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届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届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届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届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越来越清晰地体会到,科技是有温度的,当它融入人性和理想时,就成了推动人类前进的温暖之力。科幻小说是由科技进步催生的文学体裁。科技中的科学由科学家所代表,而代表技术的则是工程师。其实工程师的历史远长于科学家,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工程师早已存在,那时的工程师们已经在用智慧和经验建造着人类文明的宏伟工程。在现代和未来,科学通过工程师转化为技术进而改变世界。《宇宙工程师之歌》这本选集中的工程师科幻小说并非指由工程师创作的科幻小说,而是指具有工程师思维方式的科幻小说,这种思维方式与科学家有共通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作为一名曾经在工业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科毕业生,我认识许多工程师。他们有些指挥千军万马建设着庞大的工程项目,那些现代化大工程充满着科幻色彩,但这些工程师本人却都是极其严谨、务实的,兢兢业业地设计和垒砌着宏伟工程的一砖一瓦。这也是工程师科幻小说的特征,它们具有明显的建构性。同样是创造想象世界,相比于用想象力的大笔迅速构建一个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们更倾向于用科技和理性的一砖一瓦去建设,坚实地放好下面的一块砖后,再去放上面那一块。这样的叙事看上去缺乏幻想的空灵和跳跃,但其实需要更为强健和犀利的想象力。这样的想象世界,更具有真实的质感,像另一个平行世界中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现实和历史。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阿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作品中用严谨的想象构建出来的那艘外星飞船,宏伟壮观,但每一个细节都具有似可触摸的真实感。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对科学技术的认同和尊重。在这类科幻小说中,科技内容含量很高,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以及理想世界的建立,都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工程师的出现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对他们而言,在问题和灾难面前的悲观和哀叹没有任何意义。在面对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面对灾难时,工程师科幻小说不是沉湎于描述黑暗和绝望,而是充满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其中的人物都在努力奋斗,为文明创造机会,为人类开辟一条新路。众所周知,工业革命之后才诞生了科幻小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依靠基层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开展的,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程师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这次以钢铁工业和电气技术为主导的工业革命中,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开创者儒勒·凡尔纳闪耀登场。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展现了大量宏伟壮观的工程奇观,《海底两万里》《机器岛》《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这些科幻史上的耀眼经典,首次以展现宏大工程想象为科幻叙事内核,对之后世界各国的科幻小说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创作巅峰,应该属于20世纪30—70年代这一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工程师视角的科幻杰作。在中国科幻文学的历史上,工程师科幻小说也曾大量涌现,形成了20世纪中国科幻的一个重要类型。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们的想象大多以当时已有的技术为基础,技术构思十分巧妙,技术描写十分精确,无论与历史上还是与同时代的作品都不相同。但这些作品少有人文主题,人物简单,叙事技巧即使在当时也是单纯的,同时题材太小,缺乏震撼力,给人以小品的感觉。现在,我们编选了《宇宙工程师之歌》这本科幻小说选集,目的就是展现成熟形态的中国工程师科幻小说。选集中的原创作品,都非常注重艺术感染力,题材相对宏大,气势恢宏,读来令人震撼,有的完全可以拍成科幻大片,绝非科幻小品可比。科技的进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人类的幸福和发展才是工程师和科幻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翻开《宇宙工程师之歌》,你能看到每个故事中都有一项气吞山河、宏伟壮丽的工程。阅读这些故事之后,你能明白,工程师不仅是伟大的建设者,更是宇宙中的吟游诗人,他们以钢铁和电路编织梦想,用非凡的才能演奏与星辰对话的乐章;他们以精确的计算表达对宇宙的敬畏,以工程的艺术诠释对人类的热爱。在这些大气磅礴的科幻故事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我们将如何通过工程和科技,与宇宙对话,重新认识自己。(摘编自刘慈欣《在科幻中感受科技的温度》,《人民日报》2024年1月)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科技是有温度的,它又融入人性和理想,因而成了推动人类前进的温暖之力。B.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和未来,科学一直在通过工程师转化为技术进而改变世界。C.工程师科幻小说的科技内容含量很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和理想世界的建立。D.科技的进步不仅是目的而且是手段,而人类的幸福发展才是这些作家的最终追求。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技进步催生了科幻小说这种体裁,但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作用也不可忽略。B.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叙事看上去缺乏幻想的空灵和跳跃,但需要更为强健和犀利的想象力。C.在《与拉玛相会》中,作者构建出来的外星飞船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似可触摸的真实感。D.作者心中的工程师多才多艺,他们能编织梦想,又能演奏音乐,还能表达对宇宙的敬畏。3.下列选项中的作品均是凡尔纳的作品,其中不能支撑文章第六段中“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展现了大量宏伟壮观的工程奇观”的论述的一项是()A.《太阳系历险记》中作者用大量篇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彗星、木星、土星等天体的特征,歌颂了人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操,也鞭笞了个别人的自私行为。B.《测量子午线》叙述了由英俄两国组成的联合科考队为了测量出根本不可能测到的子午线的准确长度,来到了当时很少了解的、神秘的非洲大陆的故事,体现了科学家的勇敢。C.《气球上的星期五》讲述了英国旅行家弗格森教授计划用气球横跨非洲来创造航空界的历史的故事,为了让他的创举有意义,他计划去非洲西部一些地图上未标明的区域。D.《征服者罗比尔》叙述的是主人公罗比尔,为了实现飞天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合作,发明了一种飞行器的故事,这个飞行器被后人认为就是我们今天直升飞机的雏形。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生活中的工程师大都是极其严谨务实、兢兢业业的,这些优点促使他们创作的科幻小说具有明显的建构性。B.工程师科幻小说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其中的人物都在努力奋斗,为文明创造机会,为人类开辟新路。C.阅读过《宇宙工程师之歌》后,读者们能够深深明白,社会上的工程师们不仅仅是建设者,更是吟游诗人。D.科幻故事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人类能通过让工程和科技,与宇宙对话的方式,重新认识自己。5.任何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的诞生都是在旧文学体裁上的创新。那么,中西工程师科幻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哪些积极的意义?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C2.D3.A4.B5.①工程师科幻小说是指利用工程师思维方式创作的科幻小说,这种创作方式拓宽了文学创作的思路,开辟了全新的描写领域。②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儒勒·凡尔纳开始以展现宏大工程想象为科幻叙事的内核进行创作,这对之后世界各国的科幻小说创作产生巨大影响。③20世纪30-70年代,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创作达到了巅峰,涌现了许多工程师视角的科幻杰作,丰富了中外文学作品的内容。④20世纪工程师科幻小说在中国大量涌现,形成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们以巧妙的构思和精确的描写体现了鲜明的国家和科幻特色。【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逻辑不当,“融入人性和理想”与“人类前进的温暖之力”是条件关系;B.以偏概全,原文说“通过工程师转化为技术进而改变世界”只是在“现在和未来”,而过去用的则是“智慧和经验”;D.逻辑关系错误,“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目的,而且是手段”表述错误,原文是“不是……而是……”,不是“不仅仅是……而且是……”。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作者心中的工程师多才多艺”曲解文意,原文中的“编织梦想”“演奏乐章”是比喻性说法,不能理解成他们真地“多才多艺”。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宏伟壮观的工程奇观”是指“以展现宏大工程想象为科幻叙事内核”。A.《太阳系历险记》体现的是“人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操,同时也鞭笞了个别人的自私行为”,不能体现“宏伟壮观的工程奇观”。B项中的“测量出根本不可能测到的子午线的准确长度”、C项中的“计划用气球横跨非洲来创造航空界的历史”和D项中的“发明了一种飞行器”都属于“宏伟壮观的工程奇观”。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A.“工程师创作的科幻小说”是属于曲解文意,“工程师科幻小说”并非“工程师创作的科幻小说”,而是指“具有工程师思维方式的科幻小说”。C.“社会上的工程师们不仅仅是建设者,更是吟游诗人”曲解文意,原文是比喻,不是实指。D.“人类能通过……”已然未然,原文说的是“将如何通过工程和科技,与宇宙对话,重新认识自己”。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宇宙工程师之歌》这本选集中的工程师科幻小说并非指由工程师创作的科幻小说,而是指具有工程师思维方式的科幻小说”“同样是创造想象世界,相比于用想象力的大笔迅速构建一个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们更倾向于用科技和理性的一砖一瓦去建设……这样的叙事看上去缺乏幻想的空灵和跳跃,但其实需要更为强健和犀利的想象力”“在这类科幻小说中,科技内容含量很高……在面对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面对灾难时,工程师科幻小说不是沉湎于描述黑暗和绝望,而是充满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其中的人物都在努力奋斗,为文明创造机会,为人类开辟一条新路”可知,工程师科幻小说是指利用工程师思维方式创作的科幻小说,这种创作方式拓宽了文学创作的思路,开辟了全新的描写领域。②由“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程师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这次以钢铁工业和电气技术为主导的工业革命中,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开创者儒勒·凡尔纳闪耀登场”“这些科幻史上的耀眼经典,首次以展现宏大工程想象为科幻叙事内核,对之后世界各国的科幻小说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儒勒·凡尔纳开始以展现宏大工程想象为科幻叙事的内核进行创作,这对之后世界各国的科幻小说创作产生巨大影响。③由“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创作巅峰,应该属于20世纪30—70年代这一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工程师视角的科幻杰作”可知,20世纪30-70年代,工程师科幻小说的创作达到了巅峰,涌现了许多工程师视角的科幻杰作,丰富了中外文学作品的内容。④由“在中国科幻文学的历史上,工程师科幻小说也曾大量涌现,形成了20世纪中国科幻的一个重要类型。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们的想象大多以当时已有的技术为基础,技术构思十分巧妙,技术描写十分精确,无论与历史上还是与同时代的作品都不相同”可知,20世纪工程师科幻小说在中国大量涌现,形成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们以巧妙的构思和精确的描写体现了鲜明的国家和科幻特色。(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树会记住许多事刘亮程如果我们忘了在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锯开一棵树(院墙角上或房后面那几棵都行),数数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树会记住许多事。其它东西也记事,却不可靠。譬如路,会丢掉(埋掉)人的脚印,会分叉,把人引向歧途。人本身又会遗忘许多人和事。当人真的遗忘了那些人和事,人能去问谁呢。问风。风从不记得那年秋天顺风走远的那个人。也不会在意它刮到天上飘远的一块红头巾,最后落到哪里。风在哪停住哪就会落下一堆东西。我们丢掉后找不见的东西,大都让风挪移了位置。有些多少年后被另一场相反的风刮回来,面目全非躺在墙根,像做了一场梦。有些在昏天暗地的大风中飘过村子,越走越远,再也回不到村里。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我们走了又回来。担心墙会倒塌、房顶被风掀翻卷走、人和牲畜四散迷失,我们把家安在大树底下,房前屋后栽许多树让它快快长大。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走出了各种声音。在人的一辈子里,人能看见一场风刮到头,停住。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谁也看不见马车夫在哪里。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哥,你到地下去找,我向天上找。树的根和干朝相反方向走了,它们分手的地方坐着我们一家人。父亲背靠树干,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刚吃过饭。还要喝一碗水。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院门半开着,能看见路上过来过去的几个人、几头牛。也不知树根在地下找到什么。我们天天往树上看,似乎看见那些忙碌的枝枝叶叶没找见什么。找到了它或许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爹,你到土里去找,我们在地上找。我们家要是一棵树,先父下葬时我就可以说这句话了。我们也会像一棵树一样,伸出所有的枝枝叶叶去找,伸到空中一把一把抓那些多得没人要的阳光和雨,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还有鸟叫和虫鸣,抓回来再一把一把扔掉。不是我要找的,不是的。我们找到天空就喊你,父亲。找到一滴水一束阳光就叫你,父亲。我们要找什么。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那根躺在墙根的干木头是否已将它昔年的繁枝茂叶全部遗忘。我走了,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一个眼神。当我回过头去,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天地间还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我八岁那年,母亲随手挂在树枝上的一个筐,已经随树长得够不着。我十一岁那年秋天,父亲从地里捡回一捆麦子,放在地上怕鸡叼吃,就顺手夹在树杈上,这个树杈也已将那捆麦子举过房顶,举到了半空中。这期间我们似乎远离了生活,再没顾上拿下那个筐,取下那捆麦子。它一年一年缓缓升向天空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没看见。现在那捆原本金黄的麦子已经发灰,麦穗早被鸟啄空。那个筐里或许盛着半筐干红辣皮、几个苞谷棒子,筐沿满是斑白鸟粪,估计里面早已空空的了。我们竟然有过这样富裕漫长的年月,让一棵树举着沉甸甸的一捆麦子和半筐干红辣皮,一直举过房顶,举到半空喂鸟吃。“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许多年后的一个早春。午后,树还没长出叶子。我们一家人坐在树下喝苞谷糊糊。白面在一个月前就吃完了。苞谷面也余下不多,下午饭只能喝点糊糊。喝完了碗还端着,要愣愣地坐好一会儿,似乎饭没吃完,还应该再吃点什么,却什么都没有了。一家人像在想着什么,又像啥都不想,脑子空空地呆坐着。大哥仰着头,说了一句话。我们全仰起头,这才看见夹在树杈上的一捆麦子和挂在树枝上的那个筐。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这句哥哥的话,深刻写出了自己一家当时的无奈、自嘲和无尽的心酸。B.虽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孤独,但他写风、榆树和已经发灰的麦子等内容,字里行间充满了孤独感和寂寥感。C.文章写到多种事物,如“树”“风”“路”“云”“麦穗”等,体现了作者对乡村一草一木的宽容、热爱与尊重。D.《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结尾表达了对村庄的敬畏与感激,而本文作者却对村庄、农村生活充满了期待与感恩。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流淌着浓厚的乡土情绪和生命意识,抒写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沉追求,让读者“沉浸在阳光的暖照中”。B.“这个树杈也已将那捆麦子举过房顶,举到了半空中”拟人化地写出了一棵树缓慢但却不停生长的过程,生动形象。C.本文赋予各种事物以生命,树的“记住”就是人的“记住”,文章通过树传达出对生活、自然的深刻理解,形散神聚。D.作者一会说“树”“路”,又写到了“风”“我的家人”,仿佛是没有主题的乱写,这正是该散文的一大特点“无主题”。8.本文语言极富特色,有着“刘亮程式”的个性特征,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9.“树”在文中有着鲜明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分析“树”在作者心中的特殊意义。【答案】6.A7.D8.①朴素明快。自然娴熟地运用地方口语和俗语,并灵活使用长短句,文风朴素,节奏明快。②生动形象。遣词造句新颖独特,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寻常的事物和抽象的情感鲜活可感。③含蓄蕴藉。在简洁的话语中,蕴含着对现实生活、对自然生命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理解。④幽默诙谐。作者经常用轻松的笔调、风趣的语言表现日常生活,读来饶有兴味。9.①“树”从不胡乱走动守恒代表人性的坚守与回归。②“树”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性中细腻、平和、宁静等美好品质的发掘与渴求③“树”是对动荡、喧嚣、浮躁、功利等世俗观念的对抗与抵制。【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深刻写出了自己一家当时的无奈、自嘲和无尽的心酸”错,应该是表达“对既往生活不知珍惜、轻易遗忘的感喟”。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这正是该散文的一大特点‘无主题’”错,本篇散文是有主题的,“树”“路”“风”“我的家人”都是围绕着“记忆”这个主题展开的。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朴素明快。根据“叼吃”“干红辣皮”“苞谷棒子”“苞谷糊糊”可知,文章运用了不少地方口语,富有乡土气息,使得语言通俗质朴。根据“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我们找到天空就喊你,父亲。找到一滴水一束阳光就叫你,父亲。我们要找什么”可知,作者灵活使用长短句,文风朴素,节奏明快。②生动形象。比如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走出了各种声音”,形象地概括出一棵树生长的过程,生命逐渐丰盈的过程,富有哲理;“在人的一辈子里,人能看见一场风刮到头,停住。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运用比喻,生动地描摹了人生命匆匆,走向衰老乃至死亡的过程;“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运用拟人,生动地写出记忆中从前日子的悠闲美好。遣词造句新颖独特,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寻常的事物和抽象的情感鲜活可感。③含蓄蕴藉。比如“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在简洁的话语中,蕴含着对现实生活、对自然生命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理解。④幽默诙谐。比如“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谁也看不见马车夫在哪里”“那个筐里或许盛着半筐干红辣皮、几个苞谷棒子,筐沿满是斑白鸟粪,估计里面早已空空的了”,作者用轻松的笔调、风趣的语言表现日常生活,读来饶有兴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根据“树会记住许多事。其他东西也记事,却不可靠”“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可知,树能可靠地记住许多事情,它永远站在一个地方不走动,这是“树”的守恒,它代表人性的坚守与回归。根据“树的根和干朝相反方向走了,它们分手的地方坐着我们一家人。父亲背靠树干,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刚吃过饭,还要喝一碗水。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院门半开着,看见路上过来过去几个人、几头牛”可知,在“树”下有一家人平静、细致的生活,这种生活是作者向往与追求,作者极力地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这样的生活,由此“树”在某种意义上是作者对人性中细腻、平和、宁静等美好品质的发掘与渴求;根据“树根在地下喊那些枝和叶子。它们听见了,就往回走。先是叶子,一年一年地往回赶,叶子全走光了,枝杈便枯站在那里,像一截没人走的路”可知,叶子全走光了,可能是抵不住动荡、喧嚣、浮躁、功利的外部世界的诱惑,“树”依旧留在原处,是对动荡、喧嚣、浮躁、功利等世俗观念的对抗与抵制。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吾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日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节选自王安石《材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子用人A如器B各取C所长D古之致E治者F岂借才G于异H代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尤弊者”中的“其”意为“其中的”,与《石钟山记》中“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中的“其”含义相同。B.“惟其遇事而事治”中的“治”意为“好,成功”,与《苏武传》中的“单于使卫律治其事”中的“治”含义不同。C.“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中的“量”意为“估计”,与《六国论》中“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量”含义不同。D.“无不适其任者也”中的“适”意为“适合”,与《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认为用官位和金钱足以引诱有才华的人,所以即使傲视他们,人才也会主动归附自己。B.良马和劣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粮,放声鸣叫,用蹄踢用嘴咬,因与众不同而受到蔑视。C.材料二认为古代国君懂得用人之道,并不认为天下没有可用之才,而是想方设法寻求人才。D.两则材料都巧用比喻,驳斥了天下没有人才的偏见,强调君子应主动争取人才,量才为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2)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14.下列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材料二中的甲处?请简述你的理由。①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用,然可以致君见尊。②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洋渊,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落无所容?③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答案】10.BDF11.C12.B13.(1)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人才的得失对于国家安定动乱没有什么帮助。(2)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只要一拉它的缰绳,就已经到了千里之外了。14.应选择材料②。本段的观点是要恰当地使用人才,不能“用之不得其方”,而要“适其任”。材料②强调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在于必须善于辨别不同的事物,并合理使用,让其物尽其用,这与本段的观点一致。【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用人和用器物一样,每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用人如器”与“各取所长”分别是“君子”的两个谓语,应分别在“器”和“长”后停顿,所以B处、D处应断开;“古之致治者”是后一句的主语,主语较长时,应在其后停顿;且“岂”是表反问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首,所以在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相同,“其”,其中的。句意: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在乱石中选了其中一二块石头敲打它。B.正确。不同,“治”,办好/处理,审理。句意: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单于让卫律审理这个案件。C.错误。相同,“量”,衡量。句意:于是衡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地任用他们/如果和秦国相较量,或许不容易衡量。D.正确。不同,“适”,适合/女子出嫁。句意:使能力大小不同、长处短处不同的人才没有不做着适合自己的事情的/这个女子贫穷卑贱,才出嫁就被休回家中。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与众不同而受到蔑视”错,原文“求其所以异者,蔑矣”中的“蔑”是“没有”的意思,不是“蔑视”。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为”,认为;“去辱绝危”,免除屈辱、断绝危害;“无补于治乱之数”,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治乱之数无补”。(2)“引”,拉;“夷”,平坦;“屡策”,屡屡鞭策;“顿”,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甲】处位于材料二最后一段,依据后文“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可知,这一段的观点是要根据人才的能力合理地使用人才。材料①以良弓和良马为喻,强调真正的贤能之士,往往有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人格尊严,正是这样的人,才能使君主显赫威严,使国家繁荣。这与本段的观点不一致。材料②强调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在于必须善于辨别不同的事物,并合理使用,让其物尽其用,这与本段的观点一致。材料③主要强调的是确立法度和任用人才的关系,这与本段的观点不一致。故选材料②。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君子用人和用器物一样,每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本来应该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材料二:天下所忧虑的事,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而是忧虑统治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忧虑人才不为国效力,而是忧虑统治者不让他们效力。人才的作用,是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则国家可以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国家灭亡且遭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人才多、不让人才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偏见。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人才的得失对于国家安定动乱没有什么帮助。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的爵位、俸禄、权势、富贵足以诱惑天下的有才之士,盛衰乐忧在于我,我可以在天下之士面前骄横,他们将没有不到我这里来的。还有的人不追求用来培养取用人才的方法,却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这三个偏见中可以讨论失误原因的,只有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吧。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不过不知道为何没有人才罢了。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昌盛。所以统治者假如不能精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他有皋陶、夔那样的才智,也不能使自己突出于一般人,何况才智不及他们的呢?世上有偏见的人就会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具备实际才能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和良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草,放声鸣叫,用蹄踢用嘴咬,想看出(哪匹马)不同于其他的马,是没有的啊。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只要一拉它的缰绳就已经到了千里之外了。这样良马和劣马才有分别了。古代的人君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给他适合于他的才能的工作罢了。【甲】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优秀杰出的人才,但任用他们不得当,也和上述情形一样。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衡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地任用他们,使能力大小不同、长处短处不同的人才没有不做着适合自己的事情的。这样做的话,那么即使是愚昧浅陋的士人,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仿效着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能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后世的统治者大概没有探究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尝试,就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不过是没有好好思考罢了。第5题译文①好弓难以拉开,然而可以射得高射得深;良马难以驾驭,然而可以负重行远;真正好的人才不容易驱使,但可以使国君受人尊敬②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③在天下的法律制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次①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①晚次:指晚上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山西永济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远见”“犹是”两词,说明诗人远远望见汉阳城,将要到达目的地,喜悦之情油然而生。B.颔联描写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映射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C.颈联即景生情,时值寒秋,人在三湘漂泊,心却驰回故乡;“逢”字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D.这首诗构思连环承转,意脉相连,迂徐从容,曲尽情致;语言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饶有韵味。16.本诗和杜牧《赤壁》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表达主旨,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晚次鄂州》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②《赤壁》则通过历史典故和英雄人物的命运,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将要到达目的地,喜悦之情油然而生”理解错误。鄂州是诗人流离失所的一个站点,并不是目的地,此处所表达的是因战争的爆发而让自己有家不能回的悲伤之情。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晚次鄂州》一诗是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以小见大,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首联写出了作者在旅途中遥见汉阳城的惊喜,但接以“犹是孤帆一日程”,则透露出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颔联和颈联通过写估客昼眠、舟人夜语、三湘衰鬓、万里归心等生活细节和景物,表现了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尾联“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则直接抒发了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忧国之情。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赤壁》一诗则是通过写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与失败产生感慨,以小见大。诗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二句借古物起兴,抒发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句,则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反映政治军事斗争的成败,抒发了自己对历史和现实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2)苏轼在《赤壁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湖面上腾空遨游、随意漂流的感受。(3)在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有时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有时代指书信,表现殷切期盼;有时触动游子,寄予浓浓乡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校尉羽书飞瀚海②.胡骑凭陵杂风雨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而不知其所止⑤.征蓬出汉塞

⑥.归雁入胡天(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瀚、陵、冯、御、蓬、曛、满、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美国心理学家大卫·波莱发现了人类中的“垃圾车法则”。说的是:许多人就像垃圾车,他们装满了垃圾四处奔走,充满懊恼、愤怒、失望的情绪,随着垃圾越堆越高,他们就需要找地儿倾倒,如果你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把垃圾一股脑儿倾倒在你身上。所以,有人想要这么做的时候,①。只要微笑,挥挥手,祝他们好,然后继续走你的路。这种倾倒“垃圾”的人,到了中国,被简称为“垃圾人”。对待这种“垃圾人”,我的态度很简单:②,但不会接纳。一个人之所以会成为“垃圾人”,不能不说他没有责任,但主要责任则不在他的身上。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是由于他周边的客观存在决定的。他的出生、成长以及经历中接触的,都会对他的性格形成产生决定性影响。他之所以成为了一个“垃圾人”,可能就是他周遭让他产生“垃圾情绪”的东西太多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垃圾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所以,我谅解他,宽容他。但是,他之所以成为了“垃圾人”,他自己无论如何是脱不了干系的。③,别人未必就会成为“垃圾人”。司马迁被冤枉而遭受宫刑,但他没有成为“垃圾人”,向别人倾倒的不是“垃圾”,而是“藏之深山,以待来人”的《史记》的永垂不朽。人有了问题,把责任一股脑儿地都推给社会和环境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画横线处句子三处使用了引号,请分别说明它们的用法。【答案】18.①千万不要收下②可以谅解宽容③他的遭遇放在别人身上19.一个人之所以会成为“垃圾人”,不能说他没有责任,但主要责任则不在他的身上。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是由他周边的客观存在决定的。20.①“垃圾人”特定称谓,形象生动写出具有负面情绪人的特点。②“垃圾”特殊含义,这里指懊恼、愤怒、失望等负面情绪。③“藏之深山,以待来人”直接引用,使文章论述更真实,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上文“有人想要这么做的时候”中“这么做”,指的是他们会把垃圾情绪全部倾倒在“你”身上,结合下文“只要微笑,挥挥手,祝他们好,然后继续走你的路”可知,对于别人向自己倾倒“垃圾”的行为不接受,要和他们挥手道别。故本空填写的内容应为我们不能收下他们倾倒“垃圾”,故填写“千万不要收下”。第二空。根据下文“但不会接纳”中的关联词语“但”可知,本空和下文“不接纳”的内容构成转折关系。根据下一段中对“垃圾人”我选择“谅解他,宽容他”的总结,可知本空的内容应为我会谅解宽容他,故填写“可以谅解宽容”。第三空。上文写一个人成为“垃圾人”,跟他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同他个人的原因脱不了干系。下文写有的人不会成为“垃圾人”,并以司马迁为例,说他遭受宫刑却没有成为“垃圾人”。结合本空后面“别人未必就会成为……”的提示,本空的内容要引出“别人”这一概念,应为把他的遭遇经历放到别人的身上,故填写“他的遭遇放在别人身上”。【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句语病有二:第一处,否定不当。“不能不说他没有责任”是单重否定,表否定,与原文意思不一致,故改为“不能说他没有责任”。第二处,句式杂糅。“是由于……决定的”句式杂糅,应改为“是由于……”或者“由……决定的”。故改为“由他周边的客观存在决定的”。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垃圾人”在本文中特指拥有懊恼、愤怒、失望等情绪的人,属于特定称谓。“垃圾”,本义指脏土或扔掉的废物,是秽物、尘土及被弃的东西的统称。这本句中指的是“垃圾人”身上的懊恼、愤怒、失望等情绪,属于本义之外又产生的特殊含义。“藏之深山,以待来人”属于直接引用他人文章的句子,引用原句,可以使文章论述的司马迁的事例更有真实性,也可以使文章富有文采,让作品更具有文化内涵。(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人①,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②,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③,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声说:“叫他认错?门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忍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22.文中画横线句子如果改为“北京人遇事睡不着的时候不急躁,坦然接受”,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21.①易于满足;②置身事外;③安分守己22.①原句多用短句,句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②原句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与原文的语言风格一致,亲切感十足。③改句在表意上写睡不着的时候不急躁,坦然接受,表意直接、单一;原句“睡不着眯着”极为生动而深刻地体现出北京人那种逆来顺受、明哲保身的消极处世哲学;“真有你的!”是调侃的语言,是委婉而含蓄的批评,作者对北京人的生活哲学有反思,也有批判。【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后文提到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语境强调北京人要求不高,容易满足的心理,故填“易于满足”。易于满足:心中非常满意,感到满足,要求较低。第二空,前文提到北京人对事情不爱管闲事,后文提到他们爱冷眼旁观,语境强调北京人对许多事情不关心,故填“置身事外”。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对事情毫不关心。第三空,前文提到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后文提到他们逆来顺受,语境强调他们守本分,不越距的生活态度。故填“安分守己”。安分守己:指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违纪的事情。【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要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语序、语体风格、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合“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可知,基本上都是三字一句,一个两字句,句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有感染力。结合“别……,别……,眯着”“忍着吧”“穷忍着,富忍着,睡不着眯着”可知,通过使用朴素、精粹的口语,文章能够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引发读者一种亲近真切的感受,使文章通俗易懂,接地气,生活气息浓郁,又与全文的语言风格一致。结合改句“北京人遇事睡不着的时候不急躁,坦然接受”可知,表意上写睡不着的时候不急躁,坦然接受,表意直接、单一,态度肯定,;“这话实在太精彩了”是说“睡不着眯着”生动而深刻地体现出北京人那种逆来顺受、明哲保身的消极处世哲学;“真有你的!”是调侃的语言,是委婉而含蓄的批评,原句比改句更生动,且情感表达较为强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治常生于敬畏,乱常起于骄纵。——古人材料二: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清]曾国藩材料三:一个人也罢,一个民族也罢,一个国家也罢,倘若没有敬畏之心,是很可怕的,最终也将是可悲的。——梁晓声《中国生存启示录》敬畏可能是当下国人最稀缺的一种情感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心怀敬畏,行有所止,行有尺度心怀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治常生于敬畏,乱常起于骄纵。”这是古人对于敬畏的深刻认识。曾国藩也曾说过:“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梁晓声在《中国生存启示录》中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