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3(共75题)_第1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3(共75题)_第2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3(共75题)_第3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3(共75题)_第4页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3(共75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3(共5套)(共75题)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睡眠的阶段及其特征。标准答案: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第一阶段: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缓慢,但容易被外部刺激惊醒。这一阶段约持续10分钟。第二阶段:出现频率更低的波,偶尔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即一种短暂爆发、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个体很难被唤醒。这一阶段大约20分钟。第三阶段:脑电波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的脑电波。身体继续放松,血压、心跳、体温下降。该阶段约持续40分钟。第四阶段:大多数的脑电波开始呈现为δ波。这个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身体各项指标都变慢,梦呓、梦游、尿床等大多发生在这个阶段。个体在此阶段很难被唤醒。前四个阶段的睡眠大约要经过1个小时到90分钟,上述四个阶段之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快速眼动睡眠: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身体如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肌肉松软,呼吸急促,血压不规则。睡眠者的眼球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一般持续5至10分钟,大约90分钟后,会出现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通常长于第一次。在这种周期性的循环中,每个周期一般持续90分钟,每晚会重复几次。随着黎明的接近,第三和第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最后一次快速眼动睡眠长达1小时。知识点解析:关于睡眠的阶段要明晰的是为什么是四个阶段外加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而不是直接划分为五个阶段。这是因为四个阶段的划分依据是脑电波的变化,这四个阶段的脑电波和觉醒状态不一样,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脑电波和觉醒状态的脑电波类似。2、简述感觉记忆的含义及主要特点。标准答案: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完全按输入的原样,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感觉记忆的主要特点有:(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心理加工的,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完全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并按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信息保持时间极短外界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的保持是很短暂的,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为0.25~1秒,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说明信息消失的速度很快。(3)记忆容量较大各种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储存量都大干可被利用的信息量,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4)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都是未经心理加工的信息,是尚未受到意义分析的信息,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知识点解析: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关于感觉记忆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从记忆的视角研究感觉的特点。3、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哪些?标准答案: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1)眼球。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①眼球壁分为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为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视网膜中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②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这些结构加上眼球前端的角膜,组成眼睛的屈光系统。③眼球外还有三对眼外肌,它们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的支配,使眼球能向不同的方向运动。(2)网膜的构造和换能作用。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其中最外层是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第二层含有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最内层含有神经节细胞。①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区别。棒体细胞长,呈棒状;锥体细胞粗短,呈锥形。②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在网膜中央窝,只有锥体,没有棒体,这是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急剧增加,在网膜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③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的功能也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④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时,棒体细胞与锥体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所释放的能量,能激发感受细胞发放神经冲动,这就是视觉感受器的换能作用。(3)视觉的传导机制。①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第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第二极为视神经节细胞,第三极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②视觉系统的侧抑制是指相邻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4)视觉的中枢机制。①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②视觉感受野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③视觉系统存在两条通路:一条是大细胞通路,其功能为分析运动和深度;另一条是小细胞通路,其功能为分析颜色和形状。(5)视觉的反馈性调节。视觉不仅依赖于视觉感受器的活动,而且依赖于中枢对视觉器官的反馈性调节。由感受器输入的外界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将通过传出神经调节视觉器官的活动,使视觉器官更有效地感知外部世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感觉记忆的含义及主要特点。标准答案: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完全按输入的原样,首先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感觉记忆的主要特点有:(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心理加工的,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完全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并按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信息保持时间极短外界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的保持是很短暂的,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为0.25~1秒,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说明信息消失的速度很快。(3)记忆容量较大各种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储存量都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4)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都是未经心理加工的信息,是尚未受到意义分析的信息,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才能转入短时记忆,并在那里赋予它以意义,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知识点解析: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关于感觉记忆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从记忆的视角研究感觉的特点。5、简述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标准答案:(1)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班杜拉(1977)提出的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2)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班杜拉(1994)强调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知识点解析:班杜拉前期的理论被称为社会行为理论,后期的理论被称为社会认知理论,逐渐强调认知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其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就反映了他强调的认知因素对行为影响的观点。6、简述智力的PASS理论。标准答案:(1)智力的PASS模型: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2)三个机能系统之间是动态相连的,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计划过程需要一个充分的唤醒状态,以使注意能够集中,进而促使计划的产生。编码和计划相互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任务往往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编码,个体如何加工这些信息也是计划的功能,所以信息加工也受计划功能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请结合身边实例,阐述儿童言语发展理论中的模仿说和转换生成说,并进行评价。标准答案:(1)模仿说理论:奥尔波特认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实例:在孩子刚刚学说话的时候,抚养者会反复跟孩子说同一个词,比如“爸爸”“妈妈”“宝宝”,并向孩子展示口型和发音,孩子在对父母或其他抚养者的观察和模仿中,开始了语言的学习。评价:在婴儿的言语习得过程中,模仿确实起作用,它使儿童迅速地掌握和运用大量语言材料和基本语法规则;但是,有些复杂的语言范式远远超过婴儿的模仿能力,所以模仿说无法解释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全部事实。(2)转换生成说理论:乔姆斯基认为,言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年幼儿童惊人的言语能力是天生铭刻在人类的大脑结构中的。他主张在语言的无限多样性下面,存在着一个所有人类语言共同的基本形式,即普遍语法结构。有了这个语法结构,任何一个儿童在适当的语言信息输入的条件下都可以学会任何一种语言,即由普遍语言向个别语法的转化,这种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来实现的。实例:人类的语言多种多样,一个中国孩子学习汉语和一个美国孩子学习英语,他们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语系、语法和发音,但是他们言语发展的时间表却高度相似,基本都在三岁左右获得了本国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并能够表达自己,这可以说是转换生成说的有力证据。评价:转换生成说有其合理之处,但乔姆斯基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忽视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童年中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标准答案:童年中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包括四个要点:(1)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有很大的具体性。(2)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一个关键年龄。(3)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3)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测验等值的含义及其条件。标准答案:(1)测验等值的含义测验等值就是通过对考核同一种心理品质的多个测验形式做出测量分数系统的转换,进而使这些不同测验形式的测验分数之间具有可比性。(2)测验等值的条件①同质性。被等值的不同测验形式所测的必须是同一种心理品质,测验的内容与范围也应该基本相同。不是测同一种心理品质的测验是不能被等值的。②等信度。被等值的不同测验形式必须有相等的测验信度。不能指望一个低信度的测验通过与一个高信度的测验等值而提高自身的可靠性。③公平性。公平性是指考生参加被等值的不同测验形式中的任何一个形式的测试,等值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能出现参加不同形式的测试经等值后的结果有高有低的现象。④可递推性。如果测验x与测验y之间有等值转换关系f(x)=y,测验y与测验z之间有等值转换关系g(y)=z,那么一定有测验x与测验z之间的关系h存在,h(x)=g[f(x)]=z。这种递推关系还可以推至更多的被等值的测验形式。⑤对称性。对两个待等值的测验形式x与y,无论等值转换从哪个测验出发,所获得的等值对应关系是相同的,即如果从形式x出发,获得等值关系f(x)=y;从形式y出发,获得等值关系g(y)=x,则一定有f=g-1,也就是说,f与g一定是互逆的关系。⑥样本不变性。测验x与测验y的等值关系是由x与y本身的内在性质决定的,与为寻找这种等值关系而采集数据时所使用的样本没有关系,也与采集数据时测验的情境没有关系。知识点解析: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相同的心理特征时独自编制了相应的心理测验,并使用这些心理测验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如果能够对使用不同的心理测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就能够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对不同心理测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就需要测验等值处理。然而并不是所有测验都能进行测验等值处理,必须符合上述的种种条件。10、简要回答奥苏贝尔的学习性质分类。标准答案: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因此可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因此可以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布鲁纳所说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两方面的含义?标准答案:一是指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二是指掌握学习该学科的态度和方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动机的需要层次说。标准答案:该理论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会产生不同行为的原因。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分别为: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下到上排成一个层级。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这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后三种需要是生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它们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这个理论将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结合起来考虑对行为的推动作用,是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但忽略了人们本身的兴趣、好奇心等在学习中的始动作用,有些学习活动并不一定都是由外部动机所激发和引起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述迁移适当加工理论。标准答案:迁移适当加工理论是由罗迪格等提出的关于内隐记忆的理论。它与多重记忆系统理论不同,不认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不同的记忆系统,而主张一个单一的记忆系统。按照迁移适当加工理论,记忆实验研究所观察到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的只是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而已。该理论认为,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与学习时的编码加工相似或重叠就可以提高测验成绩,否则就会相对较差。由此罗迪格等人认为记忆测验应由测验中参与的心理加工类型来区分,并区分了两种加工过程,即概念驱动过程和知觉驱动过程。外显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概念驱动过程(conceptually-drivenprocessing)。概念驱动过程要求有意义的加工、精细编码和心理印象等加工过程,正是句子的精细编码以及材料的有意义组织等因素提高了外显记忆测验的成绩。与此相反,大多数内隐记忆测验非常依赖于学习时与测验时的知觉过程的匹配程度,并几乎都是提取过去经验中的知觉成分。因而认为内隐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材料驱动过程(data-drivenprocessing)。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标准答案: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1)知识表征的方式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表征方式,这对问题的解决有影响。有些时候只有知识表征方式发生了改变。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2)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陆钦斯在一个实验中,要求被试用大小不一的容器量出一定容量的水,用数字进行计算。实验组需计算1~8题,对照组仅计算6~8题。在计算前5题时需使用一种固定的计算方法(B—A—2C),而6~8题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简单计算方法(A—C/A+C)。结果发现,实验组在做6~8题时有81%的被试都采用了较为复杂的计算方法,而对照组全部采用较简单方法。说明实验组受到了前面定势的影响。(3)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了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克服功能固着需要人们灵活机智的使用已有的工具或材料,使之服务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称之为功能变通。(4)动机人们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之间的关系可用一条倒U型曲线来说明。(5)情绪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解决。(6)人际关系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到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大五人格)。(扬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标准答案:塔佩斯等人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提出的根源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因素。以后许多学者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五因素模型。五个因素分别为:①外倾性: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具有热情、健谈、活跃和乐观等特质。②宜人性: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具有信任、直率、善良、依从和谦虚等特质。③责任心: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具有负责、公正、谨慎、尽职等特质。④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情绪性: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具有焦虑、敌对、压抑、冲动等特质。⑤开放性: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具有富于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新等特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构造主义的基本观点。标准答案:(1)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2)构造主义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3)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方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脑功能的整体说。标准答案:脑功能的整体说强调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具体的研究与观点如下:(1)19世纪中叶,弗罗伦斯(PierreFlourens)用鸡和鸽子等动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切除动物脑的一部分,然后观察动物的行为表现。结果表明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如果所有皮层都被切除,那么各种智力功能都会丧失;如果有足够的组织保留下来,所有的功能就都可以康复。(2)20世纪初,拉什利(KarlspencerLashley)采取脑毁损技术用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大脑损伤之后,动物的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面积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平均相关为0.75)。由此,拉什利引申出了两条重要的原理:均势(equipotentiality)原理和总体活动(massA,Ction)原理。按照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按照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知识点解析:脑功能的整体说否认皮层功能的定位,强调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也就是皮层的面积大小与大脑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3、简述记忆的SPI理论。标准答案:(1)该理论由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恩德·托尔文提出,认为人类的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关系应该被统一到一个综合的框架中去理解。(2)根据记忆研究中已有的成果,该理论假定,存在五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程序性记忆、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3)该理论还假定:①这些系统是串行的,信息以串行的方式在系统中得到编码。一个系统的输出提供了另一个系统的输入。信息以在前一个系统中得到成功的加工,才能在下一个系统中进行编码。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②存储是并行的,也就是说,一次编码的事件会在多个记忆系统中产生效益,并保存在不同的脑区内;③提取是独立的,从一个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可以不受其他记忆系统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功能。标准答案:(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婴儿出生时,还不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这时主要依赖情绪来传递信息,与成人进行交流。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直接地反映着生存的状况,如通过愉快表示处境良好,通过痛苦表示处境困难;人们还通过情绪、情感进行社会适应,如用微笑表示友好;通过移情维护人际关系,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况,以便采取适当的、相应的措施或对策等。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各种情绪、情感,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2)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3)组织功能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情绪的组织功能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们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其行为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而当人们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有时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知识点解析:情绪是以个人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情绪具有多种功能。5、简述意志及其品质。标准答案:(1)含义。意志是有意识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具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调节控制作用。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2)意志的品质主要有:①独立性。意志的独立性是指一个人不屈服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而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独立性不同于武断。武断表现为置周围人们的意见于不顾,而一意孤行。独立性是和理智地分析吸收周围人们的合理意见相联系的。受暗示性与独立性相反,是一种不好的意志品质。受暗示性表现为一个人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他的行动不是从自己的认识和信念出发,而是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他没有明确的行动方向,也缺乏坚定的信心和决心。②果断性。意志的果断性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这些决定。具有果断性品质的人,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对问题情境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洞察问题的是非真伪。果断性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军事指挥员的当机立断,对战争胜败有直接影响;飞机驾驶员、汽车司机的果断性,也使他们能及时排除险情、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果断性与草率不同。果断性能导致行动成功,而草率是以行动的冲动性、鲁莽为特征,往往使行动碰壁,导致失败。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有这种品质的人,在决策时常常犹豫不决,冲突和动机斗争没完没了;在执行决定时,常出现动摇,拖延时间,怀疑自己的决定等。不过当情况复杂时,人们在作出决定以后,还会根据情况的发展需要随时修改决定,这种修改是为了保证决定的正确执行,因而和优柔寡断是不同的。③坚定性。意志的坚定性也叫顽强性。它表现为长时间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执行决定而努力。具有坚定性的人,能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引诱面前不动摇。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意志坚定的表现。这种人具有明确的行动方向,并且能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坚定性不同于执拗。后者以行动的盲目性为特征。执拗的人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根据已经发生变化的形势灵活地采取对策,也不能放弃那些明显不合理的决定。坚定性是和独立性相联系的,具有独立性的人不易为环境的因素所动摇;而执拗是和武断、受暗示相联系的。④自治性。意志的自制性是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它表现在意志行动的全过程中,在采取决定时,自制力表现为能够进行周密的思考,作出合理的决策,不为环境中各种诱因所左右;在执行决定时,则表现为能克服各种内外的干扰,把决定贯彻执行到底。自制力还表现为对自己的情绪状态的调节,例如,在必要时能抑制激情、暴怒、愤慨、失望等。与自制力相对立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前者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后者在行动时畏缩不前、惊慌失措。这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智力的PASS模型。标准答案:PASS是指“计划一注意一同时性加工一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一唤醒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PASS模型建立在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之上。三个机能系统之间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第一机能单元和第三机能单元关系非常密切,计划过程需要一个充分的唤醒状态,以使注意能够集中,进而促使计划的产生。编码和计划过程也密不可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任务往往能以不同的方式运行编码。个体如何加工这种信息也是计划的功能,所以同时性或继时性加工要受到计划功能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巴尔特斯的成人智力发展观。标准答案:新机能主义者巴尔特斯认为智力发展可区分为两种过程:(1)第一种过程叫做基础过程,它与思维的基本形式密切相关,其主要功能在于负责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组织,所以又称为智力技能。儿童和青少年智力发展以这种过程为主,尤其是通过正规学校教育,使儿童和青少年不断获得各种各样的解决复杂任务的技能。(2)第二种过程是智力技能和情境、知识相联系的应用,所以又称实用智力。它主导成年期智力的发展。如果个体具有继续练习的机会,具备使有关知识系统地、有选择地达到最优化的条件,那么属于实用智力范畴的专长、才智都可以在后半生保持增长,以致重新获得并超过成年前期的智力发展。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成年期智力发展的理解。巴尔特斯提出的实用智力对丰富智力发展理论具有重要意义。8、胎儿发育有哪些阶段?在这些阶段有什么发展?标准答案:胎儿的发育过程:从受精卵到胎儿降生,其间大约270天,需经历三个阶段。(1)胚种期。胚种期是第一个阶段,又称为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卵细胞受精后,一方面继续向子宫移动,一方面开始有丝分裂。第一次细胞分裂大约在受精后24小时或36小时内进行,此后细胞按等比数迅速分裂,约在受精后的第八天进入子宫。进入子宫前受精卵的营养靠自己的卵黄,进入子宫后植入在子宫壁上,营养靠母体供给。这个时期结束时出现胚胎。(2)胚胎期。第二个阶段是胚胎期,是怀孕后的第二周到第八周,又称为细胞和组织分化期。这个时期细胞发展极为迅速,胚胎分化出三个细胞层: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人体的各个器官就是在这三个胚层的基础上分化而成的。外胚层是形成皮肤、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基础;中胚层进一步分化为肌肉、血液和循环系统;内胚层产生消化系统和其他内部器官与腺体。胚胎浸泡在羊水中,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胚胎期是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发展最快的时期,这时它大体上有人的样子了,对环境影响非常敏感。(3)胎儿期。第三个阶段是胎儿期,是怀孕后的第三个月到出生为止,又称为器官和功能分化期。各种组织器官生成并进一步分化。在此阶段早期胎儿生长达到高峰,以后有所下降,主要是使已形成的组织与器官更趋分化,躯体增大,机能增加。5个月时胎儿内部器官及神经系统大致完成并开始发生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实验内部效度及其影响因素。标准答案:(1)含义: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如果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那么这个实验就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所以,内部效度与额外变量的控制有关。(2)内部效度影响因素:①主试一被试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等。用双盲实验法可以控制其影响。②统计回归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对有极端特性的被试有较大影响,用匹配法和协方差分析,可以控制被试的一些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如性别、年龄、经验、个性等都对研究存在一定的影响。③如果在一项实验研究中,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严重的混淆,导致自变量的操纵和变化没有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那么实验就会出现零结果。因此,如果零结果不是真正意义上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毫无关系,那么就必然提示了实验的内部效度存在大问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小学儿童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标准答案:(1)系我概念。儿童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小学儿童对自我的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向比较抽象的心理特征过渡。如在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时,低年级儿童往往从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和活动特征等方面进行描述;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则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比较内在的特征对自己进行描述;但是,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也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大量的研究表明,儿童进入小学后自我评价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强;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对自己各方面的特点进行比较具体的评价;第三,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倾向;第四,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自我评价总的发展趋势是从评价的具体性到抽象性、从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过渡;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提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高架道路是跨过山谷、河流、道路或其他低处障碍物的桥梁,通常都有速度限制,一般为每小时80公里,这一速度限制和驾驶员的心理负荷息息相关,请设计一个可行的心理学实验来验证高架道路的这一限速设置是否合理。标准答案:本实验目的是为了考察限速水平和心理负荷之间的关系,以便确定最适宜的限速水平。实验的自变量为速度限制,有三个水平——每小时60公里,每小时80公里和每小时100公里。实验采用次要任务法,在驾驶模拟器里进行,实验被试是持有卡车营业执照的司机,将他们随机分入三组(60公里组、80公里组和100公里组)。实验中,司机们的首要任务是在不同车道状况和交通密度情况下安全驾驶,但必须将速度控制在所要求的速限之内。次要任务为瞬时记忆任务,任务要求司机不停地对听觉呈现的5位数字做立即复述。复述的准确性则可以作为衡量驾驶任务心理负荷程度的指标。整理并统计实验结果,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被试的心理负荷程度的高低。预期的可能结果为,心理负荷的结果在60公里组和80公里组没有显著差异,且都与100公里组存在显著差异。知识点解析:本题结合实践考察学生利用心理学的实验设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根据题目的要求,可选择单因素被试问的实验设计实施实验。12、简述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标准答案:(1)总体效度总体效度指的是实验结果对于研究者最终关心的总体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实验研究样本的代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验的总体效度,而实验研究的总体效度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实验的外部效度。(2)实验变量的定义和测试方式实验中必须明确地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作出操作性定义和描述,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同时,还应给自变量和因变量规定明确的测验指标和测试方式,以有利于提高测量的效度。这样,不但可以明确实验处理的效果,而且还增加了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或可验证性,从而提高了外部效度。(3)对测量的敏感化由于研究程序中有的实验组采用了事前测量,从而使本组被试对事后测量发生了敏感效应,从而影响了实验结果:或者由于事前测量而干扰了实验处理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的结果就不能推广到那些没有接受事前测量的群体中去,而只能应用于以前做过事前测量的被试样本,因此,降低和损害了实验的外部效度。此外,事后测量也会产生敏感化效应,使测量接受者在事后测量中学到了实验处理期间没有获得的东西,这样的实验结果也只能推广到接受过事后测量的被试样本。(4)多重实验的干扰由于种种原因,当被试多次接受实验处理或者同时参加多项实验时,他们就会累积一些参加实验的经验,对实验产生敏感效应,这样再采用这些群体进行实验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的普遍性。(5)特异性效应特异性效应是指由于实验采用了新异的方法、特殊的材料以及奇特的经历,或者是改变了被试已经熟悉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和环境特点,从而使被试所产生的暂时性的新异反应,这种反应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6)实验者效应实验者效应是指实验主持人自身的个性特征、研究动机以及当时的情绪状态或者其他细微而无意识的行为影响了被试,结果把实验的目的,甚至对实验结果的期望也在无意识中传递给了被试,从而使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受到限制。(7)实验和实际情景的相似性实验和实际情景的相似性是影响外部效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这种相似性越高,实验结果的可应用推广性也就越高。此外,实验中所应用的变量强度和范围,特别是对自变量的水平强度的操作,也应该尽可能地与实验结果所要推广的实际情况相似。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8)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是指参加实验的被试的各种特征会使得实验处理的效果具有特定的含义,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普遍性。这时,在被试的选择和实验处理之间,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交互作用。具体来说,被试的志愿性、年龄、性别、实验处理的时机等因素都比较容易造成实验处理和被试选择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使得实验的外部效度降低。知识点解析:在实验研究中,衡量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的程度的指标是外部效度,也称生态效度。因此造成实验情境和真实情境不一样的因素都会影响外部效度。13、简述影响统计功效的因素。标准答案:统计功效是指在假设检验中,拒绝原假设后,接受正确的备择假设的概率,或者说是指某检验能够正确地拒绝一个错误的虚无假设的能力。一般来说,影响统计功效的因素包括四个方面:(1)两总体的实际差异。当两总体实有差异越大,或处理效应越大,则假设检验的统计功效越大(在α错误概率不变的情况下,1-β变大)。(2)显著性水平的设定。α值通常是一个人为设定的值,它是一个决策标准,通过比较检验统计量对应的P值与其大小关系来作出统计决策。若显著性水平α越大,则β错误越小,从而统计功效1一β越大;反之,α变小,1-β变小。(3)检验的方向。当两总体差异一定,对于同样的显著性水平α,单侧检验比双侧检验的统计功效要大。(4)样本容量。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平均数分布的标准误越小,分布曲线越瘦削,统计功效越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什么是注意?举例说明注意的品质。(2010年)标准答案: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人与人在注意能力方面又有许多差异,心理学上称之为注意品质,主要包含: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把握的客体的数量。影响注意的广度因素主要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知觉者的活动任务。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种对象上的时间长短。稳定性的相反特征是分散和分心。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注意的转移,人根据一定的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中去的过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情绪情感的区别及其联系。(山东师范大学)标准答案: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统称为感情。情绪主要是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消失,代表了感情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是人类和动物都具有的。情感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绪和情感是有区别的,但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着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华生所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标准答案:(1)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2)行为主义主张研究行为,反对研究意识。行为主义强调只有可观察、可重复的行为才可以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只有把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心理学才能成为科学。(3)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反对内省法。内省法获得的结果无法验证,不应该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点解析:行为主义试图使心理学屹立于科学之林,因此强调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观察、可重复的行为,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可以对研究结果进行反复验证的实验方法。2、简述脑功能的模块说。标准答案:模块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这种学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知识点解析:模块说与定位说的不同之处在于,模块说强调独立的模块的复杂而巧妙的结合。3、简述视觉及其视觉现象。标准答案:(1)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产生。在人类获得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380~780nm的光波是视觉的适宜刺激。(2)视觉现象色觉:视觉系统对物体颜色的反映。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马赫带:人们在明暗交接的地方,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视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变化的过程。视觉适应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和暗适应。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是保留一个短暂时间。闪光融合:看到一系列的闪光,当每分钟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闪光,而感到是一种固定或连续的光。在视觉中,这种现象称为闪光融合现象。视觉掩蔽:在某种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称为视觉掩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试述长时记忆的影响因素。标准答案:(1)编码时的意识状态。有意编码可以使人们的全部心理活动趋向于一个目标,这使任务从背景中突出出来,人们在进行感知时头脑中能留下较深的痕迹。(2)加工深度。信息的加工深度不同,记忆的效果也不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知觉研究的三种主要导向——假说考验说、直接知觉(刺激物说)、格式塔心理学。标准答案:假说考验说是指知觉过程中,知觉系统不断对刺激环境进行假设检验分析,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通过反馈,对刺激物的一些属性进行分析,检验假设的正确性,最后发现一些有关的属性,排除无关的属性。直接知觉(刺激物说)是指在外界刺激物作用下,人的知觉系统首先要对外界物体的明度差别、边界、线条等几何光学特点进行分析,然后以主观因式(个人的知识经验)作为参照系统,对外界刺激作出物体性质的推断,形成完整的知觉结构。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有魏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他们通过实验发现了能够使我们知觉为形状的图形特点,证明了人类具有基本的、不需要学习的组织倾向,并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说。标准答案: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E.Spranger,1928)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不同的性格类型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这六种类型是:(1)经济型,这种人注重实效,其生活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和获得财富,如实业家等。(2)理论型,这种人表现出探究世界的兴趣,能客观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力图把握事物的本质,尊重事物的合理性,重视科学探索,以追求真理为人生的目的,如思想家、科学家等。(3)审美型,这种人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富于想象力,追求美感,以感受事物的美作为人生的价值,如艺术家等。(4)权力型,这种人倾向于权力意识和权力享受,支配性强,其全部的生活价值和最高的人生目标就在于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得到某种权力和地位。(5)社会型,这种人关心他人,献身社会,助人为乐,以奉献社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6)宗教型,这种人信奉宗教,相信神的存在,把信仰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知识点解析: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说是以价值观划分人格类型的。7、简述拉扎鲁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标准答案:情绪的认知一评价理论是由拉扎鲁斯提出的。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按照拉扎鲁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次评价是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是一种反馈行为。他认为情绪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反应,称为“反应综合征”;每种情绪都包括生理、行为和认知三种成分反应。这三种成分在每种特定的情绪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它们之间又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它们的不同组合是构成各种具体情绪模式的特定标志。拉扎鲁斯强调,个体心理结构(包括信仰、态度、人格结构等)是认知因素的决定条件之一。在个体心理结构中,社会文化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评价和反应方式。他提出,文化对情绪的影响有四条途径:①通过对情绪刺激的知觉和评价;②通过文化的直接影响;③通过由情绪概念的影响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和判断系统;④通过行为的常规仪式。拉扎鲁斯的认知一评价学说端正了西方传统心理学和传统哲学把情绪视为“原始的”、“本能的"、不可驾驭的东西,因而是和理智互相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概念。它承认情绪有生物成分和进化适应价值,但更着重于情绪受社会文化情境的制约,受个体经验和人格结构的影响,而这一切都体现在每时每刻的认知评价之中。他把应激视为主要由认知主导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生理过程;并且应激过程有重新评价的成分,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这两个特点使得应激培训、指导成为可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哈威格斯特关于成年期发展任务的论述。标准答案:(1)哈威格斯特认为成人前期的发展任务有:①学习或实践与同龄男女之间新的熟练交际方式。②承担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③认识自己身体的构造,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身体。④从精神上到行为上都独立于父母或其他成人。⑤具有经济上自立的自信。⑥选择职业及就业。⑦做结婚及家庭生活的准备。⑧发展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需的知识和态度。⑨追求并完成负有社会性责任的行为。⑩学习或实践作为行为指南的价值和伦理体系。(2)哈威格斯特认为成人中期的发展任务的论述:哈威格斯特认为成人中期的发展任务主要来源于个体内在的变化、社会的压力以及个体的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等方面。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有:①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②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③开展成年中期的业余活动。④帮助未成年的孩子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⑤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⑥承受并适应中年人生理上的变化。⑦与老年父母相适应。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哈威格斯特关于成年期发展任务的理解。注意区分成年前期和成人中期发展任务的不同。9、简述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标准答案:(1)总体效度总体效度指的是实验结果对于研究者最终关心的总体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实验研究样本的代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验的总体效度,而实验研究的总体效度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实验的外部效度。(2)实验变量的定义和测试方式实验中必须明确地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作出操作性定义和描述,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同时,还应给自变量和因变量规定明确的测验指标和测试方式,以有利于提高测量的效度。这样,不但可以明确实验处理的效果,而且还增加了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或可验证性,从而提高了外部效度。(3)对测量的敏感化由于研究程序中有的实验组采用了事前测量,从而使本组被试对事后测量发生了敏感效应,从而影响了实验结果:或者由于事前测量而干扰了实验处理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的结果就不能推广到那些没有接受事前测量的群体中去,而只能应用于以前做过事前测量的被试样本,因此,降低和损害了实验的外部效度。此外,事后测量也会产生敏感化效应,使测量接受者在事后测量中学到了实验处理期间没有获得的东西,这样的实验结果也只能推广到接受过事后测量的被试样本。(4)多重实验的干扰由于种种原因,当被试多次接受实验处理或者同时参加多项实验时,他们就会累积一些参加实验的经验,对实验产生敏感效应,这样再采用这些群体进行实验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的普遍性。(5)特异性效应特异性效应是指由于实验采用了新异的方法、特殊的材料以及奇特的经历,或者是改变了被试已经熟悉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和环境特点,从而使被试所产生的暂时性的新异反应,这种反应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6)实验者效应实验者效应是指实验主持人自身的个性特征、研究动机以及当时的情绪状态或者其他细微而无意识的行为影响了被试,结果把实验的目的,甚至对实验结果的期望也在无意识中传递给了被试,从而使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受至限制。(7)实验和实际情景的相似性实验和实际情景的相似性是影响外部效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说来,这种相似性越高,实验结果的可应用推广性也就越高。此外,实验中所应用的变量强度和范围,特别是对自变量的水平强度的操作,也应该尽可能地与实验结果所要推广的实际情况相似。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8)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是指参加实验的被试的各种特征会使得实验处理的效果具有特定的含义,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普遍性。这时,在被试的选择和实验处理之间,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交互作用。具体说来,被试的志愿性、年龄、性别、实验处理的时机等因素都比较容易造成实验处理和被试选择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使得实验的外部效度降低。知识点解析:在实验研究中,衡量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的程度的指标是外部效度,也称生态效度。因此造成实验,情境和真实情境不一样的因素都会影响外部效度。10、简述常见的额外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标准答案:额外变量指一个研究中除自变量以外所有能够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可称为无关变量、参变量。常见的额外变量有:(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识无意识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2)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要求特征。(3)顺序效应。实验处理的顺序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4)约翰亨利效应。指对照组在与实验组竞争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其行为反应超出原有水平的现象。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有:①排除法;②恒定法;③匹配法;④随机化法;⑤抵消平衡法;⑥统计控制法;⑦无关变量的纳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简述ROC曲线,及如何根据曲线分析被试的分辨力和判断标准。标准答案:(1)当我们把虚报率作为横坐标,击中率作为纵坐标作图时,就可以形象地看到随着判断标准的变化,击中率和虚报率也相应地变化的情形,这就是ROC曲线。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等感受性曲线。(2)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下所得的结果罢了。在曲线上,左下角各点的判断标准偏高(严),右下角各点的判断标准偏低(松)。(3)将具有不同分辨能力的被试的实验结果画在一起,便可得到一组d’不同的ROC曲线。图中连接(O,O)和(1,1)的45度对角线是代表被试的辨别力等于O的一条线,也可以说是击中率等于虚报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标准答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景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简述什么是团体相倚管理?它最主要的优点是什么?标准答案:(1)团体相倚管理。在课堂管理中,把强化物与学生团体的行为表现联系起来,针对学生团体的行为表现来决定是否实施强化物,这种特殊的行为矫正技术即为团体相倚管理。(2)优点。其优点在于:①易于实施。由于课堂上所有学生的行为很难完全一致,因此,如果针对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分别对其实施强化程序,则会非常麻烦和不方便。②有利于矫正来自同伴支持的问题行为。这种管理方法有助于团体成员之间互相鼓励,向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假设检验的步骤。标准答案:一个完整的假设检验过程和具体分析步骤,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根据问题要求,提出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2)选择适当的检验统计量。(3)规定显著性水平α。(4)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5)做出决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知觉的整体性并举例说明。(苏州大学)标准答案: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勒温用实验证明了知觉的整体性,给被试短暂的呈现由许多小字母组成的大字母。如由小字母“h”和“s”组成的大字母“H”和“S”,被试的反应分为整体反应(要求被试判断大字母)和局部反应(要求被试判断小字母)两种。结果发现,在局部反应中,如果小字母与大字母不一致,被试的反应时变慢;在整体反应中,被试的反应时不受组成的小字母的影响。这种整体水平的加工优先于局部水平加工的现象被称为“整体优先”。知觉整体性的影响因素:整体性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包括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还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知觉的整体性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这是由于整体知觉抑制了个别成分的知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简答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简答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简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标准答案:(1)精神分析学说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人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2)精神分析是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知识点解析: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在个体和人类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他的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观点。由此,他论述了人格结构、人格发展阶段、精神疾病等众多问题。2、简述脑功能的模块说。标准答案:模块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这种学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知识点解析:模块说与定位说的不同之处在于,模块说强调独立的模块的复杂而巧妙的结合。3、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的相同点是什么?标准答案:(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都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其他信息则被阻断在外面,而完全丧失。(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并且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虽然与过滤器理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两种理论也有相同之处:①两种理论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②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只有经过选择的信息,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表象的计算理论。标准答案:表象的计算理论是由Kosslyn(1980,1981)提出的。这个理论尝试具体地说明表象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依照这个理论,表象有两个主要因素:表层表征,即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类似图画的表征。表层表征保留了客体的位置、方位、大小等空间特征,其容量是有限的,而且极易衰退。深层表征,这是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这个理论将深层表征分为两类:第一,本义表征,这种表征所提供的信息是关于某一客体是什么样子,而不是关于某一客体看起来像什么。这种表征在计算机模型中是作为坐标表贮存的,它们指明各点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位置,以形成客体的精确的表象。第二,命题表征,这种表征是由抽象的命题表构成的,与本义表征不同,它们是解释客体的。Kosslyn认为,从深层的本义表征生出表象,这要涉及四种过程:图示过程:它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发现过程:它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放置过程:它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的正确位置上。表象过程:它协调上述三个过程的活动。除上述四个过程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过程,它们的作用是确定和调整表象的大小比例以及进行各种变换,其中包括对确切位置的扫描过程和变换表象方位的旋转过程。Kosslyn认为,这些变换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可称作移动性变换,这是连续的、逐步增加的变换;另一种可称作闪烁性变换,这是非连续的变换,一个表象被洗掉,代之以同一客体的另一个表象。Kosslyn设想,在通常情况下采用移动性变换,而闪烁性变换则适用于大的变化。知识点解析:Kosslyn的这个理论在解释表象时,区分表层和深层两种表征,提出生成表象的几种过程。5、高架道路是跨过山谷、河流、道路或其他低处障碍物的桥梁,通常都有速度限制,一般为每小时80公里,这一速度限制和驾驶员的心理负荷息息相关,请设计一个可行的心理学实验来验证高架道路的这一限速设置是否合理。标准答案:本实验的目的是考察限速水平和心理负荷之间的关系,以便确定最适宜的限速水平。实验的自变量为速度限制,有三个水平——每小时60公里,每小时80公里和每小时100公里。实验采用次要任务法,在驾驶模拟器里进行,实验被试是持有卡车营业执照的司机,将他们随机分入三组(60公里组、80公里组和100公里组)。实验中,司机们的首要任务是在不同车道状况和交通密度情况下安全驾驶,但必须将速度控制在所要求的速限之内。次要任务为瞬时记忆任务,任务要求司机不停地对听觉呈现的5位数字做立即复述。复述的准确性则可以作为衡量驾驶任务心理负荷程度的指标。整理并统计实验结果,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被试的心理负荷程度的高低。预期的可能结果为,心理负荷的结果在60公里组和80公里组没有显著差异,且都与100公里组存在显著差异。知识点解析:本题结合实践考查学生利用心理学的实验设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根据题目的要求,可选择单因素被试问的实验设计实施实验。6、简述平均数、中数与众数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标准答案:(1)平均数、中数与众数的含义①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简称,也称均数或均值,是原始分数的总和与分数的个数的比值,一般用字母M表示。②中数的含义中数,又称中点数、中位数、中值,是按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符号为Md或Mdn。③众数的含义众数,又称范数、密集数、通常数等,是指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的数值,常用符号Mo表示。(2)平均数、中数与众数的关系①正态分布情况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一个正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和众数三者相等,因此在数轴上三个集中量完全重合。②偏态分布情况下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偏态分布中,M>Md>Mo,在负偏态分布中,M<Md<Mo。在偏态分布中,平均数永远位于尾端。中位数位于把分布下的面积分成两等份的点值上。一般偏态情况下,中数离平均数较近,距众数较远,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众数与中数的距离是平均数与中数的距离的两倍,即Md—Mo=2(M一Md)。知识点解析:理解平均数、中数和众数含义的同时,也需熟记它们另外的名称和符号。在偏态分布情况下,平均数与中数的差值为正数时,即低分较多时,称作正偏态。反之,平均数与中数的差值为负时,即高分较多时,称作负偏态。7、简述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标准答案:(1)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含义点估计是使用样本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区间估计是根据估计量以一定可靠程度推断总体参数所在的区间范围。(2)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区别点估计直接用样本的观测值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估计的结果以一个点的数值表示。区间估计则以样本分布理论为基础,以样本统计量反推总体参数的范围,估计的结果以区间表示。知识点解析:本部分应注意的考点有两个,一个是方差的点估计值在统计检验中的运用,一个是平均数的区间估计范围的计算。8、自陈式测验的编制方法有哪些?标准答案:(1)逻辑分析法:根据对人格概念的理解和逻辑推理来确定测验的内容。(2)理论推导法:根据某一理论来指导测验的建构。(3)因素分析法:以统计的方法来确定要测量的人格维度。(4)效标团体法:对照效标组和控制组的结果来确定测验。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了自陈式测验的编制方法,这些编制方法编制时的出发点各自不同。9、什么是接受学习?标准答案:(1)接受学习指经验传递系统中,学习者占有或掌握经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即把前人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其与“发现学习”相对应。由于接受学习过程中,主体经验的获得是通过占有他人的经验而获得的,此类经验也叫间接经验,此类学习也叫间接经验式学习。(2)接受学习具有高级与低级两种不同的形式。“呆读死记”“一知半解”属于低级状态;“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属于高级状态。(3)接受学习是人类个体获取经验的重要来源之一。从人类个体的经验总体来说,绝大多数经验是通过接受学习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接受学习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前提,是保证人类精神文化得以继承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结合实验,简述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标准答案:把狗用一副套具固定住,通过手术将导管从狗颚引出,以便收集和计量唾液。给饥饿的狗以铃声,会引起狗定向反射,不引起唾液分泌反射,铃声是中性刺激。但当它受到食物刺激时,会出现分泌唾液反应。这种反应是固有的本能反应,引起这种本能反应的刺激(食物),被巴甫洛夫称为无条件刺激,简称“UCS”,把这种反射性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反射,简称“UCS”。然后把非食物性刺激(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多次结合配对,结果会建立非食物性刺激与分泌唾液之间的联系,即单出现铃声(非食物刺激),不出现食物刺激,狗也能产生分泌唾液反应。这样,铃声获得了信号意义,就成了条件刺激,简称“CS”。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简称“CR”。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条件反射形成说明动物习得了对信号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个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标准答案:个人建构主义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是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方面的(如知识理解、思维技能)或者情感方面的(如信念态度、自我概念)素质的,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这种取向的建构主义主要是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原来的认知学习理论有更大的连续性。根据皮亚杰的思想,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新旧知识经验的双向相互作用表现为同化和顺应的统一:一方面,学习者需要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把它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另一方面,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自陈式测验的优缺点。标准答案:优点包括:(1)量表编制严谨、结构明确;(2)任务清晰,题目量大,考察全面;(3)适合团体施测,计分和解释简单客观。缺点包括:(1)作伪和社会赞许效应;(2)反应定势的影响;(3)校标效度偏低。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自陈式测验的评价。这些优缺点是在编制和选择使用此类测验时应注意的问题。13、简述成就目标理论的主要观点。标准答案:成就目标是指个体从事成就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成就目标理论认为,持有不同成就目标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存在着重大差异。人们一般把成就目标划分为两大类:掌握目标(亦称学习目标、任务目标)和成绩目标(亦称能力目标)。掌握目标是指个体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理解任务,发展新的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成绩目标是指个体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在于做得比别人更好,超过外界所要求的标准,获得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与赞扬,从而展现出自身能力,避免对自身能力的否定评价。不同成就目标定向的个体所持有的评价成就的标准不同。掌握目标定向的个体所遵循的是任务达到程度的标准,这是一种绝对标准,即个体是否达到了活动任务的要求,如教科书上的内容我是否学懂了,某项体育活动我是否达标了。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所遵循的是与他人相比较的标准,这是一种相对标准,即个人与群体中的其他人相比是否更好,如我是否比班里的同学学习更好,或者在某些方面更突出。研究者发现,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对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精神分析学派与人本主义的差异。标准答案: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费罗伊德、荣格、阿德勒等。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会不断受到无意识的影响,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精神分析学派主要采用自由联想,个案法等研究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强调人在充分发展自我潜力时,力争实现自我的各种需要,从而建立完善的自我,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扬州大学)标准答案:归因是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1)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成功和失败时喜欢对结果进行归因。行为的原因归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兴趣、努力等。外部原因是指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2)罗特的控制源理论罗特提出“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