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1页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2页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3页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4页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江都中学、高邮中学、仪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10月联考语

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魏晋以来,随着儒学的式微和佛道的兴盛,人们逐渐普遍形成了不愿为师、不

愿学习儒学的心态,及至韩愈、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期,社会上竟然出现了以向

老师学习为耻的现象。何以如此?除去儒学式微和佛、道兴盛的影响,大概与中

唐社会的官学多为科举之附庸息息相关。韩愈针对“自汉氏以来,师道日微,然

犹时有授业传经者,及于今则无闻矣”的现象,沿循先秦两汉儒家由学而知、学

而从师的教育传统,力倡要学有所得就必须向老师求教。为此,韩愈结合自身的

教育实践经验写出了著名的《师说》,旗帜鲜明地从理论上阐明从师求学的重栗

性和必要性。柳宗元十分赞同韩愈的意见,也主张从师求学,认为如果不从师学

习,就很难增进自己的才识和完善自我的德性,他以其切身的感受指出自学者虽

有学习的主动性,但单靠个人的努力,缺乏良师的指教,往往只能悟得一鳞半爪,

而不能得其要领。可以说,韩愈与柳宗元都强调从师求学。

但对于是否愿意为师,并敢为人师,韩愈与柳宗元的态度及做法有明显的不同。

作为一位虔诚的孔孟信徒,韩愈为了恢复和弘扬儒学的道统,不但热切关注教育

事业,而且敢为人师,乐为人师,热心奖掖后进。依韩愈之见,只要后学前来请

教,做教师的就应该热心加以指导,勇于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尽管韩愈因“独有

接后辈之名”而招致“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但他仍不改初衷。相形于韩愈,

柳宗元则不愿任师,不愿与向他讨教的人公开建立师生关系,柳宗元明确表示自

己的才能和勇气不如韩愈,所以始终都不肯接受别人请他为师的要求。但需要指

出的是,柳宗元不愿任师,并不意味推卸教育后学的责任。事实上,柳宗元把师

道看得非常神圣,他所拒绝的仅仅是表面上的师生关系,绝非要把真正虚心讨教

的求学者拒于千里,柳宗元以为不用老师的名义,只要实际上能起到老师的作用

则足矣。史籍记载:“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

有法。”

韩愈生活在佛、道兴盛的年代,儒家学说受到佛、道严重的挑战。为了光大儒学

学说,使之居于主导地位,韩愈张扬排佛挤老的旗帜,积极进行反对佛、道的思

想斗争。他为了阻止佛教的流传,仿照佛教的传法世系,也替儒家制造了一个''道

统”。韩愈认定自己的使命是接续孟子,由自己来把中断了近千年的儒学道统继

承起来。与韩愈一样,柳宗元也提倡学习儒家经典。柳宗元认为为师之道的目的

在于培养既能“明道”又能“行道”的人才,即造就能对现实社会进行大胆改革、

用仁政来治国安邦的人才。然而柳宗元所提倡的“道”并不纯粹局限在儒家经典

的范围,它还涵括老、庄、杨、墨、申等学说,乃至佛教学说的思想成分。柳宗

元提倡博览群书,并非不讲先后主次。就读书次第而言,柳宗元强调先读六经,

次读《论语》《孟子》,而后再读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及历史要籍。

关于为师的标准,韩愈与柳宗元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把能够“传道”或

“明道”作为教师的首要素质。韩愈较为深刻地认识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

生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教育活

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不仅

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得不到圆满解答,而且全社会也终将见不到

德才兼备的人才,韩愈认为社会培养人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向国家举荐人

才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柳宗元的为师之道,虽然鼓励求学者从师学习,但

极力主张把师生关系变成师友关系,充分肯定在学校教育之外所形成的师生关系,

强调不论何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都要视学生为主体,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

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应学习主体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助其发展,教师唯有

充分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摘编自黄明喜《韩愈与柳宗元师道观之比较》)

材料二:

韩愈不仅亲自授徒讲学,还通过通信、交游、个别辅导等形式指导后学,他总结

出了一系列光辉灿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留给后人的有《师说》《进学解》

《符读书城南》等影响深远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诗文。《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首

篇专门论述教师的名作,韩愈在此文中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

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道与业的关系。韩愈所谓的道,指儒家之道;所谓业,

指《诗》《书》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道是儒家的基本思想,业是儒家经书。

道与业二者之中,道为重,业为次,道比业更重要,而业是为道服务的。传道和

授业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有许多疑惑之处需要教师去

解释,解惑就是教师的第三个任务,解惑是解释道和业中的惑,并不是脱离道和

业去解其他无关的惑。

韩愈还认为师与生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说明学生不一定完全处于

被动接受的地位,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向交流,这一师道观包含着师生平

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这在公元8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确是难能可贵的。

韩愈师道观的提出有其个人的、历史的原因。韩愈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觉

传后觉、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受道在先,并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

用,因而学生如果要学习仁义之道,就必须尊师重道。再者,他提倡师道的深层

原因是当时唐朝国势和教育的衰败,佛、道宗教势力的膨胀,儒家的师道观日趋

淡化,韩愈力挽狂澜于既倒,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就是力图通过提倡尊师

重道,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重振儒家道统。

直至今天,韩愈的师道观思想仍有切实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法古而不

泥古”,批判地继承传统教育思想,构筑我们现代的教育理念,培育具有现代思

想的一代新人。

(摘编自王凤银《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结合韩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旗帜鲜明地从实践上阐明从师求

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柳宗元自认为在才能和在做事的胆识上都逊于韩愈,这也决定了其影响力

在当时不如韩愈大。

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在韩愈心中“传道”重要性超过“授业”,

“授业”重要性超过“解惑”。

D.中唐时期,社会上大量出现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现象,人们逐渐普遍形成

了不愿为师、不愿学习儒学的心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强调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柳宗元则强调确立学

生的主体地位。

B.柳宗元注重对儒家经典的阅读,他认为与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及历史要籍相

比,儒家的六经、《论语》、《孟子》更值得人们阅读。

C.柳宗元把师道看得非常神圣,虽然他不愿意接受别人称他为老师,但是他

不拒绝真正的求学者。

D.《师说》的创作目的是尊师重道,重振儒家道统,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

3.下列选项,不符合韩愈和柳宗元师道观的一项是()

A.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B.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C.务学不如务求师。

D.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韩愈与柳宗元两人师道观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

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

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

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

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

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

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

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

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

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

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

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

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

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

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

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

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

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

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

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

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

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

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

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

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

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

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那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

牢牢地揪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

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

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

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

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

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

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

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

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

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

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

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

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

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

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B.伍原看到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

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引发读者兴趣。

C.伍原靠近灯光发现了老乡,认为能顺利完成任务,却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

会说,这让伍原感到绝望,泪水不由自主地奔涌而出。

D.当伍原苦于没有方法让哑老乡明白自己身份,不知如何摆脱窘境时,老乡

用手摸他的头、帽子,确认了他的身份,最终帮他指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的

环境描写,烘托出伍原迷茫无助的心情,也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背景。

B.对牺牲的小榕的铭记,对负伤战友的思念,行军迷路后的孤独等,伍原的

这些心理,表现他对战友的深情和对革命的忠诚。

C.小说中几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真实地写出了伍原从脆弱到坚强的转变

过程,又把小说前后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结构严谨。

D.本文与《百合花》一样都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写老乡“一手擎

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以此揭示人物精神品格。

8.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豆子似的光,分别表现了伍原怎样的心理?请

简要分析。

9.茹志鹃的短篇小说擅长于微小之处反映战争,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

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

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日:“我缘主

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干.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

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

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

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

过之地。”诏奖谕之。

诏委以规画,乃起盖晋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

银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

然。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日:“闭臬者配,强汆

者斩。”次令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

钱物,建其责领运汆,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臬。于是连橘而至其直自减民赖

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日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

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

《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日: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连橘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

日/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B.于是连橘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

日/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C.于是连橘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

日/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D.于是连橘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

日/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课内文言文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劝京决策南向”中“劝”与《劝学》中的“劝”都是“劝说”的意思。

B.“嘉纳之”中“嘉”和《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嘉”都有“赞赏”之意。

C.“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中“无”与《师说》中“无贵无贱”的“无”意思不同。

D.“议者以聚敛闻”中“闻”与《师说》中“其闻道也故先乎吾”的“闻”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

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

对他表示嘉许。

B.辛弃疾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他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

出,只带很少的人马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最终张安国被朝

廷公开处决。

C.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览,并

写了《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

家哭泣祭拜。

D.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

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马,千方百计经营谋划,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

军营建设工程。

13.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前

吴文英

明月枝头香①满路。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倒照秦眉天镜古。秋明白鹭双飞处。

自摘霜葱宜荐俎②。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帽堕③笑凭纤手取。清歌莫送秋声去。

【注】①枝头香:指桂花。②荐俎:词中指重阳祭祀用的菜肴。③帽堕:化用杜

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中“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的意境。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歌”句以景作结,也是词人的衷心希望:秋声不要随着歌声的离去而随

之消失。

B.“重阳”呼应文题中的“九日”,“可惜”流露出了词人没有能弄到几盆菊花的

遗憾。

C.“秋明”句中,“秋明”是因,“双飞”是果,秋月明亮惊动了栖息水边的“白

D.词题与《沁园春・长沙》类似,“蝶恋花”为词牌名,“九日和吴见山前”为

题。

15.词的上片写景手法多样,词人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用“,”两句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的

看法,强调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

(2)韩愈《师说》中阐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之后,提出的择师

的标准是:“,

(3)荀子《劝学》中“”是说君子的天资与其他人并无差异,通过

“”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沁园春・长沙》中能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

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色碗碟上,用来拼缝残片的金线如同劈开夜空的闪电,又如同被落日余晖

镀亮的大树交缠在一起,抓紧夜色变浓前的最后一刻激烈舞蹈;浅色杯盏上的金

线,就像被朝阳照亮的金色小河一般,潺潺流淌。最妙的是杯口碗口的补缺,多

是一些半圆形的金片,被用来拼缝的金线托举着,好像一两片金色的新荷,弯弯

曲曲钻出来,带着说不出的鲜妍之气,浮漾在水酒之上。残缺的老陶瓷们,因为

伤口处的描金、贴金和镶金,—出别样的美。

在杂货店里做现场修补的师傅说,这世间有多少完美无缺的人生?有了残缺就—

可不是内心完满的标志。金缮这门手艺()。有这样的审美态度,你才会对不

完美的人生生出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熠熠生辉焕发妄自菲薄感念

B.雍容华贵焕发自怨自艾感念

C.熠熠生辉迸发自怨自艾感恩

D.雍容华贵迸发妄自菲薄感恩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是去遮掩残缺,让它成为伤口上长出的新花新叶,而是有意识地突出

它放大它

B.不是去遮掩残缺,而是有意识地突出它、放大它,让它成为伤口上长出

的新花新叶

C.不是有意识地突出它、放大它,让它成为伤口上长出的新花新叶,而是

去遮掩残缺

D.不是有意识地突出它、放大它,而是去遮掩残缺,让它成为伤口上长出

的新花新叶

19.概括文中描述的手艺被称为“金缮”的三个原因,每点不超过10个字。

六、整本书阅读

20.填空题。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2)《明天》通过寡妇(填人物)痛失独子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

一幅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

无情和冷漠。

(3)《风波》中九斤老太的口头禅是0

(4)闰土_____的行为表明他以后将在求神拜佛中进一步麻醉自己,说明他在

生活的压迫下有了自甘沉沦、不愿抗争的性格变化。

七、小阅读

21.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

A.身陷囹圄,危在旦夕,还劝说牢头造反,表现出夏瑜确实是一位舍生取

义的革命者。

B.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爪牙一牢头宣传革命道理,说明夏瑜把宣传革

命道理的思想时时放在心间。

C.鲁迅先生通过塑造夏瑜,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弊端,批评辛亥革命

的不彻底。

D.清王朝的天下大家坐,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针锋相对,推翻异族统治

的大清天下,正是“驱除勒虏、恢复中华”的精神,这句话反映了夏瑜思想中

的民主性和民族性。

八、语言文字运用

22.N先生、红眼睛阿义、赵七爷、红鼻子老拱、古久先生分别出于鲁迅的哪篇

小说?()

A.《狂人日记》《风波》《药》《头发的故事》《明天》

B.《头发的故事》《药》《风波》《明天》《狂人日记》

C.《药》《明天》《风波》《狂人日记》《头发的故事》

D.《明天》《狂人日记》《社戏》《药》《头发的故事》

九、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共鸣”原是物理学名词,指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共鸣"常指

我们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相同的思想感情的现象。

请以“那一次,我与深深共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请在横线处填上人物,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③不得在文中泄

露个人和学校信息;④不少于8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参考答案:

1.C2.D3.A4.①首先写韩愈总结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写出《师说》,

并在书中论述了道与业的关系;

②其次写韩愈还认为师与生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③然后分析韩愈师道观提出的个人的、历史的原因;

④最后指出韩愈的师道观思想仍有切实的现实意义。5.①要学有所得必须向老

师求教。

②要承担起教育后学的责任。

③提倡学习儒家经典(虽然经典包含的范围并不一致)。

④把能够“传道”或'明道”作为教师的首要素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旗帜鲜明地从实践上阐明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错误。材料一第一段

“韩愈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写出了著名的《师说》,旗帜鲜明地从理论上阐

明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看出是“从理论上阐明”。

B.”这也决定了其影响力在当时不如韩愈大”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二段“相形

于韩愈,柳宗元则不愿任师,不愿与向他讨教的人公开建立师生关系,柳宗元明

确表示自己的才能和勇气不如韩愈,所以始终都不肯接受别人请他为师的要求”

可知,原文只是说“柳宗元明确表示自己的才能和勇气不如韩愈”,并没有说“其

影响力在当时不如韩愈大

D.“社会上大量出现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现象,人们逐渐普遍形成了不愿为师、

不愿学习儒学的心态,,错误。材料一第一段“随着儒学的式微和佛道的兴盛,人们

逐渐普遍形成了不愿为师、不愿学习儒学的心态,及至韩愈、柳宗元生活的中唐

时期,社会上竟然出现了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现象”,可看出是“竟然出现“;而

且两个分句的先后顺序也有错,应是先有人们不愿意为师不愿意学习儒学的心态,

然后再进一步讲甚至出现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现象。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师说》的创作目的是尊师重道”错误。材料二第四段“韩愈力挽狂澜于既倒,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就是力图通过提倡尊师重道,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

重振儒家道统”,可看出“尊师重道”是手段,不是创作目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意思是指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为人师表的老师难遇到。这句话出

自晋朝袁宏的《后汉纪•灵帝纪》。

B.意思是求学一定要向老师请教,跟随老师就要谨听老师教诲。这是宋朝程颐

的观点。

C.意思是致力于学习,不如致力于求得好老师,这句话出自汉代扬雄的《法言•学

行》。

D.意思是向善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老师。指老师在育人向善中起

主导作用。这句话出自宋朝诗人李觐的《广潜书十五篇并序》。

由以上分析看出,BCD都强调老师的重要性,符合韩愈和柳宗元师道观;A强调

为人师表的老师难遇到。

6.A7.A8.第一处,当伍原不知该往哪里走陷入听天由命的绝望时,看到

了那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燃起希望。

第二处,不飘忽不移动的灯光传递出不管时局如何变化发展,伍原心中始终跟随

队伍前进的坚定信念。9.①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跳过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没

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伍原的经历来

写。

②在这抗战的大背景下,伍原个人的这次经历就是“杯水微澜”,但他身上的责任

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

优秀品质。

③伍原和老乡的沟通虽然充满曲折,但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这样的事情在整

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错误。他并不是“始终”毫无畏惧,如“只

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可见他此时是有畏惧心理的。“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

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见,他此时并非信念坚定。

故选Ao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A.“烘托出伍原迷茫无助的心情”错误。暗示了环境的死寂与空旷,烘托出战士伍

原不轻言放弃的内心。

10.CH.A12.D13.(1)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

事情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

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3)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世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些粮食得以度过饥

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

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粮船分给了信州。皇帝嘉

勉这件事,给辛弃疾提升一级职位。

“时”指当时,作“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的状语,应放在后一句中,所以在“济”后

断句,排除AD;

“幕属”指部属,作主语,“不从”是谓语,“幕属不从”句意完整,“弃疾”是"日”的

主语,主语前断开,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劝说;/鼓励、勉励。句意:就劝耿京下决心南下投宋。/勉励学习。

B.正确。句意:对辛弃疾进行了嘉奖,接纳了他们。/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

的途径。

C.正确。不能,不要;/无论。句意:不要只检举查办小官吏来应付成例。/无论

地位高低贵贱。

D.正确。禀报;/懂得。句意:有人禀报皇上说辛弃疾聚敛财富。/他懂得道理也

本来比我早。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错误。由原文“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

日下住罢”以及“弃疾受而藏之”可知,皇帝后来并不支持建造军营建设工程。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缘”,依据;“期”,料到、料想;“何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

用什么。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

之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

(3)“经传”,经文和传文;“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学于余”,状语

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余学”。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今济南)人。金国皇帝完颜亮去世后,中原地区英

雄好汉纷纷起兵。耿京在山东聚集了一支队伍,辛弃疾担任掌书记,就劝耿京下

决心南下投宋。耿京命令辛弃疾奉上表书归顺宋朝,宋高宗当时正在建康慰劳部

队,召见了(辛弃疾),对辛弃疾进行了嘉奖,接纳了他们,并且用节度使的印

信和授官凭证召见耿京。恰逢张安国将耿京杀害而投降金国,辛弃疾回到海州,

和大家商量说:“我依据主帅(的决定)归顺朝廷,没有料到事情发生了变化,

用什么(怎样)回复朝廷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以及忠义人士马全福等直接

冲向金军大营,张安国此时正与金国将领们开怀畅饮,(辛弃疾)当着众将的面

将张安国捆绑而归,并将张安国献给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辛弃疾当时

年仅二十三岁。乾道四年,盗贼接二连三在湖湘境内作乱,被辛弃疾全部平定了。

(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

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重视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要告诫州县,以惠民安抚平民百姓为本,(官吏中)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

职尽责,不要只检举查办小官吏来应付成例,而自己想办法为掩饰过失找借口。”

(皇上)下诏嘉奖他。

(皇上)诏命辛弃疾筹建军队,于是他修建营垒,招纳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

战马铁甲都备齐了。筹办建军的耗费以上万计算,辛弃疾善于经营调度,事情都

能立即解决。有人禀报皇上说辛弃疾聚敛财富,(皇上)降下御前金字牌,让辛

弃疾当天就停工。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责令监管工程的人,

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军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

皇上于是消除了心中的疑虑。(辛弃疾)被任命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皇

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辛弃疾)一到灾区,就在大街上张榜说:“囤

积粮食不卖的人发配,强买粮食的人问斩。”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

器,号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干的人,根据各地实际借给

他们钱财物品,等到领运官府回买的粮食,(借出的钱物)不收取利息,约定月

底把粮食拉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到来,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靠这

些粮食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

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把十分之三的粮船

分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提升一级职位。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

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往的多是海内名士。(他)曾经和朱熹游历

武夷山,写了一篇《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当时“伪学”正遭严厉禁止,朱熹

的门生故旧竟然没有一人去为他送葬。辛弃疾写了一篇祭文,前往朱熹家去哭他

说:“你是不朽的人,万世传名。谁说公死,你让人敬仰,虽死犹生!”

14.A15.手法:

①视觉、嗅觉相结合,如明月照耀着桂树,花香飘满了道路。

②运用想象(虚实结合),由眼前的桂花飘谷,想象到如果接连刮起几天西风,

那么桂花将要被风吹得满地皆是。

③运用比喻,把高悬天空的明月比喻成秦镜,再如“花如雨”,把落花比成雨。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以景作结”错误。“清歌莫送秋声去”,是词人的衷心希望,词人着重阐发自己

对“秋声”的感受,应是以情作结。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视觉、嗅觉相结合,”明月枝头香满路”运用了视觉、嗅觉相结合的手法,明月

照耀着桂树是视觉描写,花香飘满了道路是嗅觉描写,描写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②运用想象(虚实结合),“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运用了想象的手法,“眼前

的桂花”为实景,桂花在飒飒西风中飘落,由眼前的桂花飘满路,想象到如果接

连刮起几天的西风,那么桂花将要被风吹得满地皆是,就像下雨一样;

③运用比喻,“花如雨”,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落花比喻成雨,极写落花之多;“倒

照秦眉天镜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高悬在天空的月亮比喻成秦镜,形象生

动。

1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须臾”“生”“善”“遏”等。

17.A18.B19.①修补残缺陶瓷的手艺;②修补材料要用到金;③修补效果

常令人惊艳。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

第一空,雍容华贵:形容人仪态文雅大方,衣着华丽高贵。熠熠生辉:形容光彩

闪耀。根据语境,此处修饰的对象是“金线”,故应填“熠熠生辉”。

第二空,焕发:光彩四射;振作。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根据语境,此处

强调的是残缺的老陶瓷们通过金修缮重新表现出别样之美,故选“焕发”。

第三空,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妄自菲

薄:过分地看轻自己。根据语境,此处强调的是不能因有了残缺就看轻自己,没

有悔恨之意,故选“妄自菲薄”。

第四空,感念:因感激或感动而思念。感恩:对别人所给的恩惠表示感激。语境

强调的是正确看待残缺的态度对人生的影响,并没有提及别人的影响,故选“感

/区、O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能力。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世间没有多少完美的人生,要正视残缺,而C、D两项强调的

是“遮掩残缺”故排除C、D两项。

“有意识地突出它、放大它”和“让它成为伤口上长出的新花新叶”呈递进关系,据

此排除A项。

故选Bo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能力。

解答此题,要先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手艺被称为金缮”的三个原因”,然后通读

语段后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一段,最后提取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即可。

结合“残缺的老陶瓷们”概括出修补残缺陶瓷的手艺;

结合“伤口处的描金、贴金和镶金”概括出修补材料要用到金;

结合“焕发出别样的美”概括出修补效果常令人惊艳。

20.《狂人日记》单四嫂子一代不如一代要香炉

烛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1)《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经典名作。这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

一篇白话文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白话文学已经成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

也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

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

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

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

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2)《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呐

喊》中。小说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还具有一点儿古风的鲁镇上的故事,作品通过

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

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单四嫂子丧夫

之后,恪守妇道,“夫死从子”,把儿子看做自己的希望。三岁的儿子一宝儿得

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在宝儿垂死之际,

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的时候,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

何小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

实并非出于真情。至此被作者一再称之为有古风的人们,在办丧事时,凡动过手,

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无异于雪上加霜,而明天,等着单四嫂

子的又是什么?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

摆在了读者面前——美的事物被毁灭,丑的事物甚嚣尘上,而众人对此漠然处之。

这里美的事物实际上正是被丑的事物的冷漠所杀。

(3)九斤老太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口头禅不仅揭示了她对现状的

不满,而且反映了她的不满是复古倒退,她深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鲁迅通过

塑造九斤老太这一角色,以及让她重复这一口头禅,主要是为了讽刺当时复古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