,故选B。民主革命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已完成,故A项与材料的时间限定不符,解除;这次社会风气治理运动的目标是“除旧与布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必定不是运动的主要目的,解除C;向社会主义过渡只是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等层面需求中的一项,D项不如B项全面恰当,解除。16.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的共同作用是A.调动主动因素建设社会主义B.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旺盛C.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D.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当完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实力。联系已学学问可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党中心确定的旺盛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是为了正确解决、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对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团结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接着发展我国多党合作制供应了坚实基础,据此分析可知两者都调动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因素,A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化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作用17.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相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因人而异。任何超人性的真理,连同宗教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由此推断该哲学家A.确定人的价值 B.否定神灵存在C.强调理性至上 D.推崇确定真理【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相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反映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对人的尊严的确定,故选A;材料只是否定超人性的真理,没有反映出否定神灵存在,解除B;材料未涉及理性至上的思想主见,解除C;材料主旨是强调人的作用,而不是推崇确定真理,解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相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联系所学人文主义的起源分析解答。18.苏格拉底主见:“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终却必需是法律的听从者。”柏拉图认为:“人们必需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否则,它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这说明两人都A.尊崇法律权威B.忽视道德规范C.崇尚学问美德D.追求干脆民主【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必需是法律的听从者”“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说明二人都主见尊崇法律权威,故选A;苏格拉底崇尚学问美德,而柏拉图没有体现,解除BC;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民主政治的看法没有体现,解除D。19.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要求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他们崇尚“全才”,不仅重思辨和理论,还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日常生活的实际须要服务”。这些思想特点A.推动了理性主义思想的传播 B.表明资产阶级反对禁欲主义C.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简单导致个人主义思想泛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重思辨和理论”“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特点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故选C。A项为启蒙运动的主要贡献,材料讲的是文艺复兴,解除;材料并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对人的欲望的确定,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解除;材料中对个人充分发展的追求是对人在智识上的追求,这不是对人的价值的过分强调,故并不会导致个人主义思想的泛滥,解除D。20.有人认为“(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其次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这里的“它”是A.经典力学B.生物进化论C.相对论D.量子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其次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说明是经典力学影响,故A项正确;B属于生物学;C相对论;D是微观。考点:近现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成就•经典力学21.“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吧?”以上诗句出自19世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下面文学作品中,流派与其相同的是A.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B.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C.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D.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属于浪漫主义流派,B属于现实主义流派,C属于现代主义流派,D属于魔幻现实主义,只有A属于浪漫主义流派,故选A。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名师点睛】浪漫主义最早兴起于英国。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雪莱在政治上支持爱尔兰民族独立,赞许法国大革命。他的诗歌音调美丽,节奏明快,想象丰富。《西风颂》和《致云雀》等著名遐迩。其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描绘了为人类“盗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坚毅不屈、最终依靠自然的力气获得解放的故事,寄予了诗人对一个充溢爱的光辉的志向社会的憧憬。22.1871年,“人们带着对1792年巴黎公社的眷恋之情而建立了公社”。公社不仅名称相同,很多活动和建制也相像,如国民防卫军、治保委员会等。公社活动演奏《马赛曲》,宣扬“自由同等、博爱”,甚至复原了1792年的革命日历。这反映出1871年巴黎公社A.未超越资产阶级革命范畴B.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C.革命目标与之前没有变更D.深受法国革命传统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人们带着对1792年巴黎公社的眷恋之情而建立了公社”“很多活动和建制也相像”等信息表明1871年巴黎公社深受法国革命传统的影响,故D正确;虽然1871年巴黎公社并非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产物,但它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A、B错误;材料提到了1792年巴黎公社和1871年巴黎公社,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目标是建立共和制政体,后者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宏大尝试,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务,C表述错误,解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们带着对1792年巴黎公社的眷恋之情而建立了公社”,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巴黎公社史实分析解答。23.20世纪初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奢好和说话腔调,传布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起先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何者是促成这种变更的主要媒介()A报纸和广播 B.铁路与飞机 C.电视和电影 D.网络与漫画【答案】A【解析】【分析】略详解】依据“20世纪初期”这一时间信息,可得出这一时期受其次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人们能通过报纸与广播这些媒介了解其它地区事情,故A项正确。24.列宁用一个公式概括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化等+……=总和=社会主义。据此可知列宁A.放弃了共产主义宏大志向 B.实现了俄国与西方和平共处C.意在学习其次次工业革命 D.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这个加法公式来看,列宁是主见借鉴资本主义技术和生产组织模式等内容来建设社会主义,这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故选D。从公式的动身点和最终目标来看,列宁并未放弃共产主义宏大志向,借鉴只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建成社会主义,解除A;俄国与西方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一战后的巴黎和会,西方国家也将其解除在外,这些说明俄国与西方并未和平共处,解除B;列宁的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学习只是一种手段,且俄国在十月革命之前已经经验了其次次工业革命,故C项说法也无从谈起,解除。【点睛】本题考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公式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找寻出其中变与不变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获得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实力。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乡绅之治是乡绅作为主体对乡村的治理,它发端于中国明清时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明清时期国家权力渐渐退出乡村,乡绅成为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限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这三类组成人员都与国家权力存在着交集,因而必定在确定程度上拥护和支持着封建政权;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身处于乡村社会这样一种时空背景之下,与乡民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所以维护乡村、宗族和维护个人的利益必定是正相关的。——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材料二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心集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渐渐形成“乡绅自治”。由于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担当治安法官成为乡绅发挥地方影响最佳途径,而治安委员会更是乡绅群体议事、处理地方事务的自治机构。长期以来,乡绅占据议会下院的主体下院是乡绅获得国家政治话语权、维护自身与地方利益的主要阵地。经过英国19世纪的宪政改革,乡绅在政治上的影响渐渐衰落,但并非被彻底“歼灭”,更多的乡绅在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发展中转变身份。——摘编自顾荣新《英国乡绅与英国宪政关系简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明清乡绅特征并分析明清“乡绅之治”形成的背景。(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中英两国“乡绅之治”的相同影响。【答案】(1)特征:来源相对稳定;与官僚阶层关系亲密;成为官吏与乡民的中介;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背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宗法观念的影响;明清对科举制的重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退出。(2)影响:有利于协调中心与地方关系;有助于维护地方利益和社会稳定;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削减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形成并保留了独特的乡村文化。【解析】【详解】(1)特征:依据“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得出来源相对稳定;依据“都与国家权力存在着交集,因而必定在确定程度上拥护和支持着封建政权”得出与官僚阶层关系亲密;依据“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得出成为官吏与乡民的中介;依据“乡绅之治是乡绅作为主体对乡村的治理”得出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背景:依据材料并联系所学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从君主专制的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宗法观念的影响、对科举制的重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退出等角度分析总结。(2)影响:依据“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心集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得出有利于协调中心与地方关系;依据“乡绅之治是乡绅作为主体对乡村的治理”“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得出有助于维护地方利益和社会稳定;依据“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得出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依据“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得出削减了国家的财政开支等。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民国政制形式与内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运动中的学问分子深化到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找寻国家富强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的学问分子,不论是新文化派,还是文化保守主义,都对“民主”持有确定看法,同时,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文明找寻到的科学旗帜已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取得了舆论上的胜势,出现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的论调。——摘编自穆克军《文化比较视城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思索》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中的希腊文化的复归,它的反传统并没有打破整个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架。而中国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肇端于中西文明冲突,是由西方现代性激活的外援性启蒙运动,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之间具有深刻的价值断裂性。……西方启蒙运动的中心是对人的探讨,把启蒙运动推动到人的主体性层面。与此相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也留意到启蒙张扬特性一面,但由于国家与民族存亡危机,并未像西方启蒙运动一样深化到深层的理性与自由去揭示启蒙意义,而是把启蒙思想定位于科学与民主这样一种外显的范畴。——摘编自骆徽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发展特点。(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西方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缘由。【答案】(1)特点:民主深化到思想文化的深层并与国家富强相结合;学问分子各派对西方民主思想均持确定看法;出现众多民主派别;科学的内涵向跨领域渗透(或超出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科学万能论”的论调(或科学主义成为占据舆论优势的时代思潮)。(2)不同之处:西方启蒙运动传承了(或没有打破)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或是传统文化的复归);强调人的理性与自由。中国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强调民主与科学思想。缘由:西方的文化传统具有确定理性因素,为启蒙运动供应了思想来源;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快速,资产阶级力气壮大,要求反专制王权和封建神权,建立民主政治体制来保障资产阶级的民主与自由。学生只要写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气壮大,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