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8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课时8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课时8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课时8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课时8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8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知·课标明·要点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3.通过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1.理解“四个趋势”: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地方行政治理加强、边疆治理更趋稳固、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2.掌握“一个壮举”: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3.认识“一个新问题”: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入侵成为海防的新问题,中国社会面临危机4.注意“一个变化”:对外关系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主干知识•精要排查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政治制度的变化废宰相________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度,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设内阁①设立:明成祖时,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______”②权力:内阁大学士拥有“______”之权,皇帝的正式批复称为“批红”③发展:明朝中后期,内阁的权力很大宠宦官内廷宦官机构_______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形成了宦官专权明太祖内阁票拟司礼监易混·曝光台明朝内阁的地位明朝内阁地位不断上升,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5课】(2)明朝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科举制的完善①形式:分为乡试、______与殿试三级②内容:从__________中命题考核①考满:对官员__________的考核。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②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__________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监察①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②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__________,稽查六部百司之事会试四书五经任职期满朝觐考察封还驳正2.明朝的对外关系(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②概况:先后七次远航,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和红海沿岸。③评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__________,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2)沿海形势:明中期的倭患①明朝前期倭寇袭扰,明廷派遣________等人平倭。②16世纪中期,________人获得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______击败,退出台湾。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非洲东海岸远洋航行戚继光葡萄牙荷兰3.内陆边疆4.明清易代:1644年,明朝被________的农民起义军推翻。清军进入山海关,进占并迁都北京,逐渐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李自成(2)君主专制的发展项目内容影响皇帝勤政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奏折制度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______报告,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提高了______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_______军机处官员在______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化专制对__________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密封决策军机处皇帝思想文化教材·再开发结合必修教材第14课“史料阅读”(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纲独断的政治传统作出总结),思考:概述清朝为“乾纲独断”,在统治上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提示:推行奏折制度,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频繁制造文字狱,严控思想文化。2.官员的考核与监察(1)选拔: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2)考核:实行__________,包括三年一次的______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监察: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但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考课制度京察【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5课】3.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治理(1)明朝:明初废行中书省,其权力由__________、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2)清朝: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3)明清时期,形成____________三级行政制度。布政使司省、府、县【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课】4.疆域的奠定(1)开拓和巩固边疆的活动东南①1662年,________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②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1689年,两国签订《____________》,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郑成功尼布楚条约西北①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②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③1762年,在新疆设立__________,总领军政事务西南①册封西藏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和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尊号②1727年开始派遣__________,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③1793年颁布《__________________》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伊犁将军驻藏大臣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因地制宜的统治措施地区措施内地督抚制度(巡抚、总督治理)边疆(东北、北部和西部)将军和_____________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设立_______办事大臣辖区理藩院(3)清朝的疆域5.统治危机的初显(1)出现: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嘉庆、道光时期衰象更为明显。(2)表现概念·拓视野朝贡贸易(1)它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2)其特点是:①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②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③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主题探究•精准突破主题一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勾·线索】【探·史料】1.史料解史——明清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动史料一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摘编自《明神宗实录》【思考1】根据史料一,归纳叶向高评论内阁的观点。提示: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一旦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内阁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一切都听命于皇帝。史料二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唯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以致互相牵制,事权不一。——吕思勉《中国简史》【思考2】据史料二,指出清朝中枢机关的特点。提示:军机处与内阁并置;军机处参与决策,内阁成为文书机关;中枢长官满汉并置;机构重叠,事权不一。2.史家说史——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史料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并且都带一个都御史的衔。这就是说,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总督、巡抚等事。譬如倭寇来了,沿海地方没有总其成的人,就派一个总督或巡抚去,这是临时的。过几年,事情平定了,这官仍旧回中央,机关也撤销了。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在布政使(藩台)、按察使(臬台)上面再加总督、巡抚,地方行政就愈来愈坏了。我们现在再从历史演变源头上说来,汉时由刺史变成为牧,以及唐代之十道观察使,这些都是由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长官的。只有节度使才是军事长官变成行政长官,然而还是意在开边对外的。明清两代之总督、巡抚,则是意在对内防乱,不在对外开边。——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思考】根据史料,指出明清时期督抚制演变的特点。提示: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负责专门事务到负责地方行政;由一般加衔到正式建制;目的在于防止内部动乱。【阐·史论】历史解释——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全面改革官制(2)改革科举制1.历史解释——宰相与内阁首辅的不同比较项宰相内阁首辅官阶高低下属机构系统、完备、隶属关系明确无法定的下属机构权力来源王朝的官僚制度所赋予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地位法定的最高行政官员皇帝的顾问和侍从人员【点拨】明朝内阁地位的演变2.唯物史观——清代军机处对君主专制的影响(1)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总揽了中央机构的大权。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2)军机大臣的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力。(3)军机处设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3.唯物史观——明清对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行省以及土司等地方行政制度。(2)发展①明代:a.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降低其品秩等级,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b.另设都指挥使司掌军事,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隶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②清代:a.清承明制,在内地设18行省;b.行省以下大都承明制,长官称知府、知县;c.清代边疆地区政治制度因地制宜,因民族而异。【拓展延伸】明清督抚制度的演变与影响(1)明初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这种分理其政的办法,削弱了元代行省过大的权力,避免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2)明初置督抚,主要是从中央监察地方,以补“三司”不足的角度出发的,但督抚在行使监察权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干涉地方政务,并日益常态化与制度化,在事实上成为地方“三司”的上级,最终完成了其地方官化。清朝建立之后,全面继承了这一制度,并通过不断调整,使其日趋完善,总督、巡抚遂成为总掌地方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3)督抚在抑制武臣之专横、维护中央集权、整饬武备、巩固边防等方面曾经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随着督抚制度的确立,不仅在地方政治体制方面出现了新的制衡关系,而且由于督抚的“双层性”,从而使中央和地方之间也出现了新的权力制衡机制。主题二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勾·线索】【探·史料】1.史家说史——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史料一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明朝边疆管理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提示:举措:遵循“守在四夷”、重北轻南的传统政策和原则;派诸子镇守北方;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边远地区实行土卫双轨制。意义:巩固了边疆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料二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思考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提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史料证史——明清的对外交往史料一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提示: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史料二奇异的悲歌——正是在同一时期,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英国,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发;一场伟大的革命——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冲击中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运动正在蓬勃发展。由此以降仅100多年的历史就彻底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由一个扬扬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地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术般的变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们大为震惊。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摘编自《落日的辉煌》【思考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奇异的悲歌”的理解。提示:根源:中国: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文化专制;没有产生近代科技;对外闭关自守;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确立,积极对外扩张。影响:落后于世界潮流,埋下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阐·史论】历史解释——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1)军事和政治手段并用:①清朝前期,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贵族进行坚决的军事打击,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②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极力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①根据不同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②具体体现:如东北和新疆地区,主要实行军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3)充分利用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笃信的宗教,清统治者对喇嘛教领袖不断赐封,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影响遍布蒙藏广大地区。(4)边疆的建设与开发:为维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与驻防官兵的经济生活需求,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边疆生产与经济开发的措施。【点拨】明清时期的中外交往【拓展延伸】清朝前期边疆管理制度的创新(1)改土归流:清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改为实行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2)盟旗制度: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其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其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3)金瓶掣签:又称金瓶鉴别,是清王朝乾隆年间正式设立的制度,藏传佛教活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主持下确认并报朝廷批准,金瓶掣签制度对当时西藏的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1.历史解释——明朝的海禁与弛禁明朝海外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官方海外开放时期—转折时期—对民间社会开放时期。(1)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海禁主要是禁止私人出海贸易。(2)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弊端暴露,明朝中叶,调整政策,平定外来侵扰后,转向对民间社会开放。海外政策完成了从以政治目的为中心向以经济目的为中心的转移。(3)从政策作用来说,明初和明后期的海外开放,造就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并引发了明中叶社会内部的深刻变迁,显示了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新的发展变化。2.历史解释——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维度阐释发展趋势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后因倭寇之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清朝延续了这一趋势新旧交替(1)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2)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这一外交政策与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维度阐释政治优先(1)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天朝大国的政治目的,这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2)对外交往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导致中国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优势明显(1)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2)明朝时,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往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3)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高考聚焦•命题动向考题视角考情播报(1)2022·湖南选择考·T5·清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2022·山东等级考·T4·明朝对官员的管理(3)2022·湖北选择考·T5·明朝科举制的僵化(4)2021·天津等级考·T4·废除宰相制度(5)2021·湖北选择考·T4·明朝的法律(6)2021·重庆选择考·T5·清朝的边疆治理(7)2021·全国甲卷·T42·明朝的边疆治理(8)2021·辽宁选择考·T5·清朝蠲免政策(9)2021·湖南选择考·T6·民俗交融(10)2021·海南等级考·T6清朝繁荣背后潜藏危机(11)2020·北京等级考·T19·“十三行”1.考点分布:(1)集中考查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时代特征。(2)主干知识:内阁、司礼监、奏折制度、军机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2.题型及命题形式:(1)题型:以选择题为主。(2)命题形式:以加强君主专制为载体,考查重要阶段特征及政治发展状况,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备考策略:(1)注重梳理明清时期历史阶段特征。(2)创设新情境,加深学生对明清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3)关注学科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素养【典题悟法】

(2022·山东等级考·T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命题立意】情境创设以明朝对监察御史的考核和监督创设学术情境核心价值展现古代治国理政方面的智慧,对当今干部队伍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学科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必备知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解题思维】【真题集训】类型一同载体·多维考1.(2021·天津等级考·T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解析】选B。结合题意可知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在于“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即权力过分集中导致丞相擅权,B正确。A属于表面现象,排除;皇帝和丞相之间的权力博弈,属于专制主义的范畴,中央集权对应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C错误,排除;废丞相权分六部的结果是君权的加强,D不属于原因,排除。2.(2020·浙江7月选考·T7)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

)A.丞相B.内阁C.六部D.刺史【解析】选C。本题考查明朝的制度变革。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唐宋时期都设置六部,而从明代朱元璋开始废除了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到了明成祖朱棣,因皇帝政务繁多和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设置内阁,内阁不能直接统率六部,故C正确。A、B不属于与唐宋“几无差别”的行政机构,故排除;而刺史是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置的监察机构,故D错误。类型二嵌热点·隐性考3.(2022·湖北选择考·T5)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解析】选A。由材料中“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士子假此以侥幸”“书坊刊刻一应时文”,可知明朝时期,士子记诵范文应考,投机取巧,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导致出现打击书坊刊刻时文的主张,故选A;“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士子应考投机取巧,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的行为,而非针对书商牟利,排除B;依所学,明朝时期,八股取士,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士子应考投机取巧,未涉及八股文体,排除D。4.(2021·湖北选择考·T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解析】选A。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辅佐、补充律,有利于司法官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杜绝”说法绝对,排除B;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理新问题,不能确保结果公正与否,排除C;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排除D。类型三聚主干·迁移考5.(2022·湖南选择考·T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解析】选A。材料中“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说明“南书房行走”的权力要比“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的权力大,而“南书房行走”并非法定的中央官职,权力来源于皇帝,这是君主高度集权的产物,故选A;材料强调周兴岱收受贿赂,而未涉及官员俸禄,排除B;依所学,军机处设立后,成为中枢秘书机构,南书房地位下降,排除C;依所学,明清时期,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趋于严密,排除D。类型四重素养·灵活考6.(2022·全国甲卷·T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解析】选A。康熙年间,推举博学鸿儒,开设明史馆,修纂多部儒经传注,编成《康熙字典》,由材料可知,康熙注重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编纂明史”等一系列措施主要目的是承续华夏传统,故选A;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开清朝考据之风气,倡导疑古辨伪,排除B;“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说明注重历史传承,这与弘扬程朱理学不相符,排除C;材料中除了保存历史文献外,还涉及“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排除D。【加固训练】

(2021·重庆选择考·T5)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 (

)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解析】选B。由材料“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可知奉天府尹张尚贤在上任后看到奉天境内一片荒凉的景象,从内忧外患的角度向朝廷上奏希望加强东北边务,故选B;材料强调封禁东北导致东北地区田野荒芜,人烟稀少,而非自然环境导致东北的落后,排除A;由材料“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有土无人”可知强调经济落后,一片荒芜,并未说明东北易攻难守,排除C;奉天府尹张尚贤掌握管理地方的行政权,弹劾是监察部门的职责,排除D。【新题预测】·对接高考评价体系→新情境1.明代后期和清代前中期长三角地区急递铺(传递军政信息的基层驿传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嘉定一带(今上海境内)。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

)A.邮驿体系日臻完善B.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C.地方自治不断加强D.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后期和清代前中期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松江府和苏州府一带传递军政信息的急递铺数量增加,结合所学明朝倭寇和清前中期东南沿海反清势力存在的情况可知,这主要出于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故选D;材料仅涉及急递铺的建立,不能体现邮驿体系完善,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排除B;材料反映政府加强对海防的重视,并非地方自治,排除C。【加固训练】有学者指出:“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世界各主要地区从区域时代进入全球时代,近代国家主权思想和运动以及国际法的一些原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中俄两国,并在尼布楚谈判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尊重和应用。”该学者认为《尼布楚条约》 (

)A.确定了中俄西段边界B.引发了清政府统治危机C.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D.改变了清政府的外交政策【解析】选C。据“近代国家主权思想和运动以及国际法的一些原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中俄两国,并在尼布楚谈判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尊重和应用”可知,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是基本平等的国际关系条约,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故选C;《尼布楚条约》确定的是中俄东段边界,不是西段,排除A;引发了清政府统治危机与“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尊重和应用”不符,排除B;清政府外交政策在1840年以前长期是“闭关锁国”,并没有因为《尼布楚条约》发生改变,排除D。·紧跟社会热点→新素材2.针对臣下与缅甸往来文书中有劝缅甸“归汉”的措词,乾隆帝指出:传谕外夷,立言亦自有体,乃其中有数应“归汉”一语,实属舛谬。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况我国家中外一统,即蛮荒亦无不知大清声教,何忽撰此“归汉”不经之语,妄行宣示,悖诞已极。这一言论体现了 (

)A.大一统国家认同意识B.对外政策的开明开放C.强烈的尊卑等级观念D.中缅关系的平等融洽【解析】选A。据材料“况我国家中外一统,即蛮荒亦无不知大清声教,何忽撰此‘归汉’不经之语,妄行宣示,悖诞已极”可知,乾隆皇帝认为“中国”一词有一定道理,不满于“归汉”一词的说法,批评用“汉”代替“大清”的说法是“悖诞已极”,认为清朝是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体现了乾隆皇帝大一统国家的认同意识,故选A;乾隆皇帝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B与史实不符,排除B;据材料“传谕外夷,立言亦自有体”可知,乾隆皇帝将外国称为“外夷”体现了尊卑等级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