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5_第1页
湖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5_第2页
湖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5_第3页
湖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5_第4页
湖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阅卷人

-------------------、现代文阅读(35分)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

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安新县乡愁保护

工作队成员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

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建设场面的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

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

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随着“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的开展,雄安新区乡愁家底变得清晰起来。目前,雄安全城物质类乡愁点

总数2367项,非物质类乡愁遗产总数186项。

“2020年新区征迁村原有88处,乡愁保护点"经过我们实地调查,又新增了93处。”雄安新区管委会

公共服务局乡愁专班组长说。

据他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突的现象,雄安

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活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

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

程进度。

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农耕、渔

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

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挛生的数字虚拟空间。通过对雄安新区内

的数字乡愁点进行VR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

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安城市风

貌之中。

(摘编自鲁达、崔涛《“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融入雄安规划建设》)

材料二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

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

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

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个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一这还是以土地可

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

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以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10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9年,但

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8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

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20多

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

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

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

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人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

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

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

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

着可以取得该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

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古宅、老树在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中依然挺立,在于它们承载着村民们的记忆,也得益于新区

“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

B.雄安新区在对“乡愁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地区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了从理念到实

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C.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是无法避免的。因人口繁殖,土地有限,血缘社群便被迫分裂,部分人外出

寻找耕地,于是产生乡愁。

D.籍贯如同姓氏一样,是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缘性,但归根结底和

血缘有本质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城市扩张对乡村的冲击时有发生,但通过灵活处理,因地制宜,可以妥善解决这类矛盾,既不

影响发展,又能留住乡愁。

B.雄安新区未来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字虚拟空间

来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C.与自己家相比,“外婆家”也有血缘上的意义,但通常在地缘上存在差异,不是血缘在空间上的投

影,也不是血缘和地缘的合一。

D.很多“新客”“客边”在村里就算繁衍了几代,依然无法获得本村的身份认同,说明中国乡土社会中的

血缘和地缘是很难分离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2000年,时任国民党副主席的吴伯雄回福建省永定县祭祖,完成了父亲吴鸿麟回乡祭祖的愿望,临

别时,吴伯雄在吴氏宗祠里题词“敬宗昭德”。

B.兴起于江浙一带的两头婚,既不属于男娶女嫁,也不属于女招男入赘。在两头婚家庭里,没有外公

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

C.金庸先生的多部武侠小说都对湖北襄阳有生动的描述。金庸去世的当晚10点左右,襄阳的金庸迷

们用蜡烛摆出“走好”两个大字,以追思纪念金庸。

D.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留下“386061部队”:38,即妇女节,指留守妇女;60,即60

岁,指留守老人;61,即儿童节,指留守儿童。

4.材料二论证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其中两种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5.围绕“乡愁”,材料一在回答“是什么”和“怎样做”,材料二在回答“为什么”。请据此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

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归(节选)

[日本]菊池宽

[简朴的中等家庭。傍晚时分。母亲阿贵和儿子贤一郎、新二郎、女儿阿胤一起吃饭。突然门被人打开

T,面容憔悴的宗太郎走进屋。贤一郎和母亲的脸色顿时大变,异常激动。新二郎和阿胤睁大了眼睛望着

来人。]

母亲啊,是你!你真是大变了啊!(对孩子)孩子们,他是你们的父亲。

新二郎是爸爸吗?我是新二郎。

父亲啊,已经长成棒小伙子啦!我走时你还是个站都站不稳的……

阿胤爸爸!我是阿胤。

父亲我听说过生了个女儿,长得多秀气啊!

母亲我说……唉,真不知从何说起呢!孩子们都长成人了,这比什么都好。

父亲这实在是太好了!我老了,很想念你和孩子,便不由自主地跑了回来。我已经是个活不了多

久的人了,希望你们都能原谅我。(望着贤一郎)贤儿,你能替我斟一杯酒吗?爸爸很久没有喝过好酒了。

嗯,只有你的模样我还记得起来。

[贤一郎不睬。]

父亲新儿,那你替我斟上一杯。

新二郎是。

[正要把酒杯递给父亲……]

贤一郎(口气坚决地)放下!不能给他敬酒!

母亲贤儿!你在说些什么呀?

[父亲怒视贤一郎;新二郎和阿胤低头不语。]

贤一郎(理直气壮地)我们根本没有父亲!我们哪有什么父亲呢?

父亲(抑制着愤怒)你说什么?

贤一郎(稍稍冷静下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母亲也不会在我八岁的时候牵着我的手到筑港去投海。幸

好找错了地方,跳进浅水里,才被人救了出来。如果我们有父亲,我也不会十岁就给人家当小杂工。我们

从小到大没得到过一点温暖,就是因为没有父亲!

[母亲、阿胤和新二郎眼含泪花,父亲由愤怒渐渐转为悲伤。]

新二郎哥哥,既然妈妈都原谅了他,你也忍一忍,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贤一郎(更加冷酷地)要说我们真有父亲,他就是从小折磨我们的仇人。在我的脑子里从未有过父爱

的记忆,只记得父亲在我八岁之前从不管家里的事,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地在外面胡混,欠下一身债,后来

就带着情妇逃跑了,连母亲为我积蓄的十六块钱的存折也偷去了。

新二郎(含着泪)但是,哥哥,父亲现在不是……已经老了吗?

贤一郎新二郎,你怎么能不明不白地称他父亲?他年轻时不顾一切地寻欢作乐,现在上了年纪,动

不了啦,才跑回来的。不管你怎么讲,我也决不承认他这个父亲。

父亲(色厉内荏地)贤一郎!对你的生身父亲怎么能这样讲话?

贤一郎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我们的生身父亲?二十年前,你已经抛弃了你做父亲的权利!

[沉默,母亲和阿胤在抽泣。]

父亲好吧,我立刻就走!无论落到什么地步,我还能混上碗饭吃。

新二郎请等一下!哥哥不管您,我会想办法奉养您老人家。

贤一郎新二郎!你受过他的什么好处?我可是尝过他拳头的滋味!你想想,是谁把你抚养大的?你

念书的学费是哪里来的?那是我当小杂工挣来的钱!应当说我才是你和阿胤真正的父亲,尽到父亲责任的

是我。现在,你愿意奉养他就奉养好了,从今以后咱们断绝来往!

新二郎可是……

贤一郎我受够了没有父亲的痛苦,所以不想让弟弟妹妹再受那种罪。我晚上连觉也舍不得睡,吃苦

受累,才供弟弟妹妹中学毕了业。

父亲(轻声地)不必再说了,我回来是你们的累赘。好,我走啦!保重吧!

新二郎(追着走去的父亲)您身上带钱了吗?不是还没吃晚饭吗?您有地方去吗?

父亲(沮丧地)我本不应该再进这个家门,因为上了年纪,又体弱多病,不知不觉地就走回家里来

了。(颤巍巍地站起)唉,算啦!我这把老骨头还愁没地方扔掉吗!(望了老妻一眼,开门走出。)

母亲(哀求地)贤一郎!

阿胤哥哥!

贤一郎阿新!快去把父亲喊回来!

[新二郎迅速地跑向门外,三人紧张地等待着。少顷,新二郎脸色苍白地跑回来。]

新二郎在南路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我再到北边去找,哥哥,你也来吧!

贤一郎(惊慌)怎么,没找到?一定能找到的!

[贤一郎和新二郎发疯似的奔出。]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世界独幕剧选》,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一郎对父亲的反驳斥责,多次都是从“如果我们有父亲”这句话开始的,说明了他对父爱的渴望。

B.母亲心地善良,任劳任怨,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式的人物,她对长子贤一郎疼爱、敬重和愧疚。

C.母亲对父亲的接受、劝长子与他父亲和解,只是出于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

D.本剧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上道德堕落问题的一些正当的看法和应有的批评态度。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剧的语言有丰富的潜台词。如“我们根本没有父亲”一句,潜台词是:父亲没有尽到责任,不配做

父亲;“我们”没有得到父亲的抚养,不会承认这个父亲。

B.本剧结构严谨,不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而是利用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C.剧中的“色厉内荏地”属于剧本的舞台说明,父亲出现这样的神情反映出他矛盾的心理:因为权威被

藐视而色厉,因为没有尽责而内荏。

D.本剧虽然篇幅短小,但生动地描写了剧中每个人复杂、矛盾、充满纠葛的心理活动。

8.贤一郎和新二郎对待父亲的态度为何完全不同?请简要概括。

9.有评论家用“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来评价《父归》中的人物贤一郎,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剧情谈

谈你的看法。

阅卷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五谷尽

收,则五味尽御于主,不尽收则不尽御。故凶饥存乎国,君朝之衣不革制,彻整,涂不芸,马不食粟,婢

妾不衣吊,此告不足之至也。

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①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今岁凶,民饥,道馍,此疚重于队其子,其

可无察邪?为者寡,食者众,则岁无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

财,则财足。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

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

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

座卒。夫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王之备,故杀。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

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

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

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节选自《墨子•七患》)

注:①队:通悭”。

材料二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

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笫含黑,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

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库无A备兵B虽有C义D不能E征F无义G城郭H不备I完J不可以K自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酷,指驾车时两旁的马,与《滕王阁序》中“俨醪酎于上路”的“修麟”意思相同。

B.衣帛,指穿丝织服装,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老者衣帛食肉”的“衣帛”意思相同。

C.应卒,指应对突发情况,“卒”与《陈情表》中“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卒”意思相同。

D.实仓縻,指充实仓库,“实”与“春华秋实”和“有名无实”的“实”意思都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粮食是百姓生活所仰赖和用以供养君王的东西,发生饥荒时,君王也应节约衣食等方面的用度,以

示与百姓同甘共苦。

B.材料借用“队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的事例,生动说明在发生灾荒时,君王应心怀愧疚并引

导百姓积极自救。

C.夏桀和商纣虽贵为天子,却因没有注意戒备和预防,最终亡于小国诸侯,因此做好准备防止祸患,

是国家重要的工作。

D.贤明的君王懂得吃饱穿暖是人之常情,所以会让老百姓从事生产,并且减轻赋税,增加储蓄,最终

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②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14.历史上圣明的君王,是如何做到让百姓远离冻饿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

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i注1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歧亭,在今湖

北麻城西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诗人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柳树已是一片嫩绿。

B.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既拟写了溪流潺潺之声,又描写了小草新绿之色,写出了春的生机。

C.颈联是写送别的情形,作者用“留”“待”两字表达了朋友们为其饯行的深情厚谊。

D.尾联的“细雨梅花正断魂”,写出了去年的今日,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悲伤心情。

16.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尾联貌似与送别没多大关系,实际却紧扣送别,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诫唐太宗吸取历史上王朝灭亡的教训,指

出要想国家安定“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两句,写出了国家动荡不安、自

己报国无门只有独自流泪的深沉的家国情怀。

(3)梦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情,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O

阅卷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们将云冈、敦煌的山挖空造佛,将乐山一座石山改造成坐佛,将大足一条山沟里刻满佛,现在又在

泰山的一条河沟里刻满了佛经。那些石窟是要修几百年经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这部经文呢?每字半米见

方,入石三分,字体古朴苍劲。我想虽用不了几百年,可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在这坚硬的花岗石上一天

也未必能刻出一两个字。中国的书有写在竹简上的,写在帛上、纸上的,今天我却看到一部名副其实的石

头书。我在这本大书上轻轻漫步,生怕碰损它那已历经千年风雨的页面。我低头看那一横一竖,好像是一

座古建筑的梁柱,又像古战场的剑戟,或者出土的青铜器。我慢慢地跪下轻轻抚摸这一点一捺,又舒展身

子躺在这页大书上,仰天沉思。一般人登泰山多是在山顶坐等日出,大概很少有人能到这偏僻深沟里的石

书上睡一会儿的。躺在书上就想起赫尔岑有一句关于书的名言:“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

训I。“泰山就是我们的先人传给后人的一本巨书。造物者造了这样一座山,这样既雄伟又秀丽的山体,又

特意在草木流水间布了许多青五。人们就在这石上填刻自己的思想,一代一代,传到现在。人与自然就这

样合作完成了一件杰作。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B.独有那可怕的屠伯——蛇,身体是细长的,圆径和鼠子差不多。

C.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D.我们默然地对着,静听那汩一汩的桨声,几乎要入睡。

19.博喻能够表现事物同一特征的不同侧面,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博喻进行简要分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造物者造了一座雄伟秀丽且在草木流水间布了许多青石的山。”从语

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都知道运动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精神压力,医生也时常会建议,①。但运动是否会带

来“幸福”或“满足”之类的积极心理影响,却少有相关研究。最近有科学家就这个问题检视了23份运动与快

乐幸福相关的研究文献。其中15份研究文献显示,经常运动者会比“肢体不勤”者的快乐感多出52%,而—

口)_又比完全不运动者高出两成。

这表明,运动与“快乐幸福”有着直接关联。其他8份研究文献则认为由于缺乏理论支撑,最多只能证

明运动与“快乐幸福”可能存在间接关联。根据23份研究文献,科学家认为,尽管仍然缺乏理论支撑,—

⑶。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

22.请用一个否定句概括“肢体不勤者”与经常运动者快乐感对比结果。不超过25个字。

阅卷人

四、写作(60分)

得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新华社报道,当前我国机器人制造技术日趋成熟,在广东、山东等地已有不少人工岗位被机器人劳

动力替代。记者了解到,当前“机器换人”所涉范围,已不局限于工业制造业,一些服务领域的人工岗位也

开始被机器人劳动者悄然替代。

上面两幅漫画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联系个人经历与社会生活,“真”思考、“真”表达,在语

文课上做一个课前演讲。自拟标题、自定主题、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B

3.A

4.①引用论证,引用儿谣“摇摇摇,摇到外婆家”,论证“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②比喻论证,

用“细胞分裂”比喻人口繁殖,形象地论证了血缘社群的分裂。③举例论证,举自己的事例,论证血缘性

的地缘更是显著的观点。④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与现代都市进行对比,论证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很难

分开。(答出两种即可)

5.①材料一写了“是什么”:乡愁是离开故土的村民对过往生活的美好记忆。②又写了“怎么办”:地

方政府重视乡愁,采用各种方法来留住乡愁。③材料二写了“为什么”:乡土社会中,血缘社群分裂,一

部分人远离故土落籍他乡,于是产生了乡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

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

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

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

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

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

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

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和血缘有本质的不同”错误。原文“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

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可见归根结底,还

是属于血缘的范畴。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不仅会通过建设历史街区、博物馆等来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还会构建数字虚拟空间来保护非物质类乡

愁遗产”错误。雄安新区未来保护乡愁的两种方式不是分别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和非物质类乡愁遗产,而

是既保护物质类乡愁遗产又保护非物质类乡愁遗产。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乡土社会中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

A.吴伯雄回乡祭祖,是认祖归宗,是血缘性地缘的体现。

B.两头婚说的是当地婚姻习俗,与血缘无关。

C.襄阳的金庸迷们追思纪念金庸,是一种地缘性体现,与血缘无关。

D.农村务工留守的情况与乡土社会血缘性的地缘无关。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二使用的论证方法,作答本题首先明确常见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

比论证、举例论证等,然后从中选取两种加以分析即可。

由“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分析可知,材料运用

引用论证,论证“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

由“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

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分析可知,材

料运用比喻论证,用“细胞分裂”比喻人口繁殖,形象地论证了血缘社群的分裂。

由“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

分析可知,材料运用举例论证,举自己的事例,论证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的观点。

由“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地公

民权的手续,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为我知道许多村子

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分析可知,材料运用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与现代都市进

行对比,论证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很难分开。

故答案为:①引用论证,引用儿谣“摇摇摇,摇到外婆家”,论证“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②比喻

论证,用“细胞分裂”比喻人口繁殖,形象地论证了血缘社群的分裂。③举例论证,举自己的事例,论证

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的观点。④对比论证,将乡土社会与现代都市进行对比,论证乡土社会中血缘与地

缘很难分开。(答出两种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

‘乡愁保护点’”分析可知,围绕“乡愁”,材料一回答了“乡愁”“是什么”:乡愁是离开故土的村民对过往生活

的美好记忆。

由“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

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

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

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分析可知,围绕“乡愁”,材料一回答了“记住乡愁”该“怎么办”:地方政府重视

乡愁,采用各种手段来留住乡愁。

由“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

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我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

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分析可知,材料二围绕“乡愁写了乡愁产生的原因,即“为什么”:乡土社会中,

血缘社群分裂,一部分人远离故土落籍他乡,于是产生了乡愁。

故答案为:①材料一写了“是什么”:乡愁是离开故土的村民对过往生活的美好记忆。②又写了“怎么

办”:地方政府重视乡愁,采用各种方法来留住乡愁。③材料二写了“为什么”:乡土社会中,血缘社群

分裂,一部分人远离故土落籍他乡,于是产生了乡愁。

【答案】6.C

7.B

8.贤一郎亲眼见过以前父亲的荒唐,所以痛恨他;新二郎只见过现在年老体弱的父亲,所以可怜他。

9.示例:同意。如结尾部分贤一郎的突然转变。从父权家长制的角度,贤一郎应该接受父亲;从情感的

角度,父亲的归来是贤一郎没预料到的,他恐惧、厌恶、憎恨和悲哀,这是矛盾之处。但血缘是任何东西

都无法阻隔的,当多年积压的愤怒已经发泄完毕、父亲已经忏悔,看到父亲的确需要照顾,听到母亲的哀

求,知道弟弟妹妹对父爱的渴望,他不想继续没有父亲,所以结尾出现了突然转变,这是理智与情感的统

O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题主要

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选项的内容涉及戏剧内容主旨、人物形象的分析,考生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细细比较选项内容,可采用排除法,选出正确或是错误

的选项。

(2)此题考查考生对戏剧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戏剧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种常考样式。阅读文

本时要紧紧围绕戏剧“三要素一主旨”进行圈点勾画。戏剧三要素:戏剧冲突,舞台说明,台词。考生初步

把握戏剧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戏剧的主题,戏剧阅读试题的命制往往围绕“三要素一主旨”

进行,答题时要弄清各题考查的考点,然后根据考点所指向的戏剧的三要素及主旨答题。

(3)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和对剧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要求“贤一郎和新二郎对待

父亲的态度为何完全不同?请简要概括”,解答本文要总览戏剧内容,整体把握文本。对作品做体验式赏

析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地把握。要善于抓住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感悟。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剧本内容的基本能力。这是一个分析探究性的题目,要求考生对剧中重要人物进

行个性化理解与探究,虽然带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立足点还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故解答该题时,应

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写作意图、作者观点等方面加以探究。考生可从文中摘选相关观点加以概括,

也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适当延伸,言之有理即可。

6.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C项,“都是出于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理解有误。依据文章内容,母亲对父亲的接受,劝长子与父

亲和解,除了对父权家长制的理解与顺从,还有对夫爱的渴望,对完整家庭的渴望。

故答案为:C„

7.此题考查考生对戏剧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项,"……不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理解有误。依据文本可知,作者描绘贤一郎和他父亲的形象时,就

是通过父子之间尖锐的冲突表现各自的心理,推动戏剧的情节的发展的。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和对剧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题干要求“贤一郎和新二郎对待父亲的态度为何完全不同?请简要概括”,解答本文要总览戏剧内容,整体

把握文本。可从剧情中介绍的人物经历入手。可从贤一郎和新二郎对待父亲的根源来看,贤一郎见过父亲

以前的劣迹,知道父亲的另一面;而新二郎只看到了站在眼前的衰老体弱的父亲,不知道父亲的劣迹。这

部反映家庭纠葛的作品都成功地揭示出合理主义思想下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通过文本分析,考生可以

从中体悟出作者对待合理主义思想和亲情的态度。

故答案为:贤一郎亲眼见过以前父亲的荒唐,所以痛恨他;新二郎只见过现在年老体弱的父亲,所以可

怜他。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剧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具体而言,先审题,题干要求“有评论家用'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来评价《父归》中的人物贤一郎,你同意

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剧情谈谈你的看法”,审题的关键有两点:其一,此题考查考生探究文中重要人物形

象的能力;其二,评论家认为这个人物形象是“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考生是否同意?一般情况,考生应

该同意评论家的观点,然后依据剧情的发展,分析“理与情的矛盾与统一”在贤一郎身上的具体体现即可。

大儿子贤一郎开始见到父亲时非常愤怒,对他父亲过去的行为进行了激烈的谴责,并拒绝承认他的父亲,

他说“我们没有父亲。”“如果我有父亲,那便是我的仇敌”“我的父亲到我8岁为止总是在外面喝酒作乐,全

不顾家里的事。结果便借下许多不正当的债,带了情妇跑了。对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爱合在一起,还抵不过

那个情妇呢。我的父亲跑了之后,连母亲替我贮存起来的16块钱的存折都不见了",贤一郎这一番话说得

父亲没有脸面留在这个家里了,只好再一次走出家门。但当父亲走出去以后,贤一郎却又成了第一个要把

父亲叫回来的人。因无法忘记父亲过去抛妻弃子的行为以及全家人为此遭受的苦难,不愿意接受父亲,并

与之理论,指责宗太郎的不是。最后父亲深感内疚,心灰意冷的再次离开家时,贤一郎这才如梦初醒,像

疯了一样和弟弟一起出门寻找父亲。从贤一郎对父亲怨恨的原因看,他是一个善良、正直、敢于承担生活

重负的孩子,他不会置年老体弱的父亲于不顾,虽然父亲年轻时劣迹斑斑。能做出合理的分析皆可。

故答案为:示例:同意。如结尾部分贤一郎的突然转变。从父权家长制的角度,贤一郎应该接受父亲;

从情感的角度,父亲的归来是贤一郎没预料到的,他恐惧、厌恶、憎恨和悲哀,这是矛盾之处。但血缘是

任何东西都无法阻隔的,当多年积压的愤怒已经发泄完毕、父亲已经忏悔,看到父亲的确需要照顾,听到

母亲的哀求,知道弟弟妹妹对父爱的渴望,他不想继续没有父亲,所以结尾出现了突然转变,这是理智与

情感的统一。

【答案】10.BGJ

11.C

12.B

13.①所以先民按农时生产财富,在巩固农本(根本)的基础上使用财富,那么财用就富足。

②腹中饥饿却没有吃的,身上寒冷却没有衣穿,即便是慈母也不能保住她的孩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

的百姓呢?

14.①君王注重节约用度,减轻百姓负担;②重视财富的积累和府库的充实,预防灾害发生;③让百

姓遵从农时,致力于农业生产。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

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

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

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

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

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

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册h替、补、调''的五字方

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

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

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五谷,是百姓依赖它生活的东西,是君王用来作为给养的东西。所以百姓没有了这个依赖,

那么君王也就没有给养,百姓没有粮食,就没法供君王役使。五谷丰收,那么各种美味就能入于君王之

口,五谷歉收,那么君王就无法全部吃到。所以国家遇到饥荒,君王临朝的衣服不改制新的,去掉车驾

两旁的马匹,道路不加修治,马不喂粟米,婢妾不穿丝织的衣服,来表明用度不足到极点了。

现有背着孩子到井边去打水的人,(不小心)把孩子掉到井里,孩子的母亲一定会跟随到井中把孩子

救出来。如今遇到凶岁,百姓挨饿,路上有饿死的人,这种痛苦比孩子掉到井里更为严重,难道可以不

考察为政吗?劳作的人少,受供养的人多,就不可能有丰收的年头。财用不足就要反省(是否遵从了)

农时,粮食不够就要反省用度的情况。所以先民按农时生产财富,在巩固农本(根本)的基础上使用财

富,那么财用就富足。即使是古代的圣王,哪能使五谷年年丰收而不遭旱涝之灾呢!但他却没有挨饿受

冻的百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努力按农时耕种而对自己的用度又很节俭。所以《夏书》说:“大

禹时遭七年水灾。”《殷书》说:“商汤时遭遇五年旱灾。”这时他们遭受的灾害十分严重,但百姓没有

受冻挨饿,这是为什么呢?是他们生产的财富多,他们的用度节俭。

所以,仓里没有储备粮食,就不能面对灾荒;库里没有储备武器,即使是正义之师也不能征讨不义

的军队:内城和外城修得不完备,就不能自卫;思想上没有戒备的考虑,就不能应付突然的事变。夏桀

没有防备商汤的准备,所以被放逐;殷纣没有防备周武王的准备,所以被杀。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

下,然而他们都灭亡于小国诸侯,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有富贵却不(为灾难)做准备。所以准备

是国家的重要工作;粮食,是国家的宝贝;武器,是国家的爪牙;城郭,是用来防卫自己的。这三样是国

家必须具备的东西。而且粮食是圣人珍爱的东西。所以《周书》说:“国家没有(储备)三年的粮食,

国家就不是他的国家了;家里没有(储备)三年的粮食,孩子也就不是他的孩子了。”这就说的是国家

的准备。

材料二按人的实际情况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饥饿,整年不做衣服就会受冻。腹中饥饿却没有吃的,

身上寒冷却没有衣穿,即便是慈母也不能保住她的孩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王懂得

这个道理,所以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广泛地储蓄,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害,

因此也就能拥有人民。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库里没有储备武器,即使是正义之师也不能征讨不义的军队;内城和外城修得不完备,就不能自

卫。

“库”作主语,“无”作谓语,“备兵”作宾语,故应在B处断开;

“城郭”作主语,“不备完”作谓语,结构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故应在G处断开;

“城郭不备完”为原因,“不可以自守”为结果,因果两句之间应分开,即应在J处断开。

故答案为:BGJ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去掉车驾两旁的马匹。/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

B.正确。句意:婢妾不穿丝织的衣服。/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

C.错误。“卒”,突然、突发情况;/完成,完结。句意:就不能应付突然的事变。/希望祖母刘氏能够幸

运,保全她的余生。

D.正确。“实”,充实;/结果实;/实际内容。句意:以便充实仓库。/指春天开花,秋天结实。/指空有虚

名,而无实际内容。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B.“君王应心怀愧疚并引导百姓积极自救”错。由原文中“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

道之。今岁凶,民饥,道僮,此疚重于队其子,其可无察邪”可知,君王应考察反省治理的问题。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时”,按照农时;“固”,巩固;“本”,农本、根本;“足”,富足。

(2)“腹饥”,腹中饥饿;“肤寒”,身上寒冷;“虽”,即使;“安”,怎么。

故答案为:①所以先民按农时生产财富,在巩固农本(根本)的基础上使用财富,那么财用就富足。

②腹中饥饿却没有吃的,身上寒冷却没有衣穿,即便是慈母也不能保住她的孩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

姓呢?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故凶饥存乎国,君朝之衣不革制,彻修腓,涂不芸,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

之至也”可知,遇到灾年君主要缩减用度,节约开支;根据“食不足则反之用”“其用之节也”“其力时急而自

养俭也”可知,遇到灾年君主要反省用度情况。故可概括为:君王要注重节约用度,减轻百姓负担;

(2)根据材料二“广畜积,以实仓縻,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与材料一“有富贵而不为备也。故备者,

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可概括为:君

王要重视财富的积累和府库的充实,预防灾害发生;

(3)根据材料一“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可看出遵从农时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二“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

农桑”可看出要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故可概括为:君王要让百姓遵从农时,致力于农业生产。

故答案为:①君王注重节约用度,减轻百姓负担;②重视财富的积累和府库的充实,预防灾害发生;

③让百姓遵从农时,致力于农业生产。

【答案】15.D

16.尾联写送别很巧妙。运用虚写,回忆“去年今日”,即前一年苏轼赴黄州,凄风苦雨的途中,只有梅

花相伴,细雨断魂,暗寓迁谪之感。而一年以前的孤独和凄凉正好与今年朋友送别的深情厚谊形成对

比,即不只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今日”,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诗人人生旅程的孤苦

和寂寥。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理解尾联的意

思,然后看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手法,与“送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技巧以及情感把握鉴赏的能力。

D.“写出了去年的今日,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悲伤心情”错误,由“去年今日关山路”可知,去年的今

日,诗人奔赴黄州途中孤苦寂寥,只有梅花相伴,还未与三位友人结识。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理解尾联的意思,然后看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手法,与“送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意思是“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

这是诗人在送别之时想到“去年今日”的情景,属于虚写,此时此刻朋友正送别诗人,朋友之间洋溢着深情

厚谊,而去年的今天,诗人只身一人行走在旅途之中,只有梅花细雨相伴,凄苦无比,今年和去年的情形

构成对比,突出朋友之情对诗人孤苦寂寥的人生旅程的安慰之状,看似与“送别”无关,实际恰恰展现了友

人之间的情深意重。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尾联诗句内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尾联写送别很巧妙。运用虚写,回忆“去年今日”,即前一年苏轼赴黄州,凄风苦雨的途中,

只有梅花相伴,细雨断魂,暗寓迁谪之感。而一年以前的孤独和凄凉正好与今年朋友送别的深情厚谊形

成对比,即不只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今日”,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诗人人生旅程的

孤苦和寂寥。

17.【答案】(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必积其德义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

杜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戎、涕泗、潭、度。

故答案为:(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必积其德义(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3)昨夜闲潭

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

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C

19.①三个喻体以“古建筑”“古战场”“出土”的修饰强调了石刻字的古朴苍劲。②比作梁柱,体现出书

法笔画横平竖直。③比作剑戟,说明书法字形修长宛转。④比作青铜器,表现

了书法结构严谨浑厚。

20.①强调重点不同:改句强调“山”;原句强调的是山的特点“既雄伟又秀丽”,突出强调“青石

②句式特点不同:改句比较呆板;原句句式灵活,和整段的文风更和谐。③句意承接不同:改句只是承

接上句的泰山;原句承上启下,将“青石”置于最后,能够和下文连贯承接。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

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

得准确。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

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

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3)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

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训”,因为有表示判断的“是“,所以破折号的作用并非解释说

明,而是一种提示;

A.表不因果,破折号前面的是果,破折号后面的是因;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提示;

D.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答案为:Co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我低头看那一横一竖,好像是一座古建筑的梁柱,又像古战场的剑戟,或者出土的青铜器”运用博喻修辞

手法,本体是石刻字的“一横一竖”,喻体是三个,依次是“梁柱”“剑戟”“青铜器”,把石刻字比作“梁柱”,

体现出书法笔画横平竖直;把石刻字比作“剑戟”,说明书法字形修长宛转。把石刻字比作“青铜器”,表现

了书法结构严谨浑厚。

另外,该句中的三个喻体依次用“古建筑”“古战场”“出土”修饰,强调了石刻字的古朴苍劲。

故答案为:①三个喻体以“古建筑”“古战场”“出土”的修饰强调了石刻字的古朴苍劲。②比作梁柱,体

现出书法笔画横平竖直。③比作剑戟,说明书法字形修长宛转。④比作青铜器,表现了书法结构严谨浑

厚。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比较原句和改句,有以下不同之处:

一是强调重点不同。

原句中“这样既雄伟又秀丽的山体”独立成句,强调的是山“既雄伟又秀丽”的特点,“又特意在草木流水间布

了许多青石”也独立成句,突出强调“青石”;改句的主干是“造物者造了山”,强调的是“山”。

二是句式特点不同。

原句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与整段的文风更和谐;而改句是一个长句,显得比较呆板;

三是句意承接不同。

前句是“泰山就是我们的先人传给后人的一本巨书”,说的是泰山,后句是“人们就在这石上填刻……”,原

句的首句提到“这样一座山”,末句提到“青石”,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将“青石”置于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